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游记
1. 从武汉到周边省份开车六七个小时左右的旅游景点
可以到江西庐山,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河南云台山!
武宁.西海水上乐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柘林湖西侧的华夏国际旅游度假区内。景区距永武高速出口3公里,距武宁县城2公里,距九江130公里、南昌120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大广高速纵穿南北,永武高速横贯东西,村道纵横交错、干支相连。
园内设有魅力3D海浪,奇幻漂流河,极速和彩虹滑道。更有大型风情水寨,奇妙儿童池的亲子乐园。
音乐与3D海浪的完美结合,让您置身于玄幻漂渺的仙境之中,一波波的刺激海浪,让你享受无穷的快乐巅峰。
情侣相牵,家人相携,朋友相约穿越奇幻空间的漂流河,突破山洪爆发的生死考验,紧紧相依,体验不一样的空间冒险。
将近90度直角下垂的极速滑道,让你瞬间感觉穿越了太空,失重的乐趣让你欲罢不能,久久无法平静。
奔跑在风情水寨的雨林之中,感受全身透心凉的夏日激情,让您和您的家人,孩子一起享受那浪漫又带着无比温馨的感人瞬间。放纵身心与乐趣的儿童乐园更是孩子的快乐天堂,那感人、美妙的一刻,将会是孩子心中最为难忘的美好回忆。
璀璨的夜场灯光、玄幻的3D海浪、刺激的三彩滑梯、热带雨林的风情水寨、还有即将释放的音乐喷泉,一定能够让你享受到精诚的服务与快乐的清凉
当然武宁.西海水上乐园的精华景点有很多,我到那里是和美途游记的几位朋友。
当你徜徉在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欣赏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为大自然添几分风采。神秘的传说、杰出的建筑、优美的自然风景,无不在深深触动我们的灵魂。
3. 鹊桥仙作者是谁
鹊桥仙作者是秦观。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白话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苏高邮人,字少游,一字太虚。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
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4. 武宁文峰塔游记600字
打个饭等会就
5. 九江有什么人文古迹
九江古称浔阳、柴桑,是江西省三大城市之一。境内京九铁路、合九铁路、铜九铁路等铁路线贯通。她左邻鄱阳湖,右连洞庭水,京九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在这里构成了中国南北、东西交流的轴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著名旅游城市。长江边上的九江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齐全。市区非农人口(浔阳区、庐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65万。
风景名胜
九江雄蟠赣北,濒江扼湖,山水得天独厚。匡庐奇秀,天下闻名,佳境美景奇诡瑰丽。其襟江带湖之势、悬泉云瀑之胜、登临旅居之便、中西合璧之风情集于一身,观光旅游与休养避暑的总体优势雄冠诸山。鄱阳湖纳赣江、抚河、信江、修水、饶河而注长江,浩浩荡荡,烟波万顷,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向以鱼米之利、舟楫之便、风光之秀而著称于世。千里湖山之观,美不胜收;或淼淼然横无际涯,或欣欣然归帆渔歌。石钟山、鞋山、落星墩、军山、印山、扁担山隔水相望,各具姿态;冬季,吴城沙岸湖洲,万只候鸟云集,白鹤天鹅群蔚为稀世奇观,尤其令人叹为观止,曾被海外客人誉为“中国第二座万里长城”。九江不仅江山殊秀,而且座座“洞天”别开。彭泽的龙宫洞、沙河的狮子洞与涌泉洞、瑞昌的峨眉洞群,千奇百怪、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置身其中,如梦似幻,扑朔迷离,恍如隔世而仙游。九江城北面长江,南屏匡庐,东临湖口而西望幕阜,得尽山傍水抱之宠;城内甘棠湖水光潋滟,岸柳成荫;薄暮、轻烟漫笼,画舫涟漪,可谓优雅之至。烟水亭、琵琶亭、浔阳楼、能仁寺、天花宫、九江长江大桥、浪井等景点可发思古之幽情,可观今日之成就。诚如古人诗云: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
九江主要旅游景点:庐山天合谷、庐山、剪刀峡、三叠泉、庐山瀑布群、花径公园 含鄱口 石门涧 乌龙潭 白鹿洞书院 芦林湖 美庐别墅 龙宫洞 石钟山 柘林湖 仙人洞 能仁寺 九江长江大桥 五老峰 秀峰 锦绣谷 黄龙潭 会址 植物园 浔阳楼 锁江楼 九江学院 观音桥 落星墩 点将台 东林寺 爱莲池 上汤温泉 桃花源景区 庐山莲花洞森林公园 龙湾温泉度假村 龙首崖 三宝树 铜岭矿冶遗址 太乙村景区 天沐温泉 九岭山森林公园 甘棠湖 云居山 云居山真如禅寺 岳母墓 栖贤寺 归宗景区 黄岩国家森林公园 水晶宫 天花宫 琵琶亭 武宁县弥陀寺 狮子洞 九江大孤山 大汉阳峰 铁船峰 江西青山 庐山海会寺 姑塘 碧龙潭 青山旅游度假区 长岭 神雾山 中正行宫 庐山别墅园林 庐山别墅区 牯岭
6. 徐达、戚继光、郑成功,除此以外,明朝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一、明朝的著名人物:
1、太祖朝 文臣: 刘伯温 李善长 宋濂 胡惟庸 朱升 冯胜 陶安
武将: 徐达 常遇春 沐英 李文忠 朱文正 胡大海 花云 郭英 廖永忠 汤和 邓愈 常茂 周德兴 蓝玉 康茂才
2、建文朝 文臣: 齐泰 黄子璒 方孝孺 卓敬 高巍 陈迪
武将: 盛庸 铁玄 瞿能 李景隆 平安
3、成祖朝 文臣: 姚广孝 谢缙 夏元吉 蹇义
太监: 马云 郑和
4、仁宗 宣宗朝 文臣 金幼孜 杨士奇 杨傅 杨荣 况钟
5、英宗 代宗朝 太监 王振 曹吉祥
文臣 袁洪 于谦 石亨 徐有贞 吴谨 杨善
石清
6、宪宗朝 文臣 万安 杨继宗 商辂
太监 张敏 汪直 梁芳
7、孝宗朝 文臣 刘健 谢迁 邱漕 王恕
8、武宗朝 太监 刘瑾 张永
文臣 钱宁 江彬 王守仁 李东阳 杨一清
二、简介:
1、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2、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3、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7. 江西九江除了庐山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门票都多少钱
庐山东林大峡谷 位置:九江 景点介绍:庐山东林大峡谷是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唯一优秀生态景区、国家5A级风景区庐山的主要构成部分。庐山东林大峡谷位于庐山腹地,云中山城牯岭北侧东林大峡谷内。(南)昌----九(江)高速公路及105国道均贴景区西侧经过。距九江市区10公里。是峡谷型自然景区。...........[详细] 游玩主题: [休闲] [登山] [漂流] [生态旅游] ****于2009-9-17 23:44:38对庐山东林大峡谷发表点评 这里的漂流是在东林大峡谷大门外!下午才开始,因为需要从山上的放水,等了...(查看所有庐山东林大峡谷点评) 门票类型原价优惠价另返奖金支付方式 成人票¥57¥45¥2景区支付儿童票¥30¥30¥0景区支付庐山东林大峡谷点评(43) 庐山东林大峡谷问答(9) 庐山东林大峡谷游记(12) 江西庐山天沐温泉 位置:九江 景点介绍:天沐温泉景区在庐山南麓西端,距星子县城13公里,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栗里故居所在地。区内有陶渊明故里和温泉度假村两个游览区,分布于星德公路南北两侧。...............[详细] 游玩主题: [休闲] [温泉] ****于2010-4-10 15:11:52对江西庐山天沐温发表点评 来这里泡温泉真的十分舒服,很值。建议在周围的旅馆住宿...(查看所有江西庐山天沐温泉点评) 门票类型原价优惠价另返奖金支付方式 成人门票¥138¥118¥5景区支付江西庐山天沐温点评(16) 江西庐山天沐温问答(0) 江西庐山天沐温游记(5) 柘林湖 位置:九江 景点介绍:柘林湖座落在距九江市区100余公里的修河中上游,地跨永修、武宁、修水三县。由兴建亚洲第一大土坝----柘林水电枢纽工程而形成。库区内形成了蔚为秀美壮观的人工湖,湖区面积308平方公里,有九百多个岛屿。..................[详细] 游玩主题: [休闲] [文化游] [生态旅游] ****于2010-4-1 20:14:46对柘林湖发表点评 环境不错,就是票价高了点。那里的鱼特别好吃。...(查看所有柘林湖点评) 门票类型原价优惠价另返奖金支付方式 成人票¥100¥90¥2景区支付儿童票¥50¥45¥0景区支付柘林湖点评(6) 柘林湖问答(1) 柘林湖游记(3) 庐山石门涧 位置:九江 景点介绍:庐山石门涧位于庐山西麓、素称庐山西大门。因天池山、铁船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垂落而得名。景区面积六千余亩、景观百余处。集“雄、险、奇、秀”于一体,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有“匡庐绝胜”、“山水绝胜”之美誉。古誉庐山第一景。.....................[详细] 游玩主题: [休闲] [避暑] [游船] [摄影] [户外拓展] ****于2010-2-2 10:37:08对庐山石门涧发表点评 风景:刘公岛、海水浴场,成山头都好漂亮,不过市区的什么公园就太没劲了。...(查看所有庐山石门涧点评) 门票类型原价优惠价另返奖金支付方式 成人门票(含保险)¥52¥47¥2景区支付庐山石门涧点评(7) 庐山石门涧问答(0) 庐山石门涧游记(15) 庐山三叠泉 位置:九江 景点介绍:庐山瀑布首推三叠泉,当地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很是壮观。每叠瀑布各具特色,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水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羽,又如明珠飞洒。在暮春初夏多雨的季节,...[详细] 游玩主题: [休闲] [避暑] [登山] [探险] [摄影] ****于2010-3-17 12:21:33对庐山三叠泉发表点评 景点很不错,就是爬山累了点,不过感觉还是值的。...(查看所有庐山三叠泉点评) 门票类型原价优惠价另返奖金支付方式 成人门票¥64¥60¥2景区支付庐山三叠泉点评(18) 庐山三叠泉问答(3) 庐山三叠泉游记(17) 白鹿洞书院 位置:九江 景点介绍:白鹿洞书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时经朱熹重建扩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理学家朱熹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都在此讲过学。“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的周敦颐,也在庐山创办过开宋明理学新气象的濂溪书院。........................[详细] 游玩主题: [休闲] [避暑] [文化游] [摄影] ****于2010-4-6 21:05:35对白鹿洞书院发表点评 不错的书院,感谢同程~~~~~...(查看所有白鹿洞书院点评) 门票类型原价优惠价另返奖金支付方式 成人票(4月1日起)¥40¥35¥2景区支付1.2米以下儿童及中小学生票¥40¥30¥2景区支付白鹿洞书院点评(8) 白鹿洞书院问答(0) 白鹿洞书院游记(10) 庐山碧龙潭 位置:九江 景点介绍:奇幽绝胜的碧龙潭(王家坡双瀑)风景区,位于江西九江市庐山小天池东北面,景区以25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相融成,是庐山自然风光中的精华。号称庐山“第一潭”,俗有“到了碧龙潭,不愿把家还”之说。............[详细] 游玩主题: [休闲] [避暑] [登山] [摄影] [生态旅游] ****于2010-2-20 4:13:01对庐山碧龙潭发表点评 真的很差。冬天想去的朋友我劝你打消去念头吧!都是雪,冷的要死,所有地方...(查看所有庐山碧龙潭点评) 门票类型原价优惠价另返奖金支付方式 成人门票¥38¥30¥2景区支付庐山碧龙潭
8. 文言文问题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这,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⒅、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⒆、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相关故事: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马说》赏析(吴小如)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9. 范仲淹是怎么创作《岳阳楼记》的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人品行止犹如一块丰碑,耸立在中国历史的长廊中,后人在仰慕他的风采时,往往要咏诵他的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其浩渺雄浑的自然景观,光风霁月的人格境界,让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然而,一些学者在经过详尽考证后,居然提出范仲淹一生从没到过洞庭湖,更没登过岳阳楼的观点。那么,《岳阳楼记》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这些学者的这一观点能成立吗?
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范仲淹五十八岁,在知邓州(治今河南邓县)任上,完成了这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呼!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座岳阳楼,乃江南古代三大名楼之一,位于今湖南岳阳市西边的洞庭湖畔。据说,早年是岳阳城的西门楼,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曾将它作为阅兵台,在其上检阅了浩浩荡荡的东吴水师。唐宋以来,久负盛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登临赋咏之所。经历了数十次的重建与修葺,还有三次迁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迥然有别的风景与外貌。然而在读过此篇《岳阳楼记》的人们的心目中,它却始终是范仲淹笔下的那座能俯瞰八百里洞庭,景色气象万千,使人心旷神怡的千古名楼。
楼以文显,文以楼传,千百年来,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名篇而声誉益著。该文对岳阳楼景物描写得如此生动逼真,人们不由被那风云变幻的洞庭山水所深深吸引。文章的抒情也独具匠心,表现出作者非凡的抱负,演绎出一种光风霁月的人格精神,令人高山仰止。凡是读过此名篇的人,谁不向往到岳阳楼一睹其卓绝景观和精神风姿呢?
然而,在对《岳阳楼记》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查阅了《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年谱》等有关史籍,却发现范仲淹“少长北地”,成年后考中进士,就一直在其他各地做官,一生从未到过洞庭湖,更未登过岳阳楼。我国四大淡水湖区域,范仲淹曾守苏州、饶州,在两地留下过有关诗文,所以到过太湖、鄱阳湖;他任京官和外放之间,也多次经过洪泽湖;唯独没有资料表明他去过洞庭湖。有学者对范仲淹在成年后的行踪和宦历作了详尽排察,绘成往返路线图,最后的结论仍是:范公无法到达洞庭湖区域。
既然许多学者认为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也没登过岳阳楼,那么这篇如此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是如何写出来的呢?范仲淹是怎样把有关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的呢?
一种说法是,范仲淹的祖籍是苏州,所以说他是生在苏州,长在苏州,甚至断言范仲淹“诞生在苏州郊区的香山镇”,曾经在苏州的天平山下发愤苦读。所以他从小在太湖的岸边长大,对湖泊那种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象万千的景观十分熟悉。
其实,范仲淹的出生地及其少年成长之地都存在不同说法。据富弼所撰《文正范公墓志铭》记载,唐代后期,范氏从长安举家南迁,有一支定居苏州吴县。五代时,范氏数代在吴越做官。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于太平兴国初归宋,先后任一些地方的幕僚官。端拱二年(989)八月,范墉官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其继室谢氏生下小儿子范仲淹。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明确记载:“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已丑秋八月丁丑,公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就是说,范仲淹生于山东徐州,而不是苏州。
也有学者认为,范仲淹出生地应是当时的北道重镇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而不是徐州。范仲淹对自己的出生地有非常明确、极为清晰的表述,就是在庆历八年(1048)致挚友韩琦的一封信中这样说:“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对自记事以来,未能对出生地重游,怀着无限的惆怅。问题是出在范墉原为真定府节度掌书记,应在范仲淹出生后,才调任武宁军,后人误以为范公出生在武宁军(徐州)。上述二说不知孰是?然而“苏州说”肯定不对,它大多是地方史话的产物。
当然,范仲淹即使不是生长在苏州,也在苏州做过官,对太湖的风光还是了解的。但是说其《岳阳楼记》是模拟太湖来写洞庭湖,还是颇为牵强。因为两湖的气势其实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如据有关姑苏人士所说,太湖基本没有惊涛裂岸、浊浪排空的景观。范仲淹也有《苏州十咏》,其描述太湖的“万顷湖光里”,大多是“无风还练静”的胜景。
另一种说法是,巴陵郡守滕子京在请范仲淹作记时,曾写来《求记书》,并附送来一本《洞庭晚秋图》,供其“涉毫之时或有所助”。范仲淹形象思维能力很强,虽未亲临洞庭,但以来信和图中描述为依据,再参考前人的有关诗赋,便写出了《岳阳楼记》中洞庭湖的浩瀚场景。此说也难以令人信服,我们知道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所谓“神游物外,心与景接”。认为仅凭一幅画,加以想像,就能将洞庭景色描写得如此出神入化,恐怕勉为其难吧。且古人写游记,未亲历而着笔墨者极为少见。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根据鄱阳湖的风光加以联想而描绘完成的。范仲淹知饶州一年半,未留下关于鄱阳湖的片言只字,说明其对鄱阳湖的景观印象不深。既然对鄱阳湖都没有多少印象,何谈以此来描绘洞庭湖呢?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范仲淹不但到过洞庭湖,甚至在湖边生活过一些岁月,对八百里洞庭之景观曾有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验,否则写不出如此脍炙人口的神来之笔。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谢氏贫无所依,只得带着襁褓中的儿子改嫁,其青少年时代的生平行实在史籍中几乎是空白,其实就应从这里寻找范仲淹与洞庭湖的关系。其时,范仲淹随继父朱文翰宦游四方,曾经到过澧州安乡(治今湖南安乡西南),还有池州(今安徽贵池)、淄州(今山东淄博南)诸地,度过了他少年苦读的岁月。
学者方健经详尽考证后指出,约在至道、咸平年间(995~1003),少年范仲淹约在七至十五岁的时候,其继父朱文翰任安乡知县,仲淹就从母随朱氏生活于今湖南的安乡县,这里正位于水势浩渺的洞庭湖畔。在此“县三面皆大湖”的安乡度过了其难忘的少年生涯,数年中,洞庭壮丽秀媚的湖光山色。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怀,范仲淹就是在这时与洞庭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末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和祝穆的《方舆胜览》都载:“范文正公读书堂,在安乡县。仲淹幼孤,从其母归朱氏,朱宰安乡,与俱来读书此地。”《范文正公文集·褒贤集》卷三有南宋宝庆三年(1227)时所记的《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其详细记载了安乡县范氏读书堂的情况,南宋初曾毁于兵火,庆元中再重修。康熙《安乡县志》中保存了最早记录范仲淹在安乡遗事的文献,为庆元二年(1196)时澧州州学教授王仁撰写的《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其更为翔实地叙述了安乡范氏读书台的来龙去脉,尤其是相当精确地描绘了读书台的地理位置,在澧阳县南八十里处,正位于洞庭湖畔。而“书台夜雨”已成为安乡著名的八景之一。此外,从县志中一块残碑上考证出范仲淹在安乡读书的启蒙老师为太平兴国观中的司马道士,所以范仲淹对道家学说有较为精湛的研究,实源于此。其他有关佐证不胜枚举。
其后,朱文翰调任淄州长山县令,仲淹与母亲也自然随之来到山东,曾苦读于长白山醴泉寺僧舍,此时仲淹约十六岁上下。此山位于山东中部,即今邹平县以南的白云山,因山中云气长自而得名。范仲淹在这里发愤苦读,博览群书,山中溪水清澈,读倦了就“以水沃面”,从而“慨然有志于天下”。所以,今天这里也有范仲淹的读书纪念堂,它与安乡的范氏读书台并没有矛盾,而两处读书堂之遗迹,正好填补了范仲淹青少年时行迹记载的空缺。
在离开洞庭的四十余年之后,当他应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写《岳阳楼记》之时,少年时候的一碧万顷、浮光耀金的洞庭风光再次浮现脑海,真是文思如泉涌,笔锋在八百里湖面上纵横驰骋,将浩渺壮观的湖光山色尽收笔底,写出这一千古绝唱的名篇,也就不奇怪了。不过,人们还是比较一致地认为,范仲淹没有时间去登临写此名篇的前一年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所以在行文至此之际,只能采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仅记“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也轻巧简雅。
总之,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是晚年的范仲淹根据四十余年前少年时的洞庭印象而写就的。你相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