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亩台遗址
Ⅰ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过程
据当地群众反映,茨城解放前在西“台疙瘩”,曾挖出不少青铜器。
1965~1972年间,台西村民在西台南侧取土时,发现过成组的青铜礼器和一件长达39厘米的玉戈,以及铜鼎、琉、晕、觎、匕、矛、蹲、石磨等。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鉴定为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的文化遗存。特别是在这里出土的铁刃青铜锁,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1973年,河北省文管处组成考古队,对台西商代遗址进行发掘。先后共揭露面积1889.75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14座,水井两眼,灰坑134个,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隶殉葬墓1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3000多件。据科学工作者推断,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
台西遗址主要包括商代中期的居住遗存和墓葬。
这里发掘的14座商代房址,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物比较,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房子清理出2座,为半地穴式。晚期房子清理出12座,大部分为木制梁架的地面建筑,有硬山顶式、平顶式房子和斜坡顶式厦子等类型。
房子的形制、结构以及建筑技术,都比早期建筑有很大进步。以第二号房子为例,是一座南北向30平方米的双间建筑。南北全长10 35米,东西宽3.8米,中间隔墙将一房分为两室。房屋墙壁也已经脱离了仰韶、龙山和商代前期使用“木骨泥墙”阶段,下半部夯土筑起,上半部用土坯砌垒。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屋山墙上留有“风窗”,这更是开创了房屋建筑史上防潮湿设备的先河。这座房子营造还曾使用人牲祭祀,不仅有牛、羊、猪三牲,还有男女活人做祭祀牺牲。
遗址存有房址、器物和墓葬等。房室多为地面建筑,亦有两座半地穴式。室内有灶、窖穴。房屋用夯土垒筑,巾间隔墙兼有草泥垛成和土坯混筑,内外涂抹草泥。在建筑过程中使用了人和三牲做为祭祀牺牲。
灰坑较多,从属于房室和墓葬.形制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坑内出土数目不等的人及动物骨架。
同时在此处遗址还发现两眼水井,分属早晚期。井内有木制水桶,可用手提取。
文化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蚌贝器,漆器、甲骨、纺织品、植物种仁以及陶文符号等。
陶器多为夹砂和泥质灰陶,亦有其他彩陶。纹饰繁多,既有生活用器,又有生产工具。
石器一般都经磨光,刀、铲、镰最多。骨角器加工精细,表面有光泽。
蚌贝器有镰、刀、铲、鱼钩、镞、环等。
漆器表面呈浮雕式花纹,先雕刻,后涂漆。
甲骨均钻、凿、灼三者兼施。
纺织品以麻布为主,兼有丝品,证明当时纺织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已有养蚕、丝织和麻织。
植物种仁经鉴定均蹲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联系同址出土的医疗器具砭镰,可以认为当时社会的医药事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陶文及符号,前者系文字,后者系数字及其他符号,这对于认识了解当时整个社会的进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台西遗址的另一大部分是墓葬。清理的112座墓葬亦叮分为早晚二期。墓式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最大的一座长3.4米,宽1.5米。
成人墓有棺无停,小孩墓棺椁俱无。有奴隶殉葬。基主以仰身或侧身直肢葬居多,俯身直肢式居次。
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骨角器、玉石器、蚌贝器、卜骨、漆器及丝织品等。
从获取的遗物考察,有学者认为台西与中原地区的安阳、郑州商代遗址有许多共同点,但亦表现了自己的特性;而和江南几处重要的商代遗址之间却存在着文化上的某些联系。
这说明江南和中原商代文化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它与晋中和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亦有联系。
总之,台西文化处于中原文化和北方长城地带二者之间,具有两大地域文化交错彰响的双重特点。
Ⅱ 河南濮阳历史文化遗址
1、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坐落杨十八郎南唐兀公祖莹,上刻“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碑文记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闾马、达海、崇喜等历代情况,是蒙汉两族融合的实证, 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曾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消亡过程的重要研究资料。
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唐兀公碑作为元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Ⅲ 章华台的考古争议
1986年,湖北潜江龙湾发掘出一地下遗址,著名学者考证其遗址即楚章华台遗址,以致于1999年出版的《辞海》,据此把古华容县城的地理位置也定到了潜江西南。章华台究竟建在哪里,目前有湖北说、湖南说。
春秋战国烽火连连,七雄争霸。抗衡者,北秦南楚。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举国营之”,在古云梦泽内修建了一座方圆40里的宏伟宫苑,以豪华富丽夸于诸侯,“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的章华台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楚灵王日宴夜息于台上,管弦之声,昼夜不绝。因“灵王好细腰”,宫女登台途中需休息三次,章华台又被称为“细腰宫”、“三休台”。
章华台后毁于秦军统一中华的战火,其遗址所在成为千古之谜。1984年,潜江市龙湾镇境内发现了章华台遗址,因诸多原因,有关章华台的考古和保护工作断断续续。2006年7月,章华台遗址的本体保护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潜江说
位于湖北潜江龙湾镇。遗址平面呈长方形 ,南北宽1000米 ,东西长2000米 。东南部发现有十余座宫殿基址 。其中以放鹰台为最大 ,长约300米 ,宽约100米 。高约5米 ,由4个相连的夯土台基组成 。其中1号台基为双层台基,下层是夯土的,上层是砖坯的,基址上部分布着东西侧门、贝壳路、砖坯墙等遗迹,出土有瓦当 、板瓦、铜门环等遗物。谭其骧考证后认为其即章华台遗址。龙湾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楚国离宫别院遗址群落,2000 年,楚章华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距章华台遗址不足5公里处发现的“黄罗岗遗址”,日前被史学权威确认为楚国城址中第一个春秋城。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座双垣双壕的楚城。城垣呈平行四边形,墙体东、南、西、北各长1250米至1335米,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邹衡通过考证认为黄罗岗为章华之宫,并认为章华宫与章华台均在华容城内,且总体形成比荆州纪南城还要早。他认为华容城“沙市说”、“监利说”均不成立,应在潜江境内。
1987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一批考古学家云集潜江,对章华台遗址进行局部试探性发掘。
这次发掘,获得一个令世人无比惊奇的发现:在章华台遗址中出现了一条宽约2.4米,长约10米以紫贝缀砌的径道,穿门而过,横到了宫柱基之前。
屈原在《九歌》中写到:“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贝壳路在章华台遗址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这是一座非同凡响的楚王宫建筑遗址。
罗仲全回忆说,当年的5月23日,北京大学考古权威邹衡教授来工地,面对部分暴露的大型楚宫殿基址,他兴奋地说:这是楚国宫殿基址,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宫殿基址。贝壳路是全国首次发现……
1987年6月26日至28日,“楚章华台学术讨论会”在潜江市召开,国内考古、历史、古建筑历史地理学专家对宫殿基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部分专家认为其中的放鹰台I号基址就是春秋时期楚灵王修建的章华台。
遗憾的是,此后10年间,由于诸多原因,章华台遗址的保护、开发工作进展一直停滞不前。
1997年,国家文物局将章华台所在的龙湾遗址纳入全国大遗址保护规划。
潜江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刘钢回忆当年在北京申报大遗址项目时的情形仍唏嘘不已:大家带着从亲友处挪借来的钱进京,住的是最便宜的地下室……
1999年12月26日,章华台现身后的第15年,终于迎来了最高级别的论证。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权威邹衡教授、考古系主任高崇文教授,原北京大学考古系秦汉考古权威、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湘鄂豫皖四省楚文物研究会会长俞伟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古建筑学家杨鸿勋先生等人,一致认为龙湾楚国宫殿基址群建筑面积之大、规格之高,建筑形式之独特、保存之完好,在我国先秦建筑史上幸均属独领风骚。
专家们认为,龙湾楚宫殿基址群应定名“楚章华台宫苑群落”。
1999年-2001年,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调查发掘,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勘探出夯土台基22处,古河道一条,各类文物数十万件,确定了整个占地100余平方公里遗址群落的整体布局。
罗仲全介绍说,在考察中,章华台遗址的概貌也逐渐清晰。章华台实际上是楚灵王离宫,是一座以台为主体的园林化宫殿,主体工程章华台高23米,宽35米,相当于一座近10层的高楼。
据资料,章华台作为离宫,有层台、殿堂、寝室、府库、武器库、作坊、码头等等,周边有千余间房屋,住万人,曾修人工河道往来于此,其繁盛可想而知。
龙湾遗址的保护工作进入加速度阶段: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005年12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2006年7月,遗址的本体保护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荆州说
章华寺坐落在荆州市沙市区东北隅之太师渊,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章华寺是在章华台的遗址上修建的,章华台,又称章华宫,是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后章华宫毁于兵乱,在章华台遗址上,元代修建章华寺,清代又重修。寺庙座东朝西,面积8790平方米。庙宇建筑宏伟,装饰典雅,殿堂井然有序,佛像栩栩如生。一进山门,绕过荷共池,见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堂等主体建筑。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寺院绿树环绕,分外幽静。寺内藏有清代皇室御赐《藏经》,及许多宫廷珍品,还有缅甸国王敬赠的两尊玉佛。寺院建有民国以来历年高僧墓塔,供奉6位法师灵骨。寺院有全国第一古梅--楚梅、沉香古井、唐代银杏树等古迹。章华寺内现存有一株春秋楚灵王时(公元前520年至420年)的梅树,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梅了。
监利说
监利为古华容县地。宋沈括云“华容即今之监利,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明清《监利县志》俱载章华台在县西北。“章台晓霁”被列为监利“容城八景”之一。据文物部门考察,监利周老嘴镇西3里天竺村有数平方公里的古城址,散有大量秦汉以前的砖块瓦砾,其地望与古籍章华台遗址大致相符,实证则尚待发掘。
武汉说
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章华村据说是章华遗址的一部分。面积8292平方米。遗址南部是大殿,北部是院落和小房子。发掘资料表明,有正殿、配殿、厢房及宫内暗道等建筑。遥想当年,楚国东拓,甲车轰隆,旌旗高扬,战鼓咚咚,戈矛曜日,黄尘弥空。伯侯威武,金铠银甲,饮马府河,屯兵河岸,高台之巅,夯土筑城,宫殿乍起,城垣始兴,金汤之固,铁崖之险。码头河道,舟楫纵横。潮浮潮退,穿梭航行,东达扬越,南下蛮荆,西登巴蜀,北抵商都,具有园林绿化传统,村民在庭院内建水榭亭台、园林绿地,这次在古树之下又新增了红叶石楠、栾树、紫玉兰、樱花、金边黄杨、金森女贞、兰天竹等树苗,形成了苗木绕湾的生态宜居类型。 位于华容县胜峰乡清水村。晋杜预注云:台在南郡华容县城内。遗址为两层土台,台体规整,边线整齐。台高11-12米,台顶南北长102.5米,东西宽78.8米,面积8073平方米。何光岳力主此说。
Ⅳ 仓颉造字台遗址的遗址位置
“仓颉造字台”历代志书多记为恭张村南,如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回志》就记为:“长安西答南二里(应是二十里之讹)宫张村有三会寺,为仓颉造书之堂”。造字台基本位于长里村中北部,东距周穆王陵1000米左右,在西安市公安局警犬基地院内。
Ⅳ 青海西宁花园台遗址资料 急用
西宁有南凉虎台遗址,没听说有花园台遗址啊。
南凉虎台遗址公园是浓缩南凉历史而建的,虎台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公元397年,南凉王国建都西宁,是我国历史上惟一在西宁建都的历史王朝,虎台土墩是该王国留存至今的重要遗迹文物之一。传说是樊梨花西征时点将的地方。虎台历经1600余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西宁历史的兴衰变化,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铭记这段历史,建设和管理好这一历史遗迹,促进西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丰富西宁古城的文化内涵,增加历史厚重感,建成南凉虎台遗址公园,使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主要景点为:辕门、阅兵场、玉玺和铜鼎、三王雕塑、修复的土台、篝火台、将军亭、文物展厅等。2006年4月30日,西宁南凉虎台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虎台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郊,为公元4世纪南梁(小国)的遗址。原台共九层,台下可陈兵10万,台上用于军事检阅,现仅存土丘。公元397年,河西鲜卑贵族秃发乌孤称西平王,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后迁乐都(分属青海),史称南凉,领有今日甘肃西部和青海一部分。其弟利鹿孤登泣后,国力强盛,一度雄据西陲,虎台就是那时所筑。公元414年南凉为西秦所灭。现在登上虎台,西宁风光历历在目。虎台遗址公园南北长209米,东西宽210米,总占地面积60900平方米,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文物展示区、园务管理区、安静休闲区。
主要景点为:辕门、阅兵场、玉玺和铜鼎、三王雕塑、修复的土台、篝火台、将军亭、文物展厅等。其中建筑物1155平方米,道路广场10900平方米,土台13225平方米,绿地35620平方米。虎台遗址交通线路可乘坐公交2、6、18路到达。
虎台遗址门票价格门票:10元/人
Ⅵ 兰州有哪些现存的历史遗迹 分别在哪里啊
兰州的肃王时代遗迹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始有“兰州”之名。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兰泉县,是年兰州户口仅有395户,人口981口。金代初废兰泉县并入兰州,是时兰州人口为11360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兰州为兰县,洪武十一年,明太祖始封肃王,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府由张掖迁至兰州并兴修城廓。兰州遂成为王城。清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兰州成为甘肃省会。民国三十年(1941年)正式设立兰州市。
历史上的肃藩王家族,是一支较平庸,没有出过什么特别著名人物的家族。不过,肃王这一脉的传承体系比较完整,自肃庄王移藩兰州后,对明代兰州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多有贡献。
兰州三台阁
兰州市的皋兰山有座古朴的的“三台阁”,此处海拔2129米。“三台阁”始建于明建文初年(1399年)。乃明朝第一代肃庄王朱瑛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藩兰州后所建。原名“魁星阁”,上祀魁星。后来因为“神阁一楹,阁崇三级”,所以俗称“三台阁”,岁月流逝,人们也只称“三台阁”而忘记了“魁星”初名。
相传朱瑛修阁,是借眼前之地,寄传家天下之思。所以建成之后,每于重阳佳节,定会携眷登高望远,遥思金陵。
“三台阁” 历经370多年的风雨战乱,数番倾塌。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道光十二年(1832年)都重新修建过,还划给养赡旱地25亩。但同治五年(1866年)三台阁又遭战祸所毁,至辛亥革命后又加修补。民国十三年(1924年)甘肃督军兼省长陆洪涛却暗使人拆毁三台阁以达到私利。解放后,1984年政府重建三台阁,重现旧观。
兰州金天观
肃庄王朱瑛好道教,到兰州两年后(建文二年-1400年) 兴建“金天观”。当时的选址在城西三里,这里唐有云峰寺,宋建九阳观,西方在五行中属金,故名“金天观”。修建之初,肃庄王见这一带山环水绕,如同仙人舞袖,还将城西面的一个城门取名为袖川门(有碑刻载“皋兰袖川外之金天观”可证),并不完全是现在七里河西津东路市工人文化宫的地点。工程到永乐四年(1406年)完工,人们是从雷坛河新桥边上的一个山门进入寺观。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为雷坛庙会,热闹异常。
金天观的建成,还有一段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所致。
明惠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1398年即位,年号“建文”。登基后,进行削藩,压制地方诸王坐大。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明建文四年(1420年),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攻入南京,夺取了明朝政权,惠帝神秘失踪。传说建文帝逃到兰州,当时肃庄王正在修建金天观,他便让建文帝匿藏观内。有人认为“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观的命名就是暗藏天子西去之意。
当年有位著名道人孙碧云,号“玄虚子”,孙十三岁上太华山修道,遇张三丰授以道术,再驻武当山,道行深厚,精通武当内家拳术。洪武年间入京师,甚得朱元璋褒宠,明景帝时还为其在京建万寿宫。可能匿于甘肃的传闻也传到朱棣那里,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下诏,让孙碧云主持兰州金天观道场,暗地里打探建文帝消息。肃庄王之前与也与孙相识,为了迎接孙碧云,肃王还专门修建了望仙桥和雷坛,雷坛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肃王将孙碧云“迎居金天观环室接引群众,语多奥旨”,孙在兰州居留了两年,没得到建文帝什么消息,后来便返回太华山。
金天观落成,占地54亩,观内殿阁巍峨,回廊幽曲,声名鹊起,为陇上最大的道观。当时金天观以唐代槐树、壁画、牡丹而闻名。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今天仅存唐槐3株,最高的一株高达20余米,胸径近3米,也名正言顺的成为兰州第一号受保护古木;还有明清柏3株,树龄均在120年以上。
原来金天观回廊绘有建文帝时期的壁画《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还有兰州驰名的牡丹池,相传这里的牡丹来自唐长安城,有些甚至还是杨玉环的手植株,传闻总是令人浮想连篇的,可惜我那天转了每一处地方,除了可一瞻唐槐清柏外,其他都已消失,只见廊殿开着一间接一间的行货画廊和“奇石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则徐被贬新疆途中,居兰州八天,一天他游览了金天观,在斗母宫题写了一幅对联:“普物无心,万讣共载慈云遍:资生有道,百族同依爰日长”,如今不知又在何处。
1956年,金天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好在原二清殿西廊还有明清碑刻十余块,是城市建设时人们将一些地方的石碑移立到此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从肃王府“节园”移来的“碧血碑”(“碧血碑”的故事下面会讲到),旁边还有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书的文天祥《正气歌》碑刻。
兰州白衣寺塔
兰州白衣寺是末代肃王朱识鋐管治下于崇祯四年(1631年) 始建的寺院。那时建寺初成,往往都获皇帝封赐名,大概崇祯正忙于应付清兵进逼,哪有心情顾及陇上一寺命名,当时就以寺内尊奉的白衣菩萨而称“白衣寺”。
Ⅶ 仙人台遗址在哪里
仙人台遗址坐落在山东省长清县东南20公里处南大沙河北岸的一块高台地专上。最先发现仙属人台遗址的是长清县五峰镇的一位村民,当时他游过村南的水库,来到仙人台的崖头上砍树枝。一镰刀下去,猛听见一声金属的碰击声,循声看去,只见黄士中暴露出一个绿锈斑斑的圆形体。
Ⅷ 月台的遗址
杏林“月台”之名多,如月台路、月台园、月台楼、月台楼酒家、月台百货商版店等等。据考究,这权些名称的由来俱源于清朝时期的“月台”遗址。遗址位于今月台路末端东侧,包括“旧街”——宫廷式建筑,五落双护厝108间;“新街”——即诒燕堂,三落双护厝108门;“华表”及“芝圃别墅”等多处。据《同安县志》(历史上杏林为同安县辖)记载,“月台”在安仁里登瀛乡,清嘉庆年间(1796——1820)陈蓉光建,是当时同安一处著名的胜迹。登瀛即今曾营居委会,原为海边之意,后因闽南语谐音而衍化。“月台”遗址总占地为四十余亩,耗资之巨、用料之考究为当世民居之罕见。“芝圃别墅”筑有亭台楼谢、水池假山,栽种许多奇花佳果,并搜罗有一块回音巨石,其趣无穷。东南临海,涌海入怀,兴之所至可直接乘小船出海。右筑有观景高台,上矗“月台”石刻,乃摹泉州承天寺匾额字体。若登台远眺,则万顷碧波,海天一色,飞鸟帆影尽收眼底。清代同安人王步蟾曾赋《游月台》一诗云:鸟过依群从江来,暇日登临上月台。大海茫茫天漠漠,玉云何处望蓬莱。非常形象的描写了“月台”的怡人景色。
Ⅸ 介绍荆台集古文化遗址的相关历史和文化
荆台集古文化遗址:位于东明城东南二十一公里的荆台集村东北隅。遗址原为台地,人称“八亩台”,也叫“紫荆台”,所采标本属龙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