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县古代遗址
1. 浚县古灵山和淇县灵山是一个地方么
不是。。他们是两个地方的淇县的好一点
2. 浚县历史
浚县历史
夏朝,鹤壁地域分属冀、兖、豫三州。商朝,属畿内地。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
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中牟,历时39年。
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属之)。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43年),废荡阴县入邺。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 (今鹤壁市郊)。
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
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鹤壁属之),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
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市区经历了三次搬迁。1957年,市区选在鹤壁集,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现在的老区大胡。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迁到淇滨开发区。
3. 山东省梁山县有多少古建筑
山东省梁山县古建筑有:
1.青堌堆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青堌堆遗址原为高大的堌堆,处在东平湖二级湖区的梁山县境内,1958年蓄水加之历年的雨水冲刷,堌堆逐年缩小,现仅存东西61米、南北40米的缓坡堌堆,并大部分为农田所覆盖。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在此进行了发掘。开探方三个,探沟一条,发掘面积72平方米。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又进行了调查性试掘,在堌堆的东北角和两侧各开5×5米的探方1个,发掘面积50平方米。经过两次发掘,得知其文化内涵丰富,出土遗物较多。既有生活用具,也有生产工具。其典型的器物浅盘圈足豆,肥大袋足甗和侧三角式足鼎等在别处龙山文化遗址较少见。该遗址文化既有山东龙山文化的特点,又有河南龙山文化的特点,是一处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的龙山文化遗址。在学术界有人称之为“龙山文化青堌堆类型”。遗址目前保存良好,基本上未遭到人为的破坏。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宋江马道
马道起自梁山北麓的后寨,蜿蜒南伸,穿越青龙山、狗头山,骑三山,曲折回旋,越过黑风口,直达虎头峰上的宋江大寨。是义军将士搬运粮草、报事上哨,防卫进攻的要道。传说梁山寨上原本没有这条道。宋江上山以后,为了便于搬运粮草和调兵遣将,一心想修一条贯通前后寨的大道,可是从大寨到后寨,要翻过骑三山、狗头山、狗爪山、鏊子山等群山诸峰,曲曲折折数里之长,并且满山遍野荆棘丛生、怪石突兀,荫蔽锁日,爬山行路非常困难。宋江迫于战事需要,跑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找出合适的路线。正在发愁之际,宋江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听到一阵马蹄响,嗒嗒嗒,由远而近。宋江大喜,心想:既能奔马,必有大道,急忙循声看去,只见一匹白龙大马飞驰而来。那马见了宋江,掉头便往回跑,四蹄踏出一条平整整的大道,从虎头峰过骑三山、跨狗爪山、鏊子山,蜿蜒而去。第二天,宋江按梦中之景实地查看,果然是条好路线,便派金大坚率众士卒,依山势开路,遇沟壑填石架桥,终于修出一条可供兵马来往的山路。宋江马道,之名便由此而来。
3.点将台
点将台在雪山的东端,石台突兀高耸,背依山崖,下临练武场,松柏簇拥,蔚为壮观,是当年晁盖、宋江等众位头领指挥操练兵马、点阅大小将弁和三军的地方。据说,有一天步军在练武场上习演阵法。公孙胜陪宋江等众头领在点将台上观阵,暗暗作起法来,练武场上霎时烟雾弥漫,走石飞砂,士卒立脚不住,个个面露惧色。吴用见状,急挥令旗,改习烟火八封阵,攻守进退,有条不紊,宋江及众头领见了,心中都喜。在唯独公孙胜见破了他的法术,心中不忿,祭起松纹古铜剑来破烟火八卦阵,要与吴用比个高低。此时李逵正在阵中,见平地又有一股黑风卷起,知是点将台上有人作法,急忙收了双斧,跳出圈子。步军失了头领,一乱皆乱,这阵式便不成体统。当下宋江大怒,喝令人将李逵按倒在地,就要杖责。李逵大喊大叫,哪里肯服,众头领也都一齐埋怨公孙胜不该拿练兵斗气。于是公孙胜一气之下借探师养母离开梁山,虽多次相请,仍不肯来。直到后来破高唐州救柴进时,才被李逵、戴宗软缠硬磨,请下九宫县二仙山,还因此闹出李逵劈罗真人的一段笑话。
4.断金亭取
<<易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之意。当年林冲雪夜上梁山时,朱贵引见林冲,撑一叶小舟穿过金沙滩,看岸上两边都是合抱的大树,半山里一座断金亭子。四面水帘交卷,周围花压朱阑。万朵芙蓉铺绿水,千枝荷叶绕芳塘。华檐外阴阴柳影,锁窗前细细松声。江山秀气满亭台,豪杰一群来聚会。后来,林冲为纳晃盖、吴用,阮氏三雄等七位好汉入伙,在此间火并了胸怀褊狭、嫉贤妨能的白衣秀士王伦,立晃盖为梁山泊主。正是:“断金亭上”,招多少断金之人;聚义厅前,开几番聚义之会。”今日断金亭”在一百零八磴山石级尽处的悬崖上。三面环临深谷绝涧,木石结构,粗犷雄浑,亭中置石桌石凳,古朴庄重。匾额“断金亭”为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笔势潇洒俊逸,与亭榭浑然一体,给梁山增添了无限风韵。置身亭榭,凭栏俯瞰,令人浮想联翩。
4. 浚县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
5. 河南省浚县古代曾经是那些国家领土
浚县历史沿革:
母系氏族晚期(约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化遗存。
父系氏族时期(约前4000年)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存。 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舜"顿丘(今屯子镇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夏代,浚地处冀、兖、豫三州之交。
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
春秋时,浚地有牵城、雍榆、顿丘,分属晋、卫。战国时,属魏国。秦置郡县,分属东郡、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阳县、顿丘县。黎阳县治在今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郡;顿丘县治在今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王莽时(9——20年),改黎阳曰黎蒸,改顿丘曰顺丘。东汉复原,隶属依旧。
三国时,浚地属魏国,黎阳县属冀州魏郡,顿丘县属兖州东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黎阳县改属司州魏郡。置顿丘郡,辖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东晋时,浚地先后属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属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辽袭据黎阳,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称王,号大魏天王,辖七郡。后迁滑台。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间,废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顿丘郡,顿丘县属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属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东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六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新镇乡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间罢顿丘县。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仍治枋头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开皇六年(586年),于原东黎县置临河县。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临河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总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辖殷、卫、澶、洹四州,领黎阳、临河、内黄、汤阴、顿丘、观城、繁阳、澶水八县。武德四年,又置清淇县,属卫州。六年,罢黎州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设道,黎州属河北道,辖黎阳、临河、澶水、内黄四县。卫州治由卫县迁至汲县,卫县仍属卫州。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澶水县并入临河县,临河、内黄二县属相州。清淇县并入卫县,属卫州。长安三年(703年)复置清淇县,县治在枋头城,神龙元年(705年)废,入卫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年),黎阳县改属滑州。九年(944年),临河县改属澶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阳县改属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于黎阳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县城东大伾与居山之间,辖黎阳县,县治仍旧。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通利军属河北路。天圣元年(1023
年),改通利军为安利军,军治迁至浮丘山西。四年,卫县属安利军。天圣七年(1029年),地震,军城陷为湖,移治浮丘山颠。熙宁三年(1070年),废军,黎阳、卫县属河北路卫州。熙宁六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改属河北西路卫州。元年(1086年),复置通利军,分黎阳县复置卫县,属卫州。政和五年(1115年),军升为浚州,号浚川军节度,旋又改平川军节度,州治在浮丘山颠,辖黎阳县、卫县。崇宁四年(1105年),临河县镇宁军,隶河北东路。宣和二年(1120年),汤阴县属浚州,旋复属相州。
金天会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浚州属河北西路。皇统八年(1148年),嫌与宗峻音同,改浚州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临河县治没于黄河水患,县废。
元初,设省辖路,浚州属中书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阳县、卫县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中书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属河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属直隶(京师)大名府。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北直隶(简称北直)大名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浚县属直隶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署(行政公署),浚县属河南省第三行署(驻安阳)。
1949年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为人民政府,隶属平原省安阳行署。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行署。1957年11月,安阳行署并入新乡行署,浚县随之改属。1962年12月,复置安阳行署,浚县复属安阳行署。1983年10月,撤销安阳行署,浚县改属安阳市至1986年1月8日,后划归鹤壁至今。
6. 河南浚县辛村卫侯墓发现的康侯簋是怎么样记述武王伐商的历史的
河南浚县辛村卫侯墓发现的康侯簋,也记述了武王伐商的历史,该簋通高24厘米,口径41厘米,侈口束颈,涂腹微鼓,高圈足加宽边。兽首耳垂长方形小珥,翘鼻耸角。器身纹饰,腹部为单一的直条纹,颈和圈足为火纹与4瓣目纹相间排列,颈部两面中央又有突起的小兽首。
康侯簋器底有铭文24字,记述周王伐商后,命康侯建国于卫地,涾司徒为亡父制作此器。
7. 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
浚县
浚县
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
商代称黎。西周属邺、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分属河内郡、邯郸郡、东郡。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黎阳县,东汉、魏、晋沿袭。东晋永和七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置黎州,延至隋。唐初置黎州总管府,辖四州八县。宋代置通利军,后改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升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称谓浚县至今。
浚县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特点是“六架山,三条河,大小三十二个坡,西有火龙岗,东有大沙窝”。平原面积占82%,丘陵面积占18%。地势中部略高,西、东部平缓,最高海拔231.8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7℃。境内河流总长435.5公里,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县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万亩,辖8镇2乡,489个行政村,总人口66.8万。浚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鹤濮高速公路横贯县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
浚县物阜源丰,阡陌生金。石灰岩,大理石,页岩,型砂,钙基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广阔。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流经县境,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苹果、蔬菜、畜禽等, 自古就有“ 黎阳收,顾九州”之称。每年粮食产量在50万吨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蜂蜜产品基地县,全国秸秆羊示范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
浚县境内现有名胜古迹28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省级保护单位24处。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浚地名流辈出。春秋时的端木子贡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佼佼者,西汉时的贾护是《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唐初的王梵志开创了我国通俗诗话的先河,明代的王越“出将入相,文武全才”。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 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8. 浚县有什么名胜古迹
大坯山
9. 浚县古城墙作文
我的家乡在郑州,郑州有很多举世闻名的景点。比如:少林寺、二七塔……但这次内,我要讲的是国家重点保容护文物——商代遗址,我家旁边的商代城墙。
城墙位于管城回族区城南路路北到城北路,城墙是商代时期用来抵御战火的。经过3600多年的风雨洗礼,它还是那么雄伟。现在,城墙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了,而且,市政府也派人去加固城墙,并开发埋在下面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