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楼遗址
① 洛阳隋唐遗址庙会在那里
新区隋唐遗址公园,赶紧去吧 初一到初七,再不去要结束啦
隋唐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的城郭概貌
[1]洛阳城遗址地跨洛河两岸,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已有1400多年历史。
洛阳城由宫城、皇城、里坊区和郭城组成。将宫城的应天门、皇城的端门、天津桥、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门串连起来,就构成了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而宫城则位于皇城之北。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
城的建筑规模略小于京城大兴城,但宫城、皇城的位置选择在郭城西北地势高亢的地方,其注意安全防御远甚于长安大兴城。严格的里坊规制,强化了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城内三市的位置,都傍临河渠,比大兴城更多地考虑了工商业的繁荣。这座城市的设计规划,特别是里坊的设计,不仅影响了当时国内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为邻近一些国家的都城所仿效。
郭城:
郭城是都城外围廓,对都城起防护作用。唐洛阳城是在隋洛阳城的旧址上修复兴建的,为南北长的准矩形里坊式布置的中世纪城堡城市。
郭城,隋时只有短垣,唐时筑高约5.22米。外郭有八门,通过郭城正南门——定鼎门与天津桥、皇城和宫城轴线贯通,形成唐洛阳城中轴线。根据陆机《洛阳记》的记载,唐洛阳城外廓共十二门,城内有三条大道,居中一条为官道,是文武百官平日着官服晋朝面圣的专用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通过左右两侧的大道进入城中,且左出右进。
里坊区:
里坊是居民宅院、各宗教寺庙以及中央或当地行政机构的所在地。里坊的街巷布局包括:东西南北大街、环坊墙内侧的街巷和其他一些小的巷、曲。这样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就构成了隋唐洛阳里坊的内部结构,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诸巷、曲之内。郭城内三分之一的里坊分布洛河以北‚大抵贫寒人家居多,其余分布于洛河以南多为达官显贵的邸宅,不少被精心营建为园林,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白居易履道坊宅院、牛僧儒归仁园和午乔庄绿野堂。
皇城:
皇城是唐王朝的中央机关办公所在地,相当于明清故宫的外朝。都城建筑群最为壮丽者是皇城和宫城。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皇城位于洛河北都城的西北角,南起今洛河桥,北至今烧沟村,东起今老城北大街,西至今西工电影院这个方形区域内。它区别于西京长安皇城在都城正中北部的布局,其原因之一是自然地理条件,皇城轴线要对准伊阙,使其符合风水格局。
皇城正南对准定鼎门和天津桥的端门。城中南北向有四条街,东西向有四条街。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环溪”园中曾说:“以北望,则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延亘十余里。”
宫城:
宫城是唐朝皇帝举行大典、接见外国使节和皇族宴饮起居之处,相当于明清故宫的内廷。庭院深邃,建筑紧凑,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幽美而恬静。皇城内北为宫城。隋称紫微城,宫城的正南门——应天门址在今周公庙西侧的定鼎路上,门两侧有垛楼,垛楼外有阙楼,两者之间有长廊相连(廊长38米,宽约11米)。由此可见应天门城楼的宏大景象。
隋唐洛阳城的主要建筑
隋唐洛阳城宫城作为隋唐时期的东都故宫,在设计与建筑,实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千百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东都故宫中的含元殿及其周围的殿堂,被成组的雕塑烘托着,构成了一个景观景象丰富多彩、宏伟壮观的城市建筑空间。在这个艺术空间里,含元殿构成了控制景观的主体,天枢纪念碑是这个艺术空间的视角中心。可以想象,在阳光普照之下,蓝天、白云、碧瓦、金光映衬着环境的绿树碧波,这是一个何等美丽的城市空间景象!
含元殿(明堂):
由应天门,进入宫城,便可见宫中最高大壮丽的皇宫建筑——含元殿。它相当于北京明清故宫里的太和殿。含元殿象征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含元殿原为隋时所建的乾阳殿,后经四次被毁,四次修建,先后九次易名。据《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含元殿高约72.24米,底部周长约73.71米。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
天堂(功德堂):
《资治通鉴》有记载,天堂位于明堂北面,共五层,高约120米左右,高于明堂,其内供养有大佛像。
由于太高,天堂建成不久,被巨风摧毁。随后武则天又下令复建,“日役万人,采木江陵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
天枢:
天枢是武则天王朝的歌功德纪念碑。位于皇城正南门——端门前。根据《资治通鉴》中记载,天枢为柱状,高约31.06米,直径约为3.55米,柱身八面,每面宽约1.48米。基层为周长50.29米的铁山,上环绕铜制的蟠龙,麒麟。顶部为腾云承露盘,直径约0.75米,上置四龙立捧火珠,高约3.33米,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臣服国酋长的名字,武则天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九洲鼎和十二神雕塑:
九州鼎和十二神雕塑位于宫城之内,被置于明堂四周。武则天下令以当时行政区划的九省为对象造九洲鼎。其中神都鼎称豫州,最为著名。各鼎上还铸有当地的地理区图和文化特产,九鼎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随后武则天又下旨按十二地支铸十二属相金属雕塑,均高约2.96米。
隋唐洛阳城的建设特色
(一)城市选址于最佳风水环境处
隋唐东都洛阳城强调“象天法地”的原则,洛水与邙山、龙门山构成一幅逆时针太极运行图。隋唐洛阳城位居期间,都城与龙门山相对,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是典型的王都之地。
(二)强化了宫城和皇城的防卫
隋唐洛阳城不仅保持了“前宫后寝”的布局,还把中央机关办公地方加筑城,称皇城,由天然屏障的洛河与河南郭城的里坊区相隔开。这无疑是加强了宫城与皇城的防卫作用。
(三)合理安排经济商贸区
隋唐洛阳在洛河南北,里坊适中地位设了北市(在洛河北占一个里坊)和南市(在洛河南占两个里坊)及西市(占一个里坊)。并在洛河码头处的部分里坊也设有商业店,这就较为均衡地方便城市经济生活。
(四)引伊、洛二水于洛南里坊,使洛阳成为中国第一个“山水都城”、“园林城市”
隋唐洛阳为中国第一个沿河两岸规划城市的先例;又第一个引伊、洛二水于里坊区,使城区河网贯通,居家流水。这洛水贯城,河网纵横,山岳夹峙的都城,成了中国第一个“山水都城”。里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又水流周绕,就为洛南里坊区百余个私家园林提供了天然资源条件。加之唐、宋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营造了中国第一个“园林城市”,“花园城市”。
(五)城市的主要高大建筑布置于宫城、皇城和大城的轴线,使城市的空间秩序明确,艺术化
在定鼎街轴线上,由郭城的定鼎门开始北去[1],天津桥、皇城南端门、宫城南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含元殿、明堂)、贞观殿(天堂)、徽猷殿、曜仪城的元武门、园壁城的南门及北门、龙光门等,形成了城市的视觉通廊轴线,使城市线条清晰、自然、大气。
(六)隋唐洛阳城是一个中世纪的特大型封建城堡型城市
隋唐洛阳城,郭城城区面积约49.09平方公里(不包括上阳宫),是当时世界上仅次于长安的一个特大型中世纪封建城堡城市。《隋书·地理志》载:“河南郡统县十八,户二十万二千二百三十。”及“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能解决这么大型城市聚居人口的居住、吃粮、用水、交通、社会工作等问题,说明当时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② 隋唐洛阳城的遗址概况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地跨洛河两岸。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据勘查,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势高亢处,宫城在皇城之北,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东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现存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
外郭城的城墙用夯土筑成,基址宽15-20米。东城墙长约7312米,南城墙7290米,西城墙长6776米,北城墙长6238米,东西两墙下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设8个城门。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门是一门3道,带有双阙,东西长143米。定鼎门门址宽28米,东西两门道各宽7米,中门道8米。
城内街道纵横相交,宽窄相配,形成棋盘式布局。据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街道两旁有水沟遗迹。其中定鼎门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干大道,又称天街,现存的宽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区:隋称“里”,唐称“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长宽在500-580米之间。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街“四出趋门”。据《唐六典》及《旧唐书》记载,洛阳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余一部分为今城所占压,一部分为洛水冲刷无遗。文献记载城中设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内有纵横街道备3条,四面各开3门。 宫城遗址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
东宫在宫城南隅,自为一城,东西330米,南北约1000米。宫城北部有陶光园,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宫城内中轴线上,由北向南有延续不断的大片夯土基址,应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应天门遗址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两侧有向外凸出的对称的两堵夯墙组成的巨大阙楼,相距83米,各宽17.5米,城门东西宽120米以上,这就是文献所载的“左右连阙”。
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市都城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侧共六阙。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天堂遗址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
天堂遗址遗迹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迹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
明堂遗址
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于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阳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发现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其主体建筑遗址系圆形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 主词条:履道坊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唐城队 ,对著名诗人白居易作了考古发掘 ,历时 6个月。发掘的遗迹有宅院、庭园、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贵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与这位伟大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白居易故居位于洛阳市区东南郊 ,今属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东经112°30′,北纬 34°40′。这里正是唐东都洛阳城的“履道坊”;而狮子桥村 ,则位于“集贤坊” ;狮子桥村正北的军屯 ,则是位于“尊贤坊” ;狮子桥村正东的何村 ,则是位于“永通坊” ;何村南面 ,则应是“永通门”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发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院落。
③ 淹城遗址的开发保护
1985年文物部门对该遗址制订了总体规划,划定了保护范围,并成立了武进县淹城管理委员会和武进县淹城博物馆。
长期以来,武进区人民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淹城遗址的保护,不仅成立了武进区“淹城博物馆”和“淹城管理委员会”等专门保护管理研究的机构,而且还按照中央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原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淹城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在做好淹城遗址保护工作的同时,武进区政府在淹城的规划利用上也做了许多工作,并将其纳入武进区新城建设的总体规划。近期武进区建委又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的《淹城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基础上,着手制订更全面科学的淹城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促进淹城遗址的保护走上良性的道路。
以“保护、考古、修复、利用”为规划原则,科学地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大规模经济建设、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文物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谨慎地对淹城进行保护利用。做到城内城外双向推进,城内立足保护,逐步恢复淹城遗址原貌;城外合理利用,并注意保持遗址固有的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 根据规划原则,以吴越史迹为导线,充分利用考古手段和成果,逐步恢复淹城三城三河形制,展示春秋淹城古文化风貌。认真整治环境、合理综合利用,使淹城遗址成为集科学、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春秋古文化游览胜地”。
近期保护利用项目为恢复城池形制,复原古遗迹景点。结合考古发掘,疏浚古河道,连通三城河,恢复淹城靠水道进出的原貌,利用疏浚古河道所出之土,修补三道城墙,恢复淹城三道城墙的原貌(子城墙已恢复),子城内的竹木井已经修复。
为了满足当今社会人们崇尚个性,怀古寄情的精神需求,保护开发淹城遗址旅游资源的项目正在实施。其原则是:文物区禁止一切永久性建筑,力求忠实地反映遗址的历史原真性;综合服务区主要关注文化氛围的体现,在区内设古街市肆、文化广场、书院、茶楼、戏台等,使遗址公园成为弘扬历史文化和不断铸就新的地域文化的重要基地。
淹城遗址公园效果图
淹城遗址的保护开发项目,总投资8亿元,占地4350亩,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由入口广场及1000亩的森林公园绿化组成,森林公园2005年4月份开工,入口广场5月份正式施工,目前已基本完工,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其中入口广场占地12万平方米,包括广场、城楼、阙楼、钟楼、鼓楼、观景台及淹君桥、龙踞桥、七巧桥等三座桥梁,是游客的集散地。森林公园一期栽种全冠大树8000多棵及下层植物绿化。二期工程包括入口三条古文化街及森林公园二期1500亩绿化,总投资53亿元。古文化街由淹城酒楼、茶楼、戏台、博物馆、商业用房等仿古建筑组成。森林公园二期则环绕淹城城池,进行大规模、多品种、高规格绿化防护,形成春、夏、秋、冬四区十二景,并配套人工湖、湿地、野营烧烤、森林浴场、水幕电影、远古文化通道等文化、休闲性项目。
游览线路拟规划成水、陆、空三路,即建造仿古的独木舟和游船,通过淹城的三道护城河游览淹城;陆路,以毛面花岗岩石块,在城内依地势建一条仿古道路,可步行,可乘仿古马车观光;空中看淹城,拟用飞艇。
春秋淹城,是历史峰峦中的一座著名景点,从不同的方位看,有不同的感悟,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又像一部博大精深的历史典籍,需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阅读,其意义、感悟应该超越淹城本身。目前,淹城遗址已成功地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从长远角度来看,淹城的目标应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太湖流域的其他旅游点共同构成国际文化旅游景点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
为弘扬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突现淹城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和春秋文化景观,常州市政府规划对淹城遗址及周边地块进行保护、改造,其中对淹城遗址核心区进行保护修复,以反映遗址的历史原真性;另在遗址周边规划建设遗址森林公园。淹城遗址公园以其地域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必将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
④ 西安凤城路名称的来历
因为正处当年凤阙之东,故将这一地区的十条街道分别命名为凤城一至十二路。长安城自古又称凤城(属于民间的一种俗称),是因西汉长安的凤阙而得名。
西汉时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阙楼上有一尊高五尺的铜凤凰,它是我国最早测量风向、风速的仪器。
(4)阙楼遗址扩展阅读
西安凤城路出土文物:西安出土文物中的凤也有不少。如战国时的双凤朝阳瓦当、秦代凤鸟纹瓦当、汉代朱雀纹瓦当、唐代凤头人面壶、菱花形鸾凤飞仙纹铜镜等。
这些凤都具有显明的各个时代的特色。如朱雀纹瓦当:一只凤雀挺着胸,扬着头,阔大的翅膀向上展开,尾羽弯曲翘向前方,一足抬起,似要翩然飞举,呈现着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凤的形象常常被"古为今用",如西安市搞文化艺术节,就将朱雀作为吉祥图案和吉祥物,取"凤鸣长安,再现辉煌"之意。
西安位置境域: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
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
⑤ 去年夏在西安未央宫遗址发现夯土堆东部有一个圆筒水泥建筑,有一窗户型入口,那个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时代西汉
所在陕西省西安市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兆伦铸钱遗址并入。
历史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长安城毁于战火。东汉定都洛阳,以长安为西京。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自开皇三年(583年)迁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了。
布局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东西两侧为覆盎门和西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和雍门。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二门、三十六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据考证,汉长安城的布局和形制与《周礼·考工记》基本相符。它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宫殿
长乐宫在汉长安城的南隅,又称东宫,是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的。汉朝初年,刘邦从栎阳城徙居此宫,受理朝政。惠帝以后改为太后的居所,西汉末年毁于兵火。宫殿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周长1万余米,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宫内主要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钟室等14座建筑。宫墙四面各有一门,东门和西门外有阙。
未央宫在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西汉、王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朝政,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隋唐时期,未央宫被划入唐长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时重修了宫殿,因此现存遗迹有很多是那时遗留下来的。
未央宫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筑围墙,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在东门和北门外立阙。宫内有40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台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达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筑还有温室、凌室、织室、曝室、天禄阁、石渠阁、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阳殿、柏梁台以及鱼池、酒池等。各殿之间都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在长乐和未央二宫之间有一座武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2米,四周筑墙。墙内有七个仓库,每库分为四个库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齐的兵器木架,现已朽坏。武库建于汉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萧何营建,是当时全国的武器制造和贮藏中心,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中另外三座宫殿都是后妃们居住的宫室。桂宫位于未央宫北,靠近西墙,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80米。明光宫在长乐宫北,具体位置范围不明。其正殿遗址被后世的多种建筑叠压,因此泛称为楼阁台。北宫位于未央宫以北,具体位置亦不明。据记载,各宫殿之间都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相连,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近年来在宫城内外进行的各种考古活动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铁器、铜器、石器、瓦当、骨签和货币等,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组巨大的宫廷御苑群,位于长安城西,秦代时即已有,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扩充和改建后,有离宫别馆数十处,周长达100多公里。据《汉旧仪》和司马相如《上林赋》的记载,苑内豢养百兽,“长安八水”也尽在其中。此外还有训练水军的昆明池,种植蔬菜的温室,铸钱场所“上林三官”等各种机构。东汉时,上林苑被废弃。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筑是建章宫,与未央宫隔衢相望,有飞阁相连。因为不受城墙的限制,所以宫城规模特别庞大,豪华程度也更甚于未央宫。宫墙周长10余公里,南面开正门阊阖门,门内有别凤阙。北门和东门外也分别有阙,名北阙和凤阙,后者的遗迹至今尚存。宫城由36座殿宇组成,号称“千门万户”。主要建筑有前殿、骀荡宫、馺娑宫、枍诣宫、天梁宫、承光殿、奇华殿、鼓簧宫、广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楼等。此外,宫域北部还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并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岛。西汉末年,王莽为建造宗庙,拆毁了此宫以及附近宫室多处。
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在上林苑内开凿了昆明池。目前其遗迹是一片洼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当时的岛屿,应为豫章馆之所在。东西两岸有牵牛、织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还有多处建筑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宫、白杨宫、细柳宫等的遗址。
王莽执政时,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在城南郊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兴建了辟雍、灵台、泰一和九庙等礼制建筑。目前能明确辨认的是辟雍和九庙的遗址。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其周围是边长235米的夯土围墙,四周辟门,墙外还有直径360米的圆形圜水沟。九庙遗址有12处基址,其中11处被一堵边长1400米的方形围墙包围,另一处在南墙的外侧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为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四周是方形围墙,墙上四面辟门。
汉长安城周围尤其是北墙附近分布着不少制陶、铸钱和冶炼的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发现的上林苑兆伦铸钱遗址,也就是西汉时的国家造币中心“上林三官”。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南兆伦村,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达90万平方米。遗址的南部多瓦砾,其北有坩埚残块、铜渣、灰堆等堆积。遗址中北部有许多铸钱残范坑和废弃钱范堆积,其中还出土有陶拍、定位销、青铜工具等文物。据文献记载,“五铢钱”即诞生于此。
洛阳,原作“雒阳”,古为豫州的一部分,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旧称伊洛。东与郑州市相连、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邻、西与三门峡市相接,北隔黄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阳城为都超过千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升为地级市(省辖市)。
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市境内为豫西小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种类型。
洛阳市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⑥ 隋唐遗址植物园以前是隋唐的帝都吗
洛阳城由宫城、皇城、里坊区和郭城组成。将宫城的应天门、皇城的端门、天津桥、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门串连起来,就构成了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而宫城则位于皇城之北。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城的建筑规模略小于京城大兴城,但宫城、皇城的位置选择在郭城西北地势高亢的地方,其注意安全防御远甚于长安大兴城。严格的里坊规制,强化了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城内三市的位置,都傍临河渠,比大兴城更多地考虑了工商业的繁荣。这座城市的设计规划,特别是里坊的设计,不仅影响了当时国内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为邻近一些国家的都城所仿效。
郭城:
郭城是都城外围廓,对都城起防护作用。唐洛阳城是在隋洛阳城的旧址上修复兴建的,为南北长的准矩形里坊式布置的中世纪城堡城市。
郭城,隋时只有短垣,唐时筑高约5.22米。外郭有八门,通过郭城正南门--定鼎门与天津桥、皇城和宫城轴线贯通,形成唐洛阳城中轴线。根据陆机《洛阳记》的记载,唐洛阳城外廓共十二门,城内有三条大道,居中一条为官道,是文武百官平日着官服晋朝面圣的专用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通过左右两侧的大道进入城中,且左出右进。
里坊区:
里坊是居民宅院、各宗教寺庙以及中央或当地行政机构的所在地。里坊的街巷布局包括:东西南北大街、环坊墙内侧的街巷和其他一些小的巷、曲。这样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就构成了隋唐洛阳里坊的内部结构,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诸巷、曲之内。郭城内三分之一的里坊分布洛河以北‚大抵贫寒人家居多,其余分布于洛河以南多为达官显贵的邸宅,不少被精心营建为园林,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白居易履道坊宅院、牛僧儒归仁园和午乔庄绿野堂。
皇城:
皇城是唐王朝的中央机关办公所在地,相当于明清故宫的外朝。都城建筑群最为壮丽者是皇城和宫城。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皇城位于洛河北都城的西北角,南起今洛河桥,北至今烧沟村,东起今老城北大街,西至今西工电影院这个方形区域内。它区别于西京长安皇城在都城正中北 隋唐遗址公园部的布局,其原因之一是自然地理条件,皇城轴线要对准伊阙,使其符合风水格局。
皇城正南对准定鼎门和天津桥的端门。城中南北向有四条街,东西向有四条街。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环溪"园中曾说:"以北望,则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延亘十余里。"
宫城:
宫城是唐朝皇帝举行大典、接见外国使节和皇族宴饮起居之处,相当于明清故宫的内廷。庭院深邃,建筑紧凑,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幽美而恬静。皇城内北为宫城。隋称紫微城,宫城的正南门--应天门址在今周公庙西侧的定鼎路上,门两侧有垛楼,垛楼外有阙楼,两者之间有长廊相连(廊长38米,宽约11米)。由此可见应天门城楼的宏大景象。
⑦ 隋唐洛阳城的文保规划
早在1963年,隋唐洛阳城便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1988年1月,它又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在编制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时,确立以洛河为轴线,洛河南北对称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同时规定,隋唐洛阳城城南半部约22平方公里遗址作为绿地保护起来,创造了在市中心黄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积文化遗址的范例。
2008年12月1日,洛阳市颁布实施了《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为该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5年,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隋唐洛阳城保护展示的脚步更是明显加快,这一千年遗迹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 定鼎门展示工程
2007年3月,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当时累计拆除不协调建筑物、构筑物5万余平方米,搬走企业6家。该工程计划10月完成,今后将作为一个新的文物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晚唐诗人禇载曾赋《定鼎门诗》一首:“郏褥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届时市民可现场一睹其风采。
天堂、明堂展示工程
洛阳市还启动了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环境整治工程,在市印刷厂一带实施明堂、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计划对17家企事业单位、595户居民实施拆迁安置,拆迁面积约7.8万平方米。天堂、明堂展示工程已经于2014年底完工并对外开放。
应天门展示工程
据洛阳市文物局大遗址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北城墙、应天门、南城墙等保护展示工程已通过立项,隋唐洛阳城遗址将建成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城市遗址公园。在原洛阳日报社一带实施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计划对8家企事业单位,167户居民拆迁安置,拆迁面积约1.7万平方米。2015年6月份有关拆迁工作已开始进行。
随着各项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石代都城将逐渐走出象牙之塔,让更多的社会大众通过它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大遗址保护的成果也将惠及社会大众。
根据概念性展示方案,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共投资3.5亿元,将采用原状模拟的形式展示,包括应天门遗址的门楼、朵楼、阙楼、廊庑及其周边环境都将“全唐风”打造,建筑造型与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明堂遗址、定鼎门遗址相协调,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建筑的造型比例、尺度与色彩。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共分为三层,首层及夹层为遗址展示和展览区,二层及三层为隋唐洛阳城相关历史展示区。应天门建成后时,游客可登上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俯瞰洛阳城,感受隋唐古城风韵。
2015年7月13日应天门复建工程指挥部通知,应天门复建工程将开工建设,定鼎路施工路段将全部封闭。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投资20亿元,用于全国100处具有重大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大遗址的保护工作,洛阳片区大遗址将作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示范工程予以重点支持。
2005年,隋唐洛阳城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被重点保护。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洛阳市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东的城市中心区,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占地10.59公顷,是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洛阳城营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阳城包括宫城、皇城、圆壁城、曜仪城、东城、含嘉仓城和外郭城。历史上,洛阳城在武则天时期地位最高、最为宏伟,且这个时期的遗址遗迹保存情况较好,所以重点选择唐代武则天时期洛阳城宫城正殿明堂遗址以及天堂遗址(分别被称为“万象神宫”和“通天浮屠”)实施保护与展示。公园另有宋代太极殿建筑遗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
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隋唐洛阳城历史上地位最显赫的建筑。现存的明堂遗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对其保护采取跨空结构建筑方式对原建筑进行复建,是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考古发掘、模拟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天堂遗址的保护,在外观上将清晰地再现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内部功能设置上,完全按照现代人居环境要求设计,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
⑧ 应天门的考古发掘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对应天门遗址进行勘察;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应天门门道基石、城门洞与城台墩基;20世纪90年代探明应天门的阙形制为三出阙。考古人员据此判断,应天门是以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并向南伸出阙楼,中间有廊庑连接的建筑群。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型,下部墩基东西长约130米以上,南北宽约60米,城门进深约25米。在这样的墩基上建起高约35米的城门,其雄伟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考古人员发掘发现,应天门城门遗址大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城门遗址残存有墩台、门道、隔墙、东西飞廊、东西垛楼、东西两阙等遗迹;晚期城门遗址即文献所记载的五凤楼遗址,残存有墩台、门道、东西飞廊、东西垛楼、东西两阙及东西马道等遗迹。在隋唐洛阳城宫城内轴线西侧,考古人员还发现应天门遗址北侧有两排立砖,立砖南部有用小鹅卵石砌成的长约13米的排水沟,立砖和排水沟东面还有一石制柱础。考古人员据此推测,隋唐时期的应天门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应天门上还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汴梁时期的丹凤门和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掘简报(2001-2002年)
应天门遗址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门址可能重修于盛唐时期, 当与文献所载武则天当政时期韦机重修应天门有关。晚期门址可能重修于晚唐、北宋年间,当与文献所载天佑年间改称五凤楼有关。
应天门遗址墩台可以分为早、晚 两期,平 面皆呈长方形。早期门址墩台东西长51,南北残宽26.5米 。 晚期 门址墩台直接建在早期门址之上,除利用早期门址墩台残基之外,另又有所扩大。 经拼接,其 东 西 长55.2、南 北残宽25.2米 。
应天门遗址早、晚两期门址皆为3个门道。早期门址3个门道东西各宽5米,3 个门道之间的隔墙东西各宽5米 。晚期门址3个门道破坏严重,目前仅发掘出东门道东壁及其相关遗迹。仅就残迹可知,晚期门址整体向东平移3.25米。晚期门址的各个门道内地面皆铺石,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定鼎门遗址三期和四期门址的3个门道内的地面都没有铺石。应天门遗址晚期门址的规格显然高于定鼎门遗址三期和四期门址。
应 天门遗址西飞廊破坏严重,目前仅知其残存早期门址西飞廊的夯筑基槽。经拼接,早期门址西飞廊与晚期 门道东飞廊(1990年发掘) 宽度基本相同,推测早、晚两期应天门遗址东、西飞廊的规模和形制没有发生太大 变化 。应天门遗址晚期门址东门道内出土的长方形砖,皆有被火痕迹,说明应天门可能毁于战火。关于应天门遗址,文献未载其废弃原因和过程,此次发掘可补历史记载之阙。
⑨ 宋朝宫殿叫什么
宋朝宫殿叫大庆殿。
皇宫的正殿叫做大庆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庆殿之南,是中央政府办公机关,二者之间有门楼相隔。大庆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视朝的前殿。
每月朔望的朝会、郊庙典礼完成时的受贺及接见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举行。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
紫宸、垂拱之间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宫中的宴殿为集英殿、升平楼。北宋皇宫内的殿宇并不很多,后宫的规制也不很大。
后宫有皇帝的寝殿数座,其中宋太祖赵匡胤住的是福宁宫,除后妃的殿宇外,后宫中尚有池、阁、亭、台等娱乐之处。
(9)阙楼遗址扩展阅读
1981年春,开封市园林部门在龙亭东湖(潘湖)清理湖底淤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明周王府和北宋皇宫遗址的部分遗迹,从而揭开了北宋东京城考古的帷幕。
经过开封市文物工作队20余年的艰辛努力,已相继调查、勘探和发掘了北宋东京外城、内城、皇城三道城墙和城墙上的部分城门以及城内的汴河、蔡河、古州桥等大批重要的遗址;
已初步揭开了北宋东京城遗址的神秘面纱,为研究北宋东京城的起源、发展、鼎盛、衰落特别是东京城的布局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考古资料。
北宋皇宫遗址的发现,拉开了北宋东京城考古工作的帷幕。随后北宋东京城的外城、内城、皇城、金明池、汴河、蔡河等多处重要遗址相继得到勘探发掘,这些发现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⑩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是什么
三出阙。抄
“阙”是中国古代城门、宫殿或者陵园的一种标志性建筑。随着历史的演变,阙逐渐形成最高等级的三出阙建筑,这种建筑在古代社会为帝王专用,地位尊崇。阙制中最高等级的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是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
在陵制完备的唐代帝陵共有六组三出阙建筑,除四门外设置三出阙以外,朱雀门外的乳台、鹊台也各设置一组三出阙建筑。
(10)阙楼遗址扩展阅读
考古发现三出阙结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唐顺宗丰陵陵园西乳阙遗址,发现了一处代表皇家礼仪的保存完整的夯土建筑,夯土台基平面呈梯形,表面以条砖包砌,台基四周有砖铺散水。
令人惊喜的是,考古人员发现这座建筑是一座典型的“三出阙结构”。唐代建筑保存至今的非常稀少,尤其是代表皇家礼仪的“三出阙”建筑。此次发现可以说为中国建筑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出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