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桶环遗址地处
Ⅰ 为什么江西是人工水稻的发源地
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万年县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水稻发源地之一,经中美农业联合考古队多次发掘和采样研究,万年县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当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址之一。在这里发现了距今12000-14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硅石遗存,这一考古新发现使世界水稻生产的历史前推了4000多年,被评为“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万年是“稻米之乡“,传统的稻米习俗已在该地域传承了几千年,全县12个乡镇仍延续着部分稻米习俗。万年贡米是晚籼稻”坞源早“品种加工而成的产品,原只产于万年裴梅地区部分乡村,后经种植推广,截至2016年,万年贡米种植面积达1.7万公顷,遍及全县15个乡镇。
Ⅱ 江西有什么地方好玩
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道教三清列坐其巅”故名。景区有南清园、西海岸、三清宫、梯云岭、玉京峰、阳光海岸、玉灵观、三洞口、冰玉洞、石鼓岭十大景区,三清山更是道教名山,共计有景观景点达1500余处。
庐山风景名胜区,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仙女湖风景名胜区:
仙女湖风景区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16公里处,因1600年前东晋文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七仙女下凡”豫章新喻传说故事而得名,是中国七夕情人节的发祥地。人文胜迹荟萃。是古老神话传说“七仙女下凡”的地方、演绎了一段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是明代宰相严嵩故里、是中国古代科技巨著《天工开物》的原创地、是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的故乡。
神农源风景名胜区:
神农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东北部黄天峰下,地属大源镇。北与乐平相邻,东与弋阳相连,是万年县的东大门。神农源风景名胜区以世界最早的稻作文化发祥地和溶洞景观为特色,以山水文化为内涵,以观光游览、科学研究、休闲度假、文化科普为主要功能的山水型风景名胜区。景区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仙岩风景名胜区:
汉仙岩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赣州会昌县筠门岭境内,坐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为赣南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自古以来就有“虔南第一山”和“江南小蓬莱”的称誉。
杨岐山风景名胜区:
杨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中部。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龟峰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弋阳县城区西南部,320国道、311高速和浙赣铁路旁,距弋阳县城10公里,总面积136平方公里。是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龟峰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梅岭─滕王阁。
小武当山,矗立在江西最南端的龙南县武当镇境内。
Ⅲ 仙人洞下层遗址与吊桶环中层遗址不属于同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是对还是错
仙人洞下层遗址与吊桶环中层遗址不属于同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是错的
仙人洞下层遗址与吊桶环中层遗址属于同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附近的小荷山脚和吊桶环山顶, 坐落于小而湿润的大源盆地内,相距约800米,是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的洞穴遗址。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两遗址在石制品加工和陶器制作方面有明显差异。陶片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并找到新石器早期的水稻遗存。遗址的地层堆积,涵盖了由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完整地层序列,它对于研究人类如何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演进过程。尤其是对有关稻作农业起源、陶器的发现、动物的驯化等重大学术课题的解决提供了相关的考古学证据,揭示出目前我国从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最清晰的地层关系证据。
Ⅳ 鄱阳湖流域真的会有惊世考古大发现吗
江河湖泊从来都是孕育文明的地方,鄱阳湖同样如此。浩瀚的鄱阳湖流域有着广阔的平原,所以,这里成为人类早期的聚居之所。人们围绕鄱阳湖劳作,农耕、织布、渔猎……生活在这片流域持续上演,早期的人类文明也在湖畔冉冉升起。
考古学家在对这两处遗址进行多次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兽骨以及夹粗砂的条纹陶、绳纹陶,还有野生稻植硅石。据科学探测,这些陶器距今约两万年之久,稻作遗存距今约一万两千年。这样的结果震惊了考古界——这里发掘的陶器和稻作遗存年代,超越了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任何一处遗址。
Ⅳ 江西省上饶余干在地图上有谁知道在哪个位置
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位于北纬 27°34' 至 29°34' 、东经 116°13' 至 118°29' 之间。东邻浙江衢州,南连福建南平,西濒鄱阳湖而接九江,北连景德镇和安徽徽州,居于闽、浙、皖、赣四省结合部而成为江西的 “ 东大门 ” 。
全市东西长约 210 公里 ,南北宽约 194 公里 。土地总面积约 2.28 万平方公里 ,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3.65% 。境内东南北部三面环山,西部临水,中部丘陵广布。基本地貌以山地、丘陵、湖泊为主。地型大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西向依次为边缘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北部黄山尾闾蟠结在皖赣之间 , 东部怀玉山脉绵延于赣浙边境,东南部武夷山脉迤逦入赣闽怀抱 , 西北部则与九江、南昌共托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昌江、信江、乐安江流贯全区。全境丘陵占总面积的 75 % , 水面占 11%, 岗地、平原占 14 %。
上饶地理形势是两条山脉夹一条大河拥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怀玉山脉和鄣公山脉东南—西北走向,两条山脉之间的信江,汇集了140多条支流,由东向西直奔鄱阳湖,背有靠前有沼,风水独占鳌头。当信江从源头奔流而出入鄱阳湖时,就注定了这条贯穿赣东北大地的河流要成为上饶人民的母亲河。
千百年来,这条汇聚了怀玉山脉、武夷山脉等无数源流的母亲河,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迹。黄岗山,华东第一高峰;三清山,江南第一仙峰;鹅湖山,儒释道三胜境;灵山,中国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大鄣山、铜钹山、大茅山、磨盘山、洪山、岑山等诸山,或巍峨险峻,或阿娜秀丽,不一而足。
鹅湖书院、婺源民居、婺源宗祠、婺源古桥、上饶集中营旧址、葛源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铅山连史纸、弋阳腔、婺源三雕、婺源傩舞、婺源歙砚、婺源徽剧等国家级文化遗产,河口镇、石塘镇、葛源镇、江湾镇、汪口村、延村、理坑村、李坑村、晓起村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澄波桥,始建于晋升平年间的三清山古建筑群(含石雕、石刻),铸造于宋建炎元年的鸡应寺铜钟,清代玉山考棚、上饶县龚氏宗祠中的《浣纱记》浮雕、流传千年的赣东北“串堂”、鄱阳传统渔俗、万年贡米生产习俗等一大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上饶山水孕育出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上饶之名得于“山郁珍奇,上乘富饶”,素称富饶之地。
秦属九江、会稽、丹阳3郡。
汉为豫章、会稽、丹阳3郡。
三国吴属鄱阳、会稽、新都3郡。
晋属鄱阳、新安、信安、建安4郡。
隋开皇九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
唐武德五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3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2道。
宋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鄱阳郡,隶江南东路。
元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
清沿明制。
民国初主属豫章道、浔阳道。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
1949年属上饶、乐平2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16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 鄱阳县1986年更名为波阳县,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县。现在已经不存在波阳县这个地名。。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2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
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上饶地区和县级上饶市,设立地级上饶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信州区。
上饶县建于东汉末期建安年间,约公元205年前,初属豫章郡,不久改属鄱阳郡。晋初并入葛阳县,仍属鄱阳郡。南宋复置,隋开皇九年(589),再度并入葛阳县,属饶州。十二年,葛阳改称弋阳。唐武德四年(621),上饶县析出重置。七年,省入弋阳,乾元元年(758),再度析出重置,隶于江南东道信州。宋,仍属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隶于江浙行省信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为广信府。四年,广信府隶于江西行省。民国3年(1914),上饶县隶于豫章道。15年,直属江西省。21年,隶于江西省第六行政区。27年,县城上饶镇改称广平镇。1949年5月3日,上饶县解放,广平镇及附近部分城区析出建立上饶市,全市总面积64.68平方千米,隶于上饶专区。1960年3月,上饶县并入上饶市,全市总面积扩至2554.68平方千米。1964年4月,上饶县重新分出,上饶市辖域仍同建国初。1993年5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上饶县的沙溪镇、灵溪乡、秦峰乡、朝阳乡划归上饶市管辖,市域面积扩到338.6平方千米。相当于原有面积的5倍,仍隶属上饶地区行政公署管辖。2000年7月10日,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销上饶地区和县级上饶市,原上饶市改称信州区,隶属新设立的地级上饶市管辖。
上饶市辖上饶、广丰、玉山、婺源、弋阳、横峰、波阳、余干、万年等10县和信州区,代管德兴市。面积22791平方公里。人口660万。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浙江,西接安徽,南连福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八省通衢”、“豫章第一门户”的称谓。浙赣铁路穿境而过,皖赣铁路,横南铁路纵横交错;320、206国道和311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百十里内有四个机场。交通通讯极其便利。
上饶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7~18.2摄氏度,年降水量1600~1800毫米。光照充足,无霜期平均达244天。
上饶地貌以中低山地、丘陵为主。南部与福建交界,绵亘着武夷山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7.7米,是大陆华东第一高峰。中部怀玉山山脉,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是中国著名景区三清山的中心地带。北部赣皖边境的鄣公山及黄山余脉,大部为低山和丘陵。间有连片的小盆地。西部江河纵横,湖泊星布,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鄱阳湖平原。
上饶四季分明,风光秀丽。中部三清山方圆二百里,雄奇峻秀,尘绝人寰,素有“江南第一仙峰”的美誉。
南面龟峰,凡三十六峰,峰峰皆景,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为“江上龟峰天下稀”,又被游客誉为“天下盆景”。
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存有大量古树古溶洞古建筑古文物的婺源,山青水碧,小桥流水,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游人誉为“中国最美的农村”,被列为中国南方唯一的文化旅游示范县。
还有鄱阳湖的万倾波涛;葛仙山的道观香火;鸳鸯湖的嬉水鸳鸯;无不美伦美焕,令人由衷赞叹造物的鬼斧神工与对这片土地的偏爱。
梦里水乡——余干
余干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里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曾有"闽越百货集散"之繁荣,江西名郡"鱼米之乡"之美誉。
余干这两年发展很快,成为上饶市的黑马之有一!
GDP19.4亿,增长18.4%
人均GDP2298
地方财政收入1.5亿,增长34.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726万,增长15%
农民人均纯收入2259,增长35.91%
Ⅵ 盘河岭农场是哪个省
贵州省。
“盘河岭农场”是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献给你》剧中的一回个虚拟地址,剧中地答址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剧中有写着“盘河岭农场”几个大字的铁拱门,人物故事内也多次提到“盘河岭农场”。这是在拍摄60年代六盘水两代三线人的关于事业、家庭、情感、命运的动人故事。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献给你》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广播电视台、中共六盘水市委宣传部、北京广电影视传媒公司、北京经纬星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等在盘州市联合摄制,时间跨度为50多年,讴歌“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Ⅶ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介绍
简介时代:旧石器末来期至新时期早源期发掘地点:江西省太源盆地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安德沃(Andover)考古基金会考古工作1993~199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联合组成中美农业考古队。开展了对万年仙人洞取样、发掘和对万年吊桶环遗址的发掘,并对两遗址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遗物,获取了大量自然、人文信息。
Ⅷ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简介
时代:旧石器末期至新时期早期
发掘地点:江西省太源盆地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安德沃(Andover)考古基金会
Ⅸ 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哪里
是谁发明了水稻栽培?
――探访万年仙人洞
2004年9月下旬,江 南一个典型的阴雨天,公路两旁的稻穗已经开始变黄,对面的大荷山不到300米高的山顶上云雾缭绕。站在名为“吊桶环”的小丘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志军打量了一会儿脚下细雨中的大源盆地,转身对我说: “这个地方与10多年前没什么变化。当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差点错过了吊桶环,这一带有很多洞穴,我们调查了仙人洞和附近一个蝙蝠洞,回来经过吊桶环时,我们的向导、万年县博物馆的王炳万馆长对我们说:要不要停下来看一看?我曾在小山顶上捡到过碎陶片。然后我们停车上来看,这一看不得了,找到了一万四千年前的栽培稻,最后这儿发掘的东西比几百米外的仙人洞还多。我们猜测这儿是仙人洞人的‘屠宰场’。” 1.4万年前的栽培稻(或者按照考古学家“保守”一点的惯例,只说“1.2万年前”),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也就是说,可能是仙人洞和吊桶环一带的先民种下了世界上第一棵水稻,这种奇妙的作物从赣东北这个数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播向世界,后来养育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 天生一个仙人洞 “首届稻作文化旅游节”和“第四届农业考古学术讨论会”正在江西万年只有数万人口的县城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并非所有出席研讨会的学者都同意“万年为世界栽培稻起源地”这样的陈述,在学者眼中,稻作农业发展史的面目就更加扑朔迷离了。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卓有成效的发掘研究不过10年,关于栽培稻和世界稻作的起源,还将有许多争论和新材料的呈现。 但近年来,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重要性无疑已得到学界公认,并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这儿出土了上万年的栽培稻植硅石和上万年的陶器,还有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期间所有阶段的大量石器、骨器、动植物遗存,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权威、北大教授严文明曾指出,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国内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地层关系最完整、清晰的地点。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发现玉米栽培起源地的美国人马尼士博士,1993年和1995年两次作为美方负责人参与对该遗址的中美联合发掘,他认为,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许多以前没人知道的旧石器时代的事,是农业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水稻栽培的证据”,“通过国际合作调查,我们可以改写部分中国历史”。 万年县位于鄱阳湖东南岸,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从古至今都堪称稻米之乡。在离万年不远的东乡县,发现有最靠北的野生稻分布。从明朝开始,这儿出产一种进贡皇帝享用的“万年贡米”,米粒细长,香而不腻。据说万年部分农村今天沿用的谷仓形制,仍与汉代记载一模一样。 从县城往东北方向沿乡村公路行约10公里,便进入大源盆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有田园诗句的宣传牌立在青黄的稻田间,穿过稻田和青青大源河水,走到小荷山的南山脚下,我们便见到仙人洞人1万年前的居所。这些发明水稻栽培的先人果然聪明,仙人洞的“风水”无疑是一流的。仙人洞是一座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溶洞,纵深约40米、底宽约19米、弧顶约高14米,洞口约两米宽。仙人洞前方是大源盆地平坦的盆底,大源河蜿蜒流过。出洞口往右800米即为地势稍高的吊桶环。 在“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万年县境内,像吊桶环这样的小丘随处可见。“吊桶环”丘顶上有一对巨石如力士抵角,形成一天然岩厦顶棚,下面可供人避雨、穿行,因形似当地人挑水用的吊桶把手而得名“吊桶环”。专家猜测,吊桶环以前可能也是一个封闭的山洞,后来部分坍塌才变成可穿行的过道;仙人洞人可能先住在吊桶环,后来在水位退落时搬到更低的仙人洞,而把吊桶环当做处理猎物和采集物的生产场所。 世界各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大多在喀斯特溶洞发育地区。中国有名的古人类化石,如北京猿人、柳江人、马坝人、金牛山人、和县人、山顶洞人等,均发现于石灰岩洞穴中。原始人类在学会建造房屋之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栖身。万年仙人洞所在的大源乡及临近的盘岭正是石灰岩溶洞较多的地区,大源另有一座大型溶洞,名叫“神农宫”。神农氏正是中国古籍记载及民间传说中发明水稻栽培的先人。 天下水稻本一家? 11年前,赵志军是作为美国密苏里大学植物考古学博士出现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发掘现场,今天他借“万年稻作文化节”和“第四届农业考古学术讨论会”故地重游,身份已成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两次重要发掘的参与者和遗址出土文物中栽培稻植硅石的鉴定者,赵志军可说是本届农业考古研讨会上最受关注的人。他提醒记者注意“栽培稻”起源和“稻作农业”起源的区别,在1998年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时,赵志军就提出这种观点:从最初下意识的水稻栽培行为到稻作农业的形成,中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栽培稻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稻作农业的出现,稻作农业的形成标志还包括生产工具、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 “我们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栽培稻植硅石,这表明栽培稻的比重不断增大,但同时发现了大量兽骨和鱼骨,显示仙人洞人的生产方式仍以渔猎为主,所以我不能说这儿的栽培稻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7000年前的大量稻谷,意义有所不同,因为看起来水稻栽培已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是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所以,世界上以稻米为主食的2/3的人类要感谢仙人洞人。”赵志军笑道。 “但我不认为天下水稻都源自一地,我倾向于水稻多起源说。今天的栽培稻有粳稻和籼稻之分,粳稻适于北方温带气候,生长周期较长,米粒短胖;籼稻米粒细长,适于南方亚热带气候,生长周期短。通过基因分析,人们发现,粳稻和籼稻的差别比它们各自与野生稻的差别还大,所以它们很可能有各自的起源地,从野生稻就开始有区分了。” 坚持天下水稻本一家的一元起源论者也不少。他们认为从野生稻到栽培的籼稻和粳稻之间,存在一种粒型由细长变得越来越短胖的趋势,适应的地域也越来越广。野生稻的变异能力很强,完全可能发展出粳籼这样不同的品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朱乃诚研究员提出水稻“中心起源、边缘发展”学说,颇得人心,指栽培稻在一个中心地区起源,然后逐渐扩散,在周边地区发展、成熟。争论的焦点是那一个中心起源地“花落谁家”。 自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掘后,颇有睥睨群雄之意,与它争夺栽培稻发明权的最有力竞争者要算湖南道县玉蟾岩,那儿也是一个古人类住过的石灰岩洞穴,也发现了上万年前的栽培稻,而且发现的是稻谷(三粒半稻谷),不仅是植硅石。道县附近的江永县也有野生稻的存在。一些湖南的研究者便因此极力主张道县栽培稻的优先权。 江西万年和湖南道县均属于长江中游地区,因此也有学者将栽培稻起源地圈定为“长江中游”或“长江中下游”。这种看法有渐成主流之势。 但其实很多学者心中都清楚,栽培稻起源到底是一元或多元,不同遗址的水稻间是什么关系,还会不会发现更早的栽培稻,这些疑问至今并没有最后结论。 那两年我看了两万个显微样品 提到植硅石和稻谷的差别,该请赵志军博士介绍一点技术细节了。 考古学是一门综合多种手段和方法、思辨与实践并行的学科,好的考古学家都是左右脑并用的有趣人物,这一点往往超越行外人的想像。植物考古说起来有点玄,你想,水稻在地层中埋了上万年,还有多少蛛丝马迹可寻呢?而且,还要区分出野生稻和栽培稻!? 赵志军介绍说,所谓植硅石,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石化细胞,因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液态二氧化硅,充填在细胞中,形成类似动物体内“胆结石”一样的结构,最后整个细胞变石化死掉(比如稻谷壳外层的细胞),这些植硅石能完全保留细胞形态,在地层中也可能被保存下来。植物内部细胞也有形成植硅石的,但基本上以外部的表皮细胞形成最多。 一种植物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植硅石,而不同植物也可能有一些同类的植硅石,所以如何利用植硅石鉴定出地层中的植物类型,很难,却又能发挥强大、独到的功效,是近年来考古学的研究热点。“我在密苏里大学时,花了两三年时间专门看不同植物的植硅石,我看了4000多种植物,两万个显微样品,目的就是要找出如何鉴别稻属植物植硅石的方法。先从禾本科植物中分出稻属植物,再在稻属中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 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的区分有多难?“植硅石只有50微米大,相当于1毫米的1/20,实际就是稻壳的表皮毛细胞,在放大100倍的显微镜下只能看到有一个点,我们在400倍显微镜下看。稻属植硅石有一个特征性的双峰,对每一个植硅石我们要测量5个数据,如峰高、底宽等,然后,把这些数据代入一个统计学的判别公式来作出判断,野生稻和栽培稻区分的准确率在90%以上。” 这种判别方法是赵志军在密苏里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建立的。可以说没有这种方法,就没有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关于栽培稻的重大发现。因为刚开始他们使用“浮选法”,赵志军带着两个民工干了两个月,一无所获。这是一种大海捞针式的工作。在吊桶环,他们最深的探方挖到了地下近6米;在用竹签挖掘、网筛筛过上百立方米的泥土后,赵志军他们最后从40个样品中“逮”到了600余个稻属植硅石个体。 未解之谜:仙人洞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 在刚正式开放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陈列馆”,记者见到了根据遗骨复原的“仙人洞人”头像。看样子是一位脸颊稍长的中年妇女,面貌、气质与今天的当地人颇为相似,不知是否因为记者或复原者受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据20世纪60年代曾参与万年仙人洞初期发掘的陈文华研究员(现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介绍,当年他们在仙人洞洞口的大石头下面挖到这位女性和两个孩子的遗骨化石,他们分析,当时可能发生了一场类似地震的灾难,这位母亲带着孩子在逃出洞口时被滚落的大石砸死。 关于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最具悬念的可能就是:两万多年前,仙人洞人从哪里来?距今七八千年之后,仙人洞人又突然到哪里去了? 赵志军告诉我,当年在吊桶环遗址,挖到5米多时,已经是23000多年前的旧时代晚期了,其实还可以往下挖,看得出来下面还有东西,但是主持发掘的严文明先生说:不挖了,留着以后搞旧石器时代研究的人来挖吧。严先生因为主要研究新石器时代,怕我们没把握反而破坏下面的地层。所以,仙人洞人的故事还有更古老的部分仍然深埋地下。 发掘还发现,仙人洞和吊桶环的地下遗存到距今七八千年后突然出现断层,从距今8000年到商周之间是一片空白(万年县境内有大量商周时期以来的文化遗存)。其间数千年,难道仙人洞人蒸发了吗?或者,他们搬到哪里去了?他们的迁徙与栽培稻的传播有没有关系呢?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中间缺失的数千年的环节,等着我们去重拾和补叙。
Ⅹ 我国至今发掘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制造原始陶瓷的是 ( )
截止2019年,我国至今发掘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制造原始陶瓷的是仙人洞遗址。
2012年,在中国江西省的仙人洞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考古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都在仙人洞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但对于最古老陶器的年代一直不明确。
中国、美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重新调查了该处遗址,并对取样进行放射性碳素断代法测定,将最早出现陶器的时间确定为2万年到1.9万年前。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同时也是《科学》杂志关于该考古发现文章合著者之一欧弗·巴尔·约瑟夫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所做的这些,意味着时代更早的陶器可能会在中国南方发现。”
仙人洞遗址美国《考古》杂志2013年第1期评选中,入选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10)吊桶环遗址地处扩展阅读:
江西仙人洞遗址坐落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乡境内,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考古人员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1993年、1995年和1999年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AFAR)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
由于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陶器的发明与农业的出现、人类的定居生活等有关,而这些活动是伴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到来而发生的,所以陶器最早出现的时间基本上应在距今1万年左右。由于早期陶器保存下来的陶片比较碎小而且珍贵,无法提取里面残留的有机物进行直接的年代测定。
尽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年代学实验室针对仙人洞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年代问题先后做了不少工作,测定了很多的数据,但因无法明确指出提供碳十四年代数据的样品与陶器的等时关系,也就无法对早期陶器的年代下一个准确的结论。
2003年至200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系统采集了碳十四测年样品,准确把握和记录出土陶片与测年样品的地层关系,结合地层沉积微结构分析方法,确定该遗址陶器出现的时间约为距今1.8万年。
成果发表于2009年的PNAS杂志。基于这样的研究积累,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合作团队决定对江西仙人洞陶器的年代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江西万年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2009年在重新清理出来的考古地层剖面上采集了系列碳十四测年样品和地层微结构样品,确定碳十四测年样品与陶片的地层等时关系,
证实以前发掘的考古地层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原生堆积,不存在自然过程或者后期活动的搅扰,所测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层位陶器的年代。
由此证实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万年,是目前世界上已发表陶器的最早年代。当时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
早期陶器年代的准确测定颠覆了传统认为陶器是在全新世大暖期来临后才出现的观点,为探讨现代人应对环境变化的策略以及研究陶器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