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里遗址
1. 火焰之纹章 圣魔之光石 拉克多遗迹图文攻略(全部) 还有所有隐藏人物所持装备(通关后塔和遗迹里的)
塔:
凯瑟达 虎目石,15章沙漠的两BOSS之一,勇者,附带必杀守护 银斧 回旋斧,塔第四层
奥尔森 16章BOSS,圣骑士,塔第六层 银枪 卢尼之剑 宝玉
阿维 血碧石,19章BOSS,司祭,塔第七层 光轮 宝玉
依修梅娅 白沙女王,约书亚母亲,女剑圣,通过塔一次后进入下一场战斗时入手 新月刃 风之剑 宝玉
沙拉娜(萤石,男主角13章BOSS,魔法骑士,通过塔三次后进入下一场战斗时入手)雷暴 地狱业火 回复杖
遗迹:
海登 塔娜父亲,遗迹四层,游牧骑士 银剑 银弓 宝玉
格伦 库格兄长,龙骑统领,遗迹六层 银剑 银枪 宝玉
沃尔塔 15章沙漠的两BOSS之一,翼龙骑士,附带翼神守护 银枪 锁链枪,遗迹八层
法德 主角父亲,将军,通过遗迹一次后进入下一场战斗时入手 银剑银斧银枪 宝玉
利昂 魔皇子,妖魔统帅,附带无限暗魔法纳格尔法尔 宝玉,遗迹通过三次后进入下一场战斗时入手
至于攻略
塔的话,用你喜欢的单位攻下吧,难度较低,很容易
遗迹的话
第一次我推荐你用贤者和祭祀 远程魔法(雷暴和净化之光) 打通关一次大概半小时
第二次难度上升 用剑圣,刺客,侠盗,狂战士等高必杀职业 时间较长 而且不注意的话人员易伤亡
第三次难度再上升 全力以赴吧 用高防守职业做肉盾 法师输出 骑士用作救援用 剑圣和刺客也不能少 总之 自己斟酌吧
总而言之,切记人物的属性是很重要的,武器也是一个因素。
希望你能满意,我只能给你这些帮助了
2. 兰州有哪些现存的历史遗迹 分别在哪里啊
兰州的肃王时代遗迹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始有“兰州”之名。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兰泉县,是年兰州户口仅有395户,人口981口。金代初废兰泉县并入兰州,是时兰州人口为11360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兰州为兰县,洪武十一年,明太祖始封肃王,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府由张掖迁至兰州并兴修城廓。兰州遂成为王城。清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兰州成为甘肃省会。民国三十年(1941年)正式设立兰州市。
历史上的肃藩王家族,是一支较平庸,没有出过什么特别著名人物的家族。不过,肃王这一脉的传承体系比较完整,自肃庄王移藩兰州后,对明代兰州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多有贡献。
兰州三台阁
兰州市的皋兰山有座古朴的的“三台阁”,此处海拔2129米。“三台阁”始建于明建文初年(1399年)。乃明朝第一代肃庄王朱瑛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藩兰州后所建。原名“魁星阁”,上祀魁星。后来因为“神阁一楹,阁崇三级”,所以俗称“三台阁”,岁月流逝,人们也只称“三台阁”而忘记了“魁星”初名。
相传朱瑛修阁,是借眼前之地,寄传家天下之思。所以建成之后,每于重阳佳节,定会携眷登高望远,遥思金陵。
“三台阁” 历经370多年的风雨战乱,数番倾塌。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道光十二年(1832年)都重新修建过,还划给养赡旱地25亩。但同治五年(1866年)三台阁又遭战祸所毁,至辛亥革命后又加修补。民国十三年(1924年)甘肃督军兼省长陆洪涛却暗使人拆毁三台阁以达到私利。解放后,1984年政府重建三台阁,重现旧观。
兰州金天观
肃庄王朱瑛好道教,到兰州两年后(建文二年-1400年) 兴建“金天观”。当时的选址在城西三里,这里唐有云峰寺,宋建九阳观,西方在五行中属金,故名“金天观”。修建之初,肃庄王见这一带山环水绕,如同仙人舞袖,还将城西面的一个城门取名为袖川门(有碑刻载“皋兰袖川外之金天观”可证),并不完全是现在七里河西津东路市工人文化宫的地点。工程到永乐四年(1406年)完工,人们是从雷坛河新桥边上的一个山门进入寺观。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日为雷坛庙会,热闹异常。
金天观的建成,还有一段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所致。
明惠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1398年即位,年号“建文”。登基后,进行削藩,压制地方诸王坐大。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明建文四年(1420年),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攻入南京,夺取了明朝政权,惠帝神秘失踪。传说建文帝逃到兰州,当时肃庄王正在修建金天观,他便让建文帝匿藏观内。有人认为“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观的命名就是暗藏天子西去之意。
当年有位著名道人孙碧云,号“玄虚子”,孙十三岁上太华山修道,遇张三丰授以道术,再驻武当山,道行深厚,精通武当内家拳术。洪武年间入京师,甚得朱元璋褒宠,明景帝时还为其在京建万寿宫。可能匿于甘肃的传闻也传到朱棣那里,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下诏,让孙碧云主持兰州金天观道场,暗地里打探建文帝消息。肃庄王之前与也与孙相识,为了迎接孙碧云,肃王还专门修建了望仙桥和雷坛,雷坛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肃王将孙碧云“迎居金天观环室接引群众,语多奥旨”,孙在兰州居留了两年,没得到建文帝什么消息,后来便返回太华山。
金天观落成,占地54亩,观内殿阁巍峨,回廊幽曲,声名鹊起,为陇上最大的道观。当时金天观以唐代槐树、壁画、牡丹而闻名。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今天仅存唐槐3株,最高的一株高达20余米,胸径近3米,也名正言顺的成为兰州第一号受保护古木;还有明清柏3株,树龄均在120年以上。
原来金天观回廊绘有建文帝时期的壁画《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还有兰州驰名的牡丹池,相传这里的牡丹来自唐长安城,有些甚至还是杨玉环的手植株,传闻总是令人浮想连篇的,可惜我那天转了每一处地方,除了可一瞻唐槐清柏外,其他都已消失,只见廊殿开着一间接一间的行货画廊和“奇石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林则徐被贬新疆途中,居兰州八天,一天他游览了金天观,在斗母宫题写了一幅对联:“普物无心,万讣共载慈云遍:资生有道,百族同依爰日长”,如今不知又在何处。
1956年,金天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好在原二清殿西廊还有明清碑刻十余块,是城市建设时人们将一些地方的石碑移立到此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从肃王府“节园”移来的“碧血碑”(“碧血碑”的故事下面会讲到),旁边还有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书的文天祥《正气歌》碑刻。
兰州白衣寺塔
兰州白衣寺是末代肃王朱识鋐管治下于崇祯四年(1631年) 始建的寺院。那时建寺初成,往往都获皇帝封赐名,大概崇祯正忙于应付清兵进逼,哪有心情顾及陇上一寺命名,当时就以寺内尊奉的白衣菩萨而称“白衣寺”。
3. 中国历史遗迹有哪些
1、隆兴寺,在清河古贝州城西南,始建于隋朝。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发迹时,曾在舍利塔下困卧,“塔影周回荫之,老僧知其异,献茶啜饮。”太祖即位后,建隆二年(962年)勑令重修隆兴寺,并赐御匾。后几经战乱,整座寺院已毁损无存。 2014年10月20日,有1千多年历史的清河县隆兴寺经过近2年的重建后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2、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3、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时期护法王固始汗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
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5、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扩展材料: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4. 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发现了什么雕刻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曾发现有单纯用为装饰的玉、石、象牙雕刻。如在陕西临潼内姜寨属容于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有玉雕耳坠,在山东宁阳大汶口、浙江杭县良渚和余姚河姆渡等文化遗址中,曾发现雕刻细致的玉环、玉璜、玉璧和象牙雕刻的小杯、琮筒、双凤纹饰片等实用器皿或装饰品。在甘肃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墓葬中,也曾发现有玉璧。这些雕刻物,从设计能力和雕磨工艺看,比之山顶洞人时代显然已有很大进步。
5. 何家庄的历史遗迹
遗址位于新乐市何家庄村北约300米处,遗址北约300米为中同村,南距新乐市约7公里。遗址地表早年因烧砖取土被挖掉1.5米-2.5米,使遗址上部堆积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引水明渠从遗址的西部边缘穿过的情况,本次发掘保护工作在遗址的西部进行,I区和Ⅱ区位于西南部近何家庄村一侧,Ⅲ区位于西北部近中同村一侧。
本次发掘总面积3000平方米,钻探15000平方米;清理灰坑97座,房址1座,墓葬3座,马坑1座;出上陶器、瓷器、石器、骨角器、青铜器、铁器等约300件;遗存分属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晚期、战国晚期和金代。
新石器时代遗存未发现独立的堆积,单位,主要是散见于晚期堆积中的陶片,有泥质橘红陶,器表装饰细绳纹和紫红彩。器形有双耳小口尖底瓶、彩陶钵、夹砂绳纹罐等。文物性质属西阴文化,与早年曲阳钓鱼台遗址发现的同类遗存性质相同。
夏商时期遗存的遗迹主要是灰坑,多作圆形筒状。出土遗物多为陶器和石器。陶器的陶系车要有夹砂灰陶、夹砂灰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器形主要有侈口袋足鬲、鬼脸足鼎、单耳茸、觚形杯、侈口鼓腹罐、敞口平底盆等;夹砂陶器表多装饰细绳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素面陶器表则见有磨光和刮抹的处理方式。石器主要有石斧、石杵、石刀、石镰、石铲等,均为打制和磨制成器。在文化面貌上既表现出与豫北冀南地区下七垣类型的相同特征,又表现出同时期分布在太行山西侧以及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的考古遗存的特征。
西周晚期遗存的遗迹主要有墓葬1座、马坑1个及灰坑若干等。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有二层台,二层台上放置随葬器物破坏较甚,未见人骨;马坑为近方形竖穴,双马并列陈放,头南面西,不见饰件随葬;灰坑多为圆形筒状。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铜器,陶器为随葬的仿铜鬲,夹砂黑灰陶,宽沿弧裆,柱足,器表装饰绳纹和扉棱;铜器有残戈及当卢、节约(四通)、泡饰和圆形铜饰、方形铜饰等。
战国晚期遗存的遗迹主要有房址1座和灰坑若干,房址为圆形单间,地面建筑,直径近4米,残存高0.1米-0.2米,中心有一圆形地面灶,灶面有用火痕迹及残陶罐1件。灰坑多见圆形筒状,少见圆形锅底状和椭圆形锅底状。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铜器和铁器,陶器的陶系主要有泥质灰陶、泥质黑灰陶和夹砂红褐陶;器形主要有鼓腹瓮、小口壶、敞口盆、深腹弧裆鬲、敛口钵、敞口碗等;除素面陶器外,器表装饰主要有细绳纹、花生皮状绳纹、篮纹、弦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铜器和铁器主要是武器和生产工具,铜器主要有铜铍和铜杖头帽等。铁器主要有铁犁铧、铁锥、铁钉、铁环、铁锸、铁凿、铁刀、铁镰、铁锤、铁钩形器等金代遗存主要是一座残墓。墓葬开口在耕土’层下,破坏严重,残存高约0.2米,墓葬平面呈圆形,直径约5.2米,墓壁由长方形灰砖垒砌而成。墓室底部遗留有腐朽的棺木残体和散乱的人体肢骨,从残存的入骨看,应为单人葬。从墓室底部清理出南宋铜钱约20枚,主要有开元通宝、元丰通宝、咸平元宝、宋元通宝、祥符元宝、皇宋通宝、皇宋元宝、天禧通宝、景德元宝、熙宁元宝、大观通宝、唐国通宝、建炎通宝等。
先秦时期考古遗存的发现并清理是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西阴文化遗存的发现,表明在仰韶时代的中期冀中平原为强大西阴文化居民所控;西阴文化遗存不见于冀南地区,而于太行山东麓的曲阳钓鱼台发现,这一现象表明西阴文化居民进入华北平原是自太行山西侧的汾河流域翻越太行山实现的。夏代“先商”遗存的多样性表明,从主体上看其与豫北冀南的“下七垣类型”关系亲近,同时又受到自太行山西侧和黄河下游地区的渗透,但未表现出来自燕山南侧的文化因素。西周晚期二层台墓葬出土的仿铜陶鬲和铜车马饰件属于典型的周文化遗存,表明分封后周王室对这一地区的实控和周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同化。与西周时期墓葬材料表现的问题有所不同,战国时期的材料主要来自遗址,深腹弧裆鬲、鼓腹瓮、小口壶、敞口盆、敛口钵、敞口碗等,却显现出更多的地方特点,表明这一时期王室势力的收缩和诸侯势力的张扬。
何家庄遗址在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规划中属于A类遗址,本次发掘工作获得的5个史前和历史时期的丰富的考古遗存,证明了其遗产价值和保护意义。 新乐何家庄,千余户居民没一户人家姓何,何以村名为“何家庄”?原来早在北魏时期,远处迁徙而来的“徒何”人在这里建立了村庄,世代繁衍生息,如今这个村庄已经是一个5000多人的大村。而在何家庄,比村庄的历史更古老的,则是村西那处载入史册的伏羲台。
伏羲被尊为“百王之先”和“三皇之首”,相传伏羲氏生于成纪(甘肃天水),长于新市(河北新乐),与女娲在新乐伏羲台成婚,组建了华夏民族第一个家庭,并在此教民渔猎,开创了 中华文明的先河,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祭祀伏羲的新乐伏羲台,与何家庄的村民们共同书写了 近2000年绵延不绝的历史。
元代建筑六佐殿
龙师殿建于高台之上
追溯
无人姓何,为何名为何家庄?
在新乐县城往北10里许,有一个名叫何家庄的村子,屋舍俨然,道路平整,有着5000多人口。按照人们以往的印象,“何家庄”这样的村名,自然应是何姓为主,然而村里1000多户居民却没有一户姓何。何家庄的“何”,又是从何而来呢?
何家庄的主干道上有一块立了20多年的村碑,上面记载先人为“徒何族”,来到此村后定居下来,为了让子孙后世牢记族名,故将村子命名为徒何庄,后将“徒”字去掉,正式定名为何家庄。
细谙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找不到关于“徒何族”的记载。新乐当地文博学者、67岁的老文保所长相振稳推测,村民们口耳相传的“徒何族”,应为北朝时期的鲜卑族。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辽宁锦州一带从先秦时期便是屠河方国的领地。此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时,因“屠”字不雅,改“屠”为“徒”。由于传写的错讹,在不同的古书中,有的写作“徒河”,有的写作“徒何”。
公元3世纪中叶,部分鲜卑人离开东北,向西南迁徙,通过不断的南征北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天兴元年(398)春正月庚子,拓跋珪和随从们一路南下,考察都城选址,先到了常山真定,再到赵郡之高邑,最后来到宫室壮丽的邺城(今邯郸临漳),最后将帝都选在了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将“山东六州民吏及徒河、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余万口”安置到平城,“以充京师”。
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看似与蕞尔小庄何家庄无其干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徒河人从遥远的东北来到了汉文化发达的中原。
如今,在唐山、廊坊、秦皇岛乃至首都北京等地,依然有“张各庄”、“梁各庄”之类的村名,这些名字便是魏晋之际“徒河鲜卑”、“慕容鲜卑”和“宇文鲜卑”等民族的聚居地。而新乐的“徒何庄”,推测起来可能也是鲜卑人建立的村庄。这里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激烈的撞击、融合,最终,游牧文明投入了农耕文明的怀抱。“唐朝时,皇帝曾封不少少数民族人士为李姓,何家庄的居民也得到了李姓,至今村里的第一大姓便是李。此外,韩姓也为数不少,但是到何家庄的年代应该稍晚。”相振稳推测。
遗迹
赵武灵王建野台,后成伏羲台
原在白山黑水间逐水草为生的鲜卑人来到何家庄一带时,一定会被一座古代祠庙深深吸引。这座庙宇便是如今位于村东两里许的伏羲台,这里是祭祀伏羲的圣地。
伏羲台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的,问起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得到的答复也是连他们的祖辈都不知道,伏羲台似乎从来便有.
伏羲台首次进入正史,是在北齐人魏收撰写的《魏书》中。在《魏书·地形志》中记载:中山郡,领县七…….新市有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隶属中山郡的新市,便是新乐,也就是说,鲜卑人来到何家庄时,伏羲台还不叫伏羲台,叫羲台城.所谓“城”者,大概便是指这组建筑的规模之大,有如城市.
伏羲历来被认为是百王之先,民间逐渐将其神化,成为一个亦人亦神的古代帝王。为伏羲建立祠庙,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仅记载了位于首都长安附近的雍县太昊祠(大多数学者认为“太昊”即“伏羲”)。到了北魏时期,伏羲的祠庙已有多处,伏羲的出生地甘肃成纪和河南淮阳均出现了伏羲的祠庙,新乐的羲台城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的羲台城,或许是以赵武灵王时期的“野台”为中心营建。
伏羲崇拜所在多有,为何河北一带惟新乐有伏羲台?2006年,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山大学考古专业在石家庄市文物局、新乐市文物保管所的协作下,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所穿越的何家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据悉,这次发掘总面积3000平方米,钻探15000平方米;清理灰坑97座,房址1座,墓葬3座,马坑1座;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骨角器、青铜器、铁器等约300件;遗存分属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晚期、战国晚期和金代。专家考证,何家庄一带出土的新时期文物性质属西阴文化。西阴文化发源于山西河南山西交界地区,鼎盛时期,整个中原均受西阴文化影响。这些文物的出现,也证明上古时期,何家庄一带的确发展到了相当的文明。
展望
将跻身“国保”,打造新乐文化名片
何家庄当地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是伏羲诞辰日,附近村民都会来到伏羲台为伏羲庆生。新乐市委宣传部的王民介绍,三月十八这天这天当地百姓会准备各种食物,早晨8时许就开始置办酒席,一直到夜里方散。其间,十里八乡数万村民陆续来到伏羲台,祈祷风调雨顺,此事王崇简的《重修伏羲台碑记》也有记载。“可以说,三月十八的庙会,是何家庄一带仅次于过年的重大节日。”王民说,这个节日不仅流传时间久远,而且辐射范围非常广,甚至保定等地的人也会有人来参加。
利用伏羲台的影响力,新乐已经成功举办五届伏羲文化节,每一届都吸引到了全国各地的学者前来。在第二节伏羲文化节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看到具有元代风格的伏羲台六佐殿时说:“就凭这个,伏羲台也可以参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据介绍,已经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伏羲台,很快将升级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将是新乐第一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做了一辈子文保事业的相振稳满怀激动地说。
按照历史记载,伏羲生于甘肃成纪,葬于河南淮阳。此前罗哲文在河南淮阳伏羲文化论坛上说:“伏羲从甘肃天水到河南淮阳,一路上有很多遗址,有伏羲庙、伏羲祠,还有河北新乐的伏羲台。我们不忘祖先,到处都有他的踪迹,我们到处都在纪念他,不忘祖先这个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 这一说法和100多年的一个人物不谋而合。清朝光绪年间,正定府学教授赵文濂来到伏羲台时,不免困惑,伏羲的时代,如何能行走数千里?于是“退而考诸史”,但没想到“其说颇支离”,史书也没能给出解答。赵文濂掩卷思索,想起华夏之内随处可见孔子和关羽的祠庙,“皆非本地人,到处有崇祠”,不禁释然。
6. 后李文化遗址的介绍
后李文化遗址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版遗存,距今8200—权7800年左右。该遗址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化层次多而丰富,文化堆积厚达2至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层,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遗存、两周(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三大阶段。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其中的后李文化是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它的发现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7. 洛阳城的各朝代遗址
主词条:二里头遗址
夏代洛阳称斟鄩,其遗址在今洛阳市东。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二里头遗址发掘确认的宫城面积为10.8万平方米,中心区道路纵横交错,宫墙基址方正有矩,建筑基群排列有序,这些都表明了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创了中国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把双轮车的发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该遗址的宫殿发掘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主词条:西亳
西亳,洛阳古称,又作亳,商朝的立国之都,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偃师商城遗址。商汤灭夏后,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
1984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队在河南偃师县城西发现了一处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规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条叫“尸乡”的沟横穿城址。经过对考古发掘资料和古文献的研究,初步断定这座古城址就是商汤所都的“西亳”。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10公里,西南距夏都斟鄩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古城遗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经过15年的勘察、发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两面较直,北垣东段向东南斜收,为避开城址东南一个陂池,东垣中段偏南部位的墙体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墙南北最长1700余米,东西最宽1200余米,南端仅宽740米。可确认的城门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东、西垣对应部位各2座。
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墙宽6~7米。其南墙、西墙和东墙的南段同大城城墙重合,大城西墙北段、北城墙全部、东城墙的大部则为新建。宫城位于小城纵向轴线偏南部位,面积约4万平方米,四周有宽约2米的宫墙。宫殿建筑群密集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现已发掘的有4号、5号、6号、2号、7号等宫殿建筑。
洛阳偃师商城是商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标。国家有关部门已投资在此建设商城遗址公园。 主词条:成周、王城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营建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后成为国都。春秋称王城。城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据1954年勘查,平面长方形,东西2800米,南北3700米,城墙为夯筑。东城门名鼎门,为灭殷后九鼎迁入之门。 主词条: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故城位于今洛阳市区城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伊洛平原中心地区,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
西周初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战国时称洛阳。秦为三川郡。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关中。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今洛阳市区处建东京城,故城遂沦为废墟。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周汉晋魏风云际会,4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来到了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路过汉魏故城时,面对对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曾经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汉晋洛阳城
在周公所建周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秦、西汉、新莽皆在此置宫室。东汉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建都于此,历经165年,十一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挟献帝西迁,洛阳宫庙官府民家被烧毁。曹魏黄初元年(220)于东汉旧城建都,西晋时亦都于此。永嘉之乱后洛阳再度毁于兵燹。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拆毁洛阳宫殿。元象元年(538)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汉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1962年起进行勘察与发掘。汉魏洛阳城平面近于长方形,南北约合汉代九里,东西约合汉代六里,俗称“九六城”。东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毁于洛水。周长约13千米。共设12个城门 ,东西各3门,北有2门,南面4门。城内主要街道纵横交错,共24段,宽20~40米不等,均3道并行,公卿尚书等走中道,一般行人走左右道。城内有南北二宫,中间有复道相连。南宫始建于秦,东汉时为朝贺议政之所,平面长方形,中轴线上排列着却非、崇德、中德、千秋万岁、平朔五殿。北宫建于东汉明帝时,大于南宫,为皇帝嫔妃寝居之处,宫内德阳殿规模宏伟,可容万人。太仓、武库建在城东北隅。南宫西北有金市,南郊有南市,东郊有马市。城南建有明堂、辟雍、灵台、太学。曹魏时在洛阳城西北角兴建了三座南北相连的小城 ,名叫“金墉”,中有门道相通。又在洛阳城西、北两壁及金墉城外侧增筑马面,以加强防卫。金墉城为军事制高点,西晋永嘉之乱时,成为交战双方必争之地。
北魏洛阳城
北魏迁洛后,在金墉城南的洛阳西垣上增开承明门,废汉魏以来南宫,将宫苑集中于城中部以北。北魏宫城在城北部偏西,平面长方形,正殿太极殿位于宫城中部。宫城东有太仓、洛阳地方官署等,西有马厩、武库、寺院。宫城南门阊阖门正对南北主干道铜驼街,社稷、宗庙、中央衙署等分布在大街两侧,著名的永宁寺(见永宁寺遗址)在大街西侧。景明二年(501),以汉魏洛阳城为内城,修建了巨大的外郭城。
郭城范围内划分为320个方形的坊,东汉以来的洛阳城,经北魏重建,仅作为其内城,它的外围还筑有郭城。郭城内布置有320个方块形的“里坊”。 坊四面筑墙,每面开一门,设门吏,每日定时启闭里门,具有军事管制性质。工商业区在郭城之中,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晚期,佛教昌盛,洛阳城内建寺1367所,列刹相望。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规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变了两汉以来宫殿区占据都城主要空间的传统,对北齐、隋、唐的都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 隋大业元年(605)营建东都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抵伊阙之口,洛水贯穿其间。唐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废隋皇泰主自立,在洛阳称帝。武德四年唐平王世充,毁洛阳宫阙,废隋东都。至显庆二年(657)恢复东都。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称神都,天授元年(690)建都神都。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复位,复称东都。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等先后在洛阳称帝,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坊市皆空 。天复三年(903)昭宗迁都洛阳,曾修缮城郭宫室。五代时梁、唐、晋以洛阳为都,沿用此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阳城毁于战乱。隋唐洛阳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及近郊,1954年起进行勘查发掘。 郭城平面接近长方形,周长约28千米。设8个城门,东、南各3门,北面2门,西面无门。宫城位于郭城西北角,平面近似长方形。城垣夯筑,内外包砖。城中发现有大片夯土基址,发掘出武则天明堂遗迹。东宫在宫城之东。皇城绕宫城东西南三面修筑。宫城北部有曜仪,圆璧二城。皇城之东又有东城,东城之北有储存粮食的含嘉仓城。
郭城内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划分成若干方形或长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门的定鼎门大街宽121米,为全城最宽的街道,其余连接城门的街道宽41~59米。里坊有坊墙,四面设门,内设十字街。据考证,洛水北有28个坊、1个市,洛水南有81个坊、2个市,共109个坊 、3个市.洛阳城的工商业区在隋唐之际有所变动:隋代的丰都市至唐代名南市;通远市代名北市、大同市代名西市。隋代曾在郭城西建西苑,唐乾封年间又在禁苑之东,皇城西南建上阳宫,高宗晚年及武则天时期为听政之所。
定鼎门遗址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发掘工作结束。据参加发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负责人介绍,隋唐洛阳城定鼎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沿用时间最长的中国古代都城城门。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继续沿用为都城。 五代至宋,隋唐洛阳城曾一度作为陪都,称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主要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定鼎门为外郭城的正门。
史料记载,定鼎门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以后,该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郭城正门,其作为郭城正南门的时间长达530年。
这一记载得到了此次考古发掘的证实。发掘显示,定鼎门城门建筑可分为5期至6期,最早建筑为隋代,最晚的为北宋末年,说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间,定鼎门一直在使用。定鼎门遗址发掘总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3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目 前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
洛阳市将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依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对定鼎门进行原址展示,再现定鼎门在鼎盛时期的恢宏气势。
明堂遗址
主词条:明堂
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于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阳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发现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其主体建筑遗址系圆形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
天堂遗址
主词条:天堂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
天堂遗址遗迹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迹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
天堂基址仅存台基基础,其东面与宫城西步廊相连,北面与东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砖铺散水并有宽4.33米的东西向步廊与其他建筑相连。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宽77.7米,东西宽69.15米。台基中心为石砌圆形坑,其外有两周柱础石、一周夯土基础和一周碎石块建筑基础。柱础石两圈,内圈础石12个,外圈础石20个,础石为四块青石拼合而成,并为由一层夯土、一层础石层层叠加而成。夯土基础一周宽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础一周,为由残石块组成的圈形带状建筑基础,宽约0.5米。
金明洛阳城 金正大元年(1224)以洛阳为中京,在隋唐洛阳城的东城旧基上筑新城,规模只有隋唐东都 城的1/20 。明洪武六年(1373)在金元城基础上筑砖城,挖壕堑。其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400米,四面各设一门。该城即今天的洛阳老城。
8. 巴别塔的遗址还在吗在哪里
《圣经》中的巴复别塔确实真实制存在,它位于伊拉克境内,在古代巴别塔的位置在南部美索波大米亚的某一平原地带,称为示拿,后改为巴别。
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所在地5000年前是一马平川,那里曾屹立着一座无比壮观的巨塔——“巴别”通天塔Towerofbabel。
巴比塔是《圣经》故事中提到的一座通天塔,他由挪亚的后代所建。
(8)后里遗址扩展阅读
创世记十一章曾经记载人类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合力建造一座巴别塔,目的想要传扬自己的名,对这件事多年以来认为是圣经的捏造,近年这个巴别塔的遗址,已被考古家发现了。
原来的塔是四边正方形的,面积占地四万九千方尺,高六百尺,是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砖瓦建造成的。从这种伟大的建筑物可以明显地看出古人的文化,也足以证明创世记的可靠。
9. 沙滩后街的历史遗址
沙滩后街有乾抄隆纯惠皇袭贵妃的四女和嘉公主出嫁后的驸马府。老北京一直还称它“和嘉公主府”。乾隆时代,驸马要想和公主行夫妇礼(过夫妻生活),必须先请公主宣召。这种繁琐的君臣手续,使大多数驸马和公主不和。但四公主与众不同,在皇室生活中算得上是“革新派”,头脑中没有条框,所以和驸马恩爱有加,生了好几个子女。不过,四公主和驸马都很命短,没活过30岁便先后谢世。于是,这个在皇室生活中革新派的大宅院,冷落了一个多世纪。
大院大殿之后公主梳妆起居的闺阁,被辟为藏书楼,昔日艳丽的粉黛为脉脉的书香所充填。这是北大最早的图书馆,无论伟大领袖青年时代曾经工作过的图书室,还是今天燕园中巍峨的“百年书城”,都只是这个藏书楼的后生晚辈。府邸内的“公主大殿”,成为大学集会演讲的礼堂。不少学者名流曾经来到这里粉墨登场。大院里后来次第新建了几栋中西合璧式的教学小楼、实验室、阶梯教室,以及十几排学生宿舍。今天,在这个园子里还能见到遗留下来的“数学系小楼”,以及已经成为民居的“西斋学生宿舍”群。
10. 后李文化遗址的主要发现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自秦设县,被联合国地名组织评定为千年古县;这里是兵圣孙武的故里山东省广饶县,早在几千年前就成为一个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而后李文化遗址的发现,又让这个古城“长”了三千岁。近日,记者走进后李文化遗址,一探究竟。
三块陶片把历史推进三千年
2014年4月3日,在省道323(潍高路)改线二期工程(广饶段)修建之前,考古人员对拟定线路沿线进行了遗址考古勘探。
“本次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是自北向南进行考古勘探,然后对勘探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考古人员一边进行实地勘探,一边进行相关的调查。在土层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相应的土层,土层之间会有明显的分界线。考古人员就是根据这种特点,对土层进行层层分析。”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保管部主任赵金告诉记者,当整个考古工作进行到紧邻潍高路新线西头的西大张村南头时,地上散落的一些不显眼的陶片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工作人员马上在该处进行了钻探取样,同时发现村南头有一处两米多高的断坡。他们立即对这一段沟壁做切片,然后对土层进行分析。在清理沟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块泛白深褐色的陶片。这个陶片是一个陶釜的上沿,而且,叠沿造型与新石器时代前期后李文化的叠沿釜造型相同,这一下子让工作人员兴奋起来。随着考古的深入,工作人员先后在沟壁底层找到了三块同时期的陶片。
“我们这里离临淄的后李村后李文化遗址不远,所以这里发现后李文化遗址是完全有可能的。”赵金告诉记者,后来这些标本经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论证认为,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后李文化、商、周、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一发现也让广饶县有据可考的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了近三千年,表明早在75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在这片区域就已经有了文明。
9.2公里省道发现9处文化遗址
“我今年57岁了,从小到现在,这个地方就是这样的地貌,旁边是祖祖辈辈耕种的小麦地,直到考古人员来这里勘探,我们才听说这里大有价值。”西大张村村民耿建华表示说,村内不少人都因为在村里发现了重大考古线索而高兴。
“这就是遗址现场,我们在沟壁上发现了四个土层,文化堆积丰富,初步断定是一处生活聚居地的历史文化遗址。生土层以上有三个历史文化堆积层,分别属于后李文化时期、商周时期和唐宋时期。在遗址周围采集到叠沿釜、陶鬲、盔形器、盆、瓷碗、瓷盘等器物的残片。”在西大张村,赵金向记者介绍着遗址的情况。
记者在现场着实看到了明显的分界线,黄褐色的生土层上方有一条弧形的白色土层,再往上又是略显灰白的土层。据考古人员介绍,新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350米,南北约250米,遗址面积约85000平方米。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文化堆积多在1米至1.5米之间,最厚处达到1.5米。
记者了解到,西大张后李文化遗址只是本次东营市历史博物馆针对省道323(潍高路)西段新线沿途考古勘探中发现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而整个9.2公里长的省道内,共发现了9处遗址,其中7处属于本次考古勘探工作的新发现。
“广饶县历史文化悠久,在古代就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周边又有临淄、青州等著名古城,广饶本身也是一座千年古城,农耕文明在这里发展很早,地下遗址众多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荣子录告诉记者,在前期的沿线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从后李文化一直持续到汉代。
多处遗址需要抢救性挖掘
据了解,西大张村后李文化遗址所处的省道323(潍高路)改线工程将于近期动工,而在这条省道上先后发现如此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注意。加之目前广饶县存在的大量遗址多是以古人生活场所为主的遗址,这处西大张后李文化遗址经专家初步论断,也是以生活场所为主,目前考古部门已经针对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工程迁移的申请。
“现在基本上能确定一段工程线路为避让文化遗址将向西迁移300米,这样一来我们至少有三四处遗址不会被破坏,但像西大张后李文化遗址这样无法避让的,我们现在正申请进行抢救性发掘,以最大可能保存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赵金介绍说。
除了西大张遗址,该县发现的具有东周至汉代文化遗存的杜宋遗址,具有商、周、汉代文化遗存的里大村南遗址以及具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特征的沟头村东北遗址等都需要进行抢救性挖掘,以便进一步发掘它们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此外,荣子录还表示,本次后李文化遗址的发现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发现,“一般后李文化都依河而建,现在我们在西大张遗址附近还没有发现古河流,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考古工作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如果发现了古河流,那么对广饶甚至整个山东的历史将又是一个新发现。”(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钟文峰 马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