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塔游记
1. 虎丘记的赏析
总之,《虎丘记》以作者的感受作为内脉,这里有审美感受和环境的审美场的矛盾,这专种矛盾本身就具属有感受性质。通篇写山水少,写游况多,均发轫于作者的审美感受;文势时有腾挪,意象或作变化,一路写来,均有作者感受的隐隐跳跃。感受深者,则用墨如注;感受浅者,则微微点染,不受自然山水散文通常受客体对象规范的传统笔法,显示出审美感受作为观照万物的“性灵”特征。作者对世俗情趣的郊游浓墨泼洒,主体感受的往返流转,笔触章法的任情而为,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传达这三者都带有明代山水游记文典型的时代审美特征。
2. 请问:袁宏道的《虎丘记》在写法上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之处
《虎丘记》是来一篇游记,自是6次游览虎丘后的综合描述,
因此与一般游记按游踪的先后顺序叙述不同。
文章重点突出了虎丘中秋之夜游人云集的盛况,对虎丘的景物只是作了概括性的描写,它只是主要内容的背景和陪衬,这是本文与一般游记写景的最大不同。
3. 西湖游记一则译文
译文:
从武林门朝西,望着保叔塔高耸地直立在山崖上,我的心就早已飞到西湖上了。中午进入昭庆寺,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入湖里。
山色像眉毛的青黛色,桃花艳丽像少女的面颊,和风像酒一样令人陶醉,波纹像丝绸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观看,不知不觉眼睛和心都醉了。
这时要想用一个词来描绘也不可能了,这种情形大约像曹植梦中初次遇见洛神一样。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的。
出自:《西湖游记》是明代袁宏道所做的关于西湖美景的一篇游记。原文: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
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3)虎丘塔游记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县长安里人,知名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袁宏道为三袁之中,文学成就最为杰出。
三袁发扬李卓吾“童心”思想,反对“前、后七子”等人之拟古、复古。袁宏道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其作品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文学观点上主张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写下了很多着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补礼部仪制司主事。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一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着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留后世《袁宏道文集》。与他的兄弟并称“公安三袁”。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
4. 虎丘记的作者
袁宏道 (1568~1610)明代文学家,袁宗道二弟,袁中道二哥。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都以文学见长,合称为“公安三袁”,时称”三袁“,被称为“公安派”。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曾为文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晚游六桥待月记》便是他的著作之一。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5. 求一段游记
进了公园首先是条环山河,可以围绕整个虎丘山一周。河上有海涌石桥,水上有小船,笑笑打看见就要坐船,只好告诉他这是最后一个节目,要等一会儿再来。过了桥是二山门,也叫断梁殿。据说是元代盖这个房子时工期很紧,如果不能定期完成就要杀头。有个人想为难工匠,故意把梁木锯断了,但聪明的工匠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整个房顶的重量都落在四面墙上,这样既使是梁木变成两截也对整个建筑丝毫无碍。不禁想起了南京灵谷塔下的无梁殿,问笑笑还记得不?他点头,也不知是真是假。只是我真很纳闷这聪明人咋就能这么聪明还这么手巧呢?
过了断梁殿整个石路都是倾斜向上的。不远就是憨憨泉。是一眼地下泉,泉水边还有一块斜伸出来的石头,很象小青蛙。据说虎丘在元代是个寺庙,一日有个双目失明的小婴儿被人丢弃在庙门口,庙里的和尚看他可怜,就收养在庙里做了小和尚,取名憨憨。憨憨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也想帮大家做事,所以就每天都到河里去挑水。有一天不小心在路上滑了一跤,水桶和扁担全都摔到很远的地方。憨憨就用手在地上到处摸,忽然摸到一处有苔藓地方,他就想,苔藓都是长在潮湿的地方,这个地方有苔藓说明地下有水。要是挖出水来就不用那么远到河里去挑了。想到这儿他就用手在地上挖起来。这时憨憨的师傅路过,得知憨憨在挖水。师傅知道虎丘地下全部都是岩石,不可能有水的,于是对憨憨说,你如果真挖出水来我就变成个青蛙,一直替你守着。结果没想到憨憨挖啊挖啊真挖出水来了,大家就把这个地方起名叫做憨憨泉,而师傅也信守诺言变成一只青蛙一直守护泉水到现在。我们往泉眼里看了看,真的还有水,只是被铁网拦住了打不上来。据说这泉水通大海呢。
6. 写虎丘的英文游记
The mountain was covered by trees and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is that it has a lot of monkeys.The monkeys are not at all afraid of human,and they may even come over and take whatever thing they are interested on you.Any food,or toys or even umbrella are targets of the monkeys.
Besides the monkeys,the temples there are also worth visiting.Religious people go there and wish for good luck for their beloved ones and themselves.
7. 虎丘记和满井游记共同思想感情
这个的话最好是结合当时作者写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一些人生经验来,这样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谢谢。
8. 苏州木渎古镇一日游记
木渎比较乱也没啥好玩的,建议你们去虎丘或者苏州乐园,那里适合春游!
9. 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的作者
袁宏道(抄1568~1610)明代文学袭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晚游六桥待月记》便是他的著作之一。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导读】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79),作者辞去知县,首次漫游西湖,并写下了系列游记,本文就是其中一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照,认为西湖之美在春月、在朝烟、在夕岚,而以月夜为最。文中无“待”,而题称“待月”,以实写虚,暗示作者优雅的趣味,也造成读者期待的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