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古墓遗址
① 正宁旅游景点都有哪些
曹洪墓
曹洪墓为明代墓。曹洪墓葬在今正宁县愉林子镇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回。东北距县城答20公里。现存封土残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
罗川古城
罗川古城位于四郎河北岸,街道中心有三座高大的明赵氏石坊,最东边的是恩宠坊,街西边为清官坊和天宫坊,是甘肃省公存的唯一石坊,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鹅池洞
鹅池洞位于县城东南古城墙下一平台之上,内连城墙与城内相通,外有天然屏障,与柔远河相通,系原庆阳著名八景之一的鹅池春水所在地,后遭兵燹地震,现存遗址5.86亩,依然可辨当年之繁盛,1999年被批准为莲池寺佛教场所,庙会文化日盛。
黄帝冢
黄帝冢位于正宁县五顷原与二顷原结合的斜坡弯道的岘子处,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1~3米,阶面宽1~2米,上植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呈长方覆斗形,现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1500~1800平方米。
② 重游古丝绸之路,怎样安排线路比较合理
推荐的丝绸之路路线适合六天游玩,可以参考一番。第一天: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园---正宁路小吃夜市;第二天:张掖大佛寺---张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区;第三天:嘉峪关关城;第四天:鸣沙山月牙泉---沙州市场;第五天:敦煌影视古城---玉门关---雅丹地质公园;第六天:莫高窟。挑几个景点介绍一下,这条路线还是很经典的。
黄河铁桥:这是兰州的标志性建筑物,很多人来兰州必到这个地方拍照留念。大桥的规模宏大,至今还是古朴的灰色,安静的黄河在桥下流淌,诉说着历史的过往。
我只是挑几个景点介绍一番,其他地方也是各有自己独特魅力的,值得去参观一番,这条旅游路线还是很经典的。
③ 正宁县的名胜古迹
曹洪墓
曹洪墓为明代墓。曹洪墓葬在今正宁县愉林子镇南郊半公里的专中巷曹洪村。东北距县属城20公里。现存封土残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
罗川古城
罗川古城位于四郎河北岸,街道中心有三座高大的明赵氏石坊,最东边的是恩宠坊,街西边为清官坊和天宫坊,是甘肃省公存的唯一石坊,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鹅池洞
鹅池洞位于县城东南古城墙下一平台之上,内连城墙与城内相通,外有天然屏障,与柔远河相通,系原庆阳著名八景之一的鹅池春水所在地,后遭兵燹地震,现存遗址5.86亩,依然可辨当年之繁盛,1999年被批准为莲池寺佛教场所,庙会文化日盛。
黄帝冢
黄帝冢位于正宁县五顷原与二顷原结合的斜坡弯道的岘子处,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1~3米,阶面宽1~2米,上植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呈长方覆斗形,现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1500~1800平方米。
④ 黄帝陵在哪
《史记》云:“黄帝崩,葬桥山”。《史记集解》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史记索隐》引《汉书.地理志》云: “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目前在全国有不少见于记载的黄帝陵庙,其中位于陕西和河南灵宝的轩辕黄帝陵庙比较闻名。至于轩辕黄帝究竟葬在何处,史学和考古界一直存在争论
陕西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中共建立政权以后,每年清明、重阳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祭祀已成中华民族传统祭祀盛典,2004年开始每年对黄帝陵祭祀升为国家公祭。陵区历经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整修自1993年开始,为此成立了黄帝陵基金会以筹措资金,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2001年8月竣工。
谢谢楼主的采纳```
⑤ 凉山大石墓群的墓群发现
大石墓分布于安宁河谷流域约7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北至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专南至攀枝花市米易县,主要分属布在安宁河流域的喜德、冕宁、西昌、德昌等县市。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退休人员、考古专家、大石墓的发现人之一张正宁说,上个世纪70年代四川大学历史系童恩正、四川省博物馆赵殿增组成的流域调查考古队,到西昌礼州镇进行新石器遗址发掘。
他们发掘时发现,新石器遗址上一座墓基由众多巨石组成,搬除巨石后,出现的土陶和人骨令他们感到十分惊奇,他们明白发现了一种珍贵的古墓。这种墓用巨石砌成墓室,顶部以巨大的墓石覆盖,这种古墓遂被称为“大石墓”。
而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从现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计算,入葬的人数亦当在两万人左右,和凉山地区同时期的其他古代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墓葬相比,他们的确是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称,邛人大石墓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是安宁河流域原住民独特的墓葬形式。
⑥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有没有明星培养基地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俗称“陇东”。东接陕西省,北接陕西和宁夏,西与宁夏相连,南邻平凉市和陕西。辖庆阳县,华池县,环县,合水县,正宁县,镇原县,宁县和西峰区,总面积2.7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4万,有汉、回、蒙、满等20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8%以上,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东部黄土丘陵区,中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庆阳市属内陆性季风气候,冬寒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庆阳,一名系沿用古“庆阳府”名称,最早取自于宋代政和年间。后设环庆路,又设“庆阳军”节度。庆阳之名,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任“环庆路经略抚缘边招讨使”,与其子驻防庆阳,驻城练兵,保境安民。庆阳市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早在20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农耕,养殖,制陶。据《史记》载:黄帝轩辕氏在这一带和医祖歧伯合著《内经》。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驻城拓荒,安邦定居。今庆阳县城据传就是建于此时的“不出城”,故有“周旧邦”之称。庆阳市也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部分,俗称“陇东老区”。
庆阳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是有名的烤烟生产基地,作物以半干旱的小麦、玉米等为主。
庆阳市乃“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动区域。“周道之兴自此始”,也是周人的发祥地。曾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部分。遗存于区内的历史文物古迹十分丰富。举世瞩目的“古象黄河”化石、“环江翼龙”化石和我国第一块打制石器就出土在这里。周祖陵殿、公刘殿、秦直道、秦长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陕甘宁边区旧址、抗大七分校、南梁纪念馆等文化遗产,是祖先遗留下来的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被专家称之为“华夏文化的缩影,民族文化的结晶,起源最早的造型艺术”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黄土文化、遗产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另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被誉为民间“四绝”的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就是这些文化的艺术再现。
庆阳特产丰富,西峰市的小米,营养颇高。庆阳的黄花菜,质嫩味美。宁县的晋枣,黄甘桃。镇原县的杏系列产品,都久负盛名。早胜牛,庆阳驴,环县的滩羊遐迩闻名。
⑦ 哪有《峄县志》全文
《峄县志》是明清以来峄县地区(含市中、峄城、台儿庄全部及薛城东部、山亭南部、苍山西南三镇,以及徐州市北境部分乡镇)的地方志著作,有万历十年本(贾三近撰次)、康熙十二年本(田显、吉树百增辑)、康熙二十四年(刘允恭、子虔增辑)、康熙五十六年本(李克敬编纂)、乾隆十六年本(骆大俊重修)、乾隆二十六年本(忠琏重修)、光绪三十年本(周凤鸣主修)7个版本。现仅存康熙五十六年本、乾隆二十六年本和光绪三十年本,分别简称为康熙本、乾隆本和光绪本。今人复以光绪本为蓝本,点注出版有《峄县志点注》(陈玉中、李响、杨衡善合著)、《<峄县志>(点注本)》(赵亚伟主编)两书。《峄县志》古本存世很少,时人阅读《峄县志》,多借助于《峄县志点注》、《<峄县志>(点注本)》两书。《峄县志点注》、《<峄县志>(点注本)》自问世以来,流传面广,受众量大,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可谓功德无量。然而,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峄县志》(光绪本)在记述黄邱山时,掺入己见,妄断旧说,从而导致“峄县黄帝故里”传说失传。而《峄县志点注》、《<峄县志>(点注本)》两书却未能纠正《峄县志》(光绪本)之失,殊为遗憾。
据《峄县志点注》、《<峄县志>(点注本)》誊录,《峄县志》(光绪本)引用旧志,云:“黄邱山,县南六十里。《路史》:‘黄帝都彭城,寿邱在此山北’。按:黄帝生于寿邱,今在曲阜。《路史》似为可信。”“黄邱山县南六十里路史黄帝都彭城寿邱在此山北”是旧志中的文字,“按黄帝生于寿邱今在曲阜路史似为可信”是《峄县志》(光绪本)对旧志黄邱山词条的解释。根据《峄县志》(光绪本)的按语,我们可知,在《峄县志》(光绪本)的作者看来,“《路史》似为可信”,不可信的原因是“黄帝生于寿邱今在曲阜”。即是说,《峄县志》(光绪本)的作者认为《路史》中的“黄帝都彭城,寿邱在此山北”不可信。寿邱为黄帝故里,古有兖州府曲阜县(今曲阜市)、济南(见于《路史》,当指今涿鹿)、上邽(今天水市)、新郑、峄县5说,今又有寿张(今属阳谷县)、长沙、黄陵诸说。笔者通读《路史》发现,该书并有“黄帝都彭城”的记载,但并未有“寿邱在此山北”的记载。对于寿丘,《路史》曰:“寿丘在上邽,或云济南,《世纪》又以为兖,俱非。详《水经注》”,可见《路史》认为寿丘在上邽,根本谓听说过有在黄邱山北的说法。《路史》撰于南宋,当时还没有“黄邱山”这一地名。黄邱山原名“黄丘山”,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讳,改“丘”为“邱”。但时至今日,土人仍有“黄丘”的称呼。
《峄县志》(光绪本)的错位在于,它误以为“寿邱在此山北”是旧志转引《路史》,而实际上应是旧志自己的说法。正确的断句应为“黄邱山,县南六十里。《路史》:‘黄帝都彭城’,寿邱在此山北。”寿邱用“邱”字,不用原字“丘”,说明《峄县志》(光绪本)引用的旧志出书于雍正三年之后,光绪三十年之前,或指乾隆十六年本(骆大俊重修),或指乾隆二十六年本(忠琏重修)。乾隆时期十年之间连续两次重修《峄县志》,较早的乾隆十六年本早已失传,而乾隆二十六年本至今尚存。光绪三十年既直呼作旧志而不加说明,比是指乾隆二十六年本无疑。乾隆二十六年本就是今人所称的《峄县志》(乾隆本)。今人为《峄县志》(光绪本)作注,自当考订其中讹误。而在《峄县志点注》、《<峄县志>(点注本)》两书的注释部分,均不见勘误,更是一误再误。
《峄县志》(乾隆本)称“寿邱在此(黄邱山)山北”,是有其依据的。康熙本是否已经有记载,笔者因无缘一睹,故不知晓。万历本早已失传,更无从考据。但成书于万历二十四年的《兖州府志》曰:“(黄丘山)县南六十里。相传黄帝寿丘在其山北,其下龙泉出焉,经黄丘北流,入于新河”,可见当时就峄县黄丘山北有黄帝寿丘的传说。原文作“相传”,明言当地有传闻,或取自更早的史书,而不是《兖州府志》受创之说。考虑到贾三近撰《峄县志》早于于慎行撰《兖州府志》,且贾、于二人私交甚厚,于慎行也对峄县比较关心(曾撰《韩庄新河记》,收入《峄县志》,为研究泇运河的前身韩庄支渠、韩庄新河的必参之作),故推测贾三近可能知道峄县黄帝故里的传说,并写入到《峄县志》之中。
贾三近不仅可能已将峄县黄帝故里的传说写入到《峄县志》,而且也把峄县黄帝陵写入到《峄县志》。《峄县志》(光绪本)在《古迹考》中记载说:“黄丘,在黄丘山北,巍然一大冢,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此处用“黄丘”而不用“黄邱”,可推断系摘自清雍正以前版本旧说。又提到嘉靖年号时,不加朝代,可进一步推断出自明朝,也就是贾三近所撰之《峄县志》。成书晚于《峄县志》(光绪本)的《山东通志》在黄邱山词条中云:“(黄邱)在黄邱山北,传为黄帝陵。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明嘉靖间毁”,仅比《峄县志》(光绪本)多一“明”自,既说明《山东通志》黄邱山该词条摘自《峄县志》(光绪本),又体现处编纂时的朝代是清朝,所以必须在嘉靖年号前着一“明”字。而《峄县志》(光绪本)直接摘自旧志,未注意到这一点,或历次转录相延至此,已形成惯例,不必横生枝节。
至于峄县黄帝陵,《山东通志》称,明英宗敕修《大明一统志》已有“在黄丘山北”的记载。复根据《峄县志·古迹考》(光绪本)的记载,知早在宋代就已经为峄县黄帝陵树碑,置守陵户了。由于南宋时代,黄邱山套属金朝兰陵县,故知北宋时期已经有峄县黄帝陵的存在了,而且待遇不低。由于宋代民族矛盾严重,国人的民族意识、血统意识非常强烈。宋朝皇帝都比较热衷于寻根祭祖。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闰十月,宋真宗尊黄帝为赵家始祖,钦定曲阜为黄帝故里,乃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徙治寿丘。同时,对寿丘“叠石而饰之”,逐渐形成今日的“万石山”(今讹为少昊陵)。峄县黄帝陵大约也是在当时立碑,“禁樵采,置守陵户”的。“明嘉靖间(黄帝陵碑)始毁”,从此便淡出人们的记忆。因此,《台儿庄区志》在摘录《峄县志·山川》(光绪本)黄邱山词条时,删改为“山广袤10余里,俗称18里黄邱,其阳平岗有冢数十”,不见了“相传为黄帝陵”的字样(光绪本《峄县志·山川》原文作“(峄县)又南六十三里曰黄邱山(亦名羊蹄山)。山广袤十余里,层峦重巘,迢迢南去,不见其尾,世所谓‘十八黄邱’也。其阴平冈,有冢数十,相传为黄帝陵”)。同时,将“其阴平冈”改为“其阳平冈”,以符合在山南发现的“羊头山古墓群”。至今,山北尚存的黄帝陵遗址还被称为“土山墓群”。石敬东先生撰《伯兴妻残碑》文(见《运河古城台儿庄》),竟把峄县黄帝陵断为官牧村大墓,把黄帝陵碑断为伯兴妻残碑。惟文光先生撰《桥上古墓》文(见《运河古城台儿庄》),称:“(桥上)墓区西南方有黄丘山,广袤10余里,层峦叠嶂,迤逦南去,远不见尾,俗称‘十八黄丘’。其阴处有大冢数十座,相传为黄帝陵。宋、元时代,官府在此立碑明示,严禁山民在此采樵,并设置守陵户看守陵墓”。其他《峄城区志》、《微山湖志》也提到过黄邱山套有黄帝陵的传说。
《峄县志》(光绪本)妄断《峄县志》(乾隆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断句,将峄县黄帝故里传说算到了《路史》的名下;一是论断,将寿邱算到了曲阜的名下。《路史》多采信道家、纬书,对儒史系统多有突破,故在古代常受非议。而今人《路史》,并无黄帝故里传说,从而导致峄县黄帝故里称为无源之水。自《峄县志》(光绪本)以后,确实也无人再提及峄县黄帝故里事。
罗泌著《路史》,以上邽(今天水)为黄帝故里寿丘,以彭城(今徐州)为黄帝都,以阳周桥山(今正宁子午岭)为黄帝陵,并对涿鹿黄帝故都说做了批驳。罗氏祖孙四代为儒,侄孙、侄曾孙皆于文史有造诣,历代享有盛名。康熙年间,清政府曾派江西布政使施闺章送来金匾族表其族,匾曰“史学世家”。罗泌自少力学,精于诗文,不事科举。以史书极少言远古事者,遂博采各种典籍以至道藏、纬书,于乾道间著成《路史》,不仅搜罗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而且还对不同记述作了考辨。他的考证,也使后世才提出的新郑黄帝故里说、长沙黄帝陵说失去了立论依据。
《路史》共47卷,其中前记9卷,后记14卷,国名记8卷,发挥6卷,余论10卷。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上古史集大成之作。是书文字华丽而亦富于考证,言之成理。从他的著作宗旨看来,深惜孔子“删书”断自唐尧,忽略远古史的传统。《路史》引用的资料大多都在后世亡迭,一致成为后人研究上古史必引之书。可以说,古史资料保存最为完整的两部书,一部是《山海经》,另一部便是《路史》。
《路史》虽然没有记载承县(明代改称峄县)有寿丘、黄丘的事情,然北宋政府在黄丘立黄帝陵碑、置守陵户的时间,距他生活的时代非常近,似又不近情理。其中原因,笔者推测或系宋人秘而不宣所致。如果什么都没有,自然不用守。所以要守,一则防内盗,二则防外侵。须知,没有长城的屏卫,契丹人是很容易就能攻入中原,毁坏黄帝陵的(宋真宗亲临澶渊抗辽,可算是有切肤之痛的)。笔者怀疑,承县黄帝陵所以不为人知,乃正因为他是国家机密。宋人出于对黄陵的保护,所以没有大事宣扬,以免暴露“真身”,这与历朝密守皇陵的做法如出一辙。而与此同时,既然前朝也有学者认为黄陵在桥山,乃不妨将错就错,因为祭祖在太庙便可,无需亲临墓地。
却说枣庄黄丘还有个传说可作参考。传黄帝为自己寻找墓地,要求便是那个地方要有一百个山头。于是黄帝站在黄丘山上数了九十九个山头,却把脚下的山头漏了,因此便没有葬在黄丘山。这个传说显然是虚构的,目的是要证明黄帝不葬在此处。其实最大的疑点便在于此。哪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出名人呢,何况还是黄帝?宋人肯定担心契丹一旦攻入中原,会打听黄帝陵的下落,寻到黄丘山。故才让守陵人编出了这个传说,以此让契丹人误以为黄陵不在黄丘山。
宋代为黄丘安置了守陵户,今查其东北6里有穆庄,形成于北宋,传说为穆桂英故里。其西南5里有穆柯寨山,传说为穆桂英设寨抗金处。穆庄或即是黄丘守陵户村落,至少穆桂英抗金在客观上起到了守护黄丘的作用。
至于寿丘,宋真宗已然认定在孔子故里曲阜,并率领众臣在寿丘建景灵宫、太极观等进行奉祀,也就没有必要再认第二个寿丘了。曲阜景灵宫占地1800多亩,共1320间,规模为孔庙的三倍。琢玉为像,祭祀用太庙礼仪,是当时礼制最高的庙宇。宋代对黄帝的重视,可见一斑。在黄丘立黄帝陵碑,置守陵户,定然也是有所依据的,只是出于政治目的被封锁了而已。随着黄丘守陵户的失踪,峄县黄帝故里、黄帝陵的秘密便无人知晓了。
⑧ 正宁有什么地方好玩的求捎带
曹洪墓
曹洪墓为明代墓。曹洪墓葬在今正宁县愉林子镇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版村。权东北距县城20公里。现存封土残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
罗川古城
罗川古城位于四郎河北岸,街道中心有三座高大的明赵氏石坊,最东边的是恩宠坊,街西边为清官坊和天宫坊,是甘肃省公存的唯一石坊,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鹅池洞
鹅池洞位于县城东南古城墙下一平台之上,内连城墙与城内相通,外有天然屏障,与柔远河相通,系原庆阳著名八景之一的鹅池春水所在地,后遭兵燹地震,现存遗址5.86亩,依然可辨当年之繁盛,1999年被批准为莲池寺佛教场所,庙会文化日盛。
黄帝冢
黄帝冢位于正宁县五顷原与二顷原结合的斜坡弯道的岘子处,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1~3米,阶面宽1~2米,上植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呈长方覆斗形,现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1500~1800平方米。
⑨ 曹洪墓在现在什么地方有友友知道吗
曹洪墓为明代墓。 曹洪,字文诏,山西大同人、以军功屡建迁至总兵官。崇祯末内年曹文诏容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乓战于正宁县湫头塬,兵败自刎。《正宁县志》记:曹文诏自刎于姬家山,葬于北塬曹洪村。 据查:曹洪墓葬在今正宁县愉林子镇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东北距县城20公里。现存封土残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据传说封土堆原为圆形,20多年前冢的中间下陷,形成现在的马鞍型。
⑩ 清兵入关时,李自成是否知道
在网络,偶有两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一个是“关宁铁骑”,另一个就是这个“清兵入关时,李自成是否知道??”,只可惜好史者多,然治史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