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洛阳东周城遗址

洛阳东周城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26 10:24:15

A. 东周王城遗址的文物发现

20世纪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两岸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很快在其外围触摸到沉睡中的东周王城遗址,这拉开了东周王城大规模考古发现的序幕。
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洛阳发掘队在小屯村东北,发现了5座大型战国墓葬。一号墓出土的一件石圭,其上残留有墨书“天子”字迹。后来,四号墓发掘出土文物1637件之多。
2001年9月,市文物部门在市27中学院内,探得竖穴土坑墓7座,次年清理出土了两件意义非同寻常的青铜器,一件为鬲,一件为鼎,两件器物都有“王作宝尊彝”的铭文,令学者振奋不已:这不正是东周王陵之一吗?
2002年7月,配合东周王城广场建设,考古工作者照例先行考古勘探,没想到却发掘出了举世震惊的重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18座车马坑,对其中的17座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并在规模最大的车马坑内发现了“驾六马”的“天子之乘”。后来在该车马坑内共清理出马车26辆、马70匹,其中一辆马车前面,对称摆放着6匹马的骨骸,印证了古文献当中“天子驾六”的记述。虽然经过了近3000年历史,车辕、车身构件以及马的骨骼清晰可见,“天子驾六”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了18座车马坑,墓葬的数量陆续增加到397座,两者的数量超过洛阳50年来所发现的总和。这些沉睡了近3000年的遗址重见天日,令考古界专家们无比欣喜:这极有可能是中国的第二个“兵马俑”、洛阳的第二个“龙门”!
多年的考古发掘,城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的器物制作极为精美,如错金银的鼎、敦、壶等铜礼器,透雕龙虎大玉璧,错金银狩猎纹铜镜,以及铜和银的人物像等,均为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

B. 东周王城的遗址

东周王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遗址上多为现代建筑。南临洛河,西跨涧水,呈不规则矩形。城墙夯土筑成,1954~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由平王至景王加上后来的赧王,先后有二十五王在此执政达五百余年之久。根据地层关系推断,约建于春秋中叶以前,战国、秦、西汉时迭经修补,西汉后期废弃。
城墙厚约10米,分段夯筑或分块筑成。北城墙址保存较完整,全长2890米,城外有深约5米的壕。东、西城墙址时断时续,但与北城墙相交的城角和东西墙的走向是清楚的。南城墙址的东部尚未探得,西部有长890米的东西向的城墙,两端矩折向北。西端北折连接长1140米的南北向城墙,东端北折只余一小段城角。从形势看,它可能是附在大城西南角的一座长1140米、宽 890米的矩形的小城,与临淄齐国故城的情况相似。
东周王城的规模、布局和演变,历代文献多有记载。但因年代久远,昔日壮观的景象如今已荡然无存。二十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寻找东周王城的踪迹,根据文献记载,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在涧河东岸的小屯村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因汉河南县城与东周王城之间存在着沿袭关系,于是考古工作者就以汉河南县城城址为基点,很快在其外围找到了沉睡地下两多年的东周王城遗址。进而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布局和范围。以后又多次在此区域有重要发现,特别是近几年在王城东部发现了大型车马坑和大型墓葬,揭开了东周王城陵区之谜,为了解东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C. 东周王城遗址的简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由平王至景王加上后来的赧王,先后有二十五王在此执政达五百余年之久。
东周王城的规模、布局和演变,历代文献多有记载。但因年代久远,昔日壮观的景象如今已荡然无存。二十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寻找东周王城的踪迹,根据文献记载,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在涧河东岸的小屯村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因汉河南县城与东周王城之间存在着沿袭关系,于是考古工作者就以汉河南县城城址为基点,很快在其外围找到了沉睡地下两多年的东周王城遗址。进而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布局和范围。以后又多次在此区域有重要发现,特别是近几年在王城东部发现了大型车马坑和大型墓葬,揭开了东周王城陵区之谜,为了解东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

D. 洛阳东周王城有多大

洛阳东周王城全城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开始筑建成的城墙,仅厚5米左右,后来经过增修加厚,为14米左右。城外有深约5米的壕沟。

E. 洛阳有什么古遗址呢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洛阳被称为斟鄩,是夏太康、仲康及帝桀的国都。今天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村,1956年考古发现的“夏都斟鄩城遗址”就是证明洛阳建都最早的遗址。

这座由是由堂、庑、庭、门等组成的规模宏大的斟鄩遗址中心殿堂,是中国最早的帝王宫殿,他决定了后来历代帝王的宫殿朝堂格局。

商朝时期,称洛阳为西亳。

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洛阳又被称为西亳(xi bo),是商朝的都城。现位于洛阳偃师尸乡沟村的“商都西亳遗址”,再现了商灭夏后建立的这座影响后代的城市建筑群模式。

遗址城内纵横的道路,交错的街道,各大小城区的层层相套,足以看出三千六百多年前古人对城市建设的非凡规划。

西周东周时朝,称洛阳为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这时的洛邑就是洛阳城的又一称呼。现今包含洛阳涧河瀍河两岸的王城公园、天子驾六、战国时期的粮仓、战国至西汉时期陶窑和加工作坊、青铜器作坊等古遗址等组成了“东周王城遗址”。

洛邑是史书明确记载的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是第一个选择以居中央控四方建都筑城统治理念的奠基者。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时期,洛阳称为雒阳。


西汉刘邦在洛阳称帝,伊始曾定都洛邑,后迁西安。直到东汉刘秀定都洛邑后,改称洛邑为雒阳,后期的曹魏、西晋、北魏朝代一直定都雒阳。经过几个朝代约三百多年的经营,尤其是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已是集聚不少民族与西域商人的拥有六十多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现在位于洛阳市东约十五公里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公园恢弘,可以窥出当年洛阳繁华的盛景。

其中,位于遗址南郊的东汉灵台遗址,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

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朝——洛阳隋唐城遗址公园。

看得出,古遗址各地常有,集十三朝古都遗址的却不常有。

而洛阳,就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F. 东周王城遗址规模如何

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平面大体呈正方形。西北角在今东干沟村北,东北角在今洛阳火车站东,西南角在今兴隆寨村西北,东南城角被洛河冲毁。五女冢村附近地势较高,城墙遗迹保存较好,地面上仍能看到残存的东周王城城墙。整个王城周长约15千米。东周王城核心建筑物宫殿群落位于城内的西南角上,而不是中心部位。大致范围在洛阳市涧东路以西、凯旋路以南的城内,甚至包括城外的部分区域。这个范围内,先后有多处大型建筑群基址被发现。在东周王城遗址西北部有东周时期烧制陶器的场所,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在城址西南部有东周的夯土基址,推测可能与当时的宫殿建筑有关。同时,在城外还发现了大型的礼制或者馆驿性质的建筑遗迹。在西南角建筑群基址东侧共有粮窖80余座,是王城遗址里的仓窖区。城内西北隅是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区,有制陶的窑场,还有制骨、制玉、制石器的作坊,之外也发现了制造铜器的陶范,意味着制铜作坊的存在。在王城遗址西南隅南墙外,发现战国晚期高规格大型建筑基址一处。

G. 东周王城遗址的遗迹考证

经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证实,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平面大体呈正方形。西北角在今东干沟村北,东北角在今洛阳火车站东约1公里,西南角在今兴隆寨村西北,东南城角被洛河被冲毁。今五女冢村附近地势较高,城墙遗迹保存较好,直到今天,地面上仍能看到残存的东周王城城墙。整个王城周长约15公里,与晋《元康地道记》“王城去洛河(指汉魏故城)四十里,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三十六步”这一记载基本吻合。
人们对东周王城的结构布局,有过很理想的推测,还依据《周礼·考工记》画出了复原图,说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一座经过详细规划的城市。据古文献记载:东周王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共十二座城门。南有圉门,北有乾祭门,东有鼎门等。每座城门均有三个通道,城内设经、纬大道各九条。王宫建在中央大道上,王宫前面建有殿庭,后面建有商贸市场;王宫的右侧建有神坛社稷,左侧建有宗庙祖堂,城南三十里建有明堂。这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但这种“理想化”的布局和考古勘察的结果并不一致。
经考古发现,王城核心建筑物的宫殿群落位于城内的西南隅,而不是中心部位。大致范围在今天的涧东路以西、凯旋路以南的城内,甚至包括城外的部分区域。这个范围内,先后有多处大型建筑群基址被发现。在寻找东周王城的同时,考古工作者在城址西北部就已经发现了东周时期烧制陶器的场所,推测该区域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在城址西南部,还发现汉代较大面积夯土基址下面叠压着东周的夯土基址,推测可能与当时的宫殿建筑有关。
考古工作者一步步确认,洛阳东周王城的四面城垣和三个城角,城址的大致范围和今天洛阳的西工区相当。从地面上的这段城墙向东,经纱厂、春晴路北侧,一直到光华路北端,至道南路的801仓库,转而南折。北城墙保持平直,全长2890米,墙宽8—10米。
东墙北起801仓库,向南经市一商干校、省建三公司,穿过唐宫路,经邮政大厦,过中州中路,经旋宫大厦,至农业银行东侧,再南一段为洛河冲毁。东墙总长约3500米,墙宽15米左右。
西城墙曲折,自城角向南,经东涧沟村,沿河曲折进入王城公园,在中州路涧河桥北折向西,至胶鞋厂又南折,过牡丹大酒店西侧,入七里河村西向,过黄河路入轴研所后南折,至洛阳建专南院东转为南墙。西墙全长3000余米,墙宽15米左右。
南墙西起洛阳建专南院,经兴隆寨村,东越涧河,过瞿家屯,以东为洛河冲毁,残长900米,全长估计有3400米。同时,在城外还发现了大型的礼制或者馆驿性质的建筑遗迹。在西南隅建筑群基址东侧,瞿家屯村东北,以今天洛阳单晶硅厂家属区的区域,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共探出粮窖80余座,是王城遗址里的仓窖区。
城内西北隅是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区,有制陶的窑场,还有制骨、制玉、制石器的作坊,之外也发现了制造铜器的陶范,意味着制铜作坊的存在。在王城遗址西南隅南墙外,发现战国晚期高规格大型建筑基址一处。另外,因年代久远、战乱祸端,加上历代文士妄加推测,东周王陵疑案丛生、众说纷纭。为破解东周王陵之谜,自二十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就开始了寻找东周王陵的艰难历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目前的情况看,东周王陵应分为王城陵区、金村陵区、周山陵区三个陵区。
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和研究表明,东周王城城墙始建于春秋中期,战国至秦汉时曾多次修补。到西汉后期,整座城池开始荒废,后在此基础上兴建了汉河南县城。
春秋时期,尽管诸侯称霸,王室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的重要意义,远非列国都城所能比拟。在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一直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城市发展史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遗址为洛阳市著名的“五大都城遗址”之一,为保护这一重要城址,在该城址的中心区域修建有王城公园对游人开放。

H. 历史时期为何会在洛阳周围形成五大都城遗址

因为洛阳是九朝古都不可能说只有武大一那个都城遗址。好多了。嗯,反正是有的是已经毁了,但是说。先留的。暂时有五个。还能再找找。

I. 洛阳城的各朝代遗址

主词条:二里头遗址
夏代洛阳称斟鄩,其遗址在今洛阳市东。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二里头遗址发掘确认的宫城面积为10.8万平方米,中心区道路纵横交错,宫墙基址方正有矩,建筑基群排列有序,这些都表明了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创了中国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把双轮车的发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该遗址的宫殿发掘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主词条:西亳
西亳,洛阳古称,又作亳,商朝的立国之都,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偃师商城遗址。商汤灭夏后,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
1984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队在河南偃师县城西发现了一处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规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条叫“尸乡”的沟横穿城址。经过对考古发掘资料和古文献的研究,初步断定这座古城址就是商汤所都的“西亳”。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10公里,西南距夏都斟鄩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古城遗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经过15年的勘察、发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两面较直,北垣东段向东南斜收,为避开城址东南一个陂池,东垣中段偏南部位的墙体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墙南北最长1700余米,东西最宽1200余米,南端仅宽740米。可确认的城门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东、西垣对应部位各2座。
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墙宽6~7米。其南墙、西墙和东墙的南段同大城城墙重合,大城西墙北段、北城墙全部、东城墙的大部则为新建。宫城位于小城纵向轴线偏南部位,面积约4万平方米,四周有宽约2米的宫墙。宫殿建筑群密集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现已发掘的有4号、5号、6号、2号、7号等宫殿建筑。
洛阳偃师商城是商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标。国家有关部门已投资在此建设商城遗址公园。 主词条:成周、王城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营建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后成为国都。春秋称王城。城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据1954年勘查,平面长方形,东西2800米,南北3700米,城墙为夯筑。东城门名鼎门,为灭殷后九鼎迁入之门。 主词条: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故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城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
西周初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战国时称洛阳。秦为三川郡。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关中。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今洛阳市区处建东京城,故城遂沦为废墟。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周汉晋魏风云际会,4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路过汉魏故城时,面对对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曾经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汉晋洛阳城
在周公所建周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秦、西汉、新莽皆在此置宫室。东汉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建都于此,历经165年,十一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挟献帝西迁,洛阳宫庙官府民家被烧毁。曹魏黄初元年(220)于东汉旧城建都,西晋时亦都于此。永嘉之乱后洛阳再度毁于兵燹。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拆毁洛阳宫殿。元象元年(538)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汉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1962年起进行勘察与发掘。汉魏洛阳城平面近于长方形,南北约合汉代九里,东西约合汉代六里,俗称“九六城”。东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毁于洛水。周长约13千米。共设12个城门 ,东西各3门,北有2门,南面4门。城内主要街道纵横交错,共24段,宽20~40米不等,均3道并行,公卿尚书等走中道,一般行人走左右道。城内有南北二宫,中间有复道相连。南宫始建于秦,东汉时为朝贺议政之所,平面长方形,中轴线上排列着却非、崇德、中德、千秋万岁、平朔五殿。北宫建于东汉明帝时,大于南宫,为皇帝嫔妃寝居之处,宫内德阳殿规模宏伟,可容万人。太仓、武库建在城东北隅。南宫西北有金市,南郊有南市,东郊有马市。城南建有明堂、辟雍、灵台、太学。曹魏时在洛阳城西北角兴建了三座南北相连的小城 ,名叫“金墉”,中有门道相通。又在洛阳城西、北两壁及金墉城外侧增筑马面,以加强防卫。金墉城为军事制高点,西晋永嘉之乱时,成为交战双方必争之地。
北魏洛阳城
北魏迁洛后,在金墉城南的洛阳西垣上增开承明门,废汉魏以来南宫,将宫苑集中于城中部以北。北魏宫城在城北部偏西,平面长方形,正殿太极殿位于宫城中部。宫城东有太仓、洛阳地方官署等,西有马厩、武库、寺院。宫城南门阊阖门正对南北主干道铜驼街,社稷、宗庙、中央衙署等分布在大街两侧,著名的永宁寺(见永宁寺遗址)在大街西侧。景明二年(501),以汉魏洛阳城为内城,修建了巨大的外郭城。
郭城范围内划分为320个方形的坊,东汉以来的洛阳城,经北魏重建,仅作为其内城,它的外围还筑有郭城。郭城内布置有320个方块形的“里坊”。 坊四面筑墙,每面开一门,设门吏,每日定时启闭里门,具有军事管制性质。工商业区在郭城之中,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晚期,佛教昌盛,洛阳城内建寺1367所,列刹相望。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规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变了两汉以来宫殿区占据都城主要空间的传统,对北齐、隋、唐的都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 隋大业元年(605)营建东都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抵伊阙之口,洛水贯穿其间。唐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废隋皇泰主自立,在洛阳称帝。武德四年唐平王世充,毁洛阳宫阙,废隋东都。至显庆二年(657)恢复东都。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称神都,天授元年(690)建都神都。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复位,复称东都。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等先后在洛阳称帝,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坊市皆空 。天复三年(903)昭宗迁都洛阳,曾修缮城郭宫室。五代时梁、唐、晋以洛阳为都,沿用此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阳城毁于战乱。隋唐洛阳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及近郊,1954年起进行勘查发掘。 郭城平面接近长方形,周长约28千米。设8个城门,东、南各3门,北面2门,西面无门。宫城位于郭城西北角,平面近似长方形。城垣夯筑,内外包砖。城中发现有大片夯土基址,发掘出武则天明堂遗迹。东宫在宫城之东。皇城绕宫城东西南三面修筑。宫城北部有曜仪,圆璧二城。皇城之东又有东城,东城之北有储存粮食的含嘉仓城。
郭城内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划分成若干方形或长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门的定鼎门大街宽121米,为全城最宽的街道,其余连接城门的街道宽41~59米。里坊有坊墙,四面设门,内设十字街。据考证,洛水北有28个坊、1个市,洛水南有81个坊、2个市,共109个坊 、3个市.洛阳城的工商业区在隋唐之际有所变动:隋代的丰都市至唐代名南市;通远市代名北市、大同市代名西市。隋代曾在郭城西建西苑,唐乾封年间又在禁苑之东,皇城西南建上阳宫,高宗晚年及武则天时期为听政之所。

定鼎门遗址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发掘工作结束。据参加发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负责人介绍,隋唐洛阳城定鼎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沿用时间最长的中国古代都城城门。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继续沿用为都城。 五代至宋,隋唐洛阳城曾一度作为陪都,称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主要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定鼎门为外郭城的正门。
史料记载,定鼎门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以后,该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郭城正门,其作为郭城正南门的时间长达530年。
这一记载得到了此次考古发掘的证实。发掘显示,定鼎门城门建筑可分为5期至6期,最早建筑为隋代,最晚的为北宋末年,说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间,定鼎门一直在使用。定鼎门遗址发掘总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3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目 前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
洛阳市将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依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对定鼎门进行原址展示,再现定鼎门在鼎盛时期的恢宏气势。
明堂遗址
主词条:明堂
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于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阳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发现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其主体建筑遗址系圆形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

天堂遗址
主词条:天堂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
天堂遗址遗迹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迹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
天堂基址仅存台基基础,其东面与宫城西步廊相连,北面与东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砖铺散水并有宽4.33米的东西向步廊与其他建筑相连。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宽77.7米,东西宽69.15米。台基中心为石砌圆形坑,其外有两周柱础石、一周夯土基础和一周碎石块建筑基础。柱础石两圈,内圈础石12个,外圈础石20个,础石为四块青石拼合而成,并为由一层夯土、一层础石层层叠加而成。夯土基础一周宽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础一周,为由残石块组成的圈形带状建筑基础,宽约0.5米。
金明洛阳城 金正大元年(1224)以洛阳为中京,在隋唐洛阳城的东城旧基上筑新城,规模只有隋唐东都 城的1/20 。明洪武六年(1373)在金元城基础上筑砖城,挖壕堑。其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400米,四面各设一门。该城即今天的洛阳老城。

J. 东周王城遗址的布局是什么样子的

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平面大体呈正方形。西北角在今东干沟村北,东北角在今洛阳火车站东,西南角在今兴隆寨村西北,东南城角被洛河冲毁。五女冢村附近地势较高,城墙遗迹保存较好,地面上仍能看到残存的东周王城城墙。整个王城周长约15千米。东周王城核心建筑物宫殿群落位于城内的西南角上,而不是中心部位。大致范围在洛阳市涧东路以西、凯旋路以南的城内,甚至包括城外的部分区域。这个范围内,先后有多处大型建筑群基址被发现。在东周王城遗址西北部有东周时期烧制陶器的场所,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在城址西南部有东周的夯土基址,推测可能与当时的宫殿建筑有关。同时,在城外还发现了大型的礼制或者馆驿性质的建筑遗迹。在西南角建筑群基址东侧共有粮窖80余座,是王城遗址里的仓窖区。城内西北隅是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区,有制陶的窑场,还有制骨、制玉、制石器的作坊,之外也发现了制造铜器的陶范,意味着制铜作坊的存在。在王城遗址西南隅南墙外,发现战国晚期高规格大型建筑基址一处。东周王陵分为王城陵区、金村陵区、周山陵区三个陵区。在小屯村东北有5座大型战国墓葬,其中一号墓中的一件石圭上残留有墨书“天子”字迹。另外,这里还有竖穴土坑墓7座,存两件意义非同寻常的青铜器,一件为鬶,一件为鼎,两件器物都有“王作宝尊彝”的铭文。东周王陵有18座车马坑,在该车马坑内共清理出马车26辆、马70匹,其中一辆马车前面,对称摆放着6匹马的骨骸,印证了古文献当中“天子驾六”的记述。虽然经过了近3000年历史,车辕、车身构件以及马的骨骼清晰可见,“天子驾六”堪为“东周瑰宝,举世无双”。东周王城遗址中有大量的珍贵器物,其中有的器物制作极为精美,如错金银的鼎、敦、壶等铜礼器,透雕龙虎大玉璧,错金银狩猎纹铜镜,以及铜和银的人物像等,均为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