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遗址形成过程

遗址形成过程

发布时间: 2021-02-03 14:50:19

Ⅰ 蒂亚瓦纳科的遗址是怎样形成的

蒂亚瓦纳科遗址是玻利维亚印第安古文化遗址,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与秘鲁交界处的喀喀湖以南约20公里处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原来古城就建在湖边,后来因湖水逐渐退去,所以现在发现的遗址已远离湖畔20公里。蒂亚瓦纳科遗址是由重达几十吨甚至数百吨的巨石严密砌成。考古学家还在巨石的缝隙中发现了一些小金属钉,其作用是固定石头,据推测,这些金属钉是把金属熔化后再倒入凿出来石头模子中制成的。可能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整块岩石凿成的石门,它矗立在长30英尺、宽15英尺、厚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门是用同一块岩石雕凿而成的。古城原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前古代印第安人的一个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蒂亚瓦纳科,西班牙语拼写为Tiahuanaco或Tiahuanacu,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太阳门”每年秋分时日,黎明的第一束阳光总是从石门的中间射入大地,上雕精美图案,最著名的是“日历横饰带”太阳门是一个巨型的历法标志。太阳门上还雕刻着一些奇异的史前动物图案,是早已灭绝的史前动物箭齿兽。

一学者从天文学角度计算出卡拉萨萨亚广场兴建时,黄道与赤道的交角为23度8分48秒,与这以天象对应的日期应是公元前15000年。果真如此,那蒂亚瓦纳科城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遗址。

Ⅱ 我国早期原始遗址是怎样形成的

1.分布特点:
概括而言,我国原始人类遗址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内丰厚的平原地带.
2.分布原因容:
原始人类主要依赖捕鱼、畜牧、种植等简单劳作生存,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要求较高,因此会选择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的地带居住,这样更有利于繁衍生息.
3.早期遗址主要有
良渚遗址,仰韶遗址,河姆渡遗址,周口店遗址,元谋遗址,蓝田遗址、北京人遗址、新洞人遗址、田园人遗址、东湖林人遗址、金牛山人遗址、和套人遗址、大荔人遗址、许家窑人遗址、下草湾、和县、资阳、长阳、柳江、马坝、左镇人遗址。

Ⅲ 白泥遗址是怎么形成原因

为嘛最近总有人这样。。。

Ⅳ 地质遗迹的形成

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专地貌景观、地层剖属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便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形式多样,地质遗迹丰富多彩,是世界上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云南的石林、安徽的黄山、广东的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都以其独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Ⅳ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历程

三星堆是三座长约数十米至百米、高约5米至8米,连结成一线的土堆,分布在马牧河西岸东、南、西三面的台地上。关于三星堆其名,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玉皇大帝从天上撒落三把泥土,落在了广汉的湔江之畔后形成了三座大土堆,突兀地立于平原之上,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金星,故名三星堆。在牧马河对岸,有一高出周围的弧形台地,富于奇想的人们于是将这片台地起名为月亮湾。三星堆与月亮湾隔河相望,亘古而来,形成了广汉八景之一——三星伴月。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与儿子燕青于1929年春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其中有圭、璧、琮、玉圈、石珠等,一共300多件。1931年春,在广汉县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当地驻军帮忙宣传保护和调查,还将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国人开办的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根据董笃宜提供的线索,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助理林名钧于1934年春天组成考古队,经四川省教育厅颁发执照,广汉县政府批准,由广汉县县长罗雨仓主持,在燕氏发现玉石器的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发掘收获丰富,共出土文物600多件,有陶器、石器、玉珠、玉杵、玉璧、玉圭等,这些文物后交由华西大学博物馆收藏。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被葛维汉整理成《汉州发掘简报》,发表于1936年的《华西边疆月刊》,文中将这批出土的文物命名为“广汉文化”。遗憾的是,三星堆遗址自1934年首次发掘以后,发掘就长期停滞。 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又恢复了在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四川省博物馆的王家佑、江甸潮等调查三星堆、月亮湾,首次发现三星堆存有大片古城遗址,当时还没有认识到三星堆遗址的巨大规模,所以将三星堆遗址北部的月亮湾地点和南部的三星堆地点各自当作一个遗址,分别命名为“横梁子遗址”和“三星堆遗址”。 1963年,由冯汉骥领队,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再次发掘了三星堆遗址的月亮湾等地点,展现了三星堆遗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当时,冯汉骥教授曾认识到,三星堆“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冯先生当时曾预言,三星堆很可能是古蜀人的遗址,说不定就是古蜀人的“都城”。 对三星堆的初步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根据已有成果,考古学家推测三星堆、月亮湾是商周时期古蜀国都邑所在,但是并未找到代表商周文明的青铜器皿,更没有找到相应的文字记载。而三星堆也渐渐成为当地砖厂取土作业的场所,偌大的土堆渐渐被夷为平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三星堆遗址迎来了大规模连续发掘时期,前后长达20年。1980~1981年的发掘,清理出成片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遗迹,出土标本上万件,还发现了具有分期意义的地层迭压关系。这次发掘的发掘报告《广汉三星堆遗址》中指出,三星堆是“一种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有别于其它任何考古学文化的一种古文化” ,已经具备了夏鼐提出的命名考古学文化的三个条件,建议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1982年和1984年,考古工作者分别在三星堆地点西南和西泉坎地点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三星堆遗址最晚期的遗存。
1986年7月18日,当地砖厂取土的工地上传来消息,工人在那里挖出了一块玉石器。省文管会接到报告后立即派考古队前往调查,发现那是一块长约40厘米的玉璋,已经被挖碎。考古队立即封锁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从7月18日至8月14目,共开掘25平米的探方6个。
7月23日凌晨2点30分,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一根黄金手杖,手杖的芯为木质,以黄金卷包,上有奇特图案,分别是2只背对的鱼、2只背对的鸟、2颗对称的头戴五齿高冠的人头,这样的手杖在中国考古史上尚属首次发现,决非等闲之物。考古人员在出土金杖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大坑。坑为长方形,口大底小。坑口长约4.5米,宽约3.5米;坑底平整,长4.1米,宽2.8米,深逾1.6米。坑内出土了金、铜、玉、石、骨、陶、象牙等质料的文物420件,其中青铜器178件,金器4件,玉器129件,另外还有海贝和大约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玉戈、玉璋等形制较大的玉石器,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坑壁的东端;玉凿、玉锛、石斧、玉斧等形制较小的玉石器,主要分布在坑的西角;坑中部散见少量玉石器;铜“瑗”分布在整个坑内;铜人头像、铜人面像、铜田、铜尊等大型铜器,主要分布在坑的西南部;象牙主要分布在坑中部一带;金杖出于坑的中部偏西。根据器物的叠压情况,专家推测这些器物绝不是被随意摆放,而是按一定次序放置的:首先投放玉石器,然后投放金杖、铜人头像,铜人面像、铜田、铜尊等大型铜器,再倒入烧骨渣,最后放置陶盏、陶器座、铜戈等器物。骨渣在坑内由南向北呈斜坡状堆积,最厚处竟达60厘米~80厘米。骨渣大多数泛白,一部分呈蓝黑色,里面杂有竹木灰烬,但坑内不见烟熏痕迹。为什么坑内会有这么多的骨渣呢?这些骨渣作何用途?经过观察,考古人员发现这些骨渣在入坑前就已焚烧砸碎,并推断这些骨渣正是将用于祭祀的牺牲“燔燎”后的残余物质,燔燎指的是将牺牲焚烧祭天。坑内出土的铜人头像,颈部呈倒三角形,内装海贝,或插象牙,也均被火烧过。有人认为这些器物象征着被古蜀人祭祀的神灵,不过也有专家提出异议,认为据史载和考古发现,商代祭祀有“人祭”和“杀牲祭”两种,以“俑”代替人牲作为祭品则始于殷墟妇好墓中随葬的玉人、石人。祭祀坑内的铜人头像应该是象征被杀的“人牲”,而非象征被祭祀的对象。从殷墟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很多有关“燎祭”的卜辞,祭祀名目繁多,对象广泛,祭品有牛、羊、豕等。而三星堆祭祀坑内有经火燔燎敲碎的骨渣,金器、青铜器、玉石器、陶器、象牙、贝等也皆有火烧过的痕迹。种种迹象表明,坑内的遗物正是古蜀人在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祭典隆重的“燎祭”活动后瘗埋下的。绝大部分学者都同意该坑距今约3400年,正是古蜀人进行祭祀活动后留下的遗物,因而命名为一号祭祀坑。这是在巴蜀文化中首次发现的祭祀坑,坑内所出文物对了解古蜀人祭祀礼仪、宗教意识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其中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在中国冶金史和雕塑史上有特殊的意义。
8月14日下午6点,在距一号坑约30米远的地方,砖厂工人取土时又发现了一个大坑。考古工作人员闻讯赶至,向坑中一望,发现一个青铜面具已经显露出来,他们立即掩盖回填,保护好现场。请示上级并得到批准后,从8月20日开始到9月17日,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考古人员将这个新发现的坑命名为二号坑,这个大坑的发掘,更令人兴奋和震惊不已。坑为长方形竖穴,坑口距地表深0.55米~0.65米,长5.3米,宽2.2米~2.3米。坑口至坑底深l.4米~1.68米,坑底长5米,宽2米~2.1米。坑底西南高,东北低,坑内填黄色五花土,填土都经夯打。根据出土时的堆积迭压情况,坑内的遗物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堆积有大量草木灰烬、炭屑、小型青铜器件、青铜兽面、青铜树枝、玉石器及大量的海贝等;中层堆积主要是大件青铜器,如大型立人像、车形器、大型人面像、人头像、树干、树座、尊、彝等。上层堆积物主要为60余枚象牙。如此清晰的分层情况表明遗物的投放显然有一定先后次序。与一号坑相比,该坑距今约3100年左右,时间要晚于一号坑。出土遗物不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比一号坑丰富得多,清理出遗物1300余件,其中青铜器735件,金器61件,玉器486件,还有象牙器等,另有海贝4600余枚。其中大型青铜立人像、大型青铜人面具、青铜神树等是一号坑所没有的。这批文物的出土,进一步反映了古代蜀族的祭祀规摸和祭祀内容,同时也展示了古代蜀族的青铜文化水平和青铜艺术特点,为研究祭祀坑的时代以及古代蜀文化的政治、经济、艺术、冶金、宗教、礼仪等,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坑内大部分遗物都遭到了损坏,或已残缺,或做了特殊的处理。如青铜立人像由腰部折为两段,上半身位于坑的中部,下半身位于坑的西北部,被一青铜树座所压。尊、罍、彝等青铜容器主要位于坑的东南和东北两角,大部分容器外表都被涂成朱色,器内装有海贝、玉石器。青铜兽面被置于坑西北角,伴有大量的海贝。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像主要分布于坑的四周,有的头像内还装有不少的海贝。头像和面像部分损毁并经过火烧,尤其是人面像,大部分被打坏或烧坏。象牙及骨器之类也明显有被烧焦的痕迹,有的玉石器被烧裂。有专家推测,大多数遗物是在入坑前人们举行某种仪式时有意损坏的,小部分是夯土时打碎的。1986年7月至9月间,两个大型祭祀坑的相继发现,4000余件精品文物的横空出世,轰动了世界。
1986年出土了大量遗物和复杂的地层迭压关系,根据这年的发掘材料,一些考古研究者开始了三星堆遗址分期的尝试。也正是在1986年,两处埋藏有丰宝藏的长方形器物坑被意外揭露出来,其包含的大量金属器的出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对位于中国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视。在三星堆遗址大规模发掘的同时,1985~1987年对成都市区的十二桥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最下层的文化面貌与三星堆遗址最晚期遗存相同,为三星堆文化的去向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1990年开始,对三星堆文化和文明的探索从成都平原延伸到了渝东地区和陕南地区。由于早于三星堆文化的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初步揭示,并且有多处龙山时代的古城遗址和若干处具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向三星堆文化过渡阶段遗存的发现,为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面对三星堆文明,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童恩正无比激动地说:“这简直就是奇迹!”伦敦不列颠博物馆首席中国考古学家杰西卡·罗森也发自内心地赞叹道:“这些发现现在看来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非同凡响。”香港《文汇报》报道称:“它比湖南马王堆的文物时间早、数量多,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高,可以和西安的半坡遗址相媲美!”
2015年6月13日,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广汉三星堆考古又有新发现,发现一段疑似北城墙的一段,加上之前发现的东西南城墙,三星堆古城城圈初步呈现。此外,在城墙的下还有三个墓葬,其中中间一个墓葬中人骨完整,还能看到手指,据称是新石器的人骨,比商周城墙早.。

Ⅵ 外星人遗址形成原因是什么

2002年4月,我国11位地质学界专家为此组成课题组,包括我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郑剑东教授在内的6位专家亲赴托素湖考察,认为所谓外星人遗址应该是种特殊的地质现象。

据郑教授介绍,这些奇特的管状物分布在距今五六百万年前的第三纪砂岩层中,都呈现出铁锈般的深褐色,成分以氧化铁为主。谈到管状物成因,郑教授表示有多种可能:可能是植物埋葬形成的化石;另外管状物也可能是砂岩层快速沉积形成。

Ⅶ 约旦的杰里科遗址形成于什么时期

约旦的杰里科遗址形成于公元前7000年前后,这里不仅形成定居村落,还有城堡与城墙。狩猎专者们在属这里建造了堡垒式石头建筑,房屋多为长方形,墙用土坯砌成,城内有一座类似于祭坛的高塔建筑,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念性建筑。杰里科居民已有“灵魂转世”观念,他们制作的不少头像都是用死者的头骨加工而成的,有些头像就被嵌入到石头墙里。

Ⅷ 古罗马遗址怎么形成的

上古时期
根据传说,当特洛伊城遭到希腊人进攻的时候(约为公元前1300-1190年),维纳斯女神的儿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随者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罗马。
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并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纪,以帕拉提乌姆为中心开始部落联合过程,由单一的拉丁人部落联合包括萨宾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个部落组成罗马人公社。前7世纪末至前6世纪末,罗马人公社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的统治之下。此时,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邦的过渡。前5世纪末,高卢人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进入波河平原。这些部族经过长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
托里斯·奥斯蒂吕斯王时期
在托里斯·奥斯蒂吕斯王的时代,罗马和毗连的城镇阿尔巴(Alba)经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饱受困苦。托里斯·奥斯蒂吕斯和阿尔巴的国王Mettius Fuffetius下决心要停止斗争,但是为了决定哪个城市的国王得到最高地位,Mettius Fuffetius提出了这样一个办法:让几个士兵搏斗,哪个城市的士兵获得胜利,那个城市的国王将成为最高君主。
恰好,罗马和阿尔巴两个地方各有一对三胞胎,而且罗马的三胞胎(他们被名为“Horatii”)和阿尔巴的三胞胎

印象罗马(9张)
(“Curiatii”)同时出生。因此,托里斯和Mettius选了这两对三胞胎作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赛开始不久,两个Horatii已经死了,幸存的那个Horatius幸亏没有受伤,而Curiatii兄弟一个也没有死但各个受不同程度的伤。幸存的Horatius装作逃亡,Curiatii兄弟中了他的计追赶他,但因为他们受不同的伤,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们无法同时赶上Horatius。因此Horatius不必一对三和他们斗,他分开和每一个打仗,把他们逐一杀掉。
这样,罗马获得了胜利,托里斯·奥斯蒂吕斯也成为阿尔巴的君主。
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时期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534年是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统治时期,此间,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推行改革,改革内容包括:
将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财产划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提供数目不等的军事百人队,共计193个百人队。创立百人队大会,取代了库里亚大会的宣战、选举、审判权力。193个百人队,每队有一票表决权。把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4个。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罗马由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
卢修斯·塔克文时期
傲慢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是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女婿,但却率士兵冲入王宫杀死了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自己当上了王,也是最后一位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当政后,暴虐无道,公元前510年被罗马平民驱逐出罗马,为首的人是卢修斯·朱尼厄斯·布鲁特斯,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儿子。
罗马人民决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选出两名最初称行政长官(Praetores),后改名执政官,任期一年。第一任执政官是卢修斯·朱尼厄斯·布鲁特斯和卢修斯·塔克文·柯拉汀。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罗马共和国。
王政时期
传说公元前754年-753年,古代罗马人罗穆卢斯在台伯河畔建罗马城,开创了王政时代。先后有7个王,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库里亚会议(罗马称胞族为库里亚,每10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后为百人队会议取代)。后来又出现贵族与平民之分。
在王政时代,国王掌握绝对的权力。他是大立法官、军队的首领、大祭祀长,其权力仅仅受到来自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议会,由不同部族首脑组成。按照宪法和传统习俗,元老院有权通过或否决国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国王的立法和诉讼。公民大会由罗马的全体男性公民构成,按照亲缘关系分成30组;它授予君主行使权力,而这一点由元老院最后正式批准。
古罗马城建立
罗马城市建立的日期并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这已经广泛地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尽管可能此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里。
传统上,罗马人把罗马城的建立归功于英雄罗穆卢斯。他和他的孪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埃涅阿斯是希腊女神阿芙洛狄忒(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的儿子,他在希腊人占领特洛伊城之后来到意大利。

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这样描述这个神话故事:这对孪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罗马东南部阿尔班山区阿尔巴国的国王。国王邪恶的兄弟阿穆利乌斯将国王驱逐出境,还让国王唯一的女儿雷娅·西尔维娅做贞女以阻止她生儿育女(贞女是不准生育的),以防止国王的子孙报仇。但是雷娅·西尔维娅违背了他的约束,与战神马耳斯相爱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当这对双胞胎被遗弃在台伯河畔时,一只母狼哺育了他们,后来又被一位牧羊人发现,他的妻子将他们抚养大。长大后,这对孪生兄弟成为了绿林首领。在瑞摩斯被俘、带给国王阿穆利乌斯后,罗穆卢斯带领手下救出了他,并杀死了阿穆利乌斯。此时,孪生兄弟身世大白,他们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复了王位。兄弟俩离开外祖父,在被牧羊人发现的地方创建了自己的城市。在决定谁来做城市的主宰时,神谕告诉他们要由看到的预示成功的飞鸟来决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只秃鹫,罗穆卢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只秃鹫。后者的数字更幸运,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征兆的人。结果兄弟间发生了争吵,罗穆卢斯最终杀死瑞摩斯,成为新城的国王。他统治了很长时期,死后被接纳到诸神中,成为受人尊敬的战神奎里纳斯。
共和时期
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初,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告一段落,意大利半岛基本统一。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管理国家的主要机构为元老院、高级长官及公民大会,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西班牙、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罗马-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征服了叙利亚等东方土地。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由于大庄园制的形成,奴隶劳动的广泛使用,意大利的农业、工商业和高利贷业兴盛,奴隶制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破产农民大批沦为游民,使罗马社会矛盾激化。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交织进行。如在前133年至前123年期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
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Gaius Marius)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
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苏拉率军占领罗马。
前60年,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和庞培·马格努斯秘密缔结条约,共同对抗元老院,史称前三头同盟。
前53年,克拉苏在远征帕提亚的卡莱战役中全军覆没,本人也阵亡,三巨头只剩两人。此期间,凯撒在高卢征战,收获颇丰,名誉和地位都急剧上升,引起庞培的嫉妒和警觉。庞培遂联合元老院,共同对抗凯撒。
前48年,尤利乌斯·恺撒在法萨卢斯战役中击败庞培,庞培逃往埃及后被杀。凯撒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史称后三头同盟。
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制。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帝国时期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兴起,公元2世纪、3世纪迅速传播。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统治亦日益减弱。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袭击意大利,再陷罗马城。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Ⅸ 殷墟遗址的形成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和清代学金石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甲骨文有关,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证明早在几千年中国就有了文字记载存在的证据

Ⅹ 地质遗迹的形成与发展演化

一、地质遗迹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深圳市内地质遗迹景观的形成,经历了中元古代至中生代、早新生代及晚新生代3个地质历史阶段。中元古代至中生代主要为各种岩石的形成及构造形迹的发展演化阶段,早新生代主要为构造抬升而使前期形成的岩石及构造形迹遭受剥蚀的阶段,晚新生代则是现今所见地质地貌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演化的重要阶段。

(一)中元古代至中生代演化阶段

该阶段经历了中元古代至白垩纪漫长的地质历史(距今18.14亿~0.65亿年),经过前加里东、加里东、海西、印支及燕山构造运动的多次作用,形成了海相、陆相沉积岩、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包括混合岩)等复杂的岩石类型,以及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褶皱构造形迹。特别是在燕山运动期间(距今2.08亿~0.65亿年),断裂构造的强烈活动导致地壳深处熔融岩浆向上侵位、喷出和变质作用,形成了遍布全市的侵入岩及火山岩和变质岩,为花岗岩及古火山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物质基础,并形成了深圳地区的构造基本骨架。

(二)早新生代演化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指古新世至上新世初的喜马拉雅运动阶段(距今6500万~1200万年),在此阶段我国东部大陆边缘由安第斯式向岛弧-边缘海式转变。喜马拉雅运动是构造抬升十分显著的造山运动,它将燕山期及其以前的各类岩石及构造形迹暴露于地表而遭受强烈剥蚀,使构造抬升与剥蚀降低这两种作用旷日持久地进行,从而形成深圳市地质地貌轮廓的雏形。北东向构造带中以梧桐山、坝光笔架山、七娘山的火山岩为主体和其间燕山各期花岗岩以及在此基础上发育而成的海岸山脉;东西向构造带以羊台山为中心的白芒花岗岩体的环状构造,以及在此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凤凰山-大眼山弧形山脉,正是通过喜马拉雅运动的构造抬升及外力的剥蚀作用才不断地显露出来,从而形成了深圳市古火山地貌景观、花岗岩地貌景观及海岸地貌景观的基本展布格局。

(三)晚新生代演化阶段

该阶段为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阶段(1200万年以来,直至现代)。新构造的间歇性及振荡性抬升,是区域地质地貌景观形成的主导性内营力,而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等)、流水的机械侵蚀作用以及海浪的侵蚀、堆积作用,则是塑造地质遗迹景观的重要外营力。地貌演化过程中这些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相互作用,在区内形成了多级台地和阶地发育而成的层状地貌景观。梧桐山、七娘山、大燕顶、梅沙尖、坝光笔架山、排牙山等海拔600~650m以上的低山,是深圳市东部最高的一级地貌面,羊台山等海拔460~530m的高丘陵,是深圳市西部最高的一级地貌面,其形成之后遭受长期的侵蚀破坏已面目全非,目前仅残存零星的山顶及狭窄的山脊。但其周围的丘陵山地,作为一种地貌演化的时空四维连续体,从形成之日起就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老的地貌形态不断消失,新的地貌形态不断新生,从而使火山岩地貌、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形成及发展既具有多期性、叠加性,又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

二、各种地质遗迹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

(一)古火山地貌景观的形成及演化

深圳市古火山地貌是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系及火山机体构造的基础上,经过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同时遭受外营力强烈的剥蚀作用而形成的。

1.古火山地貌景观的形成条件

古火山地貌与其他地质遗迹景观不同,是在火山喷发形成各种火山机体构造时就已经基本确立的。深圳市中生代火山活动是整个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的组成部分,隶属于浙闽粤火山活动带粤东火山活动亚带莲花山火山喷发带,起始于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达到最强盛时期,至早白垩世早期告一段落,从早到晚由北西向南东迁移。喷发活动主要在梧桐山-香港新界火山喷发断陷盆地、板嶂岭-坝光火山喷发盆地、七娘山火山喷发盆地。首先(可能是在中侏罗世晚期开始)含大量挥发分、黏度较大的中性-中酸性岩浆在深圳断裂带北西侧以多个火山口形式(标高较低,大约200m以下)冲出地表强烈爆发,并伴随围岩崩塌而形成各种特殊粒级、成因多样的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堆积;随着由于岩浆浓度大,通道逐渐堵塞,在梧桐山盆地中出现火山穹丘;火山活动只能沿断裂带某些部位呈线性喷发,而同时喷发活动也开始向南东方向迁移,在坝光笔架山、七娘山地区具石泡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和球粒结构的复合型熔岩溢流以及爆发的火山物质堆积形成原始、低缓、多级、多处、高度不等、彼此孤立的火山锥,同时也形成各种成因的韵律层;这时梧桐山区火山通道全部堵塞,黏稠的岩浆受下部岩浆推举继续上升侵出形成市内第一个火山穹窿,高高地耸立在梧桐山火山盆地中,火山活动也先其终止,穹窿上发育有先期形成的火山口和火山穹丘;坝光笔架山地区也随之在晚侏罗世末形成火山穹窿,火山活动终止,穹窿上有先期形成的火山锥及火山通道;火山活动继续向南东方向迁移,早白垩世早期市内只有七娘山火山喷发盆地仍在继续活动,喷发的火山物质以喷发不整合覆盖在老的火山岩系之上,在早白垩世早期末,火山通道也被粘稠更大的岩浆堵塞,岩浆失去爆发能力,在原火山通道或侧移通道外上顶、挤压形成火山穹窿(七娘山火山穹窿和大燕顶火山穹窿),也伴随形成侵出相的火山柱(针),从而也结束了这一期火山活动的历史。至此,深圳市古火山地貌已基本确立。

2.古火山地貌景观演化发展过程

在晚新生代构造间歇性抬升过程中的构造稳定阶段,外营力以剥蚀夷平作用为主,剥蚀夷平作用受火山口构造及喷发岩相的控制,将其“修复”而成火山喷发时的古火口、火山通道等地貌形态。而在新构造间歇性的抬升期,外营力以侵蚀切割下降为主,侵蚀作用沿火山构造形态向下迅速切割,将其“修复”而成火山喷发时的穹丘状、锥状、柱状地貌形态,“复原”出高大的古火山穹窿以及火山穹丘、古火山锥、古火山柱(针)等地貌景观。其后新构造继续抬升,于是将区内的古火山穹窿以及古火山口、古火山穹丘、古火山锥、古火山柱(针)抬升到现今的海拔高度。

(二)花岗岩(混合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形成及演化

野外观察不难发现,以石蛋为主的花岗岩(混合花岗岩)球形风化微地貌景观,其形成主要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沿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风化阶段,即物理化学风化作用首先沿花岗岩的三组原生节理面乘虚而入,将花岗岩体分割而成球形,石蛋“胚胎”于是形成,如若长期埋藏地下,这些石蛋“胚胎”则将进一步遭受风化而形成强风化层;二是石蛋“胚胎”出露地表,遭受剥蚀而使石蛋成形的阶段,石蛋“胚胎”表层的土状包裹物在此阶段被洗刷一新,最终形成石蛋。晚新生代以来区内新构造的间歇性抬升,多级剥夷面的形成及解体,既为石蛋“胚胎”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又充分满足石蛋成型的地质环境要求,因而区内以石蛋为主的花岗岩(混合花岗岩)微地貌景观发育;许多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花岗岩(混合花岗岩)地质遗迹景观,都集中出现在各级剥夷面残存的山脊或山梁上。例如羊台山主脊景观点、凤凰山景观点、阿婆髻景观点、梅沙尖景观点等高品位的花岗岩地质遗迹景观以及内伶仃岛尖锋山的混合花岗岩、花岗岩石蛋、石蘑菇,都位于高高的山脊或山梁上,经历了数十万年至上百万年的发展演化历史,是十分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

(三)海岸地貌景观的形成及演化

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带并受海洋动力作用影响的部分称海岸带,由海岸水动力作用在海岸带形成的独特地貌称海岸地貌。海岸的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海岸的原始地貌特点、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作用于海岸的各种外部动力(波浪、潮汐和海流)的特征等。此外,河流、气候和生物等非波浪因素的作用特征,以及海水面的变化特征,也对海岸的发展有影响。各种海岸地貌的形态受不同作用的控制。晚新生代以来,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深圳地区北东向断裂的差异性活动,导致断裂的南东侧沿北西向断裂(或转换断层)发生沉降(或离裂),海水向沉降带入侵,于是形成大亚湾、大鹏半岛海岸、大鹏湾一带的海岸地貌。内伶仃岛及其海岸地貌的形成则与断块的差异抬升密切相关。

1.海积地貌景观的形成及演化

原始障壁型海岸受到河流所携带的大量入海碎屑物质,还有海蚀崖被蚀物质等,受到波浪的冲刷,在海湾开始堆积,形成初始的海滩,根据不同的沉积物可以分为砾石海滩、沙质海滩和泥质海滩。随之在沙滩后缘形成沙堤,沙堤将陆内海水与外海海水隔开(一侧有潮沟作为潮水的进退通道),在沙堤后缘形成澙湖。

2.海蚀地貌景观的形成及演化

岩石海岸在波浪的侵蚀下形成众多的海蚀地貌类型:首先波浪及夹带的石块冲蚀岩石海岸的底部形成凹槽、洞穴(海蚀洞穴);进而在波浪继续作用下海蚀洞坍塌,上面的岩石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陡峻的海蚀崖,而崖脚出现崩塌巨石组成的倒石堆;海浪继续作用,海蚀崖后退,形成向海倾斜的平台(海蚀平台),坚硬的岩石留在平台上形成海蚀柱;海浪向海蚀洞不断掏蚀,上冲压缩洞中空气,使洞顶裂隙扩大,并最后击穿洞顶,形成相通的垂直洞穴(海蚀天窗);在海浪冲蚀作用下岬角两侧的海蚀洞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不同的岩石类型在海浪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海蚀地貌景观组合:

1)下白垩统官草湖群是一套非海相红色粗粒砂砾岩系,在波浪作用下,常常形成海蚀崖和海蚀平台组合。陡直如切的海蚀崖与微微向海倾斜的海蚀平台共生在一起,在海蚀平台的后缘常见海蚀穴。在这种岩性中,海蚀洞较少见,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天窗基本未见。造成这种地貌的原因,可能与砂砾岩不够致密、抗风化能力弱有关。称头角及大辣甲岛西角的海蚀地貌景观是其典型代表。

2)中生代花岗岩以及前震旦纪的混合花岗岩在海边多形成低矮的丘陵,具球形风化的花岗岩(混合花岗岩)进一步遭受海浪冲刷、侵蚀作用而形成各种海蚀穴和海蚀槽,被大自然神斧雕刻成形态各异的海蚀石蛋和低矮的海蚀柱。无论是海蚀石蛋,还是低矮的海蚀柱都保留有花岗岩球形风化的痕迹,形体浑圆,其发育演化速度是很迅速的。新圩仙人石海蚀地貌景观、内伶仃岛东背角海蚀石蛋滩地貌景观是花岗岩(混合花岗岩)海蚀地貌景观的代表。

3)坚硬的火山岩和石英砂岩形成的海蚀地貌类型多样,不仅有陡直的海蚀崖和平缓向海倾斜的海蚀平台,且发育有高大的海蚀柱、海蚀洞及其共生的海蚀拱桥和海蚀窗。在已发现的3个海蚀拱桥中,有2个发育在流纹岩中,1个在石英砂岩中。造成这种地貌的原因,可能和岩石较坚硬和抗风化能力强有关。高排、双蓬洲及大辣甲岛南部的海蚀地貌景观可作为代表。

4)中泥盆统鼎湖山群中上部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这类软硬相间的岩石形成了礁岩(海蚀柱),这类海蚀柱是风化剥蚀作用与海蚀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西冲附近疙瘩石、月亮石、锯齿石是这类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

(四)构造、水景地貌景观的形成及演化

自中新世以来,深圳市构造活动仍相当频繁,在深圳断裂带及北西向断裂的联合控制下,在坪山附近望天海螺和梅沙尖-梧桐山北西侧以及南山、杨柳岗一带形成长达数千米的断层山和成排出现的断层崖、三角面及直线状延展的断层谷地等构造地貌景观。

而白垩纪以后伴随着地壳的间歇式上升,各种溪流深切作用才得以实现和发挥巨大作用。在地壳上升和溪流深切过程中形成峡谷和岸边崩塌,产生瀑布跌水和巨石乱岩景观。

地壳上升使众多的地质景观资源得以暴露。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