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历史遗址
❶ 武汉会战的历史评价
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以重大打击。但由于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阵亡将士人数,军事委员会统计为254628人,加上负伤超过40万),主要原因是战役上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
❷ 武汉会战的战役纪念
鸡公山武汉会战历史纪念馆,位于信阳市鸡公山风景区内。2008年11月,河南省专文物局对信阳市鸡公属山风景区南岗花旗楼进行维修和重新布展,辟为武汉会战历史纪念馆。花旗楼原为英国驻武汉商人柏尔恩1918年所建,因后转售汉口美国花旗银行而得名。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武汉行营在鸡公山征用此楼作为蒋介石的临时行营,并就近修建了防空洞。1938年夏,蒋介石曾在此主持召开“中原会议”,分析日军“长江跃进”的战略,修订保卫大武汉的计划,部署武汉外围对日作战。
❸ 武汉会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一、武汉会战的背景
1、国民参政会召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旬,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也规定了战略方针,其中心思想是立足外线,保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利用地形和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最后转变敌攻我守的战争态势。
7月6日,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大会庄严宣告:“中国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 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
2、日军战略企图。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在日军占领南京后,就开始研究攻占汉口的作战,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暂时搁置。
1938年4月初,日军大本营决定实施徐州会战时,亦决定实施武汉作战,在制定徐州会战计划时,即“预想到会战以后的形势并把将来进行武汉作战也考虑进去。”6月15日,日本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实施攻占武汉的作战。
二、武汉会战的意义
武汉会战的最大意义在于,迫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攻占武汉以前,日本妄图通过强大军事进攻,一举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经过中国军民15个月的奋力抵抗,日本兵力伤亡近45万人,军费支出近100亿日元,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都已达到空前程度。
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又遭到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3)武汉会战历史遗址扩展阅读:
战役结果:
在长江北岸,日军在田家镇要塞攻防战中“战死287人(内军官7),负伤866人(内军官15人),合计1150人,预料还要增加”。在长江南岸,在江西马头镇要塞,中国守军与敌恶战8昼夜,予敌大量杀伤。
在富池口(今阳新富池镇)要塞同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竟向国军施放毒气才占领。
在大别山地区,国军在富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予敌重创,歼敌1000余人,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也多有伤亡。
武汉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和海军也积极参与了作战。在苏联航空志愿大队的配合下,中国空军鏖战长空,与日军航空兵空中大战7次,击毁日机78架,炸沉日舰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的作战。
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
由于国军各处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迟至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然而,国军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未与敌决战,而是从武汉地区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参考资料:网络——武汉会战
❹ 湖南等地有那些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
现存的湖南境内抗日战争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沙、常德、衡阳、芷江等地。遗址主要以长期的革命活动的发生地、革命事件的直接发生地和革命人物纪念地或纪念物为主, 至少有100 余处, 零散的分布在以上区域范围内, 其中有列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一些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单就衡阳而言,有衡阳城区的五马归槽、陆家祖屋、江西会馆、五桂岭抗战前线指挥所、岳屏山“抗战纪念城”碑、张家山衡阳保卫战阵亡将士墓等一批抗战时期重要的遗址遗迹;到衡阳县樟木乡樟木市实地察看了写有“抗战到底是救国家救同胞救自己”的抗战标语墙;到南岳拜谒了忠烈祠、察看了游干班旧址;高岭圆形坑道据点工事遗址等。而且该市现至少有4 处抗战遗址遗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第1 处是“衡阳抗战纪念城”碑和牌坊。但当年蒋中正题写的碑名字迹后来被毁,现碑名是1984 由湖南省政协主席程星龄补题。第2 处是张家山衡阳保卫战阵亡将士墓。第3 处是南岳忠烈祠。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当时由中央政府决定兴建纪念并安葬抗日阵亡将士的地方。“忠烈祠”三字由蒋中正亲笔题写。第4 处是南岳游干班旧址──南岳圣经学校及礼堂。南岳游干班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曾在这里办班共为三期,为中国军队培养了3000 多名游击战骨干。
1.3遗址分类情况
通过对湖南的抗战遗址、遗迹的资料搜集整理, 根据现存遗迹的特点可分为以下6 大类。
1) 抗战文化运动及文化名人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批著名的外省籍文化人,如郭沫若、茅盾、沈钧儒、邹韬奋、闻一多、朱自清、曹禺等纷纷随文化教育机关内迁或因其他原因来到长沙。他们通过演讲、写文章等对长沙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湘籍文化名人吕振羽、翦伯赞、田汉、张天翼、廖沫沙等人也先后从外地回到了长沙;一批原来在大学里初露头角的湘籍大学生黎澍、李锐等也回到了长沙。他们因人熟地熟,或办报刊,或在抗日团体和学校任职,对长沙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所起作用更大。这些文化人士与原来在长沙的文教界人士李仲融、杨荣国等人相汇合,形成了以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为骨干,广泛团结爱国人士的文化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初期,先后来长沙的学生和文化界人士达1500多人,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士约700多人。此外,长沙的抗战文化运动还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关切和支持,史沫特莱、鹿地亘、世界学联代表团等先后访问长沙。大批文化人荟萃长沙,有力地促进了湖南抗日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 原国民党的党、政、军各部委办事处及其负责人的旧址活动地, 如陆家祖屋、五桂岭抗战前线指挥所,衡阳机场、芷江机场等;
3) 国共合作遗址纪念地,如南岳游干班旧址──南岳圣经学校及礼堂
4) 抗战胜利阶段,中国正面战场反攻的起点和国民政府的洽降地,如各大战役战场及芷江
5) 战时迁长沙各厂矿、高等院校、文化机构旧址, 如西南联大旧址、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长沙分会、会刊《抗战文化》创办地等;
6) 战时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建筑物的旧址, 如芷江抗战签字受降纪念坊、忠烈祠、抗战胜利纪功碑遗址等。
1.4保护与利用情况
目前, 由于对大多数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重视不足, 不少的遗址面临着自然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压力,遗迹中保存较好的是以抗战重要机构旧址以及抗战名人旧居为主,而消失损毁的却很多,其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如西南联大旧址、天心阁原貌不复存在了。从目前的情况看, 由于缺乏对抗战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的总体规划, 在现存的抗战遗址中被真正利用起来的不足1/ 6, 而利用的较好的只有1/ 10。如建成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仅有长沙烈士公园、南岳忠烈祠、芷江抗战受降纪念馆几处。因此,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坚持加紧抗战文物的修复、修缮, 抢救性保护现存的抗战遗址和利用好现存的抗战遗址已刻不容缓。
❺ 武汉的历史介绍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
市郊黄陂境内的张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5)武汉会战历史遗址扩展阅读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叛变,和蒋介石一道举起了屠刀。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中。年轻的共产党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1949年5月16日,武汉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翻开了新篇章。“一五”期间,全国156项基本建设中,布点武汉的就有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7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武汉一直行进在共和国城市方阵的前列。
1992年5月,武汉成为沿江开放城市。此后的七八年,武汉市经济年均递增16%,一度被经济界称为“武汉现象”。这一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上市,吸引了无数惊奇的目光。短短几年,武汉走出了5支商业股。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百家最大零售商场武汉竟占7家,居全国之首。跨国商业巨头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争先恐后抢滩武汉。对外开放带来外商投资热。全市4000多家“三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0多家。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30亿美元,其中2003年17.8亿美元,高居内地城市之首。
❻ 武汉会战,为什么能成为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大战
1938年5月,日本政坛出了一件大事,军部的首脑人物杉山元倒台了。杉山元,日本陆相,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侵华“主战派”,以优柔寡断著称的首相近卫文麿,一直对杉山俯首听命。
但这一次,杉山居然被近卫扳倒了,消息传出后,日本各界大哗。
只有日本最高层的几个人知道,近卫这次能得手,是他在一件大事上,同天皇达成了一致。为了配合近卫的行动,天皇派出了梨本宫守正亲王,向杉山口头传达了圣旨。这份圣旨只有一句话:“立即辞职”。杉山吓出一身冷汗,赶紧递交辞呈。
据近卫回忆,自己同天皇达成的共识就是——从中国脱身,这场仗,已经打不下去了。
正是这个近卫,前不久还信誓旦旦地发表声明,宣布把战争进行到底,不惜同中国打五年、打十年,打一场持久战。,为什么这么快就反悔了呢?
近卫没有向人解释,他默默开始寻找新陆相的人选,几个人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来。
寺内寿一:担任过陆相,但贪图战功,主张在华进攻到底,pass。
柳川平助:淞沪会战日本胜利的最大功臣,但因为南京大屠杀而臭名昭著, pass。
石原莞尔:陆军中的天才,但这次侵华战争中石原没有“战功”,还说过“灭日本者必近卫”。近卫皱了皱眉头,pass。
这么一来,近卫心目中只剩下一个人,“战功”赫赫,还是日军中著名的“中国通”,他就是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
近卫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为什么要赶紧从中国脱身的这个问题,板垣,会替自己回答。
1938年6月初,板垣回到东京上任,见到近卫,他说起了自己在中国战场的经历。
在华北,板垣率领着精锐的第五师团,一路攻城略地,却看不到一点胜利的兆头。这让他不断想起石原莞尔的两个预言:
一、就算国民政府剩下巴掌大的一块土地,也一定会抗战到底。
二、日军会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最终自取灭亡。
在板垣眼中,这两条预言正一步步实现,国民政府节节后退,却仍坚持抵抗。而八路军、新四军在日军背后,开辟了敌后战场,板垣自己,就在平型关,吃了八路军的苦头。
近卫也非常熟悉石原,他和板垣一拍即合。二人达成共识,要在1938年内,逼中国投降,结束战争。
他们制定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板垣唱白脸,调集大军扑向蒋介石所在地武汉,准备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用武力逼蒋介石投降。
近卫唱红脸,他秘密派人前往香港,通过中间人联系上国民政府,提出蒋介石下野,就可以停战的条件。
近卫和板垣设定的目标是:1938年年底,中国投降。
昭和天皇裕仁对这个计划非常赞许,他表示,不愿再见到“帝国雄师百万受制于中国”。要求尽早把在华兵力用到其他地方,那么,天皇想把在华日军用到哪里呢?
1936年起,斯大林开始不断向远东增兵,远东苏军的人数从1935年的24万,迅速增加到1938年的45万人。
关东军只有22万,却不断向苏军挑衅,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关东军甚至击沉了苏军炮艇,但每次日苏冲突,都是以苏军让步而告终。
1938年7月,日军调动所有机动兵力,投入武汉会战。东北关东军的装备、弹药,被大量抽调到关内。
斯大林抓住机会,派出苏军最优秀的指挥官之一——布柳赫尔,在张鼓峰反击日军挑衅。这场仗,苏军的兵力,是日军的三倍。苏军有250架飞机、285辆坦克、装甲车,237门火炮。而日军,只有37门火炮,一万五千人。
但让斯大林没想到的是,虽然这场仗苏军胜了,但苏军的伤亡,也是日军的三倍。关东军据此推算,只要日军兵力达到苏军七成,就一定能击败苏军。
虽然关东军的实际兵力,只有远东苏军的一半,但只要解决了中国,把关内的百万大军调到中国东北,日军就是苏军的三倍,对苏联的战争必胜无疑。一旦远东告急,斯大林能将欧洲的部队,增援到远东吗?
这是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伦敦机场的讲话(张伯伦说):“我带回来了和平”。他手中这份文件,是在慕尼黑和希特勒达成的协定,协定的目的正是,鼓励德国进攻苏联。
世界历史发展到了关键一刻,如果日本从中国脱身,与德国夹击苏联,德日法西斯,很可能在莫斯科会师。
8月17日,参谋本部作战指导课,制定了这份《关于终结战争的最高指导方案》,提出日本最重要的事情是“准备对苏作战”,但这需要“中日偃武停战”。
好战的日本军部也意识到:同中国打消耗战,是“皇国灭亡之兆”。如果中国不投降,同时与苏联爆发全面战争,日军有可能面临中苏两国的夹击。
日本能不能进攻苏联,就看能不能先逼中国投降了。6月1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拿下武汉逼降中国。与之同时,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作战计划,保卫武汉!
不久,板垣与近卫欣喜地发现,蒋介石辞去所兼行政院长等行政官职,他们认为,这是蒋介石在为下野做准备。
然而,蒋介石辞去行政官职,是为了专心率军抗击日本侵略。他调集了14 个集团军共 120 个师,约100 多万兵力,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的广大地区,同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让日军意外的是,这场大战,没有实现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决战,中国军队回避对决,而分散在山中、树林中,同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日军的坦克飞机派不上用场,只能和中国军队肉搏,森林中打死饭冢国五郎的狙击手,也成了日军的噩梦,这时候,两军士兵的真实实力对比,就显现出来了。
日军多支部队,都多次差点遭到全歼,最后靠大规模地释放毒气,才扭转了战局。
❼ 武汉保卫战的历史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横跨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广阔地域大规模战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领导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抗击由华中方面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挥的大日本帝国陆军。
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帕维尔·费奥多罗维奇·日加列夫、特霍尔率领苏联航空志愿队支援中国。
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田家镇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万家岭战役、富金山战役、信阳战役。
经过四个月激战,国府空军耗损极大,海军基本被消灭,日军成功攻占武汉,但是国军大部分主力仍在,日军被削弱。日本战前目的是在武汉作最后决战、以消灭国军主力及结束战争目的未能达到。
战争争取到时间成功让转移至华中设备以及人员迁移至西南地区,为以后能长期坚持抗战奠定基础。日军在华中发起数次战役皆无重大斩获,中国战场陷入僵持。裕仁决定不再作战略准进攻,以维持现状为目的。可以作有限进攻,或让新兵练习实战。
直至1944年一号作战前,日军再没有大型作战与武汉会战规格相同。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7)武汉会战历史遗址扩展阅读:
武汉的重要性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及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和京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日军侵占南京(参见南京保卫战)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❽ 武汉被称为什么城
别称江城,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内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容,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大武汉”是湖北武汉的美称,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武汉应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辛亥首义成功,孙中山先生惊叹:“武汉一呼,四方响应”,道出了武汉扼控四方的重要战略地位。武汉会战时期,全国各地响起“保卫大武汉”的口号,武汉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8)武汉会战历史遗址扩展阅读:
武汉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作为武汉建城开端,武汉市郊的盘龙城遗址已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
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汉口开埠后,对外贸易更与上海并驾齐驱,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于1927年合并而成的武汉市,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武汉一度成为全世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
❾ 依据中国近代史上的八大史实,论证武汉是历史上一座英雄的城市
武汉来自古就是水陆要津源、九省通衢,位于中国之中,得武汉者得天下,所以说武汉是个兵家必争之地;辛亥革命首义的第一枪就是从武昌打响的,武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这次会议有着重大的意义;
1938年武汉会战,是抗战时期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由上述所知武汉市历史上一座英雄的城市。
(9)武汉会战历史遗址扩展阅读: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文物古迹: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7年末,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有282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9年10月,武汉有盘龙城遗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等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