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游记
Ⅰ 《高棉的微笑:柬埔寨游记,》txt全集下载
高棉的微笑:柬埔寨游记,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2010年新年,我在吴哥
刚从柬埔寨回来,经历了从零上30度到零下10度的温差,感受了比温度更大的差别。一时突然不知有关柬埔寨的博客该从哪里写起了,虽然是短暂的走马观花,虽然走之前就在旅游手册上知道会看到什么,但还是被这个国家吸引、震撼和感动。
不想重复千篇一律的旅游流水帐,选几张照片先贴出来,其他的慢慢整理后给大家。
如果没有吴哥窟,恐怕我们不会踏上柬埔寨的土地。为了吴哥,我们来了
从表面看,柬埔寨是泰国和越南的结合体,确实,在地理和历史上,柬埔寨一定会受到这两个邻国的影响。
金碧辉煌的皇宫似乎就有着泰国建筑的影子。
金边街景,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如今已经开始复苏
有了吴哥,有了高棉的微笑,柬埔寨才是独一无二的
这段埋藏在大森林里的历史,是柬埔寨最宝贵的财富
这个国家曾经遍体鳞伤,现在也在经历着痛苦的变革,至少,他们已经和平了。
金边机场,一个军人执勤时悠闲地看小朋友玩耍,十年前不知他是否在战场上。
柬埔……
Ⅱ 关于去柬埔寨旅游
他的气候和中国广东福建差不多。你自己看淡旺季吧。淡季的话,现在去就行。
1.不要对柬埔寨的按摩抱太高期望,绝大部分的水平远不如中国那些好一点的按摩院的技术。
2.吴哥看日出日落是个绝对值回票价的选择,当然老天作美的话。不过现在属于旱季,应该不会受到天气的困扰。
3.还是因为现在是旱季,洞里萨湖的水量很少,在雨季的时候是比较有意思的,旱季我还没坐船去游过洞里萨,不清楚了。
4.崩密列离吴哥至少一个小时的车程,跟团去的话不推荐。大小吴哥能玩的比较透彻的话,佛教文化艺术已经足够你领略的了。把那些时间花在吴哥性价比会更高些。
5.特色小吃,估计没几个中国人能接受柬埔寨的传统食品的口味,而且卫生程度也很差,除非你对自己的接纳性和肠胃的性能充满信心,否则还是看看就好,柬埔寨除了酒店餐馆酒吧和部分旅游景点有卫生间之外,街上路边是没有公厕的。
6.纪念品,柬埔寨最有特色的特产就是胡椒了,柬埔寨贡布省出产的胡椒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好的胡椒,价钱不高,超市里面就能买到。然后木头也很不错,各种珍贵木头的制品价钱比中国要低不少,前提是你识货以及有人帮你砍价。原木是不准带出境的,加工后的工艺品成品可以。再有就是宝石,柬埔寨的宝石也挺好,还是和木头一样,得识货和砍价。这些都没信心和兴趣的话就买衣服吧,柬埔寨的经济支柱就是成衣加工,几乎你能数的出的牌子的服装在柬埔寨都有工厂生产,在金边的一些店里面就能以很低的价格买到正宗的世界名牌服装,带些回去送人或自己穿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7.你在中国能用的电器到了这边都能用。要注意的就是柬埔寨的供电除了金边之外其他地方都很不稳定,条件允许的话多带块电池备用不会是多余的事。
Ⅲ 暹粒市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暹粒市区有巴戎寺、通王城、女王宫、洞里萨湖、吴哥窟等景点可供游玩。
Ⅳ 吴哥窟旅游的注意事项
柬埔寨吴哥窟旅游注意事项
气候:05月—月(雨季)、11月—次年02月(凉季)为最佳旅游季节,多雨季节,请携带雨具。
气温:柬埔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偏高,日照充足,请携带防晒霜,遮阳帽等物品。
药品:柬埔寨医疗环境相对落后,请根据自身情况自备常用药品,并携带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止蚊虫叮咬。
货币:人民币不流通,可兑换柬币(瑞尔),1人民币=580瑞尔、1美金=4000瑞尔,美金当地通用。
小费:柬埔寨有支付小费的习惯,提行李或房间清理0.5美金或2000瑞尔。
入境:柬埔寨入境时,官员会收取1-2美金小费。
语言:柬埔寨官方语言为高棉语、英语、法语。当地华人华侨比较多,普通话也能说一两句。
住宿:妥善保管个人财务,贵重物品可放于前台保险箱内;离开酒店,请携带酒店名片以备迷路使用。酒店大多数不需要转换插头,多为两孔插头或三角的圆型插头,酒店一般备有洗漱用品,但建议客人自带。
时差:比北京时间晚1个小时。
安全:虽然柬埔寨治安良好,还是建议不要晚间出行,注意安全。
游览:登吴哥寺的时候请穿旅游鞋,登顶很陡,注意人身安全。
健康:不要饮用自来水,最好购买矿泉水;不要在外面乱吃东西。
海关:禁止携带植物、热带水果、干果;国家公务人员和军人不能穿制服出境,也不能将有代表国家主权的徽章、证件带出境。
去柬埔寨旅游,需要一定的体力和精力,病患者、孕妇及行动不便者出游,也包括不适合做飞机的人群。
为了确保旅游顺利出行,防止旅途中发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请旅游者在出行前做一次必要的身体检查,如存在下列情况,请勿报名:
(1)传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伤寒等传染病人;
(2)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严重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肌缺氧、心肌梗塞等病人;
(3)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栓塞、脑出血、脑肿瘤等病人;
(4)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肺气肿、肺心病等病人;
(5)精神病患者,如癫痫及各种精神病人;
(6)严重贫血病患者,如血红蛋白量水平在50克/升以下的病人;
(7)大中型手术的恢复期病患者;
(8)孕妇及行动不便者。
老年旅游者到柬埔寨旅游提示
1.60周岁以上的旅游者报名参加旅游时,请填写《健康证明》,说明年龄及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根据身体健康状况不宜参加某些特殊游程或者项目(如交通工具、饮食、特殊地域环境限制等),并提供家属的联系方式。
2.70周岁以上的旅游者请由家属陪同参团。
3.因服务能力所限,不接受80周岁以上的旅游者出游报名,敬请谅解。
未成年旅游者到柬埔寨旅游必须跟随监护人出游提示
1.未满18周岁的旅游者请由家属陪同参团。
2.因服务能力所限,不接受18周岁以下旅游者单独报名出游,敬请谅解。
需要的证件
证件:护照、身份证、证件复印件及2寸照片2张(证件丢失时方便补办),不满16周岁无身份证的游客如在国内转机,需带户口本
柬埔寨旅游着装:
1、柬埔寨全年可穿着轻便夏装,可携带一件薄外套,避免早晚温差过大或者空调房间、车内冷气太低着凉。
2、进入正式场合时,不可穿拖鞋、短裤短裙、无袖上衣等不适宜的衣服,请注意携带。
3、前往蚊虫较多的丛林野外,需穿长衣长裤,请携带。
4、鞋应以轻便合脚、适宜行走为主,不宜穿新买的鞋、高跟鞋。
柬埔寨旅游个人日常用品:
1、剃须刀、护肤品、化妆品、太阳帽、太阳镜、防晒霜、伞、手表、笔、小本子,请视自身需要携带
2、除四星级以上酒店外,柬埔寨酒店一般不提供一次性的毛巾、牙刷、牙膏、洗发护发液、拖鞋,请自己携带。
现金及银行卡:
1、柬埔寨不流通人民币,需要您在出国前将人民币兑换为美元,到当地再兑换为瑞尔,兑换方法请拨打各大银行的客服电话询问,请务必及早兑换。
2、中国海关规定每人最多可以携带人民币20000元或折合5000美金的等值外币,所以兑换的货币够用即可。
3、在柬埔寨购物,大商店多可刷银联卡、MasterCard、VISA卡,建议您将钱存入卡中,各个银行、各种卡情况不同,如何在柬埔寨使用银行卡请咨询发卡行。
4、参考汇率(以银行实时牌价为准)
1美元
约等于 6.78 人民币 1美元 约等于 4 000 瑞尔
1人民币 约等于 0.15 美元 1万瑞尔 约等于 0.25 美元
Ⅳ 柬埔寨主要景点,柬埔寨有什么好玩的
柬埔寨主要旅游城市有四个:
最出名的是暹粒——去吴哥窟的大本营,其实也就是中国一个镇的规模,但是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吴哥窟群有很多,主要路线分为大圈、小圈、外圈。
一般来说小圈是最重要的——包括小吴哥(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日出日落很美)、塔布隆寺、茶胶寺(中国援建的)、周萨神庙(中国援建)、皇家浴池、巴肯山,游览需要一天。
大圈包括:吴哥通城、战象平台、普利坎寺、东梅蓬、涅槃寺等等
外圈:女王宫、崩密列。
除了这三个圈,还可以去市区的吴哥博物馆,洞里萨湖和荔枝山。
(详细的行程可以参考我在网络旅游游记“泰柬单人的不太简单之旅”以及画册)
首都金边——可以从暹粒坐汽车过去,金边主要看点是大皇宫,监狱博物馆(看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柬埔寨近几十年的历史,很压抑),去看看湄公河看看日落。
还有西哈努克——海边城市、马德望——洞里萨湖边的自然风光,是比较热门的旅游地。
大概介绍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Ⅵ 吴哥窟被遗忘多少年
“
约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了叫作真腊的国家,距今720年前,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元代高级公务员周达观用最擅长的文言文写了自己的柬埔寨游记《真腊风土记》,而真腊国的首都就是吴哥。仅仅8500字,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柬埔寨地区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辉煌的吴哥文化有详细记载,没想到成为现存与真腊同时代者对该国的唯一记录,由于是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真实游记,其权威性和作者的背景使这篇文章或者说这本书成为学者们研究柬埔寨历史和中柬关系史的必备读物。
《真腊风土记》发表520年后,被一个爱好旅游的法国人翻译成了法文,就这么一个偶然事件,吴哥窟或者说柬埔寨的命运从此被改变。40年后,法国探险家穆奥在法文版《真腊风土记》的指引下,按图索骥,使隐没在热带森林中的神殿王宫――吴哥窟,这个沉睡多年的人间奇迹重新为世人所知晓。此时已是19世纪,距周达观写游记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将近600年,柬埔寨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吴哥窟专门给他塑了一座雕像,天时地利人和,这个浙江温州人因为那8500字而被历史铭记。
”
为保护版权,上面这段文字取自箭袋树的原创文章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IxNjAyMQ==&mid=402661889&idx=2&sn=&scene=0#wechat_redirect#mp.weixin.qq.com
所以被遗忘的时间确切来说就是那600年。
Ⅶ 金字塔、宙斯像、罗得斯岛巨像、空中花园、阿提密斯殿、摩索拉斯墓、亚历山灯塔、吴哥窟、长城、秦俑的简
尼罗河畔的金字塔群(the great pyramids),是古代埃及王自己修建的陵墓。据说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共有将近100座,大多都建筑于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一些有4000多年历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及尼罗河西岸。吉札金字塔,左边属于卡夫拉王,右边属于库夫王,附近连著一座狮身人面像。主要建材是石灰岩,部分为花冈岩。 3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是由第四王朝的3位皇帝胡夫(Khufu)、海夫拉(Khafra)和门卡乌拉(Menkaura)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500年建造的。胡夫金字塔高146.6m,底边长230.35m;海夫拉金字塔高143.5m,底边长215.25m;门卡乌拉金字塔高66.4m,底边长108.04m。 在这3座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用200多万块巨石砌成。成群结队的人将这些大石块沿着地面斜坡往上拖运,然后在金字塔周围以一种脚手架的方式层层堆砌。金字塔的旁边还有一些皇族和贵族的小小的金字塔和长方形台式陵墓。 最初铺盖金字塔的外层磨光的灰白色石灰石块几乎全部消失。如今见到的是下面淡黄色的石灰大石块,显露出其内部结构。金字塔中心有墓室,可以从甬道进去,墓室顶上分层架着几块几十吨重的大石块。 建成的金字塔被用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死后永生,金字塔内的墓穴的起初堆满了黄金和各种贵重物品。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0-2500年 建造地点: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等地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在古代埃及文中,因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所以被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中国人把它写为“金字塔”(原文是 pyramid)。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埃及现存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雕刻坎石及砌成陵墓?陵墓内部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宫,古代埃及人是用什么方法建成的呢?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没有研究清楚。
奥林匹亚宙斯神像
宙斯(Zeus)是希腊众神之神,是奥林匹亚(Olympia)的主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宙斯神像是当世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拜占庭的菲罗撰写记述七大奇观说:‘我们以其他六大奇观为荣,而敬畏宙斯神像。’ 宙斯神殿是古希腊的宗教中心。神殿位于希腊雅典卫城东南面依里索斯河畔一处广阔平地的正中央,为古希腊众神之神宙斯掌管的地区;目前这地方尽是一片黄澄澄的丘陵,但是在古希腊时期,四周环绕翠谷和清冽溪水,景境幽雅,不远处更有一座密林,绿意浓郁,林中小径两旁更是花木扶疏,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更是当时的宗教中心。在古希腊时代,那片地区位于雅典城墙外,到了哈德连帝时代为了扩大雅典城规模,将城墙往外扩展,才把神殿纳入城内。 神殿于公元前470年开始建造,前456年最后完工,为多利斯式 (Doric-style)建筑,由建筑师伊利斯人李班(Libon) 设计,宙斯神像由雕刻家菲迪亚斯(Pheidias) 雕刻。 宙斯(Zeus)神殿本身则是多利克式(Doricorder)建筑,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殿顶使用大理石兴建,由34个高达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 支柱撑起来,面积达41.1米乘107.75米,庙前庙后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岛的大理石雕成。庙内西边人字形檐饰上的很多雕像,十足是雅典的风格。 至于神殿主角——宙斯,采用了所谓的「克里斯里凡亭」(chryselephantine)技术,是在木制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质的衣饰。宝座也是木底包金,嵌着乌木、宝石和玻璃,历时八年之久才完成。 在旅行家沙尼亚斯巴(Pausanias)的<希腊游记>一书中,曾对宙斯神像作了详细的描述,书中记载:‘宙斯神主体为木制,身体裸露在外的部份贴上象牙,衣服则覆以黄金。头顶戴着橄榄枝编织的皇冠,右手握着象牙及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则拿着一把镶有各种耀眼金属打造的权杖,杖顶停留着一只鹫’。 至于他的宝座,神像头上与头后,雕着「典雅三女神」和「季节三女神」(春、夏、冬)雕像;腿和脚饰有舞动中的胜利女神、人头狮身史芬克斯及希腊其他诸神装饰,底部宽6.55公尺、高1公尺。不包括宝座,仅约高13公尺的神像就相当于四层楼高的现代建筑,使坐在宝座上的宙斯头部差不多顶着神殿顶。 神像身后挂着由耶路撒冷神庙劫掠得来的神圣布幔。菲迪亚斯更精密地规划四周变化,包括由神庙大门射向雕像的光线,为了令神像的脸容更为美丽光亮,更于神像前建造一座极大且浅,里面镶了黑色大理石的橄榄油池,利用橄榄油将光线反射。矗立期间更有工人前来擦拭象牙,称为「菲迪亚斯抛光工人」。一名访客说:‘我可以告诉你雕像的尺寸,但无法形容造成的印象。’ 神像昂然地接受人们崇拜达九百多年,但最后基督结束了一切。公元393年,罗马皇帝都路斯(Theodsius)一世,毅然颁发停止竞技的赦令,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大会也是在这一年终止。接着,公元426年,又颁发了异教神庙破坏令,于是宙斯神像就遭到破坏,菲迪亚斯的工作室亦被改为教堂,古希腊从此灰飞烟灭;神庙内倾颓的石柱更在公元522年及551年的地震中震垮,石材被拆卸,改建成抵御蛮族侵略的堡垒。所幸的是,神像在这之前已被运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现为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被阉臣路易西收藏于宫殿内达60年之久,可惜最后亦毁于城市暴动中。
罗德岛巨像
希腊罗德岛巨像是七大奇观中最神秘的一个,这座巨像建在罗德市(Rhodes)港口的入海处。它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的青铜铸像,高约33米。因为它只在短短56年间便毁于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考古学家甚至连它的确切位置及外观都未能确定。 建造时间:公元前282年完工 建造地点:爱琴海,希腊罗德港 罗得斯岛巨像位于希腊罗得斯岛(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公元前的罗德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历史上罗德岛曾经被许多势力范围统治过,其中包括毛索洛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迹之一)和亚历山大大帝。但在亚历山大大帝归天之后,全岛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战争。马其顿(Macedonia)侵略者德米特里带领四万军队(这已超过了整个岛上的人口)包围了港口。罗德岛巨像经过艰苦的战争,罗德岛人击败了侵略者。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他们决定用敌人遗弃的青铜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筑十二年,高约33米,与纽约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复杂的石头和铁的支柱加固。但这个伟大的雕像建成仅仅50年多后就被强烈地震毁坏了。传说中雕像两腿分开站在港口上船只是从腿中间过去,非常壮观而有趣。这座巨像其实是希腊人的太阳神及他们的守护神赫利俄斯(Helios),由建筑师 Chares 设计,经过十二年的兴建,罗德岛巨像于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共高33米,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铜包裹,以后更被用作灯塔。但公元前226年的大地震却把这幢伟大巨像推倒,脆弱的膝盖成为了巨像的致命伤,巨像从此倒在Mandraki港附近的岸边。公元654年,罗德岛被阿拉伯人入侵,入侵者更把遗迹运往叙利亚,使这个奇观的考察更加困难。
巴比伦空中花园
跟罗德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6世纪 地点:巴比伦,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河东,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左右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不是悬挂于空中,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人们把原本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除"悬挂"之外还有"突出"之意)错误翻译成“悬空”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园是由 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王(公元前604 -公元前562)为了安慰思乡成疾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乡而兴建的。据说它要由奴隶们转动机械装置,从下面的幼发拉底河里抽上大量的水,来灌溉空中花园里的花草。 巴比伦空中花园构图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历史研究者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不可能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坍塌。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Mesopotamian plain) 没有太多的石块,因此研究者们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非比寻常,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砾,更有文献指出: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原本不应该是“空中花园”,由于翻译错误,因此变成“空中花园”。
阿尔忒弥斯神殿
阿尔忒弥斯 希腊文Αρτεμιδ,拉丁文Artemis),是希腊神话中的月亮神、狩猎女神,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而罗马神话则称她为戴安娜(Diana),埃及人称她依西斯(Isis),阿拉伯人称她 Lat。在古代的希腊阿尔忒弥斯女神深受敬仰,因此建成七大奇观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殿。 建造时间:约公元前550年 建造地点:希腊古城爱菲索斯(Ephesus)中,约在今土耳其的Izmir(Smyrna)南面50公里 神庙建筑以大理石为基础,上面覆盖着木制屋顶。整个建筑的设计师是 Chersiphron 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内部有两排、至少106 立柱,每根大约 12至18 米高。神庙的底座约为60乘120米. 阿尔忒弥斯神殿遗迹毁于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后建起的庙于公元262年再罹火难。阿尔忒弥斯神殿曾经历过七次重建,首座阿尔忒弥斯神殿于公元前550年由建筑师 Samos、Chersihon 及他的儿子metagenes设计,用伊奥尼亚柱式(Ionian)大理石柱支撑,是首座全部由大理石建成的当时最大的建筑物。整座建筑物均由 heidias、Polycleitus、Kresilas Phradmon 等当时著名的艺术家以铜、银、黄金及象牙浮雕装饰,在中央的“U”形祭坛摆放着阿尔忒弥斯女神的雕像,供人膜拜。后来在公元前356年,神殿被大火及侵略所毁,其后的重建,大理石柱长度增至21.7米,并且多了十三级阶梯围绕在旁边。最后,由于爱菲索斯人转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St.John Chrysostom 摧毁。
摩索拉斯基王墓庙
据说,哈利卡纳苏斯的毛索洛斯墓庙约45米高,底座上部呈阶梯形的金字塔状,卡里亚王国摩索拉斯国王的塑像可能矗立在顶端。陵墓毁于公元三世纪的一次地震中。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53年 建造地点:现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区 这座伟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筑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甫一建成就声名远播,公元15世纪初毁于大地震。现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还收藏有一点剩余的雕刻。 毛索洛斯墓庙位于哈利卡纳素斯,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乘30米,高45米,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3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匹马拉着一架古代双辆战车。此墓庙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建筑外,还有那些雕塑。毛索洛斯墓庙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制造,每人负责墓庙的其中一边。 在15世纪初哈利卡纳素斯被侵占,新的统治者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将毛索洛斯墓庙的一些石头用作建筑材料.时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幸存,并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内.自从19世纪开始,摩索拉斯墓庙一直有进行考古学的挖掘,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关毛索洛斯墓庙的资料,令我们对摩索拉斯墓庙的形状和外观有更多的认识。
亚历山大灯塔
遵照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国王)的命令,亚历山大城的法罗斯灯塔于公元前300年建在一座人工岛上,它至少有122米高,用闪光的白色石灰石或大理石建成。 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00年 建造地点:在埃及(Egypt)的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岛(island of Pharos)上。 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死后不久,他的手下之一托勒密(Ptolemy Soter )便称霸埃及,并建都于亚历山卓,有鉴于亚历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险,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筑师Sostratus及亚历山卓图书馆(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兴建亚历山大灯塔,灯塔于公元前290年竣工。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的高度当之无愧地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他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笔记中这样记载着:“灯塔是建筑在三层台阶之上,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它也是六大奇迹中最晚消失的一个。十四世纪的大地震彻底摧毁了它。 亚历山大灯塔法洛斯灯塔与其余六个奇观绝对是不同,因为它并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法洛斯灯塔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亚历山大灯塔外传:亚历山大港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 (Macedonian) 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于埃及尼罗河口西面建立一个新城——亚历山卓 (Alexandria),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托勒密王朝开始兴起,亚历山卓便成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并因此而繁荣起来,再加上亚历山卓位于亚洲,非洲及欧洲三个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罗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象到亚历山卓是如何繁荣,世界的通商是如何发达,而且亚历山卓内的法洛斯岛 (Pharos) 更拥有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 (The Pharos light house) 照耀着港口。 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国王宫殿等大量建筑物遗迹。虽然亚历山卓拥有如此繁荣,但到了今天,亚历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学家认为由于在公元四世纪的一次大地震,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已倒下.科学家在亚历山卓港进行过多次的挖掘工程,其中于 1996 年的一次挖掘中,法国的专家声称在亚历山卓港的海底发现了大规模的古代遗迹,同时亦发现出古代的道路及铺设道路的铺石痕迹。调查人员发现于古代时沉入海中的双耳长颈瓶,这是古希腊的一种壶, 壶上有两个手把,用作运送葡萄酒等交易货品。调查队亦发现了法老雕像的头部,工作人员以金属器具先固定法老的头部,再运用气球将雕像送上水面,而这次调查是在法洛斯灯塔的可能所在位置进行,只要将雕像的头部与旁边的工作人员相比,就可以想象到此雕像的巨大。 随着这一些的发现外,多次的调查已经发掘出数以千计的遗迹,而发掘出来的遗迹大多有几吨至几十吨重,从这些遗迹中,我们慢慢可以想象到神秘的法洛斯灯塔的外观。由于亚历山卓的繁荣,以及古代行船定向技术的落后,可以想象到照耀着整个港口的法洛斯灯塔对于保卫古代船员的生命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后世的人类能否对法洛斯灯塔有更清楚的认识,全在于政府及专家会否重视对亚历山卓港的发掘。如果亚历山卓港的发掘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可以把更多的建筑物特色重现……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好多年前,中国的长城便已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更大得惊人,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互相防范以及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从秦始皇开始,长城就始终是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工事。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来自北方外族的威胁对中原帝国来说一直是悬在头上的剑。统治者尝试过以和亲来稳定北部边疆,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修筑或者加固长城。相隔数米先立起两道平行的城墙,中间用土填满、夯实。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烽火台,在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则修建更加复杂的城关或城楼。绵延万里的长城既然是宏伟的防御体系,我们登上长城便总是企盼得到某种英雄气概上的满足。但是登上长城的那一瞬间体会到的却是一种失落:我们伟大的长城就只是这样一段城墙吗?单看长城的一段,觉得它实在过于单薄。仅凭这段城墙,如何能抵御外族的侵略? 事实上长城也确实没有抵挡住最具威胁的敌人的进攻。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地万里长城重新翻修了一遍,并且建立了完善的防守制度,将长城全线分为“九边十一镇”,镇下又设“路”和“关”,各个敌台和烽火台层层相属,一旦有敌情可以随时通报。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公元1499年,瓦剌首领率兵突破了长城防守,不仅如此,他们还生擒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长城也丝毫没有妨碍来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和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起他们的封建王朝。不管气势如何磅礴,长城毕竟只是一堵城墙,还不足以让一个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后度日。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唐朝,竟是少数没有修建过长城的王朝之一。它以自己的繁盛和实力,辐射着周边小国,以交流代替交战,长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此看来,万里长城的修筑,一方面当然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是各个朝代军事防御的历史,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种失败的证明。顾炎武论及明末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时感叹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一旦王朝接近没落,长城也并不能真正抵挡什么。
吴哥窟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12世纪时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35年建吴哥窟造。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Ⅷ 吴哥古迹的历史
吴哥古迹,又名吴哥考古园,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吴哥(Angkor)是高棉语「城市」的意思。古迹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括高棉王国从9世纪到15世纪历代都城和寺庙,如吴哥窟、吴哥城、巴戎寺、女王宫等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於1992年将吴哥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在吴哥王朝顶盛时期,吴哥地区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是工业革命前全球最大的城市。当时吴哥拥有50至100万人口,为供应足够粮食以及调节旱季与雨季,吴哥地区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统,以完善的水渠与众多的储水用人工湖来发展农业。
吴哥王朝於9世纪到15世纪数百年间,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之下建造了吴哥城、吴哥窟与周围寺庙群。
[编辑] 高棉王国首都吴哥的建立
[编辑] 罗洛士(Roluos)
西元9世纪初,高棉国王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一统柬埔寨地区,宣布自爪哇独立,将首都建立於洞里萨湖北边的诃里诃罗洛耶(Hariharalaya),亦即在现今的罗洛士遗迹群(Roluos)地区。闍耶跋摩二世自封为「宇宙之王」,笃信婆罗门教,崇拜湿婆神,为吴哥王朝奠定宗教意识基础。而闍耶跋摩二世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在吴哥王朝传续百年。
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即位後,於诃里诃罗洛耶建造当地第一座寺庙—神牛寺(Preah Ko),880年完成,是早期小型宗庙建筑,以寺前卧有神牛为名。因陀罗跋摩一世另建有国寺巴孔寺(Bakong)供奉湿婆神,是高棉第一座庙山型寺庙。
[编辑] 吴哥(Angkor)
西元9世纪末,耶输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开始全力建设首都耶输陀罗补罗(Yasodharapura),亦即现今的吴哥地区。他下令建造东大人工湖(East Baray),并於巴肯山上建造国寺巴肯寺(Bakheng),像徵印度神话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四周建有沟渠,像徵须弥山周围的咸海。此外,耶输跋摩一世也建造许多印度教寺庙与修院。
967年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的朝臣Yajnyavahara於吴哥东北方兴建女王宫(Banteay Srei),主要供奉婆罗门教湿婆神。以稀有的红色砂岩雕刻精致浮雕,被认为是吴哥雕刻艺术最高水准作品。
百年间,大小神庙竞相建筑。11世纪中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Udayadityavarman II) 建造献给湿婆神的国寺巴普昂寺(Baphuon),也是一座大型须弥山寺。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并在西侧挖掘西大人工湖(West Baray),以替代逐渐乾涸的东大人工湖。
[编辑] 蘇耶跋摩二世建造吴哥窟
吴哥地区最主要的寺庙建筑吴哥窟(Angkor Wat),由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於1113年至1150年间建造。打破传统设计,吴哥窟是一座献给毗湿奴神的须弥山寺,也是当时的国寺。以五塔和三层回廊构成,外有灌水的壕沟做为咸海,墙面浮雕神话故事与蘇耶跋摩二世个人的皇室生活。建筑占地广阔,宏伟壮丽,墙面雕刻生动自然,为高棉古典艺术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筑。
[编辑] 闍耶跋摩七世建造吴哥城
蘇耶跋摩二世去逝後,吴哥王国陷入内乱,接著外敌占城入侵,搜括破坏首都耶输陀罗补罗。当时还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七世驱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为王,在位三十馀年间帝国达至顶盛。他在成为废墟的首都大兴土木,重建吴哥城(Angkor Thom)。鉴於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惨痛经验,闍耶跋摩七世将吴哥城城墙筑得特别高又厚实[1],城外建有护城河。城中心的巴戎寺(Bayon),最著名的就是以闍耶跋摩七世面容为蓝本来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也是「微笑高棉」的由来,寺庙墙上浮雕不只展现闍耶跋摩七世与占城战斗的壮阔场面,也有描绘市井小民的生活场景。而因为闍耶跋摩七世笃信佛教,吴哥地区信仰开始由印度教转变为佛教,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与佛教并存的特殊风格。除此之外,闍耶跋摩七世还建造了大批寺庙如塔普伦寺(Ta Prohm)、达松将军庙(Ta Som)等,也兴建了不少医院、旅舍。
[编辑] 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
中国元代人周达观於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前往真腊(即吴哥),返国後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2]。周达观逗留於吴哥时为因陀罗跋摩三世 (Indravarman III) 在位的期间,文中记录了当时吴哥的城池及生活,如城郭、宗教、司法、官僚、农业、奴隶、动植物、沐浴、衣著、器具、商业、贸易、柴米油盐等等。尽管吴哥王朝国力已逐渐走下坡,但周达观仍记录了一段描述国王豪华的派头:「凡出时诸军马拥其前,旗帜鼓乐踵其後。宫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执巨烛,自成一队,虽白日亦照烛。又有宫女,皆执内中金银器皿及文饰之具,制度迥别,不知其何所用。又有宫女,执摽枪摽牌为内兵,又成一队。又有羊车、马车,皆以金为饰。其诸臣僚国戚,皆骑象在前。逺望红凉伞,不计其数。又其次则国主之妻及妾媵,或轿或车,或马或象,其销金凉伞何止百馀。其後则是国主,立於象上,手持寳劒。象之牙亦以金套之。打销金白凉伞,凡二十馀柄,其伞柄皆金为之。其四围拥簇之象甚多,又有军马护之。若游近处,止用金轿子,皆以宫女擡之。大凡出入,必迎小金塔,金佛在其前,观者皆当跪地顶礼,名为三罢。」[3]
[编辑] 吴哥的战乱与遗弃
13世纪中开始,吴哥王朝国力渐渐衰退,1431年暹罗占领吴哥地区,更摧毁许多建筑和灌溉设施。王室被迫搬离吴哥,整个地区除了做为佛教圣地之用的吴哥窟外,几乎完全荒废。考古学者对於吴哥地区的荒废提出几个理由:
[编辑] 与暹罗间的战争
大部分学者认为导致吴哥的荒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与暹罗间连年争战。13世纪暹罗逐步侵犯吴哥地区,至1431年暹罗占领吴哥後,大肆毁坏城市建设。灌溉系统遭破坏後,赖以为生的田地无法耕种,吴哥王室遂迁都金边。吴哥民众部分迁移至暹罗首都,部分随王室搬到金边,弃守後的吴哥渐渐凋零。
[编辑] 国教转变
部分学者认为,吴哥人的信仰自印度教转变为小乘佛教後,佛教教义否定对王族个人崇拜,使得原本基层民众对「神王」的尊崇遭到破坏,王权对人民的束缚逐渐松散。
[编辑] 公共工程疏失
连年与暹罗的战争使得王室对公共工程建设越来越疏於照管,吴哥地区稻田的灌溉系统一旦没有好好维护,生产食粮便不足以应付庞大的人口,经济规模也随之减小,导致人口外移。澳洲学者组成的大吴哥研究计划(Greater Angkor Project)於2007年指出,灌溉系统成就了当时的吴哥城,但也可能因为庞大的系统中部分灌溉渠道错置,导至过度开发水资源,造成水源枯竭。
[编辑] 近代重新发现与整修
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均有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4] 1860年1月,法国学者亨利·穆奥在森林中发现吴哥遗迹,并出版此趟旅行记录,世人开始对吴哥产生兴趣。 1863年法国殖民地政权建立,学者慕名而来挖掘丛林中的吴哥遗址。1866年,法国殖民政府开始进行系统研究,19年後编定一份吴哥王室年表。[5]二次世界大战後柬埔寨王国独立,虽然持续对吴哥进行维护,但在20世纪後半,柬埔寨出现政治和军事动乱,越战、赤柬、内乱等等,使得吴哥庙宇群也遭到破坏和窃盗。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修缮团队进驻吴哥遗址群,至今仍持续修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