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墙遗址
1.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半坡遗址中有哪几例典型建筑
第一例是考古编号为“半坡F21”的建筑。按发掘记录,穴底发现三只柱洞,皆直壁,深度各为8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其中有一柱洞,似为后来加的柱洞遗迹。其余二柱洞相对中轴的两个对称位置上,已遭破坏,估计原来应有一柱洞。即复原为对称布置的四中心柱。这个建筑的顶部做法,只能推测了。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四柱顶杈上架四横梁,构成周围椽木的中间支点;另一是以四柱顶杈为中间支点,先于对角架设四椽,顶部相交构成其余柱椽的顶部支点。柱洞梁达80~110厘米,说明栽柱技术已较发达,而这可能也反映了四柱尚未用横梁联系之可能较大,因此认为后一种推测的可能性更大些。此建筑遗址的入口已残破,只能按同类型的复原。沟状门道为了防水,上面推测是有雨篷的。门道两侧未见柱洞,其做法应是在门道前方先架设一大叉手,顶部支撑门道横梁前端。从建筑内部中间的火塘可知,当时的饮食上已用烧烤。此火也作冬天取暖之用,顶上有孔,排烟之用。
第二例是考古编号为“半坡F39”的建筑。这一建筑的室内地面以与室外地面平,周围柱洞应是侧部围护结构的遗迹。值得注意的是,据发掘记录,南部的入口处排列有柱洞,说明门限很高,以至需要内设木骨。所谓门限,实际上是因袭穴壁概念的矮墙;鉴于柱洞较小,周围大约同门限矮墙的高度。这是初期的地面建筑形式,实际上是构筑起来的木骨泥墙代替挖土形成四壁。复原墙高,可以竖穴的一般深度来估算,约80~100厘米高。门内外有垫土,作为踏跺。墙上的屋顶亦推算为半穴居的情形。房子的构架,根据中轴偏北的中柱遗址,可设想屋盖木构,一中柱为中间支点,先架一椽,悬臂之室中心,形成其余柱椽的顶部支点,从而形成端正的方锥形屋顶。周围排柱没有特别粗的,这说明还是萌芽状态的墙体构造与屋盖全同,即墙体和屋顶还较含混不清,所以尚无“屋檐”。这种构架方式,扎结节点有一定程度的松动,因此受力后会产生一些变形。墙体因变形而外倾,有点像粮囤的形状,这也可以减少雨水对墙体的流侵,是否故意如此,则不得而知了。
半坡穴居遗址
第三个例子是考古编号为“F6”。这是一座圆形的建筑,当然其圆是不太规则的,直径约为6.70米。中部偏北有两个柱洞,柱洞有防火栏杆护坎墙。南部被灰炕打破部分还有对称的两柱,故复原为四根中柱。这个遗址的重要现象是,墙体较薄(16~20厘米),泥墙内的木骨遗迹多为半圆、楔形、矩形等扁长柱洞,即木骨多为劈裂加工的木材,其截面长边多在10厘米左右,长边沿圆屋切线布置,其间无较粗的木材。这个遗址的入口处埋有木骨遗迹,推知门限的高如坎墙,可略起掩蔽作用,也可减少地面的尘土吹入室内。另外,门内两侧设隔墙,墙后形成适于卧寝要求的隐静空间。
2. 考古发掘中发现的环壕与围墙有哪些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了壕沟类型的防护设施。如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和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等,聚落周围都挖有壕沟。不过规模都不大,壕沟宽度一般为2米左右,深不过1米左右。湖南澧县梦溪八十垱遗址的环壕较大,也仅宽3.5米。但也有个别特殊的,如山东章丘小荆山遗址,环壕宽19.75米,深约6米。进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壕的规模普遍增大,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围绕约3万平方米聚落的环壕,宽5至8米,深5至6米。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的环壕,宽度已达29.5米至31.1米。为了加强防护功能,有的聚落为二重环壕,如陕西合阳吴家营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以及河北磁县下潘汪遗址等。但二重环壕的内涵,前后有所不同:吴家营遗址的内外壕,间距仅1至5米,中间没有房屋遗迹,明显地只具有加大防护纵深的作用;而半坡和下潘汪遗址的内外壕,间距甚大,中间有远多于内壕内房屋的遗迹,半坡遗址内壕入口处还设有哨所,说明这种结构,不仅具有加大防护纵深的作用,而且也是这一聚落群体内部阶层分化在筑城上的反映。
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外壕示意图
3. 考古发掘中见到的环壕与围墙最初发现于什么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了壕沟类型的防护设施。如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和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等,聚落周围都挖有壕沟。
4. 考古遗址公园的大明宫遗址公园简介
在唐代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此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命令扩建,第二年即迁入大明宫执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此宫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右图为建筑考古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俄罗斯国家建筑遗产科学院院士杨鸿勋先生根据30多年考古研究成果科学复原出的大明宫总体鸟瞰图。
西安在2008年启动了,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未来将规划成一座世界闻名的遗址公园。
周期为五年,分三步实施。第一步(2007-2008年),启动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基本完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范围内的拆迁,全面启动建设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改造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第二步(2009-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开园,周边区域开工建设,拆迁工作基本完成;第三步(2011-2012年),全面完成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示范新区。 未来将会复原唐代众多古建筑,麟德殿,丹凤门,三大殿(宣政殿,紫宸殿,延英殿)以及太液池。
按照发展规划,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建设成为未来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同时把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重要的人文象征、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
5. 青州有哪些考古遗址
北辛文化来遗址,位于山东青州市源东高镇北辛村,其年代距今7300年,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母系氏族社会趋向繁荣的发展阶段。
龙兴寺位于青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驼山脚下,始建于北魏时期,是唐宋王朝的皇家甲等寺院,明代初被毁。共存世达800多年,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寺院之一。1996年在龙兴寺遗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时期的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
青州明代城墙遗址,目前已经出土180米长的明代城墙。考古人员还发现,此明代城墙下叠压了宋代城门,宋代城门北侧还有一早期石墙,该遗址全长共计2000多米。
周朝时期的一条古道(周道)仍然遗留在青州大地,这就是临淄到穆陵关的南北通衢。它始建于商末周初,一直使用到清末民初。青州周道以齐国国都临淄为起点,南通莒国、吴国。青州周道临淄到青州段基本与山东102省道平行,青州到沂水段基本与227省道平行。
6. 德尔斐考古遗址的阿波罗神庙
在阿波罗神庙的广场空地(Aire)上,在与前5世纪广场平齐的地面上有两道沟,它们可能是因为人们没有别的地方放置个人祭品而开挖的,或者是古代一个被烧毁的建筑的基础。20世纪在这沟里发掘出了相当数量的“ex-voto”。
这些祭品是遗址最辉煌的时期所留下的印记,年代约为前9世纪至前5世纪。其中有不少青铜器:这种合金在前8世纪已经相当罕见,因此它成了一种珍贵的材料,在德尔斐被大量地以小雕像和三脚架的形式被进献。
这些青铜小雕像,定年为前9世纪至前8世纪之间,是使用“失蜡浇注法”制造的。这种已消失的技术大致过程为:使用蜡做成原形,在此基础上做成模子,将蜡溶化取出,然后将溶化的青铜倒入定型,最后将模子敲碎取出成品。在这工序中,原形和模子都是一次性的,这样造出的每个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小雕像显示,在当时还没有神祇的形象出现,它们表现的一般是男人、女人和战士,其中后者为坐在战车上或马上的男人形象;它们的造型同绘画素材上的造型十分相近。
还发现了许多形为青铜三脚支架的祭献物(皮提娅通常坐在三脚支架上)。最初,三脚架用来放置一口小锅以烹饪神圣的菜肴,非常象征性。有时三脚架和小锅一起被进献,有时分别进献。一些小锅带有柄(称为“protomes”),通常是传说中的生物的面貌,比如格里芬的形象。这些传奇元素是一种来源于巴比伦的东方形象,在当时“东方化”的风潮中由希腊匠人们复制。
另一些存放的珍贵进献品包括:
一个象牙制的小雕塑,表现了一个直立的男性神(阿波罗?),一手拿着长矛,另一只手放置于他驯养的一头猛兽的脑袋上。这也是借自东方的肖像。这个神的尺寸相当大,在底座部分围着一个小圈,上面有典型的希腊装饰:蜿蜒的河流(公元前七世纪);
一个表现了伊萨卡的奥德修斯刺瞎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的形象;
一个表现“kouros”(“kouroi”的复数形式,男孩)的形象:站立的全裸男青年,左脚略微前跨;
一些木质包金(或象牙)的雕塑,包括:格里芬(猛禽的头和翼,狮子的身体);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起源于东方文化,希腊人将其转变为女性形象,她有女人的头、翅膀以及猫科动物的身体;人们赋予她预言的神力);
一头实际尺寸的银质公牛的残存。
稍晚的进献品(公元前五世纪之后)对身体曲线和服饰的刻画更为细腻和真实。 在圣地的脚下,有一条小道通向神庙的所在,在这条狭窄的“神路”两侧间或摆放着一些拼凑风格的纪念建筑,它们主要设计用来存放对神明的进献,以向他表达感谢之情或纪念喜庆的事件。
自前6世纪起直到前4世纪,人们建造了三种中等尺寸的建筑物:
1.宝库;
2.祈愿柱;
3.雕塑库。
宝库
宝库是建于圣址上大小中等的建筑,它们的分布没有规划,是由各个城邦在喜庆的节日时自行兴建的。它们作为“祈愿堂”存放有各种祭献的物品以及用来颂扬城邦的辉煌的艺术品。在希腊的各个圣地上都修建有宝库,而德尔斐是宝库最集中的地方,大约有二十多个。许多存放于宝库里的祭品已经丢失,但建筑本身的魅力还是很有价值的。
最早的宝库,如约前600年建于僭主库普塞罗(Cypselus)制下的科林斯人宝库,都是些简单的房间。然而,自从前530年起,带有两个爱奥尼或陶立克支柱的门厅变得风行起来。
最著名的宝库有:
锡弗诺斯岛宝库(约前525年),由锡弗诺斯岛(Siphnus)岛的居民修建。这是一个确确实实的珍宝盒建筑,爱奥尼风格的装潢和雕塑被发挥到了极致:檐壁是连续的,在每个立面都雕有一个主题,其中最栩栩如生的一幅展现了奥林匹斯诸神坐着在商量决定特洛伊的命运,而他们面前希腊人正奋力拼杀着。
德尔斐的雅典人宝库:
雅典人宝库崛起于约前485年,是精心选址之作,它位于神路于圣殿前的最后一个拐弯处,因此不论是从圣地入口还是从神庙都能够看到它。它占地6.5米×9.5米,是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的胜利而修建。它的装饰由陶立克柱式上的排档间饰所组成,表现了希腊神话中的不同故事场景:正面描绘了希腊人同阿玛宗战斗的场景;左面绘有象征雅典的忒修斯的英雄事迹,因为后者是传说中雅典的第一个国王,城市的奠造者;在
右墙上是象征伯罗奔尼撒的赫拉克勒斯同野蛮人战斗的英雄事迹;最后,在后墙上刻画的是赫拉克勒斯牵回巨人格律翁的牛群的故事。这就是该建筑的政治动机,表现了雅典人在阿波罗的庇护保护希腊免遭野蛮人的侵害,这个动机之彰显已经接近希腊道德中所谓“僭妄”(hybris)的极限,即试图超越凡人的地位挑战天神。
最晚近的宝库是忒拜宝库(约前370年)以及昔兰尼宝库(前350年-前325年),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即这种建筑风潮在德尔斐持续了不到两个世纪。
祈愿柱
自前4世纪起,可能是出于对节约空间的考虑,另一种祭献形式开始流行,即祈愿性的圆柱和立柱。圆柱(或单或双)和立柱是用来将祭献品高高托起,以显示其价值之用,通常是一些表现统治者的青铜雕塑。
纳克索斯岛的圆柱建于约前575年,是最早的此类纪念碑之一。它非常高大,顶端甚至接近阿波罗神庙的地面高度,而它本身位于该建筑的脚下,原始克托尼俄斯信仰的地域。为了能够让所有的角落都能够看到,它有一个很长的柱身,和一个壮观的爱奥尼柱头,上面还立了一只高达两米的狮身人面像(“纳克索斯的斯芬克斯”)。这只猛兽可能看守着狄俄尼索斯的墓,后者是纳克索斯人的守护神。柱子上有一个小小的镌刻表明纳克索斯人可能因为这个祭品而获得了咨询神谕的优先权(promenteia)。 舞蹈者的圆柱是年代为前370年的作品,它装饰有爵床叶饰(acanthe),承托了一个新颖的顶饰:三个年轻女子支撑着一个三脚架,里面放置了翁法洛斯,德尔斐的象征。
罗得岛的立柱又称“利西波斯的太阳战车”,于前325年至前300年间进贡,这个立柱支撑着一个镀金的驷马战车,上面坐着太阳神赫利俄斯。这个结构正对着阿波罗神庙。
雕塑群
在圣地的低处,入口的左侧,曾经摆放着一个非常宏伟的纪念雕塑,后来这个雕塑被竞争中的城市陆续用不同的主题取代。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个象征着这个竞争开始的纪念物:米太亚得的雕像以及吕山德的雕像,或名“海军督统雕像”。米太亚得像由雅典人捐赠,纪念了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马拉松战役。它由十三个雕塑组成,雕塑者为菲迪亚斯(帕台农神庙的设计者和建造者)。这些雕塑将雅典娜、阿波罗以及米太亚得表现在同一场景中,还出现了十个胜利的英雄角色以及三个雅典的执政官。 吕山德像就在米太亚得像的隔壁,它有一个基座,上面摆放着一整套青铜雕塑,在后面有二十八个雕塑表现了所有参加埃果斯河战役的人员,在这场海战中,吕山德率领斯巴达海军以少敌多击败了雅典的海上力量。前面有十个雕塑,表现了“宙斯之子”的场景,出现的人物有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宙斯、阿波罗、阿耳忒弥斯以及波塞冬,出场的还有带着花环的吕山德,一个传令官以及旗舰的掌舵者。 雕像的排列有非常显著的政治考量,希冀能够高于米太亚得的纪念碑,而两者的目的是相似的。由于吕山德不想被批评为僭妄,所以他将众神放在前列,而米太亚得的雕塑中他们和凡人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世界之脐
古希腊人认为, 要想知道神的重大信息,就要到神谕宣示殿去听。他们相信,神明会向人类说话,为人们指点迷津、指点未来,而与神的交流,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7. 夯土墙的夯土墙与考古
古代建筑、城墙及墓葬大量使用夯土墙,在考古中夯土墙有重要意义。 山西临汾南襄汾县发现了大约公元前2600到公元前2100年之间的陶寺遗址。2003年,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大型建筑基地址:古观象台基址。
古观象台基地址的建筑形状为大半圆形,面积约1400平方米。原有三层台阶,现仅存基础。第一层台基基础的第一道夯土墙,也即最外侧夯土墙,其外缘距圆心25米。第二层台基基础的第二道夯土墙,距台基圆心半径22米。第三层台基基础的第三道夯土墙,距圆心半径12.25米。在第三道夯土墙与生土台芯之间,筑有一道夯土柱,揭露部分共计11个,自北向南排列成圆弧状,距圆心半径10.5米。D11西边D12和D13拼接为一体成一道墙。夯土柱平面以长方形为多,长度多为1.3米左右,宽度多在1米左右。夯土柱D1—D11之间有10到缝隙,缝宽多在0.2米。各缝之间缝中线夹角为6.5、7、7.5、8度,其中以7.5度为最多。据此推测,该观象台的主要功能之一可能是观测日出以定节令。
台基圆心,经GPS定点测量,确定为:北纬35°52′55.8″,东经111°29′55.1″,海拔572米。 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郑州商城是一座拥有宫城、内城、外郭城和护城壕的规模庞大的城址,其防御体系是通过外郭城和护城壕与东部湖泊内的大面积水域构成的。这是中国商代最早而且是最大的一座王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城垣的王都,它拥有的城墙宫殿、手工作坊、祭祀窖藏、青铜礼器、防御设施和配套的供排蓄水系统,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有开创性的地位。
郑州商城外郭城的南面、西面是坚实的夯土墙,此次发现的南、西夯土墙长达6000多米,南墙和西墙的南段是护城壕。北墙距城墙10米远处也发现有护城壕。 秦始皇陵封土堆下是否真的存在地宫?这是本次科学探测所要回答的一个大问题。曾有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另外也不排除封土堆下是用来迷惑盗墓者的假墓的可能性。在测量中,研究人员探测到了诸多的异常情况:由地宫开挖后回填夯土引起的明显重力异常以及弹性波法的反射异常;由与开挖范围相对应的封土堆中的细夯土墙引起的明显磁异常;由墓室引起的高电阻率异常;围限在开挖范围内的汞异常和由宫墙引起的重力异常和绕射点异常,加之已知的墓道,这些异常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地下建筑群轮廓。这说明,秦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下,因为假墓是不可能有如此配套建筑的。
研究人员在进行了多次磁性测定后,发现封土有明显磁性,且粗夯土和细夯土的磁性也有一定差异。经过证实,磁异常范围与封土堆下方的细夯土墙的范围近乎一致。由此推断异常是有封土堆下方的细夯土墙引起。细夯土墙内外为粗夯土。这种复杂的封土结构也从侧面证明了封土堆下方存在真墓。封土堆中存在高出地面的夯土墙,在此以前还没有发现过。 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在长城沿线,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墙.它们有的是用粘土和砂,再夹以红柳或芦苇的枝条夯筑成的.也有的地方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筑的.版筑夯土墙,她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顶部宽度为墙高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所以城墙有明显的收分.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能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刀,抢,箭等)的袭击,并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简便.所以隋朝以前的长城,多是采用版筑夯土墙.汉代夯层在15公分左右,由于筑城术的进步,唐代和明代筑城夯层则在30公分左右.但这种墙容易被敌人破坏,而且不耐风雨剥蚀,天长日久会自行坍倒.例如在玉门关和汉长城烽台,明显打有木筋,相隔数米并有规则,至今犹存.但是一些唐代如锁阳城和明代的大同古堡,一些木筋则腐烂掉,少许耐腐蚀木料则存留.芦苇筋在玉门关大小方盘城呈规则分布,上下左右各相隔20公分左右.汉长城厚度足够容2个全副铠甲士兵相向通过,现存厚度在1.2米以上.城墙高度,都在8~18米左右,体现了筑城术整体的坚固和技巧. 部分长城也采用了版筑夯土墙方法构筑。
8. 德尔斐考古遗址的遗址发掘
1892年法国考古学家开始在遗址上进行发掘,发现院墙内的圣地面积达1.67万平方米,三面为德尔斐城所围绕,东南是入口处。圣地庭院内,有许多由各城邦与私人树立的颂扬神谕圣迹的纪念碑,并有约20多所有各城邦建立的藏珍库。阿波罗神庙居圣地中心,略呈方形,四周是墙。神庙区东南部的大门,有 之 字形大路通往阿波罗神庙和露天剧场。这条被称为 圣路 的路,两旁有希腊各邦为供神而建的 礼物库 、祭坛、柱廊、纪念碑等。阿波罗神庙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中间屡遭摧毁,公元前370--前330年是最后一次重建。庙长60米,宽25米,东西两端各有6柱,南北则分别有15根柱子,全是由石料精制而成。在神庙和各个礼物库中,有许多质地不同的雕像,其中以战车御者的铜像最为精美,是早期的古典雕刻杰作。现在石柱参差,墙垣犹存,尚能勾划出盛时的宏伟轮廓。残余的神庙建筑与纪念碑遗迹,都是当年希腊各地的艺术家的杰作,是研究古希腊艺术的巨大宝库。除了神庙与有关建筑物及纪念碑林外,还有一处剧院,一处运动场。在古城遗址上,原建有卡斯特里新村,后来为了便于考古发掘,新村在附近另外觅地重建,并恢复德尔斐的旧称。作为公元前4世纪遗物露天剧场,现在仍能使用。今天的希腊人仍在这里演出当年创作的戏剧。同时,希腊人也常在这里举办音乐、诗歌及戏剧的竞赛。德尔斐剧场为半圆形格局,有38层台阶,可容纳5000名观众。如今的德尔斐剧场俯视着希腊最古老最漂亮的一片橄榄林。橄榄林共有120万棵橄榄树,把这座古老的建筑衬托得光彩照人。
再往上往西一直攀登上去,就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竞技场。跑道上的起跑线仍可辨明,自起跑线至终点线的距离约为177.53米左右。场地为红泥土地面,周围用条石垒成环形看台,可以坐7000人。整个竞技场的平面呈长条马蹄形。该运动场是古代希腊的四大运动场之一,著名的皮提翁运动会每隔4年在此举行,其盛况仅次于奥林匹克运动会。
9.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考古遗存
未央宫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年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试掘了前殿的附属建筑遗址,发掘了椒房殿遗址、少府的宫殿建筑遗址、中央官署建筑遗址和宫城角楼建筑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 未央宫宫城平面近方形,四周围筑宫墙,墙宽8—10米,东、西墙各长2150米,南宫北墙各长2250米。
宫城周长8800米,面积5平宫方公里,约占都城面积的七分之一。 未央宫四面各辟一座宫门,称司马门。东司马门是皇宫正门,诸侯朝谒天子、皇帝出入宫城均于北门。文武百官、宫达人显贵进出皇宫则由北司马门。东、北二司马门外修宫筑了高大的阙楼,这就是有汉一代著名于世的东阙和北阙。西、南二司马门很少使用。四座司马门遗址均已进行了勘查,确定了其位置。东司马门位于大刘寨村东南,西司马门在卢家口村中部,已探明的前殿北侧的东西汉代道路,恰与东、西二宫司马门相连接。南司马门在未央宫东南角以西850米,由门道向北有一条8米宽的南北路通入宫内。在未央宫西北角以东1300米,天宫禄阁遗址东北60米处即北司马门遗址,门内有一条宽10米的汉代南北路,通至前殿东侧。
未央宫除了四座司马门之外,还有十几座“掖门”,它们是专为某些人出入皇寄所修建的,如建于北司马门之西800米的作室门,就是一座专为宫廷作室之中的各类工匠出入皇宫的门道。 石渠阁遗址位于未央宫西北,在北宫墙以南45米,西宫墙以东500米。
石渠阁属于战国时期以来流行的高台建筑,中央主体建筑台基尚存,现存夯土台基高7米,底部东西60米、南北50米,整个建筑遗址范围东西115米,南北120米。台基周施回廊。 天禄阁遗址在石渠阁遗址以东520米,前殿以北720米,北距北宫墙60米,东距连接北司马门的汉代南北路35米。天禄阁也是一座高台建筑,其规模略小于石渠阁。
现存天禄阁台基高6—7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0多米。天禄阁四周亦置廊。遗址范围东西55米、南北60米。 未央宫西南部有一片低洼地,是当年的沧池所在地。沧池位于西宫墙以东700米,南邻南宫墙。
考古勘查沧池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总面积196000平方米。沧池水由城外泬水从章城门引入,入宫后称“明渠”。明渠故道已基本勘探清楚:渠水由西向东注入沧池,然后又从沧池北部由南向北流出,经前殿、椒房殿和天禄阁西边,向北流出未央宫。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位于宫城中央,是形制最高,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在台基之上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说明前殿台基在新石器时代已存在。
前殿正门居南,门内是广阔的庭院,庭院以北则是前殿之上的三大殿。大朝正殿是中间台面上的大殿。前殿基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北高南低,北部最高处高出今地面15米。基址由南向北可分三个低、中、高的台面。
在对前殿全面勘探同时,1980年又对前殿部分廊房和慢道遗址进行了试探。西壁房址南北排列有43间房,南壁西部房址东西排列3间房,共计49间房。这些房子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房与房之间置隔壁,布局一般是前堂后室,房内地面或为草泥,或为土坯铺置。
遗址内出土筒瓦、板瓦、瓦当,文字瓦当多为“长生无极”,还有陶器、兵器、钱币等。在房址内还发现了一批被火烧烤过的西汉木筒,简文有的属于病历医方,如一支医方简上端题有“冯宗山女方”字样,这说明西汉时代已有病历医案。
在前殿遗址东北角试掘了一处夯土台基及部分配房。房内有草泥地面和砖铺地面两种。夯台和房址出土了大量砖瓦建筑材料,其中有素面长条砖,方格纹、回形纹铺地砖,板瓦、简瓦及图案与文字瓦当等。房内出土陶器、钱币、兵器装备等。 椒房殿位于前殿以北360米,可谓真正的“后宫”。椒房殿南部为正殿,其夯土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0余米、南北宽30余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台基周施回廊,廊道地面铺砖,廊道外为散水。正殿坐北朝南,殿址南有二阙址,二者东西相距23.5米,反映出这组宫殿建筑的规格非常高。
内院南邻正殿,平面亦呈长方形,院子四周置廊道、散水。内院东西两侧又分别发掘出夯出台基、院落、巷道和厢房遗址。特别要指出的,建筑群内的巷道遗迹在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是为宫殿主人的安全所构造,与现代建筑中的暗道性质相同。
椒房殿建筑群有着完整的给、排水设施。建筑群东部有水井,井深约8米多,井台铺方砖,井壁上部为券砖,下部以陶井圈砌置。建筑群内有排水坑,积水通过北部的明渠排出。从仅有的建筑遗迹来看,正殿及其所属建筑是非常考究的,建筑群内的地面均以方砖铺设,遗址中出土精美的铜构件。
椒房殿遗址出土有铺设地面的素面方砖、圆形纹方砖和构筑踏步的空心砖等。瓦类有筒瓦、板瓦和素面圆瓦当、云纹瓦当及“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文字瓦当。 1986—1987年,考古工作者对未央宫内的一处中央官署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9600平方米。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卢家村东100米,位于前殿遗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宫西宫墙105米。遗址以南6.3米有一条汉代横贯未央宫内的东西大路。中央官署遗址周围置墙垣,形成了一座封闭性大院落。院落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34.7米,南北宽65.5米,面积8822.85平方米。四面围墙内外均置壁柱,而且内外对称分布,这使墙体更为坚固,除了东墙,西、南、北墙之外均置廊。
在官署院落之内,中部偏东位置,有一条南北向排水渠将其分为东、西并列两座院子,简称东院和西院。
东院范围东西57米、南北65.5米,面积3733.5平方米。东院南、北墙分别为官署大院的南、北墙东段。东院东墙即官署大院东墙。西院范围东西72.7米,南北65.5米,院子西、南、北墙分别为官署院落的西墙和南、北墙西段。
官署遗址出土遗物十分丰富,主要有砖、瓦、瓦当、石器、铁器、铜器、钱币和骨签等。 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出土的刻字骨签,是中国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骨签大多分布在官署房子墙体附近的汉代地面之上。骨签均以动物骨头制作(绝大多数为牛骨),形制、大小基本相同。
长安骨签共出土63850件,其中刻字者57482件。骨签大多以牛骨为原料,颜色以白色、黄色为多;尺寸接近,一般长5.8—7.2、宽2.1—3.2、厚0.2—0.4厘米;骨签形制基本相同,均为长条形骨片,上、下端呈圆弧形,从其横截面看,正面微呈圆弧形,背面较平,正、背面均有竖向锯痕,背面更显粗糙;骨签正面上部磨光,长3.5—4、宽1.5—2厘米,其上刻字;骨签中腰一侧有一半月形凹槽。骨签上一般只有一行刻字,其凹槽在骨签左侧,刻两行以上文字的骨签,其凹槽在骨签右侧。
骨签刻字的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物品、编号、数量、名称、规格等,这类骨签一般为一行字,也有两行字者,字数两三个至七八个不等;第二类为有“河南工官”、“南阳工官”、“颍川工官”内容的骨签,一般刻二至四行字;第三类内容与中央官署等有关,刻字一至四行。
长安骨签的时代上限在西汉初年,下限在西汉末年,以西汉中后期为多;有纪年的骨签,最早者为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始元、元凤时期(昭帝)“三工官”者数量最多,骨签使用延续一百多年,甚至几与西汉时代相始终。 1987—1988年,考古工作者对未央宫内的少府所属的宫殿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040平方米。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柯家寨村西南,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400米,椒房殿遗址在其东350米。
已发掘的这处建筑遗址,其范围东西110米、南北58米。它主要包括主体建筑一一南殿和北殿,及其两侧的附属房屋建筑群和通道、廊道、院落、水池等,这是一组具有多功能的宫殿建筑群。
南殿是该建筑群中的大殿,或称“正殿”,坐北朝南,东西46.1米、南北17.5米,面阔7间、进深2间,殿内面积806.75平方米。北殿应系该建筑群中的内殿,坐南朝北,与南殿共用同一后墙。北殿东西31米、南北12.9米,面阔5间、进深2间,殿内面积399.9平方米。
南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两座大房子,每座房子的面积约在170平方米,房内亦置复斗形础墩,属于南殿的辅助性议事办公建筑。
主体建筑北殿以北为院落,东西54.4米、南北14.7米,面积799.68平方米。南殿以南虽末进行考古发掘,但从钻探情况来看,很可能有“庭”。这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居中,前庭后院,左右置配殿。
少府所属的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面积使用地板的遗迹,在古代宫殿建筑遗址发掘中尚属首见,由此也可以反映出这座宫殿建筑群之豪华。除了出土砖,瓦、瓦当、陶器、铁器、铜器、货币,该遗址还出土了112枚封泥,封泥文字内容有“臣尊”、“臣充”、“臣朋”、“臣隆”、“臣客”、“臣获”、“司马喜章”、“掌牧大夫章”、“掌厩大夫章”和“汤官饮监章”等,其中以“汤官饮监章”封泥数量量最多。 未央宫宫城西南角楼遗址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车刘村北,南距南城墙55米,西距西城墙34米,1988—1989年对该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角楼建筑遗址现存台基平面呈曲尺形,外边东西67米、南北31米,内边东西57米,南北19米。台基东部宽11—13米,其东与宫城南墙南端相连结。
角楼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有砖、瓦、瓦当等。砖有素面和小方格纹方砖,均有铺地砖。长条砖大中小不等,此外还有子母砖,扇形砖、空心砖。瓦有板瓦和筒瓦,有的瓦上还有陶文戳印,如“大世六”,“工左”等,这是秦汉时代“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严格质量管理制度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