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桥遗址
Ⅰ 大金店镇的悠久的历史
大金店镇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一年而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负黍城是舜帝的主要活动地点之一,舜始为庶人属昌意第七世孙。负黍城遗址在该镇颍河南岸的南城子村。据原登封县志记载:负黍城在颍河南岸的一块台地上,面积39万平方米。而登封县志对负黍城的记载却简单、笼统。镇志编修期间对负黍城为进行了深入了解:古负黍城分内城和外城,并对内城的四至,外城的边界有了进一步的发现,位于南城子村南约200米处,内城的城墙遗址夯土层清晰可见,先人们用石杵分层砸压的痕迹非常明显。
外城四至:南至段东村的山神庙岭(今铁炉沟)
东至海河湾河西高崖边
北至颍河南岸
西至段中村的河东高土崖
内城四至:南至段东村北地护城壕
东至现南城子与海河湾村西上沿(新宅基地西一浅沟)
西至高土崖边
北至庙湾高台地边
发现的实物:
①1974年,南城子村村民在村西北奶奶庙下打喂牲口的土窑时,发现成堆的尸骨和成捆的箭簇。
②1975年修大寨田深翻土地时,在南城子村的东北地挖出一古代瓮型建筑,根据砖块大小和花纹,初步判断其为汉代储存粮食之用。
③1996年,段东村村民赵ⅩⅩ在挖土做砖时,挖出了成捆的铜制箭头和铁制箭杆。
④1997年,南城子村村民陈ⅩⅩ挖果窑时,发现了呈三角形排列的地井,井阔2米左右,同期在南地又挖出古墙体,系自然形成的大片石块,石块一米左右,垒砌而成。石块仅挖了十几米长,深高2.5米(未挖到底),其挖出的石料足可垒一处房基宅。
负黍城的南边有个村子叫铁炉沟(位于内城南,外城北),现属段东村,据说为当时负黍城打造兵器之地。
负黍城西边的颍河西岸陵地,据传说为当时的太庙,再往西不足二华里有个桃沟,传说是当时的皇妃酷爱桃花而遍植桃树于此沟,供其观赏。
春秋战国时,负黍城曾发生过多次战争。由于负黍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海河湾河和颍河形成了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当时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秦统一前,《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载:“郑幽公元年,韩武子伐郑,杀幽公,郑人立幽公第骀,是为儒公”。
“儒公十五年,韩景侯伐郑,取雍丘,郑城京。十六年,郑伐韩,败韩兵于负黍。儒公二十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列为诸侯,二十三年,郑围韩之阳翟”。
“郑君乙立二年,郑负黍反,复归韩,十一年,韩伐郑,取阳城,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以上记述,足以可见古负黍城在历史上的战略意义”。 及负黍聚的商贸繁荣
《史记》载“趋颍阳、宿金店”在后,金店之前称为负黍聚,曾名西华、南宋时金人入主中原,改金店为大金店。
负黍聚地势平坦,古通官道,距古负黍城2公里。当时的官道,从崇高而来,经负黍聚而西过颍河沿段村向西南上山,至送表到汝州。官道宽可走官轿和老式两轮铁轮车。直至1961年冬,登临公路(今207国道登封段)修通,古官道废弃不用。当时此地居民不过百十余户。由于地利之便,周边官民经常相聚于此,进行粮食、棉花等生活资料的交易,其初期商业贸易,采取的是以物易物的形式。所谓“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集市的雏形,地处“负黍”因而叫负黍聚。负黍聚的交易规模随着朝代的兴衰而时盛时弱,负黍聚周边的居民尤其是负黍聚的原居民,是最早的市民,负黍聚从初期至今,历经四千多年,逐渐形成商业重镇,商贸名镇。相传,隐居箕山的许由曾负五谷到此参与交易,俗称赶集。负黍聚的经营范围由初期的生活资料延伸为生产资料和中药材、杂货等贸易。唐朝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前后,负黍聚的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东都洛阳、许昌、郑州、南阳的商贾光顾此地已习以为常。随着商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因经商在此落户的客商逐渐增多。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大金店一直保持着登封县商业重镇的称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镇区经营环境的不断优化,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吸引了浙江、陕西、山西等地的商户到此安家落户,为大金店的进一步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诚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所言:“其实,传统印象里土里土气的河南,竟然是中国市民最早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地方,当河南出现市民的时候,国内其他地方还是蛮荒之地,河南人才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市民”。 据河南省考古专家、国家夏、商断代工程课题组主要负责人,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安金槐先生考证,现在的王上村曾称为上阳城,现在的告成原称古阳城,又叫下阳城。明朝以前,王上村曾叫蔡家庄。王上村北坡有一座道教庙宇清微宫,历史上称为下清微宫,中清微宫在现在的梅村南,上清微宫即是现在的三王庄村西北的清微宫。王上的下清微宫建于汉朝,据宫内碑文记载,汉留候谢绝世事,出家修道,当时道院有房三十三间,分别是:道院、斋堂、厨房等,当时在道院的北边有官地三十亩,供道院生活之需。现在的庙内尚存明朝嘉靖8年,重修紫微帝庭即下清微宫石碑一方。王上在明朝为登封八大镇之一,王上村的王姓先祖,原籍在江西省狭江,由于为朝廷屡建战功,年老辞朝被皇上封在王上,封地方圆十里,王姓先祖先住吉庄,后因此地干旱无水,迁至现在的住地。同时挖寨壕,筑寨墙。明太祖朱元璋敕旨此封地只交皇粮,不纳杂差,这个规距经清朝和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循例而行。明太祖为体现皇恩浩荡,除在物质上给予褒赏外,特赐君王,因此王上的王姓便有了君王、民王和庄王之分,这在全国的王姓之中实属罕见。
清朝嘉靖二十五年农历八月十七日,清廷颁旨于曾任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知县王敦素,嘉奖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共颁圣旨三卷,第一卷表彰王敦素祖父母良好家风,抚育栋梁,为国效力,第二卷表彰王敦素的父母教子有方,报效朝廷。第三卷主要内容表彰王敦素在任期内忠于朝廷,勤政为民的功绩。三卷圣旨均用汉满两种寸楷文字书写,其中一卷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破四旧”时抄走,至今下落未明。其余两卷,由王敦素的后代子孙做为传家之宝,悉心保管。
在王上村的南地曾发现汉墓一座,后经文物部门挖掘,认定是汉墓,并比照汉墓原式复制在郑州市碧沙岗公园内,向游人介绍,供游人参观。据传在王上村的东部和南部,箭沟村的南部、毕家村的西北部这个范围内,属汉宋墓葬群。目前仅发掘2处,汉、宋墓葬各一处。 1939年2月初,中国共产党登封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大金店袁桥村袁毅家召开,与会15人,代表全县10个党组织和40多名党员。中共洛阳地委书记陈耳东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15人,他们分别是:
城 关:李仲敏 刘大中申员央 耿五群
大金店:王高印 王实甫(又名王新林) 张健仁
刘 庄:郭渊博
告 成:刘炳璋
白栗坪:李文正
玉皇庙:尹保民
东金店:梁松旺
袁 桥:袁玉然
棉 沟:李纯如
高 马:徐天知
大会主要工作人员王甲科。
大会主要议程:
(一)中央洛阳地委书记陈耳东讲话。主要内容是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1、对抗战形势的认识;
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要执行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工作方针;
3、关于党组织的整顿和发展工作;
4、积极开展武装,以迎接对敌斗争形势的到来。
(二)李仲敏介绍登封党组织的发展情况和当前登封的政治状况。
(三)由陈耳东提名选举产生了中共登封地下党新县委。
县委成员的分工如下:
县委书记兼统战部部长:李仲敏
县委组织部部长:徐天知
县委宣传部部长:郭渊博
县委交通联络员:张健仁
(四)部署工作。其要点是:
1、关于建立各区区委和中学党总支的决定;
2、积极筹建抗日根据地;
3、整顿党的组织;
4、谋取公开身份作掩护,进行党的工作。
2月初,县委领导在袁桥召开了第一次县委会。主要内容是:
(一)决定将县委机关设在棉沟李纯如家和二岚沟陈天佑家。
(二)由组织部部长徐天知到颍阳找甄德宽接关系,并建立区委。
(三)筹备建立箕山、白栗坪和颍阳抗日根据地;
(四)整顿组织,进行党员登记。
(五)培养、教育劳动人民中的积极分子。
(六)加强统战工作。
2月,在中共登封地下党县委建立后,各区和各中学的党组织也陆续建立:
(一)建立了中学党总支,李仲敏兼任党总支书记。总支委员有:陕中的丁振东,武中的刘大中,县中的刘炳璋。
(二)建立了告成区委:
(三)建立了白坪区委:
(四)建立了东金店党支部:
(五)建立了大金店区委:书记王高印(大金店人),组织委员王实甫(又名王新林大金店人),宣传委员常天心(南寨村阴沟人)。下辖支部:
1、大金店党支部:支部书记王高印(兼),组织委员王实甫(兼),宣传委员张耀南。党员有:王忠良、刘丙午、李丙寅、王甲科、王西林、李金星、陈长 安、王春芳、邓永光、安仁甫、王正科。
2、阴沟党支部:支部书记常天心(兼),组织委员郭景明。党员有:常天头、常天勇、梁双江、梁云成、梁堂、王书进、陈元(三里庄陈云中之父)、韩月、赵川、刘栓紧、毕大川、常林、崔苟毛、刘铁栓、高来等。
3、骆驼崖党支部:支部书记梁保民,组织委员郑文渊。党员郑玉珍。
4、周唐庄党支部:支部书记唐文典。
5、袁桥党支部:党员有袁玉然、袁学义、袁川生。丰富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