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头遗址
A. 长兴篁墩遗址考古发现
九女冢
位于长兴县城西4公里小浦镇柏树头(在蝴蝶村),为隋朝王室仆役的墓葬。据清嘉庆《长兴县志》,相传隋炀帝时,有媪(仆役之妻)生九女而无儿子者,父骂道:“生女不生男,死谁葬我?”后九女都嫁与大户,因感于父嘱,九女鸠材予以厚葬。黄巢(起义)时,长兴大乱,有人发墓巅,有穴可下,见屋一区,壁间隐隐有碑刻图画。1971年修水利,挖出青石板数吨。1981年村民从墓穴中取出汉砖筑屋三间,砖上有“万岁不败”、“坚牢”篆字。系六朝前古砖。
B. 世界十大遗迹是那几个
1、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 又称环状列石、太阳神庙等名,是欧洲著名的文化神庙遗址。 据推测约出现于公元前4000-2000年,有学者认为是史前文明遗址, 也有人认为是外星文明的痕迹。 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 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 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人知道巨石阵的真正用途, 也没有人知道是谁建造了巨石阵,而古老的传说和人们的种种推测, 让巨石阵更增加了神秘的氛围检举 2、中国阿尔泰山荒原通天石人之谜, 被疑为人类对外星文明的记录。 矗立在草原上的石人成为一种神秘主义的象征。 3、复活节岛石雕,这一著名的世界文化之谜,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探险者。 然而,这些石雕像的价值还不是最主要的, 在那坚硬、贫瘠的地层深处,还隐藏着令人吃惊的秘密。 在复活节岛的秘密洞穴里,任何一件石雕品,都足以使人目瞪口呆: 一个露着牙,斜着眼,张大嘴巴狂吠的狗头; 两只正在交配的海龟;一只栩栩如生的太平洋刺龙虾, 虾腿自然蜷缩着,触须平平舒展在虾背上; 还有用石头刻成的复活节岛特有的小船模型。 表现各种怪异动物的雕像也不少,如岛人、蛇人及许多不可名状的怪物, 具有何等神秘和奇特的想象力。 有一位男人的石雕像,叉开双腿, 高举两只胳膊,高高地站在其他雕像之上。 4、古埃及金字塔在没有先进的科技支撑,单靠一些原始工具及人力, 竟可建成如此宏伟的建筑? 现今最先进科技也未能做到,那古代埃及人到底是怎样建造? 另外,金字塔的神秘至今仍是一个谜, 不少学者认为金字塔是古代外星人留下的建筑物。 5、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20亿年前,十几座天然核反应堆神秘启动,稳定地输出能量, 并安全运转了几十万年之久。 为什么它们没有在爆炸中自我摧毁? 是谁保证了这些核反应的安全运行? 莫非它们真的如世间的传言那样, 是外星人造访的证据,或者是上一代文明的杰作? 6、玛雅文明似乎是从天而降,在最为辉煌繁盛之时,又戛然而止。 在玛雅人的编年史中,曾记载了地球9000万年至4亿年之间的事。 要知道,人类在数百万年前才告别了古猿, 几亿年前地球上根本没有人类,玛雅人记载了谁的历史? 有些学者提出大胆的看法: 在遥远的古代,美州热带丛林中可能来过一批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智能生命,他们走出飞船, 教给了尚在原始时代的玛雅人各种先进知识,然后又飘然而去。 他们被玛雅人视为是天神。 玛雅文化中那些令人难以理解的高深知识,就是出于外星人的传授。 帕伦克石板上的雕刻,也是玛雅人对外星宇航员的临摹。 外星人离去时,曾向玛雅人许诺重返地球, 但在玛雅人的追求祭司预言天神返回的日子里,这些外星并未重新返回。 于是这导致了玛雅人对其宗教和祭司统治的信心丧失, 进而引起了整个民族心理的崩溃,终于使人们一个个离开故乡, 各自走散。玛雅文化就这样消失了。 7、神秘莫测的印加帝国失落之城,它是没有语言的印加文明留给世界的一个沉默证据。 因建在峭壁 8、巴别通天塔。 巴比伦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 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伦为都城, 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历经了500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 才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 然而,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人彻底毁灭。 随着巴比伦王朝的覆灭,显赫一时的古城巴比伦,也日渐消失在荒草之中了。《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 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 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 这就是巴别塔上,又叫空中花园。 9、蒂亚瓦纳科太阳门依旧是一个无法破译的巨大谜团。 10、中国青海德令哈白公山下,遍布了已经锈蚀严重、风化良久的铁质管状物究竟是何来源? 它究竟包容了什么样的秘密呢? 是化石还是外星文明的遗物? 至今众说纷纭。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里, 远古的遗迹被风雨改变着旧有的模样
C. 什么史前遗址被我国史学家称为二十世纪考古大发现,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
1. 大地湾遗址被我国史学家称为二十世纪考古大发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45千米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0万平方米,是年代较早,规模较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布局规整,平衡对称,由主室、东西两侧室和后室、门前附属物构成,总面积420平方米,并在墙壁、门、灶台的设计布局上还增加了防火保护层 。该遗址出土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万件,发掘房址241座。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历史可由8000年前推前至6万年前。该遗址对探索中华文明的线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陇右与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编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大地湾遗存包含6个文化层。第1—3文化层形成于60000—20000年前,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形成于20000—13000年前,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形成于13000—7000年前,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形成于7000—5000年前,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4.大地湾遗址发掘房址241座,大部分属于深穴窝棚式建筑,灶址104个、灰坑和窑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编号F901的地面,是“混凝土”地面。编号F901的建筑是宫殿式建筑。编号为F411房址上发现绘画。编号F901原始地面下层混合层中的材料是中国较早的人造轻骨料。编号F405、F901用草泥包裹的附墙壁柱遗迹是中国较早的消防实例。出土的条形盘、铲形抄、簸箕形器等是中国较早的度量衡 。陶器口沿上多绘有红色宽彩带,是中国最原始的彩绘图案,陶器形状有圆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条形盘、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陶器上发现10多种刻划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经相交的形纹等。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是中国较早的雕塑。大地湾遗址一期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大地湾遗址编号为H398的灰坑中,发现一堆炭化的粮食标本,鉴定为黍(俗称糜子),但黍粒均小于现代种 。
5.大地湾遗址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原始建筑、艺术、农业起源、文字和宗教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大地湾遗址的彩陶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重要学术价值,陶器上发现的刻划符号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
D. 考古学把哪两个古城遗址看成是商代的开始
由于大量考古文物资料的面世及甲骨文字的整理和研究,滳河流域是先商文化的发祥地已成为史学界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滳水在卜辞中屡见,“王其侑於滳,在有石燎有雨”、“王其寻舟於滳,亡灾”、“ 涉滳,至磬,射左豕,擒?”、“求年於滳,求禾於滳”,可见滳河在商代是一条重要河流。“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殷墟卜辞曾多次记载殷人祭祀滳水。我国史界曾有学者对滳水这样比黄河小得多的河流被神化感到大惑不解。余方平先生在《殷人神化滳洹二水之原因浅析》一文中指出,其实,将卜辞记载与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音韵学等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滳水流域曾是商族的起源地,是商文化的“老家”。殷人自然要奉为神灵,世代祭祀,以示永志不忘祖先发祥之地,同时亦祈求滳之神灵永远福佑殷人及其后嗣。商之名当源于滳水,既为昭明居地之名,又演变为商族的族名。(原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5期)曾经有人称商是一个航海的民族。早在商汤灭夏以前,商便已是一个兴起于渤海西岸的强大诸侯国。那时商的活动区域集中在商河流域,所以商的名称也就出自于商河的商字。而当时这条赋予了商名字的商河,是一条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流。所以从很早以前开始,商的买卖人就已经顺流而下,把生意做到了海上。(据CCTV《走近科学》2008第10期) 《水经》、《水经注》、《水经注疏》都对商河有详细记述:(河)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商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泽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坈,迳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元和志》所记汉鸿嘉四年,河水泛溢,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为名。守敬按:“《汉书
E. 绍兴有哪些革命遗址
卷35 第三章 近现代革命遗迹
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国革命军进驻绍兴,遗有来王陆顺德府第及壁画4处,于诸暨留下一幅《劝谕》。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光复会骨干徐锡麟、陶成章、秋瑾等,以绍兴为革命活动基地,为联络同志,培养干部,所创大通学堂等,至今保存完好。民国时期,绍兴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浙东革命斗争活动中心地区之一,创建基层组织,发动民众抗日,成立民主政权,遗踪遍及各县。
本章所载,计太平天国遗迹6处,辛亥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6处,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1处。
第一节 太平天国遗迹
越 城
来王殿 位于下大路。清代建筑,以太平天国将领来王陆顺德府第而得名。原屋规模宏大,日军侵华时被毁。存门厅、第二进前石库门楼及西厢房。
门厅南向。面宽九开间,现存明间及西侧四间,残余部分宽19.60米、深6.80米。 石库门楼天盘石硕大,额坊有人物浮雕,两侧石柱有云龙纹彩绘。西厢房面宽10.45米 、深6.05米,保存尚完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台门太平天国壁画 台门位于都昌坊路。明晚期建筑。坐北朝南 ,砖木穿斗式结构。原有四进,存第三进中厅。
壁画在中厅明间东、西壁上和退堂屏门上,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国革命军驻绍兴时绘。每壁4幅,高4.80米、宽9.20米。东壁,中间两 幅为神话故事,南侧一幅为凤凰、麒麟,北侧一幅为大象、狮子;西壁为八仙图。屏门上绘团龙。画面墨绘敷色,色彩浓重、清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 台门位于萧山街。明代建筑。探花谢丕府第 。坐北朝南,砖木穿斗式结构。原有五进,现存门斗和第二进石库门。壁画作于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国革命军驻绍兴时,共6幅:第二进明间楼下东、西两壁各3幅,均宽6.30米、高2.85米。南侧2幅左右对称,绘凤凰飞天;其余4幅为水战图、陆战图和神话故事等。画面人物众多,墨绘敷色,色彩浓烈。屏门彩绘云龙图案,高2.85米、宽4.40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台门太平天国壁画 台门位于昌安直街。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共三进。壁画作于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国革命军驻绍兴时期,绘于第二进大厅东侧山墙,云龙图案。因经石灰多次涂刷,仅隐约可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家台门太平天国壁画 台门位于前观巷。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壁画作于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国革命军驻绍时, 绘于第一进明间天花板,云龙图案。画面长4.40米、宽2.50米,剥蚀严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 暨
宣何公馆太平天国革命军《劝谕》
公馆位于诸暨红桥乡宣何村。明 代建筑。《劝谕》书于门楼内壁,系太平天国革命军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所书宣传标语。柳体楷书,朱色,正文四竖行,行30字,共110字。款文竖行14字,径5×4 厘米。因风化,笔划已剥蚀。文为:“雄师到来临,尔民不须惊。放胆在屋内,何必据山林 。我国最爱民,只喜那鸡(豕)。财帛吾不取,妇女不奸淫。尔等胡乱行,聚众成匪群。伊乃自作祸,免得受(极刑)。谕尔细细听,休更(跟)鞑靼行。胡儿山河末,快为天国民。吾今(细)尽言,尔民自详(忖)。早早来投顺,家业免刁零。尔为我国民,共享乐升平。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玖月拾陆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辛亥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
越 城
大通学堂 全称大通师范学堂。校址原为贡院,清代改作豫仓。位于胜利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徐锡麟、陶成章等为联络同志,培养军事干部而创办,系光复会在浙大本营。三十三年,秋瑾接办。七月,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秋瑾被捕,学校受查封。大通学堂原有房屋50余间,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为操场。中轴线上共三进:第一进门厅,5间,门厅正中悬“大通学堂”匾额;第二进礼堂,今辟为光复会史迹陈列室;第三进为“徐社”,系徐锡麟生平事迹陈列室。三进之间,有长廊 相连,长47.32米、宽1.57米,为当年学生雨天练操之所。东、西两轴线上,原各有四进平房,每进五开间,东西对称,布局规整,今存部分。东轴线第一进西首间为秋瑾工作室,亦为秋瑾被捕处。1980年修复,按原状布置。1982年开放。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秋瑾纪念碑 位于解放北路轩亭口,即秋瑾就义处。民国19年(1930)建。通高7米。碑座两层,呈正方形。下层边长3米,四周设水泥栏杆。碑座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碑座承托碑身,镌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鎏金大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雨亭 位于府山西巅。民国19年(1930)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建。以烈士就义前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一说“秋雨秋风愁煞人”)而名。亭为八角攒尖顶,正面(东面)上方悬田桓手书“风雨亭”匾,两边石柱刻有民国5年(1916)孙中山莅绍致祭烈士所撰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81年重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社 在东湖公园内。民国3年(1914),绍兴各界人士为纪念 陶成章烈士,将原东湖通艺学堂改作烈士祠,名为陶社。5年8月,孙中山亲临陶社致祭。抗日战争时,毁于战火。1981年重建。南向,三间三进。屋面青山,门临碧水。正中悬孙中山题“气壮山河”匾,两侧悬长联:“半生奔走,有志竟成,开中华民主邦基,君子六千齐下拜;万古馨香,于今为烈,是吾越英雄人物,湖山八百尽增光。”室内陈列陶成章事迹。
徐社 在大通学堂内。民国元年(1912)6月,绍兴各界人士为纪念徐锡麟烈士,于下大路建徐公祠;同年,建立徐社,设徐公祠内。日军侵绍时被毁。徐社系民间集社,有社员200余名。自徐社成立至民国30年绍兴为日军侵占止,每年均举 行公祭。1982年,于大通学堂复设徐社。社厅正中悬挂田桓手书“徐社”匾额,有陈列室三,陈列徐锡麟所用手枪、刺刀及就义血衣等。东梢间后壁嵌蔡元培撰《徐烈士祠堂碑记》。
绍 兴
热诚学堂 位于东浦镇。清光绪三十年(1904),徐锡麟创办,以徐氏撰联:“有热心人可与共学,具诚意者得入斯堂”取名,学堂提倡军训,实行男女同校。三十三年,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学堂一度受损。民国4年(1915),教学楼毁于大火,后以徐锡麟抚恤金重建。
学堂门厅西向,三开间,面宽14.25米,进深6.50米;石库门上方嵌石碑一方,横书阳刻“热诚学堂”。教学楼为西式建筑,坐北朝南,八开间,二层楼屋,面宽29.80米,进深8.95米;正中两间辟作“徐锡麟纪念堂”,入室上方悬徐生翁书“徐锡麟纪念 堂”匾额,室内陈列徐氏生平史料。北侧之徐锡麟藏枪小池为曲尺形,明池长7.85米、 宽5.90米,暗池长10.95米、宽1.80米。学堂今称东浦镇热诚小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 暨
中山纪念塔 位于城南苎萝山东麓今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内。民国15 年(1926)建。台基正方形,边宽5.50米,四周置栏板和望柱;塔座上层正方形, 边宽0.80米、高1.18米,下层六角形,边宽0.60米、高0.50米;塔身三角形,高2.50米,一面竖镌隶书“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八字,另两面分别镌刻:“民国十五年五月诸暨县民众捐造”和“民国十九年十二月诸暨县建设委员会重修”。均楷书阴刻。 1985年5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再次重修。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
绍 兴
后堡桥革命标语 后堡桥位于樊江乡后堡村。桥为梁式结构。主桥东西向,单孔,长15米,净跨4.60米,桥面宽2.15米。
标语书于主桥东西两侧桥墩内侧,文为“誓复失地”、“冲过钱江”。隶体,字径55×55厘米,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皋北抗日自卫大队队长朱铁群所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 虞
中共上虞县直属支部成立处 位于谢桥乡谢家桥村。民宅。东向三开 间,面阔7.30米,进深5.60米。青瓦粉墙,原系叶天底书房。民国15年(1926)7月16日,中共上虞县直属支部成立于此,并作为活动场所。27年2月,叶天底被捕后停止使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虞县民主政府旧址 位于丰惠镇东大街。原系文庙,今存大成殿、 东厢房和泮池。殿南向,重檐歇山造,五开间,面阔22.10米,进深19.90米。厢 房硬山式,平屋五间。池半月形,中架三孔平板石桥。民国34年(1945)4月20日 ,上虞县民主政府在永徐乡三益小学成立。6月30日,新四军解放上虞县城(丰惠镇),民主政府迁入文庙。9月底,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民主政府工作终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撤会议旧址 位于丰惠镇世济弄。有楼房与后厢两进,南向。楼房五开间,单檐硬山造,阔21.50米、深12.80米;后厢平屋三间。民国34年(1945)9月23日,中共浙东区党委扩大会议在此举行。会议决定奉中共中央指示北撤,并部署北撤后工作。9月27至30日,中共浙东区委与浙东新四军分批从后海登船北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夏盖山摩崖题刻 夏盖山位于盖北乡与谢塘镇之间,海拔168米。 石刻位于山顶西侧面北石崖,为抗日战争前期一些进步团体所题刻。自西向东依次为:草书 “前进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日 上虞三进小学童子军团题”;隶书“还我山河 二十七年一月一日 海啸剧团一周纪念 全体团员举行谈心会于此 敬题四字藉作自勉”;隶书 “卧薪尝胆 湔雪国耻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九日 中国青年励志会浙江上虞分会旅行团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嵊 县
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旧址 位于小柏乡东林村王氏宗祠。民国34年(1945)2至9月,嵊(县)新(昌)奉(西)中心县委驻地。
宗祠坐北朝南,共三进,晚清建筑。民国23年(1934)2月24日,浙东行署委员会决定 将奉西区划归嵊新县委领导。嵊、新县委改称嵊新奉县委,下辖里东、上东、下东、新北、奉西五区,县办事处即由里东迁入东林王家祠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 暨
诸暨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阮市镇,即原阮家埠育婴堂。民国19年(1930)4月,诸暨北区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今存楼房3间。
民众图书馆 位于西江乡斗门村西经堂山脚。民国建筑。坐北朝南, 临池而建,平屋一楹三间,通面宽11米,通进深6.30米;前檐设廊。硬山造。
民国22年(1933)中共诸暨地方组织创建,馆分藏书、阅览、借书三室。原有藏书2万余册,1956年,大部送交省图书馆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图书及设施荡然无存。1986年,集资重修。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城关镇鹞鹰山东麓。1978年8月始建,1982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944平方米。碑身高7米,条石砌筑,中镌赵朴初书“革命烈士纪念碑”七字,碑座承托。平台与台基间有垂带踏跺10级。台基四周筑栏板和望柱 ,望柱柱头浮雕仰覆莲瓣纹。纪念碑至山麓铺设垂带踏跺284级。
齐村惨案纪念碑 位于化泉乡齐村。为纪念民国33年(1944)3月30日被日伪军杀害的48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而建。碑高6米,石块叠砌,上镌“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台基面积70余平方米,从地面至墓台铺设垂带踏跺14级。
F. 求漳州的历史文化遗址
漳州名胜国家AAAA级风景朝圣区 —— 三平寺
广济大师(又名:祖师公)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乡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竹涛滚滚,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多姿,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去处,每年接待外国朋友、外籍华人、华侨、港台同胞和祖国内地的游客五六十万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善男信女,连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过除夕。香火颇盛,热闹非凡,别有一番景致。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
义中大师看到这里的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极为贫困落后,缺医少药,许多山民贫病交加,被迫背井离乡,往外逃荒,造成这儿的山园荒芜。他来到山民中,向老百姓问寒问暖,尽心尽力为山民医治疾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
三平山来了义中大师,竭诚为山民送医送药,医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阵阵温馨的春风,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闻这消息,奔走相告,都陆陆续续回到山里来。义中大师便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他还积极引导山民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里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民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与义中大师及众僧尼更加和睦相处。
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义中大师在三平山内外更加认真传教,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岁。由於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颇盛,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连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义中的功德,争相结伴来这里朝拜,并捐赠款项,修葺殿宇。
创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国著名古刹三平寺,历尽沧桑,屡毁屡建,今天展现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来,由当地政府和海内外热心者投资,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显得更加金碧辉煌。
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后高,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盛暑时节,南风跃过林海竹涛,轻轻地吹来,令人顿觉凉快。
三平古寺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後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在七彩的阳光映照下,灿烂夺目;山门屋脊上,有两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腾跃晴空之势。
香客进入山门,步入天井。天井两侧是莲花池,香客沿著中间的石板路直进,登上台阶,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
香客二进“祖殿”,即“广济大师义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香客须从边门步入长廊,方能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别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处,也就是最后一进称之为“塔殿”,经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香客欣然登上台阶,从边门进入殿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趺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
这塔殿的正中,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构造极为雅观别致,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他仙逝后的遗骨现在还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笼里,故这里香客云集,是三平寺最为热闹的地方。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千年古刹三平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
三平古寺后山上,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
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有个“毛氏洞”遗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这洞里是毛人生活过的地方,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流传著一则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仅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条瀑布,游客临近瀑布,即可听到水声如雷,产生气势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头仰望,只见碧绿的山泉从几十公尺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迸发出无数水珠,水珠如离弦之箭,万翎齐发,源源不断,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龙须飘拂;水珠在艳阳的映照下,深潭上则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为壮观。
三平寺历史悠久,蜚声海外,长期以来吸引了海外广大的僧众和香客。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表示愿为修建工程作奉献。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桥梁,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地作出贡献。
天下第一奇石——东山风动石
坐落在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的素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自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一。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风动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4.47米, 风动石长4.46米,重约200顿,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 斜的磐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人若仰卧盘石上,跷起双足蹬推,巨石也摇晃起来,但又不会倒下。人们站在风动石下面,有一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石”,诗曰:“风吹一石万钧动”。该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漳州)土楼
漳州土楼遍布在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 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漳州土楼民居近2000座,仅南靖县就有1300多座,堪称土楼王国。也是全国土楼最多的地方。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宫陂乡“在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成。南靖土楼和华安土楼今年7月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AAAA级风景区——云洞岩风景区
云洞岩风景区 是福建省省级名胜风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云洞岩位于龙文区蓝田镇,324国道线上,距漳州市中心10公里左右,距厦门特区约60公里。因山上有一石洞,每当天将降雨,云雾从洞中飞出,待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中,故名“云洞岩”。云洞岩海拔不足290米,此岩一峰突出,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奇树参天,洞壑深幽,远观如袖珍山石盆景,又如太上老君端坐讲经。所以,迎面大石刻着“搔首”两个大字,表示对太上老君的崇敬。
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漳州市漳浦-龙海的滨海地带,面积318.64km2,火山-海蚀地貌发育,为西环 太平洋火山岩带的组成部分,属欧亚板块东缘裂隙带,2600万年至700万年前喷出的玄武岩出露于海岸和海岛,喷发序次清楚,特征典型,如火山口、喷气口、气孔柱群、气势磅礴的柱状节理群、海蚀蘑菇石、海蚀台柱、海蚀崖、海蚀洞等,数十个宽阔平坦的海滨沙滩,优质洁白,并有因海岩沉降埋藏地下8000年的古森林遗址,另有古民居和古代军事要塞等也都是人们浏览的美景。2001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G. 仰韶村遗址是怎么发掘的
在河南省渑池县城北,有一处三面临水的小村庄,因北望高耸的韶山,故称仰韶。20世纪20年代,仰韶村发生了一件人类文化史上的大事,这就是仰韶遗址的发现。
最先揭开仰韶遗址神秘面纱的是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1921年,他带领一支发掘队来到仰韶村,寻找中华远古文化的遗存。经过30多天的挖掘,获得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及人骨标本,他撰写了《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详细报道了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成果,并按照考古学的惯例,将这批以彩陶为主要标志的远古文化命名为“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和原始社会史研究的第一页。中国近代考古学由此开端,仰韶村也从此驰名中外,成为史学界、考古学界向往的古文化圣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仰韶遗址又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再次获得了大批文化遗存,澄清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同时修正了安特生的一些错误认识,为研究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研究表明,仰韶遗址长900余米、宽300余米,面积30万平方米。
仰韶中期彩陶盆仰韶遗址所代表的仰韶文化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是黄河流域势力最为强大的史前文化,也是中国同时期各类新石器文化中分布范围最广泛的一支,共发现遗址1000多处,主要分布区以陕、晋、豫为中心,西达河西走廊,东至鲁西,北达冀中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南至汉水流域。
以仰韶村等重要遗址的发掘为基础,综合地域和时代所造成的文化面貌上的差异,可以将仰韶文化分为三个主要地区、七种类型、三个发展阶段。其中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的发展中心,可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和西王村等类型,代表了这一地区仰韶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在豫中地区可分为庙底沟、大河村类型;在豫北冀南一带,则可分为后冈、大司空类型。各类型之间在文化面貌上各自有地域特色。
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由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当时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有比较稳定的村落。人们从事锄耕农业生产,种植粟、黍、稻谷等作物,饲养猪、狗、羊和马等家畜,采集榛子、栗子、松子和朴树子等果实及水生物等。彩陶盆内多见鱼纹和网纹等形象,是当时渔猎活动的真实写照。
仰韶文化的房子有圆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圆形和方形地面式,晚期还出现了方形地面连间式,始终以半地穴式房子最为流行。屋内正对门向的中心设一火塘,有些灶坑内嵌有保存火种的夹砂陶罐。有的在门内两侧筑有低矮的小墙,有的在门道与居室之间有浅方坑形的门坎。屋内居住面和壁面都涂抹草拌泥土并修整得光滑平整,部分经过烘烤,十分坚硬。圆形房屋周壁墙中有密集的壁柱,室内中间有多根主柱以支撑屋顶,复原起来似现在的蒙古包形式。方形房子结构与圆形房子大体相同,也在坑壁和室内挖有柱洞,复原起来呈四角攒尖的方锥体。
埋葬制度多样,有单人葬、多人葬、单人一次葬和集体二次葬,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屈肢葬,个别的实行同性合葬,还有瓮棺葬形式。成人都有成片的公共墓地,同一氏族的成员比较集中地埋葬在一起,随葬品一般比较平均,看不出太明显的贫富差别。儿童瓮棺则成群或零星地分布在居住区的房屋旁边,以瓮、罐、钵、盆为葬具。
仰韶文化的制陶技术已相当成熟,最能代表当时的工艺水平。仰韶人有专门烧陶的窑场,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形式。陶窑由火膛、火道、窑算和窑室等部分组成,陶坯置于窑室底部多孔的窑箅之上。火焰经过底部的火道、火孔进入窑室,烧造出精美的红陶。一般都用泥条盘筑法制成,普遍采用慢轮进行修整,虽然以手工方法制成,但器形规整、色泽光润、构思巧妙。在陶器表面还施加各种纹饰,其中装饰作用最强的是彩陶花纹,这是当时最有成就的一种原始艺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构图精巧合理,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结合,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以红地黑花为主,也有原地红花或加白衣饰黑、红两色花的,主要有人面形纹、鱼纹、鹿纹等动物形象和象征草木、谷物的植物花纹。神话化的人面纹图像,头上和嘴角都有化妆式的装饰,似含有某种巫觋性质。鱼纹占主导地位,数量多、变化大、形象也逼真,其组合有单体和复体两种形式,不少图案是两条以上的鱼纹相重叠或相连形成一组纹饰,非常生动。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进入了成熟发展期。以弧线、弧边三角、曲线、圆点和半圆形、鸟纹装饰等元素,采用二方连续的装饰方法,构成整组花纹环绕器壁,显得绚丽多彩,还出现了多彩纹饰,白地或红地自边,紫红彩、白彩相间,更显得富丽堂皇。
仰韶文化还有一定数量的刻画符号,目前主要发现在圜底钵口沿的黑彩宽带纹上,有50多种。这些符号多是在陶器烧成后刻画上去的,最多的是一道竖划,其次是二道竖划、X形、Z形、正钩形、倒钩形、T字形等形状,也有的像植物形,还有其他多种形式。一般认为是起源阶段的简单文字或者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行程中,仰韶文化不断吸收周边文化因素,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机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仰韶遗址的发掘,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的远古文化,在撩开史前文化面纱、触摸中华文明起源的同时,也拉开了中国田野考古的序幕,在当时起到了科学认识本民族发展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作用,同时也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历史上创造的辉煌,它一经发现,立刻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标志,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H. 旧石器时代广东有哪些遗址,遗物特点是什么
尊敬的网络用户你好!
广东省发现的最早的经年代测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肇庆市封开县桐中岩洞穴遗址。其中发现的两枚古人类牙齿化石为第二前臼齿和第三臼齿, 与之共存的动物群有40多个属种。共存动物群为标本测定的年代为距今14.8士1.3万年, 处于中、晚更新世之交, 属早期智人阶段。与洞中岩人年代大致相当的是发现于韶关市曲江马坝镇狮子岩的1个古人类头骨化石, 这就是著名的“马坝人”,经测定约为距今12.9士1.1万年。广东省发现的距今大约10万年以内的旧石器时代地点较多, 主要在于粤西和粤北山区, 多为洞穴遗址, 在不同遗址中分别发现有人类牙齿、颗骨和肢骨化石, 动物骨骼化石及各类石制品。
广东省旧石器时代文化属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系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石器制作风格上看, 与北方旧石器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岭南地区不同时期的旧石器中, 砾石石器等大、中型器物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 石器的细小化过程不如北方表现得那样明显, 但也受到了这一变化的影响。总体上看, 广东省旧石器时代文化与南方其他地区同时期文化有着普遍的共性, 但其地域性特征也渐趋明显, 并且受到北方若干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种情况表明, 从旧石器时代广东省发现人类足迹开始, 这里就开始了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其文化因素并不单一。
杨杰:《从广东史前和先秦时期文物资料看文化交流现象》,《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马坝人∶(约公元前20 万 - 10万年) 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古人类。
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属早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伴生的脊椎动物化石有鬣狗、大熊猫、貘、剑齿象等19种,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
1958年大跃进时期,曲江县马坝乡农民在狮子岩附近烧制土磷肥时,在溶洞中的一条山石裂缝中发现马坝人的头骨化石,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
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马坝人眉脊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因而分类上可归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马坝人遗址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马坝人眉脊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虽然比生活在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保留猿人的特征:眉骨前缘向前突出,头顶盖低平,前额部向后倾斜,口吻部阔平尖出。
马坝人遗址为两座石灰岩孤峰,山中溶洞交错,上下相通,底层终年积水。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
1958年在其溶洞内发现「马坝人」头骨化石和共存的剑齿虎、剑齿象、历狗、 犀牛,大熊猫等19种动物化石,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在与马坝人同期的洞穴沉积层中,还发现有大量第四纪动物化石,包括虎、大熊猫、熊、狗、獾、中国犀、貘、东方剑齿象、鬣狗、野猪、鹿、羊、猴等几十种。1984年在洞内又出土两件砾石打制的砍砸器。
I. 宁夏境内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主要有哪些
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曾多次发掘。水洞沟石器以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修理台面技术生产出薄长而两测大致平行的石叶,再用它们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边刮器 、凹 缺 器3和尖状器等工具。这些工具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的同类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东西文化关系的学者重视。据测定,水洞沟遗址的年代为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 。 从地层上看 ,可能比萨拉乌苏遗址稍晚。
在时间的长河里,3万年只是短短一瞬,而就是在这瞬间,我们与远古的祖先神秘相遇了。在宁夏灵武的水洞沟,在离横城古渡不远的明代长城的南面崖壁上,感知着一种血脉的延续与张扬。
抵达水洞沟已是黄昏,北方的大地苍凉如血,夕阳在不远处,水洞沟的每个角落被渐逝的阳光涂抹上大片大片的辉煌,一条由东向西的小河,把水洞沟遗址切割为南北两部分。我们的身影在光线里投射下细长的阴影,在这个充满神奇色彩与无穷魅力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前,思绪如潮水,与脚下闪烁着光芒的流水缓缓融合着,向远方流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向哪里去呢?
我们从哪里来
解放前,我国有三处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灵武的水洞沟即是其中之一。20世纪20年代,德国传教士肖特在水洞沟东5公里的横山堡一处冲沟的马兰黄土层中发现了一个披毛犀的头骨和一件石英石器。根据这个信息,1923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在水洞沟进行了第一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为80多平方米,获得了300多公斤的石器和“混合着碎骨和碳屑的痕迹”,以及13种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1928年,布勒、步日耶、桑志华和德日进共同发表了以水洞沟和萨拉乌苏为主要材料的考古报告《中国的旧石器》。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这一论断的终结和中国旧石器文化调查、发掘及研究的滥觞。
水洞沟遗址先后经历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有系统的发掘工作,分别是:1923年桑志华和德日进主持的第一次发掘,出土标本大部分被运到国外;1960年中国与苏联组建的中苏古生物考察队的第二次发掘;1963年裴文中先生领导的第三次发掘;1980年宁夏博物馆考古队主持的第四次发掘;2003年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这个遗址进行的第五次发掘;200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水洞沟遗址进行水洞沟第六次正式考古发掘。
J. 急!急!番禺钟村石壁的历史
上个回答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