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游记
❶ 白鹿洞书院的主要建筑
书院大门
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先贤书院
白鹿洞书院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主要景观有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李时达手书“先贤书院”横匾。门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手书“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前院辟作一个花圃。
朱子祠
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应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请,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此祠专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作为朱熹纪念馆,室内还陈列《朱熹生平事迹》共九部分。
报功祠
报功祠位于朱子祠西,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曾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灏、张横渠、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作为纪念馆,祠内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共五部分。
棂星门院
棂星门院位于先贤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二个院落。主要景观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这一组院落由礼圣门辟为前后两进。
棂星门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47年),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原为木构建筑,后由知府周祖尧改为六柱五门的石坊。棂星石坊是白鹿洞书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礼圣门
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大成门。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迁浙东提举,出资30万嘱南康知军钱闻诗修建礼圣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开工兴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学副使邵宝以颜体书“正学之门”。
礼圣殿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者。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殿旁两侧神龛还有十二贤(又称十二哲)线雕小石像。
白鹿书院
白鹿书院位于棂星门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院门、御书阁、明伦堂、鹿洞、思贤台等。白鹿书院门楼重檐灰瓦,檐下花岗岩石额上由赵朴初题写“白鹿书院”四字。门内又是一个小院,东西各辟出一排厢房,廊柱卜有诗联。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院中设六边形石桌一张,桌下石柱刻有精致的浮雕狮子滚绣球、猛虎下山、奔马以及狼嚎图案,石桌周围另设六个青石鼓墩。
御书阁
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叶谦、知县毛德琦重修,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中先后藏有朱熹奏请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
明伦堂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白鹿洞书院中的重要场所。堂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
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有人认为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刻湛若水《心性图说》于碑屏、《四勿总箴》于洞壁。吕棺撰《新辟白鹿洞记》。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于洞中,井作《石鹿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参议葛寅亮认为不应开洞置鹿,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发现石鹿,又重新置于洞中。这是一尊跪式石鹿,双耳直竖,神态机敏。在雕刻上刀法简练,线条柔和。这尊石鹿是书院仪存的明代实物。
思贤台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并作《思贤亭记》。思贤台依山而立,为全院的最高点。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四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这一组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花岗岩门楼上,由冯友兰先生题写“紫阳书院”四字匾额。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云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书的《游白鹿洞歌》。相传明万历年间,一位身着麻衣芒鞋的道人云游至白鹿洞。饱览这里的山川景物之后,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墙上写下这首长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学子们闻声赶来,只见墙上游龙舞风,墨色灿然,却不见道人的踪影。人们盛传,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间的头名状元罗洪先,因为他弃官后云游四方,晚年隐居庐山。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头门三间,祠东添建号舍四间,祠后老新八间,今改三重共九间。”1989年,重修为凹字形平房。
行台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行台前头门三大间”。1989年重修,现为四柱五问的长方形平房。行台现用作“白鹿洞书院历代名人蜡像陈列馆”,其中陈列“李渤与白鹿”、“朱熹与生徒切磋”等神态逼真的蜡像群。
延宾馆
延宾院位于紫阳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最后一个院落。原主要建筑有延宾馆门、憩斋、逸园、贯道门、春风楼等。延宾馆建成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出资建馆。当时的洞主胡居仁作《延宾馆记》,文中记述白鹿洞书院盛况,“好古学义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贤,来游是洞者接武联镳”,于是李龄建立延宾馆,热情款待四方来客。延宾馆最北端的春风楼,为历代洞主著述下榻之处。
独对亭
独对亭在延宾馆东南,左翼山下,这里西对五老峰,下临圣泽泉,崖石峻峭,涧水湍急。原为北宋丞相李万卷校勘书籍之所,因此又称为勘书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在此择地建亭,取名独对亭。
枕流桥
独对亭东行数十步,贯道溪在这里遽然劈为两支。溪上石桥独立,桥下溪流出峡,飞湍陡绝,大石横枕。由此,巨石名为枕流石,石桥名为枕流桥。峡门中水石相激,怒若飞霆,激起而喷,若烟若霞,这是书院中一处胜境,称为小三峡。
流芳桥
贯道溪出峡口向东,迂回流山南折而下。山上原有六合亭,山下跨溪有流芳桥,又称濯缨桥。朱熹知军时所建。流芳桥面对五老峰,溪流绀洁。最初小桥无名,宋嘉定十—年(1218年)四月,南康知军陈宓与张琚、罗思、姚鹿卿、张绍、潘柄、李燔、胡泳、缪惟一等会讲洞中,歌颂朱熹之芳泽,并特别将桥名为“流芳”。陈宓在桥北刻“流芳“两字,又在桥东石壁上刻《流芳桥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芳桥圮塌。此后,经过多次修建。现桥为解放后重修。
❷ 暑假日记100字大全
早晨起来,特别闷热,室内温度达到32度,早餐后趁气温还没有达到最高,抓紧时候做作业,刚刚做完,姐姐学完外语回来了。我和姐姐玩跳橡皮筋游戏,在北京,小朋友不玩这种游戏。姐姐告诉我,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彩色橡皮筋买,很漂亮但是不结实,奶奶买的松紧带就很结实。姐姐教我,我很快就学会了。两人跳得满头大汗。
暑假生活 7月15日 小雨
今天,开始下雨了,气温开始下降,这几天爷爷的电脑有病毒了,发不了邮件,发不了帖子,奶奶的手机还没有充值,跟爸爸妈妈无法通信。我很想念他们,下午姑姑回来了,我用姑姑的手机给妈妈通了话,我才知道他们到坝上草原去了。坝上草原,去年我和姐姐到过那里,那个地方很美。那里有辽阔无垠的草原,有奶山羊,还有奶牛。在那里我喝过香甜甜的奶茶,我还骑了骆驼和马,还有山羊拉的车。我们住在蒙古包里。那种感受没法形容。
暑假生活 7月16日 暴雨
今天,下了一场暴雨,所以凉快许多,感到真舒服,上午大大来了,帮我们修好了电脑,我很高兴。我首先试一试原来打不开的网,能够打开了,我可以在网上学习英语了,也可以发电子邮件和帖子了。
做完功课,姐姐教我跳舞,她的舞跳得很好,我们用录音机伴音,我们跳,爷爷奶奶姑姑围着看,他们都说跳得很好。
今天是愉快的一天
!
暑假生活 7月17日 晴
今天,是姨妈妈的生日,吃完早饭小舅舅来接我。我们乘车先到小舅妈家。后去姨妈家,转了好几趟车,我们才到姨妈妈家。姨妈妈看见我,很高兴,说我长高了.中午在餐馆吃的饭很热闹,外婆,舅舅,舅妈,表哥,表姐都去了,我和姨妈妈敬了酒,祝姨妈妈生日快乐,吃完午饭,下午2:35他们就送我回家,在转车的中途,姨妈妈还给我买了衣服和鞋。
暑假生活 7月18日 晴
今天,大大给我送来了旱冰鞋。吃完早饭趁天气凉块,我提着旱冰鞋,下去滑旱冰。我选了个没有太阳的林荫大道。大道两边有大树青草。我在上面像一阵风的滑过去滑过来,滑的满头大汗才回家。
晚饭后,奶奶带我到下面花园里乘凉,花园里有很多小朋友。有的是姐姐的同学,我们很快就相识了。我们做捉迷藏游戏.玩地真高兴!
暑假生活 7月19 晴
今天,我翻爷爷奶奶的抽屉。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有爸爸姑姑小时候的照片,那时候爸爸总是笑眯眯的,一看就知道是个调皮的小孩。姑姑脸蛋是圆圆的,很漂亮。还有爷爷奶奶二三十多年前的照片,那时候的爷爷奶奶比现在年轻多了。我还看到了爸爸在中学时多次获奖的证书。还有大学新生奖学金证书。他的学习真棒。
最有意思的是我发现了几张全国的和省的粮票。我和姐姐都不知道做什么用的。爷爷说:这是以前买粮食用的。那个时候,市场上的东西很少,粮食是计划供应.没有粮票就不能买粮食。很多东西都要凭票才能买到.不象现在,什么东西都有买.
暑假生活 7月20日 晴
今天起伏,这里的风俗,起伏吃路边姜<一种野生植物>炒雄鸡,早晨,门口有不少农民提着家里养的土鸡来卖.每斤10元.我特别爱吃,味道好极了.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吃过鸡肉了,在北京很难吃到真正的土鸡.市场上卖的,虽然叫土鸡,实际上是关起来养的.过去奶奶是到超市买一种叫草原绿鸟鸡,味道还可以.自从发生禽流感以来,报道内蒙古有,也就不敢吃了.
❸ 和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有关的文化名人有哪些
李渤
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此李渤即苏轼名篇《石钟山记》中“盖笑俪道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个。因为两人活动时间类似,活动地点类似,身份类似。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始,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胡适
1928年,胡适来到白鹿洞书院,并对其赞不绝口。胡适盛赞白鹿洞有两个原因,一是“白鹿洞书院是最早的书院,是中国书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亲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在他的《庐山游记》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刘少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同志曾由武汉到达庐山白鹿洞书院,住在御书阁,从事革命活动。1959年8月刘少奇主席再次来到白鹿洞书院,旧地重游非常高兴,据当时陪同来的原九江专区专员朱冰同志回忆:“8月19日上午,我接通知乘车到庐山脚下威家公路边迎候少奇同志。会车后,一同沿公路南行”。“当时进书院没有公路,要走三、四里路。少奇同志坚持前往,他一下车,就顺手在随从人员手中接过一顶草帽,戴在头上,兴致勃勃地同大家一起走着山村田埂羊肠小道”。“进院时,大家都已汗流浃背。”走到藏书阁前,他若有所思地说:“我曾在这里住过,当时上面有不少书哩。”因阁楼维修,藏书已转移到星子县文化馆保存,不再保存在御书阁里。
❹ 白鹿洞书院长什么样
白鹿洞书院 ,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书院坐北朝南,为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看,书院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礼圣殿、朱子祠、御书阁、明伦堂坐落在楼阁庭院。
书院大门
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先贤书院
白鹿洞书院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主要景观有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李时达手书“先贤书院”横匾。门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手书“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前院辟作一个花圃。
朱子祠
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应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请,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此祠专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作为朱熹纪念馆,室内还陈列《朱熹生平事迹》共九部分。
报功祠
报功祠位于朱子祠西,原称先贤祠。曾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颢、张载、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作为纪念馆,祠内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共五部分。
棂星门院
棂星门院位于先贤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二个院落。主要景观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这一组院落由礼圣门辟为前后两进。
棂星门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原为木构建筑,后由知府周祖尧改为六柱五门的石坊。棂星石坊是白鹿洞书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礼圣门
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大成门。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迁浙东提举,出资30万嘱南康知军钱闻诗修建礼圣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开工兴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学副使邵宝以颜体书“正学之门”。
礼圣殿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者。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殿旁两侧神龛还有十二贤(又称十二哲)线雕小石像。
白鹿书院
白鹿书院位于棂星门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院门、御书阁、明伦堂、鹿洞、思贤台等。白鹿书院门楼重檐灰瓦,檐下花岗岩石额上由赵朴初题写“白鹿书院”四字。门内又是一个小院,东西各辟出一排厢房,廊柱卜有诗联。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院中设六边形石桌一张,桌下石柱刻有精致的浮雕狮子滚绣球、猛虎下山、奔马以及狼嚎图案,石桌周围另设六个青石鼓墩。
御书阁
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叶谦、知县毛德琦重修,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中先后藏有朱熹奏请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
明伦堂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白鹿洞书院中的重要场所。堂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
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有人认为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刻湛若水《心性图说》于碑屏、《四勿总箴》于洞壁。吕棺撰《新辟白鹿洞记》。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于洞中,并作《石鹿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参议葛寅亮认为不应开洞置鹿,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发现石鹿,又重新置于洞中。这是一尊跪式石鹿,双耳直竖,神态机敏。在雕刻上刀法简练,线条柔和。这尊石鹿是书院仅存的明代实物。
思贤台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并作《思贤亭记》。思贤台依山而立,为全院的最高点。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四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这一组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花岗岩门楼上,由冯友兰先生题写“紫阳书院”四字匾额。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云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书的《游白鹿洞歌》。相传明万历年间,一位身着麻衣芒鞋的道人云游至白鹿洞。饱览这里的山川景物之后,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墙上写下这首长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学子们闻声赶来,只见墙上游龙舞风,墨色灿然,却不见道人的踪影。人们盛传,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间的头名状元罗洪先,因为他弃官后云游四方,晚年隐居庐山。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头门三间,祠东添建号舍四间,祠后老新八间,今改三重共九间。”1989年,重修为凹字形平房。
行台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行台前头门三大间”。1989年重修,现为四柱五间的长方形平房。行台现用作“白鹿洞书院历代名人蜡像陈列馆”,其中陈列“李渤与白鹿”、“朱熹与生徒切磋”等神态逼真的蜡像群。
延宾馆
延宾院位于紫阳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最后一个院落。原主要建筑有延宾馆门、憩斋、逸园、贯道门、春风楼等。延宾馆建成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出资建馆。当时的洞主胡居仁作《延宾馆记》,文中记述白鹿洞书院盛况,“好古学义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贤,来游是洞者接武联镳”,于是李龄建立延宾馆,热情款待四方来客。延宾馆最北端的春风楼,为历代洞主著述下榻之处。
独对亭
独对亭在延宾馆东南,左翼山下,这里西对五老峰,下临圣泽泉,崖石峻峭,涧水湍急。原为北宋丞相李万卷校勘书籍之所,因此又称为勘书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在此择地建亭,取名独对亭。
枕流桥
独对亭东行数十步,贯道溪在这里遽然劈为两支。溪上石桥独立,桥下溪流出峡,飞湍陡绝,大石横枕。由此,巨石名为枕流石,石桥名为枕流桥。峡门中水石相激,怒若飞霆,激起而喷,若烟若霞,这是书院中一处胜境,称为小三峡。
流芳桥
贯道溪出峡口向东,迂回流山南折而下。山上原有六合亭,山下跨溪有流芳桥,又称濯缨桥。朱熹知军时所建。流芳桥面对五老峰,溪流绀洁。最初小桥无名,宋嘉定十—年(1218年)四月,南康知军陈宓与张琚、罗思、姚鹿卿、张绍、潘柄、李燔、胡泳、缪惟一等会讲洞中,歌颂朱熹之芳泽,并特别将桥名为“流芳”。陈宓在桥北刻“流芳”两字,又在桥东石壁上刻《流芳桥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芳桥圮塌。此后,经过多次修建。现桥为解放后重修。
❺ 描写三叠泉景色的文章 要有气势!
夏秋冬,年复一年,祖国山河更俊美。生活、工作在庐山的人们,热烈欢迎中外朋友登庐山!
古人云:“泰岱青松,华岳摩岭,黄山云海,匡庐瀑布,并称山川绝胜”。庐山之美,素享“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而庐山之美,瀑布居首。
相传秦始皇在为自己建造陵墓的过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无穷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处,山朋地裂。秦始皇将神鞭向骊山的一角抽去,只见骊山的那一角变成了一座脱离秦岭的孤山。秦始皇再连抽几鞭,不料把那山就赶到了长江南岸的鄱阳湖畔。此时日暮黄昏,天色渐暗,秦始皇决定暂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赶山下海,铺平去蓬莱神境的道路。那知当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观音闻讯赶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时,换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来,便举鞭赶山下海,那知山是岿然不动。秦始皇一气之下,竟在山上连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满身鞭痕,汗如雨下,可仍纹丝不动地屹立在原地。秦始皇无可奈何,只得将鞭子扔下,垂头丧气地回京都去了。从此,那山便在鄱阳湖畔扎下了根,这就是今日的庐山。由于秦始皇抽了九十九条鞭痕,后来就变成九十九道锦乡深谷;秦始皇扔下的赶山鞭了了,变成了龙首崖外高耸入云的桅杆峰;那满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银泉飞瀑了。
庐山瀑布多姿多彩,景色迷人。唐朝诗人张九龄在湖口望庐山瀑布,便吟诗一首,流传至今。诗曰: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庐山瀑布群的主要瀑布有: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
❻ 岳麓山游记作文3000字
我见过松树成林的黄山,攀登过峰峦雄伟的华山,可如今我却想游览游览四季如春的岳麓山。
从家中出发,我们全家一起兴高采烈地驶向岳麓山。立马,我们便来到了山脚下,我立刻感觉到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怪石嶙峋。我就叫难了,这么高,叫我怎么爬上去呀!我爬呀爬呀,终于爬到了半山腰。
我累得要命,气喘吁吁,大汗直流。突然见到眼前一片明媚,啊!好美呀!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采蜜,花朵张开它那娇艳的花瓣,小草伸起腰,好像在鼓励我们继续向前。看到这里,我的汗水也不再往外冒了,气也缓和了许多。我鼓起浑身的力量往上冲,“冲啊!不能错过山顶那美丽的风景!”我边奔边喊。果然,有了万物的鼓励,再加上我自己的努力,我终于又奔上了终点—那就是美丽的山顶。在接近山顶的地方,有一座蓝色的塔,可惜的是我们没进去,山顶上的景色比山腰的景色好看多了:红的花,绿的树,五彩缤纷。尤其是那碧绿的草地上,镶嵌着几朵五颜六色的小花,显得十分惬意。
渐渐地,天色拉拢了黑幕,我们为了下山安全,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在离开的那一刹那,我想起了我梦中的地球不就是这样吗?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能再糟蹋它,否则梦中的地球就会离我们远去。
岳麓山,岳是指南岳衡山,麓是指山脚下
古籍讲,南岳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足
由此说来,岳麓山是南岳衡山山脉北侧边缘的一座山
岳麓山海拔300米,还没有我们伊春的南山高;南岳最高峰祝融峰1289米,也没有小兴安岭最高峰平顶山高
南岳72峰,峰峰有名有宗;伊春有多少峰不清楚,貌似极少有名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其实仙又有几人见到,多数的山是因人而灵
岳麓山就因其有诸多历史名人曾栖身于此,而声名显赫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些层次的驴友,一般对山山水水的来龙去脉都有所掌握
如果能了解到所游之山是哪次造山运动而成,是由什么岩石构成,那基本算是骨灰级的了
坐在飞机上,总是希望能赶上一个晴朗的天,望着白云下连绵起伏的山峦,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岳麓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区,AAAAA级,但进去是不收费的
全国5A级景区105个,伊春目前还没有一处
景区横跨湘江两岸,是包括橘子洲头的。我的方向感也一般,感觉是从西门进的,东门出的,再通过一座桥就是湘江上的橘子洲头
“岳麓书院”四个字为宋真宗所题,这个是仿本,真迹在这座书院的博物馆里
岳麓书院又称千年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嵩山的嵩山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历经战火,多次翻修,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年学府,弦歌不绝”,是至今还活着的书院。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盛于宋初。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学废弛,教育事业多赖私人讲学维持。四大书院一般是由私人隐居读书发展为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活动;设置地点多在山林僻静处,后世认为这是受了佛教禅林精舍的影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一著名集句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❼ 作文 九江风景游记
庐 山 瀑 布 群 古人云:“泰岱青松,华岳摩岭,黄山云海,匡庐瀑布,并称山川绝胜”。庐山之美,素享“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而庐山之美,瀑布居首。 据考证,庐山之名,早在周朝就有了。古人对千里平川上竟突兀出一座如此高耸秀美的庐山,山上又有众多的瀑布溪流,曾感到迷惑不解。于是,就编了许多神话故事,来解释庐山及其泉瀑的来历,其中秦始皇赶山塞海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传秦始皇在为自己建造陵墓的过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无穷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处,山朋地裂。秦始皇将神鞭向骊山的一角抽去,只见骊山的那一角变成了一座脱离秦岭的孤山。秦始皇再连抽几鞭,不料把那山就赶到了长江南岸的鄱阳湖畔。此时日暮黄昏,天色渐暗,秦始皇决定暂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赶山下海,铺平去蓬莱神境的道路。那知当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观音闻讯赶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时,换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来,便举鞭赶山下海,那知山是岿然不动。秦始皇一气之下,竟在山上连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满身鞭痕,汗如雨下,可仍纹丝不动地屹立在原地。秦始皇无可奈何,只得将鞭子扔下,垂头丧气地回京都去了。从此,那山便在鄱阳湖畔扎下了根,这就是今日的庐山。由于秦始皇抽了九十九条鞭痕,后来就变成九十九道锦乡深谷;秦始皇扔下的赶山鞭了了,变成了龙首崖外高耸入云的桅杆峰;那满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银泉飞瀑了。 庐山瀑布多姿多彩,景色迷人。唐朝诗人张九龄在湖口望庐山瀑布,便吟诗一首,流传至今。诗曰: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庐山瀑布群的主要瀑布有: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乌龙潭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三 叠 泉 瀑 布“五老峰北磋峨巅,龙泉三迭来自天。”这里所指的便是庐山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三叠泉瀑布了。 三叠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缓慢流淌一段后,再过五老峰背,由北崖口悬注于大盘石之上,又飞泻到第二级大盘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喷洒到第三级大盘石上,形成三叠,故得名三叠泉瀑布。在《纪游集》中,曾辽样描写三叠泉:“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三叠泉瀑布素称“庐山第一奇观”,故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然而,三叠泉瀑布的发现,在庐山众多的瀑布中,是比较晚的。直至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始被一个砍樵人发现,当时朱熹正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听说三叠泉之奇景,梦寐不忘,可年老多病,无法亲自观赏,便请人画三叠泉瀑布图给自己欣赏,仍然感到非常惋惜,不禁叹曰:“未能一其下以快心目。”更令人遗憾的是曾写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太白读书堂中隐居我年,而太白读书堂就在屏风迭上,屏风迭下便是三叠泉瀑布跌落的九迭谷,然而,李白却一直没有发现,否则又该留下传世之杰作了。 游人前去观赏三叠泉瀑布,既可以由牯岭街至五老峰傍的“青莲寺茶场”,再循涧至屏风迭,由上向下俯视三叠泉瀑布,亦可从五老峰山麓的东风乡帅家村,涉行10余里山径涧溪,过玉川门,再登铁壁峰,直至悬崖僻径的塘塍纤,由下向上仰观三叠泉瀑布。当然,俯视使人有凌虚而飘飘然之感,仰观则具有气势磅礴之豪壮感。游客于铁壁峰昂首遥望,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宛若白鹭群飞,雪浪翻流,又如鲛绡万幅,抖悬长空,万斛明珠,九天抛洒。远踞数十步外山崖之上的观瀑者,目睹此景,虽衣履脸发为谷风吹落的水雾尽湿,仍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亦许他们想品评一番,然瀑布轰然落潭之声,使对坐说话,语不相闻。转眼之间,瀑布又经两次折叠,直泻谷底之龙潭中,出龙潭后,水流沿山涧继续流向下游山壑之中。描写三叠泉瀑布之美的游记文字甚多,而以清嘉靖年间进士王世懋的《游五老三叠开先瀑部记》最为著名。其文写道: “涧逐山止,而三叠泉从山南最高处冉冉旋空而降。初级如云如絮,喷薄吞吐,流注大盘石上,水石冲激,乃始潆洄作态,珠迸玉碎。复注二级石上,汇为巨流,悬崖直下龙潭;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散入山足,森然四垂,涌若沸汤,奔若跳鹭,其声则蕴隆之候,风掀电驰,霆震四击,轰轰不绝,又如昆阳、巨鹿之战,万人鸣鼓,瓦缶相应;真天下第一伟观也。······” 的确,那飞流而下的三叠泉瀑布,前来观赏的游人无不为之倾倒,流连忘返。 诗人歌咏三叠泉瀑布的佳作,更是不胜枚举。“九叠峰头一道泉,分明来去与云连。几人竞裳飞流胜,今日方知至味全。”自宋以来,诗家名流,竞相前来观瀑,留下多少吟咏三叠泉的诗篇!有云“激石成三叠,驱云到四溟”的,有云“无人知此胜,来往水精灵”的。刘过的《三叠泉歌》作了这样的描写:“初疑雪崩涌天谷,翻若雷奔下岩宿。散为飞轻烟,垂似银丝贯珠玉。随风变态尽难名,观者同骇心与目······我欲揽之作玉虹,笑骑挥斥绕太空,穷源直到天河东。”它写出了三叠泉的胜状,读来令人遐想无穷。相比之下,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三叠泉》长诗,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详细地描写出了三叠泉瀑布的磅礴气势,其诗曰:缘溪深入桃花坞,紫霞隐隐幽禽语。九层峭壁划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落日衔山红影湿,冷云抱石苍崖古。激回涧底散冰花,喷上松梢飘雪楼。点点溅湿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朝来似展朝天带,夜半如闻捣药杵。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广寒殿上银蟾飞,水晶宫中玉龙舞。琼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织女。初疑鱼鳖谒龙门,复恐星辰会牛渚。欲寻当下点额蛟,但见天上拉肠鼠。溶溶浸湿一潭霜,滴滴结冻千年乳。月照神珠洒翠麟,风吹天粟沾苍虎。瑶虹界碧翻地轴,铁马盘涡卷天宇。······ 元代诗人兼书画家赵孟頫作《水帘泉诗》,更描述了三叠泉瀑布的月夜之美景,读来感到充满诗情画意: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游览三叠泉,还可观赏九叠屏。九叠屏又名屏风叠,因山如屏风,九叠而成得其名,又因铁色壁立,似裂云制锦,故称之为屏风叠尽。当年李白曾隐居于此,如他所云的那样:“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的确,“匡山云锦九叠之胜神所栖,界天绝壁云为梯”。 在距三叠泉瀑布数里,有一涧名“相思涧”,相传汉武帝下长江,登匡庐,曾临涧筑“羽章馆”。此后,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女李女贞来此修道,大诗人李白在宋女贞来庐山修道时,曾感慨赋诗曰:“羡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秋霭,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风叠,乘鸾策玉鞭。”后来,李女贞在相思涧傍的咏真洞中,修炼成仙,便骑鹤而去,至今仍流传着关于咏真洞天的神话,游人还可在深涧的一块大石头上看到“咏真洞天”四个大字。 从三叠泉瀑布的观瀑亭处,绕道下行,可寻觅观音洞,洞旁镌有邓旭所书“竹影疑踪”四字。相传此处是仙人洞内的竹林寺后门。自从竹林寺隐去后,多少人只见其影而不见其门。其中有一个砍樵人,无意中发现了一片竹叶沿山泉逆流而上,感到非常惊奇,于是便追踪溯源而上,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刻有“竹影疑踪”四字的洞中。进入洞中,他看完和尚走了一盘棋,出洞后,便再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家,方知“洞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了。开 先 瀑 布 古人云:“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秀峰,座落在庐山南麓的星子县境内,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景色十分迷人。秀峰之美,在于瀑秀、潭秀、峡秀、水秀,诸秀汇聚,各施其妍。从归宗寺驱车5公里,便可至秀峰风景区。 所谓秀峰,实际上是香炉、双剑、文殊、鹤鸣、狮子、龟背、姊妹诸峰的总称。著名的庐山开先瀑布就在鹤鸣、龟背二峰之间,它是同源异流的东西两瀑。东瀑自鹤鸣、龟背两峰之间奔流而出,由于受到两崖窄隘迫束,瀑布跌落过程中,水流散开,形若马尾。故名马尾瀑。西瀑自黄岩山巅倾泻下来,跌落在双剑峰顶的大龙潭中,再绕出双剑峰东,缘崖悬挂数百丈,名黄岩瀑,渐与马尾瀑合流经青玉峡狂奔至龙潭中。李白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两首,就是描绘这里的瀑布景观,其一曰: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❽ 白鹿洞书院朱子白鹿洞教条在什么地方
在朱子祠朱子像旁边
书院大门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先贤书院白鹿洞书院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主要景观有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李时达手书“先贤书院”横匾。门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手书“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前院辟作一个花圃。 朱子祠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应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请,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此祠专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作为朱熹纪念馆,室内还陈列《朱熹生平事迹》共九部分。 报功祠报功祠位于朱子祠西,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曾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灏、张横渠、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作为纪念馆,祠内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共五部分。 棂星门院棂星门院位于先贤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二个院落。主要景观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这一组院落由礼圣门辟为前后两进。棂星门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47年),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原为木构建筑,后由知府周祖尧改为六柱五门的石坊。棂星石坊是白鹿洞书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礼圣门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大成门。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迁浙东提举,出资30万嘱南康知军钱闻诗修建礼圣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开工兴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学副使邵宝以颜体书“正学之门”。礼圣殿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者。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殿旁两侧神龛还有十二贤(又称十二哲)线雕小石像。 白鹿书院白鹿书院位于棂星门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院门、御书阁、明伦堂、鹿洞、思贤台等。白鹿书院门楼重檐灰瓦,檐下花岗岩石额上由赵朴初题写“白鹿书院”四字。门内又是一个小院,东西各辟出一排厢房,廊柱卜有诗联。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院中设六边形石桌一张,桌下石柱刻有精致的浮雕狮子滚绣球、猛虎下山、奔马以及狼嚎图案,石桌周围另设六个青石鼓墩。御书阁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叶谦、知县毛德琦重修,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中先后藏有朱熹奏请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 明伦堂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白鹿洞书院中的重要场所。堂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白鹿洞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有人认为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刻湛若水《心性图说》于碑屏、《四勿总箴》于洞壁。吕棺撰《新辟白鹿洞记》。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于洞中,井作《石鹿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参议葛寅亮认为不应开洞置鹿,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发现石鹿,又重新置于洞中。这是一尊跪式石鹿,双耳直竖,神态机敏。在雕刻上刀法简练,线条柔和。这尊石鹿是书院仪存的明代实物。 思贤台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并作《思贤亭记》。思贤台依山而立,为全院的最高点。紫阳书院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四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这一组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花岗岩门楼上,由冯友兰先生题写“紫阳书院”四字匾额。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碑廊前院中有翰墨云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书的《游白鹿洞歌》。相传明万历年间,一位身着麻衣芒鞋的道人云游至白鹿洞。饱览这里的山川景物之后,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墙上写下这首长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学子们闻声赶来,只见墙上游龙舞风,墨色灿然,却不见道人的踪影。人们盛传,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间的头名状元罗
❾ 中国四大书院是哪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