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衣寺遗址
❶ 绍兴旅游景点介绍
浙江绍兴会抄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
❷ 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区欢迎您)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一下是分别简单介绍:
一、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的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废弃的屋基,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二、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
据朱关莆和朱越编著的《绍兴宗教》一书中记载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的秦望山脚下的茶山观音斗处,其东与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间向北奔流。据佛教史料记载,嘉祥寺最初建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年)至晋太元三年(378)间,伟将军会稽郡守(内史)王荟为迎接高僧竺道壹居之而舍宅创建嘉祥寺。当时,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苏州)虎丘山东适秦望山下若耶溪,与高僧帛道猷(云门寺住持)相会林下,于是纵情尘外,以经籍自娱。王荟慕道壹之风德高远,特创嘉祥寺,请其上居僧首。据《中国佛教》记载,竺道壹在嘉祥寺期间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佛像,系用薄铜板槌打而成,造像艺术也有所突破,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赞许。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八方德众,咸依附咨禀,时人称为“九州都维那”。此时,佛教之般若学颇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说,而竺道壹即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
越州嘉祥寺,自竺道壹已降,五百年间,高僧相继,大师纷至,法市兴隆,佛学鼎盛。东晋义熙(405-418)初,高僧慧虔自庐山东来,游学于吴越之间,乃居嘉祥寺。虔克己导物,苦身率众,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涉将五载,于寺圆寂。南朝宋明帝时(465-471),长安高僧昙机善《法华》、毗昙,游学会稽,郡守王琨请居嘉祥寺。南朝梁(503-557)时,著名佛教史家高僧慧皎住嘉祥寺三十余年。慧皎,上虞人,学通内外,博究经律,每于春夏宏法,秋冬著述。撰有《涅磐义疏》等,并成《高僧传》一书,成为中国佛教于史部之传世名作。
三、佛教圣地-天衣法华寺
天衣寺原称法华寺,在绍兴市正南面约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法华寺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昙翼始建。昙翼,余杭人,七岁出家,十六岁剃度,开始入庐山,后拜关中释罗什为师。义熙十二年与沙门昙学同游会稽山,见秦望山西北面,五山相连,十峰林立,南、西两条清溪尤如两条玉带,在群山环抱中合二为一,气象万千,奇异灵胜,林壑虚闲,松梢玲韵,群峰争翠百谷生烟。如此胜境,昙翼决定结茅庵,诵《法华经》,长留此处。
昙翼在此修持十二年后,据传,当时普贤菩萨化一美女,前来试探昙翼,昙翼不为女色所动,普贤菩萨观其真心佛事,说其是水中月,不可污,于是,普贤作法,一时大雨倾盆,地动山摇。不久雨止,祥云瑞光,普照大地,普贤菩萨在云端现出真身,朝野轰动,其时,会稽内使孟顗其状上奏朝庭,请求建造法华寺。后在孟顗和富春人富翁陈载全力资助下,昙翼建起了寺庙,号“法华寺”。昙翼在寺内专精《法华经》,蔬食涧饮,精心修持30多年。
到了南朝梁时,禅师惠举隐居修持在法华寺内,梁武帝(502——519年)征召惠举当国师,惠举不从。当时昭明太子萧统见其心坚,特赐以金缕木兰袈裟一件。后梁武帝也施寺中四件宝物:有昙翼顶戴紫檀十二面观音;有红银藻瓶一对;有红琉璃钵一副;还有金铜维伟佛像一尊,加上太子赐的袈裟,五件宝物,藏以寺中,后奉于大殿西序。(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五件宝物“至今俱在”。) )5TX3#=;(G
五件宝物中,维伟佛像,本为西域阿育王所铸。西域阿育王第四个女儿因为姿貌丑陋,阿育王希望她端正美貌,用金铜铸她的像49尊,头饰火焰,脚踏莲花,广布天下,为天下众生植福。此佛像漂洋过海,传入中国,梁武帝将其施于法华寺。因天子施宝物,太子施衣,所以法华寺后改名为天衣寺。(与后来的传说不一)
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登基,在道士李归真的煽动下,发布了“杀沙门令”,废除寺庙,焚毁经像,没收财产,许多寺庙高僧殉教而死。全国夺取寺庙田产数千万顷;僧尼还俗26万有余;毁著名寺庙4600多座。世称“会昌法难”。这一运动中,天衣寺也不能幸免,佛灭寺毁,一败涂地。
六年后,唐武宗死,宣宗即位(847——859年)复兴佛教,重建庙宇,天衣寺也得以重建。重建时,正式将法华寺额改为天衣寺。同时在大殿后扩建了十堂峰,堂名以寺四周十座山峰命名:一、法华,二、衣钵,三、积翠,四、朝阳,五、云门,六、倚秦,七、天女,八、啸猿,九、起云,十、月岭。十峰堂前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6年)括州(今永嘉)刺史李邕撰并书《大唐秦望山法华寺碑并序》。 碑称:昙翼早年入禅慧,尤邃佛乘,与沙门昙学俱游秦望山,在其西北面法华山,营卜兰若,专精法华云云。此碑“会昌法难”中成为断石,复建时重立。唐代诗人涉足天衣寺(法华寺)者甚众:宋之问,严维,皇甫冉,刘长卿,于良史,白居易,李绅,元稹,薛据,罗隐,方干,吴融,僧皎然,綦毋潜等,皆有赋寺诗存世。宋代海慧大师有:天衣十峰咏》,钱易为之序。
宋宣和元年(1119——1125年),皇帝诏令:改僧为德士(即道士),寺改为观,奉道教。铜铙铜佛限十日内尽输入官府。大概此令不顺民心,群臣意见不一,而引起了动乱。皇帝又诏令复寺,命铜佛免输官府,所以天衣寺维伟铜佛像一直严奉寺中。
四、若耶溪
http://ke..com/view/2911602.htm
❸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内唐诗之路的重要组容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
云门寺,一部荒草掩盖的历史。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世外桃源一般。东晋古刹云门寺就坐落在这里,此处也是王献之故居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性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闻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❹ 李斯碑的李斯碑
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
秦望山原名秦柱山,为千灯悠久历史的见证。吴寿梦时(西元前585年-前561年)海寇经常来骚扰,就在千灯浦西的秦柱山上建烽火楼。“秦柱山高不过二寻(注:古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广不满一亩的土堆”。屯兵守卫,秦始皇曾登此山的烽火楼祭海,因而秦柱山改名为秦望山。清乾隆十一年挖取该墩泥土建通裕社仓,嗣后民间建房均在此墩取泥。解放前夕烽火楼已无迹。后于2003年,恢复旧貌。在绍兴正南约20公里处,古时又名南山.高出群山,为众峰之杰.入境便见.峰顶无高木,因地迥多风所致.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始皇东秦槿头.道度诸暨,大越.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登临此山以望南海,故名秦望山.南海即今曹娥江下游,<<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少康之子,实宾南海可证明. 不同地点方向也可以登此山马园水库边,后岭,濮坞,云门也都可以登此山,此行选择难度较低的路线.据“舆地广记”记载:“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极,始皇登之,以望东海”,故名。《水经注》记述“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这山即秦望山。在会稽群山中也是独傲翘楚的。海拔543.6米,周围丘陵起伏,多条河溪发源于此。是会稽山秦望、法华、兰渚、香炉、云门、委宛等众山的最高峰。有了一代大帝秦始皇与名相李斯的巡驾,使此山增加了不少历史人文色彩,再冠以古越第一峰的名谓,使原本荒疏落未的山林平添了些许生机,时有探险掠奇、追古论今者攀登此山。能有幸追随秦王赢政的足迹,在几千年后的今天登上此山,夫妇所求,实乃人生一大快事!秦望山的钟灵毓秀,也使它成为佛教弘法修行的道场胜地。千百年来,这里曾有大小寺院上百,僧人众多,其中不乏在佛教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名寺和高僧。至今依然能寻访到许多寺庙遗址,青山空谷间留有许多高僧大德的足迹和灵骨舍利。.. 古往今来,尤其是唐朝一代,罗隐、李邕、萧翼、薛据、皎然、白居易、陆亘、方干等众多骚人墨客,登临秦望并留下金声玉振,想来概与这种机杼和乖巧不无关联吧。而对“书法之乡”的绍兴,李斯在秦望山巅留下的289字的小篆《秦会稽山刻石铭》(俗称《李斯碑》),更是极为难得的瑰宝。
兴民谣有“香炉总算高,不及秦望一层腰”,足可说明秦望的雄伟。而要真正品味秦望雄姿,只能亲临攀登。
秦望山西南山麓有石级,可循级而上。穿过山道旁错落的山村,山道狭长,蜿蜒曲折,石级只稀稀拉拉地横在山道上,屈指可数。山村尽头,右侧有一水库,规模不大,而“小飞瀑”随处可见,山道两旁,则苍松翠竹,潇洒摇曳。及至石级连绵不断地出现时,就会无暇欣赏道旁景色,必须攒一把力,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八百余级,要想一鼓作气登顶,确非易事,到后来,步履会渐趋艰难。不过,空气的清新,会给攀登者以清醒的头脑,懂得攀登秦望是有苦亦有乐,滋味还是不错的。
走完石级,是崇福侯庙前的过廊。崇福侯庙已倾圮,但当年风貌犹依稀可辨:庙分两层,前为三开间正殿,中隔天井,登数级石阶至后殿,亦三开间,左右有庑廊、偏室,是僧侣栖息的禅房和生活用屋。查《越中杂识》中有崇福侯的记载:唐初越州总管庞玉,从太宗力战有功,出任越州,威望甚着,惠泽在民。及卒,邦人怀之,祀为城隍神。后梁开平中,吴越武肃王钱镠上其事,封崇福侯。南宋时,加封昭祜公,进忠应王。崇福侯即绍兴府城隍神,立庙于秦望山腰必有缘故,只是无碑文可考。
登秦望山,到此仅只“攀”的开始。要上山巅,一无石阶,二无山道,而要在比人还高的柴蓬茅草丛中找出一条鸟道来。山即崎岖陡峭,路也高低莫测,而且高山上即使晴天也会有雾岚,除要披荆斩棘外,还要淋露沐雾,艰难前途可以想见。这鸟道时断时续,有时依傍悬崖峭壁,有时又会碰到陡坡如滑梯,人无立足之处,得赖双手攀住树干草根,一步一步地爬拉而上,钻在比人还高的草木丛中,如入迷宫,一脚踏下去,是窖、是坑、是石、是土、是树根、是枯草败叶,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踏到哪里算里,听其自然。偶尔钻出密丛,得一方寸天地,迎面凉风袭来,沁人心肺。此等情趣,非亲历其境者是享受不到的。
登上秦望顶约需二小时。峰顶方不过十余步,怪石嶙峋,春日杜鹃遍地,这就是“越中杜鹃首推天衣”,以色白如玉,花缨如簇而著名的“天衣杜鹃”。“会稽刻石”相传在此,而《越中杂识》中是这样说的: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刻石纪功,丞相李斯书之,取钱塘岑石刻文,石长丈四尺,广六尺,立于越东山上。文以三句一韵,字四寸,画如小指,是小篆字。南梁时,竟陵王萧子良守会稽,率僚属登山见碑,众误以四句一韵读之不竟,而使主簿范云读之乃竟,王以是器重范。此碑在梁代尚在,文也无恙。
南宋绍兴以前,字虽泐而石犹如故。而今存绍兴文管会的是元至正初,绍兴路推官申屠?以家藏旧本摹勒于府学稽古阁者,原刻石已佚。如果哪一年有攀登秦望者重新发现这块2000多年前的名碑,恐怕将会引起海内外的巨大轰动呢。
过去,秦望山上还有龙池、书法圣地云门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法华寺、天衣寺等胜迹,出几处处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❺ 五一绍兴旅游攻略
我在绍兴这边读的书,绍兴这里没有机场的啊,呵呵。绍兴的话人文气息比较重一点,鲁迅啊,陆游啊,以前都在这边呆过的,据说绍兴出师爷呢,^_^。鲁迅故居是免费的,另外的话可以去一下柯岩啊,鉴湖鲁镇啊,都蛮好玩的。比较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看到孔乙己呢,他很乐意跟你拍照的呢。绍兴黄酒啊,蚕豆啊,算是那边的特产,不妨买点尝尝。北京过来的话到萧山机场的,到时你可以直接从萧山到绍兴,长途汽车站有很多车可以到绍兴,或者先去杭州玩玩,再挑一天去也是不错的选择。
❻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云门寺坐落于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平水镇寺里头村境内。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更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游赏于一体的古代文化胜地。
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萧翼、王勃、宋之问、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颢、孙逖、李褒、范仲淹、陆游、李弥逊、虞集、金涓、刘基、王思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文。云门寺还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改名为“永欣寺”。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现仅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存有明崇祯三年(1630)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的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废弃的屋基,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二、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
据朱关莆和朱越编著的《绍兴宗教》一书中记载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的秦望山脚下的茶山观音斗处,其东与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间向北奔流。据佛教史料记载,嘉祥寺最初建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年)至晋太元三年(378)间,伟将军会稽郡守(内史)王荟为迎接高僧竺道壹居之而舍宅创建嘉祥寺。当时,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苏州)虎丘山东适秦望山下若耶溪,与高僧帛道猷(云门寺住持)相会林下,于是纵情尘外,以经籍自娱。王荟慕道壹之风德高远,特创嘉祥寺,请其上居僧首。据《中国佛教》记载,竺道壹在嘉祥寺期间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金牒千佛像,系用薄铜板槌打而成,造像艺术也有所突破,因而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赞许。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八方德众,咸依附咨禀,时人称为“九州都维那”。此时,佛教之般若学颇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说,而竺道壹即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
越州嘉祥寺,自竺道壹已降,五百年间,高僧相继,大师纷至,法市兴隆,佛学鼎盛。东晋义熙(405-418)初,高僧慧虔自庐山东来,游学于吴越之间,乃居嘉祥寺。虔克己导物,苦身率众,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涉将五载,于寺圆寂。南朝宋明帝时(465-471),长安高僧昙机善《法华》、毗昙,游学会稽,郡守王琨请居嘉祥寺。南朝梁(503-557)时,著名佛教史家高僧慧皎住嘉祥寺三十余年。慧皎,上虞人,学通内外,博究经律,每于春夏宏法,秋冬著述。撰有《涅磐义疏》等,并成《高僧传》一书,成为中国佛教于史部之传世名作。
三、佛教圣地-天衣法华寺
天衣寺原称法华寺,在绍兴市正南面约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法华寺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昙翼始建。昙翼,余杭人,七岁出家,十六岁剃度,开始入庐山,后拜关中释罗什为师。义熙十二年与沙门昙学同游会稽山,见秦望山西北面,五山相连,十峰林立,南、西两条清溪尤如两条玉带,在群山环抱中合二为一,气象万千,奇异灵胜,林壑虚闲,松梢玲韵,群峰争翠百谷生烟。如此胜境,昙翼决定结茅庵,诵《法华经》,长留此处。
昙翼在此修持十二年后,据传,当时普贤菩萨化一美女,前来试探昙翼,昙翼不为女色所动,普贤菩萨观其真心佛事,说其是水中月,不可污,于是,普贤作法,一时大雨倾盆,地动山摇。不久雨止,祥云瑞光,普照大地,普贤菩萨在云端现出真身,朝野轰动,其时,会稽内使孟顗其状上奏朝庭,请求建造法华寺。后在孟顗和富春人富翁陈载全力资助下,昙翼建起了寺庙,号“法华寺”。昙翼在寺内专精《法华经》,蔬食涧饮,精心修持30多年。
到了南朝梁时,禅师惠举隐居修持在法华寺内,梁武帝(502——519年)征召惠举当国师,惠举不从。当时昭明太子萧统见其心坚,特赐以金缕木兰袈裟一件。后梁武帝也施寺中四件宝物:有昙翼顶戴紫檀十二面观音;有红银藻瓶一对;有红琉璃钵一副;还有金铜维伟佛像一尊,加上太子赐的袈裟,五件宝物,藏以寺中,后奉于大殿西序。(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五件宝物“至今俱在”。) )5TX3#=;(G
五件宝物中,维伟佛像,本为西域阿育王所铸。西域阿育王第四个女儿因为姿貌丑陋,阿育王希望她端正美貌,用金铜铸她的像49尊,头饰火焰,脚踏莲花,广布天下,为天下众生植福。此佛像漂洋过海,传入中国,梁武帝将其施于法华寺。因天子施宝物,太子施衣,所以法华寺后改名为天衣寺。(与后来的传说不一)
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登基,在道士李归真的煽动下,发布了“杀沙门令”,废除寺庙,焚毁经像,没收财产,许多寺庙高僧殉教而死。全国夺取寺庙田产数千万顷;僧尼还俗26万有余;毁著名寺庙4600多座。世称“会昌法难”。这一运动中,天衣寺也不能幸免,佛灭寺毁,一败涂地。
六年后,唐武宗死,宣宗即位(847——859年)复兴佛教,重建庙宇,天衣寺也得以重建。重建时,正式将法华寺额改为天衣寺。同时在大殿后扩建了十堂峰,堂名以寺四周十座山峰命名:一、法华,二、衣钵,三、积翠,四、朝阳,五、云门,六、倚秦,七、天女,八、啸猿,九、起云,十、月岭。十峰堂前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6年)括州(今永嘉)刺史李邕撰并书《大唐秦望山法华寺碑并序》。 碑称:昙翼早年入禅慧,尤邃佛乘,与沙门昙学俱游秦望山,在其西北面法华山,营卜兰若,专精法华云云。此碑“会昌法难”中成为断石,复建时重立。唐代诗人涉足天衣寺(法华寺)者甚众:宋之问,严维,皇甫冉,刘长卿,于良史,白居易,李绅,元稹,薛据,罗隐,方干,吴融,僧皎然,綦毋潜等,皆有赋寺诗存世。宋代海慧大师有:天衣十峰咏》,钱易为之序。
宋宣和元年(1119——1125年),皇帝诏令:改僧为德士(即道士),寺改为观,奉道教。铜铙铜佛限十日内尽输入官府。大概此令不顺民心,群臣意见不一,而引起了动乱。皇帝又诏令复寺,命铜佛免输官府,所以天衣寺维伟铜佛像一直严奉寺中。
四、若耶溪
❼ 甘肃庆阳境内的子午岭
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史志记载,她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绵延400多公里。横跨庆阳市的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的24个乡镇,主脊长达250多公里,面积4900多平方公里。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就在这一带活动,"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翼的桥山之上,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
著名的秦直道沿子午岭主脊迤逦而行,将千里关山变通途。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旧可以通车。
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子午岭生长着松树、柏树、桦树等200多种用材和经 济林木;栖息着豹、狍鹿、灵猫、黑鹳等150多种野生动物。
子午岭森林不仅是一块经济林,而且还是一块重要的生态林,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绿色屏障"、黄土高原的"天然水库"。
编辑本段高原林海
子午岭,横亘在黄土高原上,山势巍峨壮观,风光秀丽宜人,历史遗迹甚多,蕴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堪称陇上一天然公园。
子午岭在庆阳市境内,横跨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南北长207公里,林木覆盖总面积49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9%。生长在群峰众壑上的苍松翠柏四季长青,白杨、红杏枝繁叶茂,染绿了庆阳市近五分之一的大地,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绿色水库”。民国初年,李继唐先生的一首律诗,描绘了子午岭的雄伟气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遥望桥山映太虚,混古重染一带绿。
秦皇驱车由斯过,帝子乘龙从此归。
古今多少回首事,历史几遭留青册?
尘寰瞬息沧桑变,唯君亦然正南北。
根据地质资料考证,子午岭形成于第三纪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继续隆起,六盘山两侧地区均有抬升,子午岭就是随着这种大面积抬升的地质变化而形成了山脉。
到了第四纪初期,子午岭继续抬升。这时,全球气候变冷,内陆性的季风气候给子午岭又铺上了厚厚的黄土。到了全新世,气温回升,冰川消退,雨量增加,使得子午岭的气候变得湿润,非常适宜乔木和灌木的生长,各种植物群落便混交杂生,形成了广袤无垠的林海。
这片高原林海,不论从自然物态的角度去审视,还是从自然风光方面去观赏,它都是庆阳市的唯一的、最鲜明的标识。古往今来,庆阳的人类历史都与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千里通途秦直道、昭君出塞打扮梁、摩崖造像莲花寺、古塞烽烟二将城、碧落霞天塔儿湾、密林碧波凤川湖、历史名镇东华池等人文踪迹,至今在子午岭上随处可见,处处都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编辑本段千里通途秦直道
在子午岭那蜿蜒的山脊上,至今还可以依稀看到有一条沿主峰走向的车马大道遗迹,一些路段,还被今人所沿用。正宁县境的雕翎关段有明显的大道遗迹隐没在林海之中,大道两侧还有不少秦砖汉瓦残片堆积物,这些与史书记载的秦直道的走向十分吻合。李继唐诗文中“秦皇驱车由斯过”,就是指千古一帝秦始皇曾沿着这条直道出巡过。
战国时期的秦国崛起于西北,凡传六世,至嬴政,始统一中国。秦始皇,雄才大略,威镇四海。在位37年,称帝12年时间,以疾风扫残云之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秦王朝建立之初,强大的匈奴人经常侵扰秦国的北疆河套一带,于是,秦始皇决定让蒙恬率大军修长城、筑直道以拒匈奴的入侵。这条以秦都咸阳为起点,直达九原(今内蒙境内)的秦直道,在庆阳境内就是沿子午岭山脊为走向的,据实地考察,其遗迹尚存,市境内长达291公里。
秦直道的开通,是一项历史性的浩大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对巩固秦王朝北疆有其战略意义。秦王朝可以通过这条大道将军用辎重源源不断地运往边防,同时,也加强了塞外和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和民族融合进程。
当我们今天漫步在子午岭山巅的秦直道上,太息这宽阔平坦的古道雄姿,仿佛能听到林涛的交响与当年那千军万马在直道上驰骋的共鸣。
编辑本段昭君出塞打扮梁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了千多年,可以说人人皆知,但提到打扮梁,知道的人并不多。
打扮梁是子午岭上的小地名,在今华池县乔河乡境内,是秦直道上一个古驿站。相传汉代昭君王嫱出塞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时,走的就是秦直道。在途中经打扮梁这个地方时,曾有小驻。当时这里是西汉和匈奴实际控制的边界线,王昭君越过此地,便意味着离开了故土。因此,王昭君在此曾梳洗打扮,面南拜别故土父老。于是,便留下了“打扮梁”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地名。现在这里除了一个城障遗址的残垣断壁和一座烽台外,再也看不到当年驿站的任何遗迹,但昭君梳洗打扮这历史的一幕却永远定格在了这里。
今天登上打扮梁,探寻历史的足迹,我们心头会顿然涌起一股思古之幽情:
坐在马背上的王昭君,在穿越莽莽林海时,对亲人是怎样的眷恋?离别故土又是怎样的忧伤?“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昭君远嫁,换来了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和睦。这,也许就是庆阳人常常念叨打扮梁的真正原因。
编辑本段摩崖造像莲花寺
美丽的子午岭,山上厚厚的黄土为密林覆盖,山下溪水清流拍打着两岸红色的砂岩崖。这些红砂岩崖面成为释家开凿石窟、雕造佛像的天然资源。从北魏太和年间开始,历经唐、宋、金以至明、清,在子午岭山脚下开凿的大小石窟多达20余处。可以说子午岭是佛教的乐土。
坐落在子午岭中部的莲花寺石窟是现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石窟,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属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地处葫芦河右岸。石窟开凿在平定川河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小山峁上。这个小山峁之上是乔灌丛生的密林,山峁之下石崖险峻。莲花寺摩崖造像就开凿在这个凹凸不平的崖面上,造像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因崖面自然形态而就,灵活多变,人工雕凿与自然崖面巧妙结合,天衣无缝,颇有鬼斧神功之奇妙,实为佛教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莲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面积约有120平方米,分别开凿于唐、宋两个时期。石窟题记有“唐天宝十载”的记年,即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751年)。还有一题记为“宋绍圣二年”,即北宋哲宗赵煦绍圣二年(1095年)。
莲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采用连环画表现形式,雕造了佛本生故事,艺术价值高,观赏性强,是子午岭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编辑本段古寨烽烟二将城
子午岭在大一统盛世中享受到历史的厚爱,也在群雄割据的战乱中遭受着兵燹的蹂躏。从南北朝到北宋、西夏、辽、金诸代,子午岭地区的上空笼罩着战争的密云,尤其是北宋、西夏、辽、金时期,你争我夺,边声四起,城寨林立,山岭遍体疮痍。
子午岭上的二将城遗址,位于今华池县山庄乡境内。这座古城垣依山就势,雄踞山巅。它是众多的城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古城。从此城遗址调查发现的“大顺城关”字样证实,这就是北宋时期庆州知州范仲淹为了抵抗西夏而修筑的大顺城。
元昊建都兴庆(今银川市),形成了以党项羌为主的地方政权,史称西夏。西夏控制着今宁夏、甘肃、陕北和河套一带的广大地区,兵强马壮,经常入侵北宋的北疆,而首当其冲的地区则是子午岭一带。在长期的拉锯战中,作为北宋边关重地大顺城,确实起了屏障作用。
古寨烽烟与“四面边声”都随历史的长风而去,但二将城宏阔依旧,安然地静卧在子午岭的深处。
编辑本段碧落霞天塔儿湾
子午岭东麓有条小河,叫苗村河。这条小河长年清澈见底,水绕青山过,倒影水中流。这里曾有一处寺院,院内有一座金代石造像塔。塔高20余米,纤细瘦峻,独具一格,使这里成为一处融人文古迹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名胜之地。在小河右岸石崖上有“碧落霞天”四个石刻大字,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这四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宁夏巡抚都御史陈棐题写的。陈棐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精于书法。他在宁夏巡抚任上途经子午岭,为苗村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所陶醉。山上林木葱笼,深谷流水潺潺,霞光灿烂,岚雾升腾,碧水青山,交相映辉,于是他欣然命笔题写了“碧落霞天”四字,交石工刻于岩面。苗村一带,自古以来,是子午岭中部地带的自然名胜之地,曾有不少文人雅士于此小驻赏景游览。清末陇东名士李良栋先生,曾在此游览,写下了一首律诗:
千顷碧绿落霞天,古寺佛塔入云端。
清流抚岸危崖动,绿涛随风崇岭旋。
露润山色翡翠珠,岚浸晨曦玛瑙环。
休叹蓬莱莫可去,子午山林亦成仙。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倡言开发苗村河一带为旅游休闲度假之地,合水县已在苗村河源头处的涧水坡岭上兴建了避暑山庄,粉墙金瓦掩映在碧绿浓荫之中,来此游览,远离城市喧嚣,清新的气息使人陶醉。
编辑本段林渔碧波凤川湖
子午岭北端的小凤川有座小湖,这里是一道狭窄的深谷,加之两岸林密,故而湖水呈带状,水面长约5公里,宽不足百米,故有林海长湖之称。
长湖是个“袖珍”湖,并无“御远山,吞长江”之势,但幽深、恬静则是长湖最大的特色。这里远离城市,也没有农民居住,既听不到城市的喧嚣,也无乡村的鸡鸣犬吠。湖水静静地躺在重峦翠峰之中,犹如一个婴儿熟睡在母亲的怀抱里。偶尔一阵林间轻风,吹得湖面微波粼粼,如婴儿梦中的笑靥。
凤川长湖,水面碧波荡漾,登高望去,像犹如一条蓝色的飘带沉落山涧。湖两岸的深黛峰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泛舟湖面,会看到湖中的金色鲤鱼惊慌地四散游去,又好奇地向船儿聚来,似乎与游人嬉戏。完全处于原生状态的长湖,是一个深闺待嫁的淑女,有待观光君子来逑。
2006年4月5日,子午岭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❽ 绍兴攻略
绍兴旅游攻略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
3.绍兴的旅游景点很多。基本上是以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和江南水乡风情为主。绍兴的王牌景区——鲁迅故里,是必须去的,目前已经是免费了,但是得凭票进去。可以选择凭身份证网上订票和现场领票方式领取,如果你们时间确定了,就可以网上预定一下票。要不到时早上早点去景区游客中心领取(每天只有4000张票,迟了就没了的)。门票景点包括百草园、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等。附近的景点还有爱情名园沈园(陆游与唐婉的邂逅处),门票30元。
4.要领略江南水乡秀美,仓桥直街不可不去。仓桥直街位于城市广场西边、府山(越国国都所在地)东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单位。仓桥直街与府横街交叉的路口,有比较特色的绍兴小吃,状元楼和屋里菜馆都是不错的,旁边是沿河的,可以看到悠悠而来的乌篷船。附近还有古轩亭口,还有秋瑾像就是秋瑾遇害的地方(鲁迅的作品《药》里关于人血馒头的描述)。这些地方都很近的,走走就到了,不懂就问人吧。
5.傍晚可以到城南的稽山公园看看,那里是一个微缩版的绍兴风情园,免费的。里面有亭台楼阁、有很多不同的桥。晚上建议乘环城河游船,在江南水乡吹吹风,看看枕河人家的风情,看看江南廊桥,整个游程将路过绍兴环城河八大公园。
6.市区里其他还值得推荐的地方,还有八字桥(古代立交桥啊,可以去看看),黄酒博物馆、西园、周恩来故居等等。有兴趣的话可以抽时间去看看。
7.市区以外的景点,比较出名的有东湖(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齐名,不过感觉小气了点,在解放路乘公交1路到达,门票30)。兰亭(书法圣地,门票30),可以打的过去,30元左右。乘公交也可以,在城市广场乘303路、23路都可以到达景区门口。大禹陵(传说中大禹的家在这儿,每年都会有祭禹大典,另外还可以爬山,联票50元,可以单独买大禹陵的25元),城市广场2路公交直达。
8.绍兴另外一个王牌景区——柯岩风景区。国家4A景区。位于绍兴县,是有柯岩景区(凿石奇观)、鉴湖(古纤道、乌篷船)、鲁镇(鲁迅笔下风情再现,有啊Q、祥林嫂等人物扮演者在镇上表演)。个人觉得很值的去一下,那里基本能玩一天,景区很大,门票三个景点联票是100元。在市区塔山乘603公交、在鲁迅故里乘77路公交能到达。
❾ 东大寺的寺内国宝
东大寺历史悠久,许多建筑及佛像、佛画都是建筑史和美术史上的珍品,具有很高的价值。尤以奈良时代和镰仓时代的佛像为著名。
举国兴建并名扬海内外的毗卢遮那佛,历史上因天灾和战乱而数度修复,大佛的腹部及莲花座的一小部分是仅存的原物。刻于莲花座上的莲花藏世界图,从基坛上发掘出的狩猎文银壶、蝉形鏁子(锭)、金佃庄大刀及镇坛具、大佛殿前的八角灯笼、灌佛会(花会)本尊——诞生释迦佛像等,都与大佛同期建造,好像均出自于造东大寺司之手。卢舍那佛深受唐代美术作品的影响,匠心独运,气势雄浑,金色生辉。
法华堂本尊不空羂索观音像,是用两年时间于天平十九年(747)完成的脱活干漆像,三目(额上有第三只眼)八臂,象征观音菩萨超现实的普渡众生的能力。中间两只手合十,另六只手的肘部都靠近躯体,设计得天衣无缝;表情端庄,富有感染力。此像造于兴建大佛的准备阶段,当时严酷的现实生活并没有动摇人们造佛的意志,从这尊观音像中似乎可感受到人们希冀以造佛的功德来化解世间苦难的心情。
不空羂索观音像的左前方是月光菩萨像,与本尊高大坚固的造形相比,月光菩萨双手合十,身着唐服,与人身等高,表情恬适自然。面颊及双手的肌肤充分利用泥塑的特性,柔软富有弹性,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衣服宽大,然腰束双带,年青的躯体与自然的服饰并不是写实,而是净化每一个细节,使之融入到自然和谐的整体之中。与不空羂索观音帮助人类挑战残酷的现实生活这一人类救世主的形象相比,月光菩萨使祈祷者的心灵净化升华,把人引入清净世界。
东大寺还保存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用瓦。镫瓦(屋檐圆瓦,直径19公分)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奈良时代(710—784)东大寺创建时期制造,内侧刻有双瓣八叶莲花纹,外侧是一圈大粒连珠。中心部位是一颗莲子外环六粒莲子。此瓦是兴福寺用瓦的仿制,造形简洁,莲华纹力度感强,风格独特,所以也称东大寺式瓦,在大佛殿院、南大门及西塔遗址等东大寺境内出土了很多。
宇瓦(宽27.2公分,厚8公分)与镫瓦配合使用,也是东大寺创建时期用瓦。内侧以整齐的蔓藤花纹为主,外侧是大粒连珠,素边。中间蔓藤花纹采用对叶形宝相花纹,平淡素雅中透着变化。这种对叶形宝相花纹造型始于天平十八年(746),常见于法华堂本尊不空羂索观音像等奈良时代后期的许多文物上。
鬼瓦(高50.8公分,宽44.5公分;奈良时代)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下侧圆拱形处嵌入镫瓦,椽圆眼、狮子鼻且鼻孔张开是其特点,周围的连珠及额头的锯齿纹继承了白凤时代(645—710)后期藤原宫出土的唐式瓦花纹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