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鄂王城遗址文物保护

鄂王城遗址文物保护

发布时间: 2021-01-28 19:06:38

⑴ 东周古楚的鄂王城文物特点是什么

鄂王城遗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西南金牛镇高河乡鄂王城村胡彦贵湾,是东周时期的遗址,距今约2700年。鄂王城遗址是鄂东南极为重要的一处历史文化古城址,对于东周楚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鄂王城遗址西距武汉90千米,南距咸宁不足50千米,北距鄂州也不过50千米,距黄石仅45千米,东距大冶40千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

周夷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

至公元前877年,楚国国君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鄂王之都城为鄂,即今天的鄂王城遗址。

楚王熊渠及长子先后去世,中子红继承王位为楚王,都城仍立在鄂。其后至少有6世10多位楚王在鄂建都,直到楚试王熊通时止。

公元前689年,楚试王熊通去世,子熊赀立,即楚文王。楚文王初立这年,便将都城由鄂迁到了郢,即今湖北宜城之楚皇城,另也有人说为今江陵之纪南城。鄂便成了楚之别都和封邑。

公元前559年至公元前544年楚康王在位时,曾封康王之兄弟子晰于鄂,世称鄂君子晰。在楚国长达800余年的历史中,除去楚国在鄂王城建都的那段历史时期外,将鄂王城作为楚国别都,封邑和鄂县县邑的时间也有数百年之久。

楚国祖先为什么要建鄂王城于金牛呢?主要是与周王室结有怨恨。

熊绎及其子孙勤奋治国,国力逐渐增强,周成王临终告诫康王要他既要和远又要和近。康王卒后昭王继位,不加安抚荆蛮而以武强征,率六师征伐荆楚,熊氏带领江汉百姓坚决抵抗,最后昭王全军覆没连自己也死在汉水,无尸回周。从此楚周为敌,周常伐楚。

熊渠当时势力不敌与周,于是都城建于金牛,金牛地处偏僻,水陆两路都较隐蔽,便于躲避周军进攻。金牛有两大畈,西畈和南城,粮田万顷,素有“沃府粮仓,鱼米江南”之称,便于屯粮。

熊渠是悄悄称王,不适合在依江踞险强硬暴露之处。金牛后有南山为屏,前有岗陵为帐,中有河川飧香,是块包囊之地。

鄂王城址依岗毗地形而建,呈南高北低状。城内地平面高出附近地面5至10米,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垣为土筑,系红褐土夹黄斑土夯筑而成。

四面城垣除南垣西段向外突出外,均较直。西北、东北、东南城垣拐角处均为高台。城垣东城门有大小两座,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以南垣外和西垣外最为明显,并与高河港相连。

城址南部高台地发现椭圆形窑址、金器、铜器、铁器、建筑用瓦、成群的封土墓。墓向为南北向,内有填白膏泥、木炭、卵石的现象。

遗存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遗物。还先后发现了楚国的金币“陈爰”,嵌金乌纹戈及石斧和大量生活陶器皿等。

鄂王城的文物遗存还有以下特点:最下层为陶器,中层为铜器,上层为铁器。

鄂王城遗址除都城遗址外,还有一大批文化古迹遗址。如鄂王城神庙、瓦脊街、王马山、烽火台、古官窑、内城墙、石兽林、启节碑、沧浪亭、屈子阁、聪慧泉、龙潭湖等遗址。

从自然环境看,这里景物别致,青山常绿,绿水长流。城南面丘陵地带,城势广阔,杉树成林,一片葱郁。城下的高河港由南向北,川流不息,泛舟其上,可直达梁子湖。

河东面是沃野良田,这里一年四季或黄花遍野,或麦浪滔天,或荷花似盖,或棉花似雪,既是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又是一幅人间仙境的美丽图画。秦统一六国后,先后在鄂王城城址所在地和今鄂州设县,县名为“鄂”;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州建都,改鄂王城为鄂县。因鄂王城东南约10千米处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这也是武昌的最初来源。

到了隋朝,鄂王城日益衰落,鄂州州治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此后,今之武昌多次被定为鄂州首府,到清代,湖北便简称为鄂。鄂王城被认为是将湖北称为“鄂”真正意义上的来源。

⑵ 湖北简称、戏曲名称和旅游胜地

湖北简称为"鄂”,源于隋朝开皇九年改郢州为鄂州的治所而得名,更早是因为春秋时楚王熊渠将中子红封在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有鄂王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熟知,至于“鄂”的起因是因为邻近汾河的今山西乡宁县在商代就建有以捕鳄为业的“鄂侯国”, 周成王时被兼并,鄂国被迫南迁最终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史称“东鄂”)定居。
湖北有22个地方剧种,其中最具影响是汉剧、楚剧和荆河花鼓戏。省会武汉以汉剧、楚剧、京剧、话剧为主;江汉平原以花鼓戏为主;孝感以楚剧为主;黄冈以黄梅戏为主;咸宁以采茶戏为主;襄樊、十堰等鄂西北地区以豫剧为主;恩施以南剧和花灯剧为主;宜昌地区以京剧和民族歌舞为主。
旅游胜地有:宜昌三峡大坝,神农架)、武当山、恩施大峡谷土司城、腾龙洞、武汉黄鹤楼、十堰丹江口、大别山、洪湖、东坡赤壁、荆州古城、九宫山、清江画廊等。
其中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县级行政区。这里森林葱郁,风景秀丽,以其绝无仅有的奇山异水、奇木异卉、奇闻异说及“野人”、“白化动物”等难解之谜,为世人瞩目。当年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为治民众疾病,跋山涉水来到神农架,“架木为梯”攀援采药;“架木为屋”造福生灵,感动天帝神农“架木为坛”升仙天而得名神农架。至今,神农架还保留有“百草园”、“百草冲”、“百草坪”、“百草垭”等与神农尝百草有关的地名。是原始动植物保护最原始的5A级景区,2016年7月17号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⑶ 大冶县有哪些乡镇

截至2017年:

一、9个镇:

金牛镇、保安镇、灵乡镇、金山店镇、还地桥镇、殷祖镇、刘仁八镇、陈贵镇、大箕铺镇。

二、1个乡:茗山乡

乡政府驻彭范道,面积80平方千米。辖29个村委会:范道、张谦、柯畈、杨桥、西洪、学堂、袁大、仄船、名山、朱山、上汪、余祠、中门、天益、鹤桥、边街、晏庄、子禹、华若、黄湾、洋湖、柯胡、京南、九龙、均畈、大鲁、下余、彭晚、屋段村。

茗山乡位于大冶市西部,地处大金省道,陈贵苗木花卉走廊的边缘地带,大冶西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板块经济之中。东与陈贵接壤,南与灵乡毗邻,北与金山店交界,西与鄂州太和镇隔山相望。

(3)鄂王城遗址文物保护扩展阅读

一、灵乡镇

湖北经济强镇。2005年,全镇预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9亿元,完成综合财政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并作为湖北省唯一的乡镇列入全国18个小康明星乡镇建设标兵。

二、金山店镇

金山店镇为于湖北省大冶市,东临大冶市经济开发区,西邻保安镇,北据还地桥镇。全镇国土面积为59.37平方公里。全镇辖2个居委会,22个行政村,205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为4.8万人。

金山店镇素有“山山藏瑰宝,处处埋金洋”的美誉金山店,是大冶市“四大工矿镇”之一。金山店镇物产较为丰富。农业基本形成东南、西北、中三大经济板块。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2340万元。金山店镇基础设施齐全。通信能力较强、服务设施一应俱全。镇区内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两纵三横的中心框架。

三、殷祖镇

殷祖镇位于大冶市的南部山区,素有“果城里”之称。殷祖镇背靠罗宵山脉和幕阜山脉,地形多为丘陵或山地,现有山场面积10.3万亩,居大冶市首位

四、金牛镇

金牛镇隶属于湖北省大冶市,地处大冶市西南部,东与灵乡镇接壤,东南与咸宁市担山镇为邻,南连咸宁市双溪桥镇,西邻武汉市江夏区湖泗镇,北接鄂州市太和镇。

金牛镇总面积158.5平方千米,2014年末,下辖3个社区、32个行政村。2011年末,该镇总人口9.1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万人。2011年,该镇完成农业总产值2亿元,工业生产总值4.5亿元

金牛镇是“全国重点镇” ,被称为“五县通衢” ,境内的鄂王城是湖北省简称“鄂”的源头。 鄂王城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陈贵镇

陈贵镇隶属湖北省大冶市,地处东经114°43′-114°49′,北纬30°03′-35°30′,位于大冶中部,东连大冶金湖街道,南交刘仁八镇,西接灵乡镇,北与茗山乡、金山店镇毗邻。国土面积160.4平方公里,辖19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6.59万人(2013年)。

2011年,陈贵镇位列湖北省百强乡镇第二 。2013年7月,被湖北省政府列入全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 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3.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82元。陈贵镇境内著名景点有小雷山、天台山、大泉沟等。

⑷ 简称的鄂的历史名称

湖北省的简称“鄂”,固然源于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治所(治所在江夏)而得名,但更最主要是因为西周早期随枣走廊的鄂国(今随县安居羊子山出土了噩国青铜器)有一定关系。鄂字作为地名,最早见于记载是西周时期楚君熊渠将中子红封在今鄂州一带所熟知。而鲜为人知的是鄂国则与一个以鳄为名的古国有渊源。
据考证:大约4000年前,扬子鳄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其时在山西汾河流域就盛产一种“汾河鳄”,而邻近汾河的今山西乡宁县在商代就建有“鄂侯国”,以捕鳄为业,商纣王时封为三公,以“鄂”为国号。其县至今尚有鳄山(又名鄂山),鄂水,鄂谷等地名。由于古鄂国地近晋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国名为“晋”),周成王时被兼并,故《世本》载有:“唐虞侯居鄂”,不得已鄂国的遗民南逃至今河南洛阳邙山的鄂里坂定居,但此时的成周强盛,虎视眈眈,鄂国被迫再往南迁至今河南南阳一带,史称“鄂”或“西鄂”。周夷王时,周鄂交恶,周、虢联军出兵征鄂,鄂人只好再次南迁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有鄂王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居下来,史称“东鄂”。
梁子湖畔川泽交错,山林茂密,虽然周廷一时间鞭长莫及,谁料到楚国熊渠势力的强盛,竟发展到长江中游古鄂国的疆域,以至于周夷王八年(前877年),楚熊渠攻灭鄂国,以此为别都,故《史记·楚世家》载有:熊渠“乃兴兵伐庸、杨粤,乃至于鄂”,从此东鄂属楚。熊渠占领东鄂后,仍以鄂为国名,封其三个儿子中的第二个儿子红为鄂王。熊挚红称王不久,因畏于周厉王的征伐,虽自动去了王号,却同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鄂王城”,时在公元前840年。此时的“鳄”字,也由鱼字偏旁改为“邑”字旁,就变成为城市的名称“鄂”了。这就是湖北简称的由来。及至熊渠卒,熊红嗣位,仍居鄂;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曾在此出土了熊咢铸“夜雨楚公钟”(宋政和三年出土)。古鄂国被楚国消灭了,但其遗民子孙,仍以鄂为姓,后成为“巴中七姓”之一。
秦统一六国后,先后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设鄂县;三国时,孙权在此建都。因鄂王城东南约10千米处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这也是武昌的最初来源。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鄂州,下辖江夏(今武昌区)武昌(今鄂州市)永兴(今阳新县)蒲圻(今赤壁市)四县,治所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这是“鄂”字首次用为湖北政区名之始。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⑸ 湖北文物多吗

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56年11月15日公布(共计101处)
二七烈士纪念碑 汉口二七路口
陈定一烈士墓 武昌石门峰
红色战士公墓 汉阳龟山西麓
中共五大会址 武昌都府堤20号
辛亥首义烈士墓 武昌伏虎山
辛亥革命烈士陵园(俗名六大堆) 汉口球场街
辛亥铁血将士公墓 汉阳扁担山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 汉口解放大道二七路电车站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汉口解放公园
辛亥首义工程八营 武昌紫阳路湖北省总工会院内
起义门 武昌梅家山
楚望台 武昌梅家山
三烈士亭 武昌解放路武昌造船厂内
归元禅寺 汉阳翠微路
胜象宝塔 武昌黄鹤楼公园内
兴福寺塔 武昌洪山公园西门
拜将台 位于武昌阅马场
庚子烈士墓 武昌八一路省军区院内
国民革命军第四独立团北伐功城官兵烈士墓 武昌洪山南坡街道口
明王墓群 江夏区龙泉山天马峰下
陈友谅墓 蛇山南麓黄鹤楼剧场
灵济塔(宝通塔) 武昌洪山宝通寺后
施洋墓 武昌洪山西端
九女墩 武昌东湖西北湖畔
湖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81年12月30日(共计52处)
八七会议会址
鲁台山古墓群 武汉市黄陂区鲁台镇滠水城关东岸
湖泗窑址 武汉市江夏区湖泗乡张桥村
向警予墓 汉阳龟山西头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武昌红巷13号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汉口长春街
中华全国总工会暨湖北省总工会旧址 汉口友谊街16号
老人桥遗址 武汉市洪山乡周家湾地区
毛泽东同志旧居 武昌都府堤
湖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共计211处)
一、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40处)
太平天国军半壁山战场遗址及千人冢
太平洞
湖北共进会旧址
杨洪胜烈士墓
陈潭秋故居
李先念故居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旧址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詹大悲墓
李汉俊墓
鄂中特委旧址
戴家场秋收暴动纪念地及纪念碑
何道羽烈士墓
“大冶兵暴”旧址
贺胜桥北伐军阵亡将士陵园
红六军军部旧址
红三军团军团部旧址
湘鄂西特委机关旧址
麻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红十五军成立纪念地
红三军军部旧址
房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五里坪革命旧址
孙中山先生铜像1931年 武汉市江汉区三民路
路易.艾黎旧居 1932年 洪湖市新堤镇
黄兴铜像1933年 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东麓
抗日干部训练班旧址1937年 红安县福德乡秦氏祠
石鼓山石刻革命标语抗战时期 枣阳市新市镇石鼓山
农村合作干部训练班旧址1937年至1938年应城市汤池镇
史沫特莱旧居1938年 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
新华日报总馆及八路军武汉办1938年 洪湖市燕窝乡
事处二十五位烈士殉难处与烈士公墓
九口堰革命旧址1939年至1942年 随州市洛阳镇九口堰
豫鄂边区党委机关旧址1940年 京山县新市镇小焕岭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1940年 京山县新市镇八字门
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同难官兵公墓及张公祠1941年1、宜城县新街乡南瓜店
2、南漳县武安镇
豫鄂边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会址1942年 京山县厂河镇向家冲
叶挺囚居旧址1942年 恩施市内后山湾
殉国烈士纪念碑1943年 天门市石家河镇
《应山协议》签订旧址1946年 广水市应山办事处南正街
高山铺战斗遗址1947年 蕲春县高山铺乡
二、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共72处)
古寨城战国 丹江口市凉水镇古寨山顶
关陵汉、明当阳市玉阳镇
鹿门寺汉、宋、清襄阳县鹿门山
峡口军晋、南北朝宜昌市西陵区下牢溪口
陆羽文学泉井唐、清天门市竟陵镇
兰英寨唐、清神农架林区官封乡
古琴台宋、清武汉市汉阳区
南桥元武昌县贺站乡大屋饶村
龙爬寨元广水市大桂山林场
泗洲寺元、明云梦县新店乡
郑公塔明武穴市郑公塔镇花桥
槐山矶驳岸明武昌县金口镇槐山
苏公泉井明保康县城关东门
兴王府凤翔宫明钟祥市郢中镇
铁山寺宝塔明郧西县店子乡
宝通寺明、清武汉市武昌区洪山
观音阁明、清鄂州市鄂城区
习家池明、清襄樊市凤凰山南麓
昭君村楠木井明、清兴山县高阳镇宝坪村
青云塔明、清黄州市黄州镇城南
浠水文庙明、清浠水县城关
陆夫子祠明、清荆门市象山东麓文明湖畔
上津古城明、清郧西县上津镇
鱼木寨明、清利川市大兴乡
施南宣抚司旧址明、清宣恩县椒园乡
唐崖土司城明、清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
盐井寺河神亭清长阳县渔峡口乡
襄阳学宫大成殿清襄樊市樊城区
显圣殿清房县军店乡
禹稷行宫清武汉市汉阳区
古德寺清武汉市江岸区
水星台 清 襄樊市樊城区
双凤亭 清 黄陂县城关镇鲁台山
抚州会馆 清 襄樊市樊城区前街
铁旗杆 清 随州市厉山镇
黉学大殿 清 枣阳市城区南街
三神殿 清 谷城县谷城镇
徐庶祠 清 南漳县单家庄
白云楼 清 荆门市城区东宝山
石牌戏楼 清 钟祥市石牌镇
白羊寨及圣帝行宫碑 清 兴山县白羊寨
天然塔 清宜昌市城区宝塔河
连珠塔 清 恩施市龙首山
圣庙 清 通山县通羊镇四街
文昌祠 清 恩施市敖脊山
石柱观 清 建始县青花乡望坪山
严家祠堂 清 咸丰县大水坪
茶堰坪摆手堂 清 来凤县河东乡
秋风亭 清 巴东县信陵镇
饶氏庄园 清 丹江口市浪河镇水田畈
吴氏祠 清 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
段氏宅 清 英山县南河镇瓦寺前
五脑山庙清浠水县福主乡
万年台清浠水县福主乡
天岳关清通城县黄龙乡
南虹桥清通城县麦市
虎牙山盐运纤道清枝江县虎亭镇虎牙山村
青山崖洞堰清崇阳县青山镇狮形山
泉山画屋清阳新县龙港镇泉山
长春观清至1931年武汉市武昌区大东门
杨家湾老屋清宜昌县三斗坪
白水寺清至1931年枣阳市吴店镇
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清武汉市江岸区
大智门火车站候车厅1903年武汉市江岸区车站路
大水井祠堂、庄院建筑群清末至1924年利川市柏杨坝
杨守敬故居及杨守敬墓1915年枝城市陆城镇、花庙乡龙窝
风雨凉桥1916年咸丰县丁寨十字路
詹天佑故居1919年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
汉口花旗银行大楼1921年武汉市江岸区
江汉关大楼1924年武汉市江汉区
黄侃墓1935年蕲春县蕲州镇笔架山
王葆心墓1944年罗田县大河岸镇莲花池
三、石刻及其它(共18处)
老君崖石窟北宋丹江口市武当山狮子峰
斗笠崖摩崖题刻宋、明、清安陆市烟店白兆山
三角山摩崖题刻宋、清蕲春县达城乡
象山四泉碑刻宋、清荆门市象山东麓
洪山摩崖题刻南宋武汉市武昌区洪山
岘山寺摩崖题刻南宋襄樊市岘山
庆元已未摩崖题刻南宋襄樊市郑家山
采皇木摩崖题刻明竹溪县小汇乡兹丰村
湖广北界碑明襄阳县黄渠河乡
天台山石刻明红安县天台山
“炎帝神农氏遗址”碑及洞穴明随州市厉山镇
玉印岩(抱璞岩) 明、清南漳县巡检金镶村
百顺桥碑清五峰县湾潭镇
汉土疆界碑清五峰县红鱼乡漂水岩、谢家坪乡竹桥
治理西陵峡航道摩崖题刻明、清1、巴东县万流镇、信陵镇
2、秭归县城关镇、香溪镇
官坟园石刻及九峰桥明、清鹤峰县容美镇张家村
万寿桥水文碑刻清秭归县香溪镇刘家坝
巨猿化石洞更新世建始县高坪镇桑园
四、古文化遗址(共63处)
“郧县人”旧石器时代郧县青曲镇学堂梁子
樟脑洞遗址旧石器时代房县龙滩乡青阳村
石鼓村后山坡遗址旧石器时代丹江口市薛桥乡石鼓村
鸡公山遗址旧石器时代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
城背溪遗址新石器时代、商枝城市红花套镇吴家岗
关庙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枝江县问安镇关庙山村
坳上湾遗址新石器时代蕲春县白水乡毛家咀
西花园遗址新石器时代 随州市淅河镇蒋家寨村
三步两道桥遗址新石器时代 襄阳县法龙乡赵山村
碧公台遗址新石器时代 孝感市龙店乡启安村
金盆垴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 鄂州市太和镇谢埠村东
霍城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 汉川县城关镇霍城村
王家岗遗址新石器时代 公安县藕池镇复兴村
边畈遗址新石器时代 钟祥市皇庄镇九里乡
桂花树遗址新石器时代 松滋县王家大湖乡桂花树村
雕龙碑遗址新石器时代枣阳市鹿头镇武庄村
冢子岗遗址新石器时代 老河口市竹林桥镇苏家店村
老猪林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 大冶县大箕铺刘逊村
谢家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周麻城市宋埠镇李钊乡大胜山村
好石桥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 云梦县义堂镇
三王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商、汉 京山县三阳镇三王城村
毛狗洞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 枣阳市梁集镇梁坡村
阴湘城遗址新石器时代、东周江陵县枣林乡
鄂王城遗址 东周大冶县西畈乡胡彦贵村
谢家湾古冶铜遗址 东周钟祥市东桥镇台北乡
安城古铜矿遗址 东周郧县安城乡
云梦楚王城遗址 东周、秦、汉云梦县城关镇
临沮城遗址 周、汉南漳县沐浴乡临沮寺岗
韩家州遗址 东周、汉郧县辽瓦乡堵河口
龙湾放鹰台遗址 东周、汉潜江市龙湾镇马场湖村
作京城遗址 东周、汉黄陂县李家集乡作京城湾
草王咀古城址 东周、汉大冶县金湖乡田龙村
岳飞城遗址 东周、汉、南宋荆门市团林镇莲花村
秭归楚王城遗址战国、明秭归县郭家坝乡楚王台
朝阳城遗址 汉襄阳县石桥乡朱杨村
五谷城遗址 东汉武昌县土地堂乡民主村
吴王城遗址 三国、晋鄂州市东南郊百子畈
跑马道遗址 汉枣阳市吉河乡刘庄村
翟家古城遗址 汉枣阳市琚湾镇古城村
城塘城遗址 隋鄂州市葛店白浒镇
斧头湖窑址 唐、宋武昌县斧头湖沿岸
柳州城遗址及引种西瓜碑 南宋恩施市七里区周家河乡
沔城遗址 唐、清仙桃市沔城回族镇
中分卫湾遗址 新石器时代、西周黄陂县祁家湾镇王朋村
朱家湾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当阳市烟集镇旭光村
台子湖遗址新石器时代、周孝感市王店乡磨山西
任家垄遗址新石器时代、周、汉当阳市脚东乡绿林山村
李陈岗遗址新石器时代、周钟祥市丰乐乡邢台村
万人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周麻城市关厢乡许家凉亭
襄阳楚王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周襄阳县黄龙乡高明村
马投潭遗址新石器时代武汉市东西湖区三店农场
许家墩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武汉市洪山区花山乡
面前畈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黄陂县甘棠乡楼子田湾
陈子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汉阳县永安乡古迹岗
吕王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唐大悟县吕王乡
墓子岗遗址夏、商枣阳市新市镇赵庄村
周梁玉桥遗址商沙市市豉湖路
草店坊城遗址周孝感市牌坊乡
磨盘山遗址西周当阳市河溶镇前进村
糜城遗址周当阳市两河乡
小胡岗遗址东周宜城县郑集镇红星村
五里界古城址东周大冶县大箕铺乡
子陵岗遗址东周荆门市子陵镇
五、古墓葬(共18处)
赵家湖古墓群西周、战国 当阳市赵家湖一带
擂鼓墩古墓群东周 随州市西郊擂鼓墩一带
邹村古墓群东周 大冶县西畈乡上下邹村
三椁冢古墓群东周 应城市古楼乡王家湾
义地岗古墓群东周 随州市东城区义地岗
九连墩古墓群东周 枣阳市吴店镇、兴隆镇
霸王坟古墓群战周、汉 老河口市仙人渡冢子坡
问安古墓群战周、东汉 枝江县问安镇
五座坟古墓群汉代 老河口市张集镇张家湾
曹场墓群东汉、六朝 仙桃市排湖西岸
高陵岗墓群南朝、明石首市茅草街乡高陵岗
头坝堰崖墓群宋 建始县桂花乡
襄宪王墓明 谷城县茨河镇五朵山南坡
襄定王墓明 南漳县龙门镇冲锋村
万密斋墓明 罗田县大河岸镇石井头乡
钟惺墓明 天门市李场乡鲁新村
谭元春墓明 天门市黄潭乡白龙村
袁宗道、袁中道合葬墓明 公安县孟溪荷叶山
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91处)(二○○二年十一月七日)
(一)古遗址(16处)
名称 时代地址
樊城城墙遗址 明、清 襄樊市樊城区
青龙、春秋、卧牛山寨遗 明、清 南漳县
鸡鸣城城址 新石器时代 公安县
聂家河古兵塞遗址 明、清 宜昌市夷陵区
南襄城遗址 东周、汉 远安县
香炉石遗址 夏、商、周 长阳县
青龙泉遗址 新石器时代 郧县
陶家湖城址 新石器时代 应城市
马家院城址 新石器时代 沙洋县
荆家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沙洋县
禹王城城址 东周 黄冈市黄州区
塞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黄梅县
尧家林遗址 新石器时代 通城县
新店土城城址 战国、汉 赤壁市
施州城墙遗址 明、清 恩施市
安居城址 东周、汉代 随州市曾都区
(二)古墓葬(7处)
陈献甲明墓 明代 阳新县
罗家岗墓群 东周 宜城市
安乐堰墓群 东周 南漳县
天星观墓群 周、汉 荆州市沙市区
新坪悬棺墓群 战国、宋、明 宜昌市夷陵区
黄歇村墓群 东周 沙洋县
郢靖王墓 明代 钟祥市
(三)古建筑(42处)
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 明、清 武汉市黄陂区
问津书院 明、清 武汉市新洲区
李蘅石故居及李氏祠堂 清 阳新县
襄阳谯楼 清 襄樊市襄城区
铁佛寺大殿 清 襄樊市襄城区
樊城山陕、黄州、小江西、中州会馆清 襄樊市樊城区
板桥民居 清 南漳县
谷城老街古建筑群 明、清 谷城县
光化黉学 清 老河口市
望家祠堂 清 宜昌市夷陵区
凤凰山古建筑群 清 秭归县
古夫民居 清 兴山县
狮子包古建筑群 清 巴东县
郧阳府学宫大成殿 明 郧县
回龙寺 明、清 十堰市茅箭东城区
竹山文庙大成殿 清 竹山县
观音洞古建筑 清 房县
龙山宝塔 清 丹江口市
郧西湖北关 清 郧西县
德安府儒学大成殿 明 安陆市
文峰塔(凌云塔) 明 应城市
少司马坊 明 钟祥市
文笔峰塔 清 京山县
庾亮楼 明、清 鄂州市鄂城区
蕲州城北门 明 蕲春县
达城庙 清 蕲春县
金陵书院 清 蕲春县
万年台戏楼 清 蕲春县
罗田文庙大成殿 清 罗田县
祖爷殿 元 通山县
王名番府第 清 通山县
宝石民居群 明、清 通山县
灵官桥 宋 通城县
舒桥、净堡桥 元 嘉鱼县
羊楼洞、新店明清石板街 明、清 赤壁市
五阳书院 清 建始县
武圣宫 明、清 恩施
市石龙寺 明、清 利川市
如膏书院 清 利川市
三元堂 清 利川市
洪山寺塔及碑刻 宋、元、明、清 随州市曾都区
三闾书院 清 神农架林区
(四)石刻及其它(2处)
镇安寺铁牛 清 江陵县
重修咸宁堤记碑及石枧堰 清 1、嘉鱼县2、崇阳县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处)
宋庆龄汉口旧居 1927年 武汉市江岸区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1937-1938年 武汉市江岸区
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 1945年 武汉市江汉区
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 1935年 武汉市武昌区
孙武、吴兆麟墓 1939、1941年 武汉市洪山区
张森墓 1928年 武汉市洪山区
郝梦龄墓 1937年 武汉市洪山区
吴光浩烈士旧居及墓 1906-1929年 武汉市黄陂区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含小红楼)1890-1948年黄石市西塞区、黄石港区
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 1942年 大冶市
红八军建军旧址 1930年 大冶市
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司令长官部旧址1939—1945年 老河口市
荆江分洪闸 1952年 公安县
柳关红军无名烈士墓地 1930-1932年 监利县
张振武故居 1877-1912年 竹山县
小悟抗大十分校及孙家畈革命旧址 1939-1945年孝昌县
中原军区首长旧址、大会场 1946年 大悟县
鄂豫皖省委及陂安南苏维埃政府旧址1931-1935年红安县
天岳关抗日将士阵亡纪念亭 1939年 通城县
阳湖文化名人旧址 1969-1971年 咸宁市咸安区
钱亦石故居 1909-1938年 咸宁市咸安区
何功伟烈士故居、就义旧址 1915-1941年1、咸宁市咸安区2、恩施市
花犁岭天主教堂 清代 利川市
熊口红二军团部旧址 1930-1932年 潜江市
建国以来,我省共分5批公布了45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第一批101处,第二批53处,第三批211处,第四批92处。第五批368处。其中2008年4月15日公布了第五批3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6处与已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包括南漳县樊家寨等85处古遗址,英山的毕升墓等50处古墓葬,麻城市雷氏祠等132处古建筑,阳新县铁壁摩崖石刻等10处石窟寺及石刻,武汉长江大桥等8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以及位于神农架的川鄂古盐道等2处其他类不可移动文物。至此,我省文物保护单位达到825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⑹ 整个湖北省的历史变迁

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竞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是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民国年间
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湖北行政区划进行过一系列变化调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辖6地区: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咸宁地区、荆州地区、宜昌地区、郧阳地区;1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省辖市: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荆门市、鄂州市,22个县级市,46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今湖北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⑺ 为什么湖北省简称鄂

到隋朝,鄂王城日益衰落,鄂州州治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从此,今之武昌多次被作为鄂州首府,到清代,湖北便简称为鄂。穿过浩瀚的历史烟云清晰可见,如今只剩几段残垣断壁的鄂王城城址,正是湖北称为“鄂”真正意义上的来源。

拓展资料:

【地理位置与面积】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最东端是黄梅县,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来凤县,最北端是郧西县。

【地势地貌】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河流与湖泊】湖北省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4228条,河流总长5.92万公里,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流程1062公里。

⑻ 作为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为什么简称“鄂”而不是“楚”

湖北省的简称“鄂”,固然源于隋朝开皇九年改郢州为鄂州的治所而得名,但更最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楚王熊渠将中子红封在今鄂城所熟知,至于说“鄂”是因为与一个以鳄为名的古国有渊源关系则鲜为人知。
据七秩龄童考证:大约4000年前,扬子鳄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其时在山西汾河流域就盛产一种“汾河鳄”,而邻近汾河的今山西乡宁县在商代就建有一“鄂侯国”,以捕鳄为业,商纣王时封为三公,以“鄂”为国号。其县至今尚有鳄山(又名鄂山),鄂水,鄂谷等地名。由于古鄂国地近晋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国名为“晋”),周成王时被兼并,故《世本》载有:“唐虞侯居鄂”,不得已鄂国的遗民南逃至今河南洛阳邙山的鄂里坂定居,但此时的成周强盛,虎视眈眈,鄂国被迫再往南迁至今河南南阳一带,史称“鄂”或“西鄂”。周夷王时,周鄂交恶,周、虢联军出兵征鄂,鄂人只好再次南迁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有鄂王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居下来,史称“东鄂”。
梁子湖畔川泽交错,山林茂密,虽然周廷一时间鞭长莫及,谁料到楚国熊渠势力的强盛,竟发展到长江中游古鄂国的疆域,以至于周夷王八年(前877年),楚熊渠攻灭鄂国,以此为别都,故《史记·楚世家》载有:熊渠“乃兴兵伐庸、杨粤,乃至于鄂”,从此东鄂属楚。熊渠占领东鄂后,仍以鄂为国名,封其三个儿子中的第二个儿子红为鄂王。熊挚红称王不久,因畏于周厉王的征伐,虽自动去了王号,却同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鄂王城”,时在公元前840年。此时的“鳄”字,也由鱼字偏旁改为“邑”字旁,就变成为城市的名称“鄂”了。这就是湖北简称的由来。及至熊渠卒,熊红嗣位,仍居鄂;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曾在此出土了熊咢铸“夜雨楚公钟”(宋政和三年出土)。古鄂国被楚国消灭了,但其遗民子孙,仍以鄂为姓,后成为“巴中七姓”之一。这是后话。

⑼ 湖北为什么简称鄂而不是汉或楚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 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行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简称“鄂”。

湖北省的简称“鄂”,固然源于隋朝开皇九年改郢州为鄂州的治所而得名,但更最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楚王熊渠将中子红封在今鄂城所熟知,至于说“鄂”是因为与一个以鳄为名的古国有渊源关系则鲜为人知。

据七秩龄童考证:大约4000年前,扬子鳄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其时在山西汾河流域就盛产一种“汾河鳄”,而邻近汾河的今山西乡宁县在商代就建有一“鄂侯国”,以捕鳄为业,商纣王时封为三公,以“鄂”为国号。其县至今尚有鳄山(又名鄂山),鄂水,鄂谷等地名。

(9)鄂王城遗址文物保护扩展阅读:

一、相关资料:

《 元和郡县图志》摘录:鄂州,江夏,紧。开元户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乡三十三。元和户三万八千六百一十八。乡三十七。今为鄂岳 观察使理所。管(县)〔州〕六:鄂州,沔州,安州, 黄州,蕲州, 岳州。县二十五。都管户七七万二千二百四十七。

禹贡荆州之域。 春秋时谓之夏?。汉为少羡之东境。自后汉末谓之 夏口,亦名鲁口。吴置督将于此,名为鲁口屯,以其对 鲁山岸为名也。三国争衡,为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魏明帝问 司马懿曰:“二虏宜讨,何者为先?”

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舂其心。夏口东关,敌之心喉,若以陆军向皖,引权东下,为水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矣。”晋庾翼为荆州, 曾理于此。

义熙初,刘毅表以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叹沔”,请荆州刺史 刘道规镇夏口。至六年,自临嶂徒理夏口,即今州理是也。 宋孝武帝以方镇太重,分荆、湘、江三州之八郡为郢州,以分上流之势。隋平陈,改郢州为鄂州。

州城本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口,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三国时, 黄祖为太守,吴遣 凌统攻而擒之。 祢衡遇害,亦此地也。 东南角楼名焦度楼,宋沈攸之自荆州称兵至此,时焦度领兵在此,城守东南角,攸之攻之不克,遂退走,因名焦度楼。

鄂起源于湖北省大冶市 金牛镇鄂王城。鄂王城是探寻鄂文化、追溯鄂商的源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鄂王城曾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一座诸侯国 都城,为鄂氏族所建。楚灭鄂之后,至少有六世十多位楚王在鄂建都,下辖享誉世界的“青铜文明”发源地——铜绿山。

早在隋朝,便有人开始在此经商,金牛镇也因此有“小汉口”的美誉。镇上的老人介绍,往日的虬川河可不像现在这么安静,从清朝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运载货物的商船挤满了码头。 随着楚迁都郢(现荆州)和铜绿山管辖权的变迁,曾经灿烂辉煌的鄂王城遭弃,独享千年孤独,并逐渐被人所遗忘。

二、湖北简介:

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