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贝丘遗址
① "贝丘”是一种什么遗迹 ```
贝丘 开放分类: 考古、遗址、历史、人类遗迹 贝丘(Shell Mound)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徵。日本称为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著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於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人类学上指史前时期的废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软体动物壳与人类栖息的遗址组成。世界各地发现的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类猎取的更新世大型动物消失以後发展起来的。人们曾考察了许多贝丘,尤其是丹麦东部沿海的贝丘遗址。调查表明,这些贝丘属于中石器时代晚期的埃特博莱(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类、禽类和鱼类,这显然都是史前人类的食物。贝丘还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贝丘年代一般也是从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较长,贝丘堆积继续到铁器的出现。在太平洋岛屿上,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积著。在美洲,以巴拿马和北美洲东部的贝丘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加利福尼亚的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国沿海发现贝丘遗址最多的﹐当推辽东半岛﹑长山群岛﹑山东半岛及庙岛群岛﹐此外在河北﹑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地带也有分布。在内陆的河流和湖泊沿岸还发现有淡水性贝丘遗址﹐前者以广西南宁邕江沿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後者则以云南滇池东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 贝丘俗称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得较晚 。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学工作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
② 宁波发现距今8000年前遗址,这些遗址又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呢
2020年5月30日,这一天是重要的一天,是考古界一次重大发现。考古学家在浙江宁波发现井头山遗址在现场发掘出了大量的史前前各种器皿(有陶片、石器、木器、鼓器以及大量的贝壳等等。专家学者从这些遗存中了解到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生活和生产劳作的。正因为这些遗存让考古学家可以对当时的哺乳类、禽类以及水生、陆生植物进行研究,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收获。据专家分析这些生活遗迹是距今8000年前的遗址,这些遗址比河姆渡文化还要早1000年。这些遗址在哪时是怎样的文化呢?
井头山遗址不仅有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以及对中国人类发展史有价值外,它对我们了解一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和海洋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井头山遗址为当时的中国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③ 贝丘遗址的文化层有什么样的文化遗物
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着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④ 八路镇的山贝丘遗址
八路镇距山风景区土牛丘的距山贝丘遗址
在位于八路镇距山风景区土牛丘的距山贝丘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丘顶堆积有大量贝壳和少量陶片、鱼骨、兽骨等先民遗物,初步推断该遗址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处少有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聚居之所,定名为距山贝丘遗址。
遗址可见到大量贝壳和少量陶片
距山贝丘遗址背靠距山主峰北下方白石涯。遗址周围地势险要,顶部平坦,东西长70米,南北200余米。由于活土层厚不易找到墓穴而在数次盗墓高潮中得以保存下来。只是顶层有所破坏,经雨水冲涮可以见到大量贝壳和少量陶片、动物遗骸等遗物。
据介绍,距山贝丘遗址地处古下邳国城西6里,4000年前,这里属于古泗水和古沂水交汇处。在古代,每逢暴雨季节,泗水、沂水经常决口,下邳地带便一片汪洋。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先民们不得不居高处,而来源方便的贝壳就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人员宋国涛长期参与距山贝丘遗址调查研究,他向记者介绍,当地民间有用贝壳研粉做珍珠母中药,用于治疗恶疮的习惯,千百年来,贝壳损失较多。
宋国涛说:“邳州已故博物馆馆长陈永清同志曾对距山贝丘遗址进行环境考古调查,认为当时在贝丘遗址生活的古人获取肉食资源的生存活动应该包括捞贝、捕鱼、狩猎和家畜等几种。同时认为该贝丘遗址消亡的原因除了自然环境变化以外,随着农耕方式的推广,当地人逐渐放弃了采集、捕捞的习惯而开始从事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也是其消亡的重要原因。”
出土文物丰富保存完好
这次考古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有贝壳、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部分文物保存完好。单从出土文物陶鬲(古人烧汤煮饭的一种炊具)来看,它采用手工制作,制作手段较原始,通体打磨,表皮光滑,只有到中后期鬲才出现拍打的绳纹。且腿长裆深,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后来灶台出现,陶鬲的腿的功能才逐渐淡化,说明它的年代较早。
邳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宋国涛说:“鉴于周边龙山文化晚期才出现鬲,说明距山遗址的年代至少要在4000年以前。从出土的贝壳、陶片和动物遗骨来看,距山遗址和大墩子遗址、刘林遗址文化同属一脉,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社会状况和发展脉络与黄河流域有广泛的联系。”
距山贝丘遗址的发现使邳州各遗址文化相互得以衔接和补充、使苏北同鲁南文化体系进一步明确。宋国涛说:“距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奚仲在此建国时已经有先进的文明。因为古下邳国是邳州最早的城池,从而说明了邳州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据介绍,考古人员将进一步弄清该遗址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了解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复原远古人类的生活,实现遗址保护与保护性开发,提高邳州风景区文化品位。
⑤ 有没有人知道广西南宁蛳螺山贝丘遗址的资料
顶蛳山贝丘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文物类别为古遗址,位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清水泉与八尺江交汇处三角嘴台地的小山坡上。现为邕宁区文物管理所管理使用,隶属邕宁区文体局。遗址位于距蒲庙镇西南三公里的顶蛳山,东面为清水泉下游,西北有邕江支流八尺江,整个遗址呈西南与东北走向,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约60米,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横断面可见40—50cm厚螺壳堆积,采集标本有蚌刀、石斧、夹砂粗陶片及多种兽骨。该遗址于1994年8月发现,1997年4—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1997年7月3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保护碑记,划定了保护范围:南以木棉树为界,东、西、北以现有的鱼塘边为界。顶蛳山贝丘遗址地层堆积清楚,文化内涵丰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评为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顶蛳山贝丘遗址公布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考古专家论证,依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把集中分布在南宁及其附近的以贝丘遗址为特征的一类遗址统一命名为“顶蛳山文化”,这是中国原始文化序列中我区第一个被冠以广西地名命名的史前文化。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顶蛳山贝丘遗址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南宁市(含邕宁、武鸣等七县)首个获得这一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顶狮山遗址,位于邕宁县蒲庙镇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东北约1公里的顶狮山上,属色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阶地,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的三角嘴南端。现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广西目前保存状况最好的贝丘遗址之一。199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队、南宁市博物馆联合对顶狮山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500余平方米,共发现三个阶段的文化堆积。目前已发掘出一大批石器、石滩、蚌器、陶片、古人类遗骸等遗物,并陆续发现了牛、鹿、象、马等多种动物遗骸,同时有古斧、骨游等文物。新近又发现了墓葬140多座,墓内保存有非常完整的古人类遗骸化石180多具。这些墓葬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其中有单人墓,也有合葬墓,最大的合葬墓已挖掘出13个人体的骨骼。这批墓葬中,人骨保存状况较好,葬式为屈肢葬和肢解葬,其中肢解葬式前所未见,体现了独特的墓葬习俗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如此令人神往,蕴含富厚而又扑朔迷离之地,谁都会追思先人,发幽幽的怀古之情。
⑥ 贝丘”是一种什么遗迹
贝丘遗址
shell mound
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得较晚 。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学工作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中国的贝丘遗址集中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至两广及云南的东部南部诸省区。沿海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福建闽侯昙石山、台湾台北大坌坑贝丘遗址(见昙石山文化,大坌坑文化),内陆河旁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广西南宁邕江流域的诸贝丘遗址。
⑦ 贝丘遗址有什么样得到特征
贝丘俗称“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
世界各地发现的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类猎取的更新世大型动物消失以后发展起来的。
⑧ 考古界的最大发现
考古界的最大发现是阿尔迪的化石
阿尔迪是一个女性始祖地猿的石化骨骼。这个类人物种起源于440万年以前。阿尔迪最早于1994年在埃塞尔比亚发现,但是科学家花了15年来确认它的科学价值。它比南猿路西更为完整。她是一个更为原始的直立人类,高约120厘米。重100斤。
这个被认为最重要的化石标本是一具不完全的雌性动物骨架,主要包括带牙齿的头骨、手臂、手、骨盆、腿和脚。它物被科学家昵称为Ardi。
国际研究小组还发现了36个也许是别的“始祖地猿”的化石,其中有年幼的,有雄性也有雌性。
科学家说,“始祖地猿”化石骨架的某些特征和非常古老的类人猿相似,另一些则和后来更接近人类的类人猿相像。他们指出,Ardi比以前认为的最古老的人类祖先遗骸“露西”化石还要早一百万年。
⑨ 贝丘是一种什么遗迹
贝丘(Shell Mound)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徵。日本称为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著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於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人类学上指史前时期的废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软体动物壳与人类栖息的遗址组成。世界各地发现的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类猎取的更新世大型动物消失以后发展起来的。人们曾考察了许多贝丘,尤其是丹麦东部沿海的贝丘遗址。调查表明,这些贝丘属于中石器时代晚期的埃特博莱(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类、禽类和鱼类,这显然都是史前人类的食物。贝丘还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贝丘年代一般也是从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较长,贝丘堆积继续到铁器的出现。在太平洋岛屿上,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积著。在美洲,以巴拿马和北美洲东部的贝丘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加利福尼亚的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国沿海发现贝丘遗址最多的,当推辽东半岛、长山群岛、山东半岛及庙岛群岛,此外在河北、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地带也有分布。在内陆的河流和湖泊沿岸还发现有淡水性贝丘遗址,前者以广西南宁邕江沿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后者则以云南滇池东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
贝丘俗称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得较晚 。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学工作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
⑩ 海南岛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有什么发现
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主要为贝丘遗址,数量少,只在东方、乐东等地有少量发现。
如新街贝丘遗址是较重要的文化遗存,遗址坐落在东方市北黎河入海口仅2500米处。新街遗址临河靠海,海边的螺、蚌、蚝蜊等成为古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因而在文化层堆积中发现大量的贝壳遗骸,被称为“贝丘遗址”。
遗址分布范围较大,约16000平方米。距地表0.4米至1米的文化层中含有大量螺壳、贝壳和烧土、炭屑、烧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遗物。石器仍是用打击法制成,少见磨制石器。
新街贝丘遗址的陶器都为夹砂粗陶,以灰褐陶为主,火候一般,陶质脆松,壁厚不匀。器形甚少,只有圆底罐和圆底釜。一般为素面,有少量装饰有粗绳纹。
这些粗绳纹或有加固等实用价值,或是用于美化陶器的,表达了先人们原始的审美意识。
海南贝丘遗址典型的还有陵水石贡贝丘,站在石贡遗址,不由会感叹先人慧眼独具,选择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地。他们在莽莽丛林中,四处迁徙,或沿着河流走,或沿着海岸走,寻找最佳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