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贡遗址
A. 拉萨修铁路的资料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东经 91°06′,北纬29°36′,海拔3650多米。
邮政编码:850000
区号:0891
英文名:Lhasa
汉语拼音:Lasa
车牌编号:藏A
拉萨市辖7县(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和林周县)1区(城关区)。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55万,其中市区人口近27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
以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为中心的拉萨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龙德庆县。纵目眺望拉萨城,邮电大楼、新闻大楼、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及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拉萨北部当雄全县和尼木、堆龙德庆、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区乡属藏北草原南沿,水草丰美,牧业兴旺,盛产牛羊肉类、酥油和牛绒、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萨河谷,南部属雅鲁藏布江中游,为西藏较好的农业区之一,盛产青稞、小麦、油菜籽和豆类,“拉萨一号”蚕豆更是饮誉中外的良种。拉萨周围具有经济价值和医疗作用的地热温泉遍地,堆龙德庆县的曲桑温泉、墨竹工卡县的德中温泉享誉整个藏区。
拉萨市区地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称。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称为雨季。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00~120天。
交通
*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于2005年10月全线贯通,2007年7月1日正式通车。
*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等。
乘车指南
拉萨至格尔木1165公里,车费200—240元;拉萨至泽当191公里,车费30—50元;拉萨至昌都1121公里,车费280元;拉萨至成都2415公里,车费540元;拉萨至日喀则280公里,车费48—90元;拉萨至樟木754公里,车费130元;拉萨至江孜264公里,车费50元。
自然地理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念青唐古拉山
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举世闻名的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
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
“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藏民对它的崇敬相希望。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异常。山势笔直,险要壮观。
药王山
药王山上是拍摄布达拉宫最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在旅行季节的清晨,经常会有密密麻麻的摄影师和摄影发烧友汇集在药王山上等待第一缕光线照亮布达拉宫的瞬间。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顶。
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有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穿过。过去,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年藏历年来临时,虔诚的信徒都要来此将新幡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
米拉山
米拉山途经墨竹工卡县。米拉山高达4700多米,耸立在拉萨之东,米拉山对于西藏高原的千山万仞来说,虽然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山体,但它却和南部的布达拉山构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分水岭,横于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之中,成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
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对拉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拉萨市民很热爱这条河,每到周未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美食,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很像汉族的野炊。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隆雨类型,水量的大小随着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
拉萨河流域内大部分为山地,山峰高耸,坡度陡峭,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念青唐古拉山脉必育有规模不大的现代冰川,流域右岸支流大部发源于冰川,左岸支流大都发源于湖泊或沼泽。
拉萨河在林周县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县河谷变宽阔,宽约1—1.5公里,开始有河心漫滩出现,漫滩上植被良好,该段河道较规正,两岸分布三级连续的阶地:三级阶地高出河水位40—50米,其表部为厚50—80厘米的砂表土,生长着茂盛的草类,是天然良好的牧场;二级阶地高出河水位20—30米;一级阶地高出河水位10—20米,大部分已被开垦成耕地。
沿河两岸是河谷冲积平原,宽度达1—10公里,耕地面积约57万亩,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粮食主要产区之一。
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委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比邻省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美称。
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00—120天。相对而言,3—10月份气候温暖而湿润,是西藏最好的旅游季节,而通常每年的“五一”是旅行季节的开始。
沿革历史
史籍上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赞所立《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由此可见,拉萨的城名,已经出现了近1200年了。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现在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传说这位少年王子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风和日丽,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他做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
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宣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
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松赞干布制定法律,划分行政区域,分封官职,力主对外交流,赞普属下设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盐商;六匠指噶龙铁匠、噶如鞍匠、弓匠、剑匠、铠甲匠、神塑匠等。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拉萨城的兴盛起着明显的作用。
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为两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别供奉了释迦牟尼八岁和十二岁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山羊驮土建寺的殊胜之举,寺庙取名山羊幻化庙,城市也改名为“惹萨”,意为“羊土城”。
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修造了称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进入拉萨的大门。
自从金城公主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这尊佛像成为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缘于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惹萨”又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
位于拉萨北郊5公里河谷边缘的曲贡新石器遗址距今约为4000—5000年,海拔3690米,该遗址出土了1万多件文化遗物和大量兽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拉萨河谷已有人类活动。曲贡遗址下层中还出土了一枚铜镞,铜镞呈扁平形,经鉴定原料为冶炼所得,表明当时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开始跨入青铜时代。
拉萨城始建于公元7世纪,之前这里叫卧马塘,是苏毗部落管辖的放牧场。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转移到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王朝,并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达拉宫等寺庙宫殿。传说松赞干布驱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们便以“惹(山羊)萨(沙土)”作为这一城市的名称,在汉文古籍中称“逻些”。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前来朝佛的人日益增加,于是围绕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馆、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条环形的八廓街。因为佛教的兴盛,藏族人民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城”,于是“拉萨”(意为圣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称。
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伴随公元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兴起,拉萨成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纳入统一版图,元、明中央政府先后在西藏地方扶持萨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转移至日喀则的萨迦和山南地区。13世纪中叶,前藏十三万户长之一的蔡巴,在拉萨东面修建蔡巴寺、贡唐寺,此后历代蔡巴户长组织力量疏通拉萨河道和加固河堤。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取代萨迦地方政权后,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萨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强化了拉萨的宗教“圣城”地位。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册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政权,以拉萨为政权的中心,拉萨城市有了新的发展。著名寺院在这一时期都有较大规模的修茸和扩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扩建,对拉萨的城市布局产生了影响。布达拉宫的重建及其以后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在布达拉宫以西约2公里处建起了罗布林卡,以后迭经扩建,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园林。由此形成以布达拉宫为中心,辐射八廓街、罗布林卡周围约3平方公里的拉萨古城。
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拉萨,1960年正式设立拉萨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区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内);雪巴列空管辖拉萨市郊洛麦溪、朗如溪、札什溪、折布林溪、蔡溪、蚌堆(仲堆)溪、列乌溪、南木杰岗溪、隆巴溪、札溪、昌谷溪、聂当溪、江溪、东嘎宗、南木吉才溪、曲隆溪、古崩堂溪、德庆宗等18宗溪。
1954年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卫区总管管辖尼木门喀溪、曲水宗、羊八井郭巴、麻江郭巴、堆龙德庆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林周宗、墨竹工卡宗、东嘎宗、德庆宗、达孜宗、蔡溪、列乌溪、南木杰岗溪、洛麦溪、协仲溪、札什溪、曲隆溪、折布林溪、南木溪、聂当溪、朗如溪、蚌堆溪、札溪、隆巴溪、昌谷溪等28宗溪。
1960年设拉萨市,原属绛曲基巧的当雄、达木曲柯尔、白仓溪、达波错斯(色)、旁多溪划入拉萨市。将折布林溪、洛麦溪、朗如溪、蔡溪、曲隆溪、札什溪并入拉萨市区;以林周宗与旁多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合并设林周县(驻松盘);以当雄与羊八井郭巴、宁中郭巴、纳木湖郭巴等合并设当雄县;以达孜宗与德庆宗、蚌堆溪合并设达孜县(驻德庆村);以墨竹工卡宗设墨竹工卡县(驻塔巴村);以曲水宗与色溪、南木溪、协仲溪、聂当溪合并设曲水县(驻雪村);以尼木门喀溪与麻江郭巴合并设尼木县(驻塔荣);以堆龙德庆宗与列乌溪、东嘎宗合并设堆龙德庆县(驻朗嘎)。拉萨市共辖当雄(驻当曲卡)、尼木、曲水、堆龙德庆、达孜、林周、墨竹工卡等7县。
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林芝(驻尼池村)、米林(驻东多村)、工布江达(驻介德)、墨脱4县划入拉萨市领导。墨竹工卡县迁驻工卡;林芝县迁驻普拉。拉萨市辖11县。
1975年林周县由松盘迁驻旁多。
1977年拉萨市辖林周(驻旁多)、当雄(驻当曲卡)、墨竹工卡(驻工卡)、尼木(驻塔荣)、米林(驻东多村)、墨脱、达孜(驻德庆)、曲水(驻雪村)、堆龙德庆(驻朗嘎)、林芝(驻普拉)、工布江达等11县。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拉萨市辖1个市辖区、7个县,分别是城关区、林周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堆龙德庆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
B. 曲贡文化遗址的年代
曲贡文化遗址年代下限为公元前1500年上下,上限为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年代跨度在距今内3500至3750年之间。容当然这个上限还不是实际上的最早年代,估计还可以上推到距今4000年前。这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卡若遗址之后西藏境内的第二个经过科学调查和试掘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其年代比卡若遗址略晚。
C. 我国原始社会古村落遗址有哪些
我国的原始社会遗址如下: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四川巫山龙骨坡(前200万年)
安徽繁昌人字洞(前200万年)
山西芮城西侯渡(前180万年)
云南楚雄元谋人(前170万年)
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蛇(前100万年)
四川古蔺石屏野猫洞
以上,在地质学上属更新世早期。
陕西蓝田人(前100万年)
南京市郊区“南京人”(前六十二万年至五十八万年)
北京周口店人(前505万年)
山西芮城河
河南南召云阳
河北郧县梅铺
大冶石龙头
安徽和县陶店
贵族黔西观音洞
辽宁营口金牛山
本溪庙后山
以上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前五十万年至三十万年左右)。其中最著名的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特征: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
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广东阳春独石子
辽宁营口金牛山人(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陕西大荔甜水沟人(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山西襄汾丁村(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山西阳高许家窖人(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广东曲江马坝人(典型的早期智人)
贵州相梓岩灰洞
湖北长阳下丁家(典型的早期智人)
辽宁喀左鸽子洞
四川资阳县黄鳝溪
云南富源大河乡茨托村(早期智人)
以上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距今约十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云南丽江木家桥人
黑龙江呼玛十八站
吉林安图明月镇人
内蒙乌审旗萨拉乌苏沿岸
宁夏宁武水洞沟
山东新泰鸟珠台新泰人
山西朔县峙峪
贵州普定穿洞人
河南安阳小南海
河北阳原虎头梁
安徽泗洪下草湾人
山西沁水下川
内蒙呼和浩特大窑
四川汉源富林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
广西柳江通天岩
青海可可西里
西藏定日苏热、申扎雄梅
台湾台南左镇、台东长滨
以上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开始,距今前三万至一万年,同属晚期智人。
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遗址
陕西大荔沙苑
河南许昌灵井
山西怀仁鹅毛口
山西沁水下川
封开黄岩洞
江西万年仙人洞
广西南宁豹子头
哈尔滨顾乡屯
满洲里扎赉诺尔
广西武鸣
洞庭湖区人工培植水稻遗址
湖南城头山古城遗址及水稻田、祭坛遗址
以上地质上属全新世,距今前一万年至七八千年。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前六千年至二千年)
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武安西和新郑西北)遍布武安以南和河南中部(前六千年至五千年)
北辛庄、大汶口文化遗址(前五千四百年至二千五百年)。在山东滕县东南和泰安县南,其文化遗存的堆积可分为三期,后期约为公元前4550至4350年间,与磁山文化基本是同一时期。前二千五百年以后,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遗址(前六千年左右),在陕西华县。
大地湾文化遗址(前五千八百年至五千四百年),在甘肃秦安县。分布在渭水流域及汉水上游。
以上均早于仰韶文化,在上述几处遗址中已发现了谷物,人们已掌握了种植、饲养、渔猎,制陶术及编织技术,早于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遗址(前五千年至三千年)属黄帝族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迹,地区较广泛,代表性较强,是考古学上的重要时期。
仰韶在河南渑池。以此为代表的文化遗址遍布于豫、陕、晋、冀等省以及东至鲁西北,北至河套,西至宁夏陇西,南至鄂西北,分为半坡(西安)、庙底沟(三门峡)、西壬村(山西芮城)、王湾(洛阳)、大河村(郑州)、后岗、大司空树(安阳)等类型。
其中:后岗文化下层属炎帝族文化,上层为小屯文化,属商文化。
山西襄汾陶寺村古城遗址(约四五千年前)
马家窖文化遗址(前3300-2050年)
马家窑在甘肃临洮,以此为代表,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种类型。主要分布于东起甘肃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廓和青海河湟地区,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分支,又名甘肃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前2900-1900年)属夏文化。
以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为代表,分布于山东、苏北、皖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及辽东半岛南端、鄂西北、河套东北隅等地。分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以安阳后岗为代表的河南龙山,以城子崖、日照为代表的山西龙山文化(典型的龙山文化),以长安客省庄为代表的陕西龙山文化,以襄汾陶寺为代表的陶寺型龙山文化五种类型
齐家文化遗址(前二千年左右)
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为代表,分布于东起甘肃泾渭,西抵青海河、湟,南至甘南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阿拉善。上承马家窑文化,晚期进入青铜时代早期,约与中原夏朝同时。
红山文化遗址(前3500年左右)
以内蒙赤峰市东北红山后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北部。相对时间与中原仰韶文化大致相当。
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前五千年至二千年)
青莲岗(江苏淮安东北),青莲岗遗址在江苏淮安东北,北阴阳营文化(南京市南大校内)(前五千四百年至三千年),以此为代表广泛分布在江苏淮河下游和宁镇地区以及安徽东南部。
西藏昌都卡若和拉萨市北郊曲贡村遗址(前五千五至四千年)。
四川广汉月亮湾三星堆古蜀国文化遗址(还在发掘中)(前三千年至一千年)
江川李家山、昆明晋宁石寨山战国,西汉时期古滇文化遗址(前二百年左右)
昆明官渡区羊甫头战国时期滇王国文化遗址(正在发掘中)(前五百年左右)
大溪文化(前四千四百年至三千三百年)
以四川巫山大溪遗址为代表分布于东至湖北江陵、公安,南至湖南澧水流域,洞庭湖北岸,北抵汉水中游等地。
屈家岭文化(前三千五百年至前二千六百年)
以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为代表,分布于湖北江汉平原至河南南阳盆地。
河姆渡文化(前五千年至前三千三百年)
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宁波绍兴平原的东部,越海东达舟山群岛。
马家滨、崧泽文化(前五千年至四千年)
以浙江嘉兴马家滨遗址为代表,分布于钱塘江以北,西北至常州一带太湖流域。旧称江南青莲岗文化。后发展为上海青浦县东的崧泽文化,其后,又发展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前三千三百年至二千三百年)
以浙江余杭良渚镇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太湖流域及宁波、绍兴平原西部,旧称杭州湾龙山文化。
其他原始文化:
普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越海至台湾、海南岛。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延续时间较长,各地文化面貌亦各不相同。
D. 拉萨的风土人情
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东经91°07′,北纬29°39′,海拔3658米.拉萨市是祖国西南边睡的重镇,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拉萨素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俗民情独特、名胜古迹众多、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市中心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中国与周边邻国友好关系的日益发展,拉萨将成为中国大西南对外经济、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开放窗口。
拉萨市于1960年设市,现辖堆龙德庆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和城关区七县一区。全市行政区域东西跨距277公里,南北跨距202公里,总面积29518平方公里。总人口50多万人,有藏、汉、回等十多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
拉萨市地处喜玛拉雅山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零下16.5℃,年平均气温7.4℃;降雨量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之称。拉萨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昼暖夜凉,是炎夏难得的避暑胜地。
拉萨,汉文史籍中称“逻些”,其历史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公元七世纪以前,这里叫卧马塘,是苏毗部落管辖的放牧场。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转移到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奴隶制政权,并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和布达拉宫等寺庙宫殿。当时,人们以“惹萨”作为这一城市的名称。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前来朝佛的人日益增加,于是围绕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馆、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条环形的八廓街。由于藏族人民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城”,于是“拉萨”(意为圣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称。
十三世纪中叶,前藏十三万户长之一的蔡巴,在拉萨东面修建蔡巴寺、贡唐寺,此后历代蔡巴户长组织力量疏通河道和加固河堤。十四世纪中叶,帕尔竹巴地方政权取代萨迦地方政权后,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萨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加强了拉萨在宗教发展史上的“圣城”地位。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册封,拉萨作为西藏地方政权的中心,城市有了新的发展。著名寺院在这一时期都有较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扩建,对拉萨的城市布局产生了影响;布达拉宫的重建及其以后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七世纪达赖喇嘛时期,在布达拉宫以西约2公里处建起了罗布林卡;以后迭经扩建,形成了主体建筑“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三座宫殿及其它殿堂,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园林。
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不但为拉萨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推进祖国中原与西藏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两地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和积极的影响。松赞干布被载入了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史册;文成公主被藏族人民誉为“措益白姆”(意为莲花,象征美丽、圣洁),并塑像于雍布拉康、昌珠寺、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等许多寺庙和宫殿内,长期受到瞻仰膜拜。
布达拉宫: 这座高119米的13层古代宫殿,以其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旷世宝藏闻名于世,是藏族建筑艺术与文化繁荣的象征。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古城之西的红山上,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时期,后因战乱失火烧毁,仅存法王洞和超凡佛殿两处。现在所见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十七世纪以后,尤其是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掌权时扩建起来的。除节假日及重大活动外,布达拉宫每天上午对游人开放,门票40元。布达拉山后为龙王潭,潭中有岛,岛上建有龙王宫。
曲贡文化遗址:位于拉萨北郊5公里的河谷边缘地带,海拔3690米。此处发掘出了一些墓葬和灰坑,墓葬有石棺,葬式为屈肢葬。出土了1万多件文化遗物和大量兽骨,以打制石器数量最多,也有少量精美的磨制石器和玉器,以及极少的细石器。磨制的石器有刀镰、镣、链、梳形器等;骨器以锥、针、锻为主,其中有一枚较为少见的针尖开孔为针鼻的骨针。装饰品主要有骨笄、陶耳坠、陶环和石环等,多是用于头部的饰物。曲贡遗址下层中还出土了一枚铜镞,铜镞呈扁平形,经鉴定原料为冶炼所得,表明当时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开始跨入青铜时代。曲贡遗址距今约为4000—5000年。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以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
小昭寺:位于八角街北约500米处,座西朝东,由庭院、神殿、门楼、释迦牟尼像、屋面金顶和内外转经回廊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寺内供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赤金像及众多的佛像和唐卡等,于1962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昭寺创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据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赤金像,行至现在的小昭寺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速建小昭寺。小昭寺亦称上密院,是研读佛经颇有成绩的喇嘛进一步深造的地方。
服饰一条街
朵森格路。这条街除了有两家美容店、两家文具店、两家炉具店、一家铁板烧店,剩下的就是七八十家的服饰店了。这条街不过短短10年的历史,但发展却相当快。据说,早期在这里经营服饰生意的四川人赚了个盆满钵满,没有哪个城市的服饰生意利润有在拉萨这么高,一件在成都、重庆等地只卖10元的衣服,当时在拉萨可以卖到100元。但拉萨人还是愿意掏钱,因为谁也不会为了10元而浪费一张1280元的机票。好景不长,这种曾10倍利润的服饰店的春天只维持了不到5年。听说拉萨钱好赚,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商家竞相来这里开店,很快朵森格路被做服饰生意的挤得满满当当,“门面”顿时成了“洛阳纸贵”,十几二十万的门面转让费让先来者得来全不费工夫。遗憾的是,这条形成规模经营的服饰一条街充斥了太多的“大路货”,当北京路的品牌专卖店越开越多时,朵森格路的服饰一条街渐渐失去往日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现在的朵森格路大多卖的是几十元到一百元的中低价服装,尽管经常还挂出“处理价”的标签,但商家赚取的就只剩“吆喝”了。所以,这条街也成了“新陈代谢”最快的一条街,“门面转让”的字眼屡见不鲜。分析原因——小看了拉萨人的“钱袋子”,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
拉萨,以其传统的魅力和现代的气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逛一逛。对于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里来的游客,他们更多地是到传统的八廓街逛一逛;而对于从农牧区来的农牧民,拉萨的每一寸土地他们都想走一走,瞧一瞧。以下是对拉萨的各条街道进行功能性的归类整理,让各位逛拉萨城的朋友逛得更省时、省事。
酒吧一条街
这是最值得争议的一条街,因为拉萨的酒吧遍布东南西北中。东面的有“布达拉风情”、“岗拉梅朵”、“DUNYE ”、“背包客”、“念酒吧”;西面的有“西街酒车间”、“蓝月亮”、“音乐厨房”、“新起点”、“北京中路52”,在数量上“东”“西”酒吧不分伯仲;在顾客群上,“东”“西”酒吧却各异,东面的主要是游客,而西面的则主要是本地人。如果非要立个名号,那只好归为西郊,毕竟游客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西郊几家酒吧开的时间比较早,而且几家酒吧或挨着或在对面,本地人便把从民族北路口到北京中路52号这短短的50米的区域叫“酒吧一条街”。随着东面酒吧数量上的赶超,这个“酒吧一条街”是不是要易主还不得而知;但是有个折中的办法,因为不管是东面的酒吧还是西面的酒吧,恰巧都坐落于横贯拉萨东西的北京路,干脆叫“东酒吧街”、“西酒吧街”好了。但这么叫,可能民族路的几家酒吧就不乐意了,这个集中了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人民会堂的路是拉萨文化气息最浓的一条路,2003年的夏季,这条路进驻了好几家“吧”兄弟,原本暮色沉沉的路突然变得活泼年轻了几分。“百年孤独”、“食草堂”等四五家酒吧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崛起,成为拉萨人聊天休闲的好去处。人家是“新新酒吧街”,实力也不弱,凭什么让“东”、“西”给瓜分了?
且不管“酒吧一条街”到底花落谁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酒多了,人的话匣子就开了,拉萨的“侃爷”也就多了。
特色食店一条街
当之无愧是德吉路,尤其是德吉北路。这条长不过1000米的路段集中了几十家特色食店。酸、辣、淡、咸各种口味在这里任你挑,各大菜系在这里也都能吃到。不管门面大小,只要你的菜有特色,客满盈门便是家常便饭。其他路段有的饭馆经营不到一年,就贴出了“门面转让”,可这里却越做越红火。要让拉萨人百吃不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可德吉路家家食店口味可谓均独一无二,吃腻了“西部人家”的面,那我到“清花饺子馆”吃饺子;吃烦了饺子,那我到“草原人家”吃羊杂碎;不想吃川味的“潭鱼头”,那我就到“金来顺”尝尝京味的……东西好吃,选择又多,自然口碑就好,现在拉萨人通常请客吃饭,都会首选德吉路,这就说明“酒香不怕巷子深”,“特色”便是赚钱的法宝。
商场一条街
从朵森格路口到康昂东路口长约500米的北京路段,是拉萨的商场集中区。从东到西,这里的商场有新华商城、赛康百货、云龙商场、拉百购物广场。此外,于2002年被辟为步行街的宇拓路集中了拉萨百货大楼、金谷商场、国贸等3大商厦。两街毗邻,形成了一个长500米、宽100米的矩形购物区,如果是走马观花的话,在一个小时内便可看完。如果要挑一个商场慢慢逛,笔者建议到拉百购物广场。该广场于2003年12月开张,是拉萨商场百货业的后起之秀。它的一楼设有超市、快餐店、手工艺品店;二楼是各种品牌服饰专卖区;三楼是床上用品专卖区。尽管它不论从面积还是货品的数量都跟内地的大商场有不小的差距,但在拉萨各商场中,惟独它最接近大商场的标准。在空间感上,它最让人感到宽敞舒适。尤其它的中间部分,采用镂空设计,透明的玻璃天窗增加了空间的宽敞度,达到了一种留白的效果;在装饰上,垂挂下来的巨大中国结增添了几分喜庆气氛;最值得加分的一个环节,就是二楼和三楼的连廊边设置了长椅,供顾客休息。千万别小看这几张椅子,它恰恰是一种人性化的“点睛之笔”。如果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商场太小了,逛起来不过瘾,这也是拉萨所有商场的一个通病。不过,话说回来,面对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城市消费群体,过分的铺张反而是一种浪费。小而精致——这就是我们拉萨商场的特点。
E. 曲贡遗址的发现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由于曲贡文化遗址的年代位于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所以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早期历史和丰富完善西藏原始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证明西藏高原的远古先民已创造了堪与中原新石器文化相媲美的西藏古文化。曲贡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对于进一步认识藏中或西藏本土的远古文明的特征、内涵等方面提供了很重要的参照标尺~
F. 藏区四大古遗址
象雄王国遗址
遗址距今约1600多年。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本教就形成于此时。公元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如今与着名的达果雪山、当惹雍错并存的象雄遗址存有无数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和观光。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迷。难怪今天有许多人煞费苦心仍找不到有关象雄文化遗址的蛛丝马迹,这也许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象雄是游牧民族。它不属于土地的文明”。
象雄的都城据本教传说是在被称为琼隆银城的地方,琼隆在今阿里扎达境内。扎达土林中确实有不少早期的人类洞窟遗址和岩画。在那曲尼玛县文部乡办事处不远的穷宗有大片遗址,也被称为象雄都城之所在。穷宗附近的当惹雍错是本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边今存一建于悬崖山洞中的寺庙——玉本寺,相传为本教最古老的寺庙,香火尤盛。
西藏古格王国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地区扎达县托林镇扎布让村西南约1公里处,是古格王国遗留下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群遗址,同时也是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约始建于公元10世纪前后,是吐蕃王朝第九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吐蕃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
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地区昌都县以南约12公里处的卡若镇卡若村,属于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约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是西藏自治区历史上首次科学发掘的古文化遗址,是考古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另两项为拉萨曲贡文化遗址、藏北细石文化遗址)。该遗址面积约3.8万平方米,出土文物多达3万余件,包括石器、玉器、骨器和陶器等。
曲贡文化遗址
1984年10月,西藏考古学家在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处4000年以前的拉萨先民村居遗址,把拉萨的文明史推到4000年之前。曲贡文化遗址分布在曲贡村和军区总医院北面的山坡下端,坡上是裸露的山崖,坡下是拉萨河谷地。这个古老的村庄东西约150米,南北约30米,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是迄今在西藏发现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多种文化并存的遗址之一。被誉为拉萨的“半坡”。
G. 我国有史以来全部重大的考古发现有哪些
1、北京周口店遗址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2、云南元谋人遗址
3、陕西蓝田人遗址
4、金牛山遗址及金牛山人
5、马坝人遗址
6、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
7、丁村遗址
8、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9、玉蟾岩遗址
10、裴李岗遗址
11、贾湖遗址
12、兴隆洼遗址
13、大地湾遗址
14、仰韶遗址
15、半坡遗址
16、姜寨遗址
17、后冈遗址
18、庙底沟遗址
19、大汶口遗址
20、河姆渡遗址
21、大溪遗址
22、城头山遗址
23、屈家岭遗址
24、崧泽遗址
25、马家窑遗址
26、柳湾墓地
27、牛河梁遗址
28、城子崖遗址
29、良渚文化遗址群
30、石家河遗址群
31、陶寺遗址
32、王城岗遗址
33、齐家坪遗址
34、卡若遗址
35、石峡遗址
36、东湾仔北遗址
37、圆山遗址
38、二里头遗址
39、东下冯遗址
40、夏家店遗址
41、大甸子遗址和墓地
42、偃师商城
43、郑州商城遗址
44、盘龙城遗址
45、安阳殷墟遗址
46、吴城遗址
47、新干大墓
48、三星堆祭祀器物坑
49、周原遗址
50、丰镐遗址与墓地
51、琉璃河遗址
52、晋侯墓地
53、三门峡虢国墓地与上阳城遗址
54、晋国故城遗址
55、郑韩故城
56、燕下都遗址
57、曾侯乙墓
58、纪南城周围的墓葬群
59、中山王陵
60、铜绿山矿冶遗址
61、秦咸阳城及秦宫殿遗址
6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63、睡虎地与龙岗秦墓
64、汉长安城遗址
65、居延汉代遗址与简牍
66、西汉帝陵与陵园遗址
67、烧沟汉墓
68、银雀山汉墓
69、满城汉墓
70、汉代楚王陵
71、马王堆汉墓
72、南越王墓
73、石寨山滇人墓地
74、汉魏洛阳城
75、楼兰故城遗址
76、尼雅遗址
77、邺城遗址
78、走马楼孙吴简牍
79、南京东晋——南朝帝王陵墓和大族家族墓地
80、集安高句丽王室与贵族墓葬
81、云岗石窟
82、龙门石窟
83、敦煌莫高窟
84、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
85、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86、隋唐洛阳城遗址
87、隋代虞弘墓
88、唐代帝陵陪葬墓
89、法门寺塔基与地宫
90、阿斯塔那墓地
91、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92、南唐二陵
93、白沙宋墓
94、辽陈国公主墓
95、龙泉青瓷窑址
96、耀州窑遗址
97、西夏王陵
98、古格故城遗址
99、元大都遗址
100、明定陵
H. 曲贡文化遗址的发掘历程
曲贡文化遗址和石室墓墓地最早发现于1984年11月,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普查队的更堆等人在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的一次文物调查中发现了散布在地表的一些文化遗物,发现了曲贡文化遗址。当时采集到不少陶片和打制石器,而且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找到了文化堆积层。试掘简报《拉萨曲贡遗址调查试掘简报》于次年发表在1985年第9期的《文物》上,从而使这个发现受到关注。
1989年7月~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仁湘应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邀请,进藏考察了西藏地区的一些重要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群,多次踏勘曲贡文化遗址,采集到一批文化遗物,确认它是高原一处少见的古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鉴于遗址还在继续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当即与文物管理委员会方面商量了保护措施,并开始计划抢救性发掘。
1990年8月~9月,由新组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与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联合发掘队,对曲贡文化遗址和墓地进行首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有了重大发现。在第一阶段发掘的500平方米,就出土近万件文物。出土石器大多为打制石器,有石刀、石梳、石磨等农业生产工具陶器有单、双耳罐,大肚高颈罐和工艺水平极高的棱形纹黑陶罐。还发现墓葬坑和四具完整的人骨架。这次发掘总面积达到2337.5平方米,揭露了一批重要的遗迹,清理了一批石室墓,出土大量文化遗物,基本弄清了遗址的面积、文化堆积的时代和性质。发掘结束后进行了初步整理,并于次年刊出了《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等两篇发掘简报,发表于《考古》1991年第10期。参加第一次发掘的人员有王仁湘、赵慧民、古方、李永宪、姚云书,译员为次旦格列。
1991年8月,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规模较小,面积为75平方米。这次发掘,了解到遗址早期自然破坏情况,摸清了洪水形成的冲沟对遗址的破坏性切割状况。参加发掘的人员有唐际根、张燕、旺堆次仁(兼译员)、王仁湘。发掘后刊出《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
1992年6月~7月,对遗址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主要目的是补充采集土样进行分析,同时对石室墓墓地的分布范围及破坏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发掘面积为775平方米。参加发掘的人员是赵慧民、古方,译员为次旦格列。
I. 有没有书介绍吐蕃王朝之前的西藏历史
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一个省级的自治区,其全称为西藏自治区。西藏的面积为120万平方公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人口为262万,其中藏族占95%以上,其他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等。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从北到南有四个巨大的由西向东延伸的山脉,即: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脉、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这些山脉中间扩开,两头聚拢,西部形成帕米尔高原“山结”,东南形成横断山“山束”,使得整个青藏高原在地形图上象一个内装重物、两头扎紧的大口袋。在高原的内部,南北并列的山脉和山脉之间的台地又形成一个一个小的口袋。如同在一个大口袋中装着若干个小口袋。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占整个青藏高原面积的一半还多。西藏的总体地形构造是夹在喜马拉雅山和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这南北两道高墙之间的西北高东南低的三级阶梯,即是:1、藏北高原,约占西藏面积的2/3,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除西南角的几条河以外,多数是内流河,形成众多的高原湖泊;2、雅鲁藏布江流域,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河流都汇入由西向东的雅鲁藏布江;3、藏东峡谷地带,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到金沙江,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和河流变为北南走向。
从地形上看,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山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大多数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都集中在这里,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势陡降,很快与印度炎热潮湿的恒河平原相接,形成南麓和北麓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相差悬殊。而在西面、北面和东面,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相连接,气候和自然景观逐步过渡。由于海拔高,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所以高原气候寒冷而且干燥。拉萨1月平均气温为-2.2℃,7月平均气温为15.1℃;那曲1月平均气温为-13.9℃,7月平均气温为8.9℃。西藏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在10℃以下,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都比同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整个青藏高原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拉萨和日喀则为120~180天,那曲地区仅有60~80天,没有严格意义的夏季。年平均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数,西藏拉萨约为173.3天,日喀则为189.7天,那曲为276.9天;而年平均最高气温高于10℃的天数,大部分地区在50天以下,最高的也不到180天。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7、8两个月,年降水量拉萨为453.9毫米,阿里噶尔镇为60.4毫米,那曲为406.2毫米。冬春多暴风雪,夏秋多雷暴、多冰雹,那曲年平均雷暴日在85天以上、雹日在35天以上。西藏又是多风的地区,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日数拉萨为32.4天,日喀则为59.3天,而那曲和阿里的牧业区为100~150天,最多的地方可达200天。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西藏的植被呈垂直分布,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有森林,再往上依次是灌丛草甸、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雪线以上的高峰峻岭,终年冰雪覆盖,为大片的雪山冰川,类似地球的南北两极的景观。从整体来看,西藏的大部分地区是荒漠草原,不适宜农耕,只有少部分气候比较温暖的河谷由于日照长、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具有发展高原灌溉农业的有利条件,但耕地总面积不到27万公顷,大部分地区为高原游牧区。虽然西藏牧业分布地域辽阔,但是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积有限。草原牧草生长季节短,产草量低,载畜量低,而且多风雪灾害,生产很不稳定。农田必须有水利灌溉,庄稼才能生长成熟,因此耕地分散在河谷地带,一年只能一熟。繁衍生息在西藏的各个民族,是在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不断的艰苦拼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彩釉双体陶(卡若遗址出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藏各地陆续发现了一批古人类活动遗址,有一部分属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这说明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在西藏高原。其中对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北郊曲贡遗址的发掘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卡若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出土大型石器近7000件,有铲、斧、锄、犁和切割器、刮削器、砍砸器等工具;骨器400多件,有骨锥、骨针等;陶片20000多件,陶色有红、黄、灰、黑四种,有陶罐、陶钵、陶盆等。另外,卡若遗址还出土了猪、羚羊、狍子等十几种动物的骨骼,以及大量的粟类谷物,还有房屋遗址27处,有石墙、灶、灰坑等。据考古学家鉴定,卡若遗址的年代距今4000多年,它证明当时西藏人类种群的一部分正逐渐进入定居时代,生产活动已从采猎扩展到兼营农业和饲养家畜。考古学家还认为,卡若遗址是一座至少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村落,卡若文化与黄河流域的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的进化水平基本相同,而且文化内涵有很大的相似性。(《昌都卡若》,文物出版社,1985;侯石柱《西藏考古大纲》,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曲贡遗址有早期石板墓两座,灰坑十多个,出土石器有近万件之多,骨器有古针、骨锥等,特别是一枚骨针在针尖穿一针鼻,针尾无鼻,其原理与现代缝纫机针相似,是全国史前遗址中首次发现。陶器有单耳罐、双耳罐、高领鼓腹罐等,外表打磨光滑,压有变化多样的几何纹饰。另外,曲贡遗址中发现双肩石铲、石磨盘,表明4000年前拉萨一带农业经济已经产生。(王仁湘《拉萨河谷的新石器时代居民——曲贡遗址发掘记》,《西藏研究》1990年第4期)
切割器西藏旧石器中期遗存(日土县采集)
新石器时期的各种石器(昌都卡若遗址出土)
藏族的传说和古籍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青藏高原的远古居民。藏族古老宗教本教的文献中,认为世界最初是由五种本原物质产生的一个发亮的卵和一个黑色的卵,从发亮的卵的中心生出人间的始祖什巴桑波奔赤,人类是从什巴桑波奔赤的后裔--天界和地界的神当中繁衍出来的。还有的传说认为是由猕猴和岩魔女的结合传出西藏的人种,并且认为藏族最初的祖先就生活在雅鲁藏布江边的泽当的附近,这一传说可能是古人类对祖先来自森林地区的模糊的记忆。藏文《第吴宗教源流》和《智者喜宴》记载说,西藏地区在人类出现之前曾经由十种(或十二种)非人统治过,那时西藏地区就被称为“博康”(bod—khams)之地,而“博巴”(bod—pa)正是藏族古往今来一贯使用的自称,可见是由地域的名称演变为民族的族称。而青藏高原周边的一些民族,例如羌族、纳西族、普米族的创世神话传说则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区。依据近年在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民间的神话传说以及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古人类最初活动的地域应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森林地带,后来随着使用火的出现、人类抵御猛兽的能力的增强、人类食物的种类的增多,逐步沿着河流分散,分布到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雅隆河流域,并在这些河谷地带发展出早期的农业和驯养家畜。在农业发展到可以养成畜群并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将狼驯化为狗以后,古人类才能够在辽阔的草原上生存并发展起大规模的畜牧业。以奶酪肉食为主提高了牧民的体质,畜群的增长需要寻找新的草场,这使得游牧部落有可能和必要进行长途迁徙,向更大的地域扩散。从藏北草原翻越唐古拉山到达长江、黄河源头的游牧部落,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广大草原地带发展成一个又一个的部落联盟,并继续向东发展到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部落接触交往,这就是汉文古籍中所记载的芜人(汉文史料解释羌为西方牧羊人,其实际意义还有待研究)和西羌部落。向东发展的羌人部落有许多先后加入到黄河中下游的汉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之中。另一部分从青海南下经过横断山脉进入云贵高原,甚至远到缅甸,发展成藏缅语族的一系列民族,从其语言上的相近还能够看到他们在民族起源上的亲缘关系。而留在青藏高原上的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经过唐代吐蕃王朝的统一,形成为藏族。羌藏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可能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即使不把羌人作为藏族的主要来源,羌人在藏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无可怀疑的。”(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28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和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形成过程相同,西藏的古代居民最初也是以血缘亲属关系组成各个血缘氏族,由血缘氏族组成血缘部落,并且经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演变到父系氏族社会。《汉藏史集》说藏族先民最初分为塞(se)、穆(rmu)、东(stong)、董(ldong)四大族系,由此四大族系繁衍出大部分的吐蕃人。又说由四大族系分为查(dbra)、祝(vgru)、董(ldong)、噶(lga)、韦(dbas)、达(brdav)等六支,每一支又分为十几个支系。藏语称姓氏为rus—pa,本意是“骨头”,亦译“骨系”,就表明姓氏和血缘有密切的关系。古代部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的迁徙,由一个部落分化为若干部落,或者由于部落之间的通婚、结盟、战争征服等原因,几个部落合并为一个新的部落。为在频繁的争夺水源、牧场、田地和属民的部落战争中存在和发展,一些部落由临时的同盟发展为固定的联盟,或者被征服的部落附属于战胜的部落,形成部落联盟。同时在部落中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和等级的差别,一些部落的首领变成了部落的贵族,并把自己的财富和权力遗传给自己的子孙,出现了“王”和“臣”、贵族和平民的区别。战争中的俘虏被当作奴隶使用,被征服的氏族部落成为战胜者的附属,要向战胜者交纳差税,在战争中提供兵员。部落联盟处在不断的分化和组合的过程中,一些部落联盟衰败了,一些新的部落联盟又起而代之。
聂赤赞普被雅隆部落牧人拥为首领(罗布林卡壁画)
到公元6世纪时,藏族先民的部落群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发展和分化组合,形成大大小小的数十个部落联盟。其中分布在西藏地区的有所谓“四十小邦”,由四十小邦又合并为“十二小邦”。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十二小邦中有:“象雄”,位于西部阿里、拉达克一带,汉文史籍称为大小羊同,认为是西羌的一个部落;“娘若切喀尔”、“努布”、“娘若香波”,位于后藏江孜一带;“卓木南木松”,位于亚东到锡金一带;“几若江恩”、‘岩波查松”、“龙木若雅松”,位于拉萨河流域“雅茹玉西”、“俄玉邦噶”、“埃玉朱西”,位于西藏山南一带;“工布哲那”,位于工布地区;“娘玉达松”,位于娘布地区;“达布朱西”,位于塔工地区;“琛玉古玉”,位于桑耶地区;“苏毗雅松”,位于藏北草原直到玉树、甘孜地区,汉文史籍称它为西羌中的一个大部落。另有后来建立吐蕃王朝的“悉补野”部落,位于山南琼结一带。
古时早期的冶金术(布达拉宫唐卡)
在这些小邦中,有比较详细的历史传说记载的是悉补野部落。依据古老的传说,该部的第一代首领也 是吐蕃王室先祖涅赤赞普是从天界下降人间,降临雅拉香波神山,被当地牧人拥戴为王,由于是牧人以颈为坐椅把他抬回来的所以称为“涅赤赞普”。而本教文献则记载他是从波密一带迁徙到琼结地方,然后发展起来的部落首领,由于他来自波密,因此被称为“悉补野”。(恰白次旦平措等《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上册,西藏古籍出版社,1989年)涅赤赞普的时代在雅隆河谷修建了雍布拉岗的官室,说明当时雅隆河谷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和牧业。涅赤赞普又传到止贡赞普,在部落联盟的内部斗争中,止贡赞普被属下的小部落首领罗阿木达孜杀死。涅赤赞普的两个儿子被流放到工布,其中的聂歧当了工布的小王,夏歧举兵报仇,夺回了王位,改名为布德贡杰,为止贡赞普修建了陵墓,并兴建了琼结的琼瓦达孜城堡。萨迦索南坚赞《王统世系明鉴》说。在布德贡杰的时代已能烧制木炭,冶炼铜、铁、银等金属,还修渠引水,灌溉农田,并且制造犁轭,用二牛共轭耕田。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畜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因而人口增加,部落繁盛。部落联盟的发展带来了部落首领的王权的提高,在涅赤赞普时辅助赞普的是“三尚一论”,“尚”是舅氏,即亲缘部落的首领,“论”是赞普的家臣,还带有明显的部落联盟的特征。到第十六代赞普岱处保南木雄赞时,开始设置了“大论”(即大相),以后又出现了为赞普管理收纳贡赋的“岸本”(财税官)。各个部落首领和贵族要向赞普盟誓,效忠赞普 臣下的官位、领地、属民已被认为是来源于赞普的封赐,如果臣下不忠,赞普可以处以刑罚,剥夺其封地和属民;在臣下的家族发生绝嗣即没有男性后裔继承的情况下,其封地属民要由赞普收回,由此确定了赞普和臣下的君臣的关系。
到第二十九代赞普达市聂西时,雅隆悉补野部落已经基本上统一了雅鲁藏布江南岸地区,并力图向江北发展。此时拉萨河流域存在岩波查松(在澎波一带)和几若江恩两个小邦,《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说岩波查松之王森波杰达甲吾溺于恶政,臣下怨愤,其家臣念几松那保劝谏,不被采纳,反被逐出大臣之列,念几松那保乃归降几若江恩之王森波杰墀邦松,杀死达甲吾,几若江恩吞并了岩波查松。墀邦松把达甲吾的辖地析出一部分划归念几松那波管辖,作其奴户。这说明给功臣封授土地和属民,已是当时的一种习惯。此后,被墀邦松划给念几松那波的属民娘曾古对念氏不服,向墀邦松申诉,遭到墀邦松的斥责。墀邦松的岸本韦雪多日库古和内相线墀热顿孔争斗,韦雪多日库古被杀死,其弟韦义策要求墀邦松作主,要线墀热顿孔赔偿命价,被墀邦松拒绝。于是深恨墀邦松的娘氏和韦氏秘密盟誓,要归附悉补野部,推翻墀邦松。后来参加这一密谋的还有他们的亲戚朋友农氏和蔡邦氏。他们派人到琼结和达布聂西联系,达布聂西虽然有一个妹妹嫁给鼓风炉邦松,还是同意了消灭墀邦松的计划。在准备出兵的时候达布聂西去世,其子伦赞继承赞普位,继续这一计划,发兵一万,渡过雅鲁藏布江,在娘氏、韦氏、农氏、蔡邦氏的配合下,攻灭几若江恩小邦,占有了拉萨河流域。群臣给伦赞上尊号为朗日伦赞,朗日伦赞也论功行赏,给娘氏、韦氏、农氏各封给1500户属民和土地,给蔡邦氏封给属民300户。此后又有后藏娘若切喀尔小邦的大臣琼保苏孜杀死其王,以后藏的土地和两万户属民来献,朗日伦赞也对他加以封赏。至此,悉补野部统一了雅鲁藏布江的中下游地区,也即是西藏的主要的农业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