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胡安游记
㈠ 要三个航海家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哥伦布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加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麦哲伦
横渡大西洋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五条船和270名水手的船队出发了。船队在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由于这里是葡萄牙的领地,所以麦哲伦告诉船员们一定要小心,不要被葡萄牙人发现,因为根据1494年双方签定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规定谁也不得进入和占领对方分的领土。第二年1月10日,船队来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湾。船员们以为到了美洲的尽头,可以顺利进入新的大洋,但是经过实地调查,那只不过是一个河口,即现在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 3月底,南美进入隆冬季节,于是麦哲伦率船队驶入圣胡安港准备过冬。由于天气寒冻,粮食短缺,船员情绪十分颓丧。船员内部发生叛乱,三个船长联合反对麦哲伦,不服从麦哲伦的指挥,责令麦哲伦去谈判。麦哲伦便派人假意去送一封同意谈判的信,并趁机刺杀了叛乱的船长官员。 不久,麦哲伦在圣胡安港发现了大量的海鸟、鱼类还有淡水,饮食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麦哲伦还发现附近还有当地的原住居民,这些人体格高大,身披兽皮;他们的鞋子也很特别,他们把湿润的兽皮套在脚上,上至膝盖。雨雪天 就在外面再套一双大皮靴。麦哲伦把他们称为“大脚人”,并以欺骗的方法逮捕了两个“大脚人”,并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船舱里,作为献给西班牙国王的礼物。 阳春8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继续出发。 [1]
穿越美洲
1520年8月底,船队驶出圣胡安港,沿大西洋海岸继续南航,准备寻找通往“南海”的海峡。经过三天的航行,在南纬52°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海湾。麦哲伦派两艘船只前去探察,希望查明通向“南海”的水道。当夜遇到了一场风暴,狂飙呼啸,巨浪滔天,派往的船只随时都会有撞上悬崖峭壁和沉没的危险,如此紧急情况,竟持续了两天。说来也巧,就在这风云突变的时刻,他们找到了一条通往“南海”的峡道,即后人所称的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率领船队沿麦哲伦海峡航行。峡道弯弯曲曲,时宽时窄,两岸山峰耸立,奇幻莫测。海峡两岸的土著居民,欢喜燃烧篝火,白日蓝烟缕缕,夜晚一片通明,好像专门为麦哲伦的到来而安排的仪仗队。麦哲伦高兴极了,他在夜里见到陆地上火光点点,便把海峡南岸的这块陆地命名为“火地”,这就是今日智利的火地岛。 经过20多天艰苦迂回的航行,终于到达海峡的西口,走出了麦哲伦海峡,眼前顿时呈现出一片风平浪静、浩瀚无际的“南海”。后来,在两个月在他们兵分五路四处巡逻寻找小岛或陆地时,装载粮食最多的“圣安东尼奥号”逃走并返回西班牙。 [2]
进入太平洋
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麦哲伦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好像上帝帮了他大忙。他就给“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在这辽阔的太平洋上,看不见陆地,遇不到岛屿,食品成为最关键的难题,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没有吃到一点新鲜食物,酒早已被喝光,只有面包干充饥,后来连面包干也吃完了,只能吃点生了虫的饼干碎屑,这种食物散发出像老鼠屎一样的臭气。船舱里的淡水也越来越浅,最后只能喝带有臭味的变质黄水。为了活命,连盖在船桁上的牛皮也被充作食物,由于日晒、风吹、雨淋,牛皮硬得像石头一样,要放在海水里浸泡四五天,再放在炭火上烤好久才能食用。有时,他们还吃了木头的锯末粉。 1521年3月,船队终于到达三个有居民的海岛,这些小岛是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岛上土著人皮肤黝黑,身材高大,他们赤身露体,然而却戴着棕榈叶编成的帽子。热心的岛民们给他们送来了粮食、水果和蔬菜。在惊奇之余,船员们对居民们的热情,无不感到由衷的感激。但由于土著人们从未见到过如此壮观的船队,对船上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新奇感,于是从船上搬走了一些物品,船员们发觉后,便大声叫嚷起来,把他们当做强盗,还把这个岛屿改名为“强盗岛”。当这些岛民偷走系在船尾的一只救生小艇后,麦哲伦生气极了,他带领一队武装人员登上海岸,开枪打死了7个土著人,放火烧毁了几十间茅屋和几十条小船。于是在麦哲伦的航行日记上留下很不光彩的一页。 船队再往西行,来到现今的菲律宾群岛。此时,麦哲伦和他的同伴们终于首次完成横渡太平洋的壮举,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一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麦哲伦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 麦哲伦首次横渡太平洋,在地理学和航海史上产生了一场革命。证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不是陆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水域。这样为后人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3]
㈡ 冒险家的故事
一日,冒险家旅行在戈壁滩深处。已经很长时间了,眼光盯在了蹒跚而行的母骆驼的臀部,产生了某样的欲望。问题摆在面前,骆驼的臀部距地面太高而无法够到!灵机一动,经准确丈量后,开始堆沙子,渐渐的沙子堆起来了,冒险家长出了一口气,迫不及待的爬上沙堆,挺枪欲刺,然而,骆驼迈出了漫不经心的一步。可怜的冒险家只好再次堆起了沙子......如是者三。
冒险家失望了,回头看了看身后的数座沙堆,突然,不远处,一个垂死的旅行者闯入他的视线。冒险家义不容辞地走上前,发现竟然是一位因饥渴而昏迷的妙龄少女,冒险家拿出储备的水和干粮,救助了这个少女。
羞哒哒的少女为冒险家的一表人才所吸引,加上救命之恩无以为报,颇有以身相许的意思,羞哒哒的说:你要我作什么都可以。
冒险家大喜,曰:“太好了,你帮我牵者骆驼,我在后面堆沙子!”
迭戈?德?阿尔马格罗
西班牙冒险家(征服者)。1524年至1526年间,组织了两支南美西海岸远征军;参加占领秘鲁(1533年),领导了远征智利(1535?1536年)。新殖民地大富翁之一。
1519年,西班牙人在太平洋岸边修建了一座城市,取名为巴拿马,由此开始向南海沿岸推进。关于在巴拿马西南的狭长地带上有个国家盛产黄金与奇珍异宝的传说经久不衰,在众多征服者心中激起尽快占领这个国家的欲望。先后装备了几支远征军,但是历次远征都未取得成功??要么是用人不当,指挥不得法;要么是装备不足,保障不得力。
想深入大陆腹地的西班牙人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崇山峻岭、无法通过的沼泽地、茂密的热带森林,是征服者难以逾越的障碍,再加上英勇尚武的土著人的顽强抵抗。因此,西班牙人的南下企图一度陷于僵局。
当时,巴拿马有一个西班牙人,命中注定该由他来证明,有关这个太平洋沿岸国家神平其神的财宝传说到底有几分可靠。他就是跟随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利博阿在南海上航行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一个精明图进的冒险家。但是他没有任何装备,因此,他同另外两名冒险家结成同盟,那两个人同意用自己的钱装备一支远征军。其中一个人名叫迭戈?德?阿尔马格罗,另一个是艾尔南多?德?卢克。
皮萨罗是西班牙贵族的私生子,迭戈?德?阿尔马格罗干脆就是个弃儿。据传闻,1475年,他小时候在阿尔马格罗村被人找到,他就由这个村庄而得姓。迭戈在士兵群中长大,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到了南美,为了黄金,他准备去干最冒险的事情。
这三个冒险者中最年轻的有50岁。西班牙历史学家加西拉索?德拉贝加说,当巴拿马得知皮萨罗的打算时,他同他的合伙人成为大家共同嘲笑的对象,尤其是对艾尔南多?德?卢克,大家开始叫他疯子艾尔南多。
三位合伙人很快达成协议,并且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分工,德?卢克同意提供装备舰船并支付士兵薪金所需的大部分经费;阿尔马格罗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砸到地图上,他负责领导远征军的训练;皮萨罗只有一柄长剑,负责直接率军出征去发现去占领。
第四名非正式合伙人是巴拿马地方官佩德罗?阿里亚斯?德阿维拉,冒险家们许诺给予他未来所获战利品的四分之一,只要他承诺不对远征军发起的活动加以阻挠。好不容易有一条船装备妥当。1524年11月,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从巴拿马港出发,去寻找“黄金之国”。
第二条船也装备妥当时,迭戈?德?阿尔马格罗马上带着70名西班牙人从巴拿马出发,按照自己的合伙人沿途留下的记号,追赶前一条船。一直赶到德拉昂布尔港也没赶上,阿尔马格罗继续朝前行驶,到达圣胡安河口,西班牙人每次登陆都同印第安人发生激烈的小冲突。在一次搏斗中,阿尔马格罗失去了一只眼睛。烧毁了几个村庄之后,他决定掉转船头顺岸行驶,到达奇卡马,在那里找到弗朗西斯科和他的残余队伍。
会合之后,两个征服者开始制定新的征服秘鲁的计划。他们的人手很少,弹尽粮绝,差不多到了穷途末路。征服者别无良策,只好返回巴拿马向贪婪固执的德阿维拉请求予以协助。不料遭到他的坚决拒绝,皮萨罗和阿尔马格罗又转向卢克神甫求助。卢克成功地吊起一批富商和官员的胃口,募到一笔急需的资金,于是,三位合伙人签订了一份史无前例的合同。根据这份合同,将来所获战利品每人各得三分之一。当时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仅全然不知道他们打算占领的“黄金之国”的大小强弱,而且也不知道它的地理位置。
能在合同书上签字的只有艾尔南多?德?卢克一个人,皮萨罗和阿尔马格罗在签名的地方画上了十字,在十字旁边,注有他们不认识的两个巴拿马居民的名字。
签完这份合同,皮萨罗和阿尔马格罗不无困难地招募了一支160人的队伍,购齐一切必需品,分乘两只船再次出发南下。征服者们未遇障碍到达圣胡安河口,溯流而上。他们洗劫了几个土著人的村庄,抢夺到数量可观的战利品。
不过,这里的印第安人比已经被西班牙人占领的其他省份更为文明。想以微小的力量征服这个人口稠密的国家连想都不用想。必须加强力量。这件差事交给了阿尔马格罗。他当即携带从印第安人手上抢夺的黄金,返回巴拿马招募志愿人员。皮萨罗派经验丰富的舵手巴托洛美?路易斯指挥另一条船继续南下进行侦察。他本人则带着自己的人马留在被占领的印第安人村庄,打算把周围的环境考察清楚。
巴托洛美一路易斯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回避同印第安人的冲突,他向南航行到了很远的地方,几乎到了厄瓜多尔。疲惫的西班牙人眼前展现出鲜花盛开的土地、耕作整齐的田野、生活富裕的居民。与此同时,阿尔马格罗从新抵达巴拿马的西班牙移民当中又招募到80名志愿者,把他们也带到皮萨罗的驻地。远征军已经满员,继续顺着两边山峰绵亘不断的狭窄河谷向南推进。不久,远征军就抵达秘鲁印第安人印加王国的边界。但是,以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兵力拉开侵占这个辽阔国家的序幕,皮萨罗还是定不下决心,因为同秘鲁人几次冲突的结果,他都没有讨到便宜。
他选择一个叫加里奥的小岛作为歇脚地,带着队伍停下来,又一次派阿尔马格罗回巴拿马招募补充兵力。
㈢ 海贼王:草帽海贼团第十人揭晓 准备膜拜我喔~~~
好吧,你错了...我绝 的霍迪·琼斯可能性更大吧
㈣ 诺亚方舟在哪被发现
在土耳其东部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名叫亚拉腊山。据基督教《圣经》载,大洪水后诺亚方舟即停于亚拉腊山。诺亚方舟是真的存在,还是纯属虚构?诺亚方舟是不是停在亚拉腊山?为了揭开亚拉腊山诺亚方舟之谜,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鲍彻-泰勒追踪研究长达13年之久。泰勒教授还把卫星遥感技术用到的研究之中,称自己进行的是“卫星考古工程”。
根据飞机航拍、侦察卫星以及商业用遥感飞行器拍摄到照片,发现亚拉腊山山腰处有一处“不规则区域”。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不规则区域”位于亚拉腊山西北角海拔4663米处,几乎被冰川掩盖。泰勒声称“不规则区域”的长宽比例和诺亚方舟的长宽比例一样。
㈤ 百慕大三角是怎么回事
百慕大三角(英语:Bermuda Triangle;又称魔鬼三角;又常被误称为百慕大三角洲:因该区域并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语源,故属积非成是的名词),位于北大西洋的马尾藻海,是由英属百慕大群岛、美属波多黎各及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区海域,据称经常发生超自然现象及违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积约39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
传闻,由于百慕大三角的环境极度反常,许多经过的船只、飞机及人员会“神秘失踪”,但美国海岸防卫队、各海洋保险公司及各界对此则非常不以为然。他们引用《全球海洋失事地点》统计资料证明,百慕大三角的船只和飞机的失踪数字,比其他繁忙地区还要少。保险业界也证实了百慕大三角并不是危险的海域。数十年间,不少所谓的“谜团”已经解开。根据许多精密的科学及事件起源考察,谜团不过是对失踪事件的长期误解、误传,甚至是夸大,并非想象中那样不可思议。百慕大神秘失踪事件可能属于一种伪科学。
另一个被认为类似百慕大三角的海域,是位于日本及台湾附近的福尔摩沙三角(又称魔鬼海或龙三角)。
百慕大三角最后一次著名出事是2007年时,其后鲜少有失踪事件。当时有一艘美国海军潜艇“圣胡安号”在百慕大三角附近海域进行演习时,竟然离奇失联了10个小时。在10个小时之后,圣胡安号奇迹似的和美军司令部恢复通讯,表示船上官兵一切安好,只是因为错过了通讯时间才会失联。不过,当时船上官兵达140人,不可能有人忘记通联时间,况且圣胡安号还发射了红色求救弹。这些疑点让五角大厦人员也百思不得其解。10小时之中,船上发生了什么事,让各界人士不解。[1]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首批引证
2 备受质疑
3 科学研究
3.1 对百慕大三角的质疑
3.2 Kusche的研究
4 对失踪现象的解释
4.1 可燃冰
4.2 潮汐波
4.3 无形飑
5 著名事件
5.1 美国空军19号机队
5.2 "星虎"
6 电影/电视叙述
7 小说/作曲
8 参见
9 参考
10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编辑] 首批引证E.V.W. Jones在1950年最先提及百慕大三角的失踪事件,作为美联社有线服务的花边新闻,是关于近来船只的失踪情况的,Jones的报道记录了该地区的舰艇和飞机的神秘失踪事件,并将事件归咎于“魔鬼三角”,随后,作者George X. Sand在1952年也将事件报道,概述了几宗不可思议的船队失踪事件,刊登于《命运》杂志(Fate),但“百慕大三角”(Bermuda Triangle)一词却一直到1964年才被Vincent Gaddis的一篇文章里首次使用,刊登于《大商船队》杂志。
[编辑] 备受质疑批评人士指控贝立兹对于某些神秘失踪事件的过份夸大(贝立兹当时并未提出任何对于超自然现象的解释),并辩称相较于其他海域,百慕大三角并未再传出更多的失踪事件,随后,伦敦劳合社(Lloyd's of London)也表示,百慕大三角不再是最危险的海域,且行经此区域的船只,也不曾再提出保险索赔,而美国海岸防卫队方面也证实了此说法。
[编辑] 科学研究[编辑] 对百慕大三角的质疑伦敦劳合社海洋保险公司已确定百慕大三角不再比其他海域危险,并不会收取出入该区域的高风险费用,美国海岸防卫队的档案也确认了该公司的推论。
怀疑者谈道,若以火车列车在两车站间失踪的事件,说明超自然现象,会更令人信服,然而,这样的事情从没有发生,换言之,船只和飞机在毫无预兆一望无际的大洋中失踪的事件,是用不着超自然解说的。
[编辑] Kusche的研究Lawrence Kusche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在19号航班事件发生时,不少学生向他查找百慕大三角的资料,令他大惑不解,于是联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着手研究先前的报告,Lawrence Kusche的研究后来在1975年出版的《百慕大三角之谜:已解开》(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一书中展示。
Kusche的研究显示,不论是贝立兹的记述,还是目击者、参与者、涉案者等众多人的陈述,都有许多错误、矛盾,他还注意到,案件的相关资料没有记述,例如:驾驶游艇环游世界的Donald Crowhurst船长失踪事件,被贝立兹写成谜团,实情是,Crowhurst可能因伪造航海帐目而自杀,又如矿砂船事件,贝立兹就推论为,在驶出大西洋一港口后的第三日不见踪影,但事实上,那艘船是在太平洋的港口失踪的,Kusche更发现,有更多失踪事件是发生在百慕大三角以外的地点,却被贝立兹写为发生在百慕大三角内,随后,也有许多研究者提出贝立兹之所以会这样做,很可能是为了使自己的书更畅销。
Kusche的研究得出几个结论:
按比例来说,百慕大三角的船只和飞机的失踪数字,远少于其他海洋地区。
在热带风暴频繁的地区,其失踪事件的数字是不成比例、不可靠、不可思议的。
失踪事件的数字被草率的研究夸大了,小船的失踪报道出来,却未提及事件的结果,可能是误期或折返。
已证实的失踪事件,屡次在贝立兹的记述中误报,例如:船只据称当时天气平静,与当时刊载的天气报告不符。
[编辑] 对失踪现象的解释在一些研究认为百慕大三角并没有特别之处的同时,一些人坚持认为百慕大三角有不寻常的船只和飞机的失踪,并给出一些可能的原因。
[编辑] 可燃冰主条目:甲烷气水包合物
一些失踪事件的解说集中于大陆礁层上的大片可燃冰。1981年,美国地质调查所出版了一份论文,是关于远离美国东南岸的布雷克海脊(Blake Ridge)地区的水合物现象的。甲烷间歇的喷发可能产生水汽层,而这些水汽无法提供船只适当的浮力。如果以上是真的, 在船只周围形成这样的区域会造成船只快速且毫无预警的沉没。实验室里的试验已经证明气泡确实会减少水的密度而使模型船下沉。但是这项效应因为物理牵涉,在实际尺寸的船可能不会发生。
另外,甲烷气也假设与飞机的坠毁有关。甲烷气比常态的空气稀薄,因此不会产生保持飞机飞行所需的浮力。此外,甲烷可能会干扰飞机测高仪的功能,而测高仪的功能是借由量测周围空气的密度来测定高度。因为甲烷密度较小,测高仪会显示飞机正在爬升,如此一来造成飞行员降低飞行高度而坠落。另一个可能是甲烷在引擎中使燃料混合物和空气分解,可能会造成停止燃烧和引擎熄火。这些甲烷的影响已经在实验上已被证明。
[编辑] 潮汐波主条目:畸形波
(Rogue wave)
研究显示,潮汐波(又称畸形波)可卷至30米(100英尺)高,足以在瞬间打沉大船。潮汐波非常罕见,但在一些海流,潮汐波就偶尔发生。现在,潮汐波被假定为近年许多船舶无故失踪的成因。
有研究表示一些潮汐波是因为甲烷的大气泡上升到水面。这种巨大的气泡会产生是因为甲烷在海底排出时堵住,然后气压增加到最后气体突然爆破并快速的升到海面,因此产生潮汐。研究显示这样的气泡可以极轻易和快速的使模型船沉没。
[编辑] 无形飑主条目:无形飑
(White squall)
一种类似微下击暴流的天气型态,以神出鬼没闻名,遭遇者难有生存。
[编辑] 著名事件
US Navy TBF Grumman Avenger flight, similar to Flight 19. This photo had been used by various Triangle authors to illustrate Flight 19 itself. (US Navy)[编辑] 美国空军19号机队主条目:en:Flight 19
百慕大三角事件中,以美国空军19号机队(Flight 19)事件最为著名。1945年12月5日,一支由有五架美国海军TBM复仇者式轰炸机(U.S. Navy TBM Avenger)组成了14人的训练飞行中队离开了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Fort Lauderdale)。据贝立兹所述,机上的一位海军陆战队飞行专家,在报告了几项他所见的怪异现象后便消失无踪,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此外,贝立兹称复仇者轰炸机的设计足以长时间浮在水上,而据报意外翌日天气清朗,海面平静,理应发现飞机残骸才对。然而,不只没有发现这些飞机,就连出动搜救的海军海上飞机也失踪了。而海军的调查报告说因为“未确知的原因”引致意外,使事件更耐人寻味。
贝立兹的版本中的基本资料大都正确,不过一些重要的资料却有缺失。意外中的空军中队并非富于经验的战斗机机师,当时亦不是天气晴朗的下午;而是一队没有经验的迷途训练飞行员,驾着缺少燃料的飞机,被迫在黑暗中闯入风雨之中。至于空军的报告,据称原来的版本把意外归咎于司令员的混乱(泰莱少尉曾两次在太平洋因为回归航空母舰迷途而弃机),不过后来因为尊重他的遗属的意愿,才修改成现时的版本。
另一考虑因素是复仇者轰炸机的设计,不适合在水面紧急降落。从太平洋战争时的经验可知,复仇者在水面会快速沉没;要是驾驶员是初学者,即使在平静的水面降落也够困难了,在百慕大三角波涛汹涌的海面更不用说。
而后来在BBC制作的百慕大神秘三角州(dive to the Bermuda Triangle)节目之中,就证实了当年机队是由于在航程途中受风向所影响偏离航道。及后飞行员以为自己飞到离原来预定位置220哩外的墨西哥湾(其实只是附近群岛形状近似),令飞行员们以为自己的指南针出错,加上天气极度恶劣的情况,使飞行员患上了“空间迷失”(一种飞行中迷失方向感的病症),在极度紧张及焦虑的情况下,即使控制塔提供正确指示,飞行员仍坚持要从“墨西哥湾驶回内陆”(但实际上是远离并驶出大西洋)。最后,本来多花二十五分钟的路程就回到内陆,但飞行员的决定导致队伍作三网络转向,在风雨之中在外海紧急降落而造成所谓的失踪事件。节目之中描述整件事变成神秘事件的原因为:因在飞行前无法预计的强风导致航向错误、相似的地型而造成指南针失误的错觉、飞行员长期处于恶劣环境而患上“空间迷失”导致作出错误决定等。
关于后来出动搜救的海军海上飞机,就证实为飞机在恶劣气候中发生空中爆炸而造成。 统计已经证实该款飞机因为小火花而导致空中爆炸的次数、飞行员的烟蒂导致空中爆炸的次数亦是非常的多。加上其后翻查证供,当时有在该区水域工作的水手表示,当晚曾在上空看到有爆炸声响及闪光。
[编辑] "星虎"如果美国空军19号机队的失踪事件证实为纯粹意外,还剩下另一个现代航空的谜团——一架名为"星虎"(Star Tiger)的四引擎图多尔(Tudor IV)客机,在1948年1月31日清晨时份,随着一片混乱的无线电信息消失。
"星虎"当时搭载了29名机员及乘客,由B. W. McMillan机长,原定从英国伦敦飞往古巴哈瓦那,事发时刚离开其中一个加油点亚速群岛的圣玛利亚数小时。
前往百慕大途中,McMillan机长如常跟下一加油站Kindley Field联络,要求提供方向以调整导航系统,确定航机保持航道。当时因为获知航机稍为偏离航道,航机于是根据百慕大从Kindley Field转达的一级方向72度作修正。在还剩不足两小时航程的当儿,McMillan机长确认"星虎"的估计到达时间为早上5时,因为强劲的头风而延后一小时;这亦是"星虎"的最后信息。
由于知道精确的最后位置,在确定航机误点后,营救行动马上展开;不过飞机却不见踪影。
在民航局快速完成的报告中,提出了航机最后两小时遇到的事故的多个假设,但最后都被否定了:
没有理据假定航机因为失去无线电通讯、无法找到目的地或耗尽燃料而坠入海中。
有理由假定航机没有发出过求救讯息,因为很多无线电接收站都有聆听飞机用的频道,但没有接收站报告过有关讯息。
当时天气稳定,没有出现足以引致飞机结构损毁的大气干扰,也没有雷暴。
报告认为航机没有偏离航道,因为根据百慕大发出的方向飞行,若有顺风之助,航机应会到达离目的地三十公里范围:
以当时的能见度,该飞机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找不到目的地。
引擎问题亦被排除,因为以当时的航程和没有额外燃料的重量所累,即使四个引擎坏掉一个甚至两个,飞机亦可能可以安全飞行。而报告认为飞机在两小时内坏掉三个引擎近乎荒谬。
在大量证据(或缺乏证据)之下,调查小组讲述"星虎"失踪事件甚有技巧:
在报告的结尾,这次遇上的问题,实在是进行调查工作以来最令人困惑者。由于完全没有任何关于'星虎'事件的性质或成因的可靠证据,法庭目前只能提出一些假设,当中没有任何一个能谈得上'得可能',在涉及人与机械的操作中,有两个性质大异的元素;其一是人这个不可预计的因素,我们对此未完全明白;另一个是根据十分不同的定律运作的机械因素。在两个元素互相作用时,两方面可能各自或同时出现问题。或者外来的原因亦可能使人或机械不能应付。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到底今次事故中发生过什么事,而'星虎'’的命运只有继续成为悬案。
[编辑] 电影/电视叙述华特迪士尼公司的电视动画《唐老鸭俱乐部》(DuckTales)的第27集《百慕大三角混乱》中,史高治因寻找其失踪的船舰被困在神秘的马尾藻海。
时空怪客(Quantum Leap)的一集中,身为飞行员的山姆飞越百慕大三角,遇上神秘的鬼船和20年前失踪的奇特的飞机传动装置。
《Rocko's Modern Life》其中一集中,众主角乘游轮出海,但到了百慕大三角后,当中的年轻人变了老人,老人却变年轻了,还出现了一个飞机状的外星人,引起大乱。
《X档案》第六季有一出《大三角》,一艘1939年的豪华客轮从百慕大三角来到今日。
尼克国际儿童频道(Nickelodeon)的《正义双亲》(The Fairly Odd Parents)的一集中,Timmy最危险的愿望是前往百慕大三角的一个岛屿。Jorgan Von Strangle解析个中的原因:百慕大三角是十分危险的,没有人敢去。
1977年的电视连续剧《魔幻赌船》(The Fantastic Journey)中,众主角在不同的地方和时间旅行,尝试离出百慕大三角。
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电影中,一艘外星人的太空船将19号班机的全体机员载回地球,降落在怀俄明州的魔鬼塔。复仇者飞机较早返回,深夜于索诺拉沙漠(Sonora Desert)着陆。
1987年的《史酷比》(Scooby-Doo)的一集《A Creepy Tangle in the Bermuda Triangle》中,一群歹徒由邪恶的船长掌舵,乘船闯入了百慕大三角,卷入很多神秘事件中。
1987年的动画连续剧《魔鬼克星》(The Real Ghostbusters)的一集《Venkman's Ghost Repellers》,魔鬼克星(Ghostbusters)被吸进一个位于纽约沿岸,类似百慕大三角的地区──新泽西平行四边形(New Jersey Parallelogram)。
1989年的《百慕大三角》电影。
1991年的电影《爱登士家庭》(The Addams Family),Abigail Craven尝试将她的儿子冒充成好久不见的GordonUncle Fester,以他在百慕大三角度假期遭受失忆,解释其长久以来的失踪。
2001年的《幽灵船:神出鬼没》(Lost Voyage)电影,讲述一艘船于百慕大三角失踪,并于30年后归来。
2005年12月5日,美国科幻频道(Sci Fi Channel)开始播放为期三篇的连续剧《三角》(The Triangle),连续剧讲述电磁体分裂与时空洞的理论,2006年5月27日-5月29日于英国BBC放映。
2006年的《天才小子杰米的冒险》(The Adventures of Jimmy Neutron: Boy Genius)的一集《The Evil Beneath》,Jimmy和朋友去一个名为Bahama Quadrangle的地方旅行。
2010年的《格列佛游记》(The Adventures of Jimmy Neutron: Boy Genius)的一集《The Evil Beneath》,Jimmy和朋友去一个名为Bahama Quadrangle的地方旅行。
[编辑] 小说/作曲Barry Manilow于1981年因主唱《百慕大三角》一曲登上了英国榜第15位。
Fleetwood Mac的《百慕大三角》一曲收录于他们1974年的专辑《Heroes are Hard to Find》。
DC Comics的多人线上戏游“天堂岛”(Paradise Island)中,城国由女战士(Amazons)操控。而神奇女侠(Wonder Woman)的居所正是百慕大三角。
Marvel Comics的连续剧《Skull the Slayer》中,有一个世界住满了被百慕大三角吞噬的人,而百慕大三角正是侨民的陷阱。
Milton Bradley于1975年推出一个名为“百慕大三角”的棋盘游戏。
Buckethead于2002年推出名为一张《百慕大三角》的音乐专辑。
英国漫画《Starlord》有一则名为《Planet of the Damned》的故事:百慕大三角扮演太空和时间的旋涡,制造了一个敌对的行星,在那里百慕大三角的生还者在侨民环境中挣扎求存。故事以一些有记录的失踪事件作为背景。故事始于1987年5月13日。
犹太作家Peter Benchley撰写了一部名为《岛》(The Island)的长篇小说,讲述一名新闻记者调查百慕大三角,发现了失踪事件是海盗所为──与文明世界隔绝的海盗后裔靠掠劫船只求活。1980年,该书改篇成电影,由Michael Ritchie执导,Michael Caine主演。
Chuck Palahniuk的长篇小说《Diary》常将失踪的事物解释为“百慕大三角化”("Bermuda triangulated")。
英国剧作家Snoo Wilson凭戏剧幻想曲《The Glad Hand》于1978年夺得怀丁作家奖(John Whiting Award)。剧中一名南非百万富翁雇用演员重演美国西部的加油机飞越百慕大三角的历史,希望鼓起敌基督参与枪战。
重摇滚乐队Vengeance于1997年推出了一张名为《从19号班机归来》(Back From Flight 19)的音乐专辑。
《百慕大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Charles Berlitz 著(ISBN 0-385-04114-4):现时已绝版;坊间还有其他大同小异的资料。
《百慕大三角:已解开》(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Lawrence David Kusche著,1975年(ISBN 0-87975-971-2)
《进入百慕大三角:追踪世界最大谜团背后的实情》(Into the Bermuda Triangle: Pursuing the Truth Behind the World's Greatest Mystery),Gian J. Quasar著,2004年(ISBN 0-07-142640-X)
《失踪事件的地狱边缘》(Limbo Of The Lost),John Wallace Spencer著(ISBN 0-686-10658-X)
梁科庆小说《Q版特工3百慕大三角》
雷克·莱尔顿小说《波西杰克森—妖魔之海》的妖魔之海就是百慕大三角。
[编辑] 参见百慕大三角事件列表
Chuck Wakely Incident
Vile Vortices
福尔摩沙三角
超自然现象
大西洋
[编辑] 参考^ [http://www.navy.mil/search/display.asp?story_id=28304 SUBLANT Statement Regarding USS San Juan and Missing Submarine Proceres - www.navy.mil]
[编辑] 外部链接Google Maps 百慕大三角地图
Skeptic's Dictionary 百慕大三角条目 线上的超自然与伪科学辞典
世界地图集 百慕大三角地图 地图及资料
美国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地质学家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理论的意见
美国地质调查局 天然气水合物 封面
海军历史中心 FAQ
19号班机的失踪 FAQ
百慕大三角“伪博物馆”
㈥ 【文学爱好者进】急!求一篇文章!详细请进!如果写得好的话,财富加到100!
麦哲伦游记
现在是1521年,菲律宾群岛。
我叫麦哲伦,是一个航海家。现在,窗外正进行着一场恶战,我们和这里的土著发生了激烈冲突。我们长途跋涉了数年,如今缺粮断炊,人员大大减少。这次冲突,定会给我们带来严重损失,甚至使我们全军覆没。我也不知我还能不能活下来,所以,我要抓紧时间,把我环球旅行的故事写下来。若干年后,这里也从荒蛮之地转变成文明社会后,我们的后代便会知道,人类曾有这么样的一个壮举。
两年前,也就是1519年,确切地说,是1519年9月20日,我和266人,乘着5艘帆船,从塞维利亚出发了,塞维利亚是座美丽的城市,那里曾走出过唐璜、博马舍、嘉尔曼……
我们经过研究,知道,我们得先横跨我们西边这片一望无际的大洋。在这片海上,我们航行了70天,11月29日,我们终于来到了南美洲。我们登了岸,这里炎热极了,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绵延的高山和丘陵,我给这里定了个名,“正月之河——里约热内卢!”
在里约热内卢,我们没有发现通往新大洋的入口,还得继续寻找。1520年1月10日,我们找到了一个大海湾。众人欢呼起来,找到通往新大洋的海峡了,这里是美洲的尽头!我们的船队迅速开进去,结果大为扫兴,那只是一个河口!但不管怎样,这也算是一个发现,我当即为它取名:拉普拉塔河。
过了两个月,我们找到了一个我称为“圣胡安”的地方。在那里,有大量的淡水、海鸟和鱼类,我们的饮食问题大大地得到了解决。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发现了当地的原著居民,这些人体格高大,身披兽皮;他们的鞋子也很特别,他们把湿润的兽皮套在脚上,上至膝盖。雨雪天 就在外面再套一双大皮靴。我把他们称为“大脚人”。
1520年8月底,船队驶出圣胡安港,沿大西洋海岸继续南航,准备寻找通往“南海”的海峡。经过三天的航行,在南纬52°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海湾。我派两艘船只前去探察,希望查明通向“南海”的水道。当夜遇到了一场风暴,狂飙呼啸,巨浪滔天,派往的船只随时都会有撞上悬崖峭壁和沉没的危险,如此紧急情况,竟持续了两天。说来也巧,就在这风云突变的时刻,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往“南海”的峡道。
我率领船队沿海峡航行。峡道弯弯曲曲,时宽时窄,两岸山峰耸立,奇幻莫测。海峡两岸的土著居民,欢喜燃烧篝火,白日蓝烟缕缕,夜晚一片通明,好像专门为我的到来而安排的仪仗队。我高兴极了,我在夜里见到陆地上火光点点,便把海峡南岸的这块陆地命名为“火地”。
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我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好像上帝帮了我大忙。我就给“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船队终于到达三个有居民的海岛,这些小岛是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岛上土著人皮肤黝黑,身材高大,他们赤身露体,然而却戴着棕榈叶编成的帽子。热心的岛民们给我们送来了粮食、水果和蔬菜。在惊奇之余,我们对居民们的热情,无不感到由衷的感激。但由于土人们从未见到过如此壮观的船队,对船上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新奇感,于是从船上搬走了一些物品,船员们发觉后,便大声叫嚷起来,把他们当做强盗,还把这个岛屿改名为“强盗岛。
船队再往西行,来到如今我所处的菲律宾群岛。此时,我和我的同伴们终于首次完成横渡太平洋的壮举,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一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我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
㈦ 圣经里,诺亚造方舟可不可能实现
回答:
现将“新华网”于2010年8月27日,刊发的“揭穿世界文明史上的十大惊天谎言”一文,复制如下,以作“圣经里,诺亚造方舟可不可能实现?”之解答。
揭穿世界文明史上的十大惊天谎言
新华网2010-08-27
对于未知世界的谜团,人类始终充满好奇,它们到底存不存在,是真是假最终只能考历史和实践来证明。
1. 百慕大死亡三角
在众多科学骗局中,百慕大传说是影响最大且流传最广的一例,但它的起因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个美国飞行员的传说而已。
由于百慕大地处大西洋中心,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百慕大政府不仅没有尝试去澄清这个显然不存在的死亡三角,反而大肆渲染,甚至绘声绘色地将其印入旅行手册中。直到1980年,美、澳科学考察队联合发表声明,声明中称:百慕大没有任何超越自然的地方。
百慕大群岛是世界闻名的一个地方,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正东约600公里的海上。百慕大三角的具体地理位置是指位于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岛、迈阿密(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和圣胡安(波多黎各岛)这三点连线形成的三角地带。
2. 尼斯湖怪兽
尼斯湖怪兽的起因比百慕大还要离奇。几十年前,一张不甚清晰的尼斯湖怪兽照片震动了整个科学界,而拍这张照片的盖斯是当地的旅游接待人员。10年前,他承认所谓的尼斯湖怪兽,是他用洗衣机排水管、泡沫塑料及塑料桶拼接而成的。
尼斯湖水怪是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尼斯湖的传疑生物。它的形象一向都是蛇颈龙一般的生物。此怪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希望能一睹水怪真面目;同时也吸引著许多科学家和探险者的目光,数百年来已经有无数次的搜捕水怪行动,尽管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
近一百多年来,此怪兽像幽灵似地时隐时现,不断有人声称亲眼看到过它。根据那些声称见过它的人们描述,它那蛇一样的头和长脖子,一般伸出水面一米多高,人们较多看到的是怪兽的巨大背部,有人说是两个背,有人又说是三个背。
关于水怪的最佳记载可追溯到公元565年,爱尔兰传教士圣哥伦伯和他的仆人在湖中游泳,水怪突然向仆人袭来,多亏教士及时相救,仆人才游回岸上,保住性命,自此以后,十多个世纪里,有关水怪出现的消息多达一万多宗。但当时的人们对此并不相信,认为不过是古代的传说或无稽之谈。
1802年,有一个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的农民说,有一次他在尼斯湖边劳动,突然看见有一只巨大的怪兽露出水面,用短而粗的鳍脚划着水,形状很奇特,气势汹汹地向他猛游过来,距离他只有45米,吓得他慌忙逃跑。
3. 诺亚方舟的发现
1984年,英国考古人员宣布在埃及发现了《圣经》中记载过的诺亚方舟,并配发了多张图片。但事实上,按《圣经》记载,诺亚方舟为世界上每一个物种都留了一个位置,据此算来,这样大的船,至今人类都无法造出来。
诺亚方舟,又译挪亚方舟,是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和亚伯拉罕诸教中,传说一艘根据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依原说记载为方形船只,但也有许多的形象绘画描绘为近似船形船只。
上帝对诺亚说: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的造法乃是这样:要长300肘(古代长度单位,1肘=0.44米),宽50肘,高30肘。
1919年,公众终于见到了第一张诺亚方舟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由俄国飞行员罗斯科维斯基拍摄的,上面可以隐约看出冰川下一个模糊的暗色斑点。而这以后利用雷达和深层探测器进行的地质考察,却显示这个斑点只是亚拉腊地区岩石共有的一种异常结构。
支持诺亚方舟理论的人十分肯定:这就是诺亚方舟。实际上也的确存在着一些奇怪的巧合:这个“异物”距纳瓦拉找到那块木头的地方只有几百米,而那块木头是在位于“阿赫拉峡谷”附近的埃奇米阿津修道院找到的。
2010年4月28日,一支由香港人(香港诺亚方舟国际事工组织的福音派基督徒)和土耳其人组成的探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日前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海拔超过4000米处发现了诺亚方舟遗迹,并成功进入巨型木结构的方舟内,探索队员还在方舟内发现了陶器、绳索以及类似种子的物体。这一发现引起了土耳其政府官员的高度重视。虽然探险队员言辞凿凿,但是质疑之声还是不少。而探险队员则表示,他们目前不愿意透露发现残骸的具体地点。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同过去的其它发现一样,毫无可信度。
4. 有人造心脏的木乃伊
1991年,一些科学家宣称,他们在金字塔发现了一个拥有人造心脏的木乃伊,而且这个心脏至今仍在跳动,据称它是黑水晶制成的。但事实是,目前金字塔的所有木乃伊都已搬进了博物馆,没有人能在1991年在金字塔内部看到木乃伊。
5. 常温下的超导体
1989年12月,印度科学家宣称他们制造出了常温下的超导体,这种合金居然在37℃中仍然电阻为零,而直到今天,最先进的超导体合金也需在-100℃左右。有趣的是,不久之后,斯里兰卡科学家亦宣称他们制造出了常温下的超导体。
6. 牛皮西红柿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一家实验室宣布他们成功地将牛的基因移植到西红柿的基因上,结果他们得到了一个果皮似牛皮、果肉似西红柿的成品。这一发现轰动世界。据消费者报告指出,这个牛皮西红柿的消息其实是在愚人节那天发布的,经过了一个多月才有人发现。
7. 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总统里根宣布的这个计划煞有介事地宣称,美国将在太空设立三道激光防线,以抵御可能遭受的核攻击。一些不明就里的美国科学家纷纷指出其不可操作性,但前苏联却信以为真,先后投资数千亿美元,以求也搞一套星球大战体系,结果是人财两空。
星球大战计划也就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之战略防御计划,简称星球大战,台湾称“星战计划”。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定名为: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
8. 改写热力学定律
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名侨居英国的斯里兰卡学生宣称,他发现热力学定律是错误的,因为在冰箱中,热水冻结速度快于冷水。与牛皮西红柿一样,这位学生也是4月1日公布他的发现的。
9. 活捉外星人
发现外星人在美国平均一天有200起,其中活捉外星人报告平均一天便有10起以上。可笑的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经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宣称见过外星人的人,都不可能真的见过外星人。
美国UFO(不明飞行物)爱好者每年都会聚集在美国内华达州375号高速公路附近,研究UFO。由于经常有人称在这条公路附近发现UFO,1996年,当地政府干脆将这条长157公里的公路命名为“外星人高速公路”。
驱车行驶到拉斯维加斯西北约130公里就到了375号高速公路与新郎湖公路的交界处,在这里就可以看见远方一大群UFO爱好者正用高倍望远镜遥望着天空。路边竖立着的375号高速公路路牌上,用怪异的英语字体写着“外星人高速公路”,路牌上被UFO爱好者贴上了各种各样和UFO有关的标记。
10. 次声武器
1984年,法国几名科学家宣布,他们发明了次声武器,只要一开动它,它便会发出次声,杀死方圆10公里以内的人。他们称他们曾不小心开动过它。
次声武器就是一种能发射频率低于20赫兹的次声波,使其与人体发生共振,致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变形、甚至破裂,从而造成损伤以至死亡的高技术武器。
次声波武器虽是强大、厉害的武器,但却存在着固有的缺陷。首先,次声波不易聚焦成束,实现定向聚焦发射相当困难,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敌我不分,容易误伤,且在空旷的环境中难于产生高强次声波;其次,次声波很长。
㈧ 马可.波罗游记是怎样写成的
可·波罗之书的特点和内容
前往亚洲去的西欧商人一般情况下都接受了本国政府和罗马教廷的专门外交使命或间谍任务。然而,商人们摆在首要位置的是商业买卖利润:什么货物在欧洲最值钱,而这些货物在亚洲哪个国家里购买获利最多;欧洲的什么货物卖到什么地方和卖给什么居民最划算。而财政税率问题(所得税和关税)、货物的转运问题——探索道路、使用交通工具以及建立商业
货栈等问题都与这些商业利润密切相关。总之,这是商人首先关心的
问题。14世纪里,人们把这类问题称为实用商业。当时,意大利确实出版过一本关于亚洲各国情况的著名的旅行指南手册,这本手册也叫同样的名称,它是由佛罗伦萨人佛朗西斯哥·巴尔杜奇编纂的。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实用指南对旅行商人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各国游记之书》。这种旅行指南后来演变成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在19世纪西欧国家把这个分支叫作《商业地理》、《贸易地理》或《经济地理》。如今,许多资产阶级地理学家很了解这门学科。
早在公元 8世纪以前,中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家(确切地说是使用阿拉伯语的地理学家们)已经开始编纂这类指南性的书籍,然而威尼斯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之行后所著的书,按其基本内容来看应该属于西欧此类书籍中首批之一。这本书最早的版本是作者于1298年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笔录而成的,原书名为《称为世界差异之书》。
马可·波罗的书与后来出版的索然无味的编纂读物有着明显的不同,它的大部分章节是根据作者本人耳闻目睹的事实写成的,其他部分(一少部分例外)是根据路遇人的口述记录,它不是根据文学资料拼凑而成的。因为这本书是在监狱里由一个难友——比萨人鲁思梯谦把这些直接听来的生动感人的一连串故事笔录而成,这就构成了马可·波罗的这本书的别致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从行记一词的本义来说,只有它的序言和其他章节不多的部分相符。这本书基本概括记述了亚洲各国的情况:地域、城镇、居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蒙古大汗和中国皇帝忽必烈的宫廷建筑。这本地理资料书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书中展现出不少的历史记述章节和短小精练的神话故事。
老辈波罗前往中国的大致路线
很显然,马可·波罗所采用的资料不仅有他本人亲自收集的,而且还有父辈波罗们积累的。他的父辈们——父亲尼古拉和叔父马飞阿如同马可一样,不是一次而是三次穿越亚洲地区,其中两次是由西到东漫游,另一次是在第一次旅行中返回欧洲的行程。
约在1254年,尼古拉和马飞阿离开了威尼斯,在君士坦丁堡度过六年之久。为了商业贸易,他们离开君士坦丁堡前往南克里米亚地区。1261年,由南克里米亚地区来到伏尔加河。波罗兄弟从伏尔加河中游向东南行进,走过蒙古金帐帝国的疆土,穿过里海平原,然后又翻越乌斯秋尔特高原地带,抵达花拉子模的乌尔根奇城。再往前的路线是,沿阿姆河的上游谷地到达泽拉夫尚河的下游地区,再沿泽拉夫尚河向上行进到达布哈拉城。在布哈拉城他们遇见了伊朗的征服者——伊尔汗旭烈兀的使臣。这位使臣准备前往忽必烈大汗的国家,所以向这些威尼斯人提出建议,让他们与他一同前往。
波罗兄弟随同使臣一起向“北和东北”走了一年之久。沿着泽拉夫尚河谷向上到达撒马尔罕,进入锡尔河谷地后沿着这个谷地向下游行进,来到奥特拉尔城。由此出发,他们沿西天山的山麓进入伊犁河谷。他们继续向东前进,时而沿伊犁河谷向上走去,时而穿过准噶尔的大门,经过阿拉湖之滨(在巴尔喀什湖以东)。然后他们沿东天山山麓向东挺进,到达哈密绿洲。哈密是从中国通往中亚细亚伟大的丝绸之路北线上的重要城镇.
离开哈密后他们向南行进,到达沙州绿洲(即现今的敦煌),这片绿洲位于疏勒河河谷。他们再继续向东前进,来到大汗的住地。这次所行的路线,后来他们与马可·波罗又走过一次。
马可·波罗在亚洲旅行的大致路线
1271年,身为商人的父辈波罗们与马可·波罗同行来到巴勒斯坦,当时马可·波罗只有 17岁。波罗家族由西到东穿越亚洲之行始于1271年秋。他们从阿卡城阿卡城也称圣胡安·阿卡,是现今的阿克城。当时是基督教圣地之一。——译注出发转道抵达伊斯肯德伦湾(即亚历山大勒塔湾)的剌牙思城剌牙思,一译来亚苏斯,即现今土耳其亚历山大勒塔湾的阿亚什城。在马可·波罗所处的年代里,该城属于亚美尼亚王国。——译注,然后穿过小亚细亚的中部地区和亚美尼亚高原,从此他们转身向南走去,到达库尔德斯坦。然后他们沿底格里斯河河谷顺水而下,经过摩苏尔和巴格达城到达巴拉香。再往前,这些威尼斯人大约是向北行进,来到大不里士,然后从东南穿过伊朗,经过起尔漫到达霍尔木兹。他们原想由此经海路航向印度,由印度前往中国,但是他们看到,霍尔木兹港的航船很不牢靠。于是,他们再次返回起尔漫,经过艰难的历程,一直向北挺进,在此期间他们穿过卢特沙漠,到达凯恩城。从这个地方起人们不清楚他们是走哪条路线到达巴尔赫城的。他们继续向东前进,沿兴都库什山脉的南麓进入阿富汗的山地巴达克,并到达帕米尔高原,马可 ·波罗在他的书中对帕米尔高原和阿赖谷地作了简短的记述,这些记述非常精确。
这几个威尼斯人转向东北走,来到喀什噶尔绿洲,然后从南边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时他们沿着西藏山脉的西北部山麓向前走,路过一个又一个沙漠绿洲,一直走到车尔臣河的下游地区。从此地出发,他们穿过沙砾地带(黑沙漠),路经沙漠中一个又一个水草地,来到疏勒河的沙州绿洲——父辈波罗们从前曾来过这个地方。离开沙州后他们穿过唐古忒省唐古忒省,一作唐古特。清代文献中对青藏地区及当时藏族的称谓。元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惕,后渐用以泛称青藏地区及当时藏族诸部。——译注(西藏的东北地区)到达甘州(张掖),该城位于黑河的上游地区,即弱水地区。这条河沿长城的西段流去,有的地方离长城很近。这些威尼斯人在甘州停留了一年之久,停留的原因未作说明,只说是“一件不屑一顾的事情所致”。可能正是在这段时间,马可·波罗访问了哈剌和林城——他此行最北的目的地。马可·波罗所谈的北部亚洲地区的全部情况并不是他亲身经历过的,而是根据听说来的消息记述的。
这些威尼斯人从甘州出发继续向东南前进,穿过“唐古忒省大部分地区,那里有许多王国”,抵达西宁城。
波罗们最后一段行程是:离开西宁城后走向大汗的临时行宫,这个临时行宫名叫开平府,它位于汗八里(北京)以北,张家口以东。波罗起初沿黄河中游河谷行进,然后穿过一片草原。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是在这段路程上,还是以前在中国东部边境的旅途中,马可·波罗都没有看到中国的长城。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居留15年之久(约从1275年至1290年)。马可·波罗在大汗皇帝的朝廷里任职期间,显然数次沿不同的路线走过中国的东部地区。当时在中国旅行不会遇到任何困难,特别是作为忽必烈的信使,更无困难可言。全国设有组织严密、服务周到的交通线——马驿站和步驿站(跑步驿站)。按马可·波罗的书里所提供的资料可以比较准确地断定,他从汗八里出发漫游中国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东行路线,即沿海向南行驶,经过“中国”(中国北部)和“蛮子”(中国中部和南部)到达“雄伟壮丽的金山城”(杭州)和“规模宏大的著称于世的刺桐城”(泉州);另一条是西南行路线,即向西南进发,到达西藏东部地区和与这个地区相毗邻的地方。这位威尼斯人赞不绝口的金山城就是杭州,杭州城坐落在中国的一条大河的河口区之南,中世纪此城确是中国和世界的大城之一。然而,过分夸张地描写金山城有“1.2万座石桥”,自然会导致现今的一些人对令人神往的《百万之家》《百万之家》就是《马可·波罗行记》。由于马可·波罗在向威尼斯人叙述中国之行时故意夸大了忽必烈大汗国家的富有,常常用百万、数百万、数十个百万的数字来说明他所见到东西的价值,所以威尼斯人给马可·波罗的家取了一个名字,叫“百万之家”。——译注一书持不信任感。威尼斯人都这样议论他们的这个同胞,原因可能是他热衷于夸大事实(既有真实的,也有臆造的)。
马可·波罗环绕南亚的航海及返回祖国
在忽必烈大汗的朝廷里任职多年之后,这些威尼斯人决定经海路返回祖国。他们受大汗的委托护送两位公主前往伊朗——一个中国公主,一个蒙古公主蒙古公主名叫阔阔真,中国公主无名,最初流传的《马可·波罗行记》中有中国公主一事,后来马可·波罗把中国公主一事删去了。——译注,将许配给伊尔汗(伊朗的蒙古统治者)或这位统治者的皇太子。因此
,他们绕过南亚,经过伊朗,到达伊尔汗国的首都大不里士。约在
1291年,中国的船队从刺桐拔锚起航,向西南行驶,穿过钦海(南中国海)。在这次航行期间,马可·波罗听到了有关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即在钦海上“有7448个海岛”的传说,然而他仅仅抵达苏门答腊岛,在此岛上停留了五个月之久。他们在北部海岸登陆,并且建造了一些木头营房,因为他们惧怕当地岛民,听说这些岛民“像野兽一样地吃人肉”。从苏门答腊岛出发,中国船队路经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向锡兰岛驶去。马可·波罗错误地认为锡兰岛(如同爪哇岛一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岛之一”,但是他却十分真实地记述了锡兰岛的居民生活方式、宝石产地和保克海峡的负有盛名的珍珠采集场。离开锡兰后,中国的航船沿西印度斯坦和伊朗南岸继续行进,穿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波斯湾。
马可·波罗还记述了印度洋沿岸的一些非洲国家情况,很显然,他并没有到过这些国家。他同样还记述了阿巴西亚大国(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山及位于赤道附近和南半球的桑给巴导?一译来亚苏斯,即现今土耳其亚历山大勒塔湾的阿亚什城。在马可·波罗所处的年代里,该城属于亚美尼亚王国。——译注,然后穿过小亚细亚的中部地区和亚美尼亚高原,从此他们转身向南走去,到达库尔德斯坦。然后他们沿底格里斯河河谷顺水而下,经过摩苏尔和巴格达城到达巴拉香。再往前,这些威尼斯人大约是向北行进,来到大不里士,然后从东南穿过伊朗,经过起尔漫到达霍尔木兹。他们原想由此经海路航向印度,由印度前往中国,但是他们看到,霍尔木兹港的航船很不牢靠。于是,他们再次返回起尔漫,经过艰难的历程,一直向北挺进,在此期间他们穿过卢特沙漠,到达凯恩城。从这个地方起人们不清楚他们是走哪条路线到达巴尔赫城的。他们继续向东前进,沿兴都库什山脉的南麓进入阿富汗的山地巴达克,并到达帕米尔高原,马可 ·波罗在他的书中对帕米尔高原和阿赖谷地作了简短的记述,这些记述非常精确。
这几个威尼斯人转向东北走,来到喀什噶尔绿洲,然后从南边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时他们沿着西藏山脉的西北部山麓向前走,路过一个又一个沙漠绿洲,一直走到车尔臣河的下游地区。从此地出发,他们穿过沙砾地带(黑沙漠),路经沙漠中一个又一个水草地,来到疏勒河的沙州绿洲——父辈波罗们从前曾来过这个地方。离开沙州后他们穿过唐古忒省唐古忒省,一作唐古特。清代文献中对青藏地区及当时藏族的称谓。元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惕,后渐用以泛称青藏地区及当时藏族诸部。——译注(西藏的东北地区)到达甘州(张掖),该城位于黑河的上游地区,即弱水地区。这条河沿长城的西段流去,有的地方离长城很近。这些威尼斯人在甘州停留了一年之久,停留的原因未作说明,只说是“一件不屑一顾的事情所致”。可能正是在这段时间,马可·波罗访问了哈剌和林城——他此行最北的目的地。马可·波罗所谈的北部亚洲地区的全部情况并不是他亲身经历过的,而是根据听说来的消息记述的。
这些威尼斯人从甘州出发继续向东南前进,穿过“唐古忒省大部分地区,那里有许多王国”,抵达西宁城。
波罗们最后一段行程是:离开西宁城后走向大汗的临时行宫,这个临时行宫名叫开平府,它位于汗八里(北京)以北,张家口以东。波罗起初沿黄河中游河谷行进,然后穿过一片草原。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是在这段路程上,还是以前在中国东部边境的旅途中,马可·波罗都没有看到中国的长城。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居留15年之久(约从1275年至1290年)。马可·波罗在大汗皇帝的朝廷里任职期间,显然数次沿不同的路线走过中国的东部地区。当时在中国旅行不会遇到任何困难,特别是作为忽必烈的信使,更无困难可言。全国设有组织严密、服务周到的交通线——马驿站和步驿站(跑步驿站)。按马可·波罗的书里所提供的资料可以比较准确地断定,他从汗八里出发漫游中国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东行路线,即沿海向南行驶,经过“中国”(中国北部)和“蛮子”(中国中部和南部)到达“雄伟壮丽的金山城”(杭州)和“规模宏大的著称于世的刺桐城”(泉州);另一条是西南行路线,即向西南进发,到达西藏东部地区和与这个地区相毗邻的地方。这位威尼斯人赞不绝口的金山城就是杭州,杭州城坐落在中国的一条大河的河口区之南,中世纪此城确是中国和世界的大城之一。然而,过分夸张地描写金山城有“1.2万座石桥”,自然会导致现今的一些人对令人神往的《百万之家》《百万之家》就是《马可·波罗行记》。由于马可·波罗在向威尼斯人叙述中国之行时故意夸大了忽必烈大汗国家的富有,常常用百万、数百万、数十个百万的数字来说明他所见到东西的价值,所以威尼斯人给马可·波罗的家取了一个名字,叫“百万之家”。——译注一书持不信任感。威尼斯人都这样议论他们的这个同胞,原因可能是他热衷于夸大事实(既有真实的,也有臆造的)。
马可·波罗环绕南亚的航海及返回祖国
在忽必烈大汗的朝廷里任职多年之后,这些威尼斯人决定经海路返回祖国。他们受大汗的委托护送两位公主前往伊朗——一个中国公主,一个蒙古公主蒙古公主名叫阔阔真,中国公主无名,最初流传的《马可·波罗行记》中有中国公主一事,后来马可·波罗把中国公主一事删去了。——译注,将许配给伊尔汗(伊朗的蒙古统治者)或这位统治者的皇太子。因此
,他们绕过南亚,经过伊朗,到达伊尔汗国的首都大不里士。约在
1291年,中国的船队从刺桐拔锚起航,向西南行驶,穿过钦海(南中国海)。在这次航行期间,马可·波罗听到了有关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即在钦海上“有7448个海岛”的传说,然而他仅仅抵达苏门答腊岛,在此岛上停留了五个月之久。他们在北部海岸登陆,并且建造了一些木头营房,因为他们惧怕当地岛民,听说这些岛民“像野兽一样地吃人肉”。从苏门答腊岛出发,中国船队路经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向锡兰岛驶去。马可·波罗错误地认为锡兰岛(如同爪哇岛一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岛之一”,但是他却十分真实地记述了锡兰岛的居民生活方式、宝石产地和保克海峡的负有盛名的珍珠采集场。离开锡兰后,中国的航船沿西印度斯坦和伊朗南岸继续行进,穿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波斯湾。
马可·波罗还记述了印度洋沿岸的一些非洲国家情况,很显然,他并没有到过这些国家。他同样还记述了阿巴西亚大国(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山及位于赤道附近和南半球的桑给巴岰00 ??岛和马达加斯加岛。但是,马可·波罗把桑给巴尔岛与马达加斯加岛混为一谈。这两个岛都是东非近海的岛屿,所以他对这两个海岛作了许多不真实的报道。尽管如此,马可·波罗却是报道马达加斯加岛的第一个欧洲人。
经过三年多的航行,这些威尼斯人把公主们护送到伊朗(约在1294年),在1295年回到了祖国。马可·波罗被投入热那亚监狱是在1297年,其原因不详。1298年他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他的书。1299年,马可·波罗被释放,返回威尼斯。传记作家们所引用的有关他此后生活情况的全部资料几乎全是一些传闻。这些传闻一部分是16世纪产生的,而14世纪里关于马可·波罗本人的历史和家庭情况的文献流传至今的很少。已经得到证实的是,马可·波罗直到晚年仍旧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远非一个富有的威尼斯公民。他于1324年逝世。
马可·波罗之书在地理学史上的作用
马可·波罗的书中所记述和提到的不仅有马可·波罗自己和父辈波罗们游历过的地区,而且还有其他许多非常遥远的国家。如果把分散在这本书各章节中的全部地理资料综合在一起,那么一定会形成一个确定性的概念,即这位威尼斯人的地理观——“马可·波罗的世界观”。这本书的最伟大的评论家是美国的金利·尤尔,他曾为此书绘制了一张地图。
14~15世纪里,马可·波罗的书成了当时人们绘制亚洲地理图的指导性文献之一。在1375年绘制的天主教世界地图上和其他许多著名的地图上,其中包括1459年弗拉-毛罗的圆形世界地图,很大程度都使用了马可·波罗的地名录。当然,后来一些中世纪绘图家们也使用了另外一些历史文献,但是那些文献就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而言比这位求实的威尼斯人所著的书逊色很多。他们甚至还使用了法国的一个匿名作家所著《约翰·曼德维尔先生游记》的资料,这本书的描写是引人入胜的,但是全书塞满了虚假的叙述和露骨的欺骗(人名是虚构的)。马可·波罗的书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不仅15~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首次探险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使用了在波罗强烈影响下绘制的地图,而且,马可·波罗的书还成了许多著名“天文学家”和航海家——包括哥伦布——手边的必读之物。
马可·波罗的书列于中世纪罕见的作品——文学或科学著作之林,直至今日,人们还反复阅读,爱不释手。这部著作已经进入世界文学的宝库,并被译成了欧洲几乎所有国家的文字和世界其他许多民族的文字。它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里一版再版地印刷。从最初的手稿出现时开始(1298年),它经历的时间越长,它引起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人种学家和哲学家甚至广大读者的兴趣就越浓。这本书的最新俄文版本是1955 年问世的。
参考资料:http://www.surag.net/viewArticle.do?method=viewArticle&id=
㈨ 马可·波罗(Marci Polo)的资料!!!!!
越看越眼熟,跟我题目一样?
我这里资料很多..而且都翻译了的哦...就不帖出来了..
需要的话加我QQ11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