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阙遗址
A. 中国唯一的两个皇帝合葬墓是哪两个皇帝
作为中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位于西安西北八十公里乾县的唐乾陵闻名遐迩。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日前对唐乾陵考古取得重大进展,下宫遗址的布局已逐步展露“真容”。
唐乾陵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是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也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乾陵下宫是古时墓葬前的寝殿演变而来,主要供奉墓主灵魂,后人多于此对其进行祭拜。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时称为寝宫,后因火灾移到山下,后世遂称之为下宫。目前,位于乾陵西南方向的下宫遗址布局已经逐步展露“真容”。
据介绍,作为“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重要部分,二00六年,此间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调查与部分试掘,发现乾陵陵园的东、北、西三座门址结构相同,都由一对三出阙、一对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门组成。阙台系夯土高台,周边用砖包砌,周围堆积的大量瓦片说明阙台上原建有阙楼;殿堂式大门则均有夯土台基,周边用砖包砌,两侧与陵园墙垣相连。
此外,考古人员还对北门门址进行了清理,出土残石马、石虎、石狮、石刻座等六件石刻,其中石虎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唐代帝陵北门外石刻组合提供了新资料。
最新调查显示,乾陵下宫遗址规模巨大,发现有内外两重夯筑的城墙,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四边均长达三百八十米左右;同时在内城及内外城之间,还发现了多处建筑夯土遗迹,为研究唐代帝陵的陵园制度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记者 冽玮)
武则天墓下宫遗址布局逐步展露真容[组图]
作为中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位于西安西北八十公里乾县的唐乾陵闻名遐迩。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日前对唐乾陵考古取得重大进展,下宫遗址的布局已逐步展露“真容”。>> 详细
我国考古学家首次搞清楚唐乾陵下宫布局
唐乾陵位于古城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县,是中国历史上一对著名夫妻--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作为全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是中国盛唐历史文物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 〉〉详细
陕西乾陵开掘之争再引关注 武则天墓何时“开门”
乾陵为中国第一女帝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它位于西安市乾县梁山连绵逶迤的三座联袂的山峦间。乾陵的三座山峦,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仰面而卧的妇人形体,前面两山像丰满挺立的乳峰,... 〉〉详细
武则天墓,该不该发掘? 国家文物局:不支持
国家文物局否认开挖武则天墓 早在解放初期,时任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就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 〉〉详细
B. 夯土建筑怎么做散水
女皇武则天母亲之陵唐顺陵进行补充钻探和试掘,成果颇丰,获得新的发现。此次基本上搞清楚了顺陵外城南门乳阙的形制,乳阙为长方形,内夯土、外包砖,周围为砖铺散水,规模大而等级低。同时,发掘清理石刻基座8处,新发现石虎2个、石羊头1个、石人头1个、石马1个、牵马人2个。结合早先的发掘成果,从而基本上搞清楚了顺陵陵园的完整石刻配置,整个陵园原应有石刻26对、52件。顺陵神道南端有东、西对峙的一对乳阙,为了解其规模及形制,专家们在乳阙的四角各开挖了一探沟,从发掘情况看,整个乳阙从外向内可分为四部分:砖铺散水、条石遗迹、包砖遗迹和夯土台基。散水遗迹呈规整的长方形,散水最外侧东、西长约34.5米,南北宽28.5米,散水宽度约为1.5米,从外向内依次为顶角砖、双层侧立砖、平铺砖和单层立砖。在散水和夯土外侧的包砖遗迹之间,有一道凹槽,宽约75厘米,深约13厘米,可能为放置条石的遗迹。夯土外包砖遗迹宽度约为2.1米,有5砖之长,包砖大致从散水向夯土呈顺长平铺,也有少量铺砖为横置。整个乳阙的夯土台基呈比较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20.5米,已暴露的夯土台基高约2.1米—3.6米,夯土厚度约为6厘米—11厘米。探沟内出土了大量残砖块和少量瓦片及瓦当。考古专家还对外城南门的一对石柱基座遗址、石刻基础遗迹进行了清理。除残存的东华表头和两个石座外,其余石刻、石座均不存。发掘显示,这些石刻均由4部分组成:最上面是石刻,下面有方形石座,再下面是厚约30厘米—40厘米的夯土,最下面是石基部分。石基一般呈方形,边长1.8米-1.9米,由9块方形石块拼成,东侧石柱的石基由16块方形石块组成。从出土的仪刀刀柄残块显示,3对石刻应为石人。
C. 中国历史遗迹有哪些
1、隆兴寺,在清河古贝州城西南,始建于隋朝。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发迹时,曾在舍利塔下困卧,“塔影周回荫之,老僧知其异,献茶啜饮。”太祖即位后,建隆二年(962年)勑令重修隆兴寺,并赐御匾。后几经战乱,整座寺院已毁损无存。 2014年10月20日,有1千多年历史的清河县隆兴寺经过近2年的重建后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2、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3、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时期护法王固始汗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
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5、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扩展材料: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D. 考古学家闷共发现多少历史重案
1、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
时代:旧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阳地区(今十堰市)博物馆、郧县博物馆
简介: 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 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共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出土似手斧的两面器。与人类化石伴生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且头骨、下颌骨完整者数量之大是其他遗址不多见的。 郧县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对人类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从而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发展关系以及南北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
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石器多为磨制。还有骨器。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在此之前,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
3、河南殷墟郭家庄160号墓
时代:商代晚期
发掘地点:河南省安阳市郭家庄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
发掘领队:杨锡璋
简介: 1990年10月14-23日,安阳队对郭家庄墓地北部的160号墓进行发掘,发现该墓未经盗掘。出土铜、陶、玉、石、骨、牙、竹、漆等各种器物共353件。其中,青铜器291件,38件铸有铭文。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工具、工具、兵器、杂器等,种类齐全,以兵器为主,有钺、刀、戈、矛等,计200多件,镞900多枚,礼器41件,有鼎、甗、簋、尊、罍、卣、盉、斝、觯、觚、角、盘、斗、方卢形器等。出土玉器33件,并出土一竹篓。学术界认为,该墓属殷墟文化第三期,墓主人应为一地位显赫的武将。 殷墟160号墓的发现,填补了殷墟研究中缺乏第三期较大铜器资料的空白,160号墓青铜礼器中有,方形器较多,方形器和盖提梁四足鼎都是罕见器形,大多数铜器上的纹饰繁缛华丽,制作非常精致。铜器组合、相配别具特色,对了解商代贵族生活与葬俗,提供了很好视角。其铜器成份的分析,对研究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
4、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代虢季墓
时代 :西周晚期
发掘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考古队黄河水利考古队
简介: 虢季墓,即2001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墓,葬具为重椁单棺,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为7鼎6簋规格。随葬品还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和玉器。青铜礼乐器有鬲、方壶、豆、盘、方甗、尊、爵、觯、方彝等和编钟、编磬等,还有兵器和车马器等。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和玉组佩,死者腰身部位还发现一组珍贵的腰带饰。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缀玉面罩,由14件象征面部特征的玉片连缀在丝帛上制作而成,形象逼真,做工考究,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瞑目”造型,也是汉代金缕玉衣的雏形;一套8件有铭文的铜甬钟,是迄今西周晚期墓葬考古发掘出土的惟一一套最为完整的甬钟;由十二种金器组成的黄金腰带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饰品;整件毛织衣物,是国内同期墓葬发掘中仅见的;皮马甲及盾牌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用墨在10余片圭形片上书写而成的遣册是国内发现的时代较早的书法珍品;300多件仿生动物玉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北温带地区生物品种。 据器物铭文考知,墓主人为虢季,为西周晚期某一代虢国国君。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为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三座车马坑,紧密地连在一起,是中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虢国墓地发掘所得的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末期与春秋早期虢国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也为研究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增进了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
--------------------------------------------------------------------------------
5、山东后李春秋车马坑和淄河店2号战国大墓
时代:春秋、战国
发掘地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村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后李春秋车马坑位于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村。其中,1号车马坑南北长31米,东西宽3.6-4米,深1.2-1.7米。坑内出土10辆车,32匹马。车马配套,摆放整齐,马在车前,马首向西。车辆木头已朽,但痕迹清晰,马骨架保存完好。其中6辆车前每车4匹马,另4辆车前每车2匹马。车分战车、辎重车两类,战车车舆、车轮较小,4号战车前有铜戈、矛出土。车辆有铜构件,马身、马头有铜、角、骨、贝质饰件,马饰精美,各具特色。2号车马坑南北长7.6米,东西宽3米,深2.1米。殉马6匹,葬式与1号坑不同,车、马上下分葬,马上、车下。根据出土器物及地层推断,当为春秋中期或略早,国王或贵族之殉葬坑。 淄河店2号战国大墓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齐王陵附近,发现于齐国王陵区,拥有封土堆的“甲”字形大墓。虽多次被盗,仍出土相当数量的仿铜陶礼器和铜、石乐器。出土铜器、陶器百余件。陶礼器组合完好,七鼎六簋配置。铜、石乐器成编相配,铜编钟58件,有钟、甬钟、钮钟三类五种组合,石编磬每8件一组,共三组,24件。兵器有戈、矛、剑、戟、镞等,并有一件有铭铜戈。墓室内发现20余辆独辕马车,更是发掘的重大收获,根据车舆结构与用途,大致分为三类:兵车(轻车)、安车、役车(栈车)。特别是在挖掘时用石膏灌注出的许多原型标本,为研究古代独辕车的构造和战国车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墓室北侧并发现一座大型殉马坑,殉马数量多达69匹,是已发掘的齐国大墓中保存随葬品最多的墓葬之一。6、陕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及其彩绘陶俑
时代:西汉
发掘地点: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
简介: 阳陵为西汉景帝及王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阳陵从葬坑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位于帝陵东南,北区位于帝陵西北,各有24个从葬坑。 阳陵从葬坑出土文物有铜、铁、金、玉、石、陶、漆、木、骨、蚌、丝、麻等各种器物,以及麦、粟、菽、黍等各种粮食标本。其中数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各种陶塑制品,包括各类陶俑及陶塑动物。 阳陵陶俑,多为裸体俑。这种裸体俑又称着衣式陶俑,以别于塑衣式陶俑。其特点是陶躯木臂,赋彩著衣。从葬陶俑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数量极多。以各种武士俑为最,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 阳陵陶俑不仅是西汉军事制度的直接反映,也是西汉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信息的载体,对研究汉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陶俑本身,造型生动、刻划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7、陕西汉长安城陶俑官窑窑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
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介: 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石器多为磨制。还有骨器。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在此之前,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
8、河南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东阙遗址
时代:隋唐
发掘地点:河南省洛阳市周公庙与洛阳日报社之间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
简介: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东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东都城由郭城、皇城、宫城等组成。宫城和皇城建于地势较高的郭城西北隅。应天门为宫城的正南门。 史载应天门重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现仍可区分隋唐两个时期不同的建造工程。出土文物中则既有隋代的,又有唐代的,还有不少是宋代的。经过数月精心清理,东阙遗址显露出昔日宏伟风貌。这是一座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为当时发现的隋唐洛阳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处遗址。也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 应天门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隋唐东都城门建制特点提供了珍贵资料。从建筑史的角度看,它对后代都城建设也有深远影响,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
9、宁夏宏佛塔天宫西夏文物
时代:西夏
发掘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
发掘单位: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
简介: 宏佛塔,俗称“王澄塔”,坐落在宁夏贺兰县潘昶乡一废寺中,残高28.34米。因年久失修,残损严重。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按拆卸重建方案,进行修缮。 宏佛塔最上层为天宫,在逐层落架拆除时,发现内藏大批西夏文物。计有彩绘绢质画14幅;彩绘泥塑佛教造像数十尊及大量残块、碎块;彩绘木雕菩萨像及女伎像;西夏文木雕版2000余块。另有小木塔、木简、西夏文残绢、瓷钵、瓷珠、建筑构建等物。 宏佛塔天宫内珍藏的彩绘绢质佛画线条流畅、笔法娴熟,具有藏传佛教绘画特点。宏佛塔天宫出土的彩绘泥塑像,均丰满健壮,塑造得极为传神,达到了很高得艺术境界。宏佛塔出土文物对于西夏学、佛教艺术和中国古代印刷术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
10、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
时代:金
发掘地点: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北京市
发掘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简介: 水关遗址地层堆积共6层。第3层又分A、B两层,A层出土有清代青花瓷片,B层为明、清时代地层。第4层堆积年代为元代晚期;第5层为金代晚期,出土有金代陶瓷遗物;第6层出土有金代铜镜及少量瓷片,为金代河流冲积沙石层。水关出土有铜、陶、瓷、石等器物,但完整者极少。 水关遗址现存为水关建筑基础底部。水关残留部分由过水涵洞底部、涵洞两厢石壁、进出水口摆手及水关之上夯土城墙四部分组成,全长47.4米。两厢石壁间距7.7米,残高最高处1米。水关建筑年代当在金中都修建之时(即金天德三年至贞元元年,公元1151-1153年),据出土遗物推断,应毁于元代中、晚期。 金中都水关的发现可以基本复原历史上金中都城内一条重要水系的发源、流经方向和位置。证实了金中都的修建,基本上是仿照宋汴京的官式作法。水关遗址是古代都城给排水系统的重要遗存,对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E. 乳阙位于唐乾陵哪里
女皇武则天母亲之陵唐顺陵进行补充钻探和试掘,成果颇丰,获得新的发现。
此次基本上搞清楚了顺陵外城南门乳阙的形制,乳阙为长方形,内夯土、外包砖,周围为砖铺散水,规模大而等级低。同时,发掘清理石刻基座8处,新发现石虎2个、石羊头1个、石人头1个、石马1个、牵马人2个。结合早先的发掘成果,从而基本上搞清楚了顺陵陵园的完整石刻配置,整个陵园原应有石刻26对、52件。
顺陵神道南端有东、西对峙的一对乳阙,为了解其规模及形制,专家们在乳阙的四角各开挖了一探沟,从发掘情况看,整个乳阙从外向内可分为四部分:砖铺散水、条石遗迹、包砖遗迹和夯土台基。散水遗迹呈规整的长方形,散水最外侧东、西长约34.5米,南北宽28.5米,散水宽度约为1.5米,从外向内依次为顶角砖、双层侧立砖、平铺砖和单层立砖。在散水和夯土外侧的包砖遗迹之间,有一道凹槽,宽约75厘米,深约13厘米,可能为放置条石的遗迹。夯土外包砖遗迹宽度约为2.1米,有5砖之长,包砖大致从散水向夯土呈顺长平铺,也有少量铺砖为横置。整个乳阙的夯土台基呈比较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20.5米,已暴露的夯土台基高约2.1米—3.6米,夯土厚度约为6厘米—11厘米。探沟内出土了大量残砖块和少量瓦片及瓦当。
考古专家还对外城南门的一对石柱基座遗址、石刻基础遗迹进行了清理。除残存的东华表头和两个石座外,其余石刻、石座均不存。发掘显示,这些石刻均由4部分组成:最上面是石刻,下面有方形石座,再下面是厚约30厘米—40厘米的夯土,最下面是石基部分。石基一般呈方形,边长1.8米-1.9米,由9块方形石块拼成,东侧石柱的石基由16块方形石块组成。从出土的仪刀刀柄残块显示,3对石刻应为石人。
F. 汉阳陵难阙门遗址的发掘对于历史研究有哪些意义
汉阳陵南阙门遗址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我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阙门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和最大的板瓦等。
G. 帝陵阙台、乳台作何用途
帝陵的阙抄台是一种礼制建筑,袭仿城址中的阙楼,一般左右对称,中间通过神道(通往帝陵的大路)。而城址中的阙,一般为军事用途,起到瞭望等作用,天安门就是阙后期演变的形制。
乳台是阙台的一种,名字来源可能与外形有关,参见唐代乾陵似女子躺卧。它的南阙楼是三出阙(帝王规格),从侧面看像女性乳房。
在北宋帝陵中也有乳台,鹊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