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遗址地名秦城
1. 长平之战的遗址
在山西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几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上下为之震惊。后因赵国的平原君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就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的过早灭亡。
2.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的长平之战尸骨坑解说词
看战国七雄,秦赵争峰。这个是长平之战发生的历史大背景。大家都知道,战国末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号称战国七雄。在这七个国家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最为强盛的国家,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成为东方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因而秦赵相争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显著特征。
冯亭献地,上党归赵。这个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公元前270年,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发兵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斩断。韩王十分紧张,欲将上党献给秦国,但是上党将领冯亭以及老百姓们都不愿意降服以苛暴著称的秦国,愿意联合赵军共同抗击秦军,于是将上党十七城献给了赵国。秦王眼看到手的城邑归了赵国,十分恼火,于是派将领王壑发兵上党。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廉颇拒秦,长平对峙。这个是长平之战初期的战争特征。秦国远途作战,粮草不足,赵国将军廉颇看到了这一点,采取了防御措施。秦强而赵弱,秦攻而赵守,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而赵国有利于持久战廉颇采取了筑垒固守的防御措施,于是,秦赵两军相持两年有余。
范雎献计,赵王易帅。这个是使长平之战战局发生关键性变化的一个转折点。秦赵两军相持了两年,廉颇的防御战术积极有效地阻击了秦军的近攻,战争持续下去将对秦军极为不利,秦王十分着急,于采取了范雎的“反间计”,不仅买通了赵王身边的人,而且向赵国民间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老将廉颇,而是惧怕年轻有为的赵括”,而赵王平时就对廉颇的一些战术不太满意,于是就听信谗言,准备启用赵括。
相如上书,括母进谏。这个是说当时赵国国内的形势,当时听说了秦王要启用赵括。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先后向赵王进谏,他们认为,赵括只适合“纸上谈兵”不可实际领军作战,但赵王不明事理,不听良言相劝,最后还是招回廉颇,启用赵括。
纸上谈兵,白起坑赵。这个阶段是长平之战最为惨烈的阶段,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军长平,他一反以往廉颇的防御战术,主动出击,最终导致了赵军的必然失败。具体的战役情况请看地图。
这个坑是1号尸骨坑,此坑长11米。宽4米,高1.2米,大家可以看到坑内有几百具尸骨,呈不规则状态堆放,有的仰面躺着,有的附着身子,仔细观看,还可以看到有的颅骨上还留有刀痕。可以说是累累白骨,惨不忍睹。据考证,坑内的尸骨平均年龄只有十几岁,当时是先被秦军击杀,然后推入沟内,掩上薄草,散上薄土草草掩埋。这个坑是1995年永录村村民李珠海及其儿子在平整田地时偶然发现的,这一发现是我省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在史学界引起极大重视。当年10月份,山西考古所、晋城市文化局、高平市博物馆联合进行了挖掘。那里是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证件。发现由于我们的保护技术有限,为防止风化,还未敢大面积进行开发,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尸骨已经有些发红。关于尸骨坑,那边的版块上有详细的介绍。
长平之战历史意义深远,经过长平大决战,秦国打败了赵国,独霸的形势已经形成,实现中化民族的统一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个版面对于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有详细的评说。长平之战留下了许多疑问,尤其是白起为什么要坑杀40万赵卒,历来被世人所责难,在当时,40万赵卒,养,养不起,放,放不得,编,编不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当时,秦军远途作战,养活自己的士兵,已经不容易了,根本负担不起40万赵卒。放,放不得是指放了40万赵军,等于放虎归山;编,编不成,是指40万赵军参差不齐,难以成军。
这是《史记》里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大家知道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是惜墨如金,但却用如此大量的篇幅来记载长平之战,由此可见,长平之战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个是地图,它南北长约30余公里,东西长约10余公里,面积大概有300多平方公里。地图上的许多村名都因长平之战而得名,比如说我乡的三军村,在长平之战时就是赵军指挥部所在地。
长平之战虽然只持续了三年,对后世的文化影响却有几千年,历代有很多文人都曾作诗词凭吊长平之战,这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家所看到的这些照片都是有关长平之战的一些地名及传说。
这些照片都是我市现存的与长平之战有关的真实遗迹。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凝聚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智慧,两千年过去了,往事烟消云散,但战争的悲凉与雄浑却仍然回荡在杀谷。关于长平之战还有许多疑问,期待在诸多有识之士的悉心研究下做出更科学的解释。
3. 长平之战现在的遗址是不是有当时的尸骨坑一共有多少人
古长平在今高平市。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弃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蜿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
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很,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长平之战遗址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常有戈、矛、箭头等文物出土。近年来,高平市对长平之战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许多重要的发现。1995年 5月,在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此坑就在将军岭下,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尸骨坑现已原地保护,不久就会对游人开放。
4. 请问长平之战发生在哪里最好是古代地名
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企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蜿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兵的教条主义。 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
5. 长平之战被坑杀的40万人遗骨被发现了吗
将军岭下的惊人发现
1995年5月12日上午,山西高平城西北10多公里的永禄乡永禄村60多岁的农民李珠孩像往常一样,叫上他的儿子李有多,一起到位于将军岭下杨家山的承包地里劳作。手下的铁锹
突然铲出一大堆垒压交错的森森白骨。坑越来越大,尸骨也越来越多。眼尖的李有金还在尸骨堆里发现了一串长满铜绿的刀币,一数共有17枚。更奇妙的是,他们还看到,在一根粗大的胯骨上还嵌进一个在脊形“铁头铜尾镞”箭头,显然是当年恶战中射入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接到报告后,组成专人迅速赶到高平现场考察,一致认为,将军岭尸骨坑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原始、最完好以及规模最大,也是最具文物价值的长平之战尸骨坑遗址。
空前的惨案传说千年却无实证
山西高平,战国时称长平,为韩国上党郡所辖。
相传公元前260年,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向东扩张,首当其冲的就是与之毗邻的韩国。秦继占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后,又将锋芒直指横亘在秦、赵之间的韩国上党。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唯有赵国在国力与军事实力上能够与秦抗衡。因此,在强秦看来,欲征服六国,必先击败赵国,而欲击赵,必先占赵国的侧翼,即当时地属于韩国的上党。于是,秦昭王派出20万大军横扫“河内”(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北一带),进袭上党。赵国派军队迎敌。
后来,赵国中了秦昭王的反间计。在长平西部狭长的平川里,40万赵军全部成了“瓮中之鳖”;被围困46天后,主帅赵括在突围时阵亡,群龙无首,40万赵军全部向秦军投降。
据史书记载,秦军主将白起残暴凶狠,嗜杀成性。数十万赵国战俘被白起设诈坑杀于今山西高平西北韩王山至丹河一带。
长平之战40年后,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尽管赵国等国史籍对长平之战曾有详细记载,但“焚书坑儒”之后,六国史籍大多被付之一炬,有关长平之战的史料也悄然失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此战虽有记载,也是匆匆带过,语焉不详。历代对长平之战遗址所考均无结果,更没有发现一个有规模的尸骨坑。由此“白起坑赵”便成了只有传说无实证的一桩历史悬案了。
1995年10月20日,长平之战遗址考古发掘活动正式开始。考古人员非常细心地将表土一层层地剥离,经过几天几夜的工作,终于将这个宽5米、长11米的尸骨坑全部挖开,他们将这个坑编为将军岭一号尸骨坑。考古人员又运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射线测定法,探测到一号坑的西侧,还有一个宽3至4米、长55米的大尸骨坑,他们将其编为二号坑。
发掘工作主要在一号坑进行。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号坑上层大部分尸骨都清理完毕。仅在这层就挖掘出头盖骨60多个,因天寒地冻无法再挖,专家们推测,此坑所埋赵军官兵尸体至少超过百具。他们分析认为,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不像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当年,秦军将战俘尸体抛入沟内,再填上一层薄土加以掩盖。只是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斗转星移,才使这些尸骨深埋地下。
重要的考古成就
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的发掘,是我国近年考古工作的重要成就,它有力地印证了长平之战秦军野蛮屠杀赵国战俘这一历史事实。同时,长平之战的许多疑难问题也得以澄清和解决。
秦之后相当多的史籍在记载长平之战时,都沿用“白起坑赵”的说法。坑,在古代汉语里具有“活埋”的表意。因此,后来不少史学文章便称白起“活埋了赵国40万战俘”,但谁也说不清这40万人究竟是怎么活埋的。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的发掘,对此作了有力的澄清:许多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还有的仅有躯干而无头颅,包括射进人的胯骨中的短箭头,均说明这些赵国士兵都是被杀死后掩埋的。活埋之说不能成立。
专家们还在坑中发掘出了古代武夫征战时束腰的衣带钩。经鉴定,这些金属佩饰中只有少量是青铜质的,多数是铁质。特别是“铁头铜尾镞”箭头的发现,表明铁器在当时已经开始用于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