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考古发现的遗址
❶ 考古发现最早国都陶寺遗址及陶寺文化意味着什么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遗址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1978年至198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原临汾行署文化局合作,对陶寺遗址做了大规模发掘,获得陶器、石器、礼乐器、装饰品等数量繁多的精美文物,揭开陶寺遗址的神秘面纱。
1999年开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对陶寺遗址开始了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2002年起,陶寺遗址考古工作被纳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经过37年来两大阶段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已经能够提出一条比较完整的系列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都城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均与文献记载的尧都有相当高的契合度。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说,陶寺遗址的一系列新发现证明,黄河中游地区在尧时期业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指出,陶寺遗址是中原地区最早进入王国阶段的代表性遗址。但他同时认为,还有很多问题,比如陶寺文化的源头、灭亡的原因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白云翔说,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和现阶段考古成果,绝大多数专家认为,陶寺遗址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国都。
❷ 我国近年5大考古发现有哪些
20世纪中国考古领抄域有许多重大袭发现。这里主要是广义上的考古发现。1925年王国维在题为《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发见之新学问》的讲演中,集中介绍了前所未见的五项重大发现———即殷墟甲骨、塞上简牍、敦煌遗书、大库档案、少数民族古文字。笔者认为,从今天来看,这个总结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后来考古上的大的发现基本上是在这五个方面的基础上展开的。
❸ 英文翻译:"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Tristar piles the ruins is a distance 5000 to 3000 about ancient Suchuan cultural remains site, the area amounts to 12 square kilometers now, is Chinese one of 20th century significant archaeology discoveries. Tristar piles the ruins and the cultural relic discovery, had proven powerfully before 34 millenniums the ancient Suchuan country's existence polytropism which origins with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以下是正确回答。
❹ 1936年考古发现良渚遗址位于
位于浙江杭州。
❺ 甲骨文随后在当地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什么朝的王都遗址“_″
发现了殷商王都遗址,也叫殷墟。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内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容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殷墟
殷墟,原称“北蒙” ,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盘庚十四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 。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
❻ 2003年十大考古发现的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
时代:唐代、清代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张建林
简介:
为了全面了解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的布局和遗迹结构,并为制定遗址的科学保护方案提供翔实的依据。2002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清理和发掘,经2002年度和2003年度两年的发掘,发掘面积总计5100多平方米。揭露的建筑遗迹主要为唐代和清代两个时期。 唐代遗迹清理的范围南北约86米,东西最宽处61米。全遗迹以两阙间中线为轴东西对称,并以门庭为界,分门内外两部分。大门以外(以北)遗迹有:最北部东西对称的双阙和双阙后的长条形房址。大门两侧接夯土围墙。大门以内(以南)西部遗存自北向南有:门庭西南的条形房址和其后部方形房址,最南端的长廊状房址。出土的遗物以唐代及明清建筑构件为中心,并有唐代石刻残块和明清祭祀碑8通。唐代建筑构件有长方形砖、方砖、筒瓦、板瓦、各种纹样与规格的瓦当、鸱尾、兽头脊头砖等种类。石刻为十四蕃君长和昭陵六骏残块。
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是唐代帝陵陵园建筑遗址中首次发掘的一组完整建筑群,总体布局较为清楚,整组建筑以轴对称的形式依地势而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外圈有围墙环绕,严密紧凑。通过发掘对于一些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出土的石刻文物如十四蕃君长和昭陵六骏残块在美术史上有重要意义。
❼ 大汶口遗址是什么时候考古发现的
大汶口遗址是1959年考古发现的。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❽ 绰墩遗址的考古发掘
绰墩遗址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遗址内揭示出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其中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绰墩遗址内涵最丰富、文化发展最鼎盛的当属良渚文化时期,在2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掘、揭示出水稻田24块。其中的河道、房址、祭台及墓葬等共同构成良渚文化较完整的聚落形态。特别是由水沟、蓄水坑等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的发现,引起中外专家的浓厚兴趣。它代表了整个江南原始文化,对研究原始社会的自然环境、人口比例、社会结构及人类生产生活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998年秋,在遗址的原土墩西南坡布探方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面积达220平方米。考古发现,遗址的文化堆积延续性特别长,它包含了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崧泽文化(5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马桥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及以后各期的文化遗存。考古的最大收获是清理了崧泽文化墓葬27座。其中,未成年人墓有10座,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多数无随葬品。成人墓中发现了与原始成人习俗有关的青壮年拔牙现象。墓葬中随葬品多寡不一,一般在6至13件之间,器物以鼎、豆、罐、壶、甑为主,另有少量的玉璜、玉玦等玉器出现。意外的是较多发现了陶盉,这些陶盉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说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粮食比较充裕,酿酒相当普遍。
绰墩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面积为320平方米。首先清理出良渚房址两座。一座为长方形,房子开阔有11米,进深6.5米。其建筑结构除了已具备房基、梁架、屋顶外,墙体运用芦苇、竹、木材等作为墙骨来增加牢度。另一座房子为圆形,东侧是门道,中间是灶坑,旁边是窖穴。这座圆形房子是专门用来炊煮的厨房。圆形房子外西北部有两灰坑,说明那时人类已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不仅炊煮分设,而且已有专用的垃圾坑。其次,发现了崧泽文化墓葬6座、马家浜文化墓葬12座。崧泽墓葬主要出土了质地精良的玉璜1件、玉耳坠2件、萤石饰品1件及多件色泽如玉的石钺、石锛。在马家浜文化地层中出土了1件磨制光洁的蛇纹石纺轮,是7000年前原始先民手工纺织劳动的又一例实物。在探方的西南部清理出崧泽房址1座,发现了土墙居住面、灶坑、柱洞等遗迹。接着,在崧泽房址的南面,发现了两座规模较大的唐代船型砖室墓,可惜早已被盗仅剩墓底,而墓砖上所留下”天子问什”等刻字,让人几多遐想,但还是无法证明唐代名伶黄番绰墓的真实存在。
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房址1座、灰坑1个、墓葬5座;崧泽文化房址1座、灰坑1个、水井1口;良渚文化房址2座、灰坑8个、祭台1座;马桥文化至东周时期的灰坑14座、水井6口;唐代、宋代墓葬各2座,宋代水井2口。这些遗迹中,马家浜文化房址在江南地区属首次发现,而良渚文化时期祭台的又一次发现,无疑证明这时期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且有专门掌管祭祀活动的巫师,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和被划分成不同地位的各个阶层。另外,在这次考古中共出土各类文物200百多件,其中,马桥文化的陶器数量最多,有泥质陶、印纹陶、原始瓷三种质地。器形有凹圜底罐、凹足鼎、实足甗、三足盘和簋、豆等。这些陶器的纹饰美轮美奂,有篮纹、席纹、回纹、梯格纹、云雷纹、叶脉纹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对马桥文化的认识。
第四次发掘在遗址的东南部,考古面积380平方米。主要发现了两座良渚文化的浅地穴式房址和这一时期的池塘。在编号为F11的房址内出土了两件罕见的精品。一件是通体刻有鸟纹的阔把黑皮陶壶,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宛如鬼斧神工,代表了良渚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令人惊叹不已;另一件彩绘木漆碗出土时色彩鲜艳,亦属这时期极少发现的精品。考古揭示出以河道为中心的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一条东北向西南走向的河道由通道和内湾两部分组成。在已揭露的长达45米的南堤岸边有夯筑结实的的红烧土块,而在北堤岸上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木桩。这种周边修成陡坡并有红烧土夯筑再加上栽满荆棘的设施,可能是古人用于护卫的防御墙。在河道内弯出口处发现了一块木块。它长1.1米、宽0.7米、厚0.23米。其周边还有枝木、木桩、木锲。木块的二侧边异常平整,底部光滑微凹,上部居中处有一锭象形的鼻孔钮。木块的一端有砍伐时留下的断面,另一端表面从上至下呈45度的斜面,形似船头。经科学鉴定,木块的材质为二针松,干重94.4公斤、可排水177公斤、载重极限达82.7公斤,因此断定这木块是原始先民的渡河工具。在河的两岸除发现了房址外,还发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良渚墓葬7座。
2002年秋至2003年春,考古队进行了第五次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工作分二期,总发掘面积1128平方米,发现遗迹164处。有灰坑、墓葬、水井、水田、房子、河道、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25块水田。这些水田是利用自然形成的低洼地或依地势开垦的小块农田,旁边还有用于灌溉的排水沟、蓄水坑等。在田块土样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米粒,有长粒型、椭圆型等多种形态,经江苏农科院检测表明,每克土样的水稻植物蛋白石密度超过5000个,也就是说这些田块均有大量水稻生长过。通过对水稻植物蛋白石定性分析证明,炭化的米粒是粳稻,从而又一次确定6000多年前昆山地区已有人工栽培的水稻田。在164处遗迹内出土了各时期的器物363件,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一把马家浜时期的象牙梳弥足珍贵,它不仅在太湖流域属首次发现而且对进一步研究马家浜时期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有重要意义。
2003年至2004年,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发掘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03年12月2日~2004年1月10日,发掘300平方米;第二阶段从2004年2月23日~4月30日,发掘420平方米;第一、二阶段合计发掘面积720平方米。共发现各类遗迹147处。其中有墓葬13座,灰坑45个,水井16口,水田遗迹64块,房址3座,河道1条,水沟5条。出土各类器物167件。其中马家浜文化49件,崧泽10件,良渚25件、马桥44件,春秋2件,战国18件,汉代1件,唐宋17件,明代1件。器形以陶器为主,少量石器和骨器。陶器种类较多,有罐、鼎、釜、瓮、豆、盆、盘、钵、提梁壶等;石器有斧、刀、镞、凿等;骨器有镞,另有铜器、金器、玉器等。现将主要工作可以说绰墩遗址代表了整个江南原始文化,它对剖析长江下游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