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冰臼遗址
❶ 福建福安现在有一个正在申报世界级的工程叫福安冰臼吗有详细资料没
图片为福安市白云山风景区冰臼群。
现一直都在建设旅游设施,已基本完善。
福安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专家组近日在该景区内发现了大规模古冰川遗迹——冰臼群。专家认定,该冰臼群规模之巨实属罕见,进一步证明我国东部海拔低于2500米的地方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之说。
白云山位于福安西北,与寿宁、周宁等县毗邻,海拔1400多米。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专家组介绍,冰臼群分布在景区内的蟾溪至龙亭峡谷及南溪至蟾溪长达10公里的溪段上,冰臼形态各异,酷似“漏斗”、“交椅”、“板壁”。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和高级工程师陈尚平近日前往考察认定,白云山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罕见的冰臼群,也为古冰川运动存在提供有力证据。
所谓冰臼,是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
福安白云山景区冰臼群
隐身福安市白云山风景区深处的千古冰臼群,近日终于向世人撩开了潜藏百万年的神秘面纱。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现场考察发现,这一奇观为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的产物,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是目前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绝无仅有的,堪称“中国冰臼的宝库”、“冰臼奇观中精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完全具备申报国家级、世界级的冰川遗迹地质公园条件。白云山位于福安西北,与寿宁、周宁等县毗邻,海拔1400多米,是省级名胜风景区。从蟾溪至龙亭溪峡谷长达10多公里的溪段上,放眼望去,上千个奇形怪状的石臼,它们或缸状、或盆状、或柱状、或壶形、或壁态,各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冰臼在河谷中随处可见,犹如一个现代派雕塑的艺术大观园,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冰臼群主要分布于晓阳、穆云等乡镇境内的白云山九龙洞景区及金钟山龙亭溪峡谷景区,大多位于溪段河谷,长期湮没在水底,无人知晓,近年来上游建起水电站蓄水,这些千古奇观才得以逐渐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她的惊世容颜。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古冰川气候环境的直接产物和重要遗迹,是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我国首次发现冰臼,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中国地质学界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尤其是我国东部中低山区山脊山峰上分布的大量冰臼,堪称“世界奇观”和“天下一绝”。难怪有不少专家评价,“冰臼的发现若能最终被证实,则世界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历史将重新改写!”
2007年7月6日,被誉为“世界冰臼之父”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尚平教授,到福安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置身于河谷冰臼群间,“爱心冰臼”、“金蟾产卵”、“天眼”、“玉如意”“连环臼”等一个个被赋予了美丽名字的冰臼接踵而来呈现在眼前时,留给专家们的是一阵阵惊讶、激动和兴奋。韩教授说,他考察过的冰臼往往是发现了一个要走一段路才会看到另一个,而福安白云山的冰臼群考察途中放眼可见,其数量、类型之多在南方低纬度地区实属少见。特别是大量的冰悬槽,更是绝无仅有。更让专家们惊叹的是,在九龙洞中发现的单体冰臼直径约30米、高约60米,数量还不止一个,而他们以往看过最大的宽不过5—6米、高10余米。
据福安旅游部门人士称,这次考察路程只是福安白云山景区冰臼群分布的一个区域,那些山势更为险恶、人迹难致的深山中究竟有多少数量的冰臼,至今还是个未知数,考察仅仅是个开始。“中国冰臼的宝库”、“冰臼奇观中的精品”、“美观、奇观、壮观”,6公里长的实地考察,韩同林教授和陈尚平教授用这样的话语,对福安白云山景区冰臼群奇观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白云山风景区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与其他地方相比具备三大特点:其一、冰臼数量繁多,在河谷中随处可见,形成大规模的冰臼群,个体大的高约60米,直径约30米,这在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次、冰臼形态类型丰富、口小腹大、特征明显,大小冰臼、连环相套,一些冰臼形态都属新发现。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等形状冰臼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可推断在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福安曾为冰川所覆盖。第三,大量的“U”字型底冰悬槽、冰脊、冰川漂砾及冰川铲切等遗迹,我国南方地区均属首次发现。专家认为,白云山冰川遗迹,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完全具备申报国家级、世界级冰川遗迹地质公园的条件,建议按照有关程序立即着手申报工作,保护、研究这些自然奇观。专家们还建议,应提高冰臼分布区的可进入性,完善道路、安全等措施,让古冰臼展现在更多世人的眼前,“走”得更远。白云山景区冰臼群的发现,对研究福安古气候、古地貌具有极高科研价值,同时更将有助于提升白云山风景区规划、建设、发展的等级,是“闽东北亲水游”的一大亮点。目前福安市委、市政府已将冰臼群列入白云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景区面积由原来的32平方公里扩大至95.88公里,并将白云山风景区作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向上申报,同时还专门指定两位市领导牵头组织申报冰臼遗迹国家及世界地质公园工作,保护、发展等各项措施正有条不紊进行中。
❷ 世界著名的冰川遗址有那些
冰川分布
中低纬度带上的冰川第一大国:中国 冰川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极不均衡地分布在世界各大洲中。其中,96.6%的冰川是大陆冰川,位于南极洲和格陵兰。而其他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为山岳冰川。山岳冰川面积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而在中低纬度带(包括赤道带、热带和温带,大体位于北纬60°—南纬60°之间),66%的冰川分布在亚洲,中国独占30%,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带冰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中国冰川目录》最终统计﹐中国共发育有冰川46377条,面积59425平方公里﹐冰储量5590立方公里。 中国冰川最多的山系:天山山脉 按山系划分,我国冰川主要分布于9个山系:即天山9035条,9225平方公里;昆仑山7697条,12267平方公里;念青唐古拉山7080条,10700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6472条,8418平方公里;喀喇昆仑山3563条,6262平方公里;冈底斯山3554条,1760平方公里;祁连山2815条,1931平方公里;横断山1725条, 1579平方公里;唐古拉山1530条,2213平方公里;此外羌塘高原958条,1802平方公里;帕米尔山地、阿尔泰山、准噶尔西部山地等也有少量分布。 中国冰川面积最大的省区:西藏自治区 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的6个省区: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冰川面积最大的省区,冰川面积达28664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冰川面积25342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3%;青海省冰川面积为3675平方公里,占全国的6%;甘肃、云南和四川也有少量的冰川分布,三省共有冰川仅占全国的3%。 中国最东部的冰川:雪宝顶冰川 我国现代冰川作用最东部的山峰—四川岷山雪宝顶,海拔5588米,分布着8条冰川,冰川总面积为2.64平方公里,冰川规模比较小,大都是悬冰川,中值高度为4800-5220米。其中最大的雪宝顶冰川面积为1.20平方公里。 中国最南部(纬度最低)的冰川:玉龙雪山冰川 云南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我国现代冰川最南的分布区。山脊两侧分布着19条冰川,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冰川平均面积0.61平方公里。白水河1号冰川是玉龙雪山最大冰川之一,长2.7公里,面积1.52平方公里。
冰川类型及规模
面积最大、长度最长、冰储量最大的山谷冰川:音苏盖提冰川 中国冰川按形态和规模分为: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冰帽和冰原。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成熟的标志,规模较大,长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厚度可达几百米,具有明显的粒雪盆和冰舌两部分。音苏盖提冰川位于新疆喀喇昆仑山脉乔戈里峰北坡,冰川总长约42公里,冰舌长约4200米,冰川覆盖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冰储量116立方公里,名列中国境内已知山谷冰川的首位。 中国最大的冰原:普若岗日冰原 覆盖着南北极地区的成百万、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冰川一般被称作冰盖,规模次于冰盖、成百上千平方公里大小的冰川可称作冰原。1999年,中美科学家在西藏中部的那曲地区发现了普若岗日冰原,它位于东经89°59′至89°20′,北纬33°44′至33°04′,冰川覆盖面积422.85平方公里,被确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除两极地区以外最大的冰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 最大的冰帽:崇测冰帽 冰帽是一种规模比冰原小,外形与其相似,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崇测冰帽位于藏西北高原昆仑山脉,北纬 35°14′,东经81°07′,顶部海拔6580米。冰川面积163.06平方公里,冰储量38.16立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冰帽。 中国已测得山谷冰川最大冰厚:贡嘎山的大贡巴冰川 目前我国测得山谷冰川的最大冰厚,是四川贡嘎山的大贡巴冰川,海拔4380米,厚度为263米,距冰舌末端4.47公里。 落差最大的冰瀑布:海螺沟冰川冰瀑布 冰川流动在陡坡段,冰体呈坠落或滑落状态,形如瀑布,称为冰瀑布。四川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冰瀑布是我国已知最大的冰瀑布,高1080米,宽500-1100米。 中国末端海拔最低的冰川:喀纳斯冰川 喀纳斯冰川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是由两支冰流组成的复式山谷冰川,长10.8公里,面积30.13平方公里,冰储量3.93立方公里,冰川末端海拔2416米,是中国末端下伸海拔最低的冰川。 而在近几年来,有许多冰川都打出了“海拔最低冰川”的称号,其中较知名的几个冰川在冰川目录中查得其末端高度,结果如下:阿扎冰川,末端海拔2450米;卡钦冰川,末端海拔2530米;明永冰川,末端海拔2700米;海螺沟冰川,末端海拔2980米。这样看来,喀纳斯冰川似乎是当之无愧的末端海拔最低冰川,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冰川退缩非常严重,冰川末端海拔高度并不稳定,和冰川目录上记录的数据比也可能发生一定的偏差,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末端海拔最低冰川并不能轻易判定。[2]
❸ 第四纪冰川和人类文明有什么关系
第四冰川是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没有疑问。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在40年代初领导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时,就对天山南麓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冰期存在的证据,并划分了三个冰期,分别以不同的冰碛石为代表。上述冰碛系列今日考察时仍可找到,在整个学术界完全达成了共识。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冰川是距今200多万年的冰川遗迹冰臼群在重庆梁平县云龙镇龙溪河七里滩水电站水坝附近被发现。该遗址位于水坝前干枯的河床中,在整幅巨大的岩石上有无数密密麻麻的石洞,石洞以椭圆形、圆形居多,大的直径3米左右、小的几厘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此次发现的冰臼群属于罕见的地质遗迹,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结果,距今已有约200-300万年。
由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专家韩同林教授率领的考察队7日在浙江新昌县天姥山麓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第四纪冰川石河遗迹———万马渡冰石河。
通过现场考察,韩同林等冰川研究专家在当地绵延3公里的万马渡河谷发现了大量冰川漂砾、冰碛垄等第四纪冰帽冰川遗迹,并根据分布在巨型冰川漂砾上的众多冰臼进一步确认,河谷中形如万马奔腾竞相争渡的大规模巨石阵,系距今约200万至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由冰川漂移堆积物形成的冰石河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研究员韩同林教授认为,在新昌万马渡河谷发现的大规模冰石河遗存了许多第四纪冰川时期的重要信息,它对研究全球环境演化和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始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
在这些重要发现后,李四光先后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和“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论文,以后又出版了专著《冰期之庐山》。他提出庐山冰川可分为3个冰期,最老的为“鄱阳冰期”,发生在早更新世,规模最大,鄱阳湖畔的绿色泥砾是重要证据。之后是“大姑冰期”,属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带赭色泥砾为代表。较新的是“庐山冰期”,属中更新世晚期,以庐山的橙色泥砾为代表,规模已大大缩小。建国以后,有学者又提出比“庐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属晚更新世,以云南大理苍山的冰碛物为代表。这样一来,第四纪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这四个冰期正好与20世纪初德国的彭克、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经典冰期一一对应。
李四光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学说,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国地质学家,也有外国的地质同行,如奥地利的费斯孟、前苏联的纳里夫金以及美国的米勒等,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川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关注。
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拓者施雅风等在80年代初对中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庐山地区所谓的“冰斗”,不具备冰槛和冰斗底盘地形,而是山坡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U形谷”则是流水作用于向斜谷或由软弱地层控制而形成的宽谷;“泥砾”等乃是重力堆积、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积。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海拔低于3000米)第四纪时气温、雪线及冰川积累区面积比率(AAR)等指标都不具备发育冰川的条件。第四纪我国东部到底有没有冰川就成了悬案,目前,这场学术争论仍在继续。
但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没有疑问。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在40年代初领导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时,就对天山南麓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冰期存在的证据,并划分了三个冰期,分别以不同的冰碛石为代表。上述冰碛系列今日考察时仍可找到,在整个学术界完全达成了共识。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的第四纪冰川基岩冰溜面遗迹旁,面临永定河,背靠翠微山,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冰川遗迹陈馆。1992年7月正式开放。
模式口第四纪冰川基岩冰溜面遗迹产生于第四纪气候大幅度波动的寒冷期,那时由于降雪量骤增,且远大于雪的溶化量,于是在山上海拔高度条件适合区域积雪成冰,当其厚度和重量为山体无法承受时,冰体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随山势向下运动,即形成冰川。基岩冰溜面即是冰川经过时被刻磨、铲刮出痕迹的山岩 。
馆内展览介绍了第四纪冰川的基本知识、李四光先生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与发展、冰川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以及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我国第四纪冰川分布及考察情况等。展品绝大部分为冰川遗迹的照片资料及部分碛石标本。在面向社会的科普领域内该馆亦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气候及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人类如何在未来冰期中发展文明”、“冰川现象在今天为人类储存提供能源功能及列人类文明潜在的巨大威胁”等专题陈列可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第四纪冰川学。
冰川馆不但向广大观众传播介绍地球、地质方面的科普知识,而目弘扬了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攀登科学高峰不畏艰险、奋斗不止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地质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实地考察,学术交流的活动场所。
❹ 第四纪冰川是什么
第四冰川是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没有疑问。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在40年代初领导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时,就对天山南麓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冰期存在的证据,并划分了三个冰期,分别以不同的冰碛石为代表。上述冰碛系列今日考察时仍可找到,在整个学术界完全达成了共识。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冰川是距今200多万年的冰川遗迹冰臼群在重庆梁平县云龙镇龙溪河七里滩水电站水坝附近被发现。该遗址位于水坝前干枯的河床中,在整幅巨大的岩石上有无数密密麻麻的石洞,石洞以椭圆形、圆形居多,大的直径3米左右、小的几厘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此次发现的冰臼群属于罕见的地质遗迹,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结果,距今已有约200-300万年。
由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专家韩同林教授率领的考察队7日在浙江新昌县天姥山麓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第四纪冰川石河遗迹———万马渡冰石河。
通过现场考察,韩同林等冰川研究专家在当地绵延3公里的万马渡河谷发现了大量冰川漂砾、冰碛垄等第四纪冰帽冰川遗迹,并根据分布在巨型冰川漂砾上的众多冰臼进一步确认,河谷中形如万马奔腾竞相争渡的大规模巨石阵,系距今约200万至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由冰川漂移堆积物形成的冰石河遗迹。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研究员韩同林教授认为,在新昌万马渡河谷发现的大规模冰石河遗存了许多第四纪冰川时期的重要信息,它对研究全球环境演化和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参考资料:http://tech.163.com/04/1130/16/16EUH2K60009rt.html
❺ 第四纪大冰期体是什么时候
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
【时间】:
第四纪大冰期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是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当冰期最盛时在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纬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估计当时陆地有24%的面积为冰所覆盖,还有20%的面积为永久冻土层,这是冰川最盛时的情况。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分别被称为冰期(glacial eppoch)和间冰期(interglacial eppoch)。
一般认为现在的地球正处于间冰期。根据对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中第四纪的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在中国也发现不少第四纪冰川遗迹,定出4次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内,气温比现代高。北极等高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5.5℃左右。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甚至极地冰盖整个消失。在每个亚冰期之中,气候也有波动,例如在大理亚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称副冰期),而其间为相对温暖时期(或称副间冰期)。每个相对温暖时期一般维持1万年左右。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后期。第四纪大冰期中冰川有数次扩张和消退,第四纪大冰期比前两次时间要短,现在的气候也比历史上很多时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纪大冰期应该并未结束。
第四纪大冰期实际上并不局限于第四纪,早在第三纪就已经开始。世界各地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次数和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每次冰期的具体时间也有争议,南极的冰川发生的时间要比北半球要早得多,在两千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已经形成了大冰盖。冰期在国际上的划分以阿尔卑斯山为标准,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期曾经被划分为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民德冰期和贡兹冰期这四次冰期,后来又发现了更加古老的多瑙冰期和比贝冰期,其中最晚的玉木冰期研究的最详细。最后一次冰期在世界各地的时间相差不大,大约在一万多年前结束。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冰川的面积为4714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2%,整个加拿大和北欧都在冰盖的覆盖下,冰川消退之后,留下了大规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兰都成了“千湖之国”。
第四纪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为改观,但并未造成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物种可以退却到少数“避难所”中得以生存。东亚和美国东部都是“避难所”,保存了比较多的古老物种,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阻碍了物种的南迁,因此欧洲的生物种类比中国要少得多。第四纪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动物在地球上消失,现在很多学者相信,它们的灭绝不是冰期的结果而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一直到1. 65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开始】:
第四纪大冰期实际上并不局限于第四纪,早在第三纪就已经开始。世界各地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次数和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每次冰期的具体时间也有争议,南极的冰川发生的时间要比北半球要早得多,在两千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已经形成了大冰盖。第四纪大冰期的划分根据对阿尔卑斯山的山岳冰川的研究,分为5个亚冰期。
【冰期(亚冰期、副冰期)与间冰期(亚间冰期、副间冰期)】:
在第四纪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分为4个冰期(glacial eppoch)和3个间冰期(interglacial eppoch)。第四纪大冰期在国际上的划分以阿尔卑斯山为标准,根据对阿尔卑斯山第四纪的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期被划分为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民德冰期和贡兹冰期这四次冰期,后来又发现了更加古老的多瑙冰期和比贝冰期。
在我国,这一时期也相应地出现了鄱阳亚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冰川面积达4700万——52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2%。冰层厚达1000米,海平面下降了130米。
而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其中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内,气温比现代高。北极等高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5.5℃左右。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甚至极地冰盖整个消失。在每个亚冰期之中,气温也有波动,例如在大理亚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称副冰期),而其间为相对温暖时期(或称副间冰期)。每个相对温暖时期一般维持1万年左右。
【最后一次冰川运动的结束】:
一直到1. 65万年前,全球的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的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第四纪大冰期比前两次时间要短,现在的气候也比历史上很多时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纪大冰期并未结束,一般认为现在的地球正处于间冰期。
【冰川分布范围】:
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在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纬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估计当时陆地有24%—32%的面积为冰所覆盖,面积达4714万平方公里,还有20%的面积为永久冻土层。
【影响】:
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整个加拿大和北欧都在冰盖的覆盖下,冰川消退之后,留下了大规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兰都成了“千湖之国”。第四纪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为改观,但并未造成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物种可以退却到少数“避难所”中得以生存。东亚和美国东部都是这样的“避难所”,保存了比较多的古老物种,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阻碍了物种的南迁,因此欧洲的生物种类比中国要少得多。第四纪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动物在地球上消失,现在很多学者相信,它们的灭绝不是冰期的结果而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遗迹】:
第四纪冰期的遗迹很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洲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
【地球还处于大冰期?】
现在,我们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亚冰期与间冰期之间。
据国外媒体报道,二氧化碳被当今人士视为是一种祸害,认为它导致了全球变暖,但是科学家们最新研究发现它曾经是拯救地球的功臣,是它使地球免于遭受象火星一样的冰冻,这一结论是美国天文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最近研究发现的。研究员们是在分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成岩化石后得出的这一结论。科学家们称,在地球还年轻的时候,正是由于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免于遭受全球冰冻的灾难,那个时候,二氧化碳使得地球的温度上升。
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在37.5亿年前拯救了地球,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发表在了最新一斯的地下《地球与行星科学》杂志上。负责这项研究的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助理教授尼克拉斯•多普尔斯(音)称,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地球的怎样从被冰冻的厄运中解脱出来的。此前曾有研究表明远古的地球上就存在着液态水,但是来自太阳的微弱的热量不足以使这些水保持液态,这些水为什么能保持下来一直是一个谜。这项研究成果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更为温暖,这些液态水才得以保存。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远古的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远远高于今天的地球大气。多普尔斯称,“我们现在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远古的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当丰富,这些二氧化碳也许就是使地球免遭冰冻的主要原因,火星就是因为少了这些二氧化碳而变成了现在的冰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氧化碳就象是一种行星的温度调节计,在地表温度低的情况下,它与岩石之间的化学反应就会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多,这样有利于保持行星的温度。”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是裸露的新生岩石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无机成因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有机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光合作用并不是碳循环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大冰期都是发生在造山作用之后,如,石炭-二叠纪大褶皱之后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三纪大褶皱之后的第四纪大冰期。现在,我们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亚冰期与间冰期之间,温室气体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一旦冰期来临,缺乏能源的人类将面临死亡的威胁。与温室效应造成的沿海城市被淹相比,这是比魔鬼还凶恶的死神。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考古学家对132种灭绝啮齿动物的8万颗化石牙齿进行研究后震惊地发现,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每隔250万年左右就会从圆形变成椭圆形,这一变动将使地球进入超寒冰河时代,造成生物大灭绝。由于人类已在地球上出现了25万年,所以人类最多再延续225万年,就会迎来下一个超级寒冷的冰河时代,造成人类大灭绝,而一种能够抵御极度寒冷的新种类巨鼠将可能统治地球。据报道,在地球历史上曾出现过好多次无法解释的哺乳动物大灭绝现象,和小行星撞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大灾难不同的是,这些哺乳动物大灭绝现象往往每隔250万年就会重复一次,造成此前的哺乳动物大部分突然消失,而新种类的哺乳动物又将会渐渐诞生。一些考古学家怀疑这些灭绝的哺乳动物是被其他生物消灭了,还有科学家认为气候剧变造成了生物大灭绝。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考古学家简•万•达姆通过对过去2200万年中已经灭绝的132种啮齿动物的8万颗化石牙齿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史前灭绝的哺乳动物包括松鼠、老鼠、海狸、野鼠等,它们曾生活在2450万年前到250万年前,但只有少数种类幸存到了今天。达姆研究发现,地球上每隔250万年就会出现一次哺乳动物大灭绝,而同时,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从接近圆形变成椭圆的周期,也是大约240万年左右,而地球的轴心度也每隔100万年就会变动一次。达姆相信,正是地球轨道的变动和轴心变化的重合造成了哺乳动物的大灭绝现象,这一变动周期正好是250万年左右。达姆在《自然》杂志上撰文称,当地球的轨道接近圆形时,地球上的气候将更稳定,而当地球的轨道进入椭圆状态时,地球上的气候将变得更极端,最后形成寒冷的冰河时代,造成大多数生物无法幸存下来。如果人类在225万年后走向终结,而一种能够抵御极度严寒的新种类巨鼠将会生存下来,成为地球的主宰,而地球上产生一种“新人类”的可能性也将微乎其微。
❻ 冰川遗迹的各地出现冰川遗迹
“菖溪河段发现大面积古冰川遗迹!”24日,在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政府文化顾问刘志钧的带领下,记者深入实地进行采访。原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宝轮镇松林村菖溪河东沟旁山体滑坡,造成了乡村公路中断,利州区干部来此查看灾情时,发现了冰臼等地质奇观。在请教有关专家后,当地才了解到这是约250万年前的冰川遗迹。
20公里河段内巨石耸立
沿着菖溪河,汽车在新近硬化的乡间公路上缓缓前行,20公里的河段内,河中大石愈来愈多,不断有光滑的巨石耸立其间。这些巨石体积庞大,大的有10多米长,六七米宽,三四米高,而且表面无棱无角,如同打磨一般,光滑整洁。
“这些巨石就是在冰川的作用下形成的,原来都一直显露在河床上,电站修好,这里成了大湖,这些巨石就都处在深水中了。”刘志钧说,洪水不可能将它搬运至此,从地形特征来看,也不可能是顺着泥石流漂过来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只有冰川的巨大动力才可能推动它。
近百个冰臼堪称奇观
一个多小时后,记者抵达冰川遗迹的集中显现点——宝轮镇松林村菖溪河东沟,河沟内巨石林立。由于冰川侵蚀和搬运作用,造就了冰斗、角峰、U形谷、刃脊、冰溜面、羊背石、冰蚀湖等多种冰蚀地貌。最为奇特的是,这里的冰臼群数量众多,河床的坚硬岩石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深或浅的上百个小洞。
记者粗略数了一下,这里仅冰臼数量就有近百个,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椭圆形,大的直径超过2米,小的直径也有70厘米左右,冰臼深浅也不一,有的深不见底,而有的却因沙石填充,深度只有几十厘米。绝大部分冰臼内都是清水充盈,只有两个冰臼因石质开裂,沙石充填,臼内干涸。
冰川遗迹三大要素全具
东沟地处群峰之间,人迹罕至,大面积的冰川遗迹一直“养在深山人未识”,得以完整保留。
冰臼有多深,至今一直是个谜。松林村党支部书记贾成武告诉记者,当地村民贾天荣,小时候放牛时曾用两根面葛藤连起,坠上石头放入冰臼内,一直没有探到底。他的话被当地村民证实,所有人都知道这回事。
在东沟,记者看到,冰川遗迹的三大要素,冰斗、冰渠、羊背石十分典型。被当地人称为缸塘的冰臼,即冰斗尤其典型,在这一带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堪称世界奇观。羊背石上的天砚靠接天花水,一年四季从不干涸,亦为当地村民所不解;冰渠即现流水之渠光滑无棱,亦诠释着前川运动的痕迹。
形成于约250万年前
刘志钧告诉记者,自从首度发现这里的冰川遗迹后,宝轮镇就一直同有关专家联系,并送去图片供专家考证。专家们一直认为这里确实是冰川遗迹,并称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出现冰川必然与全球最大冰期,即第四纪冰川期相关,因为冰期的分布规律都是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最小冰期根本到达不了低纬度地区。由此,确认这里冰川遗迹是大约250万年前的。
专家推测,冰川运动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床,冰水滴水穿石,形成一个个圆圆的冰臼。 文/图 张发政 高志农
新闻资料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古冰川气候环境的直接产物和重要遗迹,是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态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我国首次发现冰臼,是在20世纪70年代。 在新疆吉木乃县恰勒什海乡克孜里塔司山,惊现了古冰川遗迹—冰臼遗迹。
在绵延数公里的克孜里塔司山上发现的大小冰臼总数超过1000个,其直径大小不一,最大的达数米以上,小的则如拳头般,星罗棋布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据悉,冰臼是古代冰川作用的产物。古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沿着冰川前缘地带(冰舌)的冰川裂缝向下似“滴水穿石”方式,对冰川下覆盖基岩进行强烈的冲蚀作用产生的。冰臼一般具有“口小肚子大和底平”的特征。且冰臼基本分布于同一基岩面上,即古冰床面。由于其形态酷似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形成年代约在200-300万年的第四纪早期。
冰臼是古冰川运动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和历史见证,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全球变暖和人类起源、人类肤色的形成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作为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冰臼在我国的黄山、庐山、西藏和德国,波兰等地均有发现,但它们均分布于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而分布于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带的冰臼则十分罕见,相信有关专家一定会为我们揭开迷底。
❼ 冰川遗迹的甘肃高原冰川遗迹
冰川遗址世界各处都有,一般认为高纬度没有。2007年在福建省东北部的福安市白云山一带“发现”大片“冰臼遗址”——溪流中大量的臼形花岗岩等,有专家认为那其实是水流冲蚀形成的,但也有的专家认为那确实是冰川遗迹,进而提出传统冰川学的理论要进行大幅度修改。
2007年底,甘肃青藏天路文化公司在迭部县扎尕那景区拍摄时,发现了有独特的冰川构造特征,并将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带回兰州,邀请中科院寒旱所地质专家前往调研考察。 中国科学院教授何元庆、沈永平等专家经过实地考察,看到扎尕那景区内有许多U型谷和冰川遗迹,确定这里是一处较为典型的古冰川地貌。经分析,其地貌属第四纪冰川遗迹,冰期形成大约始于200万年-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波及范围十分广泛,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专家分析,漫长的冰川运动和滑动,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扎尕那地区独有的冰川地貌景观。由于海拔较高,扎尕那有相当一部分山体海拔在4000米以上,一般都在3500米左右,所以,在雪线以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冰川谷和冰川混杂堆积体,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风蚀地貌,形态非常独特秀美。
❽ 李四光什么时候发现第四纪冰川
李四光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
[Blocked Ads]
在这些重要发现后,李四光先后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和“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论文,以后又出版了专著《冰期之庐山》。他提出庐山冰川可分为3个冰期,最老的为“鄱阳冰期”,发生在早更新世,规模最大,鄱阳湖畔的绿色泥砾是重要证据。之后是“大姑冰期”,属中更新世早期,以大姑山一带赭色泥砾为代表。较新的是“庐山冰期”,属中更新世晚期,以庐山的橙色泥砾为代表,规模已大大缩小。建国以后,有学者又提出比“庐山冰期”更晚的“大理冰期”,属晚更新世,以云南大理苍山的冰碛物为代表。这样一来,第四纪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这四个冰期正好与20世纪初德国的彭克、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经典冰期一一对应。
李四光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学说,早期就有合作者和支持者,这其中既有李捷等一批中国地质学家,也有外国的地质同行,如奥地利的费斯孟、前苏联的纳里夫金以及美国的米勒等,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川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关注。
中国现代冰川研究的开拓者施雅风等在80年代初对中国东部中低山区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庐山地区所谓的“冰斗”,不具备冰槛和冰斗底盘地形,而是山坡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U形谷”则是流水作用于向斜谷或由软弱地层控制而形成的宽谷:“泥砾”等乃是重力堆积、融冰泥流和古泥石流的堆积。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海拔低于3000米)第四纪时气温、雪线及冰川积累区面积比率(AAR)等指标都不具备发育冰川的条件。第四纪我国东部到底有没有冰川就成了悬案,目前,这场学术争论仍在继续。
但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没有疑问。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在40年代初领导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时,就对天山南麓第四纪冰川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文中他阐述了冰期存在的证据,并划分了三个冰期,分别以不同的冰碛石为代表。上述冰碛系列今日考察时仍可找到,在整个学术界完全达成了共识。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时意义,因此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