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氏寺遗址
⑴ 蒙城旅游景点大全
九顶灵山寺九顶灵山寺位于蒙城县城西北16公里小涧镇狼山山顶,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共十三间,分两进院落,有院墙围护,总体为砖石结构。九顶灵山寺
马公府
马公府坐落在蒙城县马集镇境内,为晚清一品当朝马玉昆府邸。马公府存房屋46间,分前后两进院子,后院又分为东西两院,整个建筑为“品”字型,砖木框架结构,房梁一般为三层垛梁,存有大量砖雕、木雕。马公府板桥集战斗纪念馆板桥集战斗纪念馆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雪枫公园内,纪念馆是为纪念板桥集战斗而建,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馆内展示了10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同时收藏了120名将军的题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板桥集战斗纪念馆万佛塔万佛塔又名插花塔、兴化寺塔、慈氏寺塔,位于蒙城县城中心。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尊而得名。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塔的四正面辟门,其余四面砌作假窗,上檐第二、第三层用砖砌作塔檐平座。万佛塔
蒙城县文庙
蒙城文庙又名蒙城孔庙,始建于元至元21年(1284年),是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有灵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和大成殿。蒙城文庙尉迟寺史前文化遗址
尉迟寺史前文化遗址位于蒙城县东北20公里处,面积约十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遣址,为大汶口文化演化中的一种新的类型,是父系氏族晚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所居住的村寨或城堡,距今5000年左右。尉迟寺史前文化遣址
双公庙
双公庙位于蒙城县吕望镇,始建于唐,清末重修,是安徽省少有的唐代庙宇。尚存前殿3间,供奉庄子,后殿3间,供奉姜子牙。双公庙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蒙城县双公庙庄子祠1995年6月,蒙城在明代庄子祠旧址上重建庄子祠。2008年后,该县增设了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庄子草堂、庄子养生院、五五池、逍遥池等新景观。全祠占地52亩,由仿汉代祠堂建筑群和东西万树园等景观构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⑵ 蒙城的万佛塔距现在有多少年
蒙城万佛塔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城中心,是蒙城县的标志性建筑。因塔身内回外嵌砌琉璃小佛答近万躯而得名。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从两块碑记的相隔时间推断,从五层到十一层即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层,加上基础和塔刹的施工,全塔约修了十年左右。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6米。万佛塔体型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它使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为我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是一处重要的宋塔实物。一九六一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2006年,万佛塔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城县志》载:“插花塔在城内慈氏寺,宋时建。”据传,塔内曾有唐贞观三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毁。从结构特点判断,宋代建筑成分居多。造型优美,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近年已进行全面维修,并建万佛塔公园,对外开放
⑶ 蒙城有什么好玩的啊
陆将军府 县城东南60里立仓镇陆瓦房村 为陕西督军陆建章将军府第,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雪枫公园 县城东北30里板桥镇 公园建于1999年,占地300余亩。为纪念新四军将军彭雪枫曾率部于此抗击日军,故名雪枫公园。 移村银杏树和母集银杏树 县城东50里移村乡政府所在地东约3华里 俗名移村白果树。原两棵,据说为雌雄之分,被烧毁一棵。现有的一棵约100余年,树干17围,覆盖数亩,根露地表,伸展逾丈 县城西20里涡河南岸 俗名母集白果树,约700年。枝叶繁茂,覆盖数亩,十分壮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锁山 县城西北地区25公里小涧镇东侧 双锁山旁依涡河,南北走向,延绵约十华里。北有狼山,南有黄柏山、尖山,可谓群山环抱。五代时,当地女英雄刘金定以此山立寨护乡,捻军领袖张乐行曾在此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作为防线要地。山上山下文物古迹较多,著名景点如刘金定饮马泉、梳妆楼、上马台、凉马棚、宋武烈王高琼墓、红城遗址等。县人大常委会已于1989年通过决议将之列为历史文化风景保护区计划。 山桑古城 县城北40里,即现在的坛城所在 殷商古都,西汉称山桑,自商、周经春秋、战国、秦汉至南北朝,县治均设此地,共约2000余年,旧城共分内、中、外三城,外城总面积56.32平方公里,中城近2平方公里,城址清晰,四门八关,里城(又皇城)依北冢山而建,面积25公顷。 漆园旧址 县城东北涡河北岸姜楼村一带 战国时庄子作漆园吏,此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 县城老大街中心地段 明万历十年(1582)知县吴一鸾建,清顺治九年重修,民国4年县知事汪篪题横匾两幅,北曰"漆园屏障",南曰"满城如画"。 文庙(又称圣人殿 老县城中心 文庙又称孔庙,始建于元至元21年(公元1284年),是封建时代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文庙自前而后依次为灵星门、泮池、泮桥(以上待建),大成门和大成殿,灵星门正对青去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灵星门的西南侧有一井,名圣井"圣井甘泉"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门东连名宦祠,西接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有东西配庑,殿东为节孝祠,殿西为忠义祠。东院是文昌阁,西院是明伦堂。大成殿,原名先帅殿,又称圣人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宽五间,进深三间,为山以顶抬梁式建筑,九檩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栋梁,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殿内外上下重油彩绘,雕梁画栋,金壁辉煌,是我们淮北地区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从前,殿内正中供孔子神龛牌位,两旁置颜、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殿上方悬着康熙,乾隆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殿前阅台高一米余,上有一圈汉白玉栏杆,中间和两旁有石阶供人登临。东西廊房各七间。为灰色筒孔覆顶,车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历代贤孺牌位。大成门又称戟门,面阔五间,是通向大成殿的过道门。在其东面的名宦祠原供苏舜饮,丰稷等在蒙城有政绩的官吏,西面的乡贤祠原供庄子、何惟等地方贤士 万佛塔 万佛塔公园东南隅 原名插花塔,因上面镶有八千多尊佛像,故名万佛塔。宋崇宁元年(1102),塔东侧有寺,名兴化寺,故最早塔名叫兴化塔。元代丙子年(1356)于塔西旁又建一寺名慈氏寺,明洪武年重修,又名慈氏寺塔。蒙城八景之"慈氏晓钟"即因此而来。塔建于北宋崇元年至五年,十三层,高42.6米,塔底周长24米,直径8米。呈八角形,内外嵌砌赭、黄、绿三色琉璃砖。塔身内外遍嵌彩陶佛,计八千余尊,故称万佛塔。每层有四门,七层以下方向一致,七层以上逐递换向,形成上下错位。塔顶为铁制塔刹,装有复钵一个,每层八角皆有风铃。塔内结构繁多,四层有小庙,内部塔壁嵌一块宋代修塔碑记。上塔的阶梯为枣木所制,因年代久远,留下深深的磨损痕迹。从塔内可上至十一层,登高俯视,城貌尽收眼底,远眺旷野辽阔,平原千里,赏心悦目。解放后,在上级文物部门支持下,经政府多次拨款抢修,已全部修茸加固,恢复了宝塔原貌,是我省著名的宋塔,1964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十五里上天梯 陈仙桥南岸大柳树 传说八仙由此经过,见王店善良的童养媳林英受婆母虐待,渡其从此处登云而去。当地有很多传说。 既是现在的陈桥 嵇康亭 嵇康亭,位于亳州市蒙城县东门内,是蒙城人为纪念嵇康而修建的古亭,现为蒙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⑷ 慈氏塔的故事传说
慈氏塔的修建,流传抄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古代,洞庭湖里有水妖作怪,经常出来为害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大家集资,准备修一座宝塔妖。在修塔地点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全家人大都被水妖涌起的恶浪吞没,只剩下一个寡妇,人称慈氏。她听说要建塔镇妖,把多年积蓄下来的一点钱全部捐献出来,还日夜不停地为造塔的人们烧茶送水,来回奔走。不幸塔未修完,她就离开了人世。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塔命名为慈氏塔,并在塔旁修建了慈氏寺。
⑸ 漆园八景出自哪个时期
蒙城古称漆园,漆园有八景名扬天下,众多文人墨客寻迹览胜,留下不少诗词佳句。
蒙城古往今来流传着八景之说,即:庄楼梦蝶、嵇山夜月、涡水晚渡、狼峰霁雪、冷涧垂虹、圣井甘泉、漆园春雨、慈寺晓钟。历代文人墨客寻迹览胜,曾留下不少诗文佳句。
明、清《蒙城县志》均有记载.明代蒙城县尉李廷甫曾作《台咏八景》诗:
涡水晚舟横,冷涧落垂虹。
晓钟慈氏寺,春雨漆园城。
雪压狼峰白,泉流圣水清。
嵇山明月夜,蝴蝶梦庄生。
蒙城八景多数已不复存在,仅留下遗址残迹,但仍能说明蒙城的古老和文明。
蒙城八景之一庄楼梦蝶/漆园八景
相传,庄子任蒙漆园吏时,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在花木丛林中欢快地飞舞,十分逍遥自在。醒来时,竟有似蝶非蝶的感觉。宋代元丰年间,秘书丞王竞来蒙任县令时,因仰慕庄子,始建庄子祠于涡河北岸的漆园城,并请苏东坡作《庄子祠堂记》。明朝天顺年间,庄子祠毁于洪水。万历九年,知县吴一銮又捐俸买地重建庄子祠于蒙城东关处,规模宏伟壮观。除建有逍遥堂、塑庄子像等,又建了梦蝶楼。楼下苍松点翠,绿草含烟,清幽肃穆,景色宜人。明代巡按郭公周过蒙时,曾写《游庄台》诗,诗曰:
夫子梦蝴蝶,蝶去已千年。
只今荒台上,栩栩思蹁跹。
清人王廷珍也有诗说:
庄周楼,逍遥游,梦时蝴蝶醒时周。
竟然非周亦非蝶,何况呼马与呼牛。
如今,庄子祠又在蒙城涡河北岸漆园旧址重建,梦蝶楼也重新建于庄子祠中。
蒙城八景之二嵇山夜月/漆园八景
嵇山,在县城内东北隅,是一座小土山,四面环水。相传,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任魏中散大夫,因不满司马昭的专横,愤世嫉俗,又因仰慕庄子,曾隐居于此,以著书立说,灌园打铁度日,后被司马昭所害。山因人而得名,故称嵇山。后人为表达对嵇康的敬慕之情,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866年)在嵇山上建一“嵇康亭”。嘉庆年间重修嵇康亭,并较前扩大。后因年久失修,毁于战乱。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县政府又拨款重建嵇康亭,至今犹存。
昔日的嵇山,四面环水,垂柳杂花相间,鸟鸣鱼跃,景色宜人。特别是夏秋之夜,明月当空,凉风习习,荷花溢香,池水荡漾,树影摇曳,秋虫叽叽,情趣幽然,故称一景。清代汪作霖有《嵇山秋月》诗云:
独上嵇山意邈然,追君绝调只狂颠。
一相思处人俱往,七不堪时人自传。
露下寒蛰依浅水,月明孤鹤唳遥天。
何当复奏广陵散,仿佛松风向耳穿。
蒙城八景之三涡水晚渡/漆园八景
蒙城紧靠涡河,旧时河上无桥,人们靠渡船往来于涡河之上。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洒向古渡,别有一番景色;岸边丛林上空归鸟盘旋,泊船栉比冒着炊烟,河水粼粼闪着金光,远处归帆点点,渡船往来荡起金波,其景宛若一幅动人的画面(现在已经很难见到此景)。清代蒙城知府田本沛有诗云:
落日挂轻舟,山桑古渡游。
烟波江上客,漂泊何时休。
蒙城八景之四狼峰霁雪/漆园八景
在蒙城县城西北二十五华里处,有座灵山,又名狼山。山上有座古寺,名为九鼎灵山寺,至今犹存。狼山奇峰突兀,直插云端。每当清晨和傍晚,山腰云雾升腾,如清纱环绕,十分壮观。若冬季雪后晴日,山、寺、林木银装素裹,如冰骨玉肌,在阳光照射下,分外妖娆,故称一景。清人王廷珍诗云:
狼峰霁雪谁比洁,六月寒光冷似铁。
奇峰突出玉笋斑,古寺造就银宫阙。
蒙城八景之五冷涧垂虹/漆园八景
蒙城县城东南隅,有条与环城河相通连的南北向水沟,名曰“冷涧”(现在此沟早已没了往日风光)。清澈见底,流水叮咚。若雨过天晴,常有彩虹呈现于冷涧上空。并倒影水中,映托湿润、静洁的大地景物,格外赏心悦目。传说有一童养媳,在冰天雪地里常到冷涧破冰洗衣。手裂滴血,染红流水,化作一道彩虹,童养媳便登上彩虹升天而去。清人田本沛诗云:
长虹百尺影,冷落在寒泉。
本是云天客,池中一偶然。
蒙城八景之六圣井甘泉/漆园八景
在县城东门外,有一孔庙,占地八百平方米。建有圣人殿和前殿、后殿及东西廊房数十间。房顶五色琉璃瓦,周围红色砖墙;大门前有座“状元”桥,桥西侧凿一水井,名曰“圣井”。井水甘甜爽口,井上筑一凉亭, 亭立碑镌刻“圣井甘泉”四个大字。四周苍松翠柏,绿树含烟,映托五彩庙宇,幽静肃穆,游人常往。清人余大中诗云:
圣井沉千尺,
涓涓亘古今。
籍人轻汲引,
无复美甘霖。
蒙城八景之七漆园春雨/漆园八景
蒙城在战国时期称漆园,其旧址在涡河北岸两华里处,每当春雨普降漆园大地时,千花万草,树木丛林一片葱绿,远处房舍楼阁在濛濛细雨中若隐若现,如海市蜃楼;近处涡水潺潺、烟波升腾,时有鱼舟张网、白鹭飞翔,犹如仙境。清人郑士英诗云:
耕犁初动已春融,溪水含烟细雨蒙。
最是园林深处好,渐匀新绿野花红。
蒙城八景之八慈寺晓钟/漆园八景
蒙城南门内有座寺院,名曰慈氏寺(今已改建为城关第三小学)。建筑宏丽,雕塑精美。寺内高悬大铁钟一座。紧靠慈氏寺的东南角,有一宝塔,名曰慈氏塔,又名万佛塔。塔体八角十三层,挺拔秀丽,直插云端,每层每角均悬有铜质风铃。这塔、寺相映成辉,颇为壮观。旧时,每日破晓,寺内僧人撞响大钟,嗡嗡的钟声伴随着宝塔叮叮玲玲的风铃声,响遍古城的各个角落,令人心旷神怡。市民、商贾们在这悦耳的声音中纷纷起床,从事一天的劳作。清代诗人王廷珍诗云:
慈氏钟声动晓风,狮音夜吼东方红。
忽然唤醒邯郸客,纳上芒鞋随吕翁。
⑹ 刚到蒙城,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啊,景点什么
九顶灵山寺
九顶灵山寺位于蒙城县城西北16公里小涧镇狼山山顶,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共十三间,分两进院落,有院墙围护,总体为砖石结构。
蒙城县双公庙
庄子祠
1995年6月,蒙城在明代庄子祠旧址上重建庄子祠。2008年后,该县增设了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庄子草堂、庄子养生院、五五池、逍遥池等新景观。全祠占地52亩,由仿汉代祠堂建筑群和东西万树园等景观构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⑺ 蒙城八景的八景由来
八景由来
蒙城是一个近4000年的历史古城,有“北冡”,“漆园”、“山桑”、“淝水”、“涡阳”、“蒙城”之称。
岁月悠悠,战火连绵。由于历代统治者的相互争斗、火拼,蒙城八景也屡遭劫难,加之愚人的破坏,而今胜景已残缺不全,有的面貌已非,有的不复存在。尽管如此,但从史书的记载中,在遗址、遗迹的勘查、修复中,依然可以展现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侧面。特别是“蒙城八景”,明代蒙城县尉李廷甫曾有《合咏八景》诗予以高度概括:
涡水晚舟横,长虹落涧声。晓钟慈氏寺,春雨漆园城。
雪压狼峰白,泉流圣水清。西桥明月夜,蝴蝶梦庄生。
其中“西桥明月夜”,后人改为“嵇山明月夜”,以纪念魏晋著名文学家嵇康曾在此隐居之故。
景点介绍
蒙城八景,即:涡河晚渡、冷涧垂虹,慈氏晓钟、漆园春雨、狼峰霁雪、圣井甘泉、嵇山夜月、庄楼梦蝶。每景独俱特色,古往今来,吸引不少寻迹探胜的游客,领略古蒙城的风采。以饱眼福。有的留下千古绝唱的诗文佳句,使后人浮想联翩。咀嚼品味,以陶冶情趣。
涡河晚渡
“涡河晚渡”;在涡河分洪闸偏东不远。从前此处人烟稀少,渡口无桥,霞光映红了大地。河水里洒满了金花。岸边柳,婀娜多姿。鸟雀归巢,人声鼎沸。成群结队的鹅鸭,游着叫着凑热闹。《蒙城县志》第十
二卷,田本沛诗云:
落日挂轻舟,山桑古渡头,
烟波江上客,飘泊何时休。
涡河古已有之。相传夏王朝初期,过氏部落家族曾居于此,繁衍生息命此河为“过河”。过了若干年后又改为“涡河”。
涡河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南,是淮河流域的一大支流。上游为双干河道,北为惠济河,南为涡河,两河道于亳县汇合后,流经疵阳、蒙城至怀远县入淮河。全长396公里,蒙城境内为55公里。深8—10米,河宽200---250米,为蒙城主要河道。
涡河有很多渡口,以县城北的涡河渡口最为繁忙。原先的涡河渡口位于城西北角,在今之涡河分洪闸东侧。从前,南来北往的客商、游人和上城的村民,都从这里渡河。每当夕阳西下,那落日的余晖,洒满河面,金光粼粼。加之穿梭般的舟船,惊起的野鸭,悠扬的渔歌,归巢的鸟鹊,岸边的垂柳,袅袅的炊烟,宛如一幅动人的图画。明代教谕余大中来蒙时留下这样的诗篇:马立临河路,人呼隔岸船。兰桡迎浪出,宿骛起前川。
冷涧垂虹
冷涧是一条很深的河沟,水凉如冰,过去叫“冷涧沟”,后改名为“冷风沟”。位于县城东南隅,今东
南园一带。沟深岸陡流水潺潺流水叮当,象山间流水;沟的中段有一弓形石桥,雨后天晴,阳光照映,水面常常出现一条彩虹,名日“冷涧垂虹”。当地还有这样的传说:冷涧沟畔曾住一富婆,她对童养媳十分刻薄,不打即骂,百般刁难。一天,她拿出一块白布递给童养媳,说;“我年纪大了,你把这块白布拿到沟里捶洗成红色,留我做寿衣用,如办不到,就休想吃我家的饭,进我家的门”童养媳手拿自布,无可奈何地来到冷涧沟边,面对清沏的流水,自言自语地说: “这白布咋能捶洗成红色?”她绝望地哭了。忽然,她面前出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安慰她说:“孩子,别怕,我帮你!”说完,便把白布接到手中,走到沟边,举起棒棰,边捶边洗,眨眼之间白布变成红布。童养媳高兴地接过红布,谢别老人跑回家中。恶婆一见,吓得气绝身亡。这就是冷涧垂(捶)虹(红)的传闻。
慈氏晓钟
慈氏寺又名大寺。位于老城大街南端东侧,万佛塔的西北首(今城关第三小学校址)。据史书记载,宋有兴
化寺,在塔的东北面,元代以后寺废,元至正六年(1346),在塔的西北侧又建一“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修,改名为“慈氏寺” 。成为蒙城最大的古寺庙之一。有民谣说: “西慈寺,东兴化,中间夹个大宝塔”寺内建筑辉煌,正殿塑有三尊佛祖、十八罗汉、倒坐观音,前殿塑有四大天王。神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寺院内种有奇花异草,四季飘香。寺内大殿,悬挂金钟一口,重数千斤。每当拂晓,和尚撞动金钟,其声音响彻全城。这时,市民商贾,清扫街道,开门营业,以迎接八方来客。
蒙城明代诗人李惟一有诗云:
古寺杏然静,金钟忽发声。余音凝夜气,远响答鸡鸣。
乍醒黄粱梦,频警白发生。人家各启户,初日照山城。
清代诗人王廷珍也有诗曰:
慈氏钟声动晓风,狮音夜吼东方红。
忽然唤醒邯郸客,纳上芒鞋随吕翁。
漆园春雨
蒙城在周、春秋战国时称“漆园”,唐天宝元年改为“蒙城”。漆园旧址在今城东北涡河北岸二里许的
姜楼庄西北和刘寨庄西。这北依梁土山,南临涡河水,有茂林修竹,沃野平川,肥壮牛羊,勤劳农夫。每当春回大地之时,真是花红柳绿,清香阵阵,鸟鸣蝶舞,景色宜人。每当早晨,迷雾茫茫,湿气清新。天旱时,这里的庄稼不旱,青绿一色,非常茂盛。如烟似雾的迷蒙春雨,滋润了千花万草,阳光透过迷雾,照着涡河大地。特别是如烟似雾的迷漾春雨,郊外扶犁耕作的农夫,更为漆园古城增添几分春意。所以,诗人雅士,身临其境,无不交口称赞,清代诗人郑士英有诗云;
耕犁初动已春融,溪水含烟细雨漾。最是园林深处好,渐匀新绿野花红。
诗人余大中也在诗中作了这样描述:
故址传河北,新祠建郭东。雨添新涨绿,花放旧枝红。
何名隽有诗云:
寂寞荒城涡水隅,千秋灵气霭千芝,氙氲变幺?弥今古, 霏雨空蒙入昼图,花想春开蝶意早,柳疑烟绽化工无,逍遥到处仙凤在,应逐云深傍野夫。
狼峰霁雪
狼峰即小涧集以北的狼山,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杂草
丛生,怪石嶙岣,云雾缭绕,为周围九峰之首。因豺狼出没其间,经常酿成祸患,故名为“狼山”。后有一薛姓的白衣青年,精通武艺,非常骁勇,自愿上山扣狼为民除害。他上山后,一连七天七夜,打死恶狼80余只,第8天,剩下的12只恶狼包围了他,他手持木棒,从山腰战至山顶,终于:
把恶狼全部消灭。而他身被恶狼咬伤10余处,因流血过多而倒在峰顶一块大青石上。人们为了不忘他的恩德,便把他葬在峰顶,从此“雪(薛)压狼峰”便传为佳话。
唐代,山南麓建一寺庙,先为“昭明寺”,宋改为“当阳寺”。当时憎人及好事者,为招揽香客,扩大影响赚取更多的香火之资,编造出山神显灵,能解人危难,使之逢凶化吉的谎言,致使善男信女,求神问卜者络绎不断。因此又叫“灵山”。后因战乱,寺庙废驰。清初,在峰顶义复修其寺,后改名为“九顶灵山寺”。寺中后有和尚通叫,武艺高强,传说能用手指开山、犁地,行于涡水之上,故而寺庙闻名遐迩。狼山高约90米,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因它地处淮北平原,显得峰峦直插云端。每当清晨和傍晚,山腰云雾飞腾,如清纱缠绕山峰,十分壮观。特别是严冬时节,雪后初晴,LLJ峰宛如玉笋耸立,加之雪树银花,古寺素裹,景色更加迷人。因此,吸引不少观赏的游人墨客。
清代蒙城诗人李国章有诗云:
西北有狼峰,睛日照枞雪。野老一开门,浩然见鬲洁。
王廷珍也有诗云:
狼峰霁雪谁比洁?六月寒光冷似铁。奇峰突出玉笋班,古寺造成银宫阙。
圣井甘泉
圣井甘泉:圣井在县城东门内黉宫前面。黉宫是文庙的主建筑之一,它始建于元代,明清时递加修葺。
其中有圣人殿,是祭祀孔夫子的殿堂。殿东是节孝祠,西为忠义祠。殿前戟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殿后是藏经阁。周围筑有红墙,广植松柏。宫前状芫桥的西侧,凿一水井,名曰“圣井”。距并10米处,立有镌刻“圣并甘泉”四个大字的石碑。此井之水,系城内少有的淡水,水清如碧,甘美冰凉。特别是盛夏时节,不少达官贵人,名流土子、商贾市民,男女老少,相伴而集于松柏之下,边聊天,边品尝这甘美如冰泉水,倍觉清凉爽口。
前人余大中有诗说:
圣井深千尺,涓涓亘古今。藉人轻吸引,无复羡甘霖。
明代蒙城诗人李惟一云:
源圣水仙灵远,余甘润漆城。源从天乙发,脉自玉川行。
祛魃三农望,兴龙一滴清。欲同江汉水,芳洁濯群生。
嵇山夜月
县城内东北隅有一个很大的水塘,塘中间有一土丘,高数丈有一座嵇康亭,四周环水,柳暗花明,景色
宜人。相传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今濉溪县临涣人),曾在魏任中散大大,司马昭篡位后,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因仰慕庄子,为司马昭所忌。便隐居于此,著书立说,读书抚琴,灌园打铁,一次,他正在树下打铁,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来拜访,他不予理采。后来,钟会在司马昭面前进了谗言。嵇康的朋友吕安被其兄吕巽诬告不孝之罪,嵇康据理力争司马昭乘机将二人同时入狱,判处死刑。被司马昭所害。为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大贤,故命此丘为“嵇山”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蒙城知县淡如水为纪念嵇康,修建一亭,名曰“嵇康亭”。嘉庆九年(1804)知县周鹤立又重修,后因战乱,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于1962年县委工交部副部长兼城郊区委书记宋润身,重建嵇康亭。1988年县政府又拨款重修,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的嵇山,四面环水,垂柳杂花相间,鸟鸣鱼跃,景色宜人。特别是深秋季节,明月
当空,凉风习习,荷花飘香,加之摇曳树影,荡漾的池水,鸣叫的秋虫,使用权嵇山月夜更加增辉。
清代蒙城知县高淑曾有诗曰:
金波碧彩浸方塘,秋暮来游夜气凉。
最是一卷堪坐啸,广陵遗调未全亡。
又说曹丕在嵇山攻读,月明如昼,分外光明,故日:嵇山夜月。有诗云:
明月团团水一湾, 月光摇曳水涟环,
良宵何处无蟾影,独爱凭栏人意问。
清代名士汪作霖也在《嵇山秋月》中写道:
独上嵇山意邈然,追君绝调只狂颠,
一相思处人俱往,七不堪时客自传。
露下寒蛰依浅水, 月明狐鹤唳追天,
何当复奏《广陵散》,仿佛松风向耳穿。
庄周梦蝶
庄子是蒙城县人,曾为蒙漆园吏。他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庄子》一书,集道家学说
之大成,被称为《南华真经》对后世及海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元丰年间,原任朝中秘书丞(管理朝廷文书档案)官职,后为蒙城县令的王竞,仰慕乡贤庄子,始建庄子祠堂于涡河北岸的漆园城。大文学家苏东坡还为之作了《庄子祠堂记》: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祠之者,县令、秘书丞王竞始
建祠,求文以为记。后来,漆园城及城中庄子祠堂被黄水淹没。
明万历九年(1581),知县吴一鸾又捐俸买县城东门外庄子故宅之地,霓建庄子祠堂。其中有逍遥堂三间,梦蝶楼三间,卷篷三间,大门、二门各两间,道舍三间,鱼池桥一座,观台一座。崇祯年间知县李时芳重修。后部份毁子战火。清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张培又重修庄子祠,祠前重建一逍遥堂右建五笑亭、观鱼池;左建庄子台;前建大门及回廊。祠四周植有松柏、花草,清静幽雅。庄子愤世嫉俗辞相归田,勤奋著书, 《庄子》 一书中,有许多寓言故事,用来阐述他的观点。庄子梦见彩蝶漫天飞舞,在百花丛中传播花粉。后人为他建梦蝶楼。清末和民国年问,屡遭兵劫,庄子祠多次被摧残,至今仍存残迹。
⑻ 谁知道安徽有什么名胜古迹
陆将军府 县城东南60里立仓镇陆瓦房村 为陕西督军陆建章将军府第,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雪枫公园 县城东北30里板桥镇 公园建于1999年,占地300余亩。为纪念新四军将军彭雪枫曾率部于此抗击日军,故名雪枫公园。 移村银杏树和母集银杏树 县城东50里移村乡政府所在地东约3华里 俗名移村白果树。原两棵,据说为雌雄之分,被烧毁一棵。现有的一棵约100余年,树干17围,覆盖数亩,根露地表,伸展逾丈 县城西20里涡河南岸 俗名母集白果树,约700年。枝叶繁茂,覆盖数亩,十分壮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锁山 县城西北地区25公里小涧镇东侧 双锁山旁依涡河,南北走向,延绵约十华里。北有狼山,南有黄柏山、尖山,可谓群山环抱。五代时,当地女英雄刘金定以此山立寨护乡,捻军领袖张乐行曾在此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作为防线要地。山上山下文物古迹较多,著名景点如刘金定饮马泉、梳妆楼、上马台、凉马棚、宋武烈王高琼墓、红城遗址等。县人大常委会已于1989年通过决议将之列为历史文化风景保护区计划。山桑古城 县城北40里,即现在的坛城所在 殷商古都,西汉称山桑,自商、周经春秋、战国、秦汉至南北朝,县治均设此地,共约2000余年,旧城共分内、中、外三城,外城总面积56.32平方公里,中城近2平方公里,城址清晰,四门八关,里城(又皇城)依北冢山而建,面积25公顷。漆园旧址 县城东北涡河北岸姜楼村一带 战国时庄子作漆园吏,此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 县城老大街中心地段 明万历十年(1582)知县吴一鸾建,清顺治九年重修,民国4年县知事汪篪题横匾两幅,北曰"漆园屏障",南曰"满城如画"。 文庙(又称圣人殿 老县城中心 文庙又称孔庙,始建于元至元21年(公元1284年),是封建时代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文庙自前而后依次为灵星门、泮池、泮桥(以上待建),大成门和大成殿,灵星门正对青去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灵星门的西南侧有一井,名圣井"圣井甘泉"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门东连名宦祠,西接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有东西配庑,殿东为节孝祠,殿西为忠义祠。东院是文昌阁,西院是明伦堂。大成殿,原名先帅殿,又称圣人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宽五间,进深三间,为山以顶抬梁式建筑,九檩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栋梁,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殿内外上下重油彩绘,雕梁画栋,金壁辉煌,是我们淮北地区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从前,殿内正中供孔子神龛牌位,两旁置颜、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殿上方悬着康熙,乾隆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殿前阅台高一米余,上有一圈汉白玉栏杆,中间和两旁有石阶供人登临。东西廊房各七间。为灰色筒孔覆顶,车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历代贤孺牌位。大成门又称戟门,面阔五间,是通向大成殿的过道门。在其东面的名宦祠原供苏舜饮,丰稷等在蒙城有政绩的官吏,西面的乡贤祠原供庄子、何惟等地方贤士 万佛塔 万佛塔公园东南隅 原名插花塔,因上面镶有八千多尊佛像,故名万佛塔。宋崇宁元年(1102),塔东侧有寺,名兴化寺,故最早塔名叫兴化塔。元代丙子年(1356)于塔西旁又建一寺名慈氏寺,明洪武年重修,又名慈氏寺塔。蒙城八景之"慈氏晓钟"即因此而来。塔建于北宋崇元年至五年,十三层,高42.6米,塔底周长24米,直径8米。呈八角形,内外嵌砌赭、黄、绿三色琉璃砖。塔身内外遍嵌彩陶佛,计八千余尊,故称万佛塔。每层有四门,七层以下方向一致,七层以上逐递换向,形成上下错位。塔顶为铁制塔刹,装有复钵一个,每层八角皆有风铃。塔内结构繁多,四层有小庙,内部塔壁嵌一块宋代修塔碑记。上塔的阶梯为枣木所制,因年代久远,留下深深的磨损痕迹。从塔内可上至十一层,登高俯视,城貌尽收眼底,远眺旷野辽阔,平原千里,赏心悦目。解放后,在上级文物部门支持下,经政府多次拨款抢修,已全部修茸加固,恢复了宝塔原貌,是我省著名的宋塔,1964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十五里上天梯 陈仙桥南岸大柳树 传说八仙由此经过,见王店善良的童养媳林英受婆母虐待,渡其从此处登云而去。当地有很多传说。 既是现在的陈桥嵇康亭 嵇康亭,位于亳州市蒙城县东门内,是蒙城人为纪念嵇康而修建的古亭,现为蒙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烦采纳,谢谢!
⑼ 安徽亳州蒙城的有个塔,那个塔叫什么啊有多少层
叫万佛塔 由于塔外壁镶嵌众多小佛像而得名 又名插花塔
俗称“蒙城砖塔”专,还名慈氏寺属塔。13层
初建于唐代或宋代。因塔内外遍嵌彩釉陶佛8000余尊,故名。塔系水磨青砖砌造,塔高37.76米,共十三层,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下巧砌莲瓣,斗拱和花窗,每层设壶门式对称拱门,四面塔内梯道曲转,逐层各异。顶端置五重相轮,重逾千斤。塔底地宫内现仍存清代佛雕。塔曾立于慈氏寺内,寺已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氏寺旧址即旁边的小学,现在的蒙城三小 文革时期寺被毁 佛像搬走砸掉 改成小学 哎╮(╯▽╰)╭
13层 实际只能爬到第10层左右 说不定现在只到9层 因为越往上空间越小 胖的人、成年人可能就挤不进去了
八角形的平面每个点都悬有一个风铃 前几年站在塔下还能听见风吹过后的铃声 现在毁得毁 掉得掉 所剩无几了
以前塔顶还有一个大圆盘 被雷劈下来了
抗日期间 塔附近发生过激烈交火 不知道是日军还是国民军以塔为掩护 一层佛像附近还能找到枪眼 (我小时候可是找到过的) 佛像也被驻地日军挖去不少
近年来也成为了一个自杀场所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