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井遗址
『壹』 绰墩遗址的考古发掘
绰墩遗址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遗址内揭示出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其中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绰墩遗址内涵最丰富、文化发展最鼎盛的当属良渚文化时期,在2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掘、揭示出水稻田24块。其中的河道、房址、祭台及墓葬等共同构成良渚文化较完整的聚落形态。特别是由水沟、蓄水坑等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的发现,引起中外专家的浓厚兴趣。它代表了整个江南原始文化,对研究原始社会的自然环境、人口比例、社会结构及人类生产生活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998年秋,在遗址的原土墩西南坡布探方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面积达220平方米。考古发现,遗址的文化堆积延续性特别长,它包含了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崧泽文化(5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马桥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及以后各期的文化遗存。考古的最大收获是清理了崧泽文化墓葬27座。其中,未成年人墓有10座,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多数无随葬品。成人墓中发现了与原始成人习俗有关的青壮年拔牙现象。墓葬中随葬品多寡不一,一般在6至13件之间,器物以鼎、豆、罐、壶、甑为主,另有少量的玉璜、玉玦等玉器出现。意外的是较多发现了陶盉,这些陶盉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说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粮食比较充裕,酿酒相当普遍。
绰墩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面积为320平方米。首先清理出良渚房址两座。一座为长方形,房子开阔有11米,进深6.5米。其建筑结构除了已具备房基、梁架、屋顶外,墙体运用芦苇、竹、木材等作为墙骨来增加牢度。另一座房子为圆形,东侧是门道,中间是灶坑,旁边是窖穴。这座圆形房子是专门用来炊煮的厨房。圆形房子外西北部有两灰坑,说明那时人类已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不仅炊煮分设,而且已有专用的垃圾坑。其次,发现了崧泽文化墓葬6座、马家浜文化墓葬12座。崧泽墓葬主要出土了质地精良的玉璜1件、玉耳坠2件、萤石饰品1件及多件色泽如玉的石钺、石锛。在马家浜文化地层中出土了1件磨制光洁的蛇纹石纺轮,是7000年前原始先民手工纺织劳动的又一例实物。在探方的西南部清理出崧泽房址1座,发现了土墙居住面、灶坑、柱洞等遗迹。接着,在崧泽房址的南面,发现了两座规模较大的唐代船型砖室墓,可惜早已被盗仅剩墓底,而墓砖上所留下”天子问什”等刻字,让人几多遐想,但还是无法证明唐代名伶黄番绰墓的真实存在。
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房址1座、灰坑1个、墓葬5座;崧泽文化房址1座、灰坑1个、水井1口;良渚文化房址2座、灰坑8个、祭台1座;马桥文化至东周时期的灰坑14座、水井6口;唐代、宋代墓葬各2座,宋代水井2口。这些遗迹中,马家浜文化房址在江南地区属首次发现,而良渚文化时期祭台的又一次发现,无疑证明这时期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且有专门掌管祭祀活动的巫师,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和被划分成不同地位的各个阶层。另外,在这次考古中共出土各类文物200百多件,其中,马桥文化的陶器数量最多,有泥质陶、印纹陶、原始瓷三种质地。器形有凹圜底罐、凹足鼎、实足甗、三足盘和簋、豆等。这些陶器的纹饰美轮美奂,有篮纹、席纹、回纹、梯格纹、云雷纹、叶脉纹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对马桥文化的认识。
第四次发掘在遗址的东南部,考古面积380平方米。主要发现了两座良渚文化的浅地穴式房址和这一时期的池塘。在编号为F11的房址内出土了两件罕见的精品。一件是通体刻有鸟纹的阔把黑皮陶壶,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宛如鬼斧神工,代表了良渚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令人惊叹不已;另一件彩绘木漆碗出土时色彩鲜艳,亦属这时期极少发现的精品。考古揭示出以河道为中心的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一条东北向西南走向的河道由通道和内湾两部分组成。在已揭露的长达45米的南堤岸边有夯筑结实的的红烧土块,而在北堤岸上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木桩。这种周边修成陡坡并有红烧土夯筑再加上栽满荆棘的设施,可能是古人用于护卫的防御墙。在河道内弯出口处发现了一块木块。它长1.1米、宽0.7米、厚0.23米。其周边还有枝木、木桩、木锲。木块的二侧边异常平整,底部光滑微凹,上部居中处有一锭象形的鼻孔钮。木块的一端有砍伐时留下的断面,另一端表面从上至下呈45度的斜面,形似船头。经科学鉴定,木块的材质为二针松,干重94.4公斤、可排水177公斤、载重极限达82.7公斤,因此断定这木块是原始先民的渡河工具。在河的两岸除发现了房址外,还发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良渚墓葬7座。
2002年秋至2003年春,考古队进行了第五次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工作分二期,总发掘面积1128平方米,发现遗迹164处。有灰坑、墓葬、水井、水田、房子、河道、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25块水田。这些水田是利用自然形成的低洼地或依地势开垦的小块农田,旁边还有用于灌溉的排水沟、蓄水坑等。在田块土样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米粒,有长粒型、椭圆型等多种形态,经江苏农科院检测表明,每克土样的水稻植物蛋白石密度超过5000个,也就是说这些田块均有大量水稻生长过。通过对水稻植物蛋白石定性分析证明,炭化的米粒是粳稻,从而又一次确定6000多年前昆山地区已有人工栽培的水稻田。在164处遗迹内出土了各时期的器物363件,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一把马家浜时期的象牙梳弥足珍贵,它不仅在太湖流域属首次发现而且对进一步研究马家浜时期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有重要意义。
2003年至2004年,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发掘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03年12月2日~2004年1月10日,发掘300平方米;第二阶段从2004年2月23日~4月30日,发掘420平方米;第一、二阶段合计发掘面积720平方米。共发现各类遗迹147处。其中有墓葬13座,灰坑45个,水井16口,水田遗迹64块,房址3座,河道1条,水沟5条。出土各类器物167件。其中马家浜文化49件,崧泽10件,良渚25件、马桥44件,春秋2件,战国18件,汉代1件,唐宋17件,明代1件。器形以陶器为主,少量石器和骨器。陶器种类较多,有罐、鼎、釜、瓮、豆、盆、盘、钵、提梁壶等;石器有斧、刀、镞、凿等;骨器有镞,另有铜器、金器、玉器等。现将主要工作可以说绰墩遗址代表了整个江南原始文化,它对剖析长江下游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贰』 城村汉城遗址的旅游简介
城内高胡坪是汉城的中心建筑区,揭露的一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有正殿、侧厢、庭院、天井、排水沟等,保存相当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铁器、铜器等。其器形有罐、盆、钵、瓿、壶、盅、铁矛、铁剑、铜镞、弩机等。据考古队论断,城村汉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汉前期,即闽越国统治时期,其下限可能延长到西汉末或东汉初年,它的兴废与闽越族的盛衰密切相关。
城村古汉城遗址位于市区的正南,距城关35公里,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被列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古汉城遗址保护区,1996年12月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村汉城遗址发现于1958年,是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已发现的古城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座汉代古城址,也是我国江南地区比较完整的一座,它已成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武夷山人总是自豪的说,这里是双世界遗产,文化遗产人们都知道朱熹和紫阳书院,此外就大力推荐下梅村。我却在喝茶时知道左近有汉代闽粤王朝遗迹,一时神往。老蒋回去了,小平便租了车,又找来另一个朋友林警官,以充向导。司机小左听得一大早冒着寒气去古汉城,便摇头说那里不好玩,没什么可看的。早去的价值是可以不付他们认为非常不值得的部分门票。晴天清晨,大雾。建溪如温泉般蒸腾,远近树叶结着霜。雾中一路前行,途经林警官工作的地方,孤独的一片房子和农场。见古汉城路标转进小路,雾更浓,但不一时目的地到达。
暗红色大门,后面荒草和矮墙的影子。除了晨雾,我们该是最早来客了。四周寂静,一条鹅卵石路延伸至遥远的年代。今晨比昨日稍暖,霜只结在叶片边缘,所有草木都镶了一道白色。这城是曾助刘邦而战的闽粤族人,因为野心而修建的小小王城,中间山丘建造宫殿,两边高处有了望台,四面环水,明显取了守势。然而终于城破荒败,只剩下少许残迹。浓雾环绕中登上宫殿台基,不见两边了望台,只看到玻璃板下几块古老城砖。殿堂有采暖的地热管道,还有用这管道加热的浴池。虽然只是小小族群,王室在战云之下亦未曾忘记这些舒适的享受。
宫殿之下是古井,仍然有水,可饮用,旁边贴着检测报告,亦属矿物质含量可观的“矿井水”。打上来半桶水,确有许多漂浮物,据说是甘甜的。井亭边一块大牌子,写着华夏第一井。遗迹、荒草和浓雾,气氛肃杀。阳光透过来已然极淡,公路就在不远处,声音也像隔绝了一般。仍然沿着鹅卵石路走出去,据说夏天这里出没许多蛇。
按古老建筑样式,墙壁却不是砖砌,是石子、砂土、糯米等等做成的“混凝土”墙。现代生活虽早已占领这古老小村,却还留得一些从前样式的泥墙。一个角落有小戏台,空荡荡的,只有一个老者在晒太阳。见我拍照,他眼都不抬便走开去。村里的生活显然刚刚开始,清冽空气荡漾着人的气息。
城村道路狭窄鹅卵石铺就,中间一条石板,供独轮车通行,路边是流经每家每户的水渠。见到一家院子放着独轮车,冒失的进去试推,居然能平衡。放回去才看见主人在屋顶上,忙忙的作些泥瓦活儿。林警官是轻车熟路,三绕两绕出村而去。牌坊下几个人晒着太阳,几条狗懒洋洋的躺着。
『叁』 成都发现汉代聚落遗址了吗
3月6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郫都区古城镇指路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在距今年左右的郫县古城遗址附近,一个战国晚期至东汉时期的遗址被发现。从出土器物及遗存来看,极可能是秦灭巴蜀以后移民及其后裔的聚落。不仅如此,这处遗址还发现了刻有“×子乡”字样的汉代陶双耳罐,以实物证明这片遗址就是乡一级的基层聚落。
据介绍,指路村遗址的发现,是首次在遗址科学发掘中出土的带有乡名的陶文,极有可能是遗址在秦汉时期的名称,尤为可贵。
出土器物 见证古蜀文明汉化进程
这个基础设施完备的聚落,居住的是何许人呢?杨波说,从出土文物来看,它们应该不是古蜀人所留下,更应是战国晚期秦灭巴蜀后的移民及其后裔留下的。
此次考古发现的房屋基址中,既有干栏式,也有基槽式,“在宝墩、金沙等古蜀文明遗址发现的房屋基址,都以干栏式为主,因为蜀地水患解决以前,这种底层架空式的干栏式建筑才可能有效防潮。而开挖地基、填土石造房的基槽式建筑,就是典型的外来文化,反映了汉代人居住方式的转变。”
这种外来文化还体现在瓮棺、瓦当等出土文物中。杨波说,古蜀时期并无瓮棺葬风俗,而瓦当同样是中原文化中用于高等级建筑的构件。此外,遗址还出土了陶罐、陶钵等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征的器物,且数量巨大,与巴蜀文化特征明显的釜形鼎等器物形成鲜明对比。
将指路村遗址置于秦灭巴蜀的大背景下,不难得出它的“移民”性质。杨波说,秦灭巴蜀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一是屯兵,二是将罪犯家眷迁到巴蜀地区移民支边,以及把六国剩下的民众迁移来此统一管理。再加上汉武帝开发西南夷鼓励移民,卓文君之父卓王孙这种富豪级人物也举家入川。因此从秦到西汉时期,几次移民都会带来巨大的文化影响和冲击。
指路村遗址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目前的考古只是其中一角,未来将长期发掘。
『肆』 中国汉阙之乡在哪里
中国汉阙之乡四川渠县,渠县汉阙是我国现存手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全国仅存29处汉阙中,渠县就有6处7尊,分布在土溪岩峰两乡不足10公里的古驿道旁,素有“汉阙之乡’’的美称。它不仅具有丰富的雕刻内容、精湛的雕刻技术和高超的建筑手法,还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60年代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较有名的有冯焕阙、沈府君阙。
冯焕阙位于渠县土溪乡赵家村。东汉建光元年(121年)建。原为双阙,现仅存东阙的主阙部部分。由阙基、阙身、枋子层、介石、斗拱层、屋顶6部分组成,通高4.38米。为仿木结构建筑。阙身正面铭文为“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阙上仿木结构的仿子、窗格、斗拱和饕餮等浮雕皆造型优美,雕刻精致。
沈府君阙位于渠县汉碑乡汉亭村。东汉延光年间(122—125年)建。是渠县汉阙中唯一的双阙,子阙已毁。两阙相距21.62米,均高4.84米。双阙形体基本一致,皆由阙基、阙身、枋子层、介石、斗拱层、屋顶6部分组成。阙身正面均有铭文。东阙刻“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西阙刻“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二阙铭文上端均镌朱雀,下端镌饕餮。东阙内侧浮一青龙,西阙内侧浮雕一白虎。两阙楼四角雕力士,四面为汉代社会生产、生活情景及动植物的浮雕。神态生动、逼真,造型古朴、优美。
渠县汉阙———新“国保”之五
(sconline.com.cn)
阙是指我国古代大型建筑或建筑群入口的标志,汉阙即是指汉代大型建筑入口的标志,一般可分为墓阙、宫阙、城阙和庙阙,它是我国现存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古结构建筑遗存。在全国仅存的30余处汉阙中,四川渠县就有6处7尊,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堪称“中国汉阙之乡”。渠县的汉阙均为墓阙,分布在渠县土溪区至岩峰区不到10公里的范围内,包括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焕阙和沈府君阙,以及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赵家村东、西无铭阙、王家坪无铭阙和蒲家湾无铭阙。第五批“国保”公布时,它们被统称为“渠县汉阙”。
渠县汉阙的雕刻纯熟细腻、简洁流畅,多采用线刻(阴刻)、减地平级、浮雕、透雕、铭刻等雕刻手法,其中尤以冯焕阙铭文的瘦劲清朗、沈府君阙铭文的流畅飘逸而独树
一帜,唐人张怀灌就曾赞沈府君阙书法“腾飞扬波,非晋魏以来所能仿佛也。”渠县汉阙的雕刻内容仿佛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汉晋时期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当时流行的神仙思想。其上多以花草树木、神灵异兽、人物故事为题材,一方面炫耀阙主生前的权势和仕宦生活,另一方面则是祈求阙主死后灵魂安息、升天。
渠县汉阙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房屋从台基到顶盖的建筑式样至汉代已基本形成,在渠县汉阙中已能见到仿制当时木结构建筑的台基、立柱、栏额、斗拱及顶盖结构,可见这些建筑结构在当时已趋于定型,这无疑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重要的是,渠县大多数汉阙上还以正确的比例雕刻出当时木结构建筑中各种构件的外形,为我们研究和复原汉代木结构建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渠县汉阙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力学、美学、哲学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80处)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
(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共77处)
其中:
编号/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址
51 4 冯焕阙 东 汉 四川省渠县
53 6 沈府君阙 东 汉 四川省渠县
『伍』 成都哪里发现了汉代基层聚落遗址
新津宝墩古城、大邑高山、温江鱼凫……成都平原分布的史前古城,蕴含了太多古蜀文明时期的未解之谜。然而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后,古蜀地区也迅速经历着向汉文化变迁的过程。3月6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郫都区古城镇指路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郫县古城遗址附近,一个战国晚期至东汉时期的遗址被发现。
郫都区古城镇指路村遗址,距离宝墩文化时期的郫县古城遗址北城墙仅约100米。2017年6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针对指路村遗址几处秦汉堆积丰富、埋藏浅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结果收获丰富。
考古遗址现场负责人杨波介绍,在3个月的发掘中,700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发现了两处房址、两口水井、一条道路、窑址、灶、瓮棺、灰坑、灰沟等遗迹,以及陶罐、钵、釜形鼎、瓦当等出土器物。最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埋藏在汉井中的一件陶双耳罐上,刻有“×子乡”字样,“它以实物证明指路村遗址就是汉代最基层的一个聚落。这也是四川地区目前为止年代最早的乡、里级遗存,在汉代考古中也相当罕见。”
『陆』 悬泉置遗址的文物遗存
悬泉置遗址位于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敦煌市与安西县行政区域交界处,这里南依三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为汉唐年间安西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这里东去安西56公里,西去敦煌64公里;遗址总面积22,500平方米,海拔1,700米。现存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地面暴露有灰层、大量绳纹灰陶片、草渣和汉简。
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坞呈正方形,边长48.10米,土坯砌筑,坞内有两组房屋建筑。坞墙设于东墙正中,宽3米。坞东北及西南角有角墩。
出土简牍2.1万余枚。形制有简、牍、觚、封检、、削衣等。纪年简最早是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最晚为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其中以宣帝、元帝、成帝简最多。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簿籍、爰书、劾状、符、传、历谱、术数书、字书、医方、相马经等。出土有较多的书于墙壁墨书题记,内容涉及诏书和药方等,特别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直行隶书,字体工整,保存较好,是研究汉代历律、农技和医药水平的最新资料。
其它遗物有铜、铁、漆、木、骨、革、丝、麻、纸、毛和粮食等16大类,共计3250余件。其中大量西汉汉、宣时期麻纸的出土,证明了早在西汉时期纸已做为书写工具在西北边郡地区广泛使用。
『柒』 三国时期遗址
四川多。。全是蜀汉的
成都境内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国文化遗迹
(一)、市区:
1.衣冠庙/在武侯祠南约1.5公里处,其得名源于此地原有关羽衣冠墓。
2.桓侯巷/成都万里桥和衣冠庙之间原有一座墓,人们认为是桓侯墓,墓所在的巷道也被成为桓侯巷。
3.万里桥/成都南门原大桥名叫万里桥,其桥为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所建。自三国后,人们一直称其为万里桥。此桥今已不存。
4.诸葛井/成都江南馆街有一井,人们称为诸葛井,相传为诸葛亮所开凿。井旁曾修有诸葛祠,现井、祠皆毁。
5.龙泉洛带镇/相传刘禅在此落玉带于井。
6.黄龙溪/相传刘备称帝时,此地出现黄龙。
7.黄忠墓/成都西郊在清道光年间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有“黄刚侯讳汉升之墓”,于是人们在此修建了黄忠祠,塑黄忠像。“文革”中黄忠祠、墓被毁。
8.洗马塘/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学内。塘边相传为赵云住地遗址,而池塘就是赵云洗战马的地方,清初,塘边尚有“汉顺平侯洗马池”的刻石。现塘池被填平。
9.向宠墓/原在成都市城北公园内,现已不存。
10.九里堤/成都金牛区和平乡九里村,残存有一条长2000多米、宽7~8米的土埂,这就是人们称为九里堤或者诸葛堤的遗迹。诸葛亮当年为发展经济,防御水害,提高粮食产量,住持修建了这条拦水堤坝。宋代太守刘熙曾重修,并在堤旁修诸葛庙,现已不存。
11.张飞营/在成都龙泉驿区。这里原为汉、唐时期的古驿站,张飞营遗址就在驿站口旁边的山上。遗址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张飞曾屯兵于此配合刘备攻打成都。唐、宋时,这里有“古张飞营”石碑,现石碑已不存。
(二)、新都
1.弥牟镇八阵图遗址/明代已毁坏过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加以补修,道光十年(1837)曾勘清,当时占地36亩4分4厘,当时还存71垒。1981年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存4垒,每垒高3米多。
2.八阵图碑/新都桂湖公园,即升庵祠内收藏有原弥牟镇武侯祠的“八阵图碑记”明碑。碑高185厘米,宽115厘米,碑帽及篆书碑额已失,仅存碑身。碑文为阴刻楷书。
3.马超墓/新都城南2.5公里处。新都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杨瞻立的“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马维祺曾在墓前建马超祠,并亲书碑一通。如今马超祠已被毁,墓仅存方圆百米的土堆。马超祠旧址盖起了一所马超小学,明杨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
(三)、双流
1.葛陌/在双流县北4公里,金花、永福乡交界处,为诸葛亮旧居。此处原有葛陌庙,已毁,现仍有葛陌村、诸葛井。
2.大口井/九江乡大井村,相传诸葛亮曾于此汲水灌田。
3.石刻张飞头/又名“福头”,在太平乡与简阳县武庙乡交界处。
4.蒋公旧治坊/纪念蒋琬,已拆。
(四)、都江堰
1.都江堰/诸葛亮曾在此设置堰官,以兵1200守卫。
2.青城山/青城山是天师道发祥地,三国时张鲁的祖父张陵曾在此设坛传道。
(五)、大邑
1.赵云墓和赵云庙/赵云死后下葬于大邑县城东银屏山麓。赵云墓依山而建,状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间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
2.鹤鸣山/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15公里处,张陵曾修道于山中。
(六)、邛崃
1.临邛火井遗址/在火井乡,诸葛亮曾在此取天然气煮盐炼铁。
2.孔明乡/今孔明乡。
3.邛雅驿道遗址
(七)、蒲江
1.太清观遗址/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陵曾在此居住。
其他地区:
1、德阳市
(1)德阳市:
a.秦宓墓宅(德阳市城北2.5公里秦宓村)
b.三造亭(秦宓村)
(2)广汉市:
a.张任墓(金雁桥西北侧北外乡桅杆村)
b.邓芝墓(向阳乡胜利村)
c.马岱墓(向阳乡张化村)
(3)绵竹市:
a.诸葛瞻父子双忠祠(绵竹市城西郊)
b.蜀汉三叛石雕跪像(城区关岳庙内出土,镌刻于明代,像背刻有“叛逆糜芳”、“叛逆傅士仁”、“叛逆郝普”,现存于双忠祠内。)
(4)罗江县:
a.白马关(罗江县白马山上)
b.庞统墓、祠(罗江县白马关山)
c.落凤坡(罗江县北2公里处)
2、绵阳市
(1)绵阳市:
a.蒋琬墓、祠(绵阳市城西郊西山)
(2)梓潼县:
a.七曲山大庙(梓潼县城北9公里处)
b.卧龙山诸葛亮北伐遗迹(有诸葛寨、八卦井、武侯庙、饮马池等)
c.翠云廊(从梓潼到剑阁、阆中的数百里古道,有张飞柏、阿斗柏等)
(3)江油市:
a.阴平郡县遗址(江油县小溪坝乡阴平坝,现有皇后山、点将台等)
(4)平武县:
a.古江油关(平武县南坝镇)
b.李氏夫人墓(蜀汉江油关守将马邈降魏,其夫人自缢,曾有李氏夫人祠,墓碑尚存)
3、广元市
(1)广元市:
a.葭萌古城(即葭萌关、昭化古城,广元市南30公里昭化城牛头山东北麓)
b.费祎墓(昭化古城西门外)
c.明月峡古栈道(广元市朝天区)
(2)剑阁县:
a.邓艾墓、邓艾庙(剑阁县城北10余公里北庙乡孤玉山)
b.剑门关(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大剑山)
c.姜维墓(剑门关旁)
(3)青川县:
a.阴平古道(相传在摩天岭有孔明碑)
b.邓艾庙与武侯祠(三锅石乡西阳坝)
4、南充市
(1)南充市:
a.谯周墓(南充市文化宫内)
b.陈寿万卷楼(南充城西1公里处果山)
c.王平墓(南充市永安乡临江村凤凰山)
(2)阆中市:
a.张桓侯祠(阆中县城内)
b.严颜寺(花冠乡天冒水山腰)
c.瓦口关(阆中县双山垭)
5、泸州市
a.泸州武侯祠(泸州市城西忠山)
6、乐山市
(1)夹江县:
a.诸葛亮点将台(在夹江县城西,距千佛岩500米处)
b.庞坡洞(传说是庞德公隐居处)
c.汉柏(传说为庞德公所植,在木城乡汉柏村石面渡附近)
7、雅安市
(1)芦山县:
a.姜维墓(芦山县城东北凤凰山);
b.姜城故址(芦山县城关);
c.姜庆楼(庐山县城南街姜侯祠内)
(2)汉源县:
a.孟获城遗址(汉源县城东75公里处)
8、宜宾市
(1)南溪县:
a.桓侯宫(俗称张爷庙,在县城三元街)
9.达州市
(1)渠县:
a.八蒙山古战场(在县东北3.5公里处,相传张飞与张合在此交锋,有张飞立马铭,曾建有桓侯庙);
(2)彭水县:
a.张飞刁斗(传有张飞铭文);
b.张飞妍石刻(传说有张飞手指刻字,在太原乡英光村石彭公路西侧)
『捌』 梁城的遗址遗迹
梁城,城呈长来方形,南源北长360米,东西宽200米。现存城墙残段高1米,有夯层,周围原有土城墙已扒除,仅剩城壕。
古迹有梁王朱温墓,城内发现有汉井10余眼,有大量小型汉画像砖、汉磨等文物。此城由汉延续至五代。
1977年7月10日,被原县革委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玖』 明光市有哪些古代井遗址请问安徽省明光市有哪些古代井
明光市原为嘉山县,汉代始置县,为盱眙、淮陵二县地,属临淮郡。南朝时,宋专侨置睢陵县。北魏改属睢陵为济阳,北齐改为池南县,南陈复名睢陵县,北周初改为招义县,后又改为化明县,属钟离郡。唐朝时复名招义,属濠州,宋朝改为招信县,元朝并招信县入盱眙,明朝属凤阳府,清朝直隶泗州。
『拾』 广州旅游的历史遗址
1、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
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 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南越国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广义上讲,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3、六榕寺
六榕寺位于广州市的六榕路,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寺中宝塔巍峨,树木葱茂,文物荟萃,历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六榕寺因苏东坡当年为寺庙题字而得名。
它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样,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加之历史地位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六榕寺的别称)以塔显”之称。
4、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故居始建于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间泥砖、瓦顶木结构平房,石砌墙基,总面阔16.5米,进深5.5米。
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单间小屋,泥墙,无间隔。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余年,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故居的附近还有洪秀全读书和教书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筑曾被清政府焚毁,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现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5、大佛寺
广州大佛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在北京路西侧、广州百货大楼正南方)。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
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