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原最近的长城遗址
① 太原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古太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具有630余年历史的古太原县城,俗称“凤凰城”。如今,这里作为晋源区一处历史遗迹,在全区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县(区)”工程中,越来越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 沿着新晋祠路出太原市,南行约5公里,有一个晋源站,下车后西行300余米有一座小城,明清古院落随处可见,修葺一新的文庙规模宏大,龙天庙、关帝庙、泰山庙等现存庙宇十余处,大街、小巷依然保留着明清格局。这就是具有630余年历史的古太原县城,俗称“凤凰城”。如今这里是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所在地。数百年风雨沧桑,古太原县城作为晋源区一处历史遗迹,见证了太多时代变迁的故事。从古老的北城门和西城门洞穿过的风,幽幽地向人们述说着昔日的辉煌。而今,随着晋源区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县(区)”工程的深入开展,这里越来越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特别是今年以来,古太原县城在保护、修复、开发建设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心古城开发的人们不禁要问,古老而迷人的“凤凰城”能在浴火中展翅新生吗? “城池凤翔余”的古城 古太原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隶属于明清太原府,比太原府城的建城年代晚了393年。它是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规模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虽是晋阳城毁掉之后的建筑,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无不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 走近古县城,斑斑驳驳的北城门内,有一匾额上书“德化”两字,与南城门外的“龙天庙”遥相呼应。匾额虽显拙朴澹泊,但墨迹雄浑,气势不凡,尽透一种教化民众的气度。追述这二字的出处,应是《史记.汉文帝传》中记述的汉文帝“以德化民”的缩写。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这样写道:“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故晋阳人立庙祀之。”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16载,汉景帝出生于晋阳、八岁随父离开晋阳。文景两帝在晋阳,受到晋阳文化的熏陶,养成了和善、朴实、真诚、颖慧的品格,正因如此,文帝才在西汉早期动荡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在汉刘邦的17个王子当中脱颖而出,以“仁德宽厚”被迎立为帝。景帝继之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 现存的古太原县城,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的文脉,沿用了晋阳古城的建筑格局。当年的晋阳古城整体建筑活像一只飞翔的凤凰。唐朝李隆基《过晋阳宫》诗曰:“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生动地描述了古城龙飞凤舞的建筑风格,因此在晋阳古城被毁后新建的古太原县城,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凤凰城”。 原明清太原县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四周城堵(马面)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城垣周长3732米(城垣数为考证实测参考数),城墙东西宽,南北窄,略呈平行四边形。北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开,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的腹部。整体上看,县城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高台。“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 原太原县城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北门额书“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喻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是汉文帝治国纲领的缩写。东门“东汾聚秀”“观澜”,形容汾水秀丽,在城头高处观赏滚滚而流的汾水景象。西门“西兑金汤”“望翠”,意为西山宝藏汇聚,满目青山翠绿。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意为晋阳乃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封叔虞之地,后代子孙都享受王族权益,凤凰城里读书人多、人才辈出。 太原县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都是传承古晋阳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四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往事如烟,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小巧玲珑的古太原县城,于20世纪60—70年代被损毁殆尽……“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河山依旧,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在这里可见一斑。 人杰地灵古迹众多 太原县是古晋阳治所所在地,县治始于秦,曾设晋阳、龙山、阳直、平晋县等,其治几经迁徙,所辖版图变化频繁,明洪武四年县治迁于古晋阳城南关,洪武八年改为太原县后,县名沿袭至文革前夕。1998年太原市区划调整,在原太原县址上成立晋源区。明清太原县所辖区域比现在要大。 太原县西依龙山,东视汾河,自古物阜民丰,表里河山,曾是大唐龙兴之地,水秀山明历代名人不绝于里。据清道光六年重修的《太原县志》所载的帝王就有数位。除了上文提到的汉文帝、汉景帝外,还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原公子”李世民。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世民竭力辅佐父亲从太原起兵,南征北战,一举推翻隋朝统治,建立唐朝。即位之后,李世民牢记隋亡教训,克己廉洁、“以民为本”、励精图治,创造了辉耀古今的“贞观之治”。临去世前一年,李世民回到太原,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一篇气吞山河的诗篇《晋祠之铭并序》,抒发了自己“以德治国”的理念。 距现存的古太原县城西南3公里,有一个古村落——赤桥村,村中心有一处遗址“古豫让桥”,旁有一株3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槐,这就是司马迁《史记》记载的“豫让刺赵”的地方。故事发生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侠客豫让为报晋国重卿智伯的知遇之恩,将一个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国士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士为知己者死”,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人杰地灵的古太原县城,人文古迹众多。规模宏大的文庙、龙天庙等庙宇曾有许多,至今古城内明清古院落随处可见,街巷也还保留着明清格局。在晋源区以古建筑遗址、民清太原县城的恢复开发为特色的古晋阳旅游区建设中,古太原县城开发已提到了晋源区旅游开发的议事日程。“古太原县城旅游产业板块”不日将进入人们的视野。 保护性恢复古县城正在进行时 古太原县城,尽管没有当年晋阳古城“霸府”“北都”大都会城市的威仪,却也厅、台、楼、阁、寺、庙、观、坛比比皆是,虽屡遭天灾人祸、破损严重,但至今西城门洞、北城门洞犹存,城内基本结构未变,大街小巷仍是五六百年前的旧时风貌,保留下来的庙宇、民居仍占旧城古建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政府和民间都加大了保护力度,文庙、龙天庙、玉皇庙、秦家大院、西城门洞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修复。遗憾的是,由于受资金所困,一些古建来不及修复就已塌毁,加快古城的保护、修复、建设刻不容缓。 可喜的是,以姚富生为首的一些企业家和文化人士,他们在古城的人文环境熏陶下成长,对古县城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些还具有保护开发古城的先见之明的当地名人,急公好义,不等不靠,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古太原县城的研究和保护,勘测、研究、整理、编撰、出版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在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主持下,《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从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科学地分析了项目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古太原县城开发保护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3亿元,古城保护区域面积为1300亩,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项目将现有部分居民、企事业单位、学校搬迁出古城,保护性恢复古县城,包括将修复古太原县城墙、街道以及一些主要古建筑和古县城的基础设施。同时要以晋阳文化与太原县老城建筑为依托,发展具有休闲观赏、民俗风情、游客参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旅游产品为明代早期古代衙署、贵族、市井生活及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自“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作为太原市唯一一家参与“2006中国高成长企业投融资大会”以来,已有一些国际投资集团积极与有关人员联系,对投资开发文化旅游产业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作为晋源区2007年的重点项目,已引起山西省及太原市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重视。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东城门恢复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新晋祠路边的牌坊行将竣工。太原古县城被恢复打造成“明代古县城”之后,既可达到保护古城的目的,又能够极大地发展太原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古老而迷人的“凤凰城”将在浴火中展翅新生。
采纳哦
② 离山西比较近的旅游景点不要山西的
河南焦作的云台山,国家AAAAA级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和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交界处, 景区面积240平方公里,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子房湖、茱萸峰、猕猴谷、叠彩洞、百家岩等主要景点。
神农山,国家AAAAA(5A)级风景旅游区,位于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 与晋城市山河镇狄河村交界,神农山风景名胜区面积102平方公里,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基金组织A级优先保护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国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儒道佛文化名山、中国城市第一媒体旅游联盟举办"首届中国旅游品牌景区"总评榜当选"2011年中国最具实力景区"。传说,炎帝神农氏在这里辨五谷、尝百草、设坛祭天,故而得名神农山。
③ 山西有哪些名胜古迹
1、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2、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3、平遥古城: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4、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5、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④ 中国现存的古长城遗迹哪些地方有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全长7300千米(14600华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其中从鸭绿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海关到嘉峪关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也较完整,两端两个关城东西遥遥对峙,长度为6700千米(13400华里)。
沿革 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 、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从公元前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战国长城 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国家互防长城,规模较小,互不连贯。①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据史料推测,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地处楚国都城的西北和东北面,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②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③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④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⑤韩国长城。韩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⑥秦国长城。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在七国中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优势,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和楼烦,经常南下骚扰 ,因而秦在其北部边界修起长城作为防御。其位置,自今甘肃岷县(临洮)起,沿六盘山北走,止于黄河边。⑦燕国长城。燕为防止北方东胡、林胡、楼烦等小国的侵扰和防备南方齐国的报复,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两道长城。公元前290年,燕国沿燕山山脉修筑了北长城。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渡辽河到达古襄平(今辽阳)。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易水长城是对易水的堤防进行扩建而筑成的,用来防齐、赵,保卫燕国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河北易县的西南,达于文安之南。⑧赵国长城。赵筑有南、北两道长城 。其中南长城又称漳滏长城,在赵国南境。主要为御魏而建 。漳、滏两水在今河北临漳、磁县境内,可见这段长城在漳水北岸,临漳、磁县一带。
秦始皇万里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一方面拆除各国原有的长城,铲除了人为的障碍;另一方面为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将蒙恬驻守北方边境,并把秦、燕、赵长城连为一体,建成万里长城。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向东到陕西绥德黄河边,与从河套高阙西来的赵国北长城连在一起,渡黄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国北长城,抵达辽东。长城的修建从始皇三十年(前217)开始,约到三十七年结束。
汉代长城 汉长城的修筑,除军事上的防御之外,西部长城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①西汉长城。汉武帝时,北方匈奴经常发兵进犯。为抵御匈奴首先修缮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并沿河西走廊新筑长城。元狩二年(前121),开始建筑河西长城,通称“边墙”。前后约历时20年。西汉河西长城东自今甘肃永登,西到新疆罗布泊。在“边墙”沿线,建筑亭障和烽燧。根据《居延汉简》记载,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规定。②东汉长城。光武帝刘秀为防御匈奴侵扰,保卫国都洛阳,于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长城以南地区修筑了四条长城:其一位于今山西离石县至陕西咸阳东南之间;其二位于今陕西高陵县东至山西安邑县之间;其三位于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陉县之间;其四位于今河北定州市南至临漳县之间。
南北朝长城 ①北魏长城。北魏为防御北部的柔然和契丹南下扰掠,修筑了长城。据《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明元帝泰常八年(423)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延袤1000千米以上。又在太平真君七年(446),筑“畿上塞围”。所谓塞围,是比长城低薄些的土墙,用以补长城之不足。它东起今山西广灵西面上谷,直达黄河东岸,环绕于首都大同,有保卫首都之意。②东魏长城。公元549年 ,东魏东迁于邺后,也修筑了一段长城。西起今山西静乐县,东至今山西原平 。③北齐长城。北齐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北周,先后几次大筑长城,其规模稍次于秦长城。北齐天保三年(552)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离石县西北黄栌岭,北至山西朔州西。天保六年,皇帝下诏,征发180万人修筑长城 ,自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今山西大同。天保七年,又大规模修筑长城,除天保三、六年所修筑的两处长城外,又向东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海边止。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今山西偏关以东老营附近起,东经雁门关、平型关,到达山西下关附近。为防御北周,公元563年,齐武成帝修筑了今山西、河北交界处沿太行山走向的南北向长城,即今阜平之间的长城。天统元年(565),对天保八年所筑内长城进行修葺,并增筑新城,自下关附近起,东达居庸关与外长城相接合。齐前后修筑长城达1500千米,约30千米设一戍,并在险要地方设置州镇25所,用以驻兵防守。④北周长城。为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犯边,周静帝于公元579年,对原北齐长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筑,西自雁门,东至碣石。
隋代长城 为了防御突厥骚扰,隋王朝7次修筑长城。主要是对原有长城进行修缮,新增修筑不多。唐取代隋后,国威强盛,在北方大破突厥,边界远在长城以外,长城已失去了作用,无需修筑或增筑。宋朝虽统一了中原,但北部有辽、金的对峙,所辖范围已在原来秦、汉、北朝长城的南面,长城南北许多地方均被辽、金两国占领。后宋王朝势力又退到长江以南,更谈不到修筑长城。辽代对长城的修筑,仅清宁四年(1058)在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了一段,规模不大。
金代长城 公元1115年金王朝建立后,为防御西北边陲的蒙古人进攻,修筑了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两道长城。明昌旧城旧称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呼伦县北,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乌兰哈达之北,沿海拉图山脉,北折而西,至暖水河而尽。明昌新城在明昌旧城之南 ,又称金内长城、金壕堑、边堡等。西起今黄河河套陕西段 ,东达今黑龙江省松花江。元代,蒙古族统治整个中国,版图地跨欧亚,长城对他们意义不大。但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起兵反抗,检查过往客商,也对原来长城的许多关隘险要处加以修缮,设兵把守。
明代长城 明灭元朝以后,为防止蒙古族再次南下,200多年中从未中断对长城的修筑。大多是沿着北齐、北魏所筑的旧长城进行修筑。今人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弘治时期所修。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道,到山西偏关附近的老营相合,被称为内、外长城或里、外长城。里长城从居庸关西南出,经今河北进入山西至老营。外长城自居庸关西北,进入山西,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往南达于偏关、河曲。长城关隘、险口很多,其中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靠近当时首都北京,称为内三关;自此往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称外三关。内外三关是保卫京师的重要关口,常派重兵把守。清朝灭明以后,由于政治、军事的发展,改变了统治策略,采取“怀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拉拢蒙、藏各族上层王公贵族,用思想统治代替了军事防御,不大修筑长城 。纵观长城的历史,自春秋以来,除汉族各王朝的统治集团修筑长城外,中国其他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代也都修过长城。就是蒙古民族统治的元朝也曾对一些长城的关隘、烽火台进行维修利用。长城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丰碑。
⑤ 在晋冀交界的太行山娘子关,有一大段古长城遗址,请问这是那个朝代留下的
早在战国时期,这里为中山国所建长城的一个关口,唐平阳公主之后,为承天军戍内守处,大历年间(767——容779)修筑了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为承天镇,并称娘子关.明嘉靖年间因边患频仍,于二十一年(1542)重修城堡,就是现今见到的关城,专设守备把守.清代又建"固关营",分设把总驻守.因这关处在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民间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⑥ 中国境内有哪些古长城遗址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修筑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把北方崇山峻岭上的进行整修和扩建,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一开始出现并不叫长城,而叫“方城”。《汲冢周书?作雒解》曰:城方千七百三十丈,郛方七百里。齐《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国就是方形的都城。不仅都城为方形,其他城也为方形。按照周礼天圆地方的思想,周诸侯国的城都是按周天子规定修建的。
楚长城
春秋南阳楚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从楚国始筑长城到《春秋》《左传》《史记》中一直称楚长城为方城。因为长期有长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们并不认为方城是长城,甚至以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更不知道楚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据《左传》记载:“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东周列国志》中说:“周惠王二年,楚王回至方城,夜叩城门。”《南阳地区志?方城》说:“楚文王时于方城山(今小顶山)修筑长城,曰方城,以守卫其北境,方城县由此得名。”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
楚长城从方城县北起,南至泌阳县再折向西南唐河县,对峙着齐国的方向。后在战争中不断展筑,西边沿南召、嵩县、西峡、内乡、镇平镇,到邓州市罗庄乡土谷山止,绵延起伏三四百公里。如今,在内乡县、西峡县、方城县,还有长城遗迹存在。
赵长城
赵长城横亘于包头市辖区的中部的固阳县境内的大庙村,大约战国时期的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修筑。它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狭长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站在土筑长城之上眺望,可隐约看到这段从大庙起,东向边墙壕村,西向昆都仑区的古迹。赵长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六国,成为中国地区唯一政权,并改制为帝国。前214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并开始秦、赵、魏、燕各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城墙被拆毁。
汉长城
甘肃省安西境内现存汉长城150公里,烽燧70座,城障3处。东起玉门蘑菇滩,沿甘新公路南侧,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与敦煌境内的西碱墩相连。这些汉长城及沿线的城障烽燧,是汉代河西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
北齐长城
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泰常八年北魏筑长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诚,向西至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筑长城,起于北京市居庸关,至山西省河曲县。
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天保三年至天保八年六年时间里,大修长城有五次。至河清二年三月,“齐诏司空斛掉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齐天统元年,“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目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湖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今北京市通州区有北齐土长城遗址,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隋长城
隋长城遗迹位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境内,长约6.8公里,分为3段,墙体为堆筑土墙,呈鱼脊状凸起,宽3米至6米,残高0.5米至1米,部分遗迹表层散见有灰、黑陶片和绳纹砖瓦残块。从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鄂托克前旗隋长城位于明长城大边和二边以北,与明长城走向一致。
明长城
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万历,明朝对长城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
明代长城西起今甘肃省嘉峪关市,东达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横贯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300多千米,是古代留存下来的最坚固、最完整、气势也最雄伟的长城。
明长城部分利用了北魏、北齐和秦汉时期的古长城。墙体建筑材料有砖、石、土三种。墙体高低宽窄随地形的险要形势而异,山高地险处的墙体相对低窄,平地要冲之处墙体则高大宽阔。此外,长城沿线还建有各种城、关、隘口、敌台、烽火台、堡子等,它们与城墙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南方长城
南方长城,又称为苗疆边墙,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始筑边墙70里,万历四十三年上起王会营、下至镇溪修建边墙300多里,天启三年镇溪至喜鹊营添筑土墙60余里。苗疆边墙全长达430余里。嘉庆二年重修镇竿镇边墙190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运动,湖南省政府废屯升科,结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边墙体系被废弃。
南方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它表现了一个朝代的特征,是研究明清两代对边远少数民族征服统治重要的历史史料。
⑦ 太原市有那些风景名胜古迹
太原市有很多风景名胜古迹。
建议跟团去,找一家规模大、信誉好的旅行社。
要比自己去省钱省事省心的多。
山西旅游热线推荐:
柳林河、汾河二库、蒙山大佛、太山、龙山石窟、七苦山、
天龙山石窟、崛围山、晋祠、双塔寺、纯阳宫、崇善寺、
窦大夫祠、童子寺燃灯塔、晋阳湖、北齐壁画、汾河景区、
东湖醋园、西山万亩生态园、等等。
相关情况可以到山西本地的旅游门户网查看。
⑧ 明长城遗址多少公里
明长城遗址一共6300公里。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
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
结果显示,明长城现存敌台7062座,马面3357座,烽火台5723座,关堡1176座,相关遗存1026处。
(8)离太原最近的长城遗址扩展阅读
建造历史
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墩776个;火路墩833个。
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会合,被称为内、外长城。外长城即居庸关西北经赤城、崇礼、张家口、万全、怀安而进人大同市的天镇、阳高、大同、左云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达于偏关、河曲;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而进人大同市的灵丘、浑源,再经应县、繁峙、神池而至老营。据现存长城实测,外长城分别由怀安县桃沟村、西洋河乡马市口南北两路进入天镇县境,在新平乐村与西路长城相交。
天镇境内长城约105华里。存黄土夯筑的墩台61座。由天镇水磨口向西3里进人阳高县十九墩村界,至镇边堡西出阳高进入大同市区境。阳高境内长城计100余里,现存夯土墩台119座。从阳高镇边堡向西约8华里进人大同元墩村界,经镇川口、宏赐堡、镇羌堡,经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转南至砖楼沟入左云县界。另一条由宏赐堡向西经新荣、破鲁至吴施窑人左云界,这道长城当地人称“二道边”。南北两道长城共210华里。
长城由大同砖楼向南进人左云县保安堡地界,至二十边向西北出左云进人右玉县界。长城在左云境内长约86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