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魏魏文侯遗址
⑴ 想知道: 中国 古代的相州 在哪
相州,古州名,即今安阳。北魏置,北魏天兴四年(401年)以邺行台所辖六郡(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改设为相州。州治在邺城(在今安阳市近郊,临漳县西)。 永熙三年(534年)冬十月,高欢立清河王子善(时年11岁)为帝,改元天平,从洛阳迁都于邺,改相州为司州。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欢次子)灭东魏,改国号为齐,仍都邺城,司州为都畿。 承光元年(577年)正月,周军破邺灭齐。周以司州为相州。
2003年版《中国古代史》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时说“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对于相州既无注释,又在地图上找不到,它与抗金名将岳飞的家乡“相州汤阴”的“相州”是否为同一个地方呢?
隋朝以前的相州在邺城(即旧邺城,在今临漳县西南,安阳市北)。
古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任命西门豹为邺县令。此后的西汉和东汉初年,邺城是魏郡首府。从东汉末年起,历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6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6年,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有“六朝故都”之称。
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邺。北魏天兴四年(401年)夏四月,北魏撤销邺行台,以所辖6郡(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改设相州(取商代第十二代帝王河亶甲居相之义为州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治所仍在邺城。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冬十月,高欢至洛阳,因孝武帝西去长安(称西魏),遂立清河王亶世子善见为帝(即孝静帝),改元天平。高欢以洛阳久经战乱,决议迁都于邺,改相州为司州,史称东魏,都邺16年。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高欢次子)篡魏,改国号为齐,仍都邺城。北齐承光元年(577年)正月,北周军队破邺灭齐,北周以邺为相州。北周末,杨坚毁邺城,迁州治于安阳。
而隋朝以后的相州在安阳古城(即新邺城,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区西郊)。
北周灭北齐攻克邺都后,周武帝惊服于邺都的建制的壮丽,为崇尚节俭,下令拆毁邺城宫殿建筑,将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迁至安阳城,治所在今安阳市龙安区龙泉村。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尉迟炯拥兵邺城反叛,杨坚将其镇压后,将邺城付之一炬,下令将居民南迁40里,以安阳为相州治所,故安阳有邺城之称。
隋代仍称安阳相州,开皇十年(590年)邺县治所迁回原地邺,复安阳县建制。又分置相县,治所在今安阳北关一带。大业三年(607年)废相县入安阳县。唐承隋制,安阳为相州邺郡属县,治所在安阳。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史朝义所属节度使薛嵩降唐。唐以相、卫、邢、贝、磁等六州置昭义军,薛嵩为节度使,治所仍在安阳。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十一月置彰德军于相州,增辖澶、卫二州之地。宋代地理志仍称相州、邺郡、彰德军。建炎二年(1128年)九月,东京留守统制薛广于相州战死,知州赵不试城破自杀。安阳即为金兵所据。天会七年(1129年)金只置彰德军节度,不再用相州、邺郡的旧名称。此后各代地方区划亦不再用相州这一名称。
综上所述,北魏时期以制造军刀著称的相州应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一带),直至东魏时(534~549年),相州牵口水冶(用水鼓炉冶铁)仍全国闻名。而抗金名将岳飞的家乡相州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
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大象二年(580),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40里之安阳城(安阳市老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隋大业元年(605),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又分置相县,治所在(今安阳北关区一带。)大业三年(607年)废相县入安阳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相州隶属河北西路.
唐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史朝义所属节度使薛嵩降唐。唐以相、卫、邢、贝、磁等六州置昭义军,薛嵩为节度使,治所仍在安阳。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十一月置彰德军于相州,增辖澶、卫二州之地。
宋代地理志仍称相州、邺郡、彰德军。
建炎二年(1128年)九月,东京留守统制薛广于相州战死,知州赵不试城破自杀。安阳即为金兵所据。天会七年(1129年)金只置彰德军节度,不再用相州、邺郡的旧名称。63年后金明昌三年(1192年)始以军升为府,仍以军名彰德为府名。当时辖县有四,安阳、林虑、汤阴、临漳。以后均称府。元、明、清、各代地方区划亦不再用相州这一名称。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相州,邺郡。望。开元户七万八千。乡一百五十一。元和户三万九千。乡二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又为殷盘庚所都,曰殷墟,项羽与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魏文侯使西门豹守邺是也。秦兼天下,为上党、邯郸二郡之地。汉高帝分置魏郡,理邺。後汉末,冀州理之,韩馥为冀州牧,居邺。其後袁绍、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册命操为魏公,居邺。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太守为魏尹。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仍置司隶校尉。
苻坚平邺,以王猛为冀州牧,镇邺。後魏孝文帝於邺立相州。初,孝文帝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帝从之,盖取内黄东南故殷王河?甲居相所筑之城为名也。至东魏孝静帝又都邺城,高齐受禅,仍都於邺,改魏尹为清都尹。周武帝平齐,复改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邺城移相州於安阳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业三年,改相州为魏郡。武德元年,复为相州。後或为总管,或为都督。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东都五百八十里。北至?慈州六十五里。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东取临?县北至邢州二百六十五里。东至魏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纱,凤翮席,胡粉,知母。赋:绵,绢,丝。
管县十:安阳,邺,成安,内黄,尧城,洹水,临漳,临河,汤阴,林虑。
安阳县,紧。郭下。本七国时魏宁新中邑,秦昭襄王拔之,改名安阳。汉初废,以其地属汤阴县。晋於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阳县,属魏郡,後魏并入汤阴。隋开皇十年置安阳县,属相州。皇朝因之。
韩陵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东魏丞相高欢破尔朱兆众於此山。
洹水,西南自林虑县界流入。虑,音闾。
邺县,紧。二。南至州四十里。本汉旧县,属魏郡。晋以怀帝讳,改邺为临漳县,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冉闵及慕容隽洎东魏、高齐并都於此,其县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浊漳水,在县北五里。西门豹为邺令,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内。後史起为邺令,又引漳水溉邺,人歌之曰:“邺有贤令,号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泻卤生稻粱。”今天谷井堰,即其遗址也。
故邺城,县东五十步。本春秋时齐桓公所筑,自汉至高齐,魏郡邺县并理之。
今按魏武帝受封於此,至文帝受禅,呼此为邺都。
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
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成安县,上。四。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土地斥卤,故曰斤丘。其地旧属邺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都尹。周平齐,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皇朝因之。
浊漳水,西自滏阳县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本春秋时乾侯邑,汉以为斥丘县。《左传》曰:“公如晋次於乾侯。”
内黄县,紧。三。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属魏郡。河以北为内,南为外,故此有内黄,陈留有外黄。後魏省,隋开皇六年重置内黄县,属相州。武德二年,於黎阳县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州,县属相州。
荡水,南去县七里。
黄泽,在县西北五里。
故殷城,在县东南十里。殷王河?甲居相,因筑此城。
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
尧城县上。西至州四十里。本汉内黄县地,晋於此置长乐县,高齐省长乐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分临漳洹水二县於此重置长乐县,十八年改为尧城,因所理尧城为名也。
洹水,在县北四里。
丹朱墓,在县东一里。
洹水县,上。三。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内黄县地,晋於此置长乐县,属魏郡。後魏省,孝文帝复置长乐县,高齐省入临漳县。周武帝分临漳置洹水县,因洹水流入,即以为名,属魏郡。隋开皇三年割属相州,皇朝因之。
洹水,西自尧城县界流入。
鸬鹚陂,在县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鱼之利,州境所资。
永济渠,西去县二里。
临漳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邺县地,东魏孝静帝分邺县之地,於邺城中置临漳县。周武帝平齐,自邺城移临漳县於今理,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皇朝因之。
东山池,在县西南十五里。东魏相高澄所筑,引万金渠水为池,作游赏处。
鸬鹚陂,在县东南三十里。与洹水县同利。
袁绍墓,在县西北十六里。
临河县,上。二。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黎阳县地,隋开皇六年分置临河县,属卫州。其城本春秋时卫新筑城,十六年改属黎州,大业二年又改属卫州。
武德二年,重置黎州,县属焉。贞观十七年废黎州,以县属相州。
黄河,南去县五里。
汤阴县,上。二。北至州四十里。本七国时魏汤阴邑也,汉以为县,属河内郡,县有荡水,因取名焉。晋属魏郡,後魏省。隋开皇六年重置汤阴县,属相州,十六年改属黎州。武德四年,分安阳置汤源县,属卫州,六年改属相州,贞观元年改为汤阴,从汉旧名。
荡水,西去县三十五里。
牖里,一名?里,在县北九里。纣拘西伯之所也。
林虑县,上。一。东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隆虑县,属河内郡,以隆虑山在北,因以为名。後避殇帝讳,改曰林虑,属朝歌郡。晋属汲郡。後魏太武帝省入邺县,文帝立,复属魏郡。周武帝置林虑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相州。武德二年又置岩州,五年废,县又属相州。
林虑山,在县西二十里。山多铁,县有铁官。南接太行,北连恒岳。
⑵ 古文翻译
魏文侯封太子击到中山去。过了三年,没有派使者往来两国之间。有一位舍人,是赵国人,名叫仓唐的,进谏说:“做人子女的,三年未知父亲的消息,不能叫孝顺;做人父亲的,三年不管儿子,不能叫慈爱。君上为什么不派遣人出使大国呢?”太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尚未得到可以出使的人。”仓唐说:“我愿意奉命出使。请问君侯有何嗜好?”太子说:“君侯嗜食晨凫,喜爱北方的犬。”于是就派遣仓唐牵着一双北犬,奉着一双晨凫,献给文侯。
仓唐到达后,请求谒见,说:“我是您罪孽深重的儿子击的使者,不敢列于大夫的朝廷,谨利用空闲的时间,奉着晨凫,敬献给您的庖厨,牵着北犬,恭敬地上奉给您的近臣。”文侯高兴地说:“击爱我,知道我的嗜欲,知道我的喜好。”因此召见仓唐,说:“击身体没有毛病罢。”仓唐说:“嗯!嗯!”这样一问一答,一共三次,忽然说:“君上派出太子,封他为国君,直呼他名字,是不礼貌的。”文侯吃惊地改变脸色,问道:“你的君王还好吗?”仓唐说:“我要来的时候,他尚在宫庭里拜送书信呢!”文侯回头指着左右侍者说:“你的君王,身高和谁一样。”仓唐说:“按照礼节,比拟一个人必须找适当的对象,诸侯不可有所匹敌,因此找不到比拟的对象。”文侯说:“他身高跟寡人比如何?”仓唐说:“君上赐给他外府的皮裘,还能穿得,赐给他的尺带,不必再更改。”文侯说:“你的君王研究什么?”仓唐说:“研究《诗经》。”文侯说:“《诗经》中他喜好什么?”仓唐说:“喜好《晨风》、《黍离》二首。”文侯自己读《晨风》之诗道:“那疾飞的晨风鸟,飞入苍郁的北林了,我好久不见贤明的君上,内心忧愁不能忘怀,奈何!奈何!难道他早已将我遗忘了吗?”文侯读完说:“你的君王以为我遗忘了他吗?”仓唐说:“岂敢,常常想念罢了。”文侯又读《黍离》之诗道:“那垂垂的黄米,那稷谷的幼苗;我慢慢行走在征途上,心中十分烦恼,了解我的人说我心忧,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何奢求?悠悠的苍天啊!这是为什么?”文侯说:“你的君王在埋怨吗?”仓唐说:“岂敢!时常想念罢了。”文侯于是派遣仓唐赐一副衣裳给太子,命令仓唐在鸡鸣时到达。
太子起床迎拜,接受赏赐,打开衣箧,看见衣裳全部颠倒了。太子说:“这是催促我早点动身,君侯要召见我了。”仓唐说:“臣来的时候,君侯没有下这个命令。”太子说:“君侯赏赐我衣服,并不是因为寒冷的关系。是想召见我,不再和别人计议,所以命令你鸡啼的时候抵达。《诗经》说:‘东方尚未破晓,做臣下的为了赶上早朝,慌张之间,颠倒衣裳,颠来倒去间,已有人从君侯之处来催召我了。’”于是就西去谒见。
文侯非常高兴,摆上酒席,说道:“远离贤人而接近自己宠爱的人,不是国家的好政策。”就派出少子挚,封到中山,使太子击回国。
所以说:“想要了解他的儿子,看看他结交的朋友;想要了解他的国君,看看他所派遣的使者。”赵国仓唐出使一次,便使文侯变为慈父,使击成为孝子。太子用《诗经》的诗句称赞说:“凤凰飞来了,发出美妙的叫声,它们飞翔又落下,栖息在梧桐树下。周朝的王室,也有众多的贤能之士,做天子的使者,归顺爱戴天子。”这也是形容仓唐啊!
⑶ 古代的魏王城的遗址在现在的那里
魏王城故址在山东省乐陵市城东南30里处,长720米,宽420米;南北东三面有残城断续相连,墙高2~3米不等。为汉初乐陵第一城,兼都尉。出土有:五铢钱、铜箭头、布纹瓦、唐佛像等。
⑷ 古代魏文候攻打中山国,真的要从赵国借道才可以吗
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战国)吴起《吴子》
春秋战国,风云四起。
三家分晋,奠定格局。
自此中原大地正式开启了诸侯相互兼并争雄的竞争态势,其中又数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最为频繁。
战争是把双面的刀,不仅能带来伤害,还能披荆斩棘,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亦是如此,生灵涂炭的同时,又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但魏文侯更明白,
威名和霸主的头衔并不是白来的,这些要通过战争来检验,既然目的立威,自然要挑必胜的战役来打,不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只能导致立威不成,反被天下诸侯耻笑。
分析了战争的原因,我们就来说说这场战役的结果,结果就是中山被灭了国,此外,这场战役还成就了一位魏国名将乐羊,关于乐羊攻灭中山的细节,我们下次再说。
⑸ 古文《魏文候守信》中“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的意思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译文: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
⑹ 古时候魏文侯是干什么的
他是魏国国君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版今山西夏县)人权,魏桓子之孙。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
⑺ 汉魏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什么呀!!!跪求!
全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九里,东西约汉代六里,故称“九六城”。城墙用土夯筑,厚约14~25米。东﹑西﹑北三面城墙,遗迹尚存;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被冲毁,但仍可复原其位置。经实测并复原,东城墙长约4200米,南城墙长约2460米,西城墙长约3700米,北城墙长约2700米,总长合汉代约三十一里。全城共设12个城门。东面 3个自北而南为上东门﹑中东门﹑秏门,西面3个自北而南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南面4个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北面2个自东至西为谷门﹑夏门。夏门遗迹保存较好,经钻探,有3个门道,推测其它城门亦如此。 城内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门。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这可能便是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洛阳二十四街”。据钻探,大街的宽度约20~40米不等。据记载,每条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书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据记载,南宫在西汉时已有一定的规模。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阳,先居住在南宫却非殿。以后不断扩建,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宫建成规模最大的前殿。南宫的遗迹虽未发掘,但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断其位置在中东门大街之南,秏门-广阳门大街之北,开阳门大街之西,小苑门大街之东;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1300米,东西约1000米。北宫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据记载,北宫中的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规模宏伟。北宫的位置,亦可从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断在中东门大街之北,津门大街之东,谷门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其范围较南宫为大。据记载,南北两宫相距七里,有复道相连。据实际的勘察看来,“七里”应为“一里”之误。 勘察工作证实,太仓和武库都在城的东北隅。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南市在南郊,马市在东郊,金市在城内南宫的西北。西晋潘岳的《闲居赋》说“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宫之北而言
⑻ 魏文候和乐羊的典故说明了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内君将安之?”容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文侯:魏国君主。②适: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④中山:中山国。⑤击:文侯的儿子魏击。⑥任座:人名。
⑼ 古文 魏文候出游
反裘负薪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
尽而毛无所恃耶?”
反裘负薪
fǎn qiú fù xīn
〖解释〗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反裘指毛朝里。反穿皮衣背着柴。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负刍”。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典故〗
魏文候是战国时一位聪明的君王。
有一次魏文侯出游,见路上一个人反穿著一件皮裘(古人穿皮裘以毛朝外为正),背著柴行走。文侯问他:“你为什么要反穿著皮裘背柴呢?”那人说:“因为我太爱惜皮裘上的毛了,怕它被磨掉了。”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皮裘的里子要是被磨坏了,皮裘上的毛就会失去依托了吗?”
第二年,魏国东阳地区上贡了平时十倍的钱粮,大臣们都向文侯祝贺。文侯却忧心忡忡,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啊。就像那个反穿皮裘背柴的人,因为爱皮裘的毛,忘了皮裘的里子更重要。现在东阳的耕地没有增加,老百姓的人口没听说增多,可是钱粮却增加十倍,这一定是当地官员盘剥得来的。我听了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这样下去,国家不能安定,你们为什么要向我祝贺呢?”
“反裘负薪”喻指舍本逐末。
(出自《刘向新序·杂事第二》)
⑽ 翻译古文魏天侯期猎
【译】 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百回官饮酒非常的高兴,答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原文】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来自:http://ke..com/view/2264123.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