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弥陀寺遗址

弥陀寺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26 16:31:22

① 五河皇庙由来

五河有台子山、高台子古文化遗址,小溪镇的朱元璋“第一夫人”严小姐墓遗址,武桥镇的弥陀寺遗址,浍南镇的明成祖朱棣发迹皇墩庙遗存

② 沈阳市内有哪些著名的寺庙

沈阳市内著名的寺庙有: 慈恩寺、 大佛寺、大法寺 、般若寺、长安寺、实胜寺、大护国寺、东陵报恩寺、环北报恩寺、金刚禅寺等。
慈恩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慈恩寺巷12号,始建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清顺治、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扩建和重修,是沈阳市现存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坐西朝东,占地约 12000多平方米。正面是山门,门内有钟、鼓二楼,往西寺院的建筑分为三路。中路最前面是天王殿,面阔三间,檩枋彩绘,朱红地仗,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弥勒、韦驮的塑像。向西依次为大雄宝殿、比丘坛、藏经楼。
大佛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三段慈恩寺巷14号,古名“保安寺”,始建于唐朝,因年久失修,逐渐荒废。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大佛寺,发现了唐朝遗碑,清乾隆十二年(1649年)、五十六年(1693年)、宣统二年(1910年)多次重修,民国五年(1916年)住持比丘尼常慧法师弟常智法师再次主持重修。该寺为比丘尼修行道场,占地543平方米。
大法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创建于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因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大法寺住持僧众为了感谢其施舍之恩,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俗称八王寺,这就是八王寺之名的由来。大法寺寺在乾隆四年、同治十一年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宏伟壮观。
般若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河区大南街若寺巷8号。高僧古林禅师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建,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两次重修。20世纪60年代中期遭到破坏,1979年后进行了维修,重塑佛像。1984年10月为建寺三百年纪念,又进行了修缮,并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198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寺位于沈河区朝阳街长安寺巷 6号,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群,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戏台、拜殿、大殿和后殿等建筑。寺内现存《大正藏》两部,石碑六通,其中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有重要的文物价值。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实胜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实胜寺全名为莲花净土实胜寺,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36)秋,竣工于崇祯三年八月初一,历时三载,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座正式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清军入关前盛京最大的喇嘛寺院。
报恩寺始建于大清年间,原为皇家护陵存亡之小庙。历代兴废已无考究。重建报恩寺起于公元1980年,隶属东陵公园管理处。后于2005年6月19日该公园礼请传本法师住持本寺,遂后法师率众翻建。
沈阳溪水报恩寺(沈阳市于洪报恩寺),建于2000年,占地5600余平方面,正面是山门,面东为放生池。寺庙内有钟、鼓二楼,南北方向分别是“地藏殿”和“观音殿”。中路最前面是“大雄宝殿”,面阔三间,檩枋彩绘,朱红地仗,向西为法堂、护法堂、延寿堂等。溪水报恩寺坐落于沈阳市于洪区环北家园之中。
沈阳市沈北金刚禅寺始建于2006年7月25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广大信教群众的支持下,在全寺僧众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八载,寺院已初具规模。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地藏殿、念佛堂、五观堂、偏殿、僧寮等建筑。寺院于2014年兴建了七层舍利宝塔和规模宏大的地宫。如今的金刚禅寺在群山环绕之中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终于使昔日的群山变成梵音绕梁,晨钟暮鼓响彻环宇的教化一方的净土清净道场。

③ 想知道: 秦皇岛市 抚宁摩诃寺 在哪

摩诃寺介绍

摩诃寺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杜庄镇西北的三宝山,坐落在著名的“温泉堡”景区内。寺院距秦皇岛市中心区13公里,距京沈高速公路出入口9.5公里,距渤海16公里,经由 “摩诃路”、“佛缘桥”进入寺院。

摩诃寺乃千年古寺、祖师圣地、佛理绵延数千年:
摩诃寺,建于北魏时期 ,此时期始建的寺庙延续至今者,全国稀有。是道安法师、慧远法师焚香修行、弘法重地、大道场。
摩诃寺原为五进院落,有山门、钟鼓楼、正殿和偏殿,现仅存遗址。据《临榆县志》记载,摩诃寺始建于北魏晚期,正殿面宽6.9米。进深5.6米,坐落在东西宽7.9米,南北长6.6米,高0.6米的台基上,殿以石砌墙,正面墙厚1.2米,侧墙厚0.8米,高2米,正前面开石拱门,高1.9米,宽1.17米,门两侧外壁嵌有青石卧碑各一通,记录了重修年(明正德己卯)(十四年,1519)

道安法师
道安法师是东晋时期高僧。自汉以来,佛学有两大体系,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实为二体系之集大成者。道安对中华佛教贡献巨大,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占有划时代的地位。中国佛教自道安始,“佛、法、僧”三者清晰明确起来,道安开启了中国佛教的新纪元。
道安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佛理,并将佛理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开创了自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崭新局面。道安一生做了如下几件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第一,总结并提出了佛经翻译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第二,编纂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教经录——《综理众经目录》,成为中国佛教目录学的圭臬之作;
第三,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僧人主持的打破门派、地域、国家界限的统一教团;
第四,制订了《僧尼规范》、《佛法宪章》,并订了三项条例;
第五,规定僧人姓“释”,至今中国僧尼皆以“释”为姓;
第六,提倡农禅并重,并为中国寺庙经济增添了自力的模式;
第七,道安最突出的贡献,是用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解释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
因此,道安大师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奠基人。在我国佛教历史上,被尊为中国佛教学术事业的开创者,他的存在,在佛教史中被称之为“具有划时代意义”。
摩诃寺古遗址遗物的发现,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印证了道安的后代弟子们尊奉“佛、法、僧”三宝,全面系统地传承佛教“觉、正、慧”的总纲,在中国北方继承与弘扬着道安的未竟事业。摩诃寺,可以说是道安所开创的佛学大业在道安家乡河北地区的弘法道场。

慧远法师
慧远法师是道安法师的得意大弟子,随道安法师出家几年后,道安让他到各地寻方问道,慧远到摩诃寺访问并修行,即是在那一时期。慧远的造诣和作为,在中国佛教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第一,慧远不仅精研佛学,而且兼通经学和玄学,一身兼儒、佛、玄三家。他认为儒、佛、玄三家作为文化思想,义理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主张“内(佛)外(儒、玄)之道,可合而明”。
慧远将儒家的政治理论,佛家的济世思想以及道家的出世学说作了相互协调,奠定了儒、释、道融合贯通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慧远中年后定居庐山,在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佛经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慧远礼敬佛家诸宗,广揽人才,虔心收集佛家典藏,几十年如一日地主持译注,为佛教文化系统完整地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第三,弥陀信仰早已有之,但使西方净土信仰成为一个体系,并能上升为东晋时期众多学僧和士大夫上层人士的信奉,则始于慧远在庐山集众结莲社,可以说是慧远大师开启了修学弥陀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先河,从而影响着后世无数的学佛者,为净土一宗奠定了不拔之基。
第四,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阐述僧人不礼拜帝王的道理,确立僧人不礼敬帝王的条制,使朝廷信服,自此这一成例便成为中国的规约。
作为中国净土宗祖师慧远大和尚的弘法道场,古摩诃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将立体地再现1600多年前中国佛教的精深和博大,将中国佛教中诸多历史文化巨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展示给今天和后世的信众与国民,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思想文化补添上浓重的一笔。

古寺幽远,地位显赫
摩诃寺遗址建筑基址依然清晰可辨,遗址东西长40米,南北宽64米,占地面积2524平方米。
从基址辨识,摩诃寺原为二进院落,有山门、钟鼓楼、正殿和偏殿。毁于何时无从考证。遗址上有残砖碎瓦。遗址上还有古庙石碑、柱础、石臼、残损的北魏前期青石佛像等遗物。
2016年5月,国内著名专家张爱民、黄镛两位教授对摩诃寺遗址上的石碑进行了拓印,并对碑文进行了辨识分析,碑文记载了三保山的圣境“北负崇山千峰竞秀,南临沧海万水朝宗……其中幽壑之胜不可殚述,而最奇者灵峰插霄以远耸,古洞挂壁而高悬,汤泉沸雾于西寺,水源积瀑于东山,洋洋乎大象也……崖谷回还,巉石拱立……山灵可以传之千万世而不朽矣……”。
碑文还印证了在古时候的各个时期中,从民众到官员对摩诃寺的珍爱和重视,对三宝山的虔敬和赞颂。在此地域当时绅民的心目中,三宝山和摩诃寺不啻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圣地,是万众理想寄托的精神家园。
摩诃寺所坐落的三宝山,众多石佛形态生动传神,藏神传灵。

摩诃寺所积淀的中华历史文化精华,既是古代中国北方地域的文化奇葩,也是现在和以后北方地区复兴中华优秀文化的珍贵宝藏,其历史意义极其重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摩诃寺遗址已作为圣迹区进行保护,复建摩诃寺将占地总面积约181亩,主要分为5个区,法事区、禅修区、博览区、圣迹区、福报区。

法事区: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左右配殿有伽蓝殿、祖师堂、药师殿、方丈室及钟、鼓楼等。
禅修区:建有780个独立禅修院室。根据居士的修为按五行分区。

博览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博览馆,博览馆一楼设有弘法区(可同时容纳1500人)及佛造像馆、历史传统灯具馆、历史钱币馆、书画馆、乐坊、法器坊等。
二楼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博览馆。

圣迹区:圣迹殿建在北魏前期摩诃寺的遗址处,按照历史的踪迹收集佛教宗祖的灵位供奉。
福报区:万佛塔为八角塔,白日登塔眺望,观看渤海万顷碧波;入夜金碧交辉,塔刹呈光环佛光普照,塔基21米高,塔身高99米;由43万多块金砖(铜质)组成,塔顶供奉舍利,塔内置佛龛按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分位,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级。万佛塔的福报宫龛位按天干排序,按地支分区,按五行分级。

④ 平舆县的文物古迹

名单介绍殷商挚国故城遗址(县保)位于平舆县城。东起文化馆,西至烈士陵园,南到清河边,北及永盛花园小区。始筑于商代,并在先秦及以后历代长期使用。沈子国故城遗址(省保)位于射桥镇古城村,西周遗址。面积202万平方米。为周文王第十子季载的封国。是中华沈氏的发源地。该遗址为中原地区保护较好的西周、春秋古城遗址之一。先秦汝坟故城遗址(县保)又称安成故城。位于老王岗乡兴旺店村委一带,城垣呈梯形。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先秦古城之一。据考证,《诗经》中《关雎》、《汝坟》等十一篇创作于此。故城南有安成世家豪族的茔地,号称“十八冢”。阳城故城遗址(县保)位于后刘乡新集村一带,城垣呈长方形。春秋时为楚所置。秦统一六国后,置阳城县,属陈郡。据考为中国首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乡里。西汉时阳城改属汝南郡。东汉初年裁并入汝阳,为世家袁安的庄宅。唐代在故城遗址上建阳城寺院,至民国仍有遗存。战国韩古城遗址(县保)位于后刘乡韩古城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军事设施---壁垒遗址。东皇庙(县保)位于县城挚地大道中段东侧。原名圣母庙,又名东塔寺,是一座始建于周代,道教与佛教兼容,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庙。主要殿宇包括:圣母殿、文王殿、东皇阁、老君殿、罗汉殿、袁安祠、二龙祠、陈蕃祠等。寺庙设有诸多地方名人专祠。该寺庙多次毁于战火,又历代重修,今仅存东皇阁。洪山庙(县保)位于后刘乡洪山庙村,与上蔡白龟庙、淮阳太昊陵齐名,为“豫南三大古庙”之一。远古名谷神庙,据考为商纣王之子殷洪大难余生,自号“洪山隐居”(又名洪山道人)隐遁处。主要殿阁有:洪君殿、先王殿、玉皇阁、牛王宫、马王殿、龙王殿、奶奶殿、阎王殿、天王殿、罗汉殿等。仙翁庙(县保)位于东和店镇仙翁庙村,是当地百姓为纪念为民驱魔看病的仙人费长房而建的庙宇。郭寺遗址(县保)位于万冢乡郭寺村。建于隋代开皇元年。五代毁于兵火,宋代重修。主要殿阁有:佛祖殿、罗汉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阁等建筑。与射桥开元寺和附近的阳城寺院齐名,曾为汝东名寺。60年代初废弃。东冈寺遗址位于老王岗乡小岗村西。初为老子庙。东汉中期,人们“诵黄老之微词,尚浮屠之仁祠”,因庙址滨邻汝水鸿隙陂,为当时中原地区的重要漕道,建东岗寺,至唐代达到鼎盛。曾有佛祖殿、佛光殿、老子殿等殿堂十余座,并有大面积寺田。清末废于捻军起义。回龙寺遗址位于老王岗乡贾屯村。相传是西汉时期人们为祈祷龙王回此休息、颐养天性而建,名龙社,又称廻龙庙。东汉时期拓建佛教各殿阁,唐代达到鼎盛。主要殿宇为大雄宝殿、龙王殿等。白龙庙遗址位于老王岗乡白龙王庙村。古为当地人民为祈求白龙造福乡民而建造。宋代以后,庙内曾建玉皇大帝、土地、三奶奶诸殿阁,香火旺盛。建国后废弃。玉皇庙遗址位于玉皇庙乡玉皇庙村。原名为“光武庙”、“刘秀庙”,后名玉皇庙,是豫南地区著名的道教圣地。始建于东汉末期,历代重修,60年代初废弃。主要建筑有玉皇阁、天师观、刘秀殿、贾娘娘祠等,其中以玉皇阁规模最大。庙湾镇会馆庙位于庙湾镇北区。明代晋秦商人相地脉、卜吉凶,于镇北邻河处创立“山陕会馆”。内设关帝殿、乐楼、天王殿、财神殿、灶君殿、马王殿等。关帝殿气势恢弘,蔚为大观。60年代,山陕会馆废弃,今存马王殿和修复的“关帝殿”及六块明清碑刻。庙湾镇东岳庙又名东王庙,位于庙湾镇东区。建于宋代,明时重修。供奉齐天大帝、东王黄飞虎、太上老君、南天老母、西天老母像。南端有一口古井,井上建有供奉姜子牙的庙舍。该庙60年代废弃,90年代初有信徒重修,但形制较小。陈蕃祠遗址又名“陈公祠”,位于射桥镇西关。是东汉末期为奠念名重当朝的太傅陈蕃而建。陈蕃晚年因“党锢之争”,被宦官势力杀害,被朱震密葬于此,附近有古称“古冢十二座”的陈蕃后裔墓葬。祠内主要殿堂有:陈公堂、朱震祠、黄浮祠、陈逸祠、范滂祠等,历代修葺。近代祠堂毁于兵火。张令公祠又名张令公庙,位于射桥镇古城南。张令公,即汉代平舆县令张熹,字季智,桂阳郡临武县(今湖南衡阳市)人。张熹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百姓拥戴。因天大旱而焚身求雨,当地百姓立祠纪念。历史上曾屡毁屡修,60年代废弃。90年代初当地信徒筹建祠舍数间,恢复祭拜仪式。董孝子祠遗址位于射桥镇古城村东南,与仙女庙毗邻。董孝子即董永,西汉时期寓居汝南,为著名孝子,因卖身葬父感动世人。并与美丽贤淑、擅长纺织的玉贞姑娘产生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后世神化为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当地百姓为纪念董永的孝行,在其故居上建董孝子祠。近代毁于兵火。织机庙遗址又名仙女庙,位于射桥镇古城村东南,是纪念汉代汝南孝子董永及其妻七仙女的庙宇。据考证为晋代修建,主要殿堂有:孝子祠、玉女殿(又称七仙女殿)、织机房、月圆堂等殿阁。射桥壶仙观遗址位于射桥镇古城村西南,是古人祭祀悬壶济世的壶公和弟子仙翁费长房的观阁。门题“悬壶济世”。东汉时汝南郡治在今射桥镇古城村一带,这里盛传神仙壶公和弟子费长房救死扶伤、惠济黎民、鞭笞百鬼、驱使社公的传说。晋代,当地人们建造殿堂两座,一座为“壶公祠”,一座为“仙翁观”,各具殿舍五间,合称“壶仙观”。生死祠遗址又名“范张庙”、“鸡黍庙”,位于射桥镇古城村南。是当地群众为纪念张元伯、范巨卿、郅君章、殷子微生友、死友之情而建。祠中建生友堂、死友堂,讴歌人间信义真情。民国初年,毁于兵火。四贤观遗址位于射桥镇古城村南。据考证,为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四贤罹难阔别重逢之地,时称“古城聚会”。后人为纪念四人古城聚会,在此建起“四贤观”。主要殿堂有:赵云祠、张飞祠、关公祠、刘备殿、四贤观等。开元寺遗址位于射桥镇中,是豫南地区唯一一座唐代名刹。该寺占地500亩,并有大量寺田,规模宏大。建供奉释加牟尼舍俐的佛塔和天王殿、普贤殿、文殊殿、观音殿、地藏殿、佛贤殿、高僧殿、弥陀殿、佛光殿、藏经阁、三圣祠等大型殿宇。元、明、清曾置僧纲寺,为豫南的佛教中心。该寺60年代被毁,但明代重修的碑碣仍在。龙王庙(县保)位于县城东北十公里处,是一座千年古庙。该庙清代以前颇具规模,除分造六色神龙宝殿外,还建有禹王殿、玉皇殿、佛祖殿。每年三月十五日举行庙会。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迁移该庙,利用庙址扩建学校。今仅存青龙殿与《皇清重修龙王庙碑记》的残碑一块。射桥黉学又名“孔庙”,位于射桥镇小学院内。始建于明泰昌年间,主要建筑有大成殿、东西庑圣迹殿、诗礼堂、崇圣祠等,近代毁废。现仅存诗礼堂。该殿堂为明清时县科庠生科举后举行尊孔授仪的场所,对宣传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现存诗礼堂系清代重修,整个建筑保护完整。普照寺秀公戒师和尚塔(省保)又名普照寺塔,位于李屯乡普照寺村西,系金代高僧秀公戒师和尚的墓塔。普照寺原名崇林寺,始建于唐代,毁于清咸丰十年,现仅存一塔。该塔建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高14米,共7级,为密檐式砖砌塔,结构严谨,雕刻精美,是豫南地区唯一一座金塔。

⑤ 古建筑“瑰宝”——悬空寺简介

山西恒山悬空寺简介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悬空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悬空寺,位于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整座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共有店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迂回,虚实相生。古人云:“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唐代诗仙李白醉书“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叹其为“天下居观”。中国有六座悬空寺,北方有四座,南方有两座。 北方的四座分别是山西恒山悬空寺、河北苍岩山悬空寺、河南淇县朝阳悬空寺、青海西宁悬空寺;南方的两座分别是 、云南西山悬空寺、浙江建德大慈岩悬空寺。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1)山西恒山悬空寺:浑源县城5公里处,建于北魏晚期。 (2)河北苍岩山悬空寺:位于井径县苍岩山下,又名桥楼殿。 (3)云南西山悬空寺:位于昆明市西南郊15公里处西山罗汉崖上, 建于元代。 (4) 青海西宁悬空寺:位于西宁市北边的北山之间,始建立于北魏 (5)河南淇县朝阳悬空寺:位于淇县城西5公里朝阳山半山腰处 (6)浙江建德大慈岩悬空寺:位于建德市南面24公里处 河北苍岩山悬空寺
苍岩山桥楼殿是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据考证石桥为隋代建筑,略早于赵州安济桥。桥上的楼殿为唐代建筑。它坐西向东,长15米,宽8米。从力学角度看,此殿重量及游客满载时,总重量约在35吨左右,按此推算,桥的拱记应在3.5到4米之间,而该桥却拱高2.8米。其横跨在两山峭壁之间,为敞肩拱式,翼角高翘,流苏彩绘,高架于云天雾海之上,有高不可攀之威、腾空欲飞之势。建于桥上的桥楼殿内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王佛三尊佛像,正中背面塑观音像,殿内两侧十八罗汉像。 巍峨独特的桥楼殿堂,于重山叠翠、峡谷一线处,形成“桥殿飞虹”的天下奇观,为苍岩山“三绝”之一。最令人惊异莫名的是,在桥楼殿上方100米的弯路上,过往行人皮肤有变黄变绿的现象,光学专家、气功大师、佛教人士说法不一,此为苍岩山“一奇”。 相传苍岩山是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出家修行的地方,山上建有公主真容堂,俗称公主庙。 苍岩山是电影《卧虎藏龙》及《木乃伊3》的外景拍摄地。云南西山悬空寺
三清阁,位于太华山南面的罗汉山。由北向南眺望,山形外廓酷似大肚弥勒,故名罗汉山。罗汉山悬崖峭壁,与南面挂榜山千仞削壁相连,山麓下即浩渺滇池。三清阁九层云南西山悬空寺十一阁道观建筑群,层叠嵌缀于悬崖绝壁之上,成“悬空寺”险境。 元代,统治云南的梁王由罗汉山麓筑“千步崖”石磴上山,开辟罗汉山南崖之避暑宫。过去一度认为今之三清阁即元梁王避暑宫,实际梁王避暑宫在三清阁、龙门下层更南,临挂榜山边缘。1999年9月,我根据徐霞客《游太华山记》等历史资料记载,在西山办公室的协助下,拨开齐人深的杂草,寻找到罗汉山南庵诸殿及梁王避暑宫遗址。 胡本《南诏野史》载,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梁王贴木儿不花生日,群臣称贺,宴于昆明池上梁王避暑宫。有《梁王生辰宴昆明池上献诗》: 贤君添算宴嘉宾,幄殿先施巨海滨。 万里晴天开锦绣,一川芳草踏麒麟。 笙歌暖送金杯酒,铠仗宽围玉佩人。 醉饱百官咸稽首,愿王高寿过千春。 梁王贴木儿至正二十七年生辰宴时,避暑宫即已“幄殿先施巨海滨”,由此可见,梁王避暑宫兴建的年代,不晚于贴木儿不花为梁王时期。就在庆生辰宴这年,贴木儿不花薨,宗室把匝剌瓦尔密继为梁王,改元“宣光”,称制,封拜官属,恢复科举。巴匝剌瓦尔密系云南末代梁王。明洪武年间,日本谪滇诗僧机先有《梁王阁》诗: 碧鸡飞去已千秋,闻说梁王昔此游。 洞口桃花迎凤辇,崖前官柳系龙舟。 青山有恨人何在,白日无情水自流。 岂识当时歌舞地,寒烟漠漠锁荒邱。 明嘉靖年间,杨慎之《滇海曲》亦描绘梁王阁: 梁王阁榭水中央,乌鸦双星带五潢。 跨海虹桥三十里,广寒宫殿夜飘香。 明、清时期,史志、游记、诗词均有关于梁王避暑宫的记载。明末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考察记录较为详尽: “返下朝天桥,谒罗汉正殿,殿后崖高百仞。崖南转折间,泉一方渟崖麓,乃朝天桥迸缝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东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潆坪一缕若腰带,下悉僓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间梵宇仙宫,雷神庙、三佛殿、寿福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宫,次第连缀。真武宫之上,崖愈杰竦,昔梁王避暑于此,又名避暑台,为南庵尽处,上即穴石小楼也。更南则庵尽而崖不尽,穹壁覆云,重崖拓而更合……” 罗汉寺遗址,在今三清阁门前悬崖之下。明·施昱《重修罗汉山妙定寺碑记》记载,罗汉寺原名“妙定寺”。又称“海涯寺”,建成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峭壁半空悬石如罗汉状,是以滇人名曰罗汉寺。”至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年~1566年),形成三清阁南北庵建筑群。 明嘉靖年间,罗汉寺南庵崖壁,“刻汉王子渊(王褒)移金马碧鸡文,隶法雅有汉体,盖杨太史(杨慎)移镌者。” 至杨慎刻王褒《移金马碧鸡颂》之时,已形成三清阁南北庵佛道胜境。 三清阁南庵诸胜,清道光年间戴絅孙《昆明县志》尚有记载。至民国年间袁嘉谷撰《游西山记》时,皆已倾圮:“品茗三清阁,阁,山之名胜也。吴梅村诗‘碧鸡台榭乱云中,旧是梁王避暑宫’,宫即阁也。明时为北庵诸迹之一。北庵对南庵而言,南庵今悉圮。” 三清阁有一副佚名写景之名联: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郭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 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西山开发历史遗迹,应该恢复梁王避暑宫诸胜迹,形成罗汉山南北庵上下两层壁危楼建筑群圣境。青海西宁悬空寺
始建于北魏,现在已经是我国第二大悬空寺,也叫土楼观,这里是丝绸之路南线必经之路,所以在这里流下了许多有名和尚的脚印,几千年的风雨将这的巨大佛像洗刷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史称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山,依山傍水,发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称,红崖间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诸神像,被称为中国第二座悬空寺。现有的洞窟中还保留着部分从隋唐至永庆年间的壁画,艺术价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称。东侧倚山矗立着一座高达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刚”佛家称“内佛”,道家称“西王母现影”,雄浑粗犷;山顶有一座宁寿塔,每当,烟雨蒙蒙,山隐雾中,远望雾中殿宇。楼塔时隐时现,“北山烟云”因此得名。在历史上北山寺有过很多的名称。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楼神祠”之称。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赐名为“永兴寺”才有了寺的名称,距今已有580十年的历史。因楼层迭起,层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楼,故有“土楼山”之称。北魏旅行家郦道元跆跋涉到西宁,登临土楼山,他的《水经注》中写道

⑥ 彭州化成寺遗址在哪里

来成都市法藏寺位于彭州市丹源景山凤凰山凤鸣村,海拔750米距离彭州市20公里。附近景点有丹景山、三昧禅林、法国风情白鹿古镇、葛仙山、东河水库、距离都江堰景区34公里。
法藏寺由定慧禅师始建于唐哀宗905-907年,据法藏寺残碑记载:定慧禅师在丹景山修行,一天晚上发现凤凰山凤鸣村上空金光闪闪,这样的瑞祥持续了几天,最后一天晚上在禅定中达摩祖师现身嘱咐定慧去凤凰山弘扬佛法,出定后祖师燃香礼拜感恩达摩祖师慈悲指授,于是在905年开始号召四众弟子往凤凰山兴建弥陀庵,为了纪念达摩祖师在山下凤仪桥旁边建达摩亭。
明代智中一天禅师晚年来到彭州,到弥佗庵颐养天年,并任住持。在他任住持期间,修建了造型奇异的碑亭;该碑亭当时出现了震惊全国的“摇亭碑动金铃响”的奇观。这件事后来让皇帝知道了,明成祖朱棣欣然挥毫御书“明授古刹”,并赐九龙金匾。明永乐四年,弥陀庵更名为法藏寺。“法藏”含有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未成佛前法藏比丘之意;法藏寺是罕见的以“法藏”命名的寺院。历史上,法藏寺主持多为名见佛籍的高僧大德,如定慧禅师、白牛和尚、月光常慧禅师、法印禅师等。

⑦ 沈阳都有什么寺庙

1、慈恩寺

慈恩寺东临万泉河,有万柳塘公园、带状公园环绕,优雅而清净。寺内碑文有载“天聪二年复兴古刹”云云,清顺治元年(1644年)建成大殿、韦驮殿、两廊。后因年久失修而洇没。

民国元年(1912年),步真和尚主持重修,先后建山门、天王殿、配殿、钟鼓楼、禅堂、念佛堂、两廊、比丘坛。民国八年(1930年)最后完成大雄宝殿。2016年12月5日,国家旅游局通报,辽宁省沈阳市慈恩寺景区被警告。

2、般若寺

高僧古林禅师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建,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两次重修。20世纪60年代中期遭到破坏,1979年后进行了维修,重塑佛像。

1984年10月为建寺三百年纪念,又进行了修缮,并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198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中华寺

沈阳中华寺,国家4A级景区,始建于唐朝,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华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王滨乡中华寺村内的拉古河畔、中华寺庙之上,跨越沈抚两市,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佛教道场,横跨沈阳、抚顺两市,是集佛教、道教于一身的大型宗教旅游风景区。

中华寺在历史上一度曾是佛教中心。自唐朝以来,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为数众多的寺藏文物,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和诸多信众前来赋诗作画、观瞻礼佛。

4、大佛寺

大佛寺古名“保安寺”,始建于唐朝,因年久失修,逐渐荒废。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大佛寺,发现了唐朝遗碑,清乾隆十二年(1649年)、五十六年(1693年)、宣统二年(1910年)多次重修,民国五年(1916年)住持比丘尼常慧法师弟常智法师再次主持重修。该寺为比丘尼修行道场,占地543平方米。

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等,地藏殿的东、西山墙内各有碑铭,记载着建寺经过和重建地藏殿的概况。原有乾隆所书匾额和大铜佛,现已不存。

5、长安寺

长安寺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群,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戏台、拜殿、大殿和后殿等建筑。

寺内现存《大正藏》两部,石碑六通,其中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有重要的文物价值。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寺庙

⑧ 本人出家僧人,想找寺院遗址恢复重建,有知道哪里有遗址的请告知。谢谢!

个人认为:
为什么要找“遗址”重建?在“遗址”上重建能得到什么?
若真修道人,举足下足,无非道场。
若为弘法利生,无缘则结缘,缘熟则接引,何故定要寻一“遗址”?
南无阿弥陀佛!

⑨ 南岳弥陀古道怎么走

弥陀古道简介:

弥陀古道位于石菌峰东面,经拖木垅,水帘洞上侧
石菌峰顶耸突,山势雄伟,林木密茂。峰东北有岩,虚险且暗,相传古代有高僧居岩不食,终日念阿弥陀佛,后得道。峰麓有唐代弥陀寺遗址,还有晋代《还丹赋》石刻,古道起始于水帘洞泗塘村终结于南岳
广济寺,全程7.6公里左右,一路植被茂盛,多处留有摩崖石刻。以前这条道路走的人很少,杂草丛生,几乎都要退出人们的视野了,这几年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这条古道又变成了驴友休闲登山的好地方了。

⑩ 广西大化县弥陀寺灵吗

宣化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在张家口市东南公里处,为张家口市辖区,位于东经115°03′,北纬40°37′。东偏南距首都北京170公里,南偏西距省会石家庄280公里,西距大同200公里。总面积264.3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满、蒙、朝鲜、壮、纳西、布依、白、彝、侗、土家、达斡尔等13个民族。共29万人。宣化历史悠久,形势险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众多文物古迹。从先秦开始,这里是历代府、州、郡、道、县和省、市治所的首府。1991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一、悠久历史宣化历史渊远流长,是我国开发较早地区之一,从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这里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夏、商时期宣化先属冀洲后属幽州。周武王灭纣后宣化属燕国领地。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至221年)民族割据,宣化曾属东湖族占地。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宣化属上谷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宣化属广宁郡。随、唐时期先后置涿郡、武州。五代时(公元907--960年)石敬割燕(北京)、云(大同)16州给辽国,其中包括武州。辽改武州为归化州。宣化为归化州治所。 金灭辽后,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翌年又改为宣德州。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明初年沿长城设九镇。宣化改为宣府镇,辖左、右、前三卫。为万全都司镇守总兵元帅驻地。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置宣化府。辖一厅三洲七县。宣化为府城治所,始定今名。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直隶省口北观察使(俗称道)。辖3厅10县。宣化为口北道治所。1937年8月日本侵占后,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1943年又将察南自治政府改为宣化省。辖11县,省会定于宣化。1945年宣化解放后察哈尔省在宣化成立。省会设在宣化。1946年1月设宣化市。1948年12月第二次解放。恢复察哈尔省建制。省会迁张家口市。1963年3月改宣化市为张家口市辖区至今。二、形势险要宣化位于冀北山间盆地边缘,地势险要,气势顽固,战略地位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诚如旧志所述“宣化全境飞孤(今山西代城飞孤关)紫荆(今河北易县紫荆关)控其南;长城、独石(口)枕其北;居庸(关)屹险于左;云中(大同)固结于右,群山叠障,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素有“神京屏翰”之称。据志书记载概略统计,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北方部族经宣化南入的较大战争达70多次。所以历代汉民族朝代都非常重视北部边防,并选派重兵固守。特别是明王朝先后18次增筑和修葺长城,沿长城设九镇驻兵防守。其中宣府镇担负着东起四海,西至大同长达1030里的防守任务。洪武、隆庆年间宣府驻扎新旧官军达151452人。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为谷王,在宣化建谷王府(皇城),常驻宣府。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镇国府第。清康熙皇帝7次征西,北巡时均路经宣化。乾隆皇帝亲书《神京屏翰》巨匾,悬挂于镇朔楼上。据《宣府镇志》载:嘉靖年间,宣化城内有军户127497人,官户4551人,民户2035人。由此可见,宣府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军城”。三、人杰地灵宣化自古为交通要冲,军事政治重地,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发达。因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据《宣化县新志》载:元朝设有“景贤书院”,明朝有“上谷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创立古城最高学府“柳川书院”。光绪二十八年设宣化府中学堂(现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辈张苏、林枫等同志边任教,边从事革命活动。尔后宣化府立师范学校、府立中等农业学堂,府立艺徒学堂和上谷大戏院相继成立,就学者逾千人。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化府从中学堂挑选吕复等19人及州县志士9人,共28人赴日本留学,开辟了旅外求学之先声。由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达,宣化涌现了大量历史文化名人。仅明清两代中进士者36人、举人113人、武举人165人、贡生390人。诸如:孙世芳:进士出身,官至明翰林院庶吉士,太使,曾主持编篡《宣府镇志》。张镗:进士出身,曾任山西按察副使。姚世卿:武进士出身,曾任明京城永定门总兵元帅。张世卿:地方绅士出身,曾任大辽国国子监,监察御史,后葬于宣化区下八里村北。郭维城:清末举人出身,曾任柳川书院院长,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任府城教育会长。深得地方学子拥戴。马 信:1917年生于宣化城内,1936年高中毕业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现为全国政协常委,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谷凤翔:龙关人,宣化师范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监察部长,司法行政部长。现为台湾察哈尔同乡会理事。筱桂挑:女,晋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宣化晋剧团团长,全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严于治艺,造脂深沉,多次受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973年去世。四、灿烂文化 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条件。宣化历史悠久,遗存在地上、地下历史文物、古迹十分丰富。现在,宣化地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库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国家珍贵文物100余件。清远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式的宏伟建筑。面宽三跨间,外观三层,楼高7米,建在高8米的墩台上。墩台下的十字券洞与宣化城四门通衢,与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券洞内的500年前的铁轮车辙依稀可见。楼体造型别致新颖,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上悬有嘉靖十八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高2.5米,重万斤,钟声宏亮悠扬,可传声40里。楼的东、西、北三面悬挂《耸峙岩疆》、《震靖边氛》、《声通天籁》木制匾。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博士在《东洋建筑史的研究》一书中,曾向全世界做过介绍。1984年大修后的清远楼,青砖碧瓦,玲珑剔透,格外引人注目,已成为古城一大重要文物景观。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朔楼:北距清远楼200米。建于明正统5年(公元1440年)。系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面宽五跨间,楼高二层15米。建在8米高的墩台上。二层檐下有两块匾额。南曰《镇朔楼》,以明代宣府镇总兵例佩“镇朔将军印”故名。北曰《神京屏翰》为清高宗乾隆皇帝亲书,由直隶总督那苏图刊悬。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鼓高2.2米,面径1.4米。廊下立有4幢石碑,记述宣化历史和修建镇朔楼经过。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拱极楼:又名著耕楼,昌平门楼。建于明洪成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于宣化城墙之上。为城防建筑。楼高14米。楼体二层,墩台9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与清远、镇朔两楼成一轴线。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宣化城:始建于唐朝。明洪武二十七年展筑包砖。展筑后的宣化城垣为正方形,每边六里多,周长24里有余。城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环城设7门,南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有广灵,高远二门;东有安定一门;西有泰新一门,门外设关,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隍堑、护城河、吊桥等。其布局俨然为明代北京城之缩本,仅规模较小、门制不同而已。现在城体虽破环严重,但土垣基本完好。为全国少有明城之一。已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长城:始建于秦明,位于宣化北部与崇礼县为界,经人头山由张家口入境,境内长52公里。在永乐至万历年间重修加固。因这段古长城位于明长城之北,故又称“二道边”。系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遗址:位于宣化城西南60公里处的泥河湾村。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化石丰富。其中含有早更新世(距今200万年)哺乳动物化石。为举世公认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是研究地层变动、构造和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重点地区,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林寺:位于宣化柏化寺村西,小环山坡下,有原山凿就的多宝佛塔一座,通高12米,上刻石佛数十;石窟三个,内凿大小石佛300个余尊,兴建年代不详。但《宣化县志》记载,明龙庆元年(公元1567年)大修,清代又建龙王殿、三宫殿及禅房等。山上林木丛葱郁,风景优美。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雕五龙壁:在宣化师范学校(原弥陀寺)内,全高4.5米,宽4米,中间是飞腾于云涛雾海中的五条砖雕巨龙。上檐雕五踩仿木斗拱,下刻飞禽走兽,两边是奇花异草。为清初雕刻艺术珍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化寺塔:位于宣化城内西南隅(现驻军占地)。该塔始建于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塔身高14米。为五级8面。下有莲花座,顶部为铸铁宝顶,各角有合角吻兽,造型美观,工艺精细。据考立化祖师系日本国佛教日莲宗传人日持上人。为弘扬南无妙法莲花经,西渡中国,担任立化寺主持。并于立化寺坐化圆寂。在日本佛教界颇有影响。近几年来多有日僧前来朝拜。现为张家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上谷郡牌坊:位于天泰寺街东口。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是一座两柱单孔歇山布瓦建筑。牌坊上方雕有五层九踩斗拱。斗拱下的匾板上刻有《古上谷郡》4个楷书大字。字体雄浑有力。刀工精湛道劲。相传为清宣化知府方观承所书。牌坊建筑纤巧玲珑,结构严谨,别具一格。原为省级重点文物,可惜毁于“文革”。现在重新规划设计,正待恢复建筑。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宣化牌楼西街天主教堂东侧。始建于1930年,院落为中西结合的三进四合院。1943年日伪宣化省公署所在地。1945年宣化首次解放,全国第一个省级民主政府在这里诞生,为省府办公驻地。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恩寺大殿:位于镇朔楼西侧百米处。始建于明代成化六年,具有典型的明初建筑艺术特点,为宣化地区唯一庑殿顶式建筑。顶部为黄色琉璃瓦。建筑面积为388平方米。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代壁画墓群:位于下八里村北。从1973年首次发掘出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后,最近又在张世卿墓地附近清理发掘出张世本、张公诱、张世右、张匡正、韩师训、张文藻等9座辽代壁画墓葬,已构成张家世族壁画墓群。在墓群发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贵文物外,还发现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辽代彩色壁画。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着重大意义。墓群中的壁画技艺之高。墓室结构之新颖考究,随葬品之丰富多彩,宛如地下艺术殿堂,在辽代考古发掘中是罕见的,颇有研究观赏价值。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抢救出两座辽代壁画墓,出土了铜丝网络和木偶真人雕像,这在河北省属首次发现,为研究辽代历史、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另外,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玄空寺、清真寺、天主教徒会堂等一批古代建筑和遗址,也有待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双保护、开发、利用,使历史文化重放异彩。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