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古遗址
Ⅰ 云南水下古城之谜,是怎么回事
云南一个叫耿卫的潜水爱好者在我国名列第二的深水湖泊抚仙湖,发现水下有类似石板的东西,水底下面那种幽静的感觉立即触动他想象的神经。 在耿卫的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叫吴学艺的人,此人是个渔夫,对水中石头的情况也比较了解。2000年11月23日一早,记者找到了吴学艺。吴现年28岁,从12岁起就开始在抚仙湖上捕鱼。当记者问到他知不知道有“水下古建筑”这回事时,他答“不知道”,只知道那一带有暗礁,当地叫“石龙”。1998年,他经常看到耿卫及其朋友在湖中潜水。有一次,他对耿卫说,这样潜来潜去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潜到石堆中看看到底是什么。从那以后,直到现在才知道“水下古建筑”这回事。 现场目击 去年11月23日,在了解了耿卫“水下发现”的前后过程后,记者要求看看耿卫在水中拍摄的录像。经过多次商量,耿卫才拿出了未向外界公开的另外几盒带子,说他从发现到如今只向外界公开过其中的一盘带子。 录像中显示的时间为2000年10月26日15时至16时左右,记者看到不但有耿卫以前所说的东西,而且还有三角形的石体、陶片。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明显感觉到台阶的大体轮廓和斜坡的规模,而耿卫说这堆水下建筑群有七八百平方米。为进一步探究真情,记者提议耿卫当着记者的面再进行一次水下实录。 11月24日10时30分,临时组成的“探险小组”从耿卫家出发。在快艇上,记者感觉抚仙湖深不可测,蓝不见底。 12时20分,在找到确切的位置后,耿卫提着防水摄像机,对着湖面上的快艇晃了晃,和助手吴正兵瞬间便沉入水下。 约20分钟后,冷得有些发抖的耿卫浮出水面,在艇上即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此次下水我发现了一根石柱,呈比较规则的方形,还有一些红砂石。原来只发现有青石,而且被挂着的鱼网也没有以前多,遗憾的是仍没有找到1998年那次下水发现的石墙。” 众说纷纭 为全面了解抚仙湖的情况,去年11月25日,记者采访了当地对抚仙湖比较熟悉的老人及居民。 张墅(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史料上最早记载的俞元县是在公元前106年。从历史的考证来看,现在的水位与原来差不多,汉朝时有过灾害,元朝时有过地震,但一直未予记载。我没看到录像,如果真是建筑物,那至少是1000多年前的了。 杨应康(原澄江县文化局局长):抚仙湖现在的位置是由于原来地层的挤压造成的,湖内很可能有个槽,有陡有平。现在湖边有几个村落早在康熙年代就有,当时建在目前的水面下二三米,说明此水位上升不大、下降也不大,最多相差三四米。耿卫的发现可能是一古建筑,发生地震时使附近村落陷进去了。我自己觉得像个码头,那斜坡上石孔内的石钉很可能是拴船用的。 张庆贵(当地老人):湖水曾经把几块石头推上岸来。有一块的一面特别平整光滑,至今仍在湖边,看上去有明显的人工痕迹。站在附近的山上,能看到宽约20米、长有几百米的“石龙”。 吴学艺(当地渔民):我常在抚仙湖打鱼,别人说“石龙”一带常挂网,但为了打到大鱼,我常在那一带下网,有一次我觉得这些石头怪怪的,于是就顺手捞了一块石头上来,放在金银山脚下。那一带没有小石头,原来当地人也捞起来一些做成捕鱼的沟帮,看上去是人工雕琢成的,在水位下降时,能隐约看到四五百平方米的石堆。 专家分析 在耿卫的“水下发现”消息经媒体报道以后,各路相关专家也纷纷出马,为这一发现作考证。 据耿卫讲,对他在水中捡到的惟一一块陶片,有关专家看看录像就惊呼:“是东汉的!”同时,类似的专题研讨会、座谈会也开过几个。严谨的科学来不得半点猜想和马虎,学术界保持了冷静,专家们仍在深思与考究之中。 2000年11月27日,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蒋志龙。他分析,从石块的水下堆积结构、石面情况而言,再加上有关石槽上的迹象来看,应该是人工建筑。原任云南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的邱先充则指出那些石块的堆砌决不是原始的堆垒,从纹理上、组合上、搭配上都说不过去,应该定为“有人工痕迹的水下堆积物”。
Ⅱ 水下考古的案例
宋元海战水下考古
1991年和1992年,水下考古队在广东省新会县曾先后3次进行水下调查,确定了几个史书所载的宋元海战沉船点。第3次调查时,潜水取出一块船板,经测定,正和宋元海战年代基本相符。这为今后的发掘打下基础。
绥中水下考古
在辽宁绥中,水下考古队发现一艘700多年前满载元代瓷器和铁器的商船。经鉴定,这批文物属元朝时期河北省磁县的磁州窑系的产品。这批水下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元朝时期磁州窑瓷器生产销售、北方船舶制造史、河北、辽宁一带与朝鲜、日本的海上贸易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辽宁绥中元代水下沉船遗址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抚仙湖水下考古
2001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对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进行了现场直播,这也是中国目前第一次进行水下现场直播.直播节目结束后,抚仙湖引起了人们更多的猜测.有人说抚仙湖水下是一座古城,有人说是古村,有人说什么也不是,而抚仙湖水下发现第一人耿卫却说:水下的东西精彩着呢!他还说他发现了水下古城的城门,还有人面浮雕。
南海一号考古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4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启动。
Ⅲ 巢湖水下古城遗址隐藏着什么秘密
巢湖水域在很久以前曾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天,一位百姓误食了东海龙子,愤怒的龙王为报丧子之仇,掀起了滔天巨浪,将这座城市生生淹没,城中居民都可悲地沦为水下冤魂,城没人亡之后,龙王还不肯善罢甘休,滔天洪水也就迟迟未能退去,从此这片地区便只剩下浩瀚的湖水了。
巢湖发现古城遗址的事件在有关专家的鉴定之下认为是一处汉代大型古遗址,也有不少学者指出这不是汉代遗址而是居巢国遗址,居巢国曾经是殷商时期重要的方国,遗憾的是在历史中留存下来的资料非常少,以至于对居巢国的了解十分有限。在对巢湖古城的研究中发现城中之人似乎对于这场灾难是毫无准备的,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还在,甚至可以说是猝不及防的,有专家就怀疑是大地震造成,而在考古界有一个“水下有遗址,山上就一定有断层”的铁律,专家也在湖边的山上发现断层的痕迹,这无疑为地震说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专家推断在之前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导致整座古城沉没,至于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件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Ⅳ 男子迷恋水下考古在海底发现了千年前的古城吗
据报道,Franck Goddio前半生大部分的职业生涯都是在金融和经济领域度过的,是个名副其实的金融家。但坐在办公桌旁埋头于数字中时,他一直想象着有一些神奇的东西被埋在海底。20世纪80年代初,Franck决定将他的生命奉献给他真正的激情所在——水下考古。
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农民正在曾经肥沃的土地上努力种植他们所依赖的作物,如今这里的土地越来越咸、越来越干旱。没有人知道多年后,这里会不会像古城一样沉没。
Ⅳ 目前我国有发现水下古墓吗水下考古主要对象是什么
有水下遗址、古沉船等,还没听说我国有水下古墓的,水下考古的主要对象一般是水下古文物(如沉船)、水下地势(如水下火山口)、水下沉积物(如水下化石)、水下遗址等等
Ⅵ 水下考古的发展史
世界水下考古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讲,水下考古的历史也并不长。19世纪30年代,因为潜水面罩的问世,人类向水底世界跨出了重大一步。自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发生以后,随着瑞士湖上居址的确认,并进行了水下古代遗迹的科学调查和发掘,标准着水下考古学的确立。
1943年法国人发明了“水肺”,解决了10米以下的水下呼吸问题,考古学者终于摆脱了对职业潜水员的依赖。
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George Bass)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Cape Gelidonya)海域的公元7世纪拜占庭时期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由此开始了第一次的考古学家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是水下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水下考古发展
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4月,一份《中国陶瓷专家建议重视水下考古工作》的报告引起了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1986年9月,国家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承担了这项国家任务,为此设立了当时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
1986年11月,“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立,就组建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进行了讨论。著名考古学家、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教授承担起了这项任务。
1987-1990年,通过派人出国学习和与外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培训了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支专业队伍在中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工作。目前中国的水考古事业不仅填补了学科空白,而且已从开创阶段进入持续发展阶段。1987年底,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由此诞生。
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水下考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随着一系列重大水下考古和保护项目的开展,为了更好地完成跨地区、跨部门开展全国水下考古工作,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承担中国水下考古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工作。
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设立“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并赋予其统筹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等职能。三年来,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事业发展,今年6月,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加挂“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
2012年12月25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同志与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同志在2002年全国文物局长会上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授牌。蔡武部长亲自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授予水下中心主任刘曙光同志,这标志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目标,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立既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积极回应,必将成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Ⅶ 与那国岛的水下城市,到底是自然形成还是古代遗迹
与那国岛管辖来权属于琉球国,冲绳县源八重山郡与那国町。与那国岛面积仅28平方公里,人口约1745人,是琉球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小岛。岛上主要有三个村落,分别为位于北部的祖纳、西部的久部良、南部的比川。町公所设于祖纳。
很多古代遗迹之所以像与那岛屿一样被埋藏起来都是经历了大变故比如洪水、沙尘暴、冰川变迁等现象。
Ⅷ 何处男子迷恋水下考古在海底发现千年古城
埃及男子Franck Goddio前半生大部分的职业生涯都是在金融和经济领域度过的,是个名副其实的金融家。但坐在办公桌旁埋头于数字中时,他一直想象着有一些神奇的东西被埋在海底。20世纪80年代初,Franck决定将他的生命奉献给他真正的激情所在——水下考古。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国。但是如今的埃及阿拉伯人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科普特人是皈依基督教的古埃及人的混血后裔,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发展而来。埃及境内拥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例如国际知名的金字塔、帝王谷。
埃及经济的多元化程度在中东地区名列前茅。各项重要产业如旅游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着几乎同等的发展比重。埃及也被认为是一个中等强国,在地中海、中东和伊斯兰信仰地区尤其有广泛的影响力。
Ⅸ 巢湖水下古城的考古进展如何
备受关注的巢湖水下古城又有了新消息。入冬以来,随着巢湖水位内的下降,这处水下容遗址逐渐露出了水面,关心它的人们终于可以一睹水下古城的外貌了。
顺着巢湖岸边裸露的河床,仿佛可以看到这里曾经的繁华。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50米的遗址上,堆积着一层层的陶片、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遗物。这些遗物从浅滩一直延伸到湖水里,数量多,分布也很广。前不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来巢湖实地考察之后认为: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汉代遗址,从已暴露出来的部分看,研究价值很高。不过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目前,巢湖市正根据考古专家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设法保护已裸露出来的水下古城遗址。
Ⅹ 姜女石遗址的水下考古调查
1982年发现的中国秦至西汉前期行宫遗址——姜女石遗址于日前完成了水下考古调查,经过仪器探测与水下搜索后,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长宽约60米的人工建构平台,认为与秦始皇东临碣石有关,或为秦始皇祭祀修筑。
姜女石秦汉遗址位于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南部的海滨地带,1982年发现,遗址群主要包括石碑地、止锚湾和黑山头三处秦汉行宫建筑遗址,三处建筑南面海中各自对应一处海蚀柱,依次为姜女石、红石砬子和龙门礁,形成独特的滨海建筑景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迄今发现罕见的保存较好的秦汉行宫遗址。
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队实施的姜女石遗址水下考古调查,经过3年的时间,尤其是经过潜水探摸,基本摸清了姜女石及周边水下礁石的保存状况,发现一些石块经过了加工修整,有人工干预痕迹。
此次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在水下发现的一个长宽约60米的人工建构平台,相当一部分的石块都有人工断面的痕迹,石块的多个平面相对平整,部分位置见有石块上下重叠或是平面上的有序排列,以及石块在较大范围之内呈现出有规律的走向与分布。
据石碑地遗址的当地人介绍,石碑地遗址与海中姜女石之间曾有通道相连,通道上曾有陆地上才有的“活石”,所谓活石,是指不是海边的自然礁石,而是带有人为加工的石块。考古人员还在遗址地附近的村子里找到了“活石”,这些活石显示出人工干预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