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元明遗址
❶ 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城市格局形式什么字型
分析抄: 依据北京旧城建筑排列形状来袭解答此题. 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城内建筑呈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有一条南北延伸并使城市左右对称的中轴线,这种“凸”字轴线形的城市格局,是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作. 故选:A. 点评: 考查了北京旧城建筑排列形状,属于基础知识,很容易掌握.
❷ 北京圆明园修建于什么时期
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
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
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元明以来,也都成为皇帝游幸避暑之地。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园林别墅。
在明朝的万历年间,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
后来,明代书画家米万钟又在清华园的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景象,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汇集之地。
清朝入关以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然建造的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是清朝的皇帝却感到无比呆板憋闷。
康熙皇帝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园林。
1688年,康熙皇帝下令在清华园的旧址上建造了面积达60公顷的畅春园,他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避喧听政,清代帝王园居生活自此开始。
在畅春园的周围,有很多明朝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清初时收归内务府奉宸院后,就把这些前明私园分赐给清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
1709年,康熙帝将离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面一里左右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即为后来的雍正皇帝,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当时的圆明园是一座约500亩的水景园,虽然也有所建造,但是由于规模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
九州清宴就是在此时建成的,在圆明园中,有三池较大的水域,为前湖、后湖和东湖,即福海。在后湖,湖面呈大清疆域的形状,九岛团团簇拥着明丽的湖面,呈"一统九州,天下升平"的气象。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几经演变,冀、兖、扬、荆、豫、雍、幽、梁、徐或青的"九州"已成为华夏的别称和我国的象征。
九州一片安宁,湖水波平浪静,天下永久太平,这就是九州清宴的寓意。九岛中的"九州清宴殿"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也是九岛中最大的岛,面临前湖,背倚后湖,是一颗镶嵌在两池间的璀璨明珠。
九州清宴标志着威严、正统的宫廷区结束,绚丽辉煌的园林景区揭幕。
同时,这里又是圆明园历史的开始。作为胤禛的藩邸赐园,1709年,康熙为建筑群中的圆明园殿御书了"圆明"两字。
胤禛的理解为: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
明而普照,达人之睿知也。
而他的儿子弘历却解释说:"圆明之义,盖君子之中也。"
九州清晏位于前、后湖之间,是帝后的寝宫区,是后湖景区最大的一组建筑群。该景中轴线上自南而北,分别是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和九州清晏殿,统称"圆明园三殿"。
三殿以游廊连接,形成两进院落,主殿是皇帝接见臣僚,处理政务之所。九州清宴殿为七楹外加檐廊、抱厦。是皇帝在园内最主要的一处寝宫。
殿内铺金砖并有东西暖阁、仙楼、宝贝格等。东暖阁内有火炕和床,西暖阁有床和风扇。宝贝格内有古玩瓷器等陈设。
殿内还有自鸣钟、铜盆等。殿前安设铜仙鹤一对,有桂花罩棚、梅花罩棚各4座,仙鹤西侧还植有海堂、茶树各一株。殿后设有码头。
殿东为"天地一家春",院落层叠相套,是后妃们的寝宫,殿西是皇帝所居的"乐安和"。
❸ 元明园在那里,它建于那个朝代,里面蛇么
圆明园在北京,始建于清初。历经三朝修建。号称万园之园。毁于八国联军进北京期间。现仅存残垣断壁。
❹ 有没元明园的资料
是圆明园吧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中文名称: 圆明园
类别: 历史博物馆
地点: 北京
开放时间: 1988年6月29日
面积: 5200余亩
毁于: 1860年10月
目录
概况名称由来
历史发展
遭遇浩劫
衰败过程
遗址保护及整修
历史康熙时期
雍正时期
乾隆时期
咸丰时期
同治时期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园林建筑建筑特色
位置与规模
园林结构
园林特色概述
主要景致
园林收藏
艺术特色
园林地址概况 名称由来
历史发展
遭遇浩劫
衰败过程
遗址保护及整修
历史 康熙时期
雍正时期
乾隆时期
咸丰时期
同治时期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历史发展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
被拍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头(8张)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这么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洗劫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火烧圆明园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
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遗迹(20张)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译自原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当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忻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衰败过程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的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圆明园舍卫城遗址
1900年八国联军[这八个土匪强盗是: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共有12个国家同清镇府签订条约]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 长春园西洋楼养雀笼遗址
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 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遗址保护及整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 重点文物保护
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在十年动乱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杯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来园凭吊游览者有大幅度增加,圆明园园史展览馆,自1979年11月举办,其中十分之一为中小学生参观。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备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着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两年动土方40万立方米,使ll0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其中水面55公顷。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万花阵),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后又经两年整修提高,遗址公园初具规模,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6年来,园内游人已超过1,000万。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整
圆明园之长春圆(15张)修建设主要进行了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提高了福海、绮春园两景区的绿化美化、园路桥涵和服务设施。二是园林遗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显提高。这两个景区已有蓬岛瑶台、涵虚郎鉴、观澜堂、别有洞天、涵秋馆、天心水面、凤麟洲等十余处遗址,清运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临水台基,界定遗址范围,立石镌刻盛时图景,供游人凭吊。三是择要修复了几处景点,如绮春园的仙人承露台、碧字和浩然亭,福海别有洞天的四方亭等。四是全面补砌了绮春园东半部的河湖自然石驳岸,计4,960延长米。五是全面清理整理了西洋楼遗址的西半部,清运碴土16,000立方米,廓清谐奇趣、蓄水楼、养雀宠、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等各座古建基址及喷水池,并归位大批台基柱壁等石件。六是从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至1994年4月基本竣工。共动土方20多万立方米,浚挖河湖水面28公顷,整砌石驳岸9,500延长米,整理山形42座,使该园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复原貌。并整理了海岳开襟、、流香诸、得全阁、鉴园、狮子林等处园林遗址和临水台基;挖掘复位乾隆御题匾诗刻石31
圆明园风景(20张)件;种植各类乔灌木35400余株,栽种莲藉藕10公顷。至此,圆明三园整个东半部(200公顷)已初步连片建成遗址园林。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已是山青水碧,林木葱茂,花草芬芳,景色诱人。它既富于遗址特色,又具备公园功能,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群众游憩的好去处。 由国家与园内农民联合建园这一形式,经数年过渡,全面开辟遗址公园的条件渐趋成熟。按照首都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加快遗址公园建设步伐,于1990年和1993年分两批正式办理了遗址公园全部占地的征用手续,将园内原以土地谋生的农民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安置其劳动力从事园林建设。这就为在圆明三园范围内全面建设遗址公园、保护文物古迹创造了全新的条件。争取恢复原样。
编辑本段历史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以后
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 圆明园复原图
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后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编辑本段园林建筑
建筑特色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 建筑特色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建筑的水主题特征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 圆明园
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建筑的集全国之大成特征
圆明园之长春园、圆明园(16张)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建筑的造型特征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建筑的宗教特征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建筑的评价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位置与规模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闯入院内,把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园林结构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 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圆明园 万化的景象之中
❺ 唐山丰润区冯各庄发现元明遗址
后冯各庄遗址是考古队配合张唐铁路建设,经过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的,村落居址废弃后经多年自然堆积掩埋,由于距今400—500年,由于丰润县大部分现代村落是明代才有记载,所以附近村民是不知晓得。
❻ 元中都遗址,无人敢居住的原因是什么呢
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有一处著名的古代遗址,被称为“元中都遗址”,相传它是元世祖忽必烈曾孙元武宗所建。可是到了后来,居住在元中都遗址附近的百姓们,却总是在半夜里听到奇怪而又可怕的声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可怕的声音又是从何而来?
不过话说回来,元中都的怪声对于戎马一生的将军来说,基本上是习以为常,但却让胆小的百姓们受不了。到了今天,考古学家们已经对元中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并在其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在1999年时,元中都遗址还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成为了考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❼ 北京怀柔县古迹有哪些
怀柔县文物古迹有30项,其中市文物保护单位2项,县文物保护单位7项。
万里长城-怀柔段
北京地区内的长城,绵延近千里,保存较完整。这段长城大多构筑在高山峻岭、悬崖陡壁上,以气势雄伟、规模浩大著称于世。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县衙大门
城关镇府前街15号。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自建县治起,一直为县府大门,至今仍为怀柔县人民政府的大门。怀柔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水峪(青龙峡)长城
怀北镇大水峪。原有关城,今不存。山上敌楼保存完好。
神堂峪长城
燕栖镇神堂峪。还有屯兵古堡遗迹
黄花城
九渡河镇黄花城。建于名。1971年建水库拆除黄花城关。现还存二道关。
红螺寺
红螺山。创建于唐,初名"大明寺",后更名为"资福寺"。金、元、明、清,几经修葺,曾为京北地区名刹。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基、藏经殿及后殿、东西配殿,共分四进院,带东西跨院,格局保留完整。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寺
雁栖镇红螺山下。始建于金代。
赵尔巽墓
怀北镇神山村北
范承谟墓
怀北镇怀北庄。范承谟,范文程之子。
凤翔寺
杨宋镇仙台。始建于唐朝,原有七层殿宇,今存三间大殿,东西厢房各三间,大柏树一棵,树龄500年。此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据说日本仙台市就是由凤翔圣地仙台村得名的。
水母娘娘庙遗址
桥梓镇西茶坞。三层大殿,前有戏台。现存重修碑两块。有六百年树龄的槐抱楸。
鹞子峪城堡
建于明嘉靖年间。村内有一500年银杏树。怀柔县文物保护单位。
慕田峪长城
三渡河乡慕田峪。慕田峪长城始建于北齐。慕田峪关建于明永乐年间。
关帝庙
琉璃庙乡琉璃庙小学。相传当年建庙时挖出三块琉璃瓦,将瓦放在庙的房顶上,俗称琉璃庙
昙云寺
喇叭沟门当间营。佛道混合式寺庙。三进院落,第三进在洞里。供观音菩萨、天圣娘娘等。
汉代铸币遗址
城关镇龙山东路。出土大量五铢钱范模汉朝在北方的重要铸币制范之地
撞道口关
黄花城撞道口村。明建。亦称镇虏关。保存较好 箭扣长城
长园
雁栖镇长园村。建于明朝的关城,今存遗址。
九谷口长城
淮北镇河防口村。有夹扁楼,其受地势所限,形成狭长形状,长边开3箭窗,短边2个,在长城建筑中独一无二。河防口为长城的重要关口,仅存遗迹
大榛峪长城(响水湖)
渤海镇大榛峪村。
火门洞石塔
九渡河镇黄花城。圆形覆钵式,石砌。元明时期建。怀柔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水峪关遗址、长城
九渡河镇西水峪。有水中长城、关城遗址、明代守边将士所栽100亩板栗。山上长城保存较好,黄色花岗岩筑。
旺泉
沙峪乡旺泉峪村东。有摩崖石刻"固若金汤"。泉水奇特,水旺则出现一种黑色小鱼,水少则无。
渤海所古城
渤海所城四周群山环抱,形成一个小盆地,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成。现在,十字街路中心的石条还原地未动,衙门的石碑仍在。
北沟摩崖石刻
有8处刻字,均为阴文,字体约80厘米见方。是明代官员多次视察边关的题写。这8处刻字除村口第l处缺"辔"字外,其余7处保存完好。怀柔县文物保护单位
九眼楼长城(北京结)
渤海镇七队村。在此时北京一分而二,即内外长城的结点。九眼楼为长城敌楼之最,建在海拔1100米的火药山上,足见其在长城防线的重要地位
古渔阳城遗址
遗址东西长300一400米,南北宽200一300米。地势较高,地面上秦砖汉瓦残片甚多。相传周围有土城墙,故得名"城子地"。1982年至1984年先后出土秦汉时期陶器和汉代的日光铜镜、五铢币等多种文物。
甘为霖"旧石叹"碑
现存于县政府院内。碑高2.5米,宽0.87米,厚0.23米。汉白玉石料镌成,碑首云纹。因系甘为霖所书,故亦称甘为霖碑。1950~1960年,城隍庙被拆毁,将该碑迁至县政府院内,至今保存完好。怀柔县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布武碑
现存墓碑1座,碑高3.81米,宽1.11米,厚0.45米。汉白玉面,螭首龟趺。碑阳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记述哈尔布武及其夫人简史,阴面无字。
❽ 元明时期的建筑是什么样的呢
1.元明时期的城市建筑
①元大都城——城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元代的大都城,是唐代以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明清北京城就是在此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才告完工。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
大都总体布局呈方形,东、西、南三面各3门、北面2门,为三重城垣。宫城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分前朝和后宫两部分,社稷坛位于皇城以西,太庙在皇城东部,钟鼓楼一带为商业活动区。
大都城布局严谨,有明确的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南起丽正门,经过广场和录星门进入皇城、宫城,直达皇城以北位于都城几何中心的中心阁。
元大都的道路系统为方格网状,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因受中间皇城的阻隔而形成若干丁字街。
元大都城中的水系工程是由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规划的,主要水系有两条:一条由金水河引水入城与通惠河相通;一条由高梁河引水经通惠河流往城东通州。城市的排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将废水排出城外。
元大都以其严谨的规划布局,高超的建筑技术使它成为13~14世纪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②明都城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开始营建这座古老的城市。1366年至1386年在原城基础上建起了外城、府城和皇城。
南京城平面南北长,东西窄,城周长约为67公里,城垣高度约14~21米,有城门13个,最宏伟壮观的是聚宝门。外城周长120公里,都城城墙至今还保留着。皇城位于城东,平面方形,内有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以中轴线为主干,自洪武门至承天门间有大街。宫城内依中轴线建有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城中心建有钟楼、鼓楼。鼓楼东南有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
南京城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
南京城内各种宗教建筑非常多,如报恩寺、灵谷寺、天宁寺、朝天宫、净觉寺等。
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很快就使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城还一直保持着其特殊的地位。
③蓬莱水城
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于明洪武九年建成。它背山临海,地势险要,是明代典型的海防要塞。
蓬莱水城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以小海为中心,建有水门、防波堤、平浪台和灯楼等建筑;二是以水城为主体,建有炮台、敌台和水闸等军事设施。小海位于城的正中,是水城的主体部分,面积有7万平方米,是停泊船舰和水师操练的场所。小海北端建有防波堤和平浪台,布局非常科学,水门外即使波涛汹涌,小海内却是风平浪静,小海内深度可以始终保持3米以上,船舰能任意出入,不受潮汐影响。
蓬莱水城从选址、规划、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明代工匠的高超技术,在我国海港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东方最大的宫殿——故宫
明故宫是在元大都宫殿基础上依明朝南京宫殿的格局建造的。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共历时14年,征用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才建成了这规模宏大的宫殿群。
太和殿内景明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四周砌10余米高的城墙,墙外是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多间。
故宫有四门,正南为午门,正北为玄武门,正东为东华门,正西为西华门。午门为紫禁城正门,有崇楼5座,以游廊相连,两翼前伸,形如雁翅,俗称五凤楼。午门外为一条石板御道,称天街,与承天门、端门相通。进入午门是一宽敞庭院,庭院正北是皇极门,是明朝皇帝听政之处。故宫的全部建筑可分为外朝和内庭两部分,由午门到皇极门是外朝建筑的开始。
外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奉天殿建于高8米的白石台基上,殿高27米,大殿面积2377平方米,顶为重檐庑殿顶。殿内左右立有6根缠龙贴金柱,中央为一座雕镂精美的高台,上有皇帝宝座,宝座后有九龙屏风一块。皇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妃、大将出征等重大典礼均在此殿举行。华盖殿是皇帝典礼前休息的地方。谨身殿则是皇帝赐宴和科举殿试的地方,平面呈方形,上盖琉璃筒瓦。三大殿前设有香炉、日晷、铜龟、祥鹤等,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内庭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称为后宫,还有养心殿、后花园,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居住休息的地方。乾清宫位于谨身殿后,是内庭正殿。正门乾清门,精巧别致,没有外殿的高大宏伟。交泰殿在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方形,琉璃瓦盖,四角攒尖顶。宫后苑又称御花园,在坤宁宫北面,占地11700平方米,整个园林建筑格局左右对称,布局紧凑,环境清幽,是皇帝和后妃们嬉戏、游玩的场所。
故宫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构建筑群。
3.元明时期的寺观建筑
①元代佛教建筑的典型——广胜寺
元代实行的宗教信仰平等政策,使各种宗教建筑得到空前的发展。许多规模宏大的寺院平地而起,据统计,当时国内各地共建造寺院达24318所,其中著名的有大天寿万宁寺、大圣寿万安寺、庆寿寺和崇国寺等。
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是元代佛教建筑的重要代表。
广胜寺包括上寺、下寺两部分。中轴线因受地形限制不是一条直线,上寺的山门、前殿、飞虹塔及毗卢殿都是沿轴线布置的。上寺各殿的支柱布置和木构设计都非常巧妙,前殿中、前、后只有4根金柱,并向左右推移,省掉了8根金柱,使空间更为开阔。下寺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歇山式屋顶,正殿面阔7间,进深4间,大殿也采用了减柱移柱法,省了6根金柱。上部梁架置于横向大内额上,梁架是以斜梁的方法制作的,这也是广胜寺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广胜寺曾于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重建,明清时多次修复,但始终保留着元代的布局。
②元代道教建筑的典型——永乐宫
道教在元代十分受尊奉,因此当时道观祠庙建筑也很多,如元大都的东岳庙、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和山西洪洞水神庙都是元代著名的道教建筑。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山西省永济县的永乐宫。
永乐宫的建造于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开始,直到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10年的时间。
永乐宫建筑规模十分宏大,是元代全真教的三大宫观之一。永乐宫沿中轴线建有宫门殿、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5大殿。其中三清殿最为雄伟壮观,殿中祀奉有三清神像,殿长28.44米,宽15.28米,全殿仅后部立有8根金柱,使空间宽敞开阔。龙虎殿又称无极门,造型非常罕见。纯阳殿又称混成殿,内置吕洞宾像。最后是重阳殿,也叫七真殿,是为纪念全真祖师爷王重阳和他的弟子而建的。宫门是清代后改建的,已没有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永乐宫各殿中共绘有96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题材丰富,场面恢弘,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精品佳作。
4.元明时期的陵墓建筑
①明孝陵
明孝陵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开始营建,朱元璋亲自参与了整个陵区的规划和建设。历时三年,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落成。
明孝陵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神道部分,后为陵园主体部分。神道全长1800米,依山而建,曲折迂回。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飞马等6种12对石雕一个立姿,一个跪势,立于神道两旁,增添了陵墓的神秘崇圣之感。
陵园主体部分成纵轴对称,前后共分为3个院落,前院院内两侧是祭祀时使用的神厨和神库。它后部的明间台阶呈纳陛形退入到了台基内中院,后部有隆恩殿,殿前两侧有廊庑,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后院是方城明楼和宝顶,是休息的场所。
明孝陵的规划格局在历代帝陵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变革与创新,它导致了帝陵建筑高潮的来临,为十三陵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使陵墓建筑得到了重大突破和发展。
②中国古代陵墓群的突出代表——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即明朝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城北45公里的昌平县天寿山下。
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直至清初才最后竣工。明朝共历经14个皇帝,除景帝朱祁钰葬在金山外,其余13帝均葬在此地。它们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等13个皇帝。
中国其他各代的帝陵没有一个形成统一陵区的,只有明十三陵是这样,它也是中国古代整体性最强、最善于利用地形的陵墓群。
5.元明时期的礼制与祠祀建筑
①“天人合一”思想的杰作——天坛
北京天坛位于正阳门外东侧,沿北京城中轴线与先农坛东西相对。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整个建筑群占地280公顷,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正门朝西,内外墙的南面为方角,北面为圆角,象征“天圆地方”。
整个天坛建筑群分为4组:祭天的圜丘及附属建筑;祈年殿及附属建筑;斋宿处斋宫;祭祀牲畜的牺牲所和乐舞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圜丘是一个用汉白玉砌成的3层圆形石台,坛中心铺圆石一块,外圈用石块圈成9环,每一环的石块数为9的倍数。祈年殿为一圆形平面大殿,位于天坛中轴线北,高38米,大殿内外用木柱支起,内部用4根木柱,鎏金顶,屋面为三重蓝色琉璃瓦,装饰华贵绚丽。
天坛的总体格局生动地体现出崇高、神圣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再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科学的艺术构想。
②太庙
太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城市规划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明代北京太庙是模仿南京太庙而建,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占地约16.5万平方米。太庙围墙共有3重,层层环绕,均为黄琉璃瓦墙顶,红墙身。南部正中建一戟门,门外列有120杆戟为仪仗,进入戟门即为正殿,是太庙的主建筑,共9间,是皇帝祭祖行礼的地方。正殿的柱、枋均为沉香木,连内壁上也以沉香木粉涂饰。大殿建在3层汉白石台基上,雄伟壮观。寝殿在正殿之后,面阔9间,供奉皇帝祖先灵牌。最后是祧庙,与寝殿一墙之隔,供奉着皇帝远祖。
6.明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
明代私家园林的建造有了大规模的发展,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私家园林大肆兴建,形成中国私家园林建造的全盛时期。其中尤以苏州建园最为兴盛,为全国之最。
苏州园林大都以山、水、泉、石为骨架,再以花、草、树、木为衬托,以亭、台、楼、榭为点缀,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苏州的私家园林中,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艺圃、狮子林和沧浪亭,并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中叶,位于苏州市东北侧,以水景为主,山明水秀,亭榭精美,整个园分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
留园位于苏州市阊门外,俗称刘园,占地约30亩。此园经过多次修整,现大致分中区、东区、西区、北区四部分。
这些园林佳作使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建筑史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❾ 北京的历史,由来,名胜古迹有哪些急!急!急!!!!
中国西周时来成为周朝的诸侯国自之一的燕国的都城。,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元朝国都,元大都,或称大都,由于中国皇帝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清朝在延续元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❿ 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城内建筑排列成()A.放射状B.饼状C.棋盘状D.塔
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城内建筑呈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有一条南北延伸并使城市左右对称的中轴线,这种“凸”字轴线形的城市格局,是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作.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