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城遗址
1. 柳州的历史
柳州历史如下:
1、先秦时期,柳州属百越之地,有西瓯、骆越等百越分支。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于公元前214年最终统一岭南。
3、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汉朝将领路博德平定南越国,为柳州建城之始。
4、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潭中县改名桂林县,属象州,州、县治均设于今象州县。
5、宋朝时期,柳州属广南西路,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移治柳城,即今柳城县旧柳城。
6、明朝时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
7、清朝时期,柳州府隶属广西省。
8、民国2年(1913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各省一律裁府与州、厅,省下设道,改行省、道、县三级,由道领县。
9、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区成立地级来宾市,原属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10、2016年3月,撤销柳江县,设立柳州市柳江区。
2. 柳州何时建城,柳州以前叫龙城,柳州在历史上什么时候改名为柳州
建城史
百越时期 柳州位于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相关的有西瓯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蛮王城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 秦朝时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深入岭南,现在的柳州地方隶属秦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 南越国时期 秦朝灭亡后,该地区成为原秦将领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国的一部分(建国时间约在公元前204年)。南越国的统治持续了近百年时间。
汉朝时期 汉武帝时,路博德率军进行了汉平南越之战(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南越国,同年在现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称之为潭中县属郁林郡。地方则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汉武帝和汉宣帝五铢钱,是柳州最早的货币贸易证物。铁锸和铁条表明潭中县已进入铁器农具时期。出土的琉璃饰品有可能来自东南亚或印度东海岸,从合浦登陆,经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进口。
唐武德四年(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3. 柳州有多少年历史
柳州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考古发掘到的文物来看,5万多年前,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生活着“柳江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称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设龙城郡。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2009年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柳州东门城楼(明代)(7张)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4. 柳州文化古迹有哪些
柳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以柳州为圆心的250公里半径范围内,集中了广西80%的四A级以上旅游风景区。柳州的北部地区和毗邻的桂林市,共同构成享誉世界的大桂林旅游风景区。
柳江绕着柳州市区回流,北岸城中心三面环水,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古籍称其为“三江四合,抱城壶”,故又有“壶城”之称,也有人将它形容为一个“巨大的天然盆景”。柳州市区内外由石灰岩构成的奇山峻峰拔地而起,千姿百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而且柳州气候温和,四季长青,任何时候都很适合旅游。
市内大小公园十余个,主要景点有纪念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的柳侯公园,湖光山色秀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的龙潭公园,传说歌仙刘三姐骑鱼上天的鱼峰公园,以岩溶洞景为主,瑰丽神奇的都乐公园,集游乐文化和科普文化为一体的雀山公园,有“柳州外滩”之称的江滨公园,于现塔文化历史,具有宗教文化色彩的蟠龙山公园,中国第一座洞穴博物馆白莲洞和休闲度假胜地大桥、洛维观光农业旅游区等等。
“柳州石玩天下奇”。柳州拥有目前全国唯一的奇石园-箭盘山奇石园,三个石玩专业精品馆-八桂奇石馆、鱼峰公园石玩精品馆和柳侯公园盆景园石玩馆。马鞍山下的石玩市场,让你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柳州附近还有“世界瑶族第一乡”金秀的圣塘山万亩变色杜鹃,融水苗寨元宝山的原始森林和贝江风光,侗寨的古建筑风雨桥和鼓楼,象州四季如春的花池温泉,融安大洲的民族度假村,宜州下枧河壮乡风情等让你惊汉不已的旅游风光;其少数民族的民俗如“山歌会”、三月三”、“抢花炮”、“赛芦笙”、“斗马”等将会使您耳目一新!
柳州主要旅游景点:柳州大龙潭 ·柳侯公园 ·立鱼峰 ·三江侗乡 ·融水苗寨 ·东门城楼 ·雀儿山公园 ·八桂奇石馆 ·广西工学院 ·柳侯祠 ·蟠龙公园 ·九万山 ·鱼峰公园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 ·马鞍山 ·程阳永济桥 ·西来寺 ·响水风景区 ·大桥、洛维农业旅游区 ·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都乐公园·都乐岩·箭盘山奇石园 ·鹅山公园·江滨公园 ·象州温泉疗养旅游区 ·柳州清真寺 ·元宝山 ·红茶沟森林公园 ·老虎潭峡谷 ·雷潭 ·丹洲古城 ·程阳景区 ·石门冲生态旅游景区 ·香桥岩 ·天生桥
5. 广西有什么著名的历史遗址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融安县南朝古墓群。融安县地处桂中北部,地属山区,全县大部分地区为山坡土岭。融安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为融州。秦未汉初、三国时代为潭中县地。唐、宋、元、明时期为融州。融安县发现及发掘的古墓葬中都是以南朝古墓为主。在广西南朝古墓中很有它的代表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甑皮岩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桂林市甑皮岩路26号,地处桂阳公路与万福路交汇处,距市中心约8千米,公交车可直达,是岭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文物景区。
晓锦遗址坐落在距资源县城13公里的晓锦村后龙山上。经有关专家对原始文化层与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晓锦古人类遗址至少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期可能至商周时期。
百谷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毕乡大和村百谷屯东北,为旧石器时代遗址。 百谷遗址原始地貌保存完好,石制品埋藏丰富。已发现数量较多的石制品,及可供年代测定的玻璃陨石标本。遗址表面还发现更多的大型砾石石器。在高岭坡遗址内,出土了石制品69件和玻璃陨石等。之后又出土石制品90余件,证实砖红壤是石器的原生地层,推断距今约70万年,把人类在广西活动的历史大大提前。
顶蛳山遗址遗址地处邕宁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是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址,整个山丘呈椭圆状南北延伸,地势东高西低,总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被列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国家大遗址展示中心之一。
社山遗址又称交东贝丘遗址,位于广西省防城港下辖东兴市江平镇交东村西南海边,是新时期时代的遗迹。遗址在高出海面约10多米的山丘上。山上有一社山,遗址在社山东部隆起处,故得名社山遗址。
鲤鱼嘴遗址为旧石器至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位于广西柳州市区南部大龙潭公园内的大龙潭东北、龙山南麓的岩厦下,北距柳江河约3公里,遗址面积约200余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位于柳城县社冲乡新社冲屯西北500米的楞寨山,洞口离地面约为90米。1956年该屯村民覃秀怀在挖岩泥时发现,1957年至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先后六次对该洞进行发掘,挖掘总长度为180余米,是挖掘到巨猿和其他动物化石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地方,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地质变迁有重大科学意义。
靖江王陵,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七星区东郊尧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共有王亲藩戚墓葬300多座。整个陵园规模庞大、气势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称,其中有11人葬尧山,有“靖江王11陵”之谓。靖江王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个王国之一,也是唯一以侄孙辈受封的藩王。
灵泉寺遗址。2006年8月至10月,柳州市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会同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今灵泉寺东南80米处的区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经过发掘清理,揭露地下遗址约300平方米,清理出灵泉寺3期建筑遗迹:一期约为唐代,二期约为北宋末期至南宋中期,三期约为明代中期。
智城城址位于广西南宁市上林县。遗址包括覃排乡爱长村石俭屯西北450米处的智城垌古城址和澄泰乡洋渡村石牛山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智城古城建于公元634年至682年之间,城址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总面积6.19公顷,周长1.7公里。
6. 柳州的旧名称是什么
柳州建城已有二千一百年余年的历史,远在旧古器时代晚期,闻名遐迩的"柳江人"和"白莲洞人",就已在生活在这个神奇的地方了。
柳州旧称"龙城",皆因得名于"相传人八龙见于柳江中"。公元七四二年(唐朝天宝元年)故名龙城郡,有一别名叫"壶城",明朝崇祯年间大旅行家徐霞客来柳考察,著名书?quot;柳郡三面距江,故曰壶城"。
柳州市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时期早中期,距今3万一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7000年左右),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 柳州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气息。柳州市是汉、壮、瑶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各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集点,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民间传说的壮族歌仙刘三姐就是出于柳州。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展示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白莲洞是中国南方古人类"柳江人"文化遗址,这座位于市南郊的长约1500米、迂回曲折、起伏跌宏的岩反式洞穴,是中国第一座集旅游、科普于一体的洞穴科学博物馆;在数峰相连的都乐岩风景区溶洞中,一幅幅神奇的画面构成了"大自然的奇幻艺术之宫";市中心的鱼峰山是传说中的壮族歌仙刘三祖传歌和骑鱼升天的地方,每当睛朗的日子常有许多来自街巷和乡间的歌手到山下对唱山歌;柳候公园建有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衣冠墓和柳候祠,并珍藏看唐代韩愈撰文、宋代苏东坡手书、颂杨柳宗元事迹的"三绝碑"等石刻诗文;"柳州石玩天下奇",柳州的石玩在东南亚地区和全国已享有盛誊。以奇石文化为特色的八桂奇石馆、以明清文化及道、佛、儒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蟠龙山公园都反映了柳州丰富的奇石资源与浓厚的历史文化。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柳州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林茂、 草丰"是她的特色,市区山环水绕,柳江蜿蜒穿过,"江流曲似九回肠",展现出"世界第一自然盆景"的风姿。中国南方古人类"柳江人"文化遗址白莲洞,这座岩厦式洞穴堪称中国第一座集旅游、科普于一体的洞穴科学博物馆;中国电影艺术家赵丹题为"天下都乐"的都乐岩风景区,溶洞奇秀,别有洞天,钟乳石千姿百态,一幅幅维妙维肖的神奇景象,构成了"大自然的奇幻艺术之宫";拨地而起的鱼峰山和山下的小龙潭相传是歌仙刘三姐传歌和骑鱼升天的地方;建有中国唐代文学艺术家、哲学家柳宗元衣冠墓和柳候祠的柳候公园是凭古怀旧的胜地;被誉为"东方奇观"的大龙潭公园,那迷人的湖光山色和古朴的少数民族村寨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使游人流连忘返;以奇石文化为特色的箭盘山公园和以明清文化及道、佛、儒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蟠龙山公园,展现出柳州丰富的奇石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7. 柳州古迹,地域文化有哪些
东门,柳江人 柳侯公园 ·立鱼峰 ·三江侗乡 ·融水苗寨 ·柳侯祠 ·蟠龙公园 ·九万山 ·马鞍山 ·程阳永济桥 ·西来寺 ·响水风景区·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 ·都乐公园·都乐岩· ·柳州清真寺 ·元宝山 ·红茶沟森林公园 ·老虎潭峡谷 ·雷潭 ·丹洲古城 ·程阳景区 ·石门冲生态旅游景区 ·香桥岩 ·天生桥
从考古发掘到的文物来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生活着“柳江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称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设龙城郡。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
改革开放以来,柳州市先后被列为:
1、全国最早进行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
2、全国“科技经济体制综合配套试点城市”
3、全国首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
4、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
5、历史文化名城
6、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城市。
7、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柳州为中国“二十一世纪城市规划、管理和发展”的试点城市。
8. 关于柳州的历史故事
百越时期
柳州位于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相关的有西瓯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蛮王城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
秦朝时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深入岭南,现在的柳州地方隶属秦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
南越国时期
秦朝灭亡后,该地区成为原秦将领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国的一部分(建国时间约在公元前204年)。南越国的统治持续了近百年时间。
汉朝时期
汉武帝时,路博德率军进行了汉平南越之战(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南越国,同年在现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称之为潭中县属郁林郡。地方则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汉武帝和汉宣帝五铢钱,是柳州最早的货币贸易证物。铁锸和铁条表明潭中县已进入铁器农具时期。出土的琉璃饰品有可能来自东南亚或印度东海岸,从合浦登陆,经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进口。
古代史
三国时期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三国时期,潭中县以西,今桂西境唯一的县城定周(今宜州市)撤消建制,红水河流域和今龙、融两江流域即今柳州地区和河池地区的桂西北,就完全没有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建制。这标志着桂西北少数民族和汉化程度较高的桂东以至中原的经济交流进入了波谷时期。
西晋时期
太康三年(282年)潭中县从县治所升为桂林郡治所。
南北朝时期
南朝齐(479─502年),从潭中县辖地分置齐熙郡。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后为潭中县治马平郡治所。
隋朝时期
开皇11年(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大业元年(605年),马平县属桂林郡。大业三年(607年),属始安郡。
唐朝时期
唐武德四年(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唐太宗时期,开通了桂州经现在柳州到邕州的买马路,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严州(来宾县)200里,严州至宾州190里,宾州至邕州(南宁)245里。武则天时期又在临桂相思埭开辟了桂柳运河,沟通湘江经漓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柳州以唐代古文运动发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闻名,当时在市中心建有纪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罗池,现存唐开元寺遗址等遗迹。当时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
北宋时期
坊间围墙拆除,商贩摊点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扩散到城厢各处。柳江上游的龙江以及融江地区之间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于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应等道宫,列举所用各地木材8种,其中就有柳州杉木。柳州木制品从此闻名于世,成为后来柳州棺材相关谚语:“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产生的历史背景。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暂被侬智高军控制。之后北宋政府在今三江、融水、罗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设有博易场(贸易市场),山区土特产特别是木材大量外销。《宋会要辑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运到柳州的记载。柳布行销各地。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窑,可能曾销往东南亚。柳城大埔有坡式龙窑群。柳州城下码头除了运载宜州地区的铅、锡矿,可能还有瓷器销售到海外市场。马鞍山下灵泉寺“来栖之士,指以千计。”,意味着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南宋及元朝时期
唐宋诸多迁柳官员的到来为柳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南宋丞相吴敏、王安石(南宋)、汪伯彦都曾在柳州居住。宋代城南建有驾鹤书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为防范蒙古骑兵的冲击,宋朝将州官署从柳州城搬迁到西北面偏离桂邕大道的柳城县,此后经元朝一代共百年时间是柳州历史上第一次大的衰落。元皇朝大大强化了驿道的管理,桂林到马平县城的陆路驿站有东泉驿等4个,水路驿站经洛清江有苏桥、大石、横塘、旧县等5个,主要为军事需要,但对地方经济交流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马平县从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为府治所,柳州再次成为统辖二州十县的府署驻在地。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政府扩建柳州城垣,城高旧制一文八尺,城东西长三华里,南北宽二里,即今城中区南半部到柳江北岸坡上范围之内,环城布有东、北、西、镇南、靖南共五个城门,现存柳州镇南门古城墙及清代重修的柳州东门城楼一段。诗云:壶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丽江凡四折,如环抱城郭。于是壶城和龙城,并为柳州之别称。明代的中晚期,柳州步入了粤西盛郡的发展阶段。葡萄牙商人曾从广州买桐油运往欧洲,很可能为柳州产品。明代著名人物有柳州八贤等。明末,出逃的明朝皇帝南下柳州,清明两朝在柳北一带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使得柳州遭受重大损失。
清朝时期
清朝平定南明后,相对的稳定使得柳州城成为广东,贵州和湖南间的贸易中心,今鱼峰区太平街一带就有的太平圩,槎山圩,喇堡圩,上汀圩和思浪圩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柳州设古州运馆,办理柳古(今贵州榕江县)间航运之仓挽运业务。柳州主要向南方输送木材,粮食,并向北运盐。当时在今柳州高中内建立了粤东会馆,今景行小学内建立了湖南会馆,十二中今群众艺术馆有江西会馆,今柳州剧场附近的福建会馆, 和今青云路近樵家巷处庐陵会馆等,柳州的商业地位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柳州城内出现了大量表现行业特色的地名,意味着城市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清朝末期
随着广西多个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梧州辟为通商口岸之后(1887年),中国大西南物产经西江东下珠江出口大量增加,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就有桂富、柳平两艘商业轮船行驶柳梧航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法国以柳州发生陆亚发会党起义事件,需要保护商民为由,驻兵柳州。南宁辟为商埠的当年(1907年),香港英商天和洋行先后派出电龙、电马等8艘客轮船行梧邕、梧柳线;翌年,又将所代理的美商利国号等4艘客轮投入梧州线运输。这一年,又有法国兵轮“亚居士”号由郁江驶至柳州。大量洋纱涌进,柳州农村出现离开农业生产而从事纺纱的专业户。同时,本地蚕丝出口走俏。在柳州知府杨道霖时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至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任),柳州兴起办实业的风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试图成立柳州官银号,但不能与外资竞争,未成。五月初一日,成立柳州商务总会。合资试办华兴改良植木公司,至香港购办锯木、起重机器,依照先进技术锯办木材运出,分销广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埠。
民国初年
军阀混战时期,桂系在柳州大力发展金融业和制造业,但柳州曾于1928年遭受巨大火灾,半城被烧毁。后拆除了大部分明代城墙,开建马路。当时广西省主席黄绍竑原策划1928年将省会迁至柳州,在柳州大兴城市建设,并在规划中将鱼峰路作为新柳州的中心,在大龙岭兴建了会展中心;三十米宽的鱼峰路时为广西第一路;辐射出的东大路,正南路等甚为繁华。三十年代,由于蒋桂战争,柳州错失了成为省会的最好一次机会,但1937年时,在鸡喇的广西机械厂制作出了柳州历史上第一辆军用战斗机。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西南重镇柳州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柳州曾为韩国临时政府驻地(1938年11月~1939年5月)。武汉,广州失守后,柳州不断遭到日机的空袭。1939年柳江铁桥开始建设,次年完成,和黔桂铁路一道奠定了柳州西南地区交通中心的地位。1942年12月9日起,原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曾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在柳州蟠龙山扣留所旧址,不久被押往桂林,1943年1月又被押回柳州关押在此,直到1943年9月被释放。1943年至1944年胡志明经常与越南革命同盟会的各党派负责人在柳州现乐群社旧址会面及讨论工作。
豫湘桂战役及日军占领时期
1944年春,为打通从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桂柳会战之后,桂林、柳州相继被日军占据。1944年11月至1945年6月,柳州曾被日军占领。抗战时期柳州城区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和焚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建交时放弃了对日赔款,不反对个人对日索赔。相应的从1979年到2004年,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接受了日元无偿援助:42.03亿日元,以当时人口计算人均约280日元,日元协议贷款额:2177.92亿日元,人均约14500日元,及部分技术交流。注意,因为各个时期日元实际价值不一致,真实值需要另外统计,这里为各时期的直接加和,而且日本政府也声明并非战争赔款。)
民国政府统治末期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之后,桂系和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军队18万余人收缩广西,11月25日,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三四三团从沙塘方面进入并占领柳州。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魏伯任首任柳州市市长。
9. 柳州城的文物古迹分布
施州建治源于后周。前代在这一地区也曾设官建治,但仅是置于治所,在四川巫山、湖南沅陵、湖北荆州等“郡”辖下的“县”级行政单位。自后周起,始在当地设“州”级单位,下辖“郡”、“县”,并为后代因袭。施州的设置,使该地逐渐成为湘鄂川黔边境地区重镇。清《太平御览》载:“北周建德二年,酋长向邹四人相率内附,置施州。”“北周建德二年”即公元573年。另据《恩施县志》载:“东晋末,恒元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监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施王屯”又名蛮王寨,位于恩施城西2公里瓦店子,坐落于山间坪坝之中,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临施水有一出口。山如刀削,两相倾斜,形如开然城墙。本世纪60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瓷片、陶片和铁器。隋唐五代各朝建治名称更迭无常,宋设施州并创建土城,元仍其旧,明设施州卫,清设施南府,历经1000余年,逐渐形成了以恩施作为鄂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宋淳祐三年五月(公元1243年)庚子,诏施州筑土城及关隘60余所,地址即今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南宋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柳州城。《恩施县志》载:“谢昌元开庆元年四月乙酉知施州,自备缗钱百万,米麦千石,筑郡城有功,诏转一官。”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迁因原址。相传在迁州址时,有人曾将恩施城、大龙潭、柳州城的土各一升,进行称重比较,结果恩施城的土最重,加之临清江,故决定迁回现址。
柳州城内遗址保存较多。城内众多。城内众多山峰、山岩、沟槽名称,尚有旧施州城之格局。如:北门沟、南门槽、将军岩、玄武峰、朱雀峰。有许多山岩,当地民称雅名。如“狮抢宝”、“龙戏珠”、“崖勒马”、“凤朝阳”、“鹿含花”、“鸡冠岩”、“老鹰岩”等。现南面建筑的城墙、饮马池、云台观、宝塔,山顶的校场坝和点将台,东面的城门旧址尚可辨识。东北有县崖绝壁自成城墙,西南人工砌成的城墙保存较多,城墙垛保存仍有。点将台有一似圆形垒砌的台基,台上有大量素面筒瓦。校杨坝尚有铁柱一根,相传是当年演武厅旁的縻马桩。城内原建有寺庙两座。云台观为五进七殿,供大小佛像60余尊,殿前有六角亭、戏楼、看台等,有柱联“白云瑞雪兆州地,玉竹苍松满旧城”。云台观大约在1956年左右才予拆除。今恩施市二中退休教师王寿襄老家即在柳州城天池岭,在他孩提时代,曾跟其善大叔(庙里和尚)去过云台观。去的那天,正值中秋,天晴,见有大约300余香客坐在石桌旁看“人大戏”——《汉宫秋》。云台观后有一壁岩叫打儿岩,岩下有一古槽,求子的人在庙里烧香许愿后,再到庙后捡石块抛向石槽,若打中了便认为许愿灵验,即可生子。打中几次石块,便认为可得几子。尼姑庙建在天池岭(又名天竺山),为四合院式庙堂。西楼是尼姑室,东殿供佛像20余尊,西厢是香客憩息之所。原庙旁锣石和鼓石之间,立有清宣统年间《重修尼姑庙记》石碑一块,庙毁后多年不见。1985年,王寿襄在一农户墙基上寻得。碑文共300余字,形容了天池山、柳州城等处山峦起伏错落、山泉清纯的胜景,记载了先年李氏于此修建尼姑祠乐善好施及清宣统年间当地百姓捐资重建尼姑庙经过等。尼姑庙于1948年才拆除。
在南门口城门处,有“渐入佳景”石刻4字。南门关外,摩岩题刻一处,碑文为:“宋咸淳丙寅季冬(即公元1266年),郡守张朝宝平削险巉,拓砌此路,以便行役。”说明了当年建州城之状况。《恩施县志》载:“张宝臣,咸淳初知施州,开拓险径,人皆便之。”张宝臣即张朝宝,宝臣一或为字,一或为号。位于州城村二台坪的西瓜碑,是以高4米、宽3.5米、厚3米的自然砂岩削面镌刻而成的。刻铭框高1.49米,宽1.85米。全文如下:
郡守秦将军到此栽养万桑诸果园开修莲花池创立接客亭及种西瓜西瓜有四种内一种云头蝉儿瓜一种团西瓜一种细子儿名曰御西瓜此三种在淮南种食八十余年矣又一种回回瓜其身长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带过种来外甜瓜梢瓜有数种咸淳五年在此试种种出多产满郡皆与支逸其味甚加种亦遍及乡村谷刻石于此不可不知也其瓜于二月尽则以种须是三五次埯种恐雨不调咸淳庚午孟春朐山秦
□伯玉谨记
地处地鄂西地区的恩施自治州,在今天来讲,西瓜种植仅为小部分地区,而史志中更少见记叙。清代湘鄂川黔边等县撰修的地方志中均无有西瓜一名的记载,仅有民国7年(公元1918年)卷永禧所著《施州考古录》,曾记录了这一块有关西瓜种植史的碑文资料。解放后,恩施州、市文博工作者对西瓜碑进行了数次调查,发现该碑刻保存完好。它不仅对鄂西南山区瓜果种植史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鄂西南、湖北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的并且最早的、完整的西瓜碑刻,明确记载了西瓜种类、种植方法、引种路线等情况。1988年,恩施自治州博物馆馆长邓辉所撰《鄂西南西瓜种植史小考》一文在《农业考古》上发表后,1990年《今日中国》将该文以日文译介到国外;199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法制日报》、《科技日报》、《文汇报》、《中国文物报》、《湖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又都相继刊载、转载恩施市委宣传部全平的《恩施南宋西瓜碑》一文,再度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注。
碑文所提秦将军,应为1270年左右知施州。城内原建有将军基墓。于今50年代修东风水库时废。据咸丰《覃氏族谱》称:原世居恩施椅子山,元时迁咸丰。椅子山秦将军墓是其族祖宗。覃与秦为同音借用。
位于距七里镇1公里处通天洞内的石刻,与恩施州公安局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和七里乡中心小学毗邻。通天洞系一天然石灰岩大溶洞,坐东朝西,洞体形似张开的蛤蟆口。洞门呈半圆形,高约30米,宽约40米,因洞内正中顶部有一直径约2米的窍孔直通山顶,可见云天,故名通天洞。《恩施县志》载:“通天洞在城东10里,其洞宽敞,上有石窍通天,内有田、有溺爱、有古碑。元、明时人多题咏,即木杪仙人洞。”明代诗人沈庆有诗咏:“胜日寻芳迹,山中洞府宽。碧桃千树古,流水一溪寒。火伏丹应结,云凝龙沿蟠。登天知有路,即此跨青鸾。”诗人刘子历亦作诗云:“一窍中通小天,旁开门户揖群仙。金丹合就悬钟乳,玉粒收成废石田。残榻欲醒卢氏梦,断碑犹记至元年。游来似作寻游客,洞中桃花莫浪传。”通天洞造型独特,犹如人工雕凿一般。洞底部有两子洞,可供出入,洞左侧有清泉涌出,涓涓泉水长年不干。每当正午太阳当顶时,阳光穿过山洞窍孔,形成一束大光柱,直射洞内田中,十分壮观。原洞内有宋代以来碑刻诗文众多,惜已废。今仅存记载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郡太守王次畴侍亲游览该洞盛景的碑刻一块。清代诗人彭人檀《题木杪仙人洞》诗亦提及此事:“木杪仙人洞,出城东七里余。宋宝祐元年,清江郡守王公次畴侍其亲,挈僚佐一游,称‘洞府窈深奇怪,不类人间世’。”现碑刻长80厘米,宽60厘米,碑文共89字:
宝祐元年岁在癸丑郡太守潼川王次畴侍亲游木杪仙人洞约贰车开封赵兴端郡从事重庆焦震雷清江令忠南青阳龙孙法曹橡眉山蔡昌文偕行洞府窈深奇怪不类人间世亲年八十步履如飞观者瞩目莫春十有二日
在西瓜碑所处的二台坪,尚存现代文物州城养猪场遗迹,保存有养猪用大池塘一座,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尤为珍贵的是猪场石大门保存较好,拱形门额上雕刻“农业学大寨”5字。两旁石门柱上雕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75年4月8日”。石门旁刻方形石碑一块,文为“毛主席语录:养猪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柳州城附近,还有寨沟魏晋南北朝崖墓、阳鹊坝清代黄氏墓群、活龙溪洪宪元年墓等重要文物点。根据《恩施县志》关于“清江县在卫城东十里”和“马公泉”等记载,沮江县旧址也应在通天洞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