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凤翔县雍城遗址

凤翔县雍城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2-11 21:19:24

『壹』 古时雍城是什么地方

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

从德公元年到献公二年的290余年间,雍专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属、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十九位国君的苦心经营,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大都市之一。

雍城遗址位于宝鸡凤翔县城南,地处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塬之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凤翔县雍城遗址扩展阅读

秦国把雍城定为都城的原因

这是秦人建国以来对自然环境不断追求、不断探索总结的结果。此前的平阳地处渭河谷地,地势低洼,而且夹于渭河、秦岭与凤翔原之间,地窄路隘,无论是东进还是西守,或向南北扩展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凤翔原是周代周原的一部分,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地势高敞,依山傍水,南为雍水,地势平坦。北为汧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当时通往西南、西北地区的交通咽喉要道,这里土壤肥沃,易于农业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从秦德公开始,迁都于此。经过200多年的修建,成为当时列国诸侯中有影响的都城。

『贰』 战国时雍城是现在何城

雍城,是中国东抄周时代的袭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
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之一。
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始徙都于雍(今凤翔)。此后,凤翔为秦都。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称霸,自此,到孝公图强,为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
雍城遗址位于关中西部渭河北岸的黄土台原,即今本市凤翔县城南郊。为国务院1988年1月13日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在此设雍县,雍城秦时宫殿仍继续沿用。汉高祖还在秦国国君修建的祭祀天地的场所,即鄜畤、密峙、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增修北畴。据《汉书》载,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西汉诸帝来雍祭祀五畤者共18次,其中汉武帝就达8次之多。
汉以后,雍城逐渐衰落,至唐改名凤翔县,沿用至今。

『叁』 秦时雍城是哪

应该是宝鸡一带吧,你可以去看看地理地图,现在的和秦朝的结合看

『肆』 秦朝时候的雍城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雍城是现在的陕西宝鸡凤翔境内,也是秦国都城中延续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一座都城,对于当时秦国发展具有奠基的意义

『伍』 雍城的遗址

钻探和踏察发现,雍城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原上,城垣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方向北偏西15度。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总面积约10.56平方公里。
西垣。保存较好。从今凤翔县城西南角约50米处开始一直向南延伸,然后折向东南。最南端为南古城汉代城垣所在。长3200米,宽4.3~15米,残高1.65~2.05米。
南垣。沿雍水河蜿蜒构筑。西段一部分为现代村庄所压,东段大部被东风水库淹没。现存的仅发现三段,长1800米,残宽4~4.75米,残高2~7.35米。
东垣。紧依纸坊河,由东南折向西北,破坏严重。发现三段,长420米,残宽8.25米,残高3.75米。
北垣。为现凤翔县城所压。在铁沟、凤翔师范学校西端各发现一段,共长450米,残宽2.75~4.5米,残高1~1.85米。其中铁沟发现的一段暴露在断崖上,夯层清晰可辨。
城门。仅在西垣发现一座。门宽10米,有路土向东一直延伸入姚家庄宫殿区。
城壕。雍城除以自然河流作为屏障外,还在西垣外建有城壕设施。城壕长约1000米,宽12.6~25米,深5.2米。壕内当时不曾积水。
通过对城垣的钻探可知,雍城城垣在筑造时,先平整地面,然后下挖一条比城垣略宽的沟槽,口宽底窄。从沟槽底部层层夯筑,夯层厚8~12厘米。当夯土层筑到与沟槽口平齐时,开始板筑。在西垣和南垣均发现板筑时遗留的夹棍眼,眼径为8~15厘米,间距为0.75~1.25米。
雍城的调查钻探结果证实,实际情况与《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的记载略有误差。这一结论,与1961~1963年“对距今凤翔县城南约3公里、雍水北岸的南古城遗址”调查和试掘的结果,也是相符的。南古城试掘在基本搞清了南古城的城墙形制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发掘情况和出土遗物认为,其城墙的时代似应属西汉时期。 已发现的有城内姚家岗春秋宫殿、马家庄春秋宫殿和铁沟、高王寺一带宫殿三大宫殿区以及城郊宫殿遗址。
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 位于雍城中部偏西,距雍城西垣约500米,当地人称此地“殿台”。遗址东部已被破坏,北部未及清理,仅发现西南部分。残存夯土基东西长8.9米,南北宽2.8米,厚1~1.2米。西高东低,上有夯土墙两段,南墙残长3.06米,宽0.96米,残高0.1米;西墙残长2米,宽0.8米,残高0.2米。在该墙北端有一拐墙伸向西,似为缺口。距夯土基西边0.6米,平行铺设石子散水一道,残长3.6米,宽1.2~1.4米;夯土基南亦平行铺设石子散水一道。两条散水厚度均在0.4米左右,多用白色河卵石,铺设极密。根据《秦本纪》记载推断,姚家岗宫殿就是秦康公、秦景公居住的雍高寝。
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 位于马家庄北约0.5公里的台地上。座北朝南,方向北偏东20度,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残长约76米,东西宽87.6米,面积约6660平方米。由大门、中庭、朝寝、亭台及东西厢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四周有围墙环绕,形成一个全封闭的建筑群。布局井然有序,规矩整齐。
大门 门道居大门正中,面阔3.35米,残存进深6.95米,为一长方形甬道。南端有东西的凹槽门限。踩踏面贯通门道中部,其东西侧各有柱洞一列,基本相互对应。
东西塾 在门道两侧,形制基本相同,相互对称,平面呈现长方形。东塾进深3米,面阔3.6米;西塾进深3.2米,面阔3.5~4.6米。另有东西半塾左右对称地配置在东西塾两侧,形制基本一致,平面呈长方形。
回廊 有东、西、南、北四部分。门道由其中部通过。有柱洞留存。东廊进深1.62米,西廊宽1.62米,北廊宽1.8米,南廊已毁。此外,在朝寝的四周和东西厢的四周亦各设有回廊。三处回廊形制基本相同,大小有所差别。
散水 在三处回廊之外均设有散水,平面略呈长方形,内高外低,略有倾斜。均由河卵石铺成。
中庭 位于大门北面,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4.5米,东西宽30米。中部略凹,四周稍高出。在中庭南部,有东西向夯土路面一条,宽1.5~2.2米。
朝寝 平面呈形,两侧前突。东西面阔20.8米,南北进深13.9米。正中内收处为前朝,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其后是后寝,为封闭式长方形。室内阔5.75米,进深3.75米。寝室内东北角有圆形灶坑;朝寝两侧突出部分是东西夹室。与北室间有隔墙。均有门分设在朝堂的东西墙上,可由朝堂出入;朝寝之后半部设有三门,有三宅,称北三室。
阶 在前朝东西两次间的散水处设有石阶,系用近长方形的麻石铺成。两阶各南北长2米,东西宽2.2米。
亭台 建筑在朝寝之北。平面呈长方形,宽5.4米,长3.8米,残高0.09米。四周无檐墙,四角各有角柱一对。门柱与北三室中门相对。
东西厢 位于朝寝建筑及中庭的东西两侧。布局、形制、规模,东西基本一致。其形制相似于朝寝建筑。东、西两厢,均由前堂、后室、南北夹室、东(西)三室及回廊、散水等部分组成。
围墙 东墙现存两段,通长55.9米。南段现存东墙中门缺口,北段现存东墙北门缺口。西墙亦现存两段,通长71.1米。北段有一长2.7米的缺口,是西墙北门,与东墙北门相对称。南墙、北墙现仅存少部分墙段,西墙相交之处为直角。
排水设施 在西厢以北、亭台建筑以西的空地上,铺设有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陶水管一列。全长6.9米,由竖向管道1节、横向管道9节组成。陶水管每节长0.7~0.77米,大端直径0.28~0.33米,小端直径0.24~0.25米。东厢南散水,东端以南有长方形土坑一个,坑底西侧有竖向陶水管1节,其下端与由西向东排列的横向水管一列垂直相交。
祭祀坑 在建筑群遗址上共发现牛、羊、空、人、车、牛羊、人羊等七类祭祀坑181个。这些祭祀坑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庭,少数在东、西厢两侧的空地上,仅有个别在朝寝建筑及东厢内部发现。其中牛坑86个,羊坑55个。
根据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陶器器形、建筑的总体布局及有关史籍的记载初步认为,一号建筑群的建筑年代应为春秋中期,废弃时间应在春秋晚期。其性质应为宗庙建筑。在此基础上,有人参照文献,分别将朝寝、东西厢、亭台建筑、大门、围墙等定名为祖庙、昭庙、穆庙、毫社、都宫门、都宫等。并进一步考证了建筑各组成部分的不同功能。如前朝应为“堂”,“堂”上设席行礼,为宗庙祭祀中重要活动场所。“寝”即室,为藏主接神之处。东西夹室,与史载吻合,当藏秦襄公以下、二宗庙以上各位祧主等等。 1983年冬至1984年夏发现。东距宗庙遗址约500米,西距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约600米,面积约21849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平面布局规整,四周建有围墙。从南至北可分为五座院落,五个门庭。
第一院落 长52米,宽59.5米,面积3068平方米。东、西、南围墙宽1.5~2米。南墙正中设有一门,宽8米。门南正前方25米处有夯土墙一段。东墙正中有一门,宽2米。
第二院落 长49.5米,北端宽60.5米,南端宽50.5米,东西围墙均宽1.5米。西墙正中有一门,宽2.8米。南墙宽2米,正中设一门,门宽6米,与第一院落相通。院内中部偏北两侧分别有一座建筑。
第三院落 长82.5米,北端宽62.5米,南端宽60.5米,东西围墙的北段各有一门,宽4米。东西墙南段亦各有一门,宽约2.5米。南墙正中有一门,宽4米,与第二院落相通。院落中心有一建筑。
第四院落 南北长51米,东西宽70米。东西围墙由第三院落围墙相接处各外扩3米后向北延伸,中部各有一门,宽6米。南墙有一门,宽10米,与第三院落相通。
第五院落 是五院落中最大的一处。南北长65米,东西宽86米。东西围墙由第四院落东西围墙相接处各外扩8米后向北延伸。东围墙正中有一门,宽2.8米。院内正中及前方两侧,各有一座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大小相等,均长22米,宽17米。院内南部还有二座建筑,其间有路与第四院落相通。
李如圭《仪礼·释宫》曰:“周礼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宫南乡而庙居左,庙在寝东也。”马家庄三号建筑群位于宗庙以东,且时代相近,规模较大,故有人分析其为寝宫所在,其沿用的时期大致为春秋到战国时期;并推断该五座院落即为五重曲城,五个门庭即所谓皋、库、雉、应、路五门,并以此证实先秦时代的五门制度及秦宫的僭越行为。
此外,已发现的宫殿遗址城内还有马家庄二号建筑群、马家庄四号建筑群及凤尾村、翟家寺等遗址;城郊有蕲年宫、棫阳宫、年宫、凹里行宫等建筑遗址。 雍城以南5公里,雍水南岸的三畤原下,埋藏有目前所知的最重要的秦墓资料。经1976年后的钻探发掘,这里既有范围很广的秦公陵园区,又有绵延数公里的中小墓葬群。
秦公陵区 秦公陵区位于雍城南郊的三畤原上。这里人称北原,最初是贵族盘马弯弓、纵情游猎的场所。尔后,因其南临渭水,北眺雍山,西依灵山,东接扶岐,加之土厚水深,地势平缓,故成为秦国国君百年之后的安居之地。现已探明秦公陵区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陵区的南、北、西侧均发现有宽2~7米,深2~6米的隍壕作为其保护屏障。
“中”字形墓 共发现18座。墓室呈长方形,东西各有一层墓道,东道较西道长而平缓,为主墓道。较晚的“中”字形墓东墓道两侧或设有耳室。此类形制的墓中,秦公一号大墓最大,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最小的为Ⅳ号陵园M35,亦全长170.8米,面积2214平方米。这类墓除一座外,其余均在墓上发现有绳纹瓦片,有的墓室之上还发现有成排的柱洞和建筑倒塌后“凹”字形板瓦相互衔接叠压的现象;还有散水、夯土基等墓上建筑遗迹。
“甲”字形墓 3座,墓室为长方形,仅有东侧一条墓道。
“凸”字形墓 6座,长方形墓室的东侧中部有一短道,形似“中门”。
刀把形墓 1座,长方形墓室,墓道在墓室的东南侧。
“目”字形墓 15座,平面为长方形,无墓道或“中门”。
圆形墓 1座,平面近似椭圆。长径9.5米,短径7.8米,深11.3米。
这44座大墓,根据其形制、布局和隍壕设施,分为13座陵园。每座陵园由不同类型的大墓2~8座按一定布局有机地组成。陵园均座西朝东,微偏西北。墓葬布局以左为上;“中”字形大墓作为主墓居右,“甲”字形、刀把形衬葬墓依次向左下方排列。“目”字形墓或“凸”字形墓按其形状及墓内的马骨来看,可能是殉葬坑,排列在右前方。
每座陵园的周围及部分“中”字形墓的周围,都设有中隍或内隍,将陵园或“中”字形墓环围其中。围环中墓及陪冢有两道壕沟,里面的壕沟称作内隍,外面的壕沟称之为中隍。每座陵园的范围是以隍壕的范围来确定。整个陵区的外围以外隍环绕。
已发现的13座陵园可以分为春秋中晚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遵循“公墓制度”,第二阶段陵园都是以一位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
秦公一号大墓,经过10年发掘,于1986年9月完成清理工作。墓平面为“中”字型,座西向东。墓室为长方形,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38.8米,深24米。东墓道呈平缓的斜坡状,长156.1米,西端宽19.1米,东端宽8.7米。西墓道亦呈斜坡状,但较为陡峭,长84.5米,东端宽14.3米,西端宽6.4米。大墓全长300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是目前全国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
大墓墓室由上到下有三层台阶。第三阶台阶中部即为椁室,深4.2米。椁室分主副两部分。主椁室位于墓室中部,副椁室位于主椁室西南。主副椁室平面呈曲尺形,内各有柏木椁具一套。主椁形同一座长方体的木屋,长14.4米,宽5.6米,高5.6米,用截面边长21厘米的枋木垒砌而成,枋木衔接处有榫卯结构,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盖3层枋木垒砌。中部有一道用单层枋木垒砌的南北向隔墙,所有南北向的枋木两端均有榫头伸出,凑成长方形的框式规范。副椁室亦用与主椁室同规格的枋木单层垒砌,与主椁室之间有小门相遇。椁室周围用木炭填充,顶部木炭层以上为夯土。
在大墓的填土中,先后发现人骨20具,动物骨骼两具。在墓室的三层台及西墓道与墓室相接处清理出殉葬166人。根据殉葬的位置和葬具的不同,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箱殉,共72具,紧布在曲尺形椁室的周围。另一类为匣葬,共94具,分布在箱殉以外靠墓室的四壁处。殉葬者均踡屈特甚。
秦公一号大墓虽经汉、唐、宋各代200余次盗扰,墓内还出土有各类文物3500余件。铜器有镜、削等,铁器有铲、鐇、环、削等,金器有鸟、兽、泡、带钩等,陶器有鼎、豆、鬲、簋、盘、匜、器盖等,石器有磬、石鞋底、圭、壁等,玉器有戈、璜、壁、圭、璋、佩、觽、琀等,漆器有猪、盒等。
秦公一号大墓的墓主及年代,基本确定为春秋中晚期之交,即继共公、桓公之后的秦景公。椁室中,南北两壁伸出的柏木榫头,组成长方形框式规范的主椁,初步认为是我国时代最早的一套“黄肠题凑”葬具。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对秦国早期历史和先秦丧葬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秦国小型墓葬 雍城小型墓葬区位于雍城南郊,秦公陵区以北。墓葬区以八旗屯为中心,东至高庄,南至黄家庄,西至南指挥西村,北至雍水北岸的邓家崖。1976年以来,在这一区域先后发掘小型墓葬8批,清理墓葬174座,车马坑7座。典型的有八旗屯秦国墓地、高庄墓地、西村秦人墓地。
雍城小型秦墓的形制大致可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和洞式墓二大类;葬式大都为墓主头向西或稍偏北、屈肢或直肢葬两种。秦秋和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存在着殉奴现象,随葬品种类繁多。铜器有鼎、豆、壶、簋、盘、匜、甗、盂、戈、矛、剑、弩、矢、斤、锛、削及各种车马器。早期尚有一些实用器,进入战国,铜器微型化,多变为明器;陶器主要有鼎、豆、壶、簋、盘、匜、甗、喇叭、口罐、盂、鬲等;金器有泡、带钩、金柄铜削等;玉器石器多为壁、璜、圭等;此外还有铁、骨、蚌、料器等。
车马坑在八旗屯墓地发现10座,西村墓地发现两座。一般都在主墓的左侧或脚下,距离主墓9~25米,竖穴土坑,东西向,车辕向东。如有一坑内埋葬一车两马一殉人。车的部件皆为木质,外表全部涂以棕褐色漆。车主要由一舆、一辕、一轴和两轮四个部分组成。车马坑中出土器物,铜器有车軎、车辖、衡冒、车盖帷环、盖弓帽、箍、衔、、络饰、连环、铃、泡、戈、鐏、镞、手钳、巩斧、板斧、锛、凿、削、转钮、方环、带扣、策籐等,约130余件;金器有金钮铜饰,金转钮、金兽面饰等10件;骨器有镞、握手、箍、环、管等共20件;石器有砺石、石勺形器等共3件。车马坑的发现,填补了秦国车马坑发展系列的缺环,是研究秦国车制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 青铜器窖藏 1973~1974年,先后在姚家岗发现铜质建筑构件3窖,第一窖出土16件器物,第二窖出土21件器物,第三窖出土27件器物。出土时构件排列整齐,显然是有意保存下来的。其中,阳角双面蟠虺纹曲尺形构件3件,阴角双面蟠虺纹曲尺形构件2件,双面蟠虺纹楔形中空构件13件,双面蟠虺纹单齿方筒形构件27件,单面蟠虺纹单齿方筒形构件6件,双面蟠虺纹双齿方筒形构件7件,单面蟠虺纹双齿方筒形构件1件,单面蟠虺纹片状构件1件,小拐头2件。这批建筑构件是与木结构结合使用于建筑。
1977年9月,在高王寺发现一处铜器窖藏,出土铜器12件。其中有鼎3件,豆1件,壶2件,敦2件,盘1件、匜1件,提梁盉1件,甗1件。这批铜器除了秦器外,还有一鼎铸铭:“吴王孙无土之膈鼎”,是为吴器;敦为楚器;豆和镶嵌射宴图则具有典型的中原作风。这批吴、楚、中原、秦诸地器物同在雍城出土,反映了秦和吴楚及中原诸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1973年3月,凤翔城关北街发现青铜器窖藏一处,出土各类青铜器物28件。其中有斧2件,板斧1件,锛2件、凿2件,夹刻刀1件,角刀2件,戈1件,镞15件,带饰2件,方策2件,盖弓帽3件,铜泡5件。
建筑材料 雍城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建筑材料。除铜质构件外,还有相当多的砖、瓦、瓦当、陶水管等。
砖有条形砖、花纹空心砖、贴面砖等。
瓦有板瓦和筒瓦。板瓦表饰三角几何纹或通体饰竖绳纹及交错绳纹。
瓦当分文字瓦当和图案瓦当两类。文字瓦当有“蕲年宫”当,“年宫”当,“棫阳”当,“万岁冢”当,“长生未央”当,“巨杨冢”当;图案瓦当有饕餮纹半瓦当,斗兽纹当,鹿雁犬蟾蜍纹当,鹿鱼纹当,双鹿纹当,立鹿纹当,卧鹿纹当,奔鹿纹当,虎雁纹当,双獾纹当,獾纹当,夔凤纹当,蟾蜍纹当,莲花纹当,房屋建筑纹当,燕树纹当,云纹当,方格单线云纹当,方格乳钉双线云纹当,斜方格单线云纹当,斜方格乳钉单线云纹当,乳钉双线云纹当,斜方格箭镞双线云纹当,米字格乳钉双线云纹当,不规则单线云纹当,“十”字双线卷云纹当,双“十”字双线云纹当,双线云文纹当,太阳纹当,葵纹当。特别是文字瓦当的发现,为研究雍城宫殿分布等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而种类繁多,制作精美,造形生动的动物纹瓦当,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陶水管外饰绳纹,内素面。一端大,一端小。大端直径28~30厘米,小端直径24厘米,通长71—75厘米,壁厚1厘米。
铜器 雍城遗址所出土的铜器,数量繁多,种类复杂。以用途区分,有礼器、实用器、明器。主器形有鼎、甗、壶、豆、盘、簋、匜、敦、盂、舟、勺、杯、鍪、釜、镜、带钩、襟钩、铃、矛、戈、剑、削、斤、镞、泡、车器、半两钱等约40种400余件。其中,列鼎19件,盘形鼎4件,纽索纹鼎1件,球形附耳鼎4件,甗12件,甗鍑1件,壶10件,蒜头壶2件,豆6件,盘11件,簋1件,匜8件,敦1件,盂4件,盆6件,舟2件,勺4件,套环6件,鍪5件,釜1件,镜6件,带钩和襟钩共64件,铃60件,矛3件,戈6件,剑5件,削44件,镞136件。
陶器 共出土约30余种1千余件。其中鼎82件,簋70件,壶89件,豆58件,鬲64件,甗28件,盘22件,匜26件,盆40件,各种罐282件,盒4件,盂55件,杯22件,鍑2件,钵23件,钫5件,甑10件,釜15件、缶20件,瓮12件,囷32件,灶1件,臼1件,房屋模型1件,牛车模型2件,编磬4套48件,鸽1件,纺轮2件,环6件。
其它文物
出土金器有带钩、圆策、金柱形纹丝、金钮铜饰、金泡等,共37件。玉器有璜、块、璧、琮、戈、带钩、襟钩、环、饰件、玉管、蝉等器类,共160余件。铁器有釜、灯、铲、锸、削、凿、锯、钻头、钩、镊子、剑、环、带饰等器类,共66件。还有石器、骨器、料器、玛瑙、水晶、铅、蚌器等器物,约600余件。

『陆』 请问雍城遗址在哪里

山东雍城遗址: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北,庄里西村以西
陕西雍城遗址: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塬之上

『柒』 秦雍城遗址的遗址保护

1978年凤翔县成立雍城文物管理所,树立保护标志,建立资料档案,负责遗址的日常回保护工作。
2006年,国家文答物局、财政部制定《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将雍城遗址纳入大遗址保护项目。2007年8月,宝鸡市文物局和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委托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编制《秦雍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该规划2009年4月经陕西省文物局及有关专家讨论通过,上报国家文物局。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意见,规划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终获批准。
秦雍城遗址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考古与保护项目、展示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整治和绿化项目等,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而且可以使其成为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亮点,对促进宝鸡市文化旅游发展和大城市建设必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捌』 雍城的历史背景

周历王、周宣王、周幽王时(前781年以前),西戎势力发展,深入关中,威胁周室,屡起战争。“周避犬戎难,东迁都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与誓,封爵之。”从此,秦始有封地,为诸侯国。
秦襄公八年(前770)起,秦与戎、狄战斗不息。初,秦败。襄公十二年(前766)再起兵伐戎、狄,获得“岐地”。襄公殁后,秦人退回“西陲”故居。
秦文公三年(前763),率乘七百“东猎”,以年时借猎迁徙,中途与戎、狄浴血奋战,四年(前762),秦获“千渭之会”,(今眉县东北15华里处),从此定居周人故地关中。
秦占领“千渭之会”后,在此筑城。文公十六年(前750),率兵击戎,戎败走,秦国控制了岐西地域。五十年(前715),文公卒,宁公(宪公)继位,秦由“千渭之会”迁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镇),灭毫,占其都邑——荡社(今西安市西北,三原、兴平之界)控制了关中西域,营建“平阳宫”(今宝鸡县阳平镇西太公庙)。
秦德公元年(前677),始徙都于雍(今凤翔)。此后,凤翔为秦都。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称霸,自此,到孝公图强,为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
雍城遗址位于关中西部渭河北岸的黄土台原,即今本市凤翔县城南郊。为国务院1988年1月13日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息繁衍。西周时为周原的一部分,属西周王畿属地之一。西周末,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始封诸侯,并赐岐西之地,雍地属之。秦德公元年(前677)初居雍城大郑宫。到秦献公二年(前383)的290余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经过19位国君的苦心经营,秦人在此完成了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又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迈进,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都市之一。秦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作为故都,秦人烈祖烈宗的陵寝及宗庙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祀典还在雍举行。秦人因此仍不断对这里的宫殿建筑加以修葺。
汉代在此设雍县,雍城秦时宫殿仍继续沿用。汉高祖还在秦国国君修建的祭祀天地的场所,即鄜畤、密峙、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增修北畴。据《汉书》载,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西汉诸帝来雍祭祀五畤者共18次,其中汉武帝就达8次之多。
汉以后,雍城逐渐衰落,至唐改名凤翔县,沿用至今。

『玖』 古代雍城是现在什么地方

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息繁衍。

西周时为周原的一部分,属西周王畿属地之一。

周历王、周宣王、周幽王时(前781年以前),西戎势力发展,深入关中,威胁周室,屡起战争。后周室将此地封给秦,从此,秦始有封地,为诸侯国。

秦襄公八年(前770年)起,秦与戎、狄战斗不息。初,秦败。

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再起兵伐戎、狄,获得“岐地”。襄公殁后,秦人退回“西陲”故居。

秦文公三年(前763年),率乘七百“东猎”,以年时借猎迁徙,中途与戎、狄浴血奋战。

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获“千渭之会”,(今眉县东北15华里处),从此定居周人故地关中。秦占领“千渭之会”后,在此筑城。

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率兵击戎,戎败走,秦国控制了岐西地域。

秦文公五十年(前715年),文公卒,宁公(宪公)继位,秦由“千渭之会”迁都平阳(今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灭毫,占其都邑——荡社(今西安市西北,三原、兴平之界)控制了关中西域,营建“平阳宫”(今宝鸡市陈仓区阳平镇西太公庙)。

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始徙都于雍(今凤翔)。此后,凤翔为秦都。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称霸,自此,到孝公图强,为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

雍城遗址位于关中西部渭河北岸的黄土台原,即今本市凤翔县城南郊。为国务院1988年1月13日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在此设雍县,雍城秦时宫殿仍继续沿用。汉高祖还在秦国国君修建的祭祀天地的场所,即鄜畤、密峙、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增修北畴。据《汉书》载,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西汉诸帝来雍祭祀五畤者共18次,其中汉武帝就达8次之多。

汉以后,雍城逐渐衰落,至唐改名凤翔县,沿用至今。

(9)凤翔县雍城遗址扩展阅读:

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

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之一。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