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遗址特色建筑
㈠ 介绍耶路撒冷旧城有哪些文物古迹、风景名胜
耶路撒冷,是一个对比强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会不同阶层,同处一城;城市的东西两部分更是截然不同,发展水平悬殊。老城雅法门以西的西耶路撒冷是现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带(如果再继续向西数十千米,就是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但”沿海大都市区),而老城及其东、北、南三面的东耶路撒冷则以巴勒斯坦人为主。
最特别的地方是面积只有1平方千米,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它与198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老城分为4个区:
基督区(Christian Quarter):面积最大的一个区,位于老城东北部。著名的耶稣殉难教堂就位于这个区。
犹太区(Jewish Quarter):位于老城南部,著名的哭墙就位于这个区,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
穆斯林区(Muslim Quarter):位于老城东部,包含著名的圆石清真寺(相传说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处)。圆石清真寺与哭墙相邻,建在犹太教圣殿的遗址上,因此成为犹太人与穆斯林宗教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
亚美尼亚区(Armenian Quarter):位于老城西南角,是最小的一个区。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是引起重大争议的宗教圣地均位于此处:包括犹太教的西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Lock)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
㈡ 开封有什么特色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其中祥符调是豫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发源于豫东地区的开封。明末清初,河南地方戏曲汴梁腔、梆子秧腔、女儿腔等传统优秀民歌长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豫剧祥符调,祥符调唱、念俱用标准的汴梁音韵,发音多假嗓,音域属上五音。
开封的汴绣独树一帜,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绒彩夺目,丰神宛然,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成为国内外游客必买的艺术佳品。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等特点。
(2)犹太人遗址特色建筑扩展阅读: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后梁、后晋、辽朝、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继在此定都,被誉为八朝古都。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从元明清到新中国初期,开封一直为河南首府或省会。
㈢ 耶路撒冷的遗迹有哪些
耶路撒冷()这个名称,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取自两个希伯来文"ir"--意思是城市和"shalom"--意思是和平,耶路撒 冷体现着人类最崇高的渴望,即全人类的和平。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在相距不远的各自的神圣场所自由举行宗教仪式。经过了5000年的风风雨雨,"和平之城"能迎来真正的和平吗? 耶路撒冷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饱经沧桑的闻名古城。耶路撒冷最早的居民,是公元前3000年来此定居的一个迦南人 部族耶布斯人(闪米特人一支)。公元前2000年,耶布斯人在此前次建造了城堡,命名为"耶路撒利姆",在闪米特语中意为"和平之城"。公元前1020,耶路 撒冷成为古色列王国的首都。由于耶路撒冷地处欧,亚,非洲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一直处于周围大国的争夺,占领之中,多次易主,备受战米洗劫,曾多次被毁又重建。 先后有迦南人、犹太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埃及人、阿拉伯人、中世纪十字军、土耳其人和英国人占领过这座城市。 耶路撒冷且有异常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先后长期统治该城,其中犹太教500多年,基督教400多年,伊斯兰教1200多年。三大教 在城内留下了不同时期建造的宗教遗迹有200余处,最著名的如犹太教圣殿唯一的残迹哭墙,基督教的圣墓教堂,伊斯兰教的阿克萨清真寺和萨赫莱清真寺。三大宗教都把 耶路撒冷视为本教的圣地。 战前的耶路撒冷由老城和新区两部分组成。老城的城墙是16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在古城废墟上重建成的,城内面积仅1平方公里,后来形成了穆斯林区,基督教区,犹太人区和亚美尼亚人区4个区(如图), 居民大部分是阿拉伯人。老城外的新区是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城西部分发展最快,居住的几乎全是犹太移民。 1917年至1947年,耶路撒冷被英国委任统治30年。 1947年联合国分治计划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其范围包括耶路撒冷市和郊区城镇,东端为阿布·迪斯,南端为伯利桓,西端为艾因·卡里姆,北端为舒法特,面积为158平方公里。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耶路撒冷沿1949年停战线被以色列和约旦瓜分,耶路撒冷从此分成由约以分别占领的东、西部,称东区和西区。1950年1月,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的首都。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1967年6月,以色列颁布法律,宣布东西耶路撒冷合并,并将市区范围扩大为176平方公里,把约旦河西岸的大片土地并入其中。目前 全市人口65万,其中犹太人45万,巴勒斯坦人18万,基督徒1.4万。1980年7月,以色列议会通过议案,把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联合国安理会于1980年8月20日通过决议, 认为以色列议会的法案是违反国际法的。在此前后,联合国曾多次通过决议,遗责以色列吞并耶路撒冷。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不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88年11月,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并宣布耶路撒冷市为其首都。 最近引起巴以冲突的"以色列人强行进入圣殿山阿克萨清真寺事件",圣殿山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西北角,圣殿山这个名称来源于犹太教,居说犹太教第一圣殿当年就建在这里,现在只剩下一段残迹--哭墙。 现在圣殿山上建有两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又名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中有一块长方形岩石,可以反映出三大宗教纠缠共生,同时彼此又不愿意包容的历史现状。 岩石长17.7米,宽13.5米,高出地面1.2米。据古老的犹太教记载,上帝为考验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带着自己的独子以撒到摩利亚山上,在上帝指定的地方杀以撒献祭。忠诚的亚拉伯罕正要 举刀杀自己的儿子时,上帝派使者阻止了他,并命他以一只公羊代替。这个故事在犹太教的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传说当年亚拉伯罕捆绑以撒,就是把他放在这块石头上准备献祭的。因此这块 长方形的岩石在犹太教中一直被视为"圣石"。而在比犹太教晚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则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世界各地严肃的基督教徒因而都渴望能有机会向这块石头膜拜。但是这块"圣石"现在 却存放在伊斯兰教威严的清真寺中,因为据伊斯兰教传说,这块石头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踏脚石。就在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第9年,也就是公元619年的一个晚上,忽闻大天使伽百利来召。先知 跟随他乘坐一匹面如女子的飞马,急飞耶路撒冷,踏着一块巨石升入九重天,聆听真主安拉的祝福和启示,然后又于当天晚上飞回麦加。据说这块石头即是当年穆罕默德升入九重天时的踏脚石,至今石头上还留有先知当年踩下的脚印。伊斯兰教因此在这块 石头周围修起了两座精美的清真寺,并把这块地方称为"尊贵的禁地"。这里也因此而成为伊斯兰教除麦加和麦地那之外的第三大朝圣地。 苦街是基督教的圣地,基督教教徒又叫它为"悲哀之路",传说耶稣受难前,曾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从这条路走向刑场--著名的公元4世纪建筑"圣墓教堂"。 被三大宗教共同尊称为圣城的耶路撒冷老城,只有不足1平方公里。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记:在它四周围绕着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修建的城墙,高12米,长约4公里,共有8个城门(如图)。居住在旧城东南区的犹太人传统上走雅法门,而居 住在旧城区的穆斯林则走大马士革门等。
㈣ 求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设计方面的资料。
作为解构主义的经典代表作,这部作品外观的创作灵感就充满了解构意味:看似随意折叠弯曲的外形实则为解构变形的大卫之星(Star of David,图1)--这一著名的犹太符号,它曾经是深植于每个犹太人身心的印记,而现在扭曲变形后,深深地留在了柏林的土地上,像一道伤疤一样难以磨灭。
图3,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外墙
整个建筑的外墙由镀锌铁皮组成各种不规则形状(图3),这些造型由表及里,一直渗透到博物馆内部,以至于整座建筑所有的线、空间都是琐碎而不规则的,犹如一道道伤痕刻在了建筑上。虽然参观者在建筑中看不到有关于犹太人受难的场景和资料,但从对建筑的处理上也可见一斑。
而立面上的灵感一方面是来自于当时一些犹太人在柏林的住址分布,他们曾真切的活在这座城市,之后又经历磨难。李伯斯金将这些人的住址分布于建筑立面,用线及几何图形相结合,相互牵连,留在墙上变成斑驳参差的窗洞,而这种非理性的阵列也是犹太人在这座城市中存在过的印记。
另一方面,熟谙音乐哲学的李伯斯金,将作曲家阿诺德·格未完成的歌剧《摩西与亚伦》的脚本解构处理,以歌剧为例证--表达歌曲的存在导致歌词意思不明,相反,歌曲不存在,歌词意思逐渐清晰明了的非理性意味,并最终融入立面表达。
若要深层次的探讨李伯斯金的设计思想,则不得不说他从康德的“二律背反”以及本雅明的《单行街》中提取到更加晦涩难懂、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并最终运用到了博物馆外立面之中,这也使整个建筑由内而外充满了独特的哲学意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内容来源于:设计师 RYAN志阳
引用原文:博物馆中的空间情节化表达
㈤ 犹太教标志性建筑
没有什么复标志性建筑制,主要是信仰的人太少了,没钱是不好造建筑的,信犹太教的基本上是犹太人,还没有信仰锡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基本上每一部介绍宗教的书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犹太教,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巨大(从中派生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是麦加的克尔白圣殿,标志性建筑是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
㈥ 谁有犹太人博物馆建筑设计方面的资料
是个资料网上少,找找书吧
㈦ 犹太人大屠杀著名建筑师作品纪念馆请问,那个由著名建
博物馆中心由一条长廊构成,分别通往十间展厅,每间展厅展示大屠杀历史的一个不同部分。版博物馆内权约有2500项大屠杀受害者及幸存者的个人简介和物品:大屠杀幸存者赠送的大屠杀的艺术品和信。新博物馆包括大礼堂、学堂、记载大屠杀受害者的数码数据库和纪念大屠杀受害者的纪念碑。
从1950年代开始,本馆开始进行大概44000位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词录音工作。由于多数大屠杀幸存者年岁已高,越来越不能访问纪念馆,所以本馆扩展证词方案,改为直接拜访大屠杀幸存者进行证词录音。
2005年3月15日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大屠杀博物馆正式开幕,由有名犹太建筑师 Moshe Safdie 设计。四十位国家领导人和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都出席大屠杀博物馆开幕典礼。以色列总统摩西·卡察夫并表示新博物馆“是全人类的一块重要路牌,一块提醒仇恨与谋杀及种族主义与种族灭绝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多么短的路牌。” 据说博物馆的三角形代表大卫星的下半部,这是为了纪念由于大屠杀而死去的全球半数犹太人。
㈧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建筑布局
丹尼尔·里伯斯金(D.Libeskind)设计的“柏林博物馆(犹太人博物馆)”建筑,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
该纪念馆最具特色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露天广场,地面由2711块高矮不等、刻有请愿书的水泥板铺成,远看就像是一片被微风拂过的麦田,而走近了则像是步入一个巨大的迷宫。负责设计纪念馆的美国建筑师彼得·埃森曼表示,他的设计将强迫人们面对过去。
广场上还将竖起一个扬声器,昼夜不停地播放400万记录在册的大屠杀遇难者的姓名。而在广场地下还有一个特别的资料中心,为前往参观的人提供服务。
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博物馆(犹太人博物馆)”的整个建筑,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
丹尼尔·里伯斯金(D.Libeskind)称该博物馆为“线状的狭窄空间”。理由是在这座建筑中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二条脉络。其一是充满无数的破碎断片的直线脉络,其二是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这二条脉络虽然都有所限定,却又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而在建筑和形式上无限地伸展下去。
依据相互离散、游离的处理手法,形成了贯穿这座博物馆整体的不连续的空间。这二条脉络是“犹太人博物馆”的特征,同时又是里伯斯金所特有的“二元对立,二律背反”的观点。
柏林的痕迹,不仅仅是物理的,据说其中还有说不清因果关系的根源,或者是既往性夹杂在里面。从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外在关系来观察,他下了这样的结论。他执着地追求曾对犹太人的传统和日尔曼文化做出贡献的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生活踪迹,并将其模式化。
㈨ 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新馆建筑
1993年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为了取代六十年代建筑的旧馆,决定建筑新馆。目前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为全球最大的大屠杀博物馆,设计为反映大屠杀时欧洲犹太人及日后以色列由灰烬中复活的历史。
博物馆中心由一条长廊构成,分别通往十间展厅,每间展厅展示大屠杀历史的一个不同部分。博物馆内约有2500项大屠杀受害者及幸存者的个人简介和物品:大屠杀幸存者赠送的大屠杀的艺术品和信。新博物馆包括大礼堂、学堂、记载大屠杀受害者的数码数据库和纪念大屠杀受害者的纪念碑。
从1950年代开始,本馆开始进行大概44000位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词录音工作。由于多数大屠杀幸存者年岁已高,越来越不能访问纪念馆,所以本馆扩展证词方案,改为直接拜访大屠杀幸存者进行证词录音。
2005年3月15日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的大屠杀博物馆正式开幕,由有名犹太建筑师 Moshe Safdie 设计。四十位国家领导人和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都出席大屠杀博物馆开幕典礼。以色列总统摩西·卡察夫并表示新博物馆“是全人类的一块重要路牌,一块提醒仇恨与谋杀及种族主义与种族灭绝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多么短的路牌。” 据说博物馆的三角形代表大卫星的下半部,这是为了纪念由于大屠杀而死去的全球半数犹太人。
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国际义人
博物馆设立的国际义人共2万多人:例如法国村庄Le Chambon-sur-Lignon的居民(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他们收留躲避纳粹的犹太人。)、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发给犹太人签证)、日本外交官杉原千亩(发给犹太人签证)与潘均顺(收留逃离屠杀的犹太少女)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