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遗址保护
❶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历史意义
新建成复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制,以保护城墙为出发点,以展示古城墙的真实面貌为目的,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清静、自然、古朴、苍凉的环境。城墙北侧将形成封闭的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而城墙南侧园路的线形、植物的配置都力求简洁大方。城墙遗址的保护工作以现状保护、排险加固为主,以少量补缺为辅,最大程度保存城墙的原状,站在城墙下,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
此外,明城墙遗址公园也是崇文区举办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2003年9月29日至10月4日,明城墙遗址公园举办了以“古墙神韵,活力崇文”为主题的第一届北京明城墙文化体育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
2003年,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被评为北京市精品公园。
❷ 萧城遗址的遗址保护
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城遗址跻身其版中,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权位。为加强这处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冠县也作出新规划,整个规划面积近200万平米,主要建设内容:契丹古风区,包括契丹马场、点将台、兵车道等景点修建;萧城城墙区,包括城墙、四门、护城壕、烽火台等景点修建。
❸ 国内哪些城市对古城墙保护得比较好
平遥古城墙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据今2700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北伐入侵内的猃狁族容在此驻军,并建起西、北两面城垣,作为防御工事。后来尹吉甫病逝平遥,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不但在城内建有尹吉甫祠堂,而且在东城墙上还筑有“尹吉甫点将台”。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担心被他赶出中原的元朝残余势力反扑,除了在北方修建长城外,还命令各地州府修葺城墙,加强防御。平遥古城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尹吉甫的旧址上扩建的。建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周长6163米的防御工事。彼时,用掺了石灰的夯土修筑,相较于之前的素土堆筑,更加坚固,而且能使城墙修得更加高耸,据说达到了12米的高度。遗憾的是,今天人们在平遥见到的城墙只有八九米高了。由于古城道路的翻新,使得路面抬高,城墙底部被掩埋。从北城门或南城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
❹ 北京城池的文物保护
随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增强与北京即将迎接第29届奥运会,已经有人要求版恢复北京凸字形城池,再现昔权日京城风华。永定门的复建即为一例。恢复北京城池的举措包括恢复护城河,复建前三门(甚至是整个内城所有的城门)等。不过,由于过去修建北京城池的土地现已多被占有开发,因此重建北京城池实际上有相当困难。可行性较大的工作包括对北京城池现存的城楼、箭楼、角楼和城垣进行保护,以及复建部分城墙。2001年至2002年,位于北京站南的北京内城南城垣东段城墙被整理修复,作为“明城墙遗址公园”开放。2005年至2006年,北京内城东城垣南段遗址整修完毕,也被纳入明城墙遗址公园。目前在讨论中的规划包括恢复北京古观象台段的城墙和敌台,以及复建外城东南角楼、恢复正阳门瓮城等。
❺ 思州古城的唐代古城(遗址)保护与利用
今沿河历史上一直是巴楚黔中地、秦黔中郡、唐黔中道的核心区域,是盛唐黔中首郡——思州的治所;古务州、宁夷郡治于今沿河;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于今沿河所置务川县,历隋、唐、五代、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迁治今务川,治于今沿河长达519年,这个闻名世界的丹砂古县,是贵州历史上唯一设置于隋唐而一直保持建置至今的古县,是贵州建省时唯一的县。《元和郡县图志》载:“隋开皇十九年置务川县,属庸州,大业二年(州)废。武德四年于县置务川郡,贞观四年改为思州,以思邛水为名。“务川县:中下。郭下。本汉酉阳县地,属武陵郡。自晋至陈并为黔阳县地,隋开皇十九年置,因川为名。内江水,亦名涪陵水,在县西四十步。”这说明古思州、古务川县治所在今沿河河东老城。《贵州通志》(万历)载:“废沿河宣抚司:司治江东岸,元至大间与宣慰田氏争职坐,废,遗址尚存。”民国《沿河县志》载:“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春,沿河系谢汝霖旅(刘国圃团)驻防,王督办天培命周源稷由川来思招募。是年二月,周命王木匠率兵争防,谢部退出东岸。王部进驻沙子场,谢部反攻,王部退回,焚烧县署,延及民房甚多,自是两部隔河对峙”。此县署遗址即今河东粮站,现在县署门楼尚在,院墙、基址依稀可辨。今河东居民将其称为新衙门,而将南门泗王庙称为老衙门,因为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思南府移治沿河泗王庙。据考证(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和河东古城现场踏勘),隋务川县(公元559年置)县衙应在今坪上报恩寺。这一带是古务川城的核心,地势较高,平坦开阔,东有桅台坝作军事堡垒,东南有东山之险,西有观音岩和乌江可据,北、东、南三面均有护城河遗迹,不城自固,易守难攻,且交通便利,是古代建县衙的理想场所。北宋末(公元1118年)务川县、思州治迁今务川,县衙址在明清为报恩寺,民国时期为和平镇镇公所,历代均为公用地。桅台坝、东山、花园坡、观音岩、乌杨树沟、廖家嘴、龙砸嘴、三重桥、天生桥、鱼洞沟等地名古韵悠悠;廖家嘴码头在唐代是忙碌的思州码头;田坝当与思州田氏有历史渊源;周家坨、王家朝门等地名记录了古城明清时期文化的兴盛,周家自周述谦于清咸丰癸酉(公元1853年)中进士,周氏一门先后出进士、举人四名,王氏自王有道于明万历间中举后出进士、举人近十人。民国《沿河县志·古迹志》记载:“观音岩,在县东,石壁上有‘观音岩’三字,笔势飞舞,署唐吕碞题。“天生硚(桥),在东岸鱼洞沟。石骨横亘,底深上阔,不施斧凿,天然若硚(桥)。水经其下,人行其上,为涨水时往来要道。“三重桥,在东岸,建于两岩之间,为县东通龚滩必由之路(桥址在今河东粮站与沿河中学之间的鱼洞溪口,为三重石桥奇观,相传一重建于汉代,二重建于唐代,三重建于明代)。“报恩寺,在县东,建于明时,道光九年(公元1827年)邑人萧景仲重修。“观音阁,在县东。《思南府志》载:‘高阁撑云,危栏俯地。山光水色,涤人尘襟。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毁于火。’“泗王庙,建于乾隆间(公元1736—1795年),有亚元萧明程碑叙。前为思南府移治沿河行署,后为弹压委员和分治委员衙门。”可以说,河东古城每一寸都是文物古迹。今河东粮站是原民国沿河县署,门楼尚在,它也是元沿河宣抚司故址和唐思州古城遗址。思州署衙基础依稀可辨,北面、东面护城河及古城墙遗迹尚存。从现存遗迹可推测,唐思州城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其形、其神颇有几分汉未央宫乃至唐长安城的韵味。今河东古城尚有黑巷子、周家坨两条保存完整的古石板街,它们应是唐思州城的重要主干街道,经宋、元、明、清,见证着古城千余年的沧桑。盐会堡、盐会路、官店街、万字号等古地名诉说着古城的商业特色和曾经拥有的繁华。
城镇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保护古城镇、古街区、古村落、典型民族村寨等物质文化遗产,形势严峻。沿河发展小城镇、推进乡村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应是: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找准功能定位,优化区域布局,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思州古城等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沙沱、彭水两电站建设工程移民、国家级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新一轮扶贫开发异地扶贫移民等历史机遇;以建设黔渝湘鄂边区文化生态旅游强县、贵州特色生态农业强县、乌江中下游清洁能源富县和循环工业大县为目标;全面规划,重点突破。近期重点抓好县城和平镇的规划建设:
充分发掘沿河历史,准确定位沿河未来发展趋势,高规格编制城镇发展规划。近期重点抓好河东新区、乌江三桥、旧城改造、防洪堤工程等建设,重塑沿河乌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黔东北、渝东南区域交通枢纽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形象。
因沿河在贵州的区位及乌江之惠,成为贵州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开放前沿是必然的;作为区域水陆交通枢纽,自古如此,唐代尤甚,明清至民国一直保持,建国后因有国道326线和省道411线也一度风光。可近几年来,乌江水道作用弱化,省道411线降为县道,渝怀铁路未过沿河,沿河几千年来的交通枢纽地位被无情取缔了!
盛唐古思州文明、乌江黄金水道、明清盐运经济、传统沿河四宝、鸾塘书院,它们以及它们所展示的辉煌和代表的时代已经远去,成为历史。我们没能让历史凌固,只留下国定贫困县的帽子。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丢失了!
沿河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第一要注意的是再现沿河的历史,展示沿河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再创辉煌。沿河的县城规划、建设,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江城风韵,展示古思州文明。
元朝废沿河宣抚司后,政权机构和城镇重心几乎都在河西,河东的发展受到抑制。也因为这样,唐思州古城的基本格局得以较好的保存,我们沿河,我们乌江,我们贵州才有幸拥有“唐思州古城”这一世界级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可是它坐落在沿河,沿河人最有义务保护好它,也最有条件利用好它。
前几轮旧城改造,已使河西成为颇有现代韵味的新城区。河东古城,仍然得以保存!城南区改造、河东新区建设、移民小区建设告一段落后,就该启动河东古城“改造”了吧。我们主张不要简单的改造,而是要特别保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统研究——综合利用。
特别保护,山西平遥古城、贵州镇远古城可资借鉴;系统研究,思南古城、彭水古城、唐长安城可供垂询;综合利用,贵阳甲秀小区是成功范例。甲秀楼小区既得到了完整保存,又与周边城区十分协调,相得益彰,十分完美,堪称世界典范!
沿河建思州文化小区?还是思州博物馆、思州遗址公园?有待相关专家研究,各界人士献计。总之,要给予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和综合高效可持续的利用。
❻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中国陕西网讯:《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近日编制完成。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范围总面积达75.02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将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数量。
规划范围分三大部分
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巨大,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北大学等单位正式开始展开规划编制,近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正式编制完成。
规划范围包括汉长安城城址区和建章宫、礼制建筑遗址区三个部分,总面积75.02平方公里。保护中将以汉长安城城址区作为重要保护对象,并对建章宫遗址区、礼制建筑遗址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据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介绍,汉长安城城址区规划范围为绕城高速公路北段以南、明光路以西、大兴路以北、西三环路以东的区域,总面积54.81平方公里。建章宫遗址区的规划范围为西三环路以西、陇海铁路以北、建章宫西侧距建章宫西宫墙约380米的规划道路以东、丰产路西段以南的区域,总面积9.38平方公里。
礼制建筑遗址区的规划范围为大兴路以南、丰登北路以西、社稷遗址南围墙向南350米的东西向平行线以北、阿房路以东的区域,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
保护区划分四个等级
规划中将保护区划分为重点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分为1类和2类)、遗址景观协调区四个等级。
对汉长安城遗址的城墙、城门、城壕、道路、宫殿、官署、礼制建筑等汉代遗迹和北朝后期至隋代的宫殿、寺院等遗迹本体进行有效保护,根据本体保存现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保护措施。
对于保护区内的1类建设控制地带即属地下遗址埋藏区和可能埋藏区,现有建筑物和构筑物近期维持现状,远期该区域纳入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护。如建章宫东半部和礼制建筑遗址区部分区域被工厂等单位占压,目前均维持现状,但不得再建新的建筑。2类建设控制地带将以保护遗址空间格局及遗址景观环境为中心,以绿化为主,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数量和规划,建筑物的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建筑物的形式、色调应与遗址景观相协调。
遗址景观协调区内控制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和密度,保持一定范围的空地和绿地,建筑物的形式、色调应与遗址景观相协调,形成遗址外围景观视觉通道和良好的环境背景。
新闻背景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沿用时间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统一帝国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国家的历史标志和象征,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的中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我国历史上辉煌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的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保护的汉长安城遗址,将成为西安市区内面积最大的生态环境优化区、居民休闲区场所和旅游观光地,将优化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
将建1万平方米博物馆
汉长安城遗址在保护中将通过多种方式对遗址、遗物进行展示。将建设四大展示区,还将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解释说,展示对象主要为遗址区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地下和地上的汉代各类遗址、遗物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各类遗迹、遗物,也包括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遗址的地点和保存状况,分别采用露天原状、馆场、标识、基址复原、原状复原、虚拟和模拟等展示方式,实施必要的保护和展示工程,并选择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展示。将形成宫殿官署遗址展示区、东西市遗址展示区、环城遗址展示区、汉代丝绸之路起点展示区、历史民俗文化展示区等主题功能区,形成合理的展示和旅游观光路线,方便市民游览。另外,规划在“西安门”外建设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
绿化面积可达30余平方公里
汉长安城遗址在保护中还将大量种植绿色植物,绿化面积可达30.35平方公里,届时汉长安城遗址将成为西安的绿肺。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将拆除叠压在遗迹本体上和重点保护范围内与遗址保护、展示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清理有害植被。保留的村落和房屋建筑、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将与遗址风貌相协调。
遗址区内无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遗址景观造成破坏的企业,将汉长安城城址区纳入西安市政环卫处理系统,有效防止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另外,将最大范围地进行绿化,从而改善遗迹本体的保存环境、遗址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绿化的位置、程度和植物品种的选择,须符合保护和展示遗迹本体及景观的要求。
据了解,汉长安城城址区规划绿化种植面积16.2平方公里,加上种植各类农作物的土地,绿化面积可达到30.3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段范围内土地面积的66.73%,汉长安城遗址将成为西安的“绿肺”。
保护区内1.4万余居民要迁出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对于居民住房直接叠压在遗迹本体的居民则需要搬迁,据悉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约3946户、14442人要搬迁。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介绍说,2005年,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内有55个行政村、13882户、50788人,其中有1731户居民住房直接叠压在遗迹本体之上,对遗迹造成较大破坏。遗址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其他人为破坏是遗址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此次规划确定逐步搬迁重点保护范围内的村落,在保护范围内的重点保护范围之外、经考古工作确认地下无保存价值遗址的区域,现有居民可不搬迁。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内需要搬迁的居民约3946户、14442人,约占保护范围内现有人口总量的28.44%。
需要搬迁的村落和居民尽可能近地安置,在现有的集体所有的土地范围内实行土地使用功能的置换。将占压遗址本体的村落和居民搬迁到不占压遗址本体的地方;原来的村落用地置换为遗址保护用地和农田,原来的部分农田置换为村落用地。
根据遗址区搬迁居民的需要,在汉长安城城址区保护范围以北的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南侧规划居民搬迁安置地。
相关新闻
梁带村遗址保护严防盗墓
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曾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梁带村遗址将采取严密的安防及环境监控措施保护遗址,并建设博物馆展示出土文物。梁带村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市区东北7公里处黄河西岸。遗址发掘之初盗墓贼十分猖獗,墓葬区有百余座墓葬,而目前也仅有少数墓葬发掘。
❼ 元大都城墙遗址的文物保护
1957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1989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于健安东路西端北侧立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一座,碑高2.5米,宽4米,厚1米。碑面东向刻有600余字的《大都赋》;碑面西向刻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铭,碑文简要介绍了元大都城墙七百余年沧桑变迁。
位于北土城东路南侧的城垣遗址已辟为公园,名“旭芳园”。园内植树六千余株,铺设花纹甬道,建有以种植各种海棠为主的园林景点,取名“海棠花溪”。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❽ 西安城墙的文物保护
建国初期,西安城墙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左”倾思潮的影响,西安城墙曾几度历经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幸而在部分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国家领导和省、市领导及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的坚持下,西安城墙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运,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命运的转折。
1983年开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复,墙体维修加固工程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按照清乾隆年间的墙体结构规格修复。到1990年底基本完工,完成以下两方面工程内容:墙体修复:1、墙体内测夯土包砖;2、封堵洞穴;3、墙体外侧帮补;4、城墙顶面海墁补砌;5、修复垛墙和女儿墙;6、补砌城墙内侧流水槽144个;7、新建、拓修马道(或踏步)13处;8、重建永宁门(大南门)月城;9、券修豁口门洞。
古建筑修复:1、环城建设工程开始后,首先着手维修、加固北门、东门的城楼、箭楼。1983年9月对北门箭楼南边地下的防空洞进行加固处理,使楼体从原来每天下沉8—9毫米控制到每天下沉1毫米。之后,有对东门城楼和箭楼进行全面修葺。2、1983年4月至1987年底,城墙上重建敌楼12座,敌楼参考清末示意图和有关资料设计,重檐歇山面阔3间2层,下层置廊柱。楼基长14.3米,宽9.1米,通高8.8米。3、在南城墙距南门城楼607米处原址修建魁星楼1座,根据现存框础设计,4坡攒尖,2层重檐,正方形,边长9.4米。4、马道门楼,为城墙内侧登城马道入口,门楼多为仿古牌坊式,新建马道门楼14座。5、仿古管理房,为城墙管理人员的工作场所,与城墙内侧的马道入口邻近,房形古朴美观,成为内环路沿途景点。6、南门闸楼,1989年5月与南门月城同时重建。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张俊清编纂出版的《西安胜迹》封面照片为依据仿制。楼内设吊桥的起吊设施,按《武备志》所述建成仿古绞盘式。1989年底完成主体工程,1990年9月竣工。
安全普查:
开展城墙文物安全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病害”情况。对“病害”部位划分安全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城墙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自2005年以来的城墙文物普查结果显示:1厘米以上裂缝214条、较大沉降15处、剥蚀28处、大的鼓胀5处、孔洞大大小小近2000个。
维修工作:
先后对城墙北段74#—75#马面塌陷和沉降、东段86#马面塌陷和裂缝严重部位进行了维修。实施了含光门城墙断面一致和过水涵洞遗址除霉菌、除虫害、除盐害酥粉、夯土松动脱落回填等保护工作。2012年9月,西安的三次大规模强降雨为50年来之最,对城墙文物安全工作造成严重威胁。管委会对此及时采取多种措施,及时处理病害部位,尽力减轻雨水对城墙安全的不利影响。城墙仍有部分病害非常严重,86#马面沉裂、沉降及城墙基础空洞,60#马面裂缝、沉陷和空洞,玉祥门北侧43#马面城墙海熳严重裂缝和沉陷,32#马面墙体裂缝急剧加大,14#、16#—17#、26#、46#、86#马面等处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沉降积水等病害,景区对以上部位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维修。除了对城墙文物本体进行维护维修外,景区对四门城楼、箭楼,城上敌楼进行了油漆彩绘工程。
检测保护措施:
2005年开始,聘请专业单位对城墙重点部位进行全面监测,逐步建立城墙文物保护安全预警系统。2007年建立城墙智能化系统之一安全监控系统,设立监控室,全程安装摄像头61个,保护城墙安全。对南门城楼进行了修缮,对南城墙部分裸露墙体进行了包砌。按照城墙墙体及古建筑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分阶段、分重点实施维修。建立了城墙文物保护巡查制度,确定了城墙墙体外侧重点观测部位26处,安装了观测标志碑,确定了观测点和观测基准数。加强对城墙墙体及古建筑的日常巡查工作。在日常管理方面,公开招聘专业物业公司,对环城西苑、护城河试验段和城墙清扫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对园林养护、卫生保洁、安全保卫、礼仪服务等项目进行委托管理,广大市民反映良好。环城西苑、护城河试验段已经成为展示西安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城墙实行全天保洁也极大地改善了游览环境,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赞誉。
地铁修建保护:
地铁建设者以五项措施力保文物安全:①线路绕行;②盾构施工;③加固钟楼及城墙;④减震;⑤随时监控。西安地铁“避让为先、保护为主”的做法,有效保护了文物古迹。西安地铁二号线的建设为今后的各条地铁线路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确保今后西安地铁建设沿线文物的安全。
立法保护:
2006年初,法制局联合西北政法大学,制定了《西安城墙保护条例(草案)》这部规范西安城墙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同年,西安市人大第一次将《西安城墙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2009年4月29日,《西安城墙保护条例(草案)》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审,并广泛征求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2009年8月28日,西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西安城墙保护条例》。同年9月24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西安城墙保护条例》。
《西安城墙保护条例》09年11月1日开始实施,并规定每年的11月1号设立为“西安城墙亲近日”。该条例由经省和西安市两级人大批准。这部条例是西安“皇城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也为西安城墙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做准备。《条例》鼓励社会各界、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出资建立西安城墙保护基金,用于城墙保护;城墙墙体、城门、城墙内侧20米以内,城墙外侧至护城河外沿的区域以及四个城门内外侧的广场绿地均为保护范围,而城墙内侧20米到100米的区域和护城河外沿180米以内区域为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内乱涂乱画、排污、堆放垃圾、存储危险品或者其它可能损害城墙安全的行为都在被禁之列,擅自在护城河内捕鱼钓鱼也被明令禁止。任何个人和单位不能擅自利用城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利用西安城墙拍摄电影、电视、广告和其它音像资料或者举办大型活动的,必须按照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对于违反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管理机构可以处以最高50万元的罚款。 “城墙亲近日”:
2009年11月1日,《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同时举办城墙亲近日宣传活动。
2010年11月1日,围绕《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颁布一周年,举行了城墙亲近日系列活动在南门吊桥广场举办城墙保护工作图片展。设立宣传台咨询,邀请儿童福利院等单位及市民、游客2000余人免费参观城墙,同时向市民游客发放《西安城墙保护条例》及《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2011年11月1日,围绕《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颁布二周年,举办“亲近城墙,共享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此后,每年延续《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颁布日纪念活动。
学术研究会议: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南京西安荆州兴城等4城市捆绑申报的“中国明清城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山西大同和浙江临海两座城市也有申遗意向,加入到中国明清城墙保护的行列中。此举即为“4+2”模式。
2011年9月11-12日,来自南京、西安、荆州、兴城以及大同、临海6座城市的代表在西安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4+2城市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为六座城市的城墙保护专家和管理者搭建了切磋和交流的平台,并形成了城墙保护的“4+2”模式。
城墙申遗:
西安城墙自1987年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两次,西安城墙申遗的脚步迈进国家《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之前便宣告终结。2003年,西安城墙管理所正式向陕西省文物局递交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告。2006年12月15日西安城墙与南京城墙等一起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录。2011年10月,委托省文物保护中心古建筑研究所编制《西安城墙申遗文本》,10月31日完成初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求“不但要保护文物的个体,而且要保护文物的环境”。政府在为城墙保护创造更良好的周边环境,助推西安城墙申遗。2012年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45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安城墙位列其中。
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
2011年6月30日,西安城墙管委会召开陕西省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筹备会议。2011年7月21日,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管委会正式向市文物局递交关于成立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申请。2011年9月,在西安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城墙保护专业委员会4+2城市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上,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宣告成立,这是西安市探索城墙保护新模式的尝试。
❾ 如何保护古城墙文化遗迹
注重对文化场所的宣传力度,要向民众推广,获得保护的支持力度和市场。
❿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公园保护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城墙破损严重,为保护文化遗产,再现古都风貌,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彻底整治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修复城墙,建设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绿化实施方案是由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设计,崇文区园林局组织施工,公园建设以保护城墙为主,通过营造沧桑、古朴的自然环境,充分展现古都城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 建成后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简洁、朴素、大方,结合城墙遗址自然面貌和各绿化景区的风格特色,由西向东依次形成“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等景区。城墙遗址的保护工作以现状保护、排险加固为主,以少量补缺为辅,最大程度保存城墙的现状,站在城墙下,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会油然而生。
2002年8月17日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整体绿化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明城墙遗址公园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内土建工程及电信电缆、高压加空线、路灯照明等配套设施管线入地工作已经完成。在建设中,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原有的200多棵古树保留了下来,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内种植了以国槐为主,银杏、油松为点缀的乔木,以及花色淡雅的山桃、山杏、海棠等能很好地烘托明城墙气氛的树木品种。在跌宕起伏的微地形上,铺种了12.2公顷大片草坪,形成了开朗的透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