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观后
Ⅰ 河姆渡遗址有哪些特色
黄河中下游进入半穴居时代的同时,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一带,高温、多雨又潮湿的水乡泽国,出现了大量的"干栏式"住宅。据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编纂的政书《通典》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栏"。
这种住屋特色,就是完全的"人造木屋",其外形和"巢居"诸多相似。后来,经过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那里的房屋就是标准的"杆栏式"住宅。
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浙东沿海地区。当时,这里背山面水、风光明媚,真是一个好地方。
河姆渡遗址堆积层厚度约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个层次并相互叠压。除表土层和冲积层外,从第一至第四层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
第四文化层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遗存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可见,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
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即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
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得多,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这种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
干栏式建筑技术还被河姆渡人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河姆渡遗址第二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
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事实上,河姆渡人的这种干栏式建筑,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气候方面,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较温暖湿热,年降雨量较多。在地理方面,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形,这种地貌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
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
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
Ⅱ 河姆渡遗址的简介
简介:
河姆渡遗址(Hemu Site )中国晚期旧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版市区约权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1954年前属于浙江慈溪市),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在余姚,甚至全国都有盛誉。
1982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遗址分布: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Ⅲ 河姆渡文化遗址被发现发现的意义是什么
河姆渡文化是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河姆渡文化在人工制品上,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是石斧等打猎所用的工具,也有比较少的装饰品,更多的是木器和骨器。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农业上使用的耒耜。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尤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木制饰品“木雕鱼”。
在河姆渡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平。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
较为特殊的陶器有陶灶和陶盉两种。陶灶发明后,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而陶盉则被认为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河姆渡文化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址中有大量的稻壳,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7000年前的稻米。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
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囤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因此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我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说,甚至还可以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我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除了以稻作农业为主外,还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除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作物遗存,还有其他许多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和薏仁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遗址的动物遗存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最具代表性的农具“骨耜”即采用鹿和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
骨耜通体光滑,有的刃部因长久与土壤摩擦而残缺或形成双叉、三叉式。这是一种很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这种制作方法为河姆渡文化遗址所特有。
河姆渡遗址共有骨耜170件之多,与数量巨大的稻谷堆积物相对应,说明河姆渡农业已从采集进入到耜耕生产阶段。
遗址中所发现的柄叶连体木桨,证明那时已有舟楫的使用了,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猎活动中乘用。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我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以河姆渡发现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河姆渡遗址中的许多桩柱、立柱、梁、板等建筑木构件,和加工成的榫、卯、企口、销钉等,显示当时木作技术的杰出。
柱子两端凸出的小方形称为榫、柱上凿出可将榫插入的孔为卯。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榫卯结构技术。把我国出现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前推了3000多年。
遗址中所发现的企口板、销钉孔两种木构衔接法,令人惊叹不已,至今仍为木工工艺所沿用。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技术,可说已为我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基础。
根据木桩的排列与走向分析,当时的房屋呈西北、东南走向。房子的门开在山墙上,朝向为南偏东。它在冬天能够最大限度利用阳光取暖,夏季则起到遮阳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现代人所继承。
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使之有利人类的生活和居住。
除建筑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最早的水井遗迹。河姆渡文化时期,居址周围河沼遍布,但水体与海水相通,致使盐分升高、苦卤而不堪饮用。所以水井的出现是人类为提高生活质量所作的努力,是人类本质所导致的。
河姆渡遗址中的纺轮、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这些可能属于原始织布机附件,显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由手工编织发明了原始的机械。
河姆渡遗址中相当多的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
陶埙也是河姆渡的代表遗物,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只是河姆渡的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见它的原始。
河姆渡遗址的原始艺术品不仅数量大,而且题材广,造型独特,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象牙雕刻、陶器纹饰上面,尤其是一些象牙雕刻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人体装饰品有璜、管、珠、环、饼等,其中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萤石制成,在阳光下闪烁着淡绿的光彩,晶莹美丽。还有一些以兽类的獠牙或犬牙、鱼类的脊椎骨制成的装饰品。
河姆渡遗址充分显示出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发展不亚于华北的文化,这可证明我国文化其实是多元发展,各有特色的。
河姆渡文化遗址在宁绍平原共有49处,其中以姚江两岸最密集,共有31处,重要遗址有余姚市丈亭镇鲻山遗址、三七市镇田螺山遗址、宁波市江北区傅家遗址。
1976年,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
1977年至1978年第二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分早、晚期。早期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晚期为约公元前4000年至前3300年。
Ⅳ 作文(走进河姆渡文化)400字
游河姆渡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属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在夏令营的第六天,老师带我们去河姆渡遗址游玩.我们坐在通往河姆渡的公交车上,有说有笑,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排着队,秩序井然地走进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管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序厅又称第一展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况.其展出的两个完整的人头骨和复原的头像,让参观者见识到我们远祖的模样;七千年前的河姆渡生态环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现了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 参观了第一展厅,紧接着来到了第二展厅,展出的实物有七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我想:我们的祖先真是太勤劳了! 第三展厅反映的是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 不知不觉,游览已接近尾声,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河姆渡镇.
Ⅳ 余姚河姆渡遗址景色作文50字
一个人的成功难免会有失败作为开端,要想成功就必须经过失败内的考验才能取得成功容!我就是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苦尽甘来后终于得到了成功!
记的在10岁的生日上,爸爸买了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开心是开心但问题是我不会骑.爸爸知道后就教我怎么骑自行车. `
我就把自行车推出去,坐在车上.爸爸在后面抓着车子推着我走.就在我得意洋洋的时候爸爸突然把手放开了.我有点不平衡东倒西歪地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我的膝盖摔伤了,痛的眼泪直流.我轻轻的小心翼翼摸了一下膝盖说:“好痛,我不学了.因为摔倒就很痛.”
我抬头的时候看见一位比我小的小女孩,她跟我一样也在学骑自行车.不过她摔倒了,还可以坚强站起来.看到这里我就想起老师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想成功就必须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取得成功.”然后我坚强站起来回到爸爸身旁叫爸爸再抓住我.我拼命的踩着.爸爸还是放下我,我也就再次摔下了车,如此循环.我终于学会走直线.后来我又学会了转弯等等.
Ⅵ 作文:如果我是河姆渡遗址的导游
此时我好像吃了蜜一般的甜,
那时候我的心情比吃蜜糖还甜!我终于成功了回,我想只要付出了劳动,就会有成答功的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类的生存就是这样
大海,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各有一个“广阔无际,汹涌澎湃”的“大海”.运河中学就是我心中的大海.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不折不挠地来海边,才发现她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好,这是语言表达其内涵的.这个美好的大海是我们的理想、愿望!这里的“波峰浪谷”是我们奋斗的足迹,“徐徐海风”是我们自信的化身.“付出就有收获”,我的努力不是终于换来了这个“大海”了吗?这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处处都存在着幸福,存在着快乐,存在着温馨.
Ⅶ 河姆渡遗址简介
河姆渡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一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此后的两次发掘发现遗址包含4个叠压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出土了夹炭黑陶等遗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和栽培稻谷,一时轰动学术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考古》杂志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发现地建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
(7)河姆渡遗址观后扩展阅读:
河姆渡遗址共发现61余种动物的遗骸,主要见于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这些遗骸多因古人食用后丢弃而较为破碎。其中,无脊椎动物3种,脊椎动物58种,脊椎动物中以哺乳类为最多,此外还包含爬行类、鱼类和鸟类。在遗址中发现的猪和狗为驯养动物。
在发现的猪标本中,少年个体和成年个体占到90%,且第一期发现的陶猪身体比例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证明当时已有养猪食肉的行为。遗址中出土的狗标本和狼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在居住区发现了疑似狗粪,证明当时已驯养狗。
此外,发现较多的水牛标本,说明当时也有可能驯养水牛。其余动物为捕猎所得,包含象、犀牛、麋鹿、红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种。据研究,这些物种遗骸应当是本地所产。
Ⅷ 参观河姆渡遗址作文400字用上联想
国庆长假期间,爸爸说,带我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游玩。我高兴 极了,早早地吃了早饭,戴好头盔,催着爸爸动身。可爸爸却 说:“慢,你先去查阅一下有关河姆渡的资料,然后再走。”没 办法,我只好上楼打开电脑,很快浏览了一下有关河姆渡的介 绍,其实也是走马看花,心早就飞到河姆渡了。马上下楼对爸爸 说:“爸爸,我看好了”。爸爸只是微微一笑,说了一句,“好 吧,出发”。我们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目的地。
下了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造型独特的房子,上面有江泽 民爷爷题写的八个闪闪发光的大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我们走 进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河姆渡生态环境模型,我站在这 个模型前,清晰的看见河姆渡先民正在田间劳作,不远处,一只 猛虎仰天长啸,鹿儿撒开四蹄,飞奔而去。而一只大象却悠闲地 在水里洗澡。一条鳄鱼慢慢地从河里探出头,游上岸来。这模 型,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接着,我们来到第二展厅,第二展厅 主要展出的是一些农作物及生产工具,对此我不是很感兴趣,但 听导游说,河姆渡人早在70XX年前已经懂得人工栽培稻谷,是 很了不起的。然后我们又来到第三展厅,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 的柜子,柜子里陈列着许多工艺品,其中最显眼的要数“双鸟朝 阳”了,这是一块长方形的象牙雕刻,远看这幅图案像一只蝴蝶 展翅飞翔,近看却是由一个太阳和二只凤鸟组合而成。中间由五 个大小不等同心圆构成的太 阳纹,外圆上端刻出炽烈的火焰 状。象征着太阳的光芒。两侧各有一只振翅欲飞的凤鸟,互相对 望,拥戴着太阳。图案清晰、精美,形象地反映了河姆渡先民对 鸟和太阳的崇拜。
随后,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一座草房前,这房子的下面竖立着大 大小小的木桩,房子就搭建在木桩上。据导游介绍,因为河姆渡 当年是沼泽地带,地面潮湿,这样,既可防潮又可防止野兽侵 袭。这种建筑称为“干栏式”建筑。现在南方的有些少数民族还 存在着这种建筑。接着我们随着人群来到挖掘现场,那里还竖立 着许多古老的,已腐烂的木桩。再往前走,我们还看见一口奇特 的水井,井口是方的,四边分别用四根木条围成。水井的周围还 竖立着28根柱子,上方还搭了蓬,远看像一个亭子。据说这是 为了保护水资源,不让一些小动物、垃圾等脏东西掉进水里。看 着这方形的井口,我想,这个“井”字大概从这里发明的吧!最 后,我们来到河姆渡渡口,望着滔滔不绝的姚江水,我心想,河 姆渡祖先真了不起啊!
这次旅行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我以生长在这样的国度而自豪。
Ⅸ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参观信息
4月——10月: 8:30——17:00(16:30起停止进场)
讲解服务时间:上午 8:30--11:00,下午 1:30——4:00
11月——3月: 8:30——16:30(16:00起停止进场)
讲解服务时间:上午 8:30--11:00,下午 1:00——3:50 1、讲解服务。中文讲解每批次50元,外语讲解(英语、日语)每批次80元,每批次限30人以内。讲解服务范围,博物馆陈列厅。讲解服务不提供预约。
2、贵宾室租用500元/次。
3、学术报告厅租用800元/次,限半天。 1、电子导览器,租金10元/只,押金200元/只,使用限时1小时。
2、无线团队讲解接收器,免费,押金200元/批。
3、轮椅,免费,押金100元。 1、请按规定领(购)票,依次排队入馆。
2、衣冠不整、举止不雅者谢绝入馆。
3、行动不便、身体有潜在疾病的观众需有人陪同方可入馆参观。
4、宠物、大件行李或物品、易燃易爆危险品谢绝携带入馆。
5、请遵守馆内规定,接受工作人员管理。
6、文明参观,请勿触摸裸露展品,追逐打闹、推搡拥挤、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观众参观。
7、请保持清洁卫生,禁止在展馆内吸烟、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
8、馆内地面光滑、亮度较低,请注意安全。
9、展厅文物摄影(像)请勿使用三脚架、闪光灯。
10、团体参观请提前预约。
11、需要讲解服务,请到服务接待处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