罗国古遗址
Ⅰ 中国古代的小国名称
古鱼国应该是古庾巅国,周武王姑父南宫适管理,也就是西周直隶诸侯国,粮油官庾巅的封国庾巅国(于滇国)史书上有着关于“于滇国”的文字记载,新疆的“于田县”应该是最后的庾巅国所在地。
周朝小国:
温国 己 子 -前650年 狄国
刘国 姬 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西南 周朝
荣国 姬 河南省巩县一带 公
甘国 姬 公
樊国 姬 仲
尹国 姬 公
周国 姬 公
王叔国 姬 公
成国 姬 公
原国 姬 公
召国 姬 公
苏国 姬 公
单国 姬 河南省济源市东南 伯 周朝
詹国 姬 伯
巩国 姬 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康店村 -前516年 晋国
毛国 姬 陕西省岐县、扶风县一带 叔 -前516年 晋国
祝国 姬 山东省长清县东北祝阿故城 -前768年 齐国
聂国 姜 山东省荏平县西
纪国 姜 山东省寿光县南 侯 -前690年 齐国
鄅国 妘 山东省临沂县、苍山县、沂南县一带 鲁国
邾国(邹国) 曹 山东省邹县 子 -前281年 楚国
莒国 己 山东省莒县 子 -前481年 楚国
向国 姜 山东省莒县西南 子 -前721年 莒国
极国 -前721年 鲁国
邿国 妊 山东省济宁县东南 鲁国
滕国 姬 山东省滕县 侯 -前297年 宋国
薛国 任 山东省滕州市 侯 -前322年 田氏齐国
小邾国(郳国) 颜 山东省滕县东 子 楚国
滥国 齐国
郯国 嬴 山东省郯城县西南 子 楚国(一说是越国)
炎国 越国
鄟国 山东省郯城县东北
郕国 姬 山东省汶上县北 伯 -前408年 齐国(一说是楚国)
宿国 风 山东省东平县西南 男
项国 -前643年 鲁国
谭国 姒 山东省章丘县西 子 -前684年 齐国
遂国 伊祁 山东省宁阳县西北 -前681年 齐国
须句国 山东省东平县西须句城
鄫国 姒 山东省枣庄市旧峄县东 子 -前567年 莒国
鄣国 姜 山东省平阴县 公 -前664年 齐国
州国 姜 山东省安丘县 公 杞国
淳于国 姜 山东省安丘县东北部 公 杞国
郜国 姬 山东省成武县东南 侯 宋国
茅国 山东省金乡县 邾国
焦国 姬
任国 山东省济宁市 齐国
邳国 楚国
牟国 山东省莱芜市
于余邱国 山东省临沭县
根牟国 姜 山东省莒县 -前600年 鲁国
逼阳国 妘 山东省枣庄市 子 -前563年 晋国
鄢国 河南鄢陵西北
苏国 河南省焦作温县一带
密国 姬 河南省新密市 郑国
胡国 姬 河南郾城县、舞阳县一带 -前763年 郑国
焦国 姬 河南省陜县西十里铺一带 西虢国
共国 姬 河南省辉县市西北 卫国
凡国 姬 河南省辉县西南 伯 -前716年 北方狄戎
鄢国 河南省鄢陵县西北
葛国 嬴 河南省修武县 宋国
于国 姬 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15公里 叔 郑国
东虢国 姬 河南省荥阳市 -前767年 郑国
杞国 姒 河南省杞县 伯 -前445年 楚国
申国 姜 河南省南阳市 侯 -前668年 楚国
吕国 楚国
郐国 河南省密县东北 -前769年 郑国
戴国 姬 河南省兰考县 公 -前713年 郑国
鄎国 姬 河南省息县 侯 -前680年 楚国
黄国 嬴 河南省潢川县 -前648年 楚国
蓼国 河南省固始县 -前622年 楚国
潘国 己 河南省温县 -前504年 吴国
光国
逼阳国 妘 子 吴国
上鄀国 湖北宜城东南
下鄀国 允 河南省内乡县 楚国
弦国 隗 子 -前655年 楚国
滑国 姬 河南省偃师县 伯 -前627年 秦国
阳国
原国 姬 河南省济源市 伯 -前635年 晋国
江国 嬴 河南省正阳县 -前623年 楚国
邘国 河南省泌阳市北西万镇邘邰村
应国 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蚩阳镇 楚国
蒋国 河南省淮滨县 -前617年 楚国
邶国 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祭国 姬 河南省郑州市东北祭城村 伯 -前769年 郑国
沈国 姬 河南省汝南县东南 子 -前506年 蔡国
麋国 楚国
过国
道国 姬 河南省确山县 楚国
唐国 姬 河南省方城县 侯 -前505年 楚国
樊国 姬 -前664年 周朝
胙国 河南省延津县北
雍国 河南省焦作市西南朱村乡府城村 晋国
西虢国 姬 山西省平陆县 公 -前655年 晋国
北虢国 姬
南虢国 上阳
杜国
郇国 姬 伯 -春秋早、中期 晋国
虞国 姬 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 公爵或者侯爵 -前655年 晋国
魏国 姬 山西省芮城县 -前661年 晋国
贾国 姬 侯 -前678年 晋国
霍国 姬 山西省霍县西南 -前661年 晋国
耿国 姬 -前661年 晋国
韩国 姬 山西省韩县
杨国 侯
仇由国 晋国
倗国
梁国 嬴 伯 -前641年 秦国
芮国 姬 陕西省大荔县 伯 -前640年 秦国
小虢国 -前687年 秦国
雍国
毛国 陜西岐山、扶风一带 卿
上鄀国 湖北省宜城县东南
轸国 偃 湖北省应城县西 楚国
鄂国 楚国
随国 姬 侯 楚国
曾国
夔国 -前634年 楚国
罗国 湖北省宜城县 楚国
鄘国 湖北省竹山县 楚国
邓国 曼 湖北省襄樊市北 侯 -前678年 楚国
权国 子 湖北省当阳市东南 公 楚国
郧国 湖北省安陆县 子 楚国
胡国 子 -前496年 楚国
绞国 湖北省郧县西 楚国
赖国 姬 湖北省随州市东北 子 -前538年 楚国
顿国 子 -前496年 楚国
析国
鄾国
廪国 楚国
六国 偃 安徽省六安市 -前622年 楚国
英国 -前646年 楚国
黄国 嬴 子 -前648年 楚国
钟离国 安徽省沂河东岸 楚国
舒国 楚国
舒庸国 楚国
舒鸠国 楚国
舒蓼国 -前601年 楚国
舒龙国 楚国
舒龚国 楚国
舒鲍国 楚国
桐国 安徽省桐城县 楚国
养国 -前528年 楚国
巢国 -前518年 楚国
徐国 嬴 侯 -前512年 吴国
宗国 楚国
萧国 嬴 安徽省萧县西北 侯 -前579年 楚国
皖国 楚国
贰国 楚国
泉国
妢国
妣国
肥国 -前530年 晋国
鼓国 姬 -前527年 晋国
北燕国 姬 伯
邢国 河北省邢台市 -前635年 晋国
蜀国 四川省中部一带 没有臣服于中原王朝,所以没有爵位。后代君主称“帝”。 -前316年 秦国
巴国 四川省东部一带 子 -前316年 秦国
都国 楚国
轸国 楚国
道国 子 楚国
房国 楚国
厉国 楚国
西黄国 楚国
柏国 楚国
谷国 楚国
邗国 江苏省扬州市东南
钟吾国 江苏省宿豫县 子 -前518年 吴国
莱国 山东省黄县东南莱子城 -前567年 齐国
夷国 夷 山东省青岛市
鲜虞国
义渠国 秦国
骊戎 晋国
燕京戎 山西汾水两岸,静乐县到祁县邬县
绵诸国
山戎
犬戎
西戎
戎蛮
白狄
赤狄
长狄
鄋暪国
翟国
西不羹国 楚国
户戎国 楚国
陆浑戎 楚国
无终国
令支国 燕国
鲜虞国 晋国
孤竹国 子 辽零省朝阳市西南 -前660年 燕国、齐国
Ⅱ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位于“简罗”以南的是什么海峡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是没有简罗这个区域,相似的是,版箇罗国
箇罗国指的是今泰权国南部马来半岛克拉(Kra)附近,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雪兰获。
那么在‘箇罗“以南地区指的是世界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箇罗是出自贾耽《新唐书·地理志》,对中国船只从广州,经东南亚,通往阿阿拉伯的航线路线中的一个东南亚的小国。原文:三日至葛葛僧祇国,在佛逝西北隅之,国人多钞暴乘舶者畏惮之。别岛其北岸箇罗国,箇罗西则哥古罗国。
Ⅲ 急求古代小说国家的名字
《江湖往事之凤城飞帅》
北方边境,狼烟四起,屠城之祸,迫在眉睫……
君玉—回—威震胡汉的凤凰军统帅!乱答世崛起、金戈铁马、挥斥方遒,却是幼着男装的红颜;
拓桑——蜀中园林弹琴、凤凰道上摘花的翩翩少年,却是千年名寺的转世圣僧。
她是孤儿,他是和尚;她是元帅,他是方丈!
她用的剑是嵇康的“蹑景”;他用的剑是阮籍的“追飞”!
当最圣洁的人遇到最圣洁的心!
是朋友,为何要心心相印?是爱人,为何要远隔天涯!
Ⅳ 古代有罗国吗
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压迫,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被迁至湖南汩罗。可是,这个商、周时期的古国,在古代史料中却寥寥无几,是值得深入探讨和考证的。
????罗子国的起源和立国
????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也是荆楚的一个先祖 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之后改姓熊,属于同姓同祖。秦嘉谟所补辑的《世本》云:“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注:“案《秘笈新书》引《姓纂》,以罗为祝融氏。”《姓苑》也说是“祝融氏之后”。《姓氏急就篇》则就“罗氏,颛顼后。”《通志·氏族略》:“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本来祝融是颛顼之后,更说明罗系颛顼系祝融氏吴回的后裔,和荆楚同一祖系。
????至于罗系熊姓,据《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疏:“《正义》曰:‘罗,熊姓,’《世本》文也。”《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曰:“罗,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姓焉。是则熊姓又似出芈姓也。”张澍注《世本》说:“盖楚君皆以熊为号,疑熊姓,楚所分也。顾亭林以罗为芈姓,非是。”罗泌《路史·国名纪丙》也说:“罗,熊姓罗君也。”又《后纪八》云:“罗,熊析也。”又云:“濮、罗、归、越、夤、滇、麇、麋、芈 蛮,皆 芈分也。”《路史》明确地指出罗本姓熊,是芈姓的分支。可见罗为熊姓,系荆楚的分支,荆楚的先祖季连,始姓芈,系祝融吴回之孙。季连的孙子叫穴熊,以后成为荆楚国君熊姓的来源。据此,说罗是颛顼之裔,或祝融之裔,或楚之分支,都没有矛盾,却只能说是和荆楚同一祖系。至于说罗是芈姓也好,熊姓也好,原也一致,因熊姓来源于芈姓,并无任何抵牾之处。
????至于罗字的名义,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的,有《续甲骨文编录》六三七作“ ”,《续甲骨文编》七四三作“ ”,又四二一八作“ ”,《殷契粹编》一一O七作“ ”,就象拿着鸟罟捕鸟之状.”,《尔雅》云“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疏:“罗,鸟飞张网以罗之。”《诗·王风·兔爰》云:“雉离于罗。”传:“鸟网为罗。”《礼记·月令·季春》:“田猎置罘,罗罔毕翳。”注:“罗罟曰罗罔。”杜甫《遗兴》诗:“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罗就是张罗以捕鸟的罗网。
????究竟罗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据张澍粹集补注的《世本》云:“句芒作罗。宋衷注:句芒,伏羲臣。”《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可见华夏族在很古的时候,就已发明罗来捕鸟,创造了狩猎的一种工具。如内蒙古东部的虎尔哈部,据《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二载,“虎尔哈”,意为“大围网”,是用以打鸟雀。则古老部落以此为生者便毫不奇怪了。
????以后,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的部落,便称为罗。这个罗部落是则荆楚的祖先穴熊分支出来的。大概当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三十五里)的时候,罗便活动于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载:“罗山,大(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八载:“隋县治在此山下,因以名县。”唐武德四年又建为罗州。我认为罗山县的命名,并非小罗山的“峰峦环抱”,而大罗山就没有这种说法,应是《路史·国名纪丙》所说的:“罗,熊姓罗君也。”注“故信阳有罗山。”指出罗最早在罗山,罗山即因罗曾活动于这一带地方而命名的,今为河南罗山县。《左传·昭公五年》:“楚子以馹至于罗汭”。又云:吴败楚于鹊岸,楚子济于罗汭,次于莱山。俞正燮《癸已类稿》卷二《棫林、罗汭、莱山义》称:“《河南志》谓罗汭在罗山(县),莱山在光山(县)。……当以《河南志》为是。”也认为罗山是古罗汭,说明为古罗人之地。所谓罗汭即罗山之东的竹竿河,古名谷水,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掘山,北流入淮水。大小罗山正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鸟站”,是罗人以罗捕鸟最优越的地方。这个地方,在解放以前,仍是森林茂密,鸟类群集,农民每于春秋两季的夜晚,于山冈坦露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周围再围以围网,那成千上万的鸟群,纷纷朝着篝火猛冲俯扑而来,都撞落在篝火的四周,大多都羽落翅折头破血流,或死或在地上挣扎。没有死伤的,则被火光照花了眼,弄得晕头转向,向四周乱窜,结果都撞入周围预设的大围网之中。篝火周围便铺起一层厚厚的鸟体,个别振翅欲飞的鸟,却被农民用棍挥舞击落在地。往往满载而归,成为人们的佳肴。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时代,人烟稀少,森林更为稠密,鸟类更加多,罗人的捕鸟收获更应多若十倍了,对以鸟肉来维持季节性的生活,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当时的事实。罗人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山与罗田,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麇集的优良的地方,所以也成了罗人田猎鸟兽之地,罗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吕,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荆楚,罗是荆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样的打击,便随着荆楚部族躲避而西迁。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域的荆山、楚水叶,罗人也迁到楚北面罗山、罗水,即今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清一统志》卷二百三载:“罗山,在正宁县东二十里。”又载:“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入宁州界。《元和志》:隋,罗川县,以县南罗水为名。”白眉初《秦陇羌蜀四省志》载:“罗水出子午岭,西流至峡西县会泾水。”罗山,系子午岭西来的一以山脉,正位于陕、甘界上。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东流入葫芦河。由于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和水都以罗为名,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为罗川县。这个罗山、罗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庆节居住的邠地的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共同联合以抵抗商人。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十巫中有巫罗,当系罗国的首领,又是巫师,与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今彭水(甘肃庆阳县南古彭阳县)一带。到了周武王灭商时,才封罗为子爵,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子国。
????罗与周、楚的关系
????据《周礼·夏官·罗氏》载:“罗氏掌罗乌鸟。”注:“能罗罔搏鸟者。”秦嘉谟辑补《世本》称:“周大罗氏掌鸟兽。其后氏焉。”《礼记·郊特性》云:“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罗氏致罗与女。”《周礼·夏官·大司马》载:“罗弊致禽以祀枋。”注:“罗弊,罔(即网)止也。”可见罗人的首领曾任周朝捕鸟之官,还将捕得的禽鸟贡献给周王,以充祭品。更可说明罗山县的大罗山,是因大罗氏活动过而得名的。这时罗所在地的正宁县的罗山和罗川,因靠近周都,才能在周的朝延中任罗氏官职,如果这时远在湖北的房县或宜城,相隔千多里,决不能远至周都任职,更说明甘肃正宁县的罗山、罗川为罗的住地是切合实况的。罗人不但用罗网捕鸟,这时还发展到养了大批“鹰鹯鸷鸟,而罗氏教之猎。”驯养这些猛禽以逐捕飞禽。
????由于罗在周京较近,所以周王朝便侵迫罗、楚,他们便越过秦岭沿着淅水南迁。当楚王迁至淅川的丹阳时,罗也沿汉水南迁至湖北荆山西北面的房县,依附于楚。《姓氏罗急就篇》认为“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姓考》说:“罗国,即房州地,后灭于楚,以国为氏。”邵罗《姓解》也说:“罗,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
????罗子国后又再向东走出山林,迁至汉水之滨的宜城县西二十里的罗川城,这时砰原沃野,是罗人发展农业的优越环境。《水经注》:“夷水……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路史·国名纪丙》也说是“在襄(阳府)之宜城。”证实了罗国所在地,确在今湖北宜城县的罗川城。
????到了春秋初期,正值楚武王国势强盛,楚向汉水以东和以北发展势力,罗国首当其冲,便遭楚国不断的侵凌。《左传·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国派兵征伐绞国,“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注:罗“国在宜城西山中。”次年春,楚屈瑕伐罗,……(师行)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这次罗、卢两国乘楚以大国自骄,座痹无备,夹击楚军,把楚国打得大败,主帅自缢,其馀将帅被俘,使楚国损失惨重,可见当时罗国的势力还很强大。但因楚毕竟是个大国,“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罗国被楚所灭,时间约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伐随之前。否则,楚国决不能越过罗国去攻打随园,也不能越罗国去攻打随园,也不能越罗国去攻打邓国。所以,楚灭亡了罗国之后,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对于罗的灭亡原因,据富辰谏周襄王说:“昔鄢之亡也由仲任,……罗则季姬,……是皆外利离亲者也。”注:季姬,姬氏女,为罗夫人而亡其国也。……外利,行满腔热情僻求利于外,不能亲亲以亡其国也。“这个季姬,很可能是汉东诸姬国君的女儿,与罗联婚’含有共同抵抗强楚的目的。至于把罗的亡国原因,归咎于季姬这个妇人,未免过分。但罗子胜楚而骄,发展为骄奢满腔热情佚,不能团结群众,却是亡国的主要原因。
????罗亡国后,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氏,或为罗侯氏。《姓氏急就篇》说:”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其后号罗侯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二也说:“罗侯,罗君之后,子孙氏焉。”《姓解》也称:“罗侯,即上罗国子孙,为楚所灭。有国日,尝封侯者,又自称罗侯氏。”《通志·氏族略》载:“罗侯,罗君之后,支孙我廿。其国在宜城山中,后迁枝江。”《路史·后纪八》云:“罗,……后也入楚,有罗氏,罗侯氏。”苏轼《万石罗文传赞》中也说:“罗氏之先,无所见,岂左氏所称罗国哉。”国亡,以国名为姓,这些都是周、秦时期,亡国、失邑之君主、大夫的子孙所惯行的通例。
????罗子国灭亡后遗民的迁徙
????楚武王灭亡了罗子国之后,为了在北进时,防止可能遭到罗中遗民的干扰,于是便把罗的遗民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其目的与役使罗人修筑丹阳城有密切联系,罗这时已成为楚的附庸国。故《水经注》云:“枝江地,故罗国。”《路史·后纪八》也说:“初国宜城,后徙枝江。”《通志·民族略》亦从此说。
????到了楚文王时,由丹阳迁都于郢,因 罗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楚文王又将罗的遗民迁到今日湖南汩罗,《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罗县,”应劭日:“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杜佑《通典》称:“邱州,古罗国地。”指定的是岳州南境一带。《路史·国名纪丙》云:“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载:“罗县城,……春秋时罗国也。”光绪《湘阴图志》卷六沿革表示:“楚文王灭罗,而徙都郢,乃从宜城徙罗丹阳,已而于湘阴乃是楚文王时。湘水之阴的罗国故址在汩我江南岸,今汩罗县西北八里的屈原农场蚕桑场。罗子国城遗址尚留有继续的城垣和护城河遗迹。1957年,湖南省博物馆曾在此发掘,发现城垣东西长490米,南北宽400米,城北廓保存较好,墙基宽14米,高3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内西南部有长25米、宽7米的土台,堆积有筒瓦、板瓦及绳纹陶片。城赴东面有文化遗物和墓葬,出土有灰陶绳纹鬲、豆、罐及一些绳纹硬陶片等。从出土的陶器的质地、器形、纹饰来看,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风格基本一致。可知,城址的时代当属春秋战国时期。与罗子国迁此立城的历史吻合。
????罗子国的活动范围,在麋子国的南面,约在今汩罗江流域。由于罗人的关系,把一条无名溪江改为罗水。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洞庭之南,罗水出焉。”《清一统志》云:“卢水源出卢山,南流迳故县城,至双江口入汩,以其流迳古罗县,故一名罗水。”卢水是罗水的一以,应是先因罗国所在而叫罗水,罗水流入湘江处叫罗渊,见于《水经注》,因位于罗水与罗国故地,才叫罗县。
????光绪《湘阴图志》卷二十水志:“案罗水源出巴陵罗内(一名罗里),以北斗岭周环罗列其中,有三源九井,谓之罗内,故得罗水之名,”其实,“罗水源出巴陵县葛藤尖”,即今岳阳县渭洞乡桂峰村葛藤尖。罗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经罗内,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罗水,八十八里至汩罗县红花乡双江村的小江口入于汩水,才合称汩罗江。清末“夏时涨水,深约二丈有奇,面阔约三十丈;冬时涨落,不通舟楫。”罗内的名称,系罗国活动之地,并非“周环罗列”而名。
????在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国活动地域而名。罗子国以北就是麋子国的活动范围。到战国初,楚于今湖南一带置黔中郡,而罗、麋等附庸国宣告终结,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江西南昌),《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代,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式各地。
????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以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灭时,还有一部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庸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后来有的便融入于土家族。一以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罗氏。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姓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汩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形成罗甸国和罗番。 《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旬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今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 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
Ⅳ 古代的暹罗国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泰国 暹罗为泰国的古称。泰国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年的历史中,泰国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它是东南亚唯一的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泰国的历史分为五个主要的时期:南朝时期(公元650-1250)泰族人在中国南部,即现在的云南、广西和广东,建立了他们的国家。许多人向南移居到湄南河盆地,并在高棉帝国统治下的中央平原定居了下来,并可能接受了高棉帝国的文化。泰族人在约公元1238年时建立了独立的国家素可泰,标志着素可泰王朝的开端。素可泰时期(公元1238-1378)13世纪时泰族人开始成为这个地区的统治力量,并逐渐宣布从当时存在的高棉和孟王国独立出来。统治者称之为“幸福的黎明”,这也常常被认为是泰国历史的黄金时期,这是理想的泰国,物产丰富,君主像父亲般慈善,其中最著名国王的是兰甘杏大帝。然而在1350年,更加强大的大城对素可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城时期(1350-1767)大城的君主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时父亲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专制帝王,并采用devaraja(神王)的头衔。在这个时期的早期,大城的统治向邻近的泰公国扩张,并与其邻国发生冲突。17世纪时,暹罗开始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1767年,缅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尽管缅甸人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对暹罗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年轻的Phya Taksin将军和他的随从突破了缅甸人的重围,逃到了尖竹汶(Chantaburi)。大城沦陷七个月后,他和他的军队乘船返回到都城,赶走了缅甸驻军,收复了大城。吞武里时期(1767-1772)著名的Taksin将军决定将都城从大城迁移到靠近海的地点,这样有利于对外贸易,保证武器的采购,并且万一缅甸重新进犯,便于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Taksin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城沦陷后缺少中央权威导致王朝迅速瓦解,Taksin统一各府的统治覆灭了。曼谷时期(1782至今)Taksin死后,查库里将军成为查库里王朝的第一世国王,即拉玛一世,从1782年统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将王室都城从吞武里迁到河对岸的曼谷,并建造了大王宫。拉玛二世(1809-1824)继续修建工作。拉玛三世Nang Klao国王(1824-1851)重新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并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国王与我”中的拉玛四世Mongkut国王(1851-1868)与欧洲国家缔结条约,避免沦为殖民地,并建立了现代泰国。在他统治期间,开展了许多社会和经济改革。拉玛五世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国王(1869-1910)继承父亲进行改革,废除奴隶制,改进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玛六世Vajiravudh国王(1910-1925)推行义务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Prajadhipok国王(1925-1935)统治期间,泰国从君主专制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国王于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Ananda Mahidol国王继位(1935-1946)。国家由暹罗更名为泰国,1939年起实现民主政治制度。现任国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lyadej)是查里库王朝的拉玛九世国王。
Ⅵ 古代印度安度罗国重新崛起是什么时候
萨达加尼死后,安度罗国力逐渐衰败,又遭到外族塞人的进攻,被迫退居德干高原的东南部。直至公元2世纪上半叶,乔达米普特拉王及其子瓦西什提普特拉统治时,安度罗才重新崛起。
Ⅶ 瞿罗国在古代是指的现在的哪国或哪个地区
应该是暹罗,现在是指泰国
Ⅷ 古代国家的名字
汉武帝前 西域三十六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建元类卯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当时在现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在如下地方:
(一)乌孙——现新疆伊宁市及附近几县是乌孙当时一部分。绝大部份,为沙皇俄国侵占。
(二)龟兹——现新疆库车、拜城一带。
(三)焉耆——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
(四)于田——现新疆和田一带。
(五)若羌——现新疆若羌东南,罗布泊西北,离古阳关最近。
(六)楼兰——现新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旁沙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现存有楼兰遗迹。
(七)且末——现新疆且末县西南,现有周围二十里古城兀立,墙垣断续。唐玄奘取经,在此停留过。
(八)小宛——现新疆且末臣河南,有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国家最小。
(九)戎卢——现新疆于田县南。
(十)弥——现新疆南疆策勒县东。
(十一)渠勒——现新疆策勒县南。
(以上四个小国,全在现和田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湮没)。
(十二)皮山——现新疆皮山县东南,藏桂附近,尚有汉皮山国城墟,当地人叫破城子。
(十三)西夜——现新疆皮山西南。
(十四)蒲犁——现新疆叶城东一带地方。
(十五)依耐——现新疆英吉沙东南东勒库尔依耐和蒲犁两国虽 小, 但是汉唐以来东西交通要道。唐玄奘从天竺(现印度)取经回国,取道于此。
(十六)莎车——现南疆莎车县,后被于田吞并。
(十七)疏勒——现新疆喀什市和疏勒县一带。
(十八)尉头——现新疆南疆乌什、巴楚地。
(十九)温宿——现新疆阿克苏和温宿一带。
(二十)尉犁——现新疆库尔勒、尉犁地方。后被焉耆吞并。
(二十一)姑墨——现新疆南疆拜城一带。
(二十二)卑陆——现新疆阜康县以北
(二十三)乌贪訾——现新疆离现玛纳斯北和昌吉附近。
(二十四)卑陆后国——现新疆阜康县东。
(二十五)单桓——现新疆玛纳斯东北。
(二十六)蒲类——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七)蒲类后国——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八)西且弥——现新疆乌苏县东南。
(二十九)东且弥——现新疆昌吉县以西。
(三十)劫国——现新疆呼图壁东北。
(三十一)狐胡——现新疆吐鲁番以北。
(三十二)山国——现新疆南疆尉犁县东。
(三十三)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交河城。
(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方。
(三十五)师车尉都国 --现新疆吐鲁番东南。
(三十六)车师后城国 --现新疆奇台周围。
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属于西域的国家,现都不在我国新疆境内了。
南北朝时期中国北部:
前赵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西燕
北燕
前秦
后秦
西秦
前凉
后凉
南凉
北凉
西凉
成汉
给你提供多张各个时期的地图,你可以参考一下。
Ⅸ 古代全罗国是什么地方
暹罗来,中国对现东南亚自国家泰国的古称,泰语为สยาม(Sayam),英语为Siam。主体民族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纪开国,先后经历了素可泰、阿瑜陀耶、吞武里、曼谷四个时代。1939年6月24日改国号为“泰国”,1945年复名“暹罗”,1949年再度改名“泰国”,沿用至今。
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