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堆子岭遗址

堆子岭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2-11 18:56:16

A. 甘肃庆阳境内的子午岭

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史志记载,她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绵延400多公里。横跨庆阳市的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的24个乡镇,主脊长达250多公里,面积4900多平方公里。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就在这一带活动,"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翼的桥山之上,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
著名的秦直道沿子午岭主脊迤逦而行,将千里关山变通途。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旧可以通车。
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子午岭生长着松树、柏树、桦树等200多种用材和经 济林木;栖息着豹、狍鹿、灵猫、黑鹳等150多种野生动物。
子午岭森林不仅是一块经济林,而且还是一块重要的生态林,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绿色屏障"、黄土高原的"天然水库"。
编辑本段高原林海
子午岭,横亘在黄土高原上,山势巍峨壮观,风光秀丽宜人,历史遗迹甚多,蕴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堪称陇上一天然公园。
子午岭在庆阳市境内,横跨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南北长207公里,林木覆盖总面积49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9%。生长在群峰众壑上的苍松翠柏四季长青,白杨、红杏枝繁叶茂,染绿了庆阳市近五分之一的大地,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绿色水库”。民国初年,李继唐先生的一首律诗,描绘了子午岭的雄伟气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遥望桥山映太虚,混古重染一带绿。
秦皇驱车由斯过,帝子乘龙从此归。
古今多少回首事,历史几遭留青册?
尘寰瞬息沧桑变,唯君亦然正南北。
根据地质资料考证,子午岭形成于第三纪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继续隆起,六盘山两侧地区均有抬升,子午岭就是随着这种大面积抬升的地质变化而形成了山脉。
到了第四纪初期,子午岭继续抬升。这时,全球气候变冷,内陆性的季风气候给子午岭又铺上了厚厚的黄土。到了全新世,气温回升,冰川消退,雨量增加,使得子午岭的气候变得湿润,非常适宜乔木和灌木的生长,各种植物群落便混交杂生,形成了广袤无垠的林海。
这片高原林海,不论从自然物态的角度去审视,还是从自然风光方面去观赏,它都是庆阳市的唯一的、最鲜明的标识。古往今来,庆阳的人类历史都与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千里通途秦直道、昭君出塞打扮梁、摩崖造像莲花寺、古塞烽烟二将城、碧落霞天塔儿湾、密林碧波凤川湖、历史名镇东华池等人文踪迹,至今在子午岭上随处可见,处处都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编辑本段千里通途秦直道
在子午岭那蜿蜒的山脊上,至今还可以依稀看到有一条沿主峰走向的车马大道遗迹,一些路段,还被今人所沿用。正宁县境的雕翎关段有明显的大道遗迹隐没在林海之中,大道两侧还有不少秦砖汉瓦残片堆积物,这些与史书记载的秦直道的走向十分吻合。李继唐诗文中“秦皇驱车由斯过”,就是指千古一帝秦始皇曾沿着这条直道出巡过。
战国时期的秦国崛起于西北,凡传六世,至嬴政,始统一中国。秦始皇,雄才大略,威镇四海。在位37年,称帝12年时间,以疾风扫残云之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秦王朝建立之初,强大的匈奴人经常侵扰秦国的北疆河套一带,于是,秦始皇决定让蒙恬率大军修长城、筑直道以拒匈奴的入侵。这条以秦都咸阳为起点,直达九原(今内蒙境内)的秦直道,在庆阳境内就是沿子午岭山脊为走向的,据实地考察,其遗迹尚存,市境内长达291公里。
秦直道的开通,是一项历史性的浩大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对巩固秦王朝北疆有其战略意义。秦王朝可以通过这条大道将军用辎重源源不断地运往边防,同时,也加强了塞外和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和民族融合进程。
当我们今天漫步在子午岭山巅的秦直道上,太息这宽阔平坦的古道雄姿,仿佛能听到林涛的交响与当年那千军万马在直道上驰骋的共鸣。
编辑本段昭君出塞打扮梁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了千多年,可以说人人皆知,但提到打扮梁,知道的人并不多。
打扮梁是子午岭上的小地名,在今华池县乔河乡境内,是秦直道上一个古驿站。相传汉代昭君王嫱出塞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时,走的就是秦直道。在途中经打扮梁这个地方时,曾有小驻。当时这里是西汉和匈奴实际控制的边界线,王昭君越过此地,便意味着离开了故土。因此,王昭君在此曾梳洗打扮,面南拜别故土父老。于是,便留下了“打扮梁”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地名。现在这里除了一个城障遗址的残垣断壁和一座烽台外,再也看不到当年驿站的任何遗迹,但昭君梳洗打扮这历史的一幕却永远定格在了这里。
今天登上打扮梁,探寻历史的足迹,我们心头会顿然涌起一股思古之幽情:
坐在马背上的王昭君,在穿越莽莽林海时,对亲人是怎样的眷恋?离别故土又是怎样的忧伤?“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昭君远嫁,换来了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和睦。这,也许就是庆阳人常常念叨打扮梁的真正原因。
编辑本段摩崖造像莲花寺
美丽的子午岭,山上厚厚的黄土为密林覆盖,山下溪水清流拍打着两岸红色的砂岩崖。这些红砂岩崖面成为释家开凿石窟、雕造佛像的天然资源。从北魏太和年间开始,历经唐、宋、金以至明、清,在子午岭山脚下开凿的大小石窟多达20余处。可以说子午岭是佛教的乐土。
坐落在子午岭中部的莲花寺石窟是现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石窟,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属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地处葫芦河右岸。石窟开凿在平定川河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小山峁上。这个小山峁之上是乔灌丛生的密林,山峁之下石崖险峻。莲花寺摩崖造像就开凿在这个凹凸不平的崖面上,造像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因崖面自然形态而就,灵活多变,人工雕凿与自然崖面巧妙结合,天衣无缝,颇有鬼斧神功之奇妙,实为佛教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莲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面积约有120平方米,分别开凿于唐、宋两个时期。石窟题记有“唐天宝十载”的记年,即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751年)。还有一题记为“宋绍圣二年”,即北宋哲宗赵煦绍圣二年(1095年)。
莲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采用连环画表现形式,雕造了佛本生故事,艺术价值高,观赏性强,是子午岭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编辑本段古寨烽烟二将城
子午岭在大一统盛世中享受到历史的厚爱,也在群雄割据的战乱中遭受着兵燹的蹂躏。从南北朝到北宋、西夏、辽、金诸代,子午岭地区的上空笼罩着战争的密云,尤其是北宋、西夏、辽、金时期,你争我夺,边声四起,城寨林立,山岭遍体疮痍。
子午岭上的二将城遗址,位于今华池县山庄乡境内。这座古城垣依山就势,雄踞山巅。它是众多的城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古城。从此城遗址调查发现的“大顺城关”字样证实,这就是北宋时期庆州知州范仲淹为了抵抗西夏而修筑的大顺城。
元昊建都兴庆(今银川市),形成了以党项羌为主的地方政权,史称西夏。西夏控制着今宁夏、甘肃、陕北和河套一带的广大地区,兵强马壮,经常入侵北宋的北疆,而首当其冲的地区则是子午岭一带。在长期的拉锯战中,作为北宋边关重地大顺城,确实起了屏障作用。
古寨烽烟与“四面边声”都随历史的长风而去,但二将城宏阔依旧,安然地静卧在子午岭的深处。
编辑本段碧落霞天塔儿湾
子午岭东麓有条小河,叫苗村河。这条小河长年清澈见底,水绕青山过,倒影水中流。这里曾有一处寺院,院内有一座金代石造像塔。塔高20余米,纤细瘦峻,独具一格,使这里成为一处融人文古迹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名胜之地。在小河右岸石崖上有“碧落霞天”四个石刻大字,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这四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宁夏巡抚都御史陈棐题写的。陈棐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精于书法。他在宁夏巡抚任上途经子午岭,为苗村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所陶醉。山上林木葱笼,深谷流水潺潺,霞光灿烂,岚雾升腾,碧水青山,交相映辉,于是他欣然命笔题写了“碧落霞天”四字,交石工刻于岩面。苗村一带,自古以来,是子午岭中部地带的自然名胜之地,曾有不少文人雅士于此小驻赏景游览。清末陇东名士李良栋先生,曾在此游览,写下了一首律诗:

千顷碧绿落霞天,古寺佛塔入云端。
清流抚岸危崖动,绿涛随风崇岭旋。
露润山色翡翠珠,岚浸晨曦玛瑙环。
休叹蓬莱莫可去,子午山林亦成仙。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倡言开发苗村河一带为旅游休闲度假之地,合水县已在苗村河源头处的涧水坡岭上兴建了避暑山庄,粉墙金瓦掩映在碧绿浓荫之中,来此游览,远离城市喧嚣,清新的气息使人陶醉。
编辑本段林渔碧波凤川湖
子午岭北端的小凤川有座小湖,这里是一道狭窄的深谷,加之两岸林密,故而湖水呈带状,水面长约5公里,宽不足百米,故有林海长湖之称。
长湖是个“袖珍”湖,并无“御远山,吞长江”之势,但幽深、恬静则是长湖最大的特色。这里远离城市,也没有农民居住,既听不到城市的喧嚣,也无乡村的鸡鸣犬吠。湖水静静地躺在重峦翠峰之中,犹如一个婴儿熟睡在母亲的怀抱里。偶尔一阵林间轻风,吹得湖面微波粼粼,如婴儿梦中的笑靥。
凤川长湖,水面碧波荡漾,登高望去,像犹如一条蓝色的飘带沉落山涧。湖两岸的深黛峰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泛舟湖面,会看到湖中的金色鲤鱼惊慌地四散游去,又好奇地向船儿聚来,似乎与游人嬉戏。完全处于原生状态的长湖,是一个深闺待嫁的淑女,有待观光君子来逑。
2006年4月5日,子午岭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B. 湘西辰州具体在什么地方

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

先坐车到吉首,在坐汽车就可版以到辰州.辰州古为中权国的西南重镇,辰州傩的历史非常悠久,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之所以能受到国内外的广泛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辰州傩的神秘色彩。我在《中国巫傩史》一书中曾经写道:“在中国巫教‘辰州符’的发源地——湖南辰州府(今沅陵,古为湘西、黔东、鄂西南重镇)自古就是一个苗蛮夹杂‘巫文化’盛行的‘神秘王国’。”经过我的深入研究,又进一步发现,中国的傩文化就发源于沅水流域。

古辰州地区距今8000年至7000的高庙文化(包括辰州地区的高庙、松溪口、征溪口、火麻冲以及长沙地区的大塘遗址、湘潭市的堆子岭遗址等等文化遗址群),就已出现了很典型的傩文化,其中包括了傩神像、傩神庙、跳傩图、祭坛、祭塔、祭亭、双帆祭祀船(端午龙舟赛的前身)等。这样齐全的傩文化,在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至今还找不到能与高庙文化比美的其它遗址。可以这样说:这里,就是中国傩文化的发源地。

C. 有哪些远古遗址、4个

一、阎家岗遗址

阎家岗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位于哈尔滨西南25公里,松花江支流运粮河北岸。经考古发掘,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33种2500余件;石制品9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核,均为人工打击而成;人工打击的碎骨43件,骨器7件;还出土两个古营地遗址,相距40米,分别用300和500多块兽骨,包括披毛犀、大角鹿、野牛、野马的头骨和肢骨垒砌而成;还发现烧骨、炭屑和粪便化石。经碳-14测定,这些化石的年代为距今22370±300年。在这里活动的早期先民,已能构筑营地,并猎捕大批野兽,说明狩猎技术有了进步。

二、新开流遗址

新开流遗址在密山县大、小兴凯湖之间新开流以东1.5公里的湖岗上。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72年发掘28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32座,渔窖10座,出土大量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说明当时人们是以渔猎为生,尤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经测定和树轮校正,距今年代为6080±300年。这是一处不同于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有特征的遗址,以本遗址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1981年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昂昂溪遗址

昂昂溪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以西6公里五福火车站南端的沙丘上。1930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此发掘,以后多次发掘,从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用于渔猎的压制石器和骨器。在男性墓中,随葬的有骨枪头、骨鱼镖、骨刀梗,说明男子狩猎、捕鱼;女性墓中随葬品有凹底石镞、切割器等,说明女人不但从事家务劳动,也从事狩猎。出土的陶器中,有灰褐泥质陶、灰泥质陶、黄褐泥质陶3个陶系。石器工具的制作,可分为压制、打制、磨制3种。以压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器形细小,工艺精湛,特别是石镞代表了压制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5000-6000年。这个遗址对研究黑龙江省石器时代文化及东北地区远古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莺歌岭遗址

莺歌岭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宁安县镜泊乡学园村西南1.5公里处,南距南湖头屯2公里。岭的西、北、东三面伸入湖中,形成半岛,遗址就在半岛之上。遗址的地层堆集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发现居住址两处,均半地穴式建筑。下层的两处居住址,长方式,长6米左右,宽3米左右,深3米多,靠墙有柱洞,室中有灶坑,灶边围以石墙。其中一室内,有一大石,下压一个狍子头骨,大石与灶坑之间,整齐地排列着5个狍子和猪的头骨。室内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为罐、碗、盅、纺轮,陶塑有猪、狗等;石器主要是锄、斧、网坠;骨器有骨针、锥、鹿角锄。上层居住址,也为长方形,深约70厘米。因遭破坏,看不出长度和宽度。穴壁内筑有石墙,其间填以黄土。靠墙处有柱洞。居址内出土物较少,附近有一灰坑,出土物较多。陶器火候较高,陶质较硬,部分表面磨光,以罐类为多,也有碗、杯、盅,陶塑动物有猪、狗和熊,造型逼真,姿态各异。石器以打制、磨制为主,有石斧、有肩石锄、束腰石锄和石锛、茅、镞及长刮器、短刮器、石片刮器。骨器有针、锥、簪、匕首,还有牙刀、牙锥、蚌刀和桦树皮器。莺歌岭下层文化类型是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对上层出土物经碳-14测定,为距今3025±90年,应在商周之际。下层当较上层更早,应在商代初期。

五、白金堡遗址

白金堡遗址属青铜时代遗址,位于肇源县城西50公里民意乡大庙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临嫩江0.5公里,东距嫩江与第二松花江汇流处15公里。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出房址3处,窖穴(灰坑)40多处,陶窖1处,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为园角长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为4.4×8或4×4米。有门道,呈斜坡形,长1.3米,宽1米。地面经过夯打,厚约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椭园形。有柱洞,木柱当是支撑屋顶的支柱。室内西北侧有土台,可能用于放置生活用品。西侧有窖穴,有园形和长方形两种,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粮食、果品的。灰沟(防护沟)很长,东西向呈半园形,宽深各1米,沟壁斜直,用于防护和守卫,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遗迹之一。出土陶器1000余件,有鬲、罐、钵、壶、盆、碗、杯、网坠等。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坚硬,色泽纯正。从房址的建筑看,当地先民已过着安定生活;从蚌刀、蚌镰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农业;精致的骨鱼镖和土层中大量鱼骨的堆集,说明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动物纹(羊纹、鹿纹、骆驼纹)的出现,反映了畜牧业也有了发展。遗址的文化层分上下两层,下层时间较早,相当于商代末期,上层时间较晚,相当于西周末年。经碳-14测定,距今分别为3260±70及2900±100年。
白金堡遗址是松嫩平原上面积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丰富1处典型青铜时代文化遣存。对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个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学术界认为这里的先民已进入文明时期。1981年白金堡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凤林古城遗址

凤林古城属铁器时代遗址。位于三江平原的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300米处。8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在以友谊农场为中心的1888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魏时期古城、古居址181处,其中古城62处,古居住址119处。这些古城和居址中,最有特色、最完好、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占地约100万平方米的凤林乡古城。与宝清县炮台山古城堡隔七星河相望,居民称为"对面城"。古城有内外9城,第六城位居中心,呈正方形,东墙长116米,南墙长112米,西墙长124米,北墙长119米。墙残高2-4米。城四角有角楼址,4个马面设在每面墙中部。角楼、马面向墙外伸出5-10米不等。城外护城河深3-4米,宽16-18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很坚固。六号城较各城面积大,城墙高,可能为部落首领住所。各城的内外都有许多半地穴式居址,深1米,长5-10米,宽3-5米,出土有陶罐、陶碗和双耳铜鹮、小铜钟、铁箭头,还有玉器、玛瑙等饰物。从各城的布局看,当时的居民约有数万,已结束了游牧,进入定居,农业、养畜业、制陶业和纺织业都达到一定水平,在组织上也初具国家的雏形。经考证,居民为满族的祖先挹娄人。
凤林古城的发现,彻底否定了三江平原是亘古荒源的"北大荒"这一说法,对研究满族历史、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相互关系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变化,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又由于此城巨大而结构复杂,对研究黑龙江古城的类型提供了新的例证。

D. 长沙有镖子岭吗

是,不过是虚拟的

E. 广西那里有古代遗址

一、古遗址
(一)柳城巨猿洞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
简 介:
柳城巨猿洞位于柳城县社冲乡新社冲村西南的楞寨山上。巨猿洞发现于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约90米。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号洞及Ⅱ号洞,洞内长28米,面积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遗址于1956年发现。1956年至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巨猿洞先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洞内堆积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为六层。出土巨猿下颌骨化石3件,巨猿牙齿化石1100多枚。伴生动物化石包括从高等灵长类到低等脊椎动物化石数千件,它们分属哺乳动物的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类。主要有猩猩、金丝猴、猕猴、华南毫猪、硕箭猪、拟豺、小猪獾、水獭、似中国黑熊、大熊猫小种、桑氏鬣狗、最后鬣狗、豹、德氏花面狸、灵猫、果子狸、东方剑齿象、似锯齿三棱齿象、云南马、爪兽、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后双齿尖河猪、多突起河猪、柳城猪、丘齿鼷鹿、湖麂、凤岐祖鹿、云南黑鹿、广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为新种。柳城巨猿洞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00万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巨猿化石最多的一处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着77个巨猿个体,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巨猿的形态及人类进化系统诸方面均有重大的价值。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作为更新世华南动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仅为解决柳城巨猿洞的地质年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而且对研究华南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分类等问题亦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
简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位于田东县祥周镇,布兵盆地位于田东县百色盆地东南部,是中国南方一个小型断陷盆地,喀斯特地貌发育,洞穴极为丰富,目前有十余个洞穴发现古代遗存。
该洞穴遗址群于1999年被发现。2002年至今,广西自然博物馆和田东县博物馆对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风洞、么会洞、感仙洞、雾云上洞、宝来洞、雾云洞、陆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鲤鱼洞(原名定雾洞改名为鲤鱼洞)和村空洞等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在吹风洞发掘的5.5平方米范围内,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动物化石915,巨猿牙齿化石92件。哺乳动物群共24种,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种属,吹风洞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2004年么会洞两次发掘的面积30平方米,发现625件哺乳动物化石和8件石制品,哺乳动物22种。其他洞穴均出土过动物化石或石制品。
布兵盆地洞穴遗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对于研究东亚早期人类的起源、现代人类的起源和中国南方第四纪环境变化意义重大。
(三)那赖遗址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简 介:
那赖遗址位于田阳县城西面约3千米,坐落于田州镇兴城村与那坡镇六合村交界处的山包上,面积约5平方千米。
该遗址于2003年发现,属右江南岸四级阶地,高出山脚约70米,网纹红土层厚1-4米,砾石层距地表10-25米。遗址内散布着丰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等。在遗址的最高点有一处约50平方米的核心区,石制品分布密集。2005年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对那赖遗址进行局部抢救 性发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镐、刮削器等石制品和玻璃陨石。经对与手斧同地层出土的玻璃陨石进行年代测定,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0.3万年。
那赖遗址是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内发现的有一定规模的石器加工场,是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中的首次发现,可能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那赖遗址石制品丰富,种类齐全,保存较好,是百色旧石器的重要成员,对研究我国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晓锦遗址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
简 介:
晓锦遗址位于资源县资源镇晓锦村下锦自然村后龙山,距县城东北方13千米,西面约3千米为资江,西南约30千米为浔江,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
该遗址1997年底发现,广西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40平方米。该遗址发现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沟和10余座房址,以及陶窑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数万粒碳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
晓锦遗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确认为是桂北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发现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是首次发现;碳化稻米的发现也属首次,是两广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一批标本,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传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大浪古城遗址
年 代: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
简 介:
大浪古城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委古城头村。城址东、南、北三面为护城河,西面临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纪60年代被县文物部门调查发现。2002年广西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古城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城址呈正方形,边长220米,面积 48,400平方米。城址东、南、北三面有护城河,西面临江。城墙残宽5~20米,残高1~5米。四面城墙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为城门,除西南角已被破坏外,其余三个角均较宽大且高出周围城墙体, 可能为角楼。现护城河已淤塞,但轮廓清晰。城址内出土数量众多的刻划纹和几何印纹陶片、建筑石构件等遗物,在城中央发现建筑遗址,西门外古河道边还发现了与城门相连的码头遗迹,包括弧形夯土平台、台阶踏跺和船埠等。初步确定大浪古城遗址可能是《汉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发现,对寻找西汉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帮助,也为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课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质料。
(六)草鞋村遗址
年 代: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
简 介:
合浦草鞋村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西南侧的小岭上,遗址西临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门江。
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2007年至2008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遗址分布面积 13,310 平方米。发现陶窑、砖窑共22座,建筑遗址5处,水井5口及一批作坊遗迹,呈环状分布于小岭的坡坎四周。出土云树纹和兽面纹瓦当、几何印纹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残片,也有米字纹、方格纹及方格带戳印纹陶罐,水波纹陶钵,瓦当,陶垫,陶拍、网坠等。初步确定为汉代岭南地区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为集制陶作坊和窑场于一体的汉代遗址。
草鞋村遗址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大规模、完整的汉代制陶作坊遗迹的发现,遗址规模之大、功能之系统、保存之完整,在我国南方地区汉代考古上较为少见。对研究中原砖瓦制作技术南传和汉代官营手工业制度,寻找汉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简 介:
越州故城位于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距县城60千米,城址南滨南流江,依山筑就。
1963年广东省考古队对位于城址内子城(官厅地)进行试掘。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东西南北门对称,城墙残高3~8米,城基最宽处约16米,全部城墙均以红黄色泥与粗沙混合夯筑,每隔百步有一突出城墙外的“马面”,全城周长2080米,占地面积370亩。东南面为一内城码头,穿过护城濠与南流江相连,城址内十字街道与东西南北门对称,呈方形,东北城墙依山筑就,穿山为城门。内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山岗上,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60米,也呈方形。内城南北宽130米,东西160米,城墙基宽3~6米,残高1~2米,全城四周有护城濠。城内出土有筒瓦、板瓦、兽面瓦当、水波纹、素面陶罐残片、青黄色釉陶碗残片等。
据《南齐书》记载,越州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废,经历了我国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约废于隋朝中叶。越州故城是目前广西保存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对研究南朝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八)中和窑址
年 代:宋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
简 介:
中和窑址位于梧州市藤县藤州镇中和村,距县城约10千米的北流河东岸。
遗址于1963年发现。1964年、1973年分别由自治区博物馆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等进行了发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时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辉柄主任率队曾两次到中和窑址考察采集标本。通过挖掘清理发现20多座瓷窑,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长约2千米,宽约0.5千米的小山丘上。两次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中和窑的结构,为斜坡式龙窑,依山势而建,呈长方形。分窑门、火膛、窑床、烟囱四部分。窑长一般为10~60米,宽为1.5~3米。烧制方法早期采用一钵一器仰烧法,晚期兼用迭烧法。瓷器品种式样繁多,有各式碗、盏、盘、碟、杯、洗、盒、钵、壶、罐、瓶、灯、炉、盂、熏炉、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盏、盘、碟等日用器为主。纹饰丰富多彩,主要以缠枝花卉为主,有折枝、缠枝花卉、海水游鱼、海水戏婴、印花模具瓷质有尖状蘑菇形、半球状蘑菇形、平顶等式样。印面所刻花纹分阴、阳两种,颇具特色。其中一件飞鸟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念龙参造”年款。中和窑址的年代应在北宋至南宋的后期,是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地方民窑。
藤县中和窑址的发现,扩大了我国青白瓷窑址的分布范围,填补了广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研究我国古代外销陶瓷提供新的资料,为研究宋代广西手工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对外友好往来,特别是与东盟各国往来有重要意义。

F. 我国原始社会古村落遗址有哪些

我国的原始社会遗址如下: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四川巫山龙骨坡(前200万年)
安徽繁昌人字洞(前200万年)
山西芮城西侯渡(前180万年)
云南楚雄元谋人(前170万年)
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蛇(前100万年)
四川古蔺石屏野猫洞
以上,在地质学上属更新世早期。
陕西蓝田人(前100万年)
南京市郊区“南京人”(前六十二万年至五十八万年)
北京周口店人(前505万年)
山西芮城河
河南南召云阳
河北郧县梅铺
大冶石龙头
安徽和县陶店
贵族黔西观音洞
辽宁营口金牛山
本溪庙后山
以上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前五十万年至三十万年左右)。其中最著名的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特征: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
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广东阳春独石子
辽宁营口金牛山人(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陕西大荔甜水沟人(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山西襄汾丁村(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山西阳高许家窖人(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广东曲江马坝人(典型的早期智人)
贵州相梓岩灰洞
湖北长阳下丁家(典型的早期智人)
辽宁喀左鸽子洞
四川资阳县黄鳝溪
云南富源大河乡茨托村(早期智人)
以上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距今约十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云南丽江木家桥人
黑龙江呼玛十八站
吉林安图明月镇人
内蒙乌审旗萨拉乌苏沿岸
宁夏宁武水洞沟
山东新泰鸟珠台新泰人
山西朔县峙峪
贵州普定穿洞人
河南安阳小南海
河北阳原虎头梁
安徽泗洪下草湾人
山西沁水下川
内蒙呼和浩特大窑
四川汉源富林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
广西柳江通天岩
青海可可西里
西藏定日苏热、申扎雄梅
台湾台南左镇、台东长滨
以上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开始,距今前三万至一万年,同属晚期智人。
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遗址
陕西大荔沙苑
河南许昌灵井
山西怀仁鹅毛口
山西沁水下川
封开黄岩洞
江西万年仙人洞
广西南宁豹子头
哈尔滨顾乡屯
满洲里扎赉诺尔
广西武鸣
洞庭湖区人工培植水稻遗址
湖南城头山古城遗址及水稻田、祭坛遗址
以上地质上属全新世,距今前一万年至七八千年。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前六千年至二千年)
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武安西和新郑西北)遍布武安以南和河南中部(前六千年至五千年)
北辛庄、大汶口文化遗址(前五千四百年至二千五百年)。在山东滕县东南和泰安县南,其文化遗存的堆积可分为三期,后期约为公元前4550至4350年间,与磁山文化基本是同一时期。前二千五百年以后,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遗址(前六千年左右),在陕西华县。
大地湾文化遗址(前五千八百年至五千四百年),在甘肃秦安县。分布在渭水流域及汉水上游。
以上均早于仰韶文化,在上述几处遗址中已发现了谷物,人们已掌握了种植、饲养、渔猎,制陶术及编织技术,早于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遗址(前五千年至三千年)属黄帝族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迹,地区较广泛,代表性较强,是考古学上的重要时期。
仰韶在河南渑池。以此为代表的文化遗址遍布于豫、陕、晋、冀等省以及东至鲁西北,北至河套,西至宁夏陇西,南至鄂西北,分为半坡(西安)、庙底沟(三门峡)、西壬村(山西芮城)、王湾(洛阳)、大河村(郑州)、后岗、大司空树(安阳)等类型。
其中:后岗文化下层属炎帝族文化,上层为小屯文化,属商文化。
山西襄汾陶寺村古城遗址(约四五千年前)
马家窖文化遗址(前3300-2050年)
马家窑在甘肃临洮,以此为代表,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种类型。主要分布于东起甘肃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廓和青海河湟地区,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分支,又名甘肃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前2900-1900年)属夏文化。
以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为代表,分布于山东、苏北、皖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及辽东半岛南端、鄂西北、河套东北隅等地。分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以安阳后岗为代表的河南龙山,以城子崖、日照为代表的山西龙山文化(典型的龙山文化),以长安客省庄为代表的陕西龙山文化,以襄汾陶寺为代表的陶寺型龙山文化五种类型
齐家文化遗址(前二千年左右)
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为代表,分布于东起甘肃泾渭,西抵青海河、湟,南至甘南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阿拉善。上承马家窑文化,晚期进入青铜时代早期,约与中原夏朝同时。
红山文化遗址(前3500年左右)
以内蒙赤峰市东北红山后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北部。相对时间与中原仰韶文化大致相当。
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前五千年至二千年)
青莲岗(江苏淮安东北),青莲岗遗址在江苏淮安东北,北阴阳营文化(南京市南大校内)(前五千四百年至三千年),以此为代表广泛分布在江苏淮河下游和宁镇地区以及安徽东南部。
西藏昌都卡若和拉萨市北郊曲贡村遗址(前五千五至四千年)。
四川广汉月亮湾三星堆古蜀国文化遗址(还在发掘中)(前三千年至一千年)
江川李家山、昆明晋宁石寨山战国,西汉时期古滇文化遗址(前二百年左右)
昆明官渡区羊甫头战国时期滇王国文化遗址(正在发掘中)(前五百年左右)
大溪文化(前四千四百年至三千三百年)
以四川巫山大溪遗址为代表分布于东至湖北江陵、公安,南至湖南澧水流域,洞庭湖北岸,北抵汉水中游等地。
屈家岭文化(前三千五百年至前二千六百年)
以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为代表,分布于湖北江汉平原至河南南阳盆地。
河姆渡文化(前五千年至前三千三百年)
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宁波绍兴平原的东部,越海东达舟山群岛。
马家滨、崧泽文化(前五千年至四千年)
以浙江嘉兴马家滨遗址为代表,分布于钱塘江以北,西北至常州一带太湖流域。旧称江南青莲岗文化。后发展为上海青浦县东的崧泽文化,其后,又发展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前三千三百年至二千三百年)
以浙江余杭良渚镇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太湖流域及宁波、绍兴平原西部,旧称杭州湾龙山文化。
其他原始文化:
普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越海至台湾、海南岛。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延续时间较长,各地文化面貌亦各不相同。

G. 高庙文化遗址的陶器特点

高庙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戳印篦点纹,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和时代特征的标示性纹饰,上面提到的陶器上的那些兽面獠牙和飞鸟等图像,以及其它图案,都是由这种戳印篦点纹组合而成的。据我们对这种纹样的仔细观察和模拟实验,其(篦点纹)戳具是一种被剁成多个小方块的竹篾片,即先将竹篾片削成块状的薄片,然后在其平整的断面上横向剁成若干个小的方块,再在每方块之间缠入细小的纤维使方块之间构成小的间隙,这样竹篾片的端面就形成了一列带有缝隙的小方块。用这种戳具在陶器泥坯上戳印出来的纹样,就是一列下凹且有分格的小方篦点。在我国南方比高庙文化更早的史前遗存中,目前均不见这种装饰纹样,但在高庙文化及其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篦点纹却在较大范围内的好几个考古学文化中流行开来。如洞庭湖区的皂市下层文化中晚期遗存、以及汤家岗文化和大溪文化,湘江流域的大塘文化以及堆子岭文化。重庆峡江地区的柳林溪文化以及上面所述岭南地区的诸遗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前后延续的时间约两千余年。但是。这些考古学文化中出现的篦点纹,均不是其本文化固有的传统装饰,说明高庙文化陶器上的篦点纹装饰艺术,的确得到了周邻地区不同时期里的人群的认同、借鉴与吸取。这里须顺便说明的是,在珠江三角洲滨海地区所见的篦点纹,有研究者认为是用毛蚶壳的铰合齿压印而成的,但从我对咸头岭出土实物的仔细观察,其小方格篦点各单元均十分清晰,小格的四角规整,小格之间的凸棱(泥)较直且轮廓分明,用毛蚶壳是压印不出这种效果的,它使用的可能还是人工制作的竹戳。
白陶制品在史前遗存中的出土,是研究者们尤为关注的问题,此前已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从已发表的出土资料看,白陶的出土地点主要分布在以洞庭湖区为中轴的南方地区,最北到了陕西汉中盆地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龙岗寺遗址,东见于鄂东黄梅塞墩遗址(黄鳝嘴文化)、且达于马家滨文化早期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南达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门地区。其中大部分出土地点所属文化遗存的年代在距今6000年左右,但浙江罗家角遗址和最近揭示的深圳咸头岭遗址早期遗存的年代已在距今6900年左右,与湖南安乡汤家岗文化早期遗存的年代不相上下,只是这两处地点所出白陶远不如汤家岗发达。不过,大家也早已注意到,洞庭湖区出土白陶的频率较高,且在汤家岗文化以后的大溪文化早期遗存中仍屡有出土,特别是1990年在岳阳坟山堡遗址第3B层出土了白陶的残片,年代达距今约7600年左右。因此,研究者大都倾向于洞庭湖区是华南白陶的原生地和向外传播的中心。在高庙文化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以前,这个意见应该说是正确的。但随着沅水中上游地区高庙文化遗存的新发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
1、高庙文化所在的沅水中上游地区始出白陶的年代比洞庭湖区更早,2005年在高庙文化最早一期遗存中新发现了精美的白陶罐片,时间已在距今约7800年左右。
2、白陶在高庙文化中已很发达,且制作精美,器类丰富,而洞庭湖区与之年代相当的皂市下层文化中仍罕见白陶制品,无论数量与质地均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
3、据现有的资料,洞庭湖区白陶的兴盛是在皂市下层文化之后的汤家岗文化时期,而汤家岗文化遗存中最具代表性的白陶制品如敛口圈足盘和内折沿圈足盘等,器形均源自高庙文化,它们与高庙文化的亲缘关系一目了然。也就是说汤家岗文化中那些典型的白陶制品在洞庭湖区找不到它的“根”,洞庭湖区白陶的寻根之旅,必然要溯源到沅水中上游地区的高庙文化。
因此,我们从早期白陶的出土情况及其兴盛的时序关系考察,华南自陶最初的原生地并不是洞庭湖区,而是在高庙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沅水中上游地区,洞庭湖区仅只是高庙文化白陶向外传播的重要中继站之一。其实,华南各地出土白陶制品的器类和装饰纹样的特征,同样能印证这一判断。从各地所见的白陶器类看,一般都是罐、盘、碗、豆等盛贮陈设用器,均未超出高庙文化中白陶器具的类别,特别是这些器具的表面装饰,几乎都普遍地戳印有篦点纹组合图案,且那些图案的制作技法、形态与风格皆具有基本一致的共同特征。如上文所论,高庙文化是华南地区史前遗存篦点纹装饰艺术的肇始者,并由是向周邻地区传播。那么,各地白陶制品上的戳印篦点纹装饰纹样显然是高庙文化对外传播的产物,而戳印这些纹样的白陶制品本身恰恰充当了这种装饰艺术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器物上的那些神秘诡谲的图像,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造型或质地精良的器具上表现出来。有的图像还被制作在圈足器的外底,在器物处于正常的摆放状态时,从外面根本看不到它,只有当把器物倒置或将其举过眉头时才能被看见,因此,处于这种隐蔽部位的图像显然达不到通常的装饰效果。有些飞鸟图像在两个羽翅上均载着太阳,这样的鸟只见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它无疑是被神化了的神灵。1991年在高庙遗址中出土的那件高直领白陶罐。颈部戳印有带双羽翅的獠牙兽面、其两侧还分别戳印一个盘旋而上的“梯阙”,带獠牙的兽能飞翔天际。恐怕也只是一种虚构的神性动物,它的两侧有高耸的梯阙,这就使我们联想到它是不是古代祭祀场所中专设的供神灵上下的天梯或神灵进出天界的天门呢?这幅图像显然是与祭仪活动密切相系的。由此看来,装饰有这些图像的器具几乎都与当时人类的神灵信仰和祭仪活动等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它们属于祭器的性质应是可以确定的,凡是观摩过这些器具的专家和学者,的确都有这一共识。华南各地出土的那些白陶器具实际上都属于祭器的性质。事实上,高庙遗址中所揭示的大型祭祀场所就是最具说服力的直观证据,它不仅规模巨大,且牲祭、人祭、窖藏与议事会客场所俱全,在当时很可能是一个区域性的宗教中心。据此,我们可以推断,高庙文化陶器上装饰的那些八角星、獠牙兽面、飞鸟(凤?)和太阳等图像,实际上就是该部落人群所崇仰的自然神灵的图像。它反映了该人群对于宗教的虔诚与狂热。
高庙文化人群对自然神灵如此的狂热崇尚与敬仰,或许与该社群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他们所从事的生业方式密切相关。山高谷深的武陵山区,林木茂密,群峰叠嶂,本身就给人以神奇的幻觉与无限的想象。而从高庙文化遗存中出土的巨量水、陆生动物骨骸,可以窥见到当时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就是渔猎与采集,“靠山吃山”、“傍水吃水”就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他们与大自然的联系和依赖实在是太密切了。正是由于他们在生活资源上对大自然的过分依赖,祈求在营生的过程中获取到更多的食物,并希望这些食物生生不息,取之不尽。有求必应,所以他们创造了能带给他们好运与庇佑的神灵,并对这些神灵顶礼膜拜。然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却还要面对诸多潜在的威胁,如在猎获食物时,要面对猛兽的威胁。在洪水频发和瘴疫横行时,要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威胁。因此,当他们面对洪水与猛兽、灾难与死亡时,一方面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这个时候,神灵也就成了他们救世主,而宗教所特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也就成了连结氏族与部落成员之间牢不可破的纽带,使他们在共同的宗教旗帜下为了群体的生存而勇往直前。
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高庙文化部落人群之所以对自然神灵如此狂热崇尚与敬仰的原委。是生存的愿望使他们产生了对神灵的信仰和寄托,并创造了戳印在陶器上的那些神像。为了获得神灵的恩赐与庇佑,他们用最精湛的技艺和当时最好的材料和色调制作了这些构思诡谲的通灵祭器。白陶祭器的最初出现正是伴随着高庙文化的主人对神灵虔诚奉祀的宗教行为应运而生的,是他们对天地神灵的献礼!高庙文化中出现的这些物化了精神产品。不能不说是中国史前人类人文精神的精髓和聪明才智的汇聚,而产生这些神奇杰作的武陵山区则正是赋予了他们创作灵感与思想启迪的摇篮。
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高庙文化中的那些飞鸟、獠牙兽面、太阳和八角星等图像,以及承载这些图像的精美白陶制品和构成这些神灵图像的篦点纹装饰工艺,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辐射力与穿透力,跨越时空的藩篱,被如此广大地域范围内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这个内在的力量之源就是宗教!高庙文化的对外传播正是伴随着这一文化的主人所创造的宗教观念的对外传播而传播的,这就是我们的初步结论。

H.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浙江没有考古发掘的是什么

马家滨已经发掘了 啊
那就是另一个没有发掘了

I. 浙江省有什么古遗址

1 铜山铜矿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
公布时间:1981年4月13日
位于淳安县的铜峰山,距县城排岭镇约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该县铜山铁矿筹备处的工人在探矿过程中发现的

位于枫树岭镇铜山锡铁矿区。有老矿洞4处,并出有坑木、蚂蝗板、铁钉、木轮等物。矿井一般均随铜矿丰富、且质量高的矿脉走向而开采。矿渣堆积范围约3平方米,剖面观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阴刻楷书摩崖石刻一通,内容为“大唐天宝八年(749)年,开山地取铜,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边离地表1.30米,方向为南偏东16.4度。

2 良渚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余杭县和德清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此后断续发掘至今。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 小古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潘板镇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台,面积约达35万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采集遗物有马家浜文化夹砂红陶釜、牛鼻器耳、夹砂陶圆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夹砂黑陶“T”字形鼎足;鱼鳍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盘,有段石锛、大型石犁、石钺等;商周时代的印纹陶圜底罐、和鸭形壶原始瓷等,还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镞等。

4 茅湾里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北6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堆积厚1.5米。采集陶片有印纹硬陶罐、坛等,胎多紫褐、红褐色,烧结坚硬,饰米字、网格、方格、云雷纹等;原始青瓷片有盘、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黄色薄釉,内底多为螺旋纹。

5 跨湖桥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萧山区城厢街道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30平方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是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突破,对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6越王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之际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巅。1991年试掘。遗址位于山巅,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即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横葫芦状,周长1091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内有泉水及池。属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城堡

7 纱帽山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萧山区进化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战国时期印纹陶和原始瓷合烧窑址。窑址文化堆积较厚,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烧造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印纹陶与原始瓷合烧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遗存的一个主要文化特征。这样庞大的印纹陶和原始瓷烧造中心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历史价值。
印纹陶与原始瓷正处于从陶过渡到瓷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制作工艺对瓷器起源和发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临安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临安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凤凰山,建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临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围墙、门址等组成。有三座城门,城内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主要宫殿区现均被深埋在距离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当完好。
临安城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政治、经济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郊坛下窑遗址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的乌龟山西麓,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曾在遗址南部进行首次局部发掘,清理龙窑窑炉一座,并发掘了窑旁的部分瓷片堆积。1985年10月-1986年1月,临安城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1988年冬,因建设南宋官窑博物馆又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400余平方米,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其中作坊遗址包括房基三座、练泥池一个、辘轳坑两个、釉料缸两个、堆料坑一个,素烧炉一座,以及素烧坯堆、排水沟、道路等遗迹。出土瓷片三万余片,窑具数千件。
老虎洞窑遗址位于杭州市凤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坛下窑遗址约2.5 公里。发现于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两座窑炉和作坊遗址,1998年、1999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老虎洞窑遗址的发掘先后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和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郊坛下、老虎洞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官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0 富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绍兴县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南北并列两条龙窑。1978年试掘,其中一条龙窑残长6米、窑床宽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合烧。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该窑址对研究我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1马鞍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绍兴县马鞍镇寺桥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桥南500米(凤凰墩)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遗址包括仙人山与凤凰墩两处。仙人山遗址总面积约8000平主米。1985年经局部发掘,堆积厚约1米,分两个文化层:上层出土夹砂红陶,印纹硬陶片和石器。夹砂红陶有绳纹鼎、釜支子。印纹陶饰方格纹、条纹、云雷纹等,器形多见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锛、半月形刀等。属马桥文化;下层出土有泥质灰陶、黑皮陶和夹砂红陶,器形以鱼鳍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镂孔豆为主。石器有有段石锛、柳叶形镞等。属良渚文化。凤凰墩遗址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石器有刀、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夹砂红陶为主,部分用刻划、镂孔及附加堆纹。器形有鼎、豆、壶等。属良渚文化晚期。马鞍遗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马桥文化发展的文化继承关系。

12西施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绍兴市区五云门外东北1.2公里处
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称美人宫,传为西施习步处。曾采集有青铜犁、锄、镢、镰等,还有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桥又发现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层,采集有青铜剑、矛、铁矛和原始青瓷、印纹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汉 上虞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产品制作规整,质量甚高。器形以碗为主,兼有壶、洗、罐等。胎质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器表饰蓖纹、席纹、水波纹、弦纹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坛窑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烧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窑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县的上林湖(原属余姚县)
公布时间: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古代属于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先后在慈溪县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周围发现了古窑址100余处。越窑开创于东汉时期,唐代和五代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越窑青瓷更是闻名遐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汉至隋代,前一阶段是其产生和开始发展的时期,产品较为简单,东汉时期常见的器物有礨、罐、壶、洗、钵、碗等。后一阶段的主要产品有碗、罐、碟、鸡首壶、水盂等,器皿较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制瓷业相当的繁荣,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林湖制瓷业的水平,考古发掘也证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经开始烧造进贡皇上的精美瓷器了,当时的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叶,轻巧可爱,釉层均匀,色泽滋润,如冰似玉,文人雅士为之赞不绝口。
五代十国时期,浙江为吴越国所割据,在上林湖等地设立了官窑,烧造专供吴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进贡的瓷器。这些瓷器的胎质细腻坚硬,制作精细工整,采用先进的釉下彩绘工艺,并用金、银、铜镶边,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堆塑等多种手法,题材有珍禽异兽、鱼、龟、花草和人物等,构图新颖,颇具情趣。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继续监理越州窑务,直到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上林湖还在烧造贡瓷。
上林湖越窑青瓷,质优物美,名传天下,自唐代开始,就通过明州、杭州,远销到朝鲜、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15寺龙口青瓷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寺龙口窑址在1998、1999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有龙窑、作坊等遗迹及大量的瓷器,窑址在南宋时期曾烧造过一类产品,有别于越窑传统的青釉产品,而与汝官窑却非常相似,进而被确认为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的御用产品,从而揭开了南宋初宫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窑的烧造历史从北宋中晚期延续到了南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发现。

寺龙口窑址堆积厚达10米以上,一直从晚唐烧造到了南宋,这样烧造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层叠压关系清楚的窑址,在迄今为止的瓷窑址考古中是不多见的,不但为越窑瓷器编年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也成为探讨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业交流、融合的重要环节。

16永丰库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元 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仓储遗址。遗址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在距现存地表深1.5米处,揭露出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并有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与之相互联系、布局相对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筑遗迹,同时出土有大量当时各地著名窑系的陶瓷产品与各种建筑构件。通过文献考证,可确认该建筑遗迹为元代的永丰库遗址,是当时衙署的仓储机构。
元代永丰库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仓储遗址,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为研究元代仓储类建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实例,是中国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7塔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象山丹城镇东塔山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1.5万平方米。经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两次发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质红陶豆、夹砂釜、夹炭釜等陶器,发现密集有序的单人墓葬墓葬42座,依据墓向、随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将这些墓分作3组,随葬品有泥质红陶喇叭形圈足豆、绳纹釜、盆、钵、罐、鼎及玉块等;中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墓葬中有合葬现象,发现一处建筑遗迹;晚期出现大量几何印纹陶。该遗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交融的现象,为钱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后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18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时间: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东北修建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地层中出土的遗物的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
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桩,很有规律的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多,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还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点的技术,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保存较好,经过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两种。河姆渡遗址出士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围之广,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耜、木箱、骨镰和木材等,都是农业生产或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当地的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河姆渡遗址大量稻谷的发现,还有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人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的水稻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还早了三千余年。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骨,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等,还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这一地区现在已经绝迹的象、犀牛等,这对探讨古代气候的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的起源过程有很大的价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乐曲的骨哨。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9鲻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余姚丈亭镇西岙村鲻山东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试掘,1996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划分为10层,文化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积为主,出土文物1000余件。石器有斧、锛和以燧石为原料制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夹炭黑陶和夹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盘、钵、豆、鼎等。多素面,纹饰有绳纹、弦纹和锥刺纹等,另还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栏式建筑遗迹、大批稻谷、葫芦、鹿角等动植物标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该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产生、生活状况及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