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鱼凫城遗址
① 温江出名的,有历史的地方
文物古迹
鱼凫遗址
鱼 鱼凫广场碑文凫遗址位于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现依稀可见城墙遗迹。古城遗址埂长1810米,到目前保存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初次发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凿、石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余件、陶器数十件,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文化遗存。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试掘证实:该城距今4000年左右,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9年,鱼凫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为有利的是古蜀国两代开国蜀王,柏灌和鱼凫的王墓均在温江境内的寿安乡和鱼凫遗址的万春镇紧邻。
温江文庙
温江文庙,建于宋咸平初,明末四年毁于兵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迭经扩建。1984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文庙大成殿因火灾被焚毁,左右两庑,东西两亭、二殿、泮池等尚保存原建筑风貌。温江文庙如今已恢复历史原貌,在现代化建筑的包围中巍然屹立,文蕴辐射。进庙即见朱红色的“万仞宫墙”。万仞之高比喻孔子的学问和思想博大精深。文庙的大门通称棂星门,以棂星名门,意为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旨在圣化孔子。跨过棂星门,就来到星半圆形泮池。泮池俗称“学海”,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整个建筑雄伟、庄严、华丽。 明清两代从朝廷到地方各州府县都必须按规定建立孔庙,定期聚会朝拜,使文庙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崇高殿堂。漫步文庙,不仅能看到古代文化的崇高殿堂,更能体会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陈家桅杆
陈家桅杆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乡天鹅村,系清代咸丰年间翰林陈宗典及其子武举陈登俊年营建,始建 温江区陈家桅杆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经八年竣工,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庭院式建筑群。整个建筑占地7282平方米,建筑面积2736平方米。大小12院,组合精巧紧凑,布局大方合理,具有清代特色,院内建筑为穿逗木结构,门前原竖立双斗桅杆,故俗称为“陈家桅杆”。陈家桅杆可称川西民居的“大观园”了。即便今天,凭栏眺望,仍可想见当年起宅兴园主人家的殷实豪迈、挥金如土。 陈家桅杆占地约十亩,四周溪水环绕,门前竖立双斗桅杆,巍然屹立,气势雄伟。院前照壁横陈,八字粉墙分列两旁,墙上镌有浮雕石刻,镂空的福寿二字和蝙蝠图案工艺精湛,黑漆卷拱重檐大龙门,檐上花鸟彩绘,光彩夺目。
大乘院
大乘院坐落在成都市温江区公平惠合村,属温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史载,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扩建,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以后又加维修,故有新庙子之名。目前庙内有殿宇四重,即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和藏经楼。千手观音殿建于1993年,采用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8 大乘胡同2平方米,因殿内供奉着一尊清净端严的千手观音,故称此殿为千手观音殿。大雄宝殿建于宋朝,建筑面积520平方米,采用木质结构,其殿梁柱是香樟珍楠所制,具有杀菌功能,故历经数百年一直没遭虫柱。其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双佛式,即站佛套坐佛。站佛雄伟端庄,坐佛小巧精致,是大乘院的建筑一个亮点。藏经楼是大乘院最新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采用的是砖混结构,于1998年修建的。其外墙颜色采用的是朱红色,内壁为白色,玫瑰色的地砖,藏青的顶瓦,整幢建筑集雄伟庄严为一体,其独特的6米楼层间距的高空设计让人感觉非常空旷和大气。藏经楼是僧尼深入经藏,研究佛法的地方。三圣殿建于清朝,也是采用木质结构,其殿梁柱也是香樟珍楠所制,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因殿中供奉有三座菩萨,故称此殿为三圣殿。2004年在区外侨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大乘院新增土地2.05亩扩建了山门。
城南古郭
唐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县名始定温江,即城于此。初为土城,明成化中改筑石城,周长六六一丈。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又改筑砖城,周长七三七点六丈。建和宁,东门,文明,大南门,赞元,小南门,庆丰,西门,拱辰,北门,五门及城楼,规模宏廓。嘉庆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城墙坍塌,打修,三年始竣。换城掘壕,沿堤植柳,遂有柳城之称。自咸丰迄民国,迭遭兵焚,城郭残破,无复旧观。五十年代县城建设,旧城墙仅存数十米残断。二零零一年九月,温江县人民政府对温泉路现存之古城墙进行修缮恢复,以壮观瞻。
② 温江旅游十大景点有哪些能不能说说
温江鲁家滩湿地这是位于成都温江区的鲁家滩湿地,算是一条新晋生态旅游环线,适合假日里带上家人约上朋友,一起去感受一盘清爽的秋日风情。天气好的时候,整个水库被蓝天、绿树围绕,水里映照着朵朵白云,水天一色,颜值爆表,这不就是假日出游时最美的一幕吗?
寿安陈家大院除了自然风光,来温江还可以去看看颇有历史韵味的古建,比如这处川西民居“大观园”。院西筑有亭阁水榭,鱼池石山,竹林掩映,清出绝尘。沧桑中透着精致的老宅子,让人静心,体会古人的身居宽宅,时光悠长,岁月静好。
位于温江寿安镇的陈家大院,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庭院式古建筑群,具有川西民居典型风格。是川西现存规模超大、保留超完整的清代私宅祠堂建筑,有“川西第一祠”的美誉。
③ 宝墩文化遗址有什么特点
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文化,可能是由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宝墩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陶器制作工艺有所创新,同时还可能接受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宝墩村地形奇特,在绿色沃野上凸现出一圈不规则的脊梁似的黄土埂子。埂内阡陌纵横,沟渠交错。沟底和两侧往往会发现一些散碎的砖瓦器物。而这圈黄土埂子圈起的地方,就是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古城遗址,散碎的砖瓦器物则是蜀地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进入文明的物证。宝墩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新津宝墩、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等处古城址,这些地方共同组成了成都平原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
宝墩文化遗址的6个古城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间的台地上,城墙的长边往往与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长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于防洪也便于设防。其中鱼凫城保存较差,似乎近于六边形,其保存最长的南墙也与附近的现代河流遥相平行。城墙建筑都是采用“双向堆土、斜向拍夯”的办法,与三星堆古城的做法有明显的承袭关系。从宝墩、鱼凫、古城三座城址的发掘看,城墙由平地起建,先在墙中间堆筑数层高后,再由两边向中间斜向堆筑,堆放一大层土即行拍夯,城内侧的斜坡堆筑层次多,故坡缓;城外侧的堆筑层次少,故坡略陡。城址的格局因地而异。处在成都平原内部的宝墩古城最大,城墙圈面积约60万平方米;鱼凫城约40万平方米;郫县古城约31万平方米。而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近山地带的城较小,而防卫功能更突出,城墙均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处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的城址,其中心部位都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如宝墩古城址中部有一处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有房子基槽和密集的柱洞。在郫县古城城址的中心位置也发掘出特大型建筑“郫县大房址”。建筑与城墙走向一致,面积约5550平方米。在房子里基本等距离地分布着5个用竹编围成的卵石台基。此房址基本上没有发现多少生活设施,偌大的建筑物里面只有醒目的5个坛台,显然是一处大型的礼仪性建筑——庙殿。对这6座古城研究证明:它们与三星堆遗址的第一期属于同期文化,它不仅大大丰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内涵,能够再细分为若干期,并且可与以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衔接起来。宝墩文化遗址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陶器,主要有绳纹花边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地尊为标志。《山海经》中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长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这里的员神石鬼氏即为少昊,它由东方的太阳神变成了落日之神。少昊原来的居住地,在他迁移后,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国。当少昊西迁之后,氏族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在后代传说中,东西方均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这些都与这场氏族大迁移有关。山东龙山文化中东夷文明与四川盆地宝墩文化尤其是其后续的三星堆遗址文化,见证了我国东部与西部的太阳崇拜文化的密切关系,从看似荒诞的神话故事中看到了东夷部族的迁徙,将文明沿黄河跨过中原地区传播到川蜀之地。据史料考证,少昊部族是由东部沿海迁徙到鲁西南一带,从神话故事里可以看到少昊部族及东夷文明向西的扩展,直至川蜀,停下来并且得到继续的发展,几乎相同的太阳崇拜、鸟图腾、十日传说证明了其传承关系。所以,川蜀宝墩文化尤其是三星堆文明应当是山东地区龙山文化东夷文明的传承。
④ 温江区的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温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从汶川地区迁徙下来的四川先民开始定居于温江,岷江河畔和涌泉清水地区至今可以找到最早四川的人类生活遗迹。在公元前七千年前,在今天的寿安、万春、涌泉已经出现了旧石器时代文明,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骨、石制生活用具。
距今4000年前,在温江出现了古蜀国五代蜀王继蚕丛、柏灌文化之后的鱼凫文化。鱼凫遗址位于万春镇报恩村,拥有古城遗址以及大量的石斧、石凿等石器,数量巨大创下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早于三星堆遗址,为中国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蜀汉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在温江兴修水利,改善灌溉地区,兴修江安河,使得温江成为富饶之地。
五代十国时期,西魏恭帝二年,益州蜀郡分郫县南境和江原县东境,设立温江县。
隋唐时期,隋开皇三年,并温江县于郫县。隋仁寿三年,将原温江县于郫县分置,设万春县。不久在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将万春县并入郫县。唐初施行州县二级制,复置万春县,属于益州府。公元627年,贞观元年,改万春县为温江县,属于剑南道益州府。
宋元时期,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太祖赵匡胤灭蜀,推行路、州、县,温江属于西川路益州。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温江属于成都府路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
明清时期,公元1376年,洪武九年,改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度,温江属于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清初,顺治三年,改置四川省。嘉庆初,置省、道、府、州、厅、县制,温江属于四川省成绵龙茂道成都府。清末,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改为川西道。
民国时期,温江属于四川省西川道,之后,四川省军阀割据,形成“防区”,温江为邓锡侯部防区。1935年(民国24年),国民党入川主政,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温江属于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并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温江于1949年12月26日解放,解放军贺龙部入驻温江城关镇,并驻军。1952年,恢复四川省建制,温江属于四川省温江专区。
1959年,双流并入温江县,温江专区治地在今天的柳城街道,包括今天的温江区(包括今天青羊区的苏坡街道、黄田坝街道等地)、郫县、彭州市、都江堰市、新都区、崇州市、双流、新津县、蒲江县、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等地。
1962年,中国政务院决定复制双流。1983年,中国国务院决定撤销温江地区,其大部分行政区划归成都市,其广汉县、绵竹县、什邡县和绵阳地区的德阳县、中江县等组成今天的四川第二大工业城市——德阳市。1997年,温江县人口29.3万,辖10镇,县政府驻柳城镇。
2002年4月14日,撤县设区,成为成都市温江区,成为成都市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撤销柳城、天府、涌泉、公平四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同时200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温江区在万春镇、金马镇和永宁镇设立街道办事处。
⑤ 宝墩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哪里
宝墩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新津宝墩、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等处古城址,这些地方共同组成了成都平原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
⑥ 蜀道难诗中提到的鱼凫遗址位于哪里
李白《蜀来道难》一自诗中,提到的鱼凫遗址,历代俗称“古柳城”、“万春城”、“古城埂”。位于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现依稀可见城墙遗迹。4000年前因鱼凫王建都,下令广植柳树作为国界,鱼凫古都杨柳依依,史称“柳城”(今温江城北鱼凫城遗址)。鱼凫亡国后,每年鱼凫城依然万柳迎春,隋代建万春县,民间称柳城,因水道迁移,万春县城南迁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温江。县内种柳风俗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种柳树是清嘉庆年间大修时,于环城濠沟沿堤植柳700余株,柳城的美誉流传了整整四千年。供参考。
⑦ 鱼凫的鱼凫遗址
鱼凫遗址位于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现依稀可见城墙遗迹。古城遗址埂长1810米,到目前保存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初次发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凿、石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余件、陶器数十件,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文化遗存。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试掘证实:该城距今4000年左右,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9年,鱼凫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为有利的是古蜀国两代开国蜀王,柏灌和鱼凫的王墓均在温江境内的寿安乡和鱼凫遗址的万春镇紧邻。
“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在李白的《蜀道难》中,传说中的古蜀文明,让一千多年前的这位古人感到既神往又茫然。但是,近几年来相继对鱼凫城遗址、三星堆及金沙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却可以让我们走进神秘遥远的古蜀文明。鱼凫即鱼老鸹,本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这是古蜀鱼凫部落崇拜的图腾,现成都市温江一带就有鱼凫王墓、鱼凫城遗址等多处遗迹。大约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原来生活于岷江上游的鱼凫氏族,进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领继蚕从、柏灌之后而为蜀王,史称鱼凫王。
⑧ 介绍温江一处古迹及自己的感受
温江历史古迹 建于宋咸平初 (公元 998 年) 距今一千多年。 年, 2002 温江文庙 温江文庙, 年温江区委、区政府启动文庙保护片区规划,着力把文庙片区打造成既有历史文 化内涵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化、商业、休闲三位一体的都市空间和人文景观亮 点。2005 年 6 月,区政府搬出文庙,还古迹于民。 文庙的大门通称棂星门,以棂星名门,意为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旨在圣化 孔子。跨过棂星门是半圆形泮池。泮池俗称“学海” ,清代考中秀才为入泮。大 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其势雄伟、庄严、华丽。 陈家桅杆 陈家桅杆位于温江区寿安镇天鹅村,距离成都市中心 30 公里, 沿成温灌公路可直达。是四川西部现存规模最大的宗族祠堂。整个建筑占地约 15 亩,建筑面积约 3000 平方米。大小 12 院,组合精巧紧凑,布局大方合理, 砖雕、石刻、泥塑十分精湛,是川西民宅宗祠建筑的经典之作。祠内拥有两块 满汉两种文字对照的皇帝圣旨碑,被视为桅杆最具价值文物。院内有亭、阁、 水、榭、鱼池、石山,其在大花厅后面的一座石山盆景,号称巴蜀地区最大的 庭院盆景,山高 2 米多,长 3 米多,系青城山全景缩制。 陈家桅杆, 因大门外矗立两根双斗桅杆而得名, 其整体建筑和祠内文物在 “文 化大革命”中曾遭受严重损坏与洗窃。为抢救、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温江是于 1999 年开始着手对陈家桅杆进行修复,历经四年于 2005 年 9 月结工,通过文物 部门与专家验收,并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剪彩仪式,正式对外开放。 王光祈纪念馆 位于温江· 置信城市公园的王光祈纪念馆, 系为纪念五四时 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温江籍人王光 祈先生而修,竣工于 1988 年 11 月, 1989 年 10 月 25 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 建筑面积 474.1 平方米,外观为飞檐翘角的古典式建筑,内部为现代化装修,共 分上下两层,底层为王光祈先生事迹陈列室,展出王光祈先生半身塑像及各时期 留影、 生平事迹介绍、 重要著述, 以及学者评论研究文章、 各界题赠诗文楹联等。 上层为书画展览厅,收藏有五百多位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赠送的书画篆刻作 品 600 多件。2004 年,正式命名为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位于万春镇报恩村 鱼凫城遗址 鱼凫城遗址, 间,现还依稀可见城墙遗迹。清乾隆《温江县志》 、清《嘉庆一统志》 、清嘉庆《温 江县志》和民国《温江县志》均有关于鱼凫城的记载,都说该址“在治北十二里, 相传为鱼凫王都,其遗址犹存,乡人呼为古城埂” 。1964 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师 生到鱼凫城遗址实地考查, 测量出该遗址周长为 1810 米, 保存比较完整的有 1300 米,城址底部宽 13 米,顶部宽 10 米。1996 年,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会同温江文 管所对鱼凫古城试掘证实:该城距今 4300——4000 年左右,是宝墩文化的中心 遗址之一,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同时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 小、打磨精美的石釜、石凿、石锛等石器。城墙基脚用卵石砌底,后夯土而成。 被列为 199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9 年,再次进行发掘,又出土了大 量的文化遗物,其中石器 100 余件、陶器数十件,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 文化遗存。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证实了长江上游文明起源 的历史年代。 、嘉 鱼凫王墓 俗称大墓山,位于寿安镇火星村 4 组。清乾隆《温江年志》 庆《温江县志》和民国《温江县志》均载: “大墓山,城北二十五里,相传为鱼 凫王陵。 ”该墓座南向北为长方形,高五米,占地面积 3000 多平方米,坟莹古树 参天,后被砍伐尽净。1950 年后,由于当地农民开荒生产,墓周已成田地。1969 年有群众在大墓山建砖窑时,曾掘出石刻墓门一方,其形状长四尺八寸,宽二尺 二寸,厚约三寸,石门上下、左均是二寸平面边子,石宽三寸,刻有隶书文字 33 个“延熹十年二月甲申制地厂。牛造坟秀。春三月建立石碑。墓暨……门” 。 碑的中央堂子刻有水草、树、兽、古花阳文图案。1985 年 7 月,经成都市人民 政府批准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鱼凫王妃墓 位于寿安吴家场以南 700 米处,是一大约 2600 平方米的长形 古坟堆,俗称小墓山,相传为鱼凫王妃墓。 柏灌王墓 位于寿安乡长青村,相传为古蜀王柏灌之墓,俗呼“八卦山” , “八卦”系“柏灌”讹音。距温灌公路约 2 公里。据民国《温江县志》载:此地 “历代相传为蜀王柏灌之墓” 。墓为单冢墓、土冢、长 50 米,宽 30 米,高 3.7 米,方圆 4 亩。解放后,由于当地农民开荒生产,曾出土大量汉砖、现仅存一圆 形土丘。1985 年 7 月,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川西剿匪纪念碑 位于温江和盛镇中学校内,距杨柳河约 0.5 公里,是成都 平原唯一的一座剿匪纪念碑。上刻有以朱向离将军为代表的近 100 名烈士英名, 每年,在此处对全区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温江烈士陵园 位于风光秀丽的和盛镇广水村,与川西剿匪烈士纪念碑毗 邻。2004 年 12 月 24 日,陵园由城南白塔子迁建竣工。陵园占地 13400 平方米, 迁葬革命烈士 42 名,迁葬革命人士 98 名。陵园内花木扶疏、大气庄严、设施齐 备,是成都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主堂(圣修堂) 天主堂(圣修堂) 天主教传入温江寿安镇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现存寿安吴 家场的天主堂于一九二四年修建, 至今院落整体建筑保存较完好。 院内古树参天, 有三棵百年古楠,房屋座西朝东,寓意主在四方,建筑平面布置以礼拜堂居中, 构成南北两个四合院, 中式木穿逗结构, 礼拜堂空间高敞, 窗花为西式几何图案。 小青瓦屋面,大门厅为双重檐,前列还有一口百年古井。 大乘院 坐落在成都市温江区公平惠和村,属温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 史载,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年)扩建,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 八年(1669 年)重建,以后又加维修,故有新庙子之名。目前庙内有观音殿、 大雄宝殿、三圣殿和藏经楼。观音殿建于 1993 年,采用砖混结构,建筑面积 282 平方米,因殿内供奉着一尊清净端严的千手观音,故称此殿又为千手观音殿。大 雄宝殿建于宋朝,建筑面积 520 平方米,采用木质结构,其殿梁柱是香樟珍楠所 制,具有杀菌功能,故历经数百年一直没遭虫柱。其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双佛式, 即站佛套坐佛。 站佛雄伟端庄, 坐佛小巧精致。 藏经楼是大乘院最新的主体建筑, 建筑面积 580 平方米,砖混结构,1998 年修建。其外墙颜色采用的是朱红色, 内壁为白色,玫瑰色的地砖,藏青的顶瓦,整幢建筑集雄伟庄严为一体,其独特 的 6 米楼层间距的高空设计让人感觉非常空旷和大气。三圣殿建于清朝,也是采 用木质结构,其殿梁柱也是香樟珍楠所制,建筑面积 560 平方米,因殿中供奉有 三座菩萨,故称此殿为三圣殿。 近年来,扩建整修了山门、庙宇,增植增添了园林、食宿、茶园等配套设施。 每年举办庙会三次,接待成都及周边区县香客游人 20 万人次以上。 南岳明星寺 南岳明星寺位于万春镇,1999 年开始修复,于 2001 年建成, 有两重大殿。南岳明星寺临江安河畔,河岸路旁有垂柳一行。近年来,经不断修 茸已辟为区内佛事活动点,是成都市郊旅游景点之一。
⑨ 鱼凫时代什么样
鱼凫时代隐含了温江、郫县、金沙、三星堆等古蜀文化的灿烂历史,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符号的诞生都与鱼凫王息息相关。鱼凫王是古蜀史前文化传说中的古蜀先王。生活在成都温江万春一带,以渔猎游牧为主。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记》到今日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