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银矿遗址
⑴ 云和梯田的历史沿革
云和——一个祥云缭绕、平安和顺之地。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即公元1452年。据《浙江通志》记:“景泰三年,析丽水之浮云,元和二乡,县名曰云和。”
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
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
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云和梯田分布多处明代银矿遗址,据史料记载:“明代丽水县各乡(主要为云和、宣平)矿床成脉形,脉石为石英,色暗灰或碎裂成角粒,矿脉之数约二十,产生状态甚不整齐,平均长度一千公尺,平均宽度七公寸,坑深自一公尺至数十公尺不等,矿物为辉银矿,结晶甚细,与黄铁矿共生,又含次生的自然银”。
云和在明朝景泰前后一百多年间,曾经大量开采银矿,明王朝曾两次派遣宫廷内官作为钦差大臣到此督催银税,并设置银官局专管银矿事务。当地银矿开采业兴起带来人口社会的繁荣发展,元明时代达到高潮,使梯田规模不断庞大。据清同治三年版《云和县志》卷十六之物产篇记录:“云以前,土广人稀,天多荒芜,谷贱伤农,粮多逮欠,……。自坑冶盛,人亦日众。由是垦辟众而田土辟也…”。
可见,云和梯田历史是跟当地明代采矿业发展历史存在很大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