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马桥文化的典型遗址

马桥文化的典型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2-11 09:56:22

① 马桥文化的奇特现象

马桥文化有一个奇特的返祖现象:即在其他地区良渚文化晚期出现的许多耗工费时的稀世珍专品,包属括玉器,带细刻图案的陶器、象牙器,在马桥古文化遗址中均未发现,遗存只是些粗陋的陶器杂件。同时,作为马桥文化原始文字的形器结构和表意方式,比上距千年的良渚文字更为简单。这种现象,考古界认为除社会发展因素外,很大程度是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新石器晚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致使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沿海先民不得不离开故土,远走他地。这一地区众多聚落荒废,人大批死亡,造成马桥文化突然衰落,与良渚文化风格传统渊源相中断。

② 马桥镇较著名的地方

叫马桥镇的地方有好几个 你说的是哪个城市的 ?
(上海闵行区马桥镇)
万寿庵:
坐落于马桥镇东街北侧的东庵,原名“万道庵”,为宋代建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间整修。清嘉庆年间改称为“万寿禅院”。庵内有前、中、后三棣,每棣三间,中间有大厅供观世章菩萨。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天井内现存有古银杏大树一颗。

马桥天主堂:
清光绪三年(1875年)建位于马桥镇东街,由上海教区主教直接管辖。堂内办事人员39人,下辖分堂13所,在马桥地区有西河桥党(今联建村),交门堂(今三友村),杨家堂(今工农村),高门堂(今工农村),其他分堂分设于北桥、颛桥、塘湾等地。民国初期,马桥地区天主教徒有3000余人,解放后,马桥天主堂曾作为区、乡大礼堂,后作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正常天主教活动。

古紫藤
位于马桥镇友好村紫藤棚,距闵行江川路2公里,临靠沙港河东侧。紫藤棚原为马桥的一个乡间小镇,镇上共有20户人家,镇区中央有一条4-5公尺的街径,全长只有50-60米。在街西的路中长着一株古老的紫藤树,这株紫藤,据当地传说为隋唐时期遗留下来,也有一种说法为明代大儒董宜阳所植,距今500年。
这株紫藤的主藤一人合抱还余二三十公分,远远看去虬枝横空、亭亭如盖,柔枝纷披、悬架倒挂,宛如一架巨大的绿色绒毯飞天而下,掩映了足足半个街面,每年清明前后,新枝勃发,生机盎然。
古藤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株古紫藤曾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相传唐代文学家韩愈、明代大宗师董其昌、清代乾隆皇帝都曾到达或居住于此,乾隆皇帝的马匹还曾拴在紫藤树上,所以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拴马藤”的传说。
1989年,原上海县人民政府将古紫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市园林局将它列为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范围,2000年闵行区人民政府把改造古紫藤园作为区府实事工程,投资900万元,动迁街中20余户居民,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古紫藤园”,使这株千年古藤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将成为马桥地区耀眼的文化福地。

马桥吴会书院
马桥吴会书院创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主要创办人是顾言。顾言(1843~1914),字丹泉,世居荷巷桥镇。他自幼聪慧,办事沉稳且有胆识。年仅十六,就博览古文辞,尤喜汉书,丹黄灿然。同治十一年,年近三十的顾言说动乡绅纽世章、张庆慈,在马桥镇上的文昌阁首创了吴会书院,命题课试。两年后,纽、张两老先后去世,顾言独当一面,继续筹款添建讲堂,使书院形成规模,并认真规划课程,使其课业与上海城内著名的敬业书院相同,以利本地子弟接受近代教育思想。这一举动十分艰难,但在浦西地区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当时书院定额每年只取36人,以致令人刮目相看。顾言在这里造就了一代新人,其中包括后来的民国元老纽永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轻有为的纽永建创办强恕学堂,增添“新学”课程,开辟上海县近代教育新风气。顾言全力支持,将吴会书院800多亩田产、2000多元钱款都移作学堂的办学经费。两年后,正式改称为强恕学校。强恕学校原址在今马桥幼儿园地界。1995年,经闵行区政府批准,原马桥中学和马桥中心小学分别复名为强恕中学和强恕小学,2002年年初两校合并现统称为马桥强恕学校。

韩仓的传说
在马桥镇西南角,靠近黄浦江,有个宅基叫韩仓,传说是八仙之一韩湘子居住过的地方。韩湘子出身在南阳,是大文学家韩愈的养子。他自小学道,法力高深,考中进士,做了官。他年老辞去官职后,全家搬到云间(即当时的松江府,今马桥镇韩仓村),造了十排九庭心的场屋,南到黄浦江,北到拖尾巴桥。传说韩家还有四件世上少见的宝贝:一是金面杖,说是能撑住太阳;二是珠砂屏风,说是将它顺手展开,天上就会有彩虹;三是小石磨,往磨眼放一粒谷,磨子推一圈,就能碾出好几担米来;四是竹龙驹,虽说是竹蔑编的,但骑上它可以一跃千里。
有一年,韩家四小姐要出嫁。韩湘子为了显示韩家的全面,把金面杖和小石磨作了陪嫁。娶亲那天,男家撑了一条大船来,韩家大管家对他们千叮万嘱“船行半路,千万不可翻动嫁妆。”可男家人把他的叮嘱不当回事,反而对这些嫁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嫁妆船轻飘飘地开了。船到江心,有个脚趺想看看“宝贝”,随手从斗里捏了一把谷,放进石磨眼里就是推了起来,他刚推一圈,白米就象水一样流了出来,眼睛一刹,中舱囤满了白米,再过一会,前后舱也囤满了白米。大家这才明白韩家临出门时千叮万嘱不可翻动嫁妆的原因。可是后悔已经迟了,江内一个大浪卷来,连船带人一起沉到了江底。随嫁的“宝贝”也随之一起流失了。
几年以后,有个皇妃路过韩仓,看见如此大的豪门望族,就想打听清楚是谁家官邸。她刚下马来到韩家大门前,突然,皇妃身上挂着的珍珠,都“劈劈啪啪”一颗一颗地爆碎了。她吓坏了,立刻下令回宫。回到宫中,皇帝一听这等怪事,爆怒雷霆:“这还了得!即刻与我将怪物拿来!”皇上一声令下,一大群兵将开进了韩仓。韩湘子得知,却不动声色,仍然慢悠悠地喝着茶,吩咐管家到仓库提了一斗黄豆,前去迎战。管家知道主人有“撒豆成兵”的法术,心也安了。但当他带领家将出门一看,只见门外皇家官兵黑压压的一片,看得见龙头,望不见龙尾。一看这阵势,心里一慌,将一斗黄豆随手往地上一倒,回头拔腿就跑。结果,满地的黄豆一粒也没有变成兵,而官兵却趁势大举进攻,把韩家团团围困。韩湘子见法术失灵,只得带上珠砂屏风,骑上竹龙驹,腾云驾雾上天走了。韩家就此败落。
后来,人们看见天上的彩虹,就讲那是韩湘子在翻看珠砂屏;看见天上飞过流星,就讲是韩湘子骑着竹龙驹在天上巡游呢!

寺庙和教堂
万寿庵:坐落于马桥镇东街北侧的东庵,原名“万道庵”,为宋代建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间整修。清嘉庆年间改称为“万寿禅院”。庵内有前、中、后三棣,每棣三间,中间有大厅供观世章菩萨。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天井内现存有古银杏大树一颗。
马桥天主堂:清光绪三年(1875年)建位于马桥镇东街,由上海教区主教直接管辖。堂内办事人员39人,下辖分堂13所,在马桥地区有西河桥党(今联建村),交门堂(今三友村),杨家堂(今工农村),高门堂(今工农村),其他分堂分设于北桥、颛桥、塘湾等地。民国初期,马桥地区天主教徒有3000余人,解放后,马桥天主堂曾作为区、乡大礼堂,后作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正常天主教活动。
第一层为明清时代遗存,第二层为唐宋时代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代遗存,第四层为商周时代遗存,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再下层即是古冈身,它距现在的地面180厘米。考古学界对该遗址第四层和第五层的文化遗存尤为重视,即在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上,发现有特殊的遗存。1982年在杭州举行中国考古学年会时,专家们一致将这类承良渚文化、戚家墩文化距今3000年上下的文化遗存定名为“马桥文化”。同时期的遗存,还在如今的松江广富林、金山亭林等地区有所发现。这些地区均在古冈身之上。马桥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③ 马桥文化的文化由来

马桥古文化遗址的第四层被考古界视为太湖地区(包括杭州湾地区)的一个典型遗存,1982年定名为马桥文化。

④ 马桥文化遗址是红色足迹吗

马桥文化是红色足迹,革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去参观学习红色精神。

⑤ 马桥文化的介绍

马桥文化因为这类遗存最早发现于上海马桥遗址中层而命名,1982年定名为马桥版文化。权 从年代上来讲,马桥文化紧接着良渚文化,但文化面貌上截然不同。马桥文化继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c因素,而且整类良渚文化因素在马桥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研究成果表明,马桥文化来源于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同时它还包含了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对照中原地区的王朝序列,马桥文化的年代大致与中原的夏和商相当。

⑥ 马桥文化的文化研究

马桥文化的遗存在杭嘉湖地区都有分布,由于一些客观上的原因,对浙江境内的版马桥文化研究不够深入。平湖地权区以往曾有一些马桥文化的遗物出土,但缺乏原生的地层堆积。2004年底至2005年春,为配合07省道(平湖段)的改线工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湖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工程涉及的图泽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图泽遗址的发掘,除了发现了崧泽文化的堆积和良渚文化的墓地之外,重要的是发现并确认了马桥文化的堆积。图泽遗址马桥文化遗存的发现,是马桥文化考古发掘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平湖地区史前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⑦ 闵行有哪些文化

马桥古文化遗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座落在一道被称为“竹冈”的贝沙堤之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距今5500年,马桥遗址已经形成陆地。从菘泽文化至良渚文化过渡时期,先民们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至夏商时期,成为环湖地区面积最大、最具有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典型村落,总面积超过150000平方米。春秋战国至唐、宋、元时期,这里一直是先民们的定居地。1982年,马桥遗址被考古界定名为“马桥文化”。
马桥遗址于1959年发现,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数次挖掘,出土文物1000余件。马桥遗址的发掘为论断上海的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断上海的成陆提供了珍贵史实。

⑧ 上海闵行区的古老历史以及人文景观,文化关于它 您有什么记忆

闵行区位于整个上海的西南部,位于整个上海版图的中心,诞生过马桥古文化,有着4000年悠久历史,现有面积371.68平方公里,南北最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约31.5公里,西北-东南狭长,人口180.47万,黄浦江纵贯其南北,分区为浦东、浦西两部分。
闵行区所辖地区历史上属上海县最后的辖地。上海县的历史根据马桥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至唐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而上海县地区(包括今上海市区淞南部分)在县境之东北。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有上海务之设,为秀州17处酒务之一。南宋咸淳年间,形成上海镇。
1949年5月15日,上海县解放,1958年1月,划属上海市。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
马桥古文化遗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座落在一道被称为“竹冈”的贝沙堤之上,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形状。马桥古文化遗址的第四层被考古界视为太湖地区(包括杭州湾地区)的一个典型遗存,1982年定名为马桥文化。考古界认为,马桥文化可能是起源于良渚文化而接受了南方印纹陶和中原地区文化影响的文化遗存。

⑨ 马桥文化的简介

马桥文化时代:地层处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下,而叠压于良渚文化层之上。其时代应版早于西周而晚于良权渚文化。
根据碳——14和热稀光测定的数据分析,遗址第四层陶片距今为3030+-333年。
出土遗物中如觚、觯、尊、豆、簋、瓦足盘以及拍印的云雷纹等特点与中原地区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二里岗的夏商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其年代应相当于夏商时代。
马桥文化的起源、去向:考古界认为,马桥文化可能是起源于良渚文化而接受了南方印纹陶和中原地区文化影响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影响。生活用具中炊器多为鼎,泥质黑衣灰陶,质软而细腻,陶衣容易脱落,制法多用轮制;生产工具如有段石锛、三角形石犁、石镰和石耘田器等,都与良渚文化的特征基本相同。在地域上,马桥文化与良渚文化也处于同一分布范围。

⑩ 马桥文化的出土文物

遗址遗存出土文物有石、玉、陶、骨和铜器文物500余件。马桥文化陶器有三大回陶系。夹答砂绳效(或篮纹)红陶约占25.9%,器形主要是鼎足,有凹弧形、圆锥形和舌形3种。其次为甗和釜,甗是连成一体的甑和鼎的组合,炊器中鬲一件未见。呈各种陶色的印纹陶(有浅黄、橙紫红、紫褐色),约占41.1%,纹饰有脉纹、篮纹、席纹、方格纹、回字纹、云雷纹等,器内壁都留有填印窝;底部都是圆底内凹,有折沿弧腹的罐和盆、带圆把的杯和鸭形壶等器形。在这些器物的唇沿上,有的注有一个或数个相同的刻划符号。灰陶、黑衣陶和黄衣灰陶,约占33%。都是平底或圈足器,器唇以素面为主,有的在肩腹部压印一条带形的云雷纹或鱼鸟纹,器有觚、觯、尊、豆、簋、瓦足盘、袋足盉和澄滤器等。上列各陶系陶器的制法,前两种为泥条盘筑法加轮修,后一种为轮制。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