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和大汶口文化
㈠ 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不同点
不同点:
半坡文化: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最为规范的时期。“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因此,夏商周时期也是中国酒礼最复杂、酒与政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正因为夏商周时期酒礼最受重视,因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酒器也就成为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亮丽点。
半坡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此外,还发掘出了各种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装饰品。他们从事着以种植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同时渔猎经济也是其重要的生产部门。
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在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它由成排分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六间一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
大汶口人死后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还发现部分折头葬、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二者意义: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可以说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历史5600-6700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继承老官台文化。半坡遗址的发掘,是我国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的揭露,并且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学术上称它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这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资料。痕迹检验专家从半坡遗址陶片上找到了制陶人立体指纹堪称最早的人类指纹,1958年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根据半坡遗址建立的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大汶口文化:
由已发掘的遗迹可以发现,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整个社会已接近阶级社会的门槛了。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有个人学者根据已有的资料将大汶口文化视为初级奴隶社会的文化。
㈡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与大汶口遗址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二者都来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源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部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部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的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粮食作物不同,半坡部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部落主要种植水稻
㈢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三处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址都是在大河流域的原因是什么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㈣ 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都出土了哪些文物,其作用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1,出土的生产工具分别用石、骨、角、蚌、陶制成。有斧、铲、锛、刀、石磨盘和磨棒、箭头、鱼钩、鱼叉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红色陶为主,还有红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质有夹砂、泥质和细泥 3种。陶器器形以夹砂陶罐、泥质或细泥陶钵、盆和小口双耳尖底瓶为主组成一套日常生活用具。陶器表面多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在细泥陶器上多饰以黑色彩画,图案主要有人面鱼、鹿、宽带、三角以及植物纹饰,有的还把人面和鱼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纹。在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刻划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在许多陶器的底部发现有布纹席纹和其他编织印纹,另外还有:精美多样的装饰品,芥菜或白菜的碳化种子,粟的遗迹,人工饲养的猪、狗骨骼,以及各种动物骨骼、鱼骨和果食等,说明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狩猎和采集也占有一定地位。
2,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耜耕农业已占统治地位。这里出土的石耜多于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还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长的鹿角鹤嘴锄,至于各种质料制作的镰刀,其总数超过了整地农具的数倍。耜用于翻地,鹤嘴锄用于中耕,镰刀用于收割,整套农具的出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技术的提高。当时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家畜饲养业和制陶等手工业都有赖于它的发展。由于剩余粮食的出现,制陶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半坡氏族的猪,绝大部分是在幼小时宰杀掉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资料还比较缺乏。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宰杀的,则多为一二岁的成年母猪,且猪的数量也很大。猪的饲养,间接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的相对发达。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绿松石等质料的装饰品。墓葬随葬品悬殊之大,反映贫富分化已很显著。 它从一个侧面又反映了农业已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以农业为基本生计,家畜饲养、渔猎和手工业占着重要地位。社会中,在男子至少也和妇女一样加入了农业劳动,独占了渔猎部门,和成为手工业劳动的主要担负者的情况下,显然可以认为,男子已把社会劳动的主要职能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妇女的劳动在家族和社会中的意义,已是今非昔比,降到次要地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对比关系中占据的优越地位,是父系制代替母权制的经济基础。
㈤ 仰韶,龙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后顺序和地点
仰韶,龙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后顺序和地点按时间先后排列如下:
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3、半坡文化(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4、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5、龙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5)半坡遗址和大汶口文化扩展阅读:
其它文化:
1、旧石器时代:
传说的蛇族双帝时代,蛇族双帝指伏羲和女娲,公元前约78到77世纪他们建立伏羲罗奉政权,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氏族首领。这个年代的文化: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柳江人河套人下川文化山顶洞人。
2、新石器时代:
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了国家的萌芽,该时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神农时期。这个年代的文化:大地湾文化仙人洞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城子崖文化 屈家岭文化
3、金石并用时代:
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邦国、刻骨文等城市国家和成熟文字。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
4、青铜时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四坝文化安阳殷墟周原遗址半镐遗址夏家店文化
㈥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长回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答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以及位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筑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粟是半坡人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其他行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大大进步了;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㈦ 与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历史进步表现在
答案D
本题属比较类选择题。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比半坡文化进步,这首先要回排除A、B、C三项共性的答东西。一些考生不敢选D项。主要是想:一个好端端的社会怎么出现贫富分化了,还能称其为进步呢?其实不然,贫富分化出现的前提是生产力和社会生产的大发展,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贫富分化说明当时社会产品有较大的剩余,产品剩余说明社会生产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因此说贫富分化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表现。
㈧ 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半坡文化等等在年代上与夏、商或西周是什么关系
大汶口文化复(公元前4300-前2500年)
半坡文化制(距今5600-6700年)
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 延续时间达二千年之久)
夏朝 (公元前2070-前1600,计471年)
商朝 (公元前1600-前1046,计554年)
西周 (公元前1121-前771,计351年)
以上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㈨ 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的不同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复游地区新石制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其中最著名的半坡出土单体鱼纹陶盆器纹是用人的脸和鱼的身体结合而成的人面鱼纹盆,赖以为生的鱼被看做氏族部落的保护神,人们栽种谷物,只有需要时才捕鱼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