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州古城遗址
Ⅰ 古秦时阴密是今何地
阴密,在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百里乡,即古密须国,不存在于古秦朝代。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以古密须国都取名,属安定郡,故治在今甘肃灵台县百里乡。东汉初废。三国魏复置,仍属安定郡。北孝明帝熙平三年(518年)属平凉郡。北周复废。
安定郡,是今甘肃灵台县百里乡。百里乡位于灵台县南部山区,系古密须国遗址所在地。东连本县中台镇,北接本县西屯、星火、朝那镇,西与本县龙门乡相邻,南与陕西省千阳县、麟游县接壤。
早在商朝殷纣时,就有密须国立都,文王伐密灭其国,其地属周,武王克商,封同姓为诸侯,建密国都密城,
据考证,今百里中学所在的二层台地,就是当年密须国和密国的立都之地。此处之南、北是有名的南将台和北将台,此地向东约三百米处,阴密古城墙残迹犹存。
平凉郡,是今甘肃平凉西北一带。平凉,甘肃省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
平凉历史悠久,境内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2处,除采集到石器外,还有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足以证明早在60万年前辖境内即有人类活动。
从泾川县太平乡大岭上出土的旧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遗址可以断定距今30万年以前,平凉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轩辕黄帝曾登临今平凉市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1)泾州古城遗址扩展阅读
古密须国遗址在灵台县治西50华里之百里镇。古密须国在商末时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
古密须国在商末时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为周文王所灭。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候,建立古密须国,后又为周共王所灭。今百里中学后院据说是原古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
安定郡,古代区划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地置安定郡,共有12个下县。从东汉到北朝时期,安定郡先后属于凉州、雍州、秦州、泾州。
到了隋朝时期,才得以独立成郡。而唐武德元年(618)废。
Ⅱ 泾州古城的历史沿革
古城的建城史从商周时代开始,商周时的盘顶子至今犹存,这是一座祭坛,商周时祭天之处。商周时的阮国、共国,在古城内有遗址,即共池,今城关中学内,文献多有记载。秦代遗物,分布在古城总面积的地下,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2005年大云寺遗址勘探结果显示,秦代瓷器残片、文化层丰富。西汉时,古城是临泾县县城。东汉时,安定郡因汉羌战争被迫从高平(今宁夏固原)迁至美阳(今陕西扶风)侨治18年。公元129年,安定郡因战争仍在继续而回不到高平,就设在临泾县城(今城关水泉寺),泾州古城从此成为岭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北魏,泾州古城的地位空前之高,泾州时领6郡17县(相当省级),泾州、安定郡、安定县三级衙门都设在古城内。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水患,古城迁至泾河南皇甫店,即今县城所在。
从商周至清末,泾州城仅在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至大历三年(公元768年)6年间被吐蕃占领,其余2000多年均未失陷,一直起着“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也”的国防重城作用。泾州和泾州古城“控扼两陲之咽喉,边衢之门户,壮西服而控远夷”。当西部势力占领泾州以西的国土,泾州城就是长安城和古中国西部最远的边陲重城。当中原势力达到河西乃至更西地域,泾州古城又成了离长安城、离朝廷最近的京畿之地。
泾州古城历史加上明代以后的今日县城历史,建城历史在3000年以上。2005年,古城内始建大云寺博物馆、城关镇政府办公大楼。近年,一批建筑相继落成,古城3000年历史已经合缝、复原。3000年泾州古城,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Ⅲ 泾州古城的古城受损
“西平铁路是关乎到平凉人民的幸福路,可是国家文物局再三下达文件要求优化线路,不允许直接通过泾州古城,而施工单位怎么能不顾国家相关部委的要求,非得让铁路直接通过泾州古城,破坏丝绸之路上3000多年的泾州古城呢?”泾川县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魏海峰对于西平铁路通过泾州古城表示不解,便联合其他知情人员,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给甘肃省省长刘伟平留言反映此事。“一条仅有2公里左右的铁路线,为什么就不能在古城外的山体打一条隧道通过呢?” 西平铁路是西安至平凉铁路的简称,全长263.1公里,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项目,由西平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总体负责。2008年7月,西平铁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正式审批,并于同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西平铁路将连通宝(鸡)中(卫)铁路和在建的天(水)平(凉)铁路,把西安、宝鸡、天水、平凉等市连接起来,从而形成西部经济版图中重要的铁路运输骨架网,是一条大能力的便捷运输通道。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西部“大通道”,却因设计方案会破坏泾州古城遗址而未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无法继续施工。一方是国家重点工程,必须要按工程设计时限定期完工。一方是千年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不容忽视。冲突,就由此而来。 已经停工的现场,张贴着各种文件的喷绘版,还悬挂了很多标语条幅。包括泾川县文体广电局的紧急停工通知和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关于西平铁路通过泾州古城的各种回复意见。
泾川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队长的刘鑫建称,泾川县文体广电局曾于今年3月份和5月份先后两次给西平铁路泾川段建设项目部发出紧急停工通知,但都没有效果。
泾川县文体广电局2012年3月30日发给西平铁路泾川段建设项目部的紧急停工通知提到:“泾州古城遗址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文物保护法》保护,根据有关规定,责令你单位立即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停止施工,并按照程序办理报批手续,对强行施工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你单位负责。”
然而,该通知没有得到施工方的重视,于是泾川县文体广电局于2012年5月5日,再次给西平铁路泾川段建设项目部发去紧急停工通知:“经多次督促停工无效,你部仍加紧施工至今,现已对‘泾州古城遗址’造成严重破坏,接上级紧急强令指示,根据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责令你单位立即在泾州古城文物保护范围内停止施工,撤出工队,否则将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条款予以处罚,对强行施工造成的一切后果由你单位负责。”同样,再次紧急停工通知依然成为一纸空文,西平铁路泾川段建设项目部未予理睬。
除此之外,现场还张贴着一张泾川县文体广电局关于泾州古城遗址保护的值班表。上面详细写着值班负责人及轮流值班人员的姓名和举报电话,包括泾川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刘鑫建在内的三名值班人员正在现场看守。
虽然现场已经停止施工,但是部分已遭毁坏的古城墙仿佛诉说着当时痛心的一幕,力图阻挡机械进入现场施工的一排排石块,在已坍塌的城墙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2009年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以(2009)902号函件形式,对西平铁路通过泾川古城的建设方案批复甘肃省文物局:“两条线路(南线、北线)均通过文物保护范围,特别是北线直接穿越古城内城,破坏了部分城墙,建议铁路线路选址在南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移出古城范围。” 2012年3月12日,国家文物局以(2012)138号函再次批复了甘肃省文物局《关于新建铁路西安至平凉线通过泾州古城文物保护方案的报告》:“泾州古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你局所报西安至平凉铁路工程选线推荐方案(即ck方案)直接穿越古城,不利于遗址的整体保护,不同意该方案。请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调整设计方案,将该项目移出古城保护范围,另行选址建设。”
可以看到,国家文物局两次批复中均明确提出将该项目“移出古城范围”。而这两次批复文件的喷绘版也被泾川县文体局张贴在了施工现场的明显位置。
在张贴的国家文物局相关文件旁边,西平铁路泾川段施工方也贴出一张甘肃省文物局2006年12月13日印发的《关于甘肃省文物局同意新建西安至平凉线通过泾州古城的函》。函件中这样提到:“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西平铁路通过泾州古城。请你局协调设计单位尽快提供有关图纸,以便我局尽早安排对铁路范围内进行考古勘探和相应的文物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和工程顺利开展。同时,根据《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请将文物保护费用列入建设工程预算。”西平铁路建设方敢于强行施工的“底气”,或许就由此而来。
一方拿出的是甘肃省文物局2006年“原则同意西平铁路穿越泾州古城”的文件,另一方拿出的是2009年和2012年国家文物局“不同意该方案”的文件。双方的文件公示、标语横幅针锋相对,在这滑稽的场面下,西平铁路能否穿越泾州古城,就此僵持。 中铁一局西平铁路工程指挥部见到了该局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杰说:“国家文物局第一次提出西平铁路建设不能穿越泾州古城的函件是2009年12月11日,而西平铁路2009年1月1日正式开工,历时1年,重新调整设计方案不现实。”“我们只是施工单位,上级单位给什么样的方案,我们就将路修到哪里。虽然国家文物局先后两次提出将项目移出古城保护范围,但我们对此毫不知情,也没有相关人员给我们通知此事。”李杰说。
李杰说:“泾川县文体广电局第一次发的紧急停工通知送到了我部下属的第三项目部,没有送到我们指挥部,我们对此不知情。后来的‘再次紧急停工通知’发来后,泾川县文体广电局工作人员就开始阻挡项目继续施工,我们才对有关情况得以了解。”
据李杰介绍,西平铁路泾川段项目已经修建54.56公里,投入3亿元左右。泾川县城关镇兰家山至水泉寺段引发矛盾停工后,经过多家单位协商决定,按照各自的渠道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问题。
除此之外,李杰也有自己的疑惑:“西平铁路是国家重点项目,泾川县文体广电局没有权力发来紧急停工通知。至于是否涉及到文物保护,我们对此并不了解,上级单位到目前为止没有告知我们要改线重修。”
“西平铁路泾川段开建以来,甘肃省、市工作组先后10余次莅临现场办公、指导工作,期间并没有人提出项目建设破坏了文物遗址的事情。”李杰说。 从西平铁路泾川段开建至今,泾川县委县政府对铁路建设全力配合的同时,也在竭尽全力保护文物遗址。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表示, “这次修建西平铁路我们也曾经拿出了‘隧道通过’、‘下沉式’等方案,力求最大限度保护泾川文物遗址,由于各种原因未果。”李全中很为难。“西平铁路是国家重点项目,建成后运量大且货源集中,是兼顾部分省际交流及地方客货运输的铁路。作为地方政府,我们在项目开建后积极协调土地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求县文化部门做好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但从目前来看,当铁路建设与文物保护相冲突时,县政府相关部门就要履行文物保护职责,要求西平公司停止施工。”
2012年6月6日晚,泾川县召集县直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并拿出了关于保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与保护文化遗址的意见。 泾川县明确表示,要积极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保护泾州古城遗址。妥善处理项目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既保证国家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又确保历史文物遗产得到保护;其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文物部门意见。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履行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保护职责,做好泾州古城遗址文物保护工作;第三、积极汇报衔接,落实国家文物局批复精神,调整设计方案,选择既保证西平铁路顺利通过,又使文物得到保护的方案。
6月7日晚,泾川县已向甘肃省重大项目办公室及平凉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汇报,请求甘肃省重大项目办公室协调国家、甘肃省文物部门及西平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勘探,提出具体处理意见。相关意见和请求,泾川县还将尽快向甘肃省及国家文物局上报。 西平铁路泾川段存在的另一个隐患,可能会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现在不仅是涉及文物保护的问题,更重要的铁路建设中是否充分地考虑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否得到保障。”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说,泾州古城历史上属洪涝多发区,从目前铁路建设情况看,工程建设会给城北防洪形成明显的隐患。“我们正在向甘肃省重大项目办公室及平凉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汇报,希望各方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的问题,从工程技术角度尽量避免和消除隐患存在,从根本上提高防洪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Ⅳ 唐朝时期哪个地区是长安前面最后一道关,是长安的门户
是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专关要塞之一。函属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Ⅳ 古文化遗址的古文化遗址分类
成纪古城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南1000米的治平、深沟河交汇处的河谷川台地上。城址叠压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上,呈正方形,边长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西、南两面城址因河水冲刷已塌陷,有五分之二现为河滩田,东、北两面现存部分城墙(似为后世在原墙址上补筑),基厚12米,顶宽1.5—2米,夯层厚14—18厘米。夯土中夹杂大量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陶片及汉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内外存有大量秦汉时期板瓦、筒瓦、回纹铺地砖和灰陶器物残片及唐宋时瓷片。筒瓦一般长41厘米,直径14.5—16厘米不等。现存瓦当多饰有双云纹、单云纹、葵花纹,有的烧前刻有“长乐未央”或“大禾美帛”铭文。城址内已发现5口相似的筒形水井,其中两口曾先后挖掘清理,井深12米。其中一口井底有战国和汉代已破碎的陶罐(汲水用器)及井废后填充入内的汉瓦当、瓦片等;另一口废弃后被一西汉墓所覆。从城址遗存实物推断,古城应建于战国时秦统辖时期。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武古城位于泾川县泾明乡长武城村泾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临泾河,东、西两面有深沟,南为人工开辟的斩断面。城址有内外城,内城呈“吕”字形,为夯土筑就。内城东、西墙长皆1200米,北墙长1000米,南墙长950米。现存墙最高3.5米,基厚12米,夯土层8—10厘米,夯迹圆形。城南墙外有人工城壕遗迹。城内有数条暗渠引入城外泉水,为竖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战国提梁铜壶、汉代铜鼎、唐代造像塔及瓷碗、牌饰、弩机等。城址东南发现有铜矿石、铜渣。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密须古城位于灵台县百里乡达溪河岸二、三级台地上。城址今仍可辨。遗址东一公里处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据考证,这里是商代密须国都城,周文王伐灭密须后又为密国首府。城址内及附近曾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西周等不少遗物。 泾阳古城位于崆峒区安国乡油坊庄村的颉河北岸100米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址内地表存有大量汉代绳纹瓦片和陶片以及铜箭镞等遗物。在断层中夹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的筒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六年(前301)“泾阳君质于齐”,应是以地名封君;《括地志》记:“乌氏县,周之故地,后入于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汉书·地理志》记安定郡领21个县,泾阳、朝那等排在“乌氏”之前,有学者认为排列顺序系以置县先后为准的,所以泾阳应是战国时代秦所置县。现定为西汉置县遗址。 阿阳古城位于静宁县城川乡靳寺新村南300米处,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1.5米,暴露遗迹有灰层和杂物堆积层;遗物有红粗夹砂陶片,属齐家文化,有粗、细绳纹板瓦、筒瓦、瓦当及灰陶器物残片,常有汉半两和五铢钱币出土。城址下为齐家文化遗址,周围亦分布有红山咀马坡、党家坪、新村等5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城址大部分已被河水冲塌,北面存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70米的墙址。筑城年代不晚于战国时期,现定为西汉所置县。 水洛古城位于今庄浪县城所在地,地处北、南水洛河交汇处。秦、汉时设水洛亭。东晋时已名水洛城,义熙五年(409),西秦攻克水洛城。历经唐宋元明清,渐成一地重镇。 ? 庄浪古城位于庄浪县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汉时在这里设受渠亭,唐称结公城。蒙古太宗时在此设庄浪路治所。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290),城“周围一里一百七十步”,时有东、南、北三门。南门名镇远,北门名拱极。明代成化五年(1469),扩至周长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于南门建城楼,至清康熙五年(1660),城的南北垣先后倾圮。乾隆三十三年(1694)整修,增筑瓮城,改南门偏向东,名朝阳,北门名迎恩,各修二层城楼。现旧城垣尚有残迹,附近有新石器遗址和汉墓群。 蒋家坪古城位于泾川县城关镇蒋家坪上,背山面水,居高临下。北面为山坡地,东、西两面为深沟,南临泾河,与对面的何家坪相峙,形成咽喉要塞。遗址北窄南宽,呈簸箕形,靠北土丘上筑有5个土台,居中者最高,人称“将台”。现存夯土层及残存遗迹显示,东、西两面原有城墙,南面距“将台”1000米处亦有1000米长东西走向的城墙,与南、北城墙相连接而成城堡。此城是西魏时泾州刺使乙弗贵主持筑就。至唐初,因薛举反唐失败后,人称“薛举城”,颇为后人所重。 潘原古城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北依山岭,南临泾水,西靠小路河。遗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宽约500米,东西长1500米。残墙厚6米,夯土层为9—11米,夯窝圆形。墙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汉时的陶片。遗址内砖头瓦砾堆积甚厚,多为汉、唐、宋代物,间有子母砖。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经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飞天、三世佛、经变等佛经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镌有“景明四年”字样,“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号,“四年”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遗址内曾出土数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时“熙宁”和徽宗时“崇宁”铜币。古城始建于西汉,后经北魏阴■,至唐时为潘原县城。 通边古城位于庄浪县东北部六盘山脚下的古鸡头道要冲,现为通边乡政府驻地。城堡遗址南北宽400米,东西长600米,旧有东、西、北三门,形如虎耳,俗称“虎耳城”。遗址内瓦砾层厚1.5米,曾出土宋白瓷、豆青瓷、黑瓷残片。初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庆历八年(1048)称通边寨。金皇统二年(1142)设通边县。元初并入陇干县。明清时为大集镇,商贸兴盛。民国时设通边镇。 胡谷堡位于崆峒区安国乡土桥村北颉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东西长429米,宽319米,墙基厚21米,夯土层为10—12厘米。现存残墙高15米。原有东、南、西三门。遗址内散见瓦片、瓷片多为宋代遗物。唐贞元七年(791)筑,名胡谷堡,后改名安国镇。 石门堡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与万泉乡交界处石门口东南小湾村西侧山巅。《水经注》:水洛水“迳石门峡,谓之石门水。”此地“山石如门,其路斩截”,故名。清乾隆《静宁州志》记为“石门高山堡”。古堡筑于1087年,为水洛城所辖二堡之一。遗址呈椭圆形,东墙残留30米,内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残高8米。遗址内有齐家文化灰层灰坑。 赵墩大墩梁烽台位于庄浪县赵墩乡一个长300余米的山梁上。计有4座,其中一座为通脊形,高4米,直径18米,夯层厚6厘米,有汉代竖绳纹灰陶罐残片;另外两座有宋代陶片。按地形,此处烽台系由静宁县威戎镇境依次西来,东西一线排列计6座,直达六盘山。 良邑小湾梁烽台位于庄浪县良邑乡。残台高5米,呈长方形,顶部南北边长2.5米,东西边长4.5米,底部南北边长5米,东西边长9米,夯层厚10厘米。遗址周围散见明代白瓷圈足碗、青花瓷碗、粗瓷罐、灰陶罐等残片以及砺石等遗物。与北部现阳咀、南部馒头咀、东部武家堡等烽台连接。 双疙瘩梁烽墩位于华亭县山寨乡北阳洼村双疙瘩梁上,连续有三座烽墩,一座最高者6米,直径10米,另两座高4米,直径6米,为宋代遗迹。 另外有汉、唐烽墩遗迹4座,一在华亭县西华镇蔺家沟北山上,称蔺家沟烽墩;一在华亭县县城西华尖山;另两座分别在华亭县东华镇南山十里墩和东华镇裕光村郭家梁,前者称十里墩烽墩,后者称郭家梁烽墩。4座烽墩遗址皆有明显的夯土层。
Ⅵ 唐朝时期什么是长安的门户
古泾州属唐朝首来都长安自门户。泾州——“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也”。泾州和泾州古城“控扼两陲之咽喉,边衢之门户,壮西服而控远夷”。当西部势力占领泾州以西的国土,泾州城就是长安城和古中国西部最远的边陲重城。当中原势力达到河西乃至更西地域,泾州古城又成了离长安城、离朝廷最近的京畿之地。
泾州古城遗址位于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北,从商周时代开始,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并遗存大量文化遗址。泾州古城遗址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国家《文物保护法》保护。2012年6月初,网友给甘肃省省长刘伟平留言称,受国家重点工程西平铁路施工的影响,泾州古城的城墙已遭到破坏。
Ⅶ 古代地名
由于你没有写明具体的行政级单位,如府、州、县等,所以会存在一些同名而不同行政级别,不同时期同一名字也会有不同的地方。因此,都列于下,你自己参考一下吧。
【安定】
安定卫:明洪武八年置,治所在今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南。后废。
安定关:在今云南景东县北。
安定州:元朝时以定西州改名,治所即今甘肃定西县。明初降为安定县。
安定村:①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②又名驴坊村,即今北京市大兴东南安定镇。
安定县:①西汉时置,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东汉时废。西晋复置。唐至德二年改名保定县;②西汉时置,治所在今越南河南省南定西北红河南岸。南朝刘宋时避重名而改名定安县;③王莽时以广陵县改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东汉时复名广陵县;④唐武德六年置,治所在今陕西吴堡县境内。贞观二年废;⑤金大定七年以定安县改名,治所即今甘肃宁县。元至元七年废;⑥元升安定堡为安定县,治所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安定镇。1939年移治瓦窑堡,改名子长县;⑦元至元十二年改邛水县为安定县,治所在今贵州三德县西南。二十年复为邛水县;⑧明初降安定州为安定县,治所即今甘肃定西县。1913年改名定西县。
安定驿:明置,在今甘肃泾川县境内。
安定郡:①西汉元鼎三年置,治所在高平县(今宁夏固原)。东汉移治临泾县(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隋开皇三年废,大业三年复置。唐初改为泾州,天宝元年复改名安定郡,至德元年又改名保定郡;②南朝齐时置,治所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后废。
安定堡:①北宋置,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安定镇。元升为安定县;②明置,即今宁夏盐池县西北安定堡。清设守备驻防;③在今广西崇左县东北驮芦镇东左江畔。徐霞客曾游历于此。
安定塘:在今广西扶绥县西。
安定镇:金置,在今山东滨州西南。
【西平】
西平州:①唐置,在今越南谅山省谅山北。明以后废;②唐武德四年置,治所在附唐县(今贵州兴义市)。八年改名盘州;③北宋元佑二年西南磻石以定等自称西平州武圣军,治所在今贵州省惠水县南,后废。
西平县:①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西平县西,甘露元年改为侯国,后复为县。王莽时改名新亭县。东汉初复旧名,建初七年改置为西平侯国,章和二年复为县。隋大业末废。唐武德初复置,贞观元年废入郾城县,天授初复置,移治到今西平县治所在;②三国吴太平二年分临汝县置,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市西南。西晋太康初改名西丰县;③西晋末置,治所在今广西西林县东南西平。南朝梁时废;④东晋安帝时置,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北周时废;⑤北魏时置,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北。北周时废;⑥唐武德四年以高凉县改名为西平县,治所在今广东阳江市西。贞观二十三年废。
西平河:即今蒙古东部克鲁伦河。南宋绍兴中金人割西平河以北与蒙古。
西平驿:①明成化十一年置,在今河南西平县城中;②明洪武初置,在今广东阳江市,万历中改名平豆驿;③明置,在今广东罗定县西扶合;④明置,即今四川平武县东南西平驿。
西平城: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北。西晋永嘉六年汉刘骥屯兵于此。
西平郡:①东汉建安中分金城郡置,治所在西都县(今青海西宁市)。北魏时废;②西晋永嘉五年置,治所在西平县(今广西西林县东南西平)。南朝梁时废;③隋大业初改鄯州为西平郡,治所在隍水县(今青海乐都县)。唐武德二年改名为鄯州,天宝初复名西平郡,乾元元年又改为鄯州。
西平寨:在今江西泰和县东南。南宁绍兴时置巡检司于此。
【雁门】
雁门山:①又名句注山、陉岭、西陉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唐于山上置雁门关;②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雁门水所出;③在今江苏南京。李白有“绿水向雁门”诗句。
雁门关:①西晋时置,在今山西代县西北雁门关西雁门山上,明初移于今址。为历代兵家重地;②一名雁门村,在今山西静乐县南;③明正统中置,在今四川茂县南,接汶川县界。
雁门观:在今四川汶川县北。
雁门县:隋开皇十八年以广武县改名,治所即今山西代县。元中统四年废。
雁门驿:明洪武五年置,在今山西代县城内。
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秦、西汉治所在善无县(今山西右玉县东南)。王莽时改名填狄郡。东汉复为雁门郡,并移治阴馆县(今朔州市东南夏关城)。三国魏时移治广武县(今山西代县西南古城)。隋开皇初废,大业初改代州为雁门郡,治所在雁门县(今代县)。唐武德元年复改为代州,天定初又改为雁门郡,乾元初又复为代州。
雁门道:辛亥革命后置,治所在大同县(今山西大同市),后废。
Ⅷ 历史问题(最少追加10分)
罗贯中
曹雪芹,后20回高鹗
唐朝
Ⅸ 张怀群的著作简介
(本简介引用自《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陶立璠,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西王母研究的难度减少了。
张怀群的《西王母五论》,找到了西王母研究的方法,可贵的是思路、理念。
张怀群认为,进入西王母文化宝库有五个入口:民族、神话、道教、民俗、文学艺术。
西王母部落、西王母民族、西王母首领的其量惊人的历史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长久以来,太多的人潜意识中认为西王母仅是神话。进而,又把属于民族的、道教的、神话的、文学的西王母统揽在一起当民俗事象材料来述说;或把神话的、人类的、民族的、民俗的西王母全当作道教元素来应用;又把西王母神话细节作为西王母民族考证的依据,确定了民族西王母的诞生地、居住处,把西王母这个人类中的远古女性籍贯具体到了某省某县。
张怀群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王母,他把纷纭庞杂的西王母宝库作了一个分类,把西王母民族史、西王母神话史、西王母道教史、西王母民俗史、西王母文学(艺术)史一一剥离开来,就一个学科说一个问题,把他接触到的一篇、一部西王母史迹或在随意间碰到的一节、片言只语的西王母历史文化信息,都分拣中哪些是西王母民族或者神话、道教、民俗、文学(艺术)元素,经过他的梳理,西王母学科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复杂的本来面目,基本显现。
今后,西王母文化如何研究呢?张怀群的《西王母五论》认为,把己知的西王母民族、神话、道教、民俗、文学艺术五个分类或学科的信息不必再重复罗列,谁如果发现了西王母民族、神话、道教、民俗、文学艺术五个方面新的信息或某一个方面新的信息,按分类补充进去就可以了,这不需要定位、结论,五个方面的材料足以证明西王母是什么,不是什么。张怀群的可贵之处,在于用材料说话,以材料为证据,来论证西王母的本来,而不是自已硬说西王母是什么,不是什么。所以,他的研究不是推想、猜测,他的研究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张怀群的《西王母五论》找到了西王母研究的方法、思路、理念。
张怀群首先走出地方记忆,在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信息库中寻觅西王母的历史文化信息。他认为,西王母,首先是民族,是人类,是远古母系社会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域和地域名,是远古母系社会一个民族的名称,是西王母部落的首领名,代有其人。第二,西王母是神话偶像,西王母是先人类而后成神话。第三,西王母是道教女神。第四,西王母是民俗事象,是最广大的民众把人类、神话、道教、文学中的西王母记忆以自己所知所记收集到一起,太多的人都叫她王母娘娘。第五,西王母是文学艺术表现的艺术形象和题材。
然后,他把存在于泾川的西王母文化遗产,展列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去观照、比较,他认为或发现,昆仑是存在于新、藏、甘、青、宁、陕、川之间的大昆仑。神话的昆仑和自然的昆仑是两回事。神话的西王母和民族的西王母存在区域是两个概念。以西王母图腾虎为主体的文物--西周虎纹铜觚、铜爵和战国虎身铜壶于20世纪70年代在泾川出土,为泾川是西王母部族生存地之一提供了最早的考古依据。《王母消劫救世真经》、《玉皇王母救劫保生真经》在泾川发现,为泾川西王母道教研究提供了真实的宗教史料。穆天子西征未越过陇山,周王朝势力也未过陇山。汉武帝十一次行幸回中、安定。泾川汉代西王母祖庙、宋代西王母庙会有考古资料和地方志作证。泾川西王母民俗全方位多角度渗透于普通百姓生活之中。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丰富而系统,总量位于国内外西王母文化遗存地前列。西王母神话产生于昆仑主峰之下,为什么主峰之下的民众在古代很少有崇拜信仰西王母的文化遗存?因为后世信仰西王母的起源地不在昆仑主峰之下。他的结论是:何处有祖庙,何处西王母文化遗存最多、最深远、最具体,何处就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就是朝拜西王母的圣地。?
张怀群还提炼出了西王母文化的精华和在新千年的进步意义,他认为,从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自身,看其在新千年的进步意义,看其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定位,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西王母应该是中国的、东方的和平女神、长寿美神,以完美的形象,正从5000年之先,款款向21世纪的全人类走来。这个文化的精华是:和平之美,民族团结之美,长寿之美,女神之美,母爱之美,青春之美,想象之美,团圆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爱国之美。他又比较出了泾川西王母祖祠十最:泾川有最美的西王母塑像,泾川出土了最美的西王母图腾虎中华民族图腾龙形成一体的战国时代铜壶,泾川是皇帝亲自朝拜西王母次数最多的地方,泾川王母宫创建最早有文献明确记载,泾川有目前存在的最早的西王母祠碑刻:宋开宝碑,泾川有记载西王母史迹诗文最多的古代地方志《泾州志》,泾川有最早最大的西王母庙会,泾川是当代两岸交往中台胞朝拜西王母来得最早、最多的内陆县;最权威的写西王母的汉乐府《上之回》,是赞美汉武帝来泾川(回中)的史实;泾川是汉族地区女神庙最多的县之一,全县有西王母祖庙为代表的女神庙187座供奉女神187位。
西王母信仰是两岸没有分歧、没有争议的共同语言和文化共识,从台湾到泾川的西王母朝圣之旅,己畅通20年,泾川祖祠西王母金身首次赴台绕境巡安,他作了准确的记述。
其余篇目,如泾川五大遗产之一:西王母文化发祥地遗产录,泾川五大遗产之五:民俗文化胜地遗产录,周穆王西征与在泾川回山会见西王母,世传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拜谒西王母,泾川回山王母宫建于汉代,汉武帝11次来泾川暨与西王母的情结,中国古文献论西王母与玉文化,中国玉论,西王母让华夏民族第一次触摸到玉,西王母是中国玉文化巨著中最早出现的人物形象,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西王母,《全唐诗》内胡曾的《回中》诗明明白白道清了汉武帝到泾川之史实,泾川与庆阳:西王母部族与公刘部族交往片谈,泾川西王母葫芦园的文化渊薮和最新果实,读五十年前的西王母庙会日记,昆仑开始的地方,昆仑与回山之间,陕西省图书馆典籍记载泾川与西王母历史录,泾川坛祠宫观庙坊名录,玉都九天玄女庙及七月十二玉都庙会,泾川西王母宴菜系,西王母圣地泾川地名之应用,西王母景观命名资料与创意,西王母会所命名资料与创意等等,都是研究、保护、应用西王母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思考成果和历史资料。
张怀群的《圣地泾川.西王母祖祠圣地》的难得之处,还在于他首次发现了许多珍贵史料,比如他发现了从唐代至今鲜为人知的《全唐诗》内胡曾的《回中》诗,该诗明明白白道清了汉武帝到泾川之史实;他发现了当地有记载但只知其名而不知内容的汉乐府《上之回》原文与历代大诗人写的《上之回》与泾川之史实;他发现史料、考证出汉武帝十一次来泾川﹙安定﹚;他找见了古文献对泾川王母宫建于西汉元封元年的纪年确切记载王母西真宫,在泾州回中山,汉元封元年建,宋学士陶谷撰文,元季重修。他发现了六十多年前的西王母庙会日记,等等。
张怀群的《圣地泾川.西王母祖祠圣地》,是西王母研究的最新的方法和不可不了解的最新成果,值得一读。很有引用价值。 甘肃泾川是西王母祖祠圣地、佛祖舍利供养圣地,必然有不同凡响的地望与人望,且听张怀群娓娓道来。
圣地历史
60万年前的泾川大岭上:是甘肃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甘肃境内第一个有人化石的遗址:泾川泾明乡牛角沟出土了5万年前的泾川人头盖骨化石;泾川:是古人类发祥地;商周时,泾川建过两个国家;泾川,3000年历史沿革长河;周代至清代:泾州战争3000年;周代至清代:泾州战争大事记;汉代:羌族起义与安定两次东迁;北魏:战死三万多人的当原之战;唐王朝与吐蕃:泾州百年战场;尉迟恭郭子仪马超范仲淹杨文广等历代名将驻兵泾川;隋唐军事重镇长武城;完颜村、阳坡村与合道之间:东汉至唐代的著名古战场之一青石岭。
圣地与皇帝皇后
周穆王周共王与泾川;秦始皇过回中;张轨及其子孙:泾州出的皇帝;泾州至少出过12位皇后;唐初第一大战战场:李世民在泾川伐薛举;圻土庶城、李世民在泾川伐薛举纪实、后世对李世民在泾川伐薛举之评价、《旧唐书》、《新唐书》对薛举的记载、中外军事史对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的评价、李薛之战28年后,李世民到泾州,写《经破薛举战地》诗、柳宗元因李世民在泾川伐薛举而写《泾水黄》、薛举城现状;泾原兵变使唐德宗皇帝弃京城而逃。
圣地与名人
泾州与李商隐;泾州使李商隐在仕途上失败,泾州又使李商隐的爱情诗惊艳千载、李商隐在泾州的诗作、李商隐诗中,挥之不去泾州与王氏的影子、李商隐给王茂元和在泾州任上写的公文、李商隐直接写西王母的诗、王茂元、写李商隐在泾州的越剧剧目《别也难》、后世对李商隐诗歌的点评、晚唐时期最重要的骈体文作家之一、李商隐传、毛泽东喜欢李商隐的诗,以李商隐的诗作为书法练习的内容、因为泾州,成就了爱情诗的千古大师;
柳宗元在《段太尉逸事状》里写段秀实任泾州刺史事;唐著名诗人王昌龄张籍温庭筠临泾川写《山行入泾州》《泾州塞》《回中作》;谭嗣同游访泾川瑶池并赋诗;左宗棠在泾川;冯玉祥在泾川;林则徐过泾川;于右任游回山在泾川北门演讲为王母宫及泾川民众题联题书;泾川:名人文化胜地。
圣地地望与人望
安定胡姓:天下胡姓出安定;网络劲传:天下胡姓出安定、胡质、胡威父子清廉美名传千载、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后世的胡氏子孙往往喜欢归宗于安定,安定胡姓成为最为庞大的分支、南方的安定书院、南方的《安定胡氏族谱》、天下胡姓出安定的原因、胡姓安定堂之源、当代泾川胡姓、胡姓安定堂和李姓陇西堂有相同的地位;安定郡是梁姓历史上最大的郡望;梁姓是古代泾州大姓之一,安定郡是梁姓历史上最大的郡望,是目前姓氏著作和网络流行的姓氏文化关键词、形成安定郡是梁姓历史上最大郡望的梁益耳世系、南方梁姓安定之根、安定梁姓名人、梁姓尼净秀曾被南北朝(南宋)太宗明皇帝、(南齐)世宗文皇帝萧长懋、(南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三朝皇帝敬奉。甘肃泾川是阮姓暨越南阮姓起源地;张轨后裔:泾川(安定)张姓郡望简说;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泾川完颜住区解密;泾川吕家;大人物,甘肃有谁?泾州出了多少大人物;北魏临泾古墓及墓志铭在泾川南塬发现,泾州古城应是历史上早期的临泾城;甘肃泾川是柳毅传书邮票原地之一;泾川是因,洞庭是果――《柳毅传书》邮票为甘肃东大门积累人气和地望;六百多岁的泾川县城;泾川灵台地缘与皇甫氏遗产;灵台:中华针灸学发源地、针灸始祖皇甫谧诞生地遗产保护应用之见。
圣地自然与民俗
皇帝封的镇国湫:唐代的泾川丰台湫池有几百亩水面;先有镇国湫,后有善女庙;东有善女庙,西有王母宫、先有泾川善女庙,后有因善女庙而创作的唐代传奇《灵应传》、因有镇国湫、善女庙、《灵应传》,才有鲁迅为此作的批注并由鲁迅选入《唐宋传奇集》、湫池在唐代、宋代有数百亩大,圆地数百亩;明代善女庙仍在,说明代善女湫还在、丝绸之路泾川段古代自然生态风貌、燕子恋城飞不去、品泾川八景、老泾川齐梨、兰家山梅李子、泾川小吃与传统文化、泾川小吃与现代文明、《泾川小吃录》后记。
圣地与现代
红25军政委吴焕先长征途中牺牲在泾川、平凉特色文化名市:呼之欲出、平凉旅游学云南、保护世界遗产论。 甘肃泾川是1964年发现佛祖舍利和唐代金银棺的佛祖舍利供养圣地。该发现被评为1964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佛祖舍利传入中国后,隋文帝给泾州等30个州各分了舍利,同时起塔,以石函盛装入地宫供养。各州并未都发现了舍利,泾川是发现舍利14粒和舍利套函很完整的地方。
张怀群的《圣地泾川.佛祖舍利供养圣地》全方位首次披露了舍利从隋代到泾州,后失传;武则天时代重新发现,后又失传;1964年再发现的全过程。
泾川大云寺地宫在塔基地宫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将中原传统的棺椁之制纳入佛教,开创了用棺椁瘗埋舍利的先河。这不仅表明佛教的汉化,同时在学术上也具有断代的意义。
佛祖舍利最早在印度用口小腹大的罂坛盛装,供养在塔上部的覆钵部位,传入中国渐以地下棺椁形制供养,而以墓室形貌在塔基下建地宫,以金棺代替罂坛,泾州大云寺为最早。这就是说,泾川〔泾州〕大云寺地宫是中华第一佛宝地宫的地位,大云寺金银棺是最早的金银棺的地位,在世界上早已经确立了。
泾州大云寺因《大云经》而名,一提起武则天颁行的《大云经》,历史上一口咬定是伪经,张怀群发现,《大云经》是古印度人昙无谶北凉时在敦煌译出的,时在公元422年左右,武则天颁《大云经》时,《大云经》己存在了260多年。历史真实是《大云经疏》伪了《大云经》原意,《大云经疏》百多年前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张怀群讲述这一过程直到出版这个讲述的过程,是经历了相当曲折的。
泾川是古泾州州治所在地,泾川是佛祖舍利供养圣地,古泾州必有宏阔的佛教历史背景和丰厚的佛教文化土壤,比如:
14位帝王与泾川佛事有历史之缘;
北魏胡太后是泾州籍,胡太后与与泾川佛教文化、洛阳龙门石窟寺的有趣史实再现;
三个朝代有名的尼净秀也是泾州籍;
正史载泾州沙门曾经起义;
忽必烈给泾州镇海寺的圣旨由八思巴用八思巴文写成后刊刻的碑现存泾川;
泾川有百里石窟长廊:是-百里原生形态的丝绸之路;
泾州古城三千年历史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