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寨遗址
① 河南省上蔡县有哪些古代遗址啊
蔡国故城: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座历史名城,为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先秦列国都城之一。城址呈纵向长方形,南北长2830米,东西宽2406米,面积6.8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490米。周代诸侯贺虚搏国蔡国的都城,从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五弟叔度于此至楚灵王诱杀蔡灵候于申,历经十代君王。
光武台遗址:位于上蔡县东岸乡杨庄村,为一长方形高于地面5.5米的土台,总面积64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并有汉代粮仓遗址位于其中。
十里铺遗址:
航寨遗址:
高岳遗址:
白圭庙:
蔡沟孔子手植白誉庆果树:
尹禅祥庄遗址:
拐子杨遗址:
蟾虎寺遗址:
玄武寺遗址:
东党遗址:
朱集遗址:
田庄遗址:
孔子晒书台:
等等,不能不说河南是古中原,文明发祥地,各种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星罗棋布,数量质量都很高。另附一则近两年的新闻:
上蔡县郭庄二号楚墓发掘工作进展顺利,在一、二号墓之间发现了一片具有两千年以上历史的古蔡国村落遗址。
据专家介绍,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楚墓所在的区域西周时期隶属蔡国,是西周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后来被楚国吞并。楚灭蔡后,在这里分封重臣镇守,这次发掘的楚墓,是国内罕见的积沙积石墓,墓主是楚国分封在蔡的高级贵族。
② 九龙城寨旧址现在还存在吗,就是无数密集楼房的那个
那个啊,早拆了,在原址上面建了个明清风格的园林,TVB还经常去那里拍戏,里面有寨城的模型,还有以前的衙门府的重建版
③ 陕西寨山遗址发现多处活人殉葬墓
是的。国家文物局近日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会,通报了近期的考古成果,其中在寨山遗址墓地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多处墓葬中有两具尸骨的现象。据介绍,这类墓葬内有木棺、有壁龛、有殉人,目前共发现3座。
墓主葬于木棺内,仰身直肢,身上一般随葬3至4件玉器。殉人位于墓主左侧棺外,初步鉴定均为女性,侧身面向墓主,身上可见劈砍迹象。其中一个殉葬人下颚骨明显错位,可见殉葬时曾遭刀劈,手段非常残忍。
另外还发现多处无殉人的墓葬,按照有无壁龛、棺椁和殉人分成四个等级。这种现象体现了明显的等级区分,分别代表了不同身份等级的人群,也是河套地区首次发掘的等级区分明显的龙山时代墓地。
(3)九龙寨遗址扩展阅读
人殉简介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种残忍而野蛮的行为,每次殉多少人,并无具体执行标准,但有一个大概。墨子曾说过,天子死后,殉葬者多则达数百人,少也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多则数十,少则几个。
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春秋末期和战国开始式微,汉代以后基本绝迹。人殉,指的是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封建主殉葬。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亲、近臣、近侍,以及战争中的俘虏等。
在阶级分化出现的时代里,人殉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古代丧葬仪式。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有所提高,商品交换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这一系列的变化,引起氏族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因此,这种原始宗教活动的出现,同私有制的出现是密切相关的。
考古学家对河南安阳候家庄西北一座殷代大墓的发掘发现,在墓卜有殉人垫底,在梓顶上有被杀殉的仪仗队,墓室四周上卜、墓道内白骨累累。专家分析其操作过程是:先将墓室下的人殉者活埋后再填土夯平,墓主人下葬后留下墓道,再用此墓道将其余人殉者10人、20人一行反绑着牵入墓道,然后逐个把头砍下……也有的实行“杀殉”,先将殉者在坑外砍下脑袋后再陪葬。
④ 香港的古代遗迹有哪些
香港法定古迹香港法定古迹是指受到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迹条例》所保护的历史文物及建筑。截至2008年7月11日共有法定古迹85项:港岛区(28项)、九龙区(9项)、新界区(42项)、离岛区(8项)。 [
前中央裁判司署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今香港终审法院)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外部
香港大学邓志昂楼外部(今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香港大学孔庆荧楼外部
香港礼宾府(前香港总督府)
域多利监狱
坚巷旧病理学院(今香港医学博物馆)
梅夫人妇女会主楼外部
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路灯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主楼
圣约翰座堂
圣若瑟书院北座及西座
旧三军司令官邸(今茶具文物馆)
旧上环街市(今西港城)
旧中区警署
旧最高法院外部(今香港立法会大楼)
旧总督山顶别墅守卫室
东区
柴湾罗屋(今罗屋民俗馆)
铜锣湾天后庙 (参考 天后 (香港))
南区
大浪湾石刻
香港大学大学堂外部
黄竹坑石刻
旧赤柱警署
鹤咀灯塔(自2006年3月3日 1 2)
湾仔区
旧湾仔邮政局(今环境保护署环境资源中心)
景贤里 [编辑本段]九龙区九龙城区
九龙寨城南门遗迹
前九龙寨城衙门
玛利诺修院学校
深水埗区
李郑屋汉墓(今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油尖旺区
尖沙咀前水警总部
前九龙英童学校
前九广铁路钟楼
香港天文台总部 [编辑本段]新界区北区
上水河上乡居石侯公祠
粉岭天后宫
坪輋长山古寺
廖万石堂
龙跃头老围门楼及围墙
龙跃头松岭邓公祠
龙跃头麻笏围门楼
龙跃头觐龙围围墙及更楼
龙跃头觐龙围门楼
镜蓉书屋
西贡区
大庙湾刻石
西贡上窑村
滘西洲洪圣古庙
佛头洲税关遗址
东龙洲炮台
东龙洲石刻
滘西洲石刻
龙虾湾石刻
沙田区
沙田王屋村民宅
大埔区
上碗窑樊仙宫
文武二帝庙
大埔碗窑窑址
旧北区理民府
前政务司官邸
敬罗家塾
旧大埔墟火车站(今香港铁路博物馆)
荃湾区
三栋屋村(今三栋屋博物馆)
汲水门灯笼洲灯塔
海坝村民宅
屯门区
何福堂会所马礼逊楼(前香港达德学院本部大楼)
[编辑] 元朗区
二帝书院
山厦村张氏宗祠
屏山愈乔二公祠
屏山聚星楼
屏山邓氏宗祠
厦村杨侯宫
新田大夫第
横洲二圣宫
麟峰文公祠
八乡元岗村梁氏宗祠
八乡植桂书室
厦村邓氏宗祠
离岛区
大屿山分流石圆环
大屿山分流炮台
大屿山石壁石刻
大屿山东涌小炮台
大屿山东涌炮台
长洲石刻
蒲台岛石刻
横澜岛横澜灯塔
⑤ 陕西寨山遗址发现了多处活人殉葬墓,是如何发现的
他们发现多处墓葬有两具尸骨,且棺椁外的尸骨被人用刀劈过,所以能判断是活人殉葬墓。这是国家文物局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的发现成果。在这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女性殉葬尸骨,所有殉葬女性的骨骸都曾遭刀劈,由此可以想象殉葬现场画面非常惨烈,从考古照片可知,大部分女性的骸骨都躺在棺椁外面,而棺椁里面便是墓主人,且墓主身边随葬有3-4件玉器。经考察,考古人员还发现该墓葬阶级划分非常明确。
三、墓主有棺椁殉葬人无棺椁。
有棺椁的墓中穆主人仰面直躺在其中,身边随葬着一些玉器,殉人则在墓主人棺椁之外侧身躺着,经鉴定这些棺外殉人全部为女性,她们并未被安葬在棺椁之中,这也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性很强。
综上所述,这些活人殉葬墓的发现弥补了曾经石峁遗址墓地被严重盗掘带来的文化缺失,为考古学家进一步探索石峁文化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考古材料。对于陕西寨山遗址发现的多处活人殉葬墓,你有何看法?
⑥ 香港古迹的资料
香港古迹
香港拥有很多有价值的古物及古迹。政府机构古物古迹办事处就是为保存这些文物而成立的。其中政府将部份极具保存价值的石刻及建筑物列为法定古迹。
黄竹坑石刻:南区
位于南风道,石刻图案为三组明显的回旋纹,状似动物的眼睛。这组石刻为本港已发现石刻中唯一位于内陆,位置深入内陆一公里。
大浪湾石刻:南区
石刻在一九七零年被发现,位于大浪湾以北。面积九十厘米乘八十厘米,图形为抽象的猛兽图案,估计石刻刻凿年份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相信和先民对航海及天文祟拜有关。现在政府已在石刻上加建封罩,以作保护。
旧赤柱警署:南区
警署建于一八五九年,为全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警署。这所位于赤柱村道的警署是用作取代建于一八四四年的旧警署。一九七四年警署搬迁至新建大楼,建筑物改为政府其它部门办事处。直至一九九一年改建为私人餐厅。
香港大学大学堂外部:薄扶林
大学堂位于薄扶林,是一座都铎式加上哥德式建筑物。大学堂建于一八六一年,拥有者为苏格兰商人杜格拉斯林柏,因名杜格拉斯堡。建筑物用作公司总部及其寓所。法国传道会于一八九四年购入并易名拿撒勒楼,加建了一所印刷工场。香港大学于一九五四年将之购入,一九五六年正式用作大学宿舍及命名为大学堂。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外部:半山
本部大楼建一九一二年,为香港大学最古老建筑物,由摩地爵士捐建。大楼采用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以红砖及麻石建成。本部大楼内礼堂名为陆佑堂,以纪念陆佑对香港大学的捐献,现在大楼为文学院使用。
香港大学孔庆荧楼外部:半山
位于本部大楼出口对面,建于一九一九年,为遮打爵士、佐敦教授及其它人士捐款。二次大战后曾用作行政用途,在一九八六年为感谢孔庆荧的捐献而命名作孔庆荧楼。现在为音乐纟办公至及课室。
香港大学邓志昂楼外部:半山
邓志昂楼是在一九二九年建成,由邓肇坚爵士父亲邓志昂先生捐款成建成,因而得名。邓志昂楼为一座楼高三层之平顶建筑,外墙铺以洗水批荡。大楼曾用作中文学院,现在为亚洲研究中心办事处。
旧病理学院:半山
位于坚巷,建于一九零六年,为本港第一所细菌学院。学院为一幢两层红砖建筑物,设有地下室,除了现有主楼,还有另外两幢已拆的建筑物,分别为宿舍及动物饲养所。现在大楼用作医学博物馆。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主楼:半山
位于半山列提顿道,主楼以何东先生命名,为一幢四层斜顶建筑物。一九二四年落成,在一九四零年校舍曾改作临时医院之用。
梅夫人妇女会主楼外部:半山
建于一九一六年,位于花园道缆车站旁边 。梅夫人妇女会主楼为一幢三层白色建筑物。妇女会初期为单身的欧籍职业女性提 供宿舍,时至今日已变成为所有职业妇女提供住宿地方。
香港礼宾府:半山
建于一八五五年,为英治时期总督官邸,属英国乔治亚时代建筑。由第四任港督宝灵开始,直接最尾一任港督彭定康也居住在这官邸内。一八九一年加建侧翼,而在日治期间更全面改建,在主楼及侧翼间加建一座使用了日式瓦片的高塔大楼。现在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举行重要官式宴会的场所。
圣若瑟书院北座及西座:半山
位于坚尼地道,书院现存北座及西座两幢战前楼宇,原为德国会所,圣约翰书院于一九一八年迁入。北座为四层高建筑物,两侧建有钟楼,而西座亦是四层大楼,顶部建有塔楼。
旧总督山顶别墅守卫室:山顶
位于山顶公园入口,为旧总督山顶别墅一部份。守卫室建于一九零二年,为一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物,以砖块砌成。二次大战山顶别墅遭受破坏,但守卫室仍然得以保存。现在守卫室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职员办公室。
旧上环街市:上环
旧上环街市原有南北两座大楼。南座位于皇后大道中,一九一三年建成,一九八二年拆卸。现存的北座大楼建于一八五八年,而在一九零六年改建成现在模样。北座面积比南座小,建筑风格属爱德华式,角楼外墙有带状砖饰。大楼于一九八九年空置。直至一九九一年由土地发展公司修葺改建成传统行业及手工艺中心,改名为西港城。
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街灯:中环
都爹利街石阶建于一八七五年至一八八九年年间,而石阶两端设有四座双灯泡罗车士打式煤气街灯,为全港仅存用煤气运作的街灯。现在该街灯仍然为香港市民服务。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中环
位于炮台里,大楼建于一八四零年,由英国商务监督庄士敦兴建,因名庄士敦楼。首任及第二任港督也曾入住,及后第二任港督戴维斯才搬往坚道。及后大楼分别给贺特公司、金融家庇利罗士、汇丰银行饭堂及俄罗斯领事使用,至一八九零年改名为比更士菲楼。一九一五年法国外方传道会购入大楼,用作行政总部。至一九五三年,政府购入大楼,并用作教育署总部,及后改作最高法院,现在为香港终审法院所在地。
中区警署:中环
位于荷李活道,毗连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建于一八六四年,并在一九零五年及一九一九年加建。警署又名中央警署,又称「大馆」,一直是战前香港警察的总部。直至战后,警察总部才搬往军器厂街。现在仍然设有警署。
前中央裁判司署:中环
中央裁判司署,位于亚毕诺道,建于一八四七年。及后在一九一三年拆卸重建成现有建筑物。裁判司署毗连中区警署及域多利监狱。建筑采用希腊古典设计,建有石柱及,花岗岩护土墙。裁判司署于一九七九年迁出,并先后成为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及警官协会办事处。
域多利监狱:中环
位于奥卑利街,毗邻中区警署及域多利监,建于一八四一年,以耐久物料建造。现在仍然为一所监狱。
圣约翰座堂:中环
一八四七年奠基,一八四九年落成,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会建筑物。座堂以哥德式设计,日治期间曾经为日本军队总部。
旧最高法院外部:中环
位于中环昃臣道,建于一九一二年。建筑物为两层高的花岗石楼,为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楼宇山墙顶部矗立着一座希腊特弥斯女神蒙眼雕像,用以代表公义。现在大楼用作立法会大楼之用。
旧三军司令官邸:金钟
位于香港公园之内,建于一八四六年,为全港现存最旧的一幢西式建筑物。建成后用作驻港英军三军司令官邸,又名旗杆屋。日治期间为日本海军上将官邸。至一九 七九年政府收回建筑物,并于一九八四年改为茶具博物馆。
铜锣湾天后庙:铜锣湾
铜锣湾天后庙约于十八世纪初由广东客家戴氏家族所建。庙内有一口钟,铸于一七四四年,戴氏原在前九龙启德机场附近一条今已湮没的村落定居。戴氏家族常到铜锣湾岸边割草。相传其中一些成员在岸边石丛中拾得一具天后塑像,并为其立祀供奉。由于到来上香的渔民日渐众多,戴氏家族遂筹募经费兴建一座正式的天后庙。
旧湾仔邮政局:湾仔
湾仔邮政局位于皇后大道东,在一九一五 年三月一日正式启用,拥有瓦顶而楼高一层,为香港最古老的一间邮政局。
罗屋:柴湾
位于柴湾的罗屋,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村屋。罗屋是一户罗姓客家所有,建屋已逾二百年。
「罗屋」是一间典型的客家村屋,以厅堂为中心,左右两边的建筑,对称工整。屋内中央为厅堂,两侧为建有阁楼的卧房和工作间。大门石刻门联:「远别柴门暂为客,垦田湾畔长作客。」新门联:「罗屋传今日,新馆继皕秆。」厅堂的正前方是天井,两侧分别是厨房及杂物房。屋内放有民俗藏品如家俬、农具、日用品等,以复原村屋的面貌,充分反映出客家人俭朴刻苦的生活方式。「罗屋」外的空地现设有一系列的展板,以文字及图片分别介绍柴湾的历史、罗屋的历史和建筑特色,以及客家人的习俗。
罗屋民俗馆是一座法定古迹,距柴湾地铁站5分钟路程。「罗屋」建于十八世纪,是柴湾目前硕果仅存的一座古村屋。其原来的户主是一家姓罗的客家人,故名「罗屋」。
柴湾原有多条客家村,但随着市区的拓展,村落相继荒废,现只剩下硕果仅存的「罗屋」。「罗屋」原属于一罗姓客家人所拥有,因此得名。罗氏族人的先祖在乾隆年间(1736-1795)兴建这间村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1989年香港政府将「罗屋」列作法定古迹,永久保留,见证柴湾的历史发展。
天文台:尖沙咀
香港天文台建于一八三三年,坐落于九龙一小山丘上,为一殖民地式建筑一九一二年正式命名为皇家香港天文台。天文台楼高两层,呈长方形,拱形窗和长廊别具特色,随着附近之新大楼落成,天文台各技术及职务部门已迁往新厦。不过旧大楼仍为台长办公室及行政中心。
前九广铁路钟楼:尖沙咀
九广铁路全线在一九一一年正式贯通,不过尖沙咀总站大楼,要到一九一三年方动工兴建,一九一六年落成,而安装电动大钟的工程在一九二一年全部完工。
前九龙英童学校:尖沙咀
前九龙英童学校是本港现存最古旧的英童学校建筑,何东先生一九零零年捐赠港府于九龙半岛兴建新校,学校于一九零二年四月十九日正式开幕校舍为典型维多利亚时代建筑,但亦因应本港气候环境,建有宽阔游廊,高楼面及金字瓦顶等。
前水警总部:尖沙咀
九龙半岛尖端小山岗上的水警总部大楼,在一八八四年建成。由那时开始,水警便和尖沙咀警区共同占用这座大楼。大楼南面的报时塔,也差不多同时落成,为泊碇在港口中的船只服务;报时塔一直沿用至一九零七年讯号山讯号塔建成启用之后,自此便用来存放杂物。
九龙寨城南门遗迹:九龙城
一八四七年,清廷修建九龙寨城,驻兵数百,以加强海防。城墙用花岗石条构筑,有六座瞭望台和四道城门,南门为正门。日治期间,城墙被用作扩建启德机场的建筑材料。至一九八七年政府宣布清拆寨城,于原址兴建公园。在清拆期间在南门原址发现两块石额,上刻「南门」和「九龙寨城」等字。于是把南门遗迹原地保留,供市民参观。
前九龙寨城衙门:九龙城
寨城衙门,原为九龙司巡检办公地方,为三进式建筑物,其中二进为公堂,后进为官邸。自清朝官兵撤离寨城后,衙门曾作老人院、孤儿寡妇所、学校、医务所等用途。政府宣布清拆寨城,于原址兴建公园,衙门得以保留并全面复修。
雷生春:深水埔
位于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是九龙巴士其中一位创办人雷亮及雷瑞德物业。雷生春为一幢三层高的塘楼,设有宽阔的走廊及石牌匾,雷瑞德先生曾在雷生春开办跌打医馆,唐楼以医馆得名。
李郑屋汉墓:深水埔
一九五五年平整地盘兴建李郑屋时,建筑工人发现这座砖室古墓出土明器共五十八件,包括陶制器皿及青铜器物。墓室形制及出土明器式样显示这座古墓的建造年代应在东汉期间(公元廿五年至二百二十年)。
麟峰文公祠:元朗
麟峰文公祠是为纪念文氏第八世祖文麟峰而建。故老相传,祠堂约建于十七世纪末。建筑物采用传统的三进两院式结构,石柱雄伟而斗拱雕刻细致,别具特色。第一进称「吐书堂」。因为经多年风雨侵蚀,很多精美的雕刻都已朽坏。一九八七年进行了全面的重修工程。
大夫第:元朗
大夫第位于元朗新田永平村,为文颂銮于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所建。文氏乐善好施,深得乡党推重,因此得清朝皇帝赐封大夫衔,大夫第则为文氏府第。府第前后都有广阔的庭园,而四周则有青砖墙环绕。府第中轴在线分别是前厅,天井和正厅,两边是厢房。左翼是花厅和内院,右翼则以长廊相隔,有厨房、偏厅及厕所 。
杨侯宫:元朗
位于元朗厦村的杨侯宫相传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现存建筑则于一八一一年改建而成。庙宇为两进式建筑,由庭院分隔,庭院早年已改建成香亭。
二帝书院:元朗
道光年间,锦田十六位声名显赫的士绅筹组的邓二帝会于水头村兴筑二帝书院,以供奉文武二帝及作研习学术的书室。二帝书院后来成为一所重要学府,不少著名的学者曾在此书院讲学。书院前院以白石铺砌,称为「白石巷」,入读的学子,亦被尊称为「白石巷子弟」。
二圣官:元朗
二圣宫坐落于元朗横洲,大约于一七一八年由村民合资建成,以供奉洪圣和车公及发挥守望相助之精神。建筑物为一所两进式青砖建筑,内有一天井。
张氏宗祠:元朗
位于屏山山厦村的张氏宗祠是由张炳南、张志广、张耀晃及张瑞一于一八一五年兴建。张氏宗祠是村民聚会及祭祖之所。宗祠曾作乡村小学用,供村中子弟入读。族人及后在榄口村附近建成小学后,祠内前厅的左边厢房便由校长室一改而成村公所。
邓氏宗祠:元朗
邓氏宗祠是屏山邓族的祖祠,由屏山三围六村兴建,相信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宗祠是三进两院式建筑物,内柱为麻石而外柱则为红砂岩。
愈乔二公祠:元朗
愈乔二公祠座落于邓氏宗祠旁边,为三进两院式建筑,结构和规模与邓氏宗祠相若。祠堂于十六世纪初兴建,除了用作祠堂外,亦是达德学校校址。
聚星楼:元朗
聚星楼位于元朗上璋围,为香港现存唯一一座古塔,历史超过六百年。聚星楼以青砖砌成,呈六角形,约十三公尺高。塔分三层,最上层供奉着魁星。聚星楼位置原是河口,面对后海湾,兴建聚星楼是用以挡北煞,镇水灾,亦可护佑族中子弟在科举中考取功名。
镜蓉书屋:沙头角
镜蓉书位于沙头角上禾坑,为一间在清初由李姓客家人兴建的私塾。至一七三六年进行改建,并改名为镜蓉书屋。书屋有两个厅堂和阁楼,分别用作课室和宿舍。书屋外形呈长方形,墙身用青砖砌筑。
长山古寺:坪輋
长山古寺建于一七八九年,位于坪輋禾径山,由莱洞、万屋边和坪源合乡约六条村落共同兴建。庙内供奉佛祖、观音及地藏王。
廖万石堂:上水
廖万石堂位于上水围,建于一七五一年,为上水廖族的太祖祠。石堂属三进两院建筑,曾分别于一八九一年及一九八五年重修。石堂的得名,与北宋末年廖刚父子五人有关,他们皆曾任官,共享俸禄达一万石,族人为纪念,遂将祖祠命名为廖万石堂。
麻笏围门楼:粉岭
位于龙跃头的麻笏围,建村于清朝乾隆年间。麻笏围原本四周都建有砖墙,四角更有更楼,但大份砖墙及全部更楼已经拆除,只剩下门楼。门楼刻有「郁荵」二字。
老围门楼及围墙:粉岭
老围为粉岭邓氏龙跃头五围六村中最早建村的一条村落,于元朝末年(约一三六零年)由锦田迁至龙跃头,并同年建成老围。老围四面皆建有砖墙。原先门楼则建在北面,及后因为风水问题,门楼改建在东面。
松岭邓公祠:粉岭
位于祠堂村的松岭邓公祠,建于一五二五年,为粉岭龙跃头邓氏祠堂,为本港最具规模的祠堂之一。祠堂兴建是为了纪念龙跃头邓氏开基始祖邓季琇(外号松岭)。祠堂为三进式建筑,挡中设于中进,后进分为三殿。建筑物内外均饰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精致木刻、彩塑、陶塑及壁画。
觐龙围门楼:粉岭
亦是龙跃头五围六村之一的觐龙围,又称新围,建有门楼、围墙及更楼。门楼建于一七四四年,门楼位于围的北面,门楼上的石额刻有「觐龙乾隆甲子岁」字样。
觐龙围围墙及更楼:粉岭
觐龙围门楼列为古迹后,有关当局随后更将觐龙围围墙及更楼列为古迹。围墙同样建于一七四四年,而四角更建有更楼,用以监视围外境之用。围墙外原有护城河,但现在已填平为停车场。
龙跃头天后宫:粉岭
龙跃头天后宫位于龙跃头老围,建造年份相信比建于一五二五年的松岭邓公祠更早。天后宫为传统两进式建筑,内以天井分隔。庙宇正面饰有精致的灰塑及壁画,寓意吉祥,正殿则供奉天后及其侍神千里眼和顺风耳。
旧大埔理民府:大埔
理民府建于一九零七年,位于大埔运头角小山上。理民府为一幢两层红砖英式建筑物,为早期新界行政中心。负责新界东部的大埔、沙田及上粉沙打地区的土地注册及其它行政工作。
旧政务司官邸:大埔
旧政务司官邸建于一九零五年,位于吐露港元洲仔小岛上,小岛和大埔墟有一基堤相连。官邸楼高两层,用石灰和红砖砌成,是一座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式建筑。建筑物初期为大埔理民官宿舍,及后改为政务司官邸。近年元洲仔已和陆地完全连接,而官邸亦改作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自然环境保护研究中心。
碗窑村古遗址:大埔
碗窑村位于大埔南部大帽山山下,建村于明代。曾经为新界的陶瓷工业中心,及后因为生产成本上升,难与入口陶瓷制品竞争,因此停产。现在多座陶瓷炉及陶瓷碎片遗址已经建有围网保护,方便日后发掘及修补工作。
樊仙宫:大埔
樊仙宫位于下碗村碗公立学校侧,建于一七九零年,正厅悬挂的木牌匾为清朝乾隆庚戍年间的雕刻。宫内供奉陶瓷业祖师樊仙大师,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大吉。
文武二帝庙:大埔
文武二帝庙一八九一年落成,是由当时的七约乡民集资建成,纪念太和市(大埔新墟)初成。文武二帝庙初期为七约乡公所办事处,直至一九五四年乡公所新办事处落成,现址改为祀奉文昌帝和关圣帝。
旧大埔墟火车站:大埔
九广铁路英段在一九一零年正式通车,当时沿线五个车站都是英式设计,唯独是大埔墟火车站采用中国式传统设计,由外墙、屋顶以及站内装饰都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车站沿用至一九八三年位于运头塘的大埔墟车站落成为址。及后车站改装成为香港铁路博物馆,由康乐文化事务署管理。
敬罗家塾:大埔
敬罗家塾位于大埔头村,该建筑物据说建于是清朝。百多年来一直为大埔头邓氏宗族的家祠,曾作书室之用,现仍是族人聚会和举行传统节日活动的地方。
王屋:沙田
王屋位于圆洲角东南,约二百多年前由来自广东兴宁的王姓夫妇所建。十九世纪时,王屋村为商旅的贸易站,直至十九世纪末叶才开始式微。随着沙田海不断填土以发展沙田新市镇,王屋村很多古老建筑已荒废及拆卸。这间百年古屋楼高两层,以青砖砌成,内有精美的壁画和传统装饰。
海霸村古屋:荃湾
海霸村姓邱,整条村落已经清拆,只余下九一七地段的古屋。古屋由邱元璋兴建,有两个大厅以及一个小天井,屋旁则为厨房及睡房。
三栋屋:荃湾
三栋屋是一七八六年由陈姓族人所兴建的围村,位于荃湾绿杨新村附近。陈氏家族在中八世纪中期由广东移居香港,选择在荃湾兴建居所。最初建成时只有三列房舍,因名三栋屋。自一九八七年起成为三栋屋博物馆。
上窑村:西贡
上窑位于北潭涌河口,由黄姓客家人仕兴建。从前村落建窑烧造石灰砖瓦,及后竞争激烈,生意大不如前,村落亦慢慢荒废。村中只有八户民居,而围村建在五米高的平台,以便防卫。现在已改作上窑民俗文化馆之用。
龙虾湾石刻:西贡
位于清水湾半岛岸边,由一批远走人仕发现。石刻由飘忽的线条及兽形图案组成,纹饰中可以看到眼睛图案。
滘西洲石刻:西贡
石刻在一九七六年发现,位于滘西洲北岸,石刻刻在垂直石块上,图案同样为兽形图案。
滘西洲洪圣古庙:西贡
位于西贡滘西洲的洪圣古庙建于一八八九年或以前,为岛上唯一庙宇。庙宇为两进三开间式建筑物,门厅置有挡中。庙宇以青砖筑砌,正门两旁有花岗石对联,正门上方有「洪圣古庙」石额。
蚝涌车公古庙:西贡
濠涌车公古庙,比起沙田车公庙更长历史,沙田的车公也是由濠涌「请」过去的。古庙据说是建在明代末年,而门口更保留在一八七八年制成的石刻对联。
大庙湾刻石:清水湾
此刻石于南宋咸淳甲戌年间(一二七四年),为香港最早有纪年的刻石,记载有关盐官等到南北佛堂门游览,及此处两间庙堂的历史。
佛堂洲税关遗址:清水湾
一九六四年朱维德先生在佛头洲发现一残缺石碑,碑文显示该岛可能是一个古代税关遗址。至一九七九年古物古迹办事处人员巡视佛头洲,寻回那残碑并发现其它缺去的部份。石碑上书「德怀交趾国贡赋遥通」,明确证明当处曾为税关。
东龙岛炮台:东龙岛
东龙洲炮台是两广总督杨琳为了防御海盗任内建造的,炮台内有营房十五所及大炮八门。炮台建成后,一直驻有守军,及至十九世纪初,海盗日益猖獗,而炮台位于孤岛上,补给和支持困难,终于一八一零年被九龙新建炮台取代。
东龙岛石刻:东龙岛
是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石刻。于一八一九年编制的新安县志有「石壁画龙,在佛堂门,有龙形刻于石侧」的记载。此石刻高约一千八百毫米,长约二千四百毫米,为境内所知最大的石刻。
灯笼洲灯塔:灯笼洲
灯笼洲为马湾以南的一个小岛,地处汲水门水域,所以灯塔又称为汲水门灯塔。灯塔是香港现存五座战前灯塔的其中一座。灯塔高十一点八米,由钢铸骨架建成,塔顶髹上白色,于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启用。以往灯塔管理员居于灯塔旁的砖构筑,由于岛上并没有井水或食水供应,因此只能从屋顶收集雨水,再将雨水引入地下储水箱备用,灯塔现时已改为自动操作。
东涌炮台:东涌
十九世纪初,大屿山附近海面为外国商船前往广洲必经之路,清廷为了控制海面交通,故在东涌修建了两座炮台,东涌炮台为其中一个。东涌炮台遗址位于下岭皮村,以故东涌所城内。炮台相信建于一八三二年,炮台上装有六尊大炮,但相信大炮未必是清朝时东涌炮台所拥有的大炮。现在炮台已成为东涌公立学校的校舍。
东涌小炮台:东涌
小炮台建于一八一七年,和东涌炮台同期兴建。小炮台位于旧东涌码头侧的一个山坡上。现在遗址剩下一道围墙及平台,相信遗址曾摆放大炮。
石壁石刻:石壁
石刻是由陈公哲先生在一九三八年由村民 带领发现,位于石壁水塘堤坝下方。石刻纹饰是以同心四方形及员组成。
分流炮台:分流
又名鸡翼角炮台的分流炮台,位于大屿山一角的一个小山上。炮台长四十六米阔廿一米,墙身以花岗石及青砖迭砌而成。炮台曾遭海盗所据,至一八一零年间,海盗向清廷投降后才再回到清廷手上。而估计至一八四一年左右,炮台已变成废垒。
分流石圆环:分流
这圈未经琢磨的石块,似是刻意堆栈,形成一组长二点七米、宽一点七米的椭圆形结构。用大块石头堆栈成形形式式的结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器时代早期文化特征之一,分流的石圆环,很可能也属这类结构。堆栈石圆环的目的已无法稽考,但相信是和祭祀仪式有关。
长洲石刻:长洲
一九七零年,地质学家彭琪瑞先生发现了长洲石刻。石刻在长洲的东南部华威酒店对下。石刻上的两组纹饰均由数条曲线环绕着小凹槽构成。
蒲台岛石刻:蒲台岛
在六十年代,在蒲台岛的南端发现了一组石刻。石刻分左右两部分,由一条阔七百毫米的石缝分隔。纹饰各异,左边的一组状似动物和鱼,而右边的一组则由螺旋纹连结组成。
横栏灯塔:横栏岛
横栏岛位于香港东南面,邻近蒲台岛。南岛上建有横栏灯塔。横栏灯塔为五座战前灯塔其中一座,建于一八九三年。横栏灯塔由中国海关兴建,最初由上海中国海关管理,及后横栏岛跟随新界在一八九八年租借给英国后,在一九零一年交由香港政府管理。灯塔上设有一座先进讯号灯,以石油为燃料,其旋转的照明仪器则浮于水银上,当时横栏灯塔是亚洲水域内最先进的灯塔之一。
⑦ 陕西寨山遗址发现多处活人殉葬墓,活死人墓究竟有多残忍
10月18号,有消息称国家文物局近日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工作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传出消息,在陕西府谷寨山石城清理出文化古墓21座,这么多的墓葬群的发掘,目前在国内也是首次。在墓中发现有活人殉葬,并多见于女性,其中一个殉葬人,身上可以看见出有劈砍的痕迹,可见在殉葬时手段是多么残忍。
可见古代是多么的残忍,女人地位也是多么的低下,视人命如草菅,一个等级较高的人可以让活人殉葬,这是多么的残忍,也非常的泯灭人性。很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人人平等,没有那么多残忍的法治,也有着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⑧ 寨山遗址发现多处活人殉葬墓,殉葬者为何多数为女性
寨山多处活人殉葬墓多为女性,可以说是中国古殉葬墓的冰山一角,大多数陪葬的都是女性。结合当时封建思想、经济生产背景、 等级结构、深宅用人分布等,多用女子作为墓主牺牲品就可以很好解释。
加上男子一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多是个体独立户,不依附于人,只是多替人劳作,大户主没有权力夺取他们性命。而女子作为家里的累赘,多被送入大户人家做奴隶,依附于主人家,大户人家中的下人也多是女子,活葬的性别选择存在了局限性。
⑨ 寨山石城遗址的历史是怎样的
寨山石城遗址是4500多年前的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石城遗址,寨山石专城遗址虽沉睡属着了4500多年,却一直未被发现,究其原因,一是春秋以后,此地逐渐变得寒冷,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宜人居,族群整体南迁。
二是地处边陲,连年战乱,此城长期无人居住,变为荒城,经年累月,石城逐渐为风沙所掩埋;三是明代中期虽有少量人口迁入、耕作,但村民们在劳作之余,除把裸露的部分石城墙之石块不时搬回盖作窝棚、砌墙外,没有发现其历史文化价值,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文物普查都没能发现此为大型石城遗址。
(9)九龙寨遗址扩展阅读
陕西寨山石城发现约4000年前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记者9月24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的寨山遗址发现石峁文化大型墓地,已发掘的21座墓葬等级分明,为研究约4000年前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发展模式和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墓葬资料。
截至目前,寨山石城共清理石峁文化墓葬21座,这些墓葬形制特征鲜明、器物组合典型、等级区分明显,另外,墓葬中的女性殉葬、随身葬玉现象,以及发现的半月形壁龛、组合稳定的带盖陶器,都体现了石峁文化墓葬特征。
⑩ 九龙寨城公园的主要景点
九龙寨城公园的设计以清初江南园林为模式。建筑署人员曾为此深入研究和前往中国实地考察,以选择最合适的设计。这项独特的设计在一九九三年国际园艺博览会中荣获设计优异奖。
公园共分为八个景区,各具特色和美态,巧妙地揉合在整体设计中。公园以重修的一座三进衙门作为中心,令古寨城的景象再次重现于市民眼前。 衙门景区位于公园的中央(公园办事处亦设于此),是古“衙门”大鹏协府及九龙巡检司衙署所在地。衙门前庭两侧展示两尊大炮。大炮于清嘉庆七年(公元一八零二年)建造,可见清廷对此地的边远视。
衙门为九龙寨城仅存的古建筑物,于一八四七年建成,是一所三进四厢的南方建筑物,墙身及柱础用青砖及麻石建造,而屋顶梁架则为传统木材结构,上铺素烧的筒瓦和布瓦。自一八九九年驻军撤离寨城后,衙门曾被用作多种慈善用途,其中包括用作安立间教会穷人院(广荫院)、老人院、寡妇和孤儿收容所、义学、诊所及在最后于寨城(除衙门)清拆前作为老人中心。整个衙门采用简单朴素的装饰,经修葺后回复旧观。衙门门前上方刻有“ALMSHOUSE”字样。“ALMSHOUSE”又称“广荫院”,是收容及照顾贫苦无依老人的地方。衙门经修葺后成为寨城公园八景之一,陈列了与寨城历史有关的石碑(包括张玉堂拳书“墨缘”、“寿”字及载有衙门士兵出差配饷开支纪录的光绪十二年“刊刻会议”)、寨城的历史图片及建园工程始末的图文等。 越过衙府即到达寨城公园八景之一的南门怀古。“九龙寨城”于一八四七年建成,为加强防御,城墙上筑有六个瞭望台;而另一道宛如万里长城的副城墙,则沿北面山丘向上伸延。但“固若金汤”的石墙,在日治期间被日军拆毁,石块供扩建启德机场之用。
战后,寨城因缺乏政府监管而沦为罪恶温床。香港政府在一九九四年四月花了整整一个月,用大铁锤的推土方式,清拆寨城内缺乏监管和无稳妥地基的楼宇。当时在南门原址,发掘了分别刻有“南门”及“九龙寨城”的花岗岩石额。此外,城墙残存的墙基、一条沿内墙建造的排水沟及旁边的石板街亦先后出土。
昔日南门遗址,今天已列为法定古迹,游人除可缅怀过去,亦可从当年遗下的楼宇钢筋水泥,窥见在“三不管”年代,寨城内三万多低下阶层人士的居住环境。
游人沿着园中蜿蜓曲折的小径,既可前往不同的景区,也可欣赏种植在小径旁的各式花草。各个景区设有不同的建筑布局,游园之际,步移景换,各具特色。行行重行行,不久便可见四个以卵石铺设而成的地上棋盘。游人可以身代棋,各据楚汉对奕,斗智争先。棋坛比奕也是寨城公园八景之一。 位于邀山楼侧的童乐苑又名生肖倩影,为寨城公园八景之一,以十二只动
物代表不同年分出生的人。生肖首位是鼠,而鼠鼻面对的方位为南方。十二生肖的布局是根据中国堪舆术的“天干”和“地支”排列。所有动物均以青白石制成,虽然经过数年的风吹雨打,但也无损其洁白,因为青白石的密度极高,无惧风雨侵蚀。其中以老虎的造形较为特别,背上的鱼鳍状,乃是参照周朝的神兽造像,而马的造形则是仿照北京明十三陵的石马。 园林中的小径,并非纯为出入而设,而是方便导游,使游人循着园路游览时,随时可进入各个风格独特的景区,增添游览的情趣。
根据公园植物景观分区布局,全园共设置了八条长短不一的植物径。
松径
玉兰花径紫薇花径
竹径
红叶径
香花径
石榴花径
蕉叶径 “魁星半亭”
寨城昔日有魁星阁,故此半亭便称为魁星半亭。
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的首四颗星,相传是保佑士子考试及第的神祇。 归璧石位于魁星半亭侧,有完璧归赵,香港回归中国的意思。此石乃属太 湖石种。太湖石属石中上品,具备“透、瘦、绉、漏”的四大特点。“透”指玲珑多孔,“瘦”为棱角分明,“绉”即变化多姿,“漏”则指石嵌空漏眼的曲折玲珑。
游人游毕寨城公园的“归璧半亭”后,整个行程至此结束,希望各位满载而归。 此庭位于衙门西侧,布局犹如“园中园”。庭内摆放各式形态独特的岭南盆景,矮树丛的“龙”、“凤”造形修 葺得栩栩如生;而地上由卵石、啤酒樽、碗碟碎片铺砌而成的“五蝠寿鹤图”则维肖维妙。园内植有四季花卉,置身其中,四时景致尽现眼前,为寨城八景之“四季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