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太极殿遗址

太极殿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2-12 13:14:52

⑴ 唐朝主要宫殿

安,古代成为镐京、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历代统治者之所以坎中西安,这与它的特殊地理环境分不开。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咸阳紧邻西安,秦朝建都于此。隋朝立国后,放弃了原来的长安城,选择了位于东南“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龙首高原另建新城。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宫殿坐北朝南,当时称为“大兴城”。
唐都长安,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经扩建、修缮而形成的。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约九千七百米;南北较短,约八千六百米。周长近三十七公里,面积达八十四平方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写照,从而使城市称为宇宙的象征。“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长安城这一人间杰作亦不例外。

一、街坊布局即是对天空的模仿,亦是对人体自身的模拟

“千百家似围棋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

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城内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城内又叫“天街”。皇城南面,连接着春明门和金光门的大街是东西向的主干街,它与朱雀大街十字交叉,把全程连为一体,使整个皇城和宫城显得其实更加雄伟,形象更为高大。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从各坊的大小来看,皇城和宫城东西侧各坊面积较大,皇城以南各坊面积较小。各坊的兴衰也随着唐王朝争智的变化而有兴衰。如唐初以太极宫为皇宫时,皇城东西两侧各坊比较繁荣;而高宗至睿宗时,以大明宫为中枢,其南各坊又成为繁华区;到玄宗执政时移居兴庆宫,兴庆宫附近各坊再随着兴盛起来。长安城各坊尽管大小不宜,繁荣程度有别,但其结构却基本一致。皇城以南的三十六坊,因近靠宫阙,仅有东西街道,故只开东西门,不开南北门。据说这样安排是为了防止泄掉“王气”,破坏了风水,坊的内部,又以宽十五米的小街将坊分成四个部分,层层分割,形成十六块小区,不惧十分严整。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无怪乎时至今日,世界各国有华人聚居的地方还被称之为“唐人街”。

二、宫殿布局即是效仿自然,亦是风水理念的体现

传统风水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我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为帝王是一朝之长,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边,北就是“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成“下”了。 此外,将宫城南面之门命名为“朱雀门”,而将宫城内太极宫的北门命名为玄武门,此皆来源传统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有其名必有其实,太极宫的北门既然被命名为玄武门,它就必然带有与之对应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坎象征陷)。唐初围绕继承皇位而发生的宫廷之战——玄武门事变在这里发生,恰好与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讲究。 还有,在太极宫中太极殿以北建有两仪殿,“两仪”之称谓也是出自《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可见,《周易》对传统建筑的影响面之广。

唐都长安城在内部结构上,由外城郭、皇城、宫城以及大明宫和兴庆宫等部分组成。中轴线朱雀大街的北端,是国家权力的中心——皇城,皇城的最北边,隔横街又有一座小城,这就是宫城。宫城呈长方形,面积为零点七平方公里。其东、西两面城墙,系皇城墙往北的延伸,北墙则直接与郭城北墙相重合。

宫城共有三部分组成,即掖庭宫和东宫左右对峙,中间拥簇着太极宫。 东宫和掖庭宫规模都较小,各自只占宫城的一小部分。东宫是皇太子居住和办公之地;掖庭宫的作用则比较特殊,它主要用来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以在宫中进行劳动和学习技艺,其实质,就是现在的“少年劳动教养所”。

宫城的主体建筑为太极宫,太极宫是由原隋代大兴宫改建而成的,位居长安城中轴线的最北端,用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南面称王”。太极宫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主要在这里活动。

太极宫设南北两门,南门为正门,又叫承天门。它正对长安城的中轴线天街和朱雀大街。门外与皇城之间,是一个宽达四百四十米的广场,唐王朝的许多重大朝外活动,多数都在这里进行,如改元、大赦、元旦、冬至大朝会,以及阅兵和受俘等。每当这时,皇帝都是登上承天门,文武百官群集广场,场面非常雄伟壮观。 太极宫内共有十六座大殿,其中,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和延嘉殿称之为四大殿。此外还有中书省、门下省、舍人院、宏文馆,以及凝阴阁和望云亭等重要建筑。太极殿是太极宫的前殿,为太极宫的主体建筑。据说,太极宫的名字也即因太极殿而来。太极殿是宫内举行“中朝”的地方。每月的朔望两日,皇帝在这里接见群臣,处理政务,届时文臣武将分班列座,皇帝端坐于前,共商国事。 太极殿以北建有两仪殿,这里是举行所谓"内朝"的地方。内朝是一种皇帝与小范围臣僚共商国事的仪式,通常只有少数决策大臣,即皇帝的亲信才有资格参加。所以朝仪比较简单,也非常随便。但内朝在影响王朝决策方面却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国政大事,往往要现在此殿商讨、决定,然后再剃刀大殿,于“中朝”时跟众大臣议论。

在唐长安城中,有三处宫殿群体,除了太极宫外,城北墙外禁苑里有大明宫,城东部的隆庆坊有兴庆宫。三座宫城,彼衰此兴,在唐朝历史的不通阶段上,各自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 大明宫,原称永安宫,是贞观八年,李世民为其父太上皇李渊所修的一座避暑之宫。李渊死后,永安宫改名大明宫,一直无人居住,成为一座离宫。到唐高宗李治时,忧郁身患风湿病,厌恶太极宫内潮湿,便搬来地处龙首塬上地势高地面干燥的大明宫里。改建后的大明宫公设一十一座宫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面的丹凤门(取“丹凤朝阳”之寓意)和北面的玄武门(取“北方玄武”风水之说)。

太极宫和大明宫在布局方式上基本相似,唯有南内兴庆宫与前二者大不一样。后者的整体布局特征是不墨守成规,因地制宜,风格多样,如正宫门向西开,可谓别出心裁。与前二者相比,更显得活泼、奔放而又雄伟、豪华,这无形中引出了长安帝王宫殿的一大谜团,那就是兴庆宫何以要反叛前规、标新立异?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应用易学”(所有应用《周易》作实践指导的学问,风水只是其中之一)这把钥匙必须具备。(庞钰龙编撰)

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大明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龙首原上。唐代贞观八年(634),太宗李世民为供其父李渊避暑,于长安宫城东北角禁苑内修建永安宫,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加以扩建,一度改名蓬莱宫,后成为唐代帝王在长安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唐末毁于战乱。1961年其遗址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高踞龙首原上,遥对终南山,俯瞰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壮阔。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宽北窄。北墙长1135米,南墙(即长安城北垣的一段)长1674米,西墙与南北墙垂直,长2256米,东墙倾斜有曲折。宫城内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所有宫墙均为夯土墙,仅在同城门相接处和城墙转角处内外表面砌砖。城基宽13米余,深1米余,城墙底宽10米余。宫城北部的东、北、西三面城墙之外平行筑有夹城。西、东两面的夹城距宫城均为55米,北夹城距宫城160米。宫城南墙正中的丹凤门为正门,东有延政、望仙二门,西有建福、兴安二门;西墙中部有右银台门,其北有九仙门;东墙有左银台门;北墙正中为玄武门,其东有银汉门,西有青霄门,玄武门正北夹墙有重玄门。北门一带是当时北衙禁军的驻地,关系到宫廷的安危,所以在不到200米距离内设了三道门(包括玄武门内的重门),门的基址尚存。

据记载:大明宫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沿袭唐太极宫的三朝制度,沿着南北向轴线纵列了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三殿东西两侧建有若干殿阁楼台。外朝部分还附有若干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建蓬莱山,池周布置曲廊。周围殿宇厅堂、楼台亭阁罗布,寝殿在池南。这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各殿具体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确定。

含元殿,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宫殿。是举行重要典礼仪式的场所。含元殿利用龙首原高地为殿基。现残存遗址高出南面地坪10余米。殿东、北、西三面为夯筑土墙,白灰抹面。殿宽11间,每间面阔5米余,进深4间,北墙距北内槽柱中心5米,内槽柱南北跨距9.8米,殿四周为副阶围廊。殿址上现存方形柱础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长宽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径84厘米。仅从这一构件的尺寸,可见含元殿的尺度规模。殿前龙尾道长75米,道面平段铺素面方砖,坡面铺莲花方砖,两边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阑。含元殿东西两侧前方有翔鸾、栖凤两阁,以曲尺形廊庑与含元殿相连。这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风格,成为后世宫殿的范例。

麟德殿,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杂技舞乐和作佛事的场所,位于太液池正西高地上,距宫城西墙90米。宫殿遗迹的台基夯土筑成,周围砌有砖壁,呈长方形,南北长130余米,东西宽约77米,上下二层,殿堂、廊庑建在上层台基之上,麟德殿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中殿为主殿,东西宽9间(两山墙各占一间除外),南北进深5间,殿内有两道隔墙,将殿分成东、中、西三部分,中部5间,两侧各2间,地面铺0.2米厚石板。前殿东西宽亦为9间,两山与中殿齐,前后无墙,两端两间进深4间,当中7间进深3间,地面也铺石板。后殿与中殿仅一墙之隔,两山与中殿两山对齐,进深3间,地面铺方砖,殿周环以回廊。殿后侧东面为郁仪楼,西面为结邻楼,两楼前为东亭、西亭。楼、亭均建于夯土高台上,楼亭廊庑衬托着三殿,构成一组具有唐代特色的大型建筑组合。

兴庆宫

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为唐长安三座皇宫之一,其他两座为大明宫、太极宫。开元二年(714)就唐玄宗旧居五王子宅所在的兴庆坊建成。宫殿为非对称布局,南部有较大的园林区,具有离宫性质。唐天佑元年(904)毁。

据记载,兴庆宫以一道东西横墙隔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区,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南部为园林区。东面通过夹城与大明宫连通。正殿为兴庆殿,主要建筑还有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等。龙首渠横贯宫殿区,在瀛洲门东侧穿越东西横墙注入园林区的龙池。园林区以龙池为中心,东北角有沉香亭。宫的西南方有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是唐玄宗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贺、接见、宴饮的地方。整座宫殿没有一条全局的中轴线,这在古代宫殿建筑中是罕见的。遗址南北1250米,东西1080米。1958年在遗址范围内进行过发掘,其中有一座门址,面阔五间,长26.5米,进深三间,宽19米,进深的中间一间除明间处开门道外,西侧为夯土台,土台外侧接南面宫墙。这遗址曾被认为是勤政务本楼遗址。但也有人认为,与文献所载的位置、规模都不相合。

曲江池

中国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在唐长安城东南隅,因水流曲折得名。这里在秦代称恺洲,并修建有离宫称“宜春苑”,汉代在这里开渠,修“宜春后苑”和“乐游苑”。隋营京城(大兴城)时,宇文恺凿其地为池。隋文帝称池为“芙蓉池”,称苑为“芙蓉园”。唐玄宗时恢复“曲江池”的名称,而苑仍名“芙蓉园”。据记载,唐玄宗时引产水,经黄渠自城外南来注入曲江,且为芙蓉园增建楼阁。芙蓉园占据城东南角一坊的地段,并突出城外,周围有围墙,园内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曲江池位于园的西部,水面约0.7平方公里。全园以水景为主体,一片自然风光,岸线曲折,可以荡舟。池中种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楼殿阁隐现于花木之间。唐代曲江池作为长安名胜,定期开放,都人均可游玩,以中和(农历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最盛;中元(七月十五日)、重阳(九月九日)和每月晦日(月末一天)也很热闹。现在池址仍在,园林设施均已湮没。

⑵ 太极殿的考古挖掘

自2012年起, 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考古队启动了对太极殿遗址为中心的宫城中枢区全面勘察, 明确了太极殿及其周边附属建筑的规模形制、 布局结构、 保存状况和时代序列, 取得重要成果。
太极殿遗址位于北魏宫城中部偏西北处, 北距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金村约 1 公里, 南距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460 米。 此次发掘, 首先在该遗址区进行综合性的勘探, 主要采用铲探、 土样采集、 电法和磁法物理勘探、 高空影像采集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勘探面积近 25000 平方米。 勘探发现该区域的地下遗迹, 以夯土遗迹为主, 还包括地面、 道路、 水道、 瓦砾堆积等, 堆积较为复杂。 勘探结合文献记载表明, 太极殿遗址是由位于北魏宫城主要建筑轴线上、 东西向分布的三座大型夯土台基建筑为主体构成, 居中为太极殿中心殿基、 东西两侧分别为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 三座建筑的夯土台基都残存有地上部分和地下基础部分。 在此基础上, 采取了发掘遗址区的东半部、 保存西半部的方法, 对太极殿中心殿基的东半部和太极东堂进行大面积发掘揭露,发掘面积 8900 余平方米。 通过发掘, 对太极殿中心殿基和太极东堂、 太极西堂殿基的建筑规模、 形制结构、 建造时代等有了确切认识。 三座殿基均为东西长方形, 方向 4度, 大致位于同一东西向建筑轴线上。 三座殿基间距 13米, 其间以下层为门址、 上层似为阁道的多层建筑连接。 以三座殿基为中心, 在其周围发现有散水、 道路、 门址、 院落、 廊庑、 水渠等设施, 从而构成一组规划有序、 布局合理的大型宫殿建筑群。
太极殿中心夯土殿基平面为东西长方形, 因晚期改建未成, 其形制略有残缺。 其北边宽 102.3 米, 南北进深约58~61米。 台基主体由较为纯净的红褐色土夯筑而成, 在其周边四面均发现有不同质地、 颜色、 厚度的后期补筑夯土。台基北面居中有一东西宽约 51米, 南北进深约 3米的凸台。 残存的台基北侧边壁, 除凸台外侧包砖外, 其余部分为夯土上墁抹白灰墙皮, 墙皮上装饰有宽0.4~0.5 米的红色条带共 5 处, 间距 5.6米~6.8 米不等。 台基外侧的地面保存较好, 在北侧凸台外侧可见保存较好宽约 1.1 米的铺砖散水, 其余地面为素土地面, 未见铺设砖石痕迹。 台基顶面残损, 残高 1.65~2米。 在台基南部发现排列整齐的大型扰坑 17个, 上口形状不规则, 底部大致为边长 1.7 米方形, 残深1~1.2 米。 扰坑分为南北两排, 中心间距 6.5米。 南排东西共 14个, 南距殿基夯土南壁约 5.3米; 北排共 3个, 分别位于东、 西两端, 其中东端 2个, 西端 1个。 从其排列位置、 分布特点和建筑结构看,可能与建筑柱网的承础石坑有关。据勘探, 殿基南侧设南北向踏道两条, 发掘了东侧一条。 踏道被晚期建筑房屋破坏, 地上形状与结构不明, 仅存地下夯土基础。 其由红褐色土夯筑而成, 东距台基东南角约 17米, 南北残长11米, 东西宽约 5.3米, 两侧边壁墁抹有白灰墙皮。 在台基北侧凸台东、 西两端也各有 1个踏道, 揭露出东端一条, 为自东向西向上登临殿基的踏道, 东西残长5.6、 残宽 2.5米, 有少量方形铺地石板残存。 西端应该是对应的自西向东登临殿基的踏道。
太极东堂殿基位于太极殿中心殿基东侧, 间距约 13米。 平面也为东西长方形, 东西宽 47.9 米, 南北进深约 21.3米。 殿基由较为纯净的红褐色土夯筑而成, 外壁局部残存有多个时期抹墁的多层白灰墙皮, 外侧也残存有相应时期的地面。 墙皮多已剥落, 保存较差。 台基顶面残损, 残高 0.6~1.2米。在太极东堂殿基南侧, 也设有南北向踏道两条。 揭露出的东侧踏道东距殿基东南角 7.7 米, 东西宽 4.1 米, 南北长约 12米。 主体部分为夯土筑成, 两侧砌筑包砖, 外侧抹墁白灰墙皮。
在太极殿中心殿基与太极东堂殿基之间, 发现有南北向的单门道门址和楼阁道的柱网遗迹。 门址位于两座夯土台基之间正中位置, 两侧各以宽约 1.4、残高 1.1米的东西向夯土隔墙与两侧的夯土殿基相接。 夯土隔墙南、 北两侧, 各设置一排 4块础石, 形成面阔 3间、 进深2 间的建筑结构。 居中 1 间面阔 4 米, 设有南北向门道; 东西两侧各为面阔 3.6、进深 2.3米, 形成中间为夯土墙、 南北两侧有檐柱的廊庑结构。 根据柱础规模和排列间距, 推测上层应有阁道建筑。 在门址南侧略偏东处, 还发现一条南北向的铺砖道路, 残长 15、 宽约 2米。 路面为长方形条砖平铺, 两侧条砖立面顺铺,形成勒边; 铺砖表面残破严重, 上面残留有重物坠落砸击形成的深坑。
太极东堂的北侧, 发现有东西并列的两组宫院, 目前均只发掘了宫院的南半部进深 11~14米的部分。 两组宫院外围均由廊庑围绕, 廊庑为中间有夯土隔墙、 两侧各有一排檐柱的两面坡廊房建筑, 开间约 3.9米, 进深约 3.6米。 西侧宫院东西长约 20 米, 南侧廊房 4 间; 东侧宫院只揭露了南侧廊房 9 间, 残长 37米, 向东出发掘区。
太极东堂殿基北侧与两组宫院之间, 有一东西向铺砖道路, 南北宽约 4米, 东西残长 52米, 向东出发掘区, 保存较好。 道路西端设有一座单门道门址, 门道宽 3.5米。
西侧宫院由北面中间的正房和东、西、 南三面廊庑, 围合着中间的天井院落。 天井院东西约 8 米, 南北约 4 米, 周边铺砌有石板。 北面正房面阔 3间, 宽 9米, 进深不详。 东侧宫院规模较大, 尚未明确其建筑结构。 东侧宫院南廊上, 设置有单门道门址一处, 连通东侧宫院和太极东堂殿基北侧。
对建筑台基夯土的解剖显示, 太极殿及太极东堂的主体建筑时代, 主要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为红褐色夯土, 质地比较纯净; 夯窝为圆形平底, 直径约 6厘米; 夯层较薄, 约 7~8厘米; 太极殿主殿夯土基础残存厚度约 7.5 米, 底部铺垫一层具有典型魏晋时期特征的素面筒瓦、 篮纹板瓦和云纹锯齿瓦当残片。中期为黄褐色夯土, 质地一般; 夯窝为不规则形圜底, 直径 8~10厘米; 夯层较厚, 约 18~25 厘米, 该夯土叠压打破早期夯土。 晚期为灰褐色夯土, 内含白灰渣粒; 夯窝椭圆形, 直径 5~10 厘米; 夯层厚 13~15厘米。 晚期夯土个别地段也厚达 7米, 其底部铺垫有一层具有典型北魏时期特征的黑磨光面瓦件残片, 夯土内也包含有北魏时期瓦片。 太极殿主殿台基夯土上发现的 17个大型扰坑, 均位于晚期夯土中。
在对太极殿及太极东堂台基外侧地面的解剖中, 也发现多个时期的地面等建筑遗迹, 尤其是保存较好的施工柱坑、 早期铺砖地面、 拦边石条、 柱础石等遗迹。 这些地面遗迹的分期也大致与解剖的三期夯土遗迹相对应。
综合遗址区的地层堆积、 建筑遗迹之间的地层关系, 以及对建筑遗迹的局部解剖分析表明, 太极殿遗址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曹魏时期, 历经北魏、 北周的修补与沿用。 解剖中, 在曹魏时期始建的殿基下, 还发现不晚于东汉时期的建筑遗迹, 但由于保存较少, 建筑形制不明。 文献记载, 曹魏明帝青龙三年, “大治洛阳宫, 起昭阳、 太极殿” , 是为汉魏洛阳城营建太极殿之始; 北魏都洛后, 重建太极殿; 延至北周宣帝时期,文献也有规模庞大的修筑洛阳宫的记载。 考古发掘资料与文献记载完全能够印证。

⑶ 汉魏洛阳故城的遗址简介

现存汉魏故城的规模与布局,基本上就是北魏时期所遗留,由内到外分为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在现今的遗址区地上、地下,可清晰看到当时的宫城、内城、外郭城、永宁寺塔、东汉太学、灵台遗址和金村东周大墓等。
城墙遗址
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内,北墙全长约3700 米,宽约25~30米;西城墙残长约4290米,宽约20米;东城墙残长约3895米,宽14米。全城周长14公里。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在城墙外侧均发现有护城河遗迹。北魏外郭城破坏殆尽,现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墙残段。
城门遗址
西城墙探出5座城门,除北起第二门为一门二洞外,皆为一门一洞。最北一门是北魏的承明门,向南是北魏的阖闾门,即东汉的上西门,再南是北魏的西阳门,再南是东汉的雍门,北魏时废,最南是北魏的西明门即东汉的广阳门。北城墙探出2座城门,西面的一门三洞,是北魏的大夏门,即东汉的夏门,东面的门洞已破坏,有一条路土通过,应是北魏的广莫门,即东汉的谷门。东城墙探出3座城门,皆为一门一洞。北起第一门是北魏的建春门,即东汉的上东门,与阖闾门相对。第二门是北魏的东阳门即东汉的中东门,与西阳门相对。第三门是北魏的青阳门,即东汉的旄门(又称望京门),与西明门相对。文献中所载南城墙的4座门,自西向东为北魏时的津阳门(东汉津门)、宜阳门(东汉小苑门)、平昌门(东汉平城门)、开阳门(东汉同名),没于洛水已无迹可寻。 阊阖门 阊阖门是北魏宫城的正门,其北面正对宫城正殿太极殿;南面为御道铜驼街,并直通内城正门宣阳门。阊阖门始建于曹魏明帝时期,西晋、北魏时沿用。
阊阖门北面正对宫城正殿太极殿;南面为御道铜驼大街,并直通内城正门宣阳门。作为象征帝王威仪的礼仪性建筑,阊阖门是举行帝王登基、接见四方朝贡者等重大活动的地方,极少用于通行。洛阳市阊阖门遗址是目前为止考古发掘出的年代最早的都城宫城正门,阊阖门的左右双阙也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
宫城遗址
东汉时期,城内主要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曹魏、西晋变化不大。北魏时建立了单独的宫城。北魏的宫城位于城内北中部,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占全城总面积十分之一左右,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宫城的南、东、西三面城门已找到,南门也称阊阖门,门洞阙口宽约46米,门两侧有厚大的夯筑土阙,形制雄伟;东门云龙门与西门神虎门相对。宫城内西部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高出地面4米左右,应是北魏太极殿遗址。在宫城其他地方还发现夯土台基20余处,亦为宫殿遗存。
城的西北隅有曹魏时期修建的金墉城,由3个南北相连的小城组成,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米,东西宽为255米。3城之间有门道相通,城墙宽约 12~13米,残高6米左右。城内也发现有20多处夯土台基。金墉城北靠邙山,可俯瞰洛阳全城,是进攻和防守的制高点,在城墙的外壁上,每隔60~70米也有一座向外突出的墩台,可见这里应是一座军事要塞 。
太极殿
太极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宫殿名称。自三国时期,魏明帝始建太极殿后,直至唐朝历代皇宫正殿(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皆为太极殿,之后北宋西京洛阳的大内正殿亦为太极殿,清代北京紫禁城亦有太极殿。
太极殿的建造,确定了汉魏洛阳城的建筑布局中心,而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布局形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永宁寺遗址
永宁寺塔为北魏永宁寺佛塔,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国都洛阳城内,现已不存,遗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310国道与陇海铁路交叉口处。
永宁寺塔塔基遗址
据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据其他记载,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余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是古代最伟大的佛塔。永宁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层都有三门六窗。塔刹上有相轮30重(一说为13重之误),周围垂金铃,再上为金宝瓶。宝瓶下有铁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悬挂金铃。晚上和风吹动,十余里外都可听见。塔的装饰十分华丽,柱子围以锦绣,门窗涂红漆,门扉上有五行金钉,并有金环铺首。
太学遗址
太学遗址范围很大。经勘探和试掘﹐主要遗迹有两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附近曾发现石经碎片﹐可以认为是东汉太学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东北约100米处﹐遗迹保存较好﹐平面亦成长方形﹐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50米﹐四周筑墙。据记载﹐东汉的太学始建于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后屡经扩建﹐至顺帝阳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学生多达3万余人。灵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经于太学﹐称“熹平石经”。汉末董卓烧洛阳宫庙﹐殃及太学。魏文帝黄初五年﹐在东汉的旧址上重建太学﹐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西晋初年﹐依汉魏之制兴太学﹐而咸宁二年(276)又另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存。
熹平四年(175)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块,史称熹平石经。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东汉灵台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78~139),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 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唐初,洛阳县治设金墉城,贞观六年(632)移于东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废。经勘察发现三座小城连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环流,各城门阙皆有遗迹。城内发现夯筑台基多处,以及砖砌基址、水池等。北魏时,增修外廓城,长、宽各约10公里。城内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宁寺最为豪华壮丽。永宁寺在宫城外西南面,初创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击焚毁。
据勘测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60米,中心为木塔,木塔基座为方形,上下两层,下层位于今地表之下,上层基座长宽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垒砌镶包。在发掘塔基的过程中,出土一批工艺精湛的泥塑造像,给研究北魏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石雕、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平等寺北齐造像碑俗称寺里碑,在汉魏故城内城东垣外,今偃师市寺里碑村南。计四通,下部皆深埋于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约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萨、弟子像,结跏趺坐的六佛图,姿态优美的飞天,慢步行进的大象,造型生动的猛兽,以及帐幔、火焰、莲花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北齐所遗存下来的少数佛教艺术珍品之一。1962年开始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1954年,北京大学阎文儒对汉魏洛阳故城进行调查。196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长期的勘探和发掘,基本探明了城墙、城门、主要街道、宫城的范围和部分殿台基址以及城西北隅金墉城的范围和布局,发掘了城内永宁寺遗址、城南灵台、辟雍、明堂等礼制建筑和太学遗址及刑徒墓地。
汉魏洛阳故城的形制自东汉到北魏变化不大。东汉雒阳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共有城门12座。其中西门3座,南门4座,东门3座,北门2座。城内主要宫殿为南宫、北宫,东北隅有太仓、武库,中部西侧为金市。城外东郊有马市,南郊有南市。曹魏和西晋的洛阳城,依照前制,只是在魏明帝时在洛阳城西北角增修了金墉城。北魏时仍利用东汉、魏晋的城墙和城门,只是把西城墙中间的雍门向北移了约 500米并改称西阳门;在西城墙北端靠近金墉城处又开一门,称承明门。在城内废除了东汉以来南北宫的制度,建立了单一的宫城,街道也有些变更。宣武帝景明二年 (501)增修外郭城,号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有 320个坊及大市、小市、四通市等工商业区,范围极广,东汉以来的旧城成为北魏洛阳的内城。 有永宁寺、白马寺、灵台、明堂、辟雍、太学、刑徒墓地等。永宁寺是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一所佛教寺院,位于宫城西南 1公里处。寺院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周围有夯土墙,总长1040米。已发现南门、东门、西门和西南角的角楼。寺院正中的方形塔基高4.7米,多为夯土版筑而成。塔基上有 5圈方形柱础,正中有一座用土坯垒砌的方台,台的南、东、西三面壁上各保存 5座弧形壁龛,供奉泥塑佛像。永宁寺塔于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 (534)时被雷电所击起火焚毁,1963年发掘时塔基表面及其周围尚有很多灰烬、烧土块和木炭等遗存。
灵台位于南城墙东汉平城门外大道西侧,是汉晋皇室用来占星云、卜凶吉的地方,也是研究天文、气象的专门机构。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20米。经发掘中心建筑为一座方形台基,台基有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与今农田地面同高,四周环筑回廊,回廊外用卵石铺成散水,散水外有砖砌的排水沟。北面正中有坡道可通上层平台,四面各有五开间的建筑。中心台顶现存残高8米多,平面略呈南北长11.7米、东西宽8.5米的椭圆形。灵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一座最早的天文观测台遗址,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曾在此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为我国古代天文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明堂为“天子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接受臣下朝觐的地方,位于灵台之东。围墙平面近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 386米,围墙内正中有一座大型正方形夯土台基,是明堂的主体建筑。辟雍是封建统治阶级“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位于明堂之东。围墙平面方形,每边长约 170米。围墙内偏南处有一座大型长方形夯土台基,应是辟雍的主要建筑。遗址出有西晋咸宁四年(278)所立“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即晋辟雍碑),碑文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辟雍视察的事迹。
太学创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是中国最早的大学。遗址位于辟雍的东北,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是一组长方形夯土建筑群,其范围东西长约 104米,南北宽90余米;东部为一组密集成排的夯筑房基,围以3米宽的夯土墙,南北长 220米,东西宽150米。有名的“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就先后镌刻在这里。

在灵台西南 1.5公里处,发现有一处东汉刑徒墓地,其范围东西长 250米,南北宽200米,已发掘出522座刑徒墓。经鉴定全部刑徒的脊椎骨都有明显的劳损痕迹。出土刑徒墓砖 820多块,都是利用各种残缺废弃的砖来写刻的,铭文为隶书,有的草率,有的规整,是除碑刻、简牍之外,数量最大的一批汉代书法资料。刑徒墓砖上一般均刻有狱名或郡县名、刑名、姓名、死亡日期等。这些刑徒是从全国各地的狱所押送到司隶校尉、将作大匠等管辖的工地,替封建统治者修砌陵墓、建造宫苑、筑城、挖河、开凿栈道、漕运、伐木、采矿等重体力劳动的。许多刑徒在刑期未满之前就被折磨致死。刑徒墓地的发现和墓砖的出土,是研究汉代刑狱制度和阶级关系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⑷ 太极殿的历史沿革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汉魏洛阳故城),开始了对东汉雒阳城的新建与重建。曹魏政权重点修复北宫,起太极殿,采取了单一宫制,即宫城位于全城中轴线北端“居中建极”。居中建极的宫城上应北极星,这是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的表现。单一宫制意在树立中央皇权的绝对威信,改变了曹魏邺城两宫并置的模式。
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继位。初期因忙于对吴、蜀作战,无暇顾及宫空建设。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葛亮去世,战事趋于缓和,魏明帝这决意在洛阳大修宫殿、苑圃、宗庙、社穆,整修城池、道路,而自己暂住许昌官。
公元235年,用工徒三四万人,陆续在北官修建了主殿太极殿,后宫正殿昭阳殿。据《太平御览》和《资治通鉴》等书记载,太极殿建在高大的二层台上,面阔12间,正面设左右两个升殿的踏步。殿内设有金铜柱4根.是魏官最巨大豪华的殿宇,两侧分别建有东堂和西堂。太极殿是皇帝举行大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的主殿,东堂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召见群臣、讲学之所,阴堂是皇帝日常赵居之所。正殿太极殿与东西堂一字并列,这种布局起源于曹魏洛阳城,并一直到北朝末年,隋朝修建大兴宫才改变,使用时间达350年之久。
在太极殿北有式乾殿,为皇帝正殿。式乾殿北有昭阳殿,为皇后正殿,殿前庭中有魏明帝时铸作的高达二四丈的铜龙、铜凤,十分奇伟。这些殿堂各自都有四门和廊虎围绕而成的巨大官院。太极殿前有通向官城南正闭司阅门的主干大街,并内此而形成一条内南而北的主轴线。
此外,魏文帝曹丕在洛阳城西北隅建百尺楼 。曹魏又将东汉旧城北城墙加厚至30米左右,并在西城墙北段、北城墙外侧增筑马面,改建大夏门,其意恐在于加强宫城的防卫。而城内高台、城墙、马面、护城河等完备防护体系的形成,则标志着它的成熟。
1961年,太极殿所在的汉魏洛阳故城及白马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包括太极殿遗址在内的汉魏洛阳故城入选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36处大遗址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太极殿遗址在内的汉魏洛阳故城作为中国段首批申遗点之一,入选丝路申遗项目。
2012年起,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考古队启动了对以太极殿遗址为中心的宫城中枢区的全面勘察,明确了太极殿及周边附属建筑的规模形制、布局结构、保存状况和时代序列,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3年08月,丝绸之路申遗点洛阳段太极殿、阊阖门、端门、东北城墙等文物遗产点,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专家的验收考评。
2014年3月,经过3年持续考古发掘工作,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大型宫室—汉魏洛阳城太极殿日前被揭开神秘面纱。
2014年6月,太极殿所在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项目中中国境内的22个遗址点唯一的都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2016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办。论坛开幕式宣布了2015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遗址成功入选。

⑸ 最久国都的汉魏洛阳的遗址有哪些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区与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该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废弃于唐初,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

此外,西汉及新莽末年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于此。后赵、北周曾以此为南都、西京。

如包括这些,汉魏洛阳故城无疑是我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定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遗址。

汉魏时期的都城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140年,洛阳人口达100万以上,当时中外交流频繁,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东方文明向东传播的源头。

北魏时,洛阳城有里坊320个,城内外有佛寺1300多所。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寺也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当时的洛阳不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

洛阳故城今存遗址内城城墙皆夯土版筑而成,周长约14千米。

汉魏洛阳故城分别有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遗址区地上和地下遗迹、遗物十分丰富。重要遗迹由内到外主要有:宫城、内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宁寺塔基遗址、太学遗址、东汉灵台遗址和金村大墓等。总面积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为北魏时期所遗留。

宫城位于内城中北部,位置适中略偏西,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宫城的四面墙垣保存尚好,墙基虽已埋没地下,但尚能连接起来。

在南墙的偏西处,有门址一座,形制宏大,当是宫城的正门,按文献记载北魏时叫“阊阖门”。阊阖门是在魏晋宫门旧址上建造起来的。它是以柱网构成的殿堂式城门楼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整个门址位于宫墙后侧,门前两侧分别有巨大的子母土阙与宫城南墙及两侧院落南墙相连接。该城门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都城宫城的正门。

宫城的西部,应是汉北宫和北魏宫城中的主要殿堂之地,如传说的“金銮殿”,即北魏太极殿遗址。南对阊阖门,呈长方形,地下保存的夯筑地基厚达6米以上,其周围有密集成组的夯土基址。

内城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平面略作南北长方形,古称“九六城”。内城垣除南垣因受洛河的北移被冲毁外,东、西、北三面墙垣,断断续续依然留在地面上,内城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至9米。

城墙宽约14至30米,系夯土版筑,细密结实,墙垣上一排排的版筑夹棍眼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探见城门阙口10座。城内一共发现东西横道四条,南北纵道四条。

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始建于公元29年,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0000余人。175年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通,史称熹平石经。至241年,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

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

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发现于偃师东大郊村内的西晋辟雍碑,碑文详细记载了西晋武帝司马炎及其太子到太学视察,并亲至辟雍行礼的情况。

东汉灵台是我国古代用来观察天象的高台建筑。遗址在内城南郊,创建于公元56年,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

灵台遗址范围达40000多平方米,每面墙垣各开有门,四面共开12门。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高台四周有上下两层建筑。

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他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地动仪”等精巧绝伦的科学仪器,当时都安放在灵台之上。

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实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金墉城由南北毗连的3个小城构成,平面呈“目”字形,城垣夯筑,共有城门八座。最北一城西垣、南垣各一门,中间一城西垣二门,南面一城四面各开一门,遗址内有夯筑台基、砖砌基址多处。

史书记载,当年金墉城“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足见其豪华壮丽。1956年,河南省将汉魏洛阳故城列为保护古迹之一。从1962年开始,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底,洛阳市完成了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保护工程,这是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展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汉魏洛阳故城对外展示的第一个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出台,为汉魏故城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武器。

⑹ 西安太极殿遗址具体在莲湖区的坐标

青年路的杨公馆——止园

在西安城内西北角附近有一条不起眼的街道,叫青年内路。它位于莲湖路以容北,东起北大街,西边止于西北三路。提到大名鼎鼎的“止园”,没有几个人不知道。杨虎城公馆又称止园,位于西安市青年路止园饭店西侧。止园在唐代曾是政治中枢太极殿所在地,明代是朱元璋之孙千阳郡王王府。一九三○年九月杨虎城主政陕西时在此修建了传统风格的二层小楼,竣工时由书法家寇遐隶书题匾“止园”,取“止戈为武”之意。止园从此成为杨虎城将军的别墅。这座别墅现已辟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内陈设有杨虎城将军的遗物和西安事变的部分文件。

应该是的

⑺ 下面哪些宫殿建筑仅剩遗址 A. 阿房宫 B. 长乐宫 C. 未央宫 D. 大明宫

仅剩遗址的是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大明宫。

1、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阿房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国都咸阳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

遗址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长安区纪阳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区车张村、后围寨一带,总面积15平方千米。

2、长乐宫

在历史上,长乐宫又叫“东宫”。当时有名的军事家韩信就是被刘邦的老婆吕雉谋杀在这里。刘邦死后,皇帝移住未央宫。长乐宫就专供太后居住,遂得名。

长乐宫是西汉的政治中心,其总体上是由四组宫殿组成:长信殿、长秋殿、永寿殿、永宁殿。长乐宫是汉高祖刘邦处理政务的地方。

最近长乐宫遗址又出土罕见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两组陶质排水管道如两条南北向的巨龙“聚首”在一条长达五十七米的排水渠边。而排水渠道由一条排水渠和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构成。

排水渠长达五十七米,宽约一点八米,深约一点五米,在接纳了来自南方和东方的各个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后,便向西北方向流去。这从侧面表明了西汉时期中国皇宫建筑的高超水平。

3、未央宫

未央宫又称西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西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西汉以后,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时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

未央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毁于唐末战乱,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4、大明宫

大明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南路,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是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称为“东内”。

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二百余年,唐末毁于兵燹。

(7)太极殿遗址扩展阅读:

考古遗存:

1、阿房宫

阿房宫北起今西安市三桥镇西北之新军寨、后围寨,南至王寺村——和平村北缘一线,纵长五千米;东以皂河为界,西迄长安县小苏村—纪阳村,横宽3千米,占地约十五平方千米。

遗址坐落在龙首原往西南延伸的台地上,海拔高度394.2—401.4米。建筑遗址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三桥镇以南。

在这一区间内,至今保留的地面夯土基址还有20余处,其中以阿房宫前殿遗址为最大,又以阿房村和纪阳寨两地的台基最为稠密。

建筑用的筒瓦、板瓦、瓦当、铺地砖、圆形和五角形陶质水道、漏斗、原石柱础等遗物随处可见。

2、长乐宫

长乐宫遗址即现在的未央区阁老门、唐寨、张家巷、罗寨、讲武殿、中查、西查、东查,樊寨和雷寨等村庄。

长乐宫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56年。经勘查,该宫平面形状不规整,周长约10千米,面积约6平方千米,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

宫墙四门遗迹尚能辨认,宫内建筑已完全湮灭,只有长信宫、长秋宫等少数宫室,可据出土物印证。通过发掘表明,长乐宫在东汉还保存完好,五代十国以后废弃。

长乐宫遗址曾出土罕见排水渠道,在一米多深的地下,两组陶质排水管道如两条南北向的巨龙“聚首”在一条长达五十七米的排水渠边。而排水渠道由一条排水渠和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共同构成。

排水渠长达五十七米,宽约一点八米,深约一点五米,在接纳了来自南方和东方的各个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后,便向西北方向流去。这从侧面表明了西汉时期中国皇宫具有较高的建筑水平。

3、未央宫

未央宫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年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试掘了前殿的附属建筑遗址,发掘了椒房殿遗址、少府的宫殿建筑遗址、中央官署建筑遗址和宫城角楼建筑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

4、大明宫

唐大明宫遗址地跨未央、新城两区。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秭形。周长7.6千米,总面积约3.2平方千米,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

其中在未央区境内约1.1平方千米,现大明宫乡的炕底寨、孙家湾两村即在其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长乐宫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阿房宫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明宫遗址

⑻ 唐长安城的太极宫……

太极宫建于隋初。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京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太极宫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位于唐长安城中央的最北部。据考古实测并参考文献记载可知,宫城东西宽2830.3米,南北长1492.1米。其中掖庭宫宽。702.5米,太极宫宽1285米,东宫宽832.3米,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宫城的北墙即是外郭城的北墙的一部分,西墙则与今西安城的西城墙在同一直线上,其南段为西安城西墙的北部所压;南墙则在今西安城内西五路以南80米处,今之“西五台”恰在宫城南墙之上;东墙的位置在今西安城内革命公园的西端,向北经尚平路一带。宫城南面隔横街与皇城相望,北面为’西内苑,东墙外为兴安门街,西墙外为芳林门街,宫城中太极宫、东宫、掖庭官南北宫墙长度“相齐”,即南北宫墙长度相同。

宫城城墙为夯土板筑,墙壁高三丈五尺(合10.3米),墙基宽一般在18米左右,只有东城墙部分的宽度是14米多。这比较外郭城高一丈八尺(合5。3米),墙基宽9米一12米来看,构筑得更为坚固高大。

太极宫东、西、南、北四面共开有十个城门。其中南面开有三个城门,中为承天门,左永安门,右长乐门;西面和北面各开有二个城门,西为嘉猷门、通明门,也是掖庭宫的东门;北为玄武门、安礼门;东面通向东宫只开有一个城门,名通训门,也就是东宫的西门。东宫南北尚开有四个城门,南面二门,为广运门、重明门、永春门;北面一门名玄德门。掖庭宫因为宫女所居,故只开东西门,不开南北门,西面门只称西门,无他名。

在所有的这些城门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承天门了。承天门位于太极宫南墙的正中,门址在今西安城内莲湖公园南侧。据考古探测其东西残存部分尚长41.7米,已发现三门道,中间门道宽8.5米,西侧门道宽6.4米,东侧门道宽6·4米,门道的进深为19米。门址底下皆铺有石条和石板,建筑极其坚固。门上有高大的楼观,门外左右有东西朝堂,门前有广三百步的宫廷广场,南面直对朱雀门、明德门,宽约150米一

155米的南北直线大街,位置十分重要。承天门为太极宫的正门,是封建皇帝举行“外朝”大典之处。如元旦、冬至,设宴陈乐都在此处进行。朝廷遇有赦宥,或除旧布新,或接待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皇帝也要御承天门听政。像唐太宗册李治为皇太子、睿宗即皇帝位、玄宗受吐蕃宰相尚钦藏献盟书等,都在此举行大朝会。承天门楼还是皇帝欢宴群臣之处。先天二年(713年)九月己卯,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并向

楼下抛撒金钱,让百官争拾。

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亦以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称雄当时。其地居龙首原余坡,地势较高,俯视宫城,如在掌握:是宫城北面的重要门户。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票王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贞观十二年(638年),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以诸卫将军领之,其兵名之飞骑,后经不断扩充,从百骑、千骑到万骑,武则天垂拱元年改为左右羽林军,因此,这里成了中央禁军的屯防重地,也就成了历次宫廷政变的策源地。神龙元年,张柬之翦除张易之兄弟、景龙三年(709年)太子李重俊剪除武三思、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翦除韦后等三次宫廷政变均发生在这里,这与左右羽林军的布设以及争夺禁军主力的较量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在平静之时这里仍然是皇帝举行盛宴、歌舞升平的重要场所。

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曾于玄武门宴群臣及河源王诺曷钵,“奏倡优百戏之乐”;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二月己丑,中宗登玄武门楼观宫女分朋拔河为戏,并“遣宫女为市肆,鬻卖众物,令宰臣及公卿为商贾,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猬亵。上与后观之,以为笑乐”。

太极宫宫内布局也非常讲究,严格按照古代宫室建筑原则执行。宫内主体建筑采用“前朝后寝”的原则,以朱明门、肃章门、虔化门等宫院墙门为界,把宫内划分为“前朝”和“内廷”前后两个部分。朱明门、虔化门以外属于“前朝”部分,以内则为“内廷”部分。“前朝”部分又按照《周礼》“三朝制度”进行布局。以宫门承天门及东西两殿为外朝,是“举大典,询众庶之处”;以太极殿为中朝,是皇帝主要听政视朝之处,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临此殿会见群臣,视朝听政。另外,皇帝登基,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大典及宴请朝贡使节等也多在此殿举行。高宗以后,皇帝多·移居大明宫和兴庆宫,但每遇登基或殡葬告祭等大礼,如德宗、顺宗、宪宗、敬宗即位,代宗、德宗葬仪仍移于此殿进行,它在长安三内诸殿中地位最尊。为行事方便,在太极殿的东侧设有门下内省、宏文馆、史馆,西侧设有中书内省、舍人院,为宰相和皇帝近臣办公的处所,以备皇帝随时顾问和根据皇帝旨意撰写文书诏令。最后,以内廷地区的两仪殿为内朝,是帝王与宗人集议及退接大夫之处。二仪殿因在禁内,只有少数大臣可以人内和皇帝商谈国事,故举止较为随便,这里也经常是太宗欢宴大臣与贡使之处,太宗多次在此殿宴请五品以上官员,它是太极宫内第二大殿。“内廷”部分也就是“后寝”,在唐代即所谓“北人虔化门,则宫内也”。其中两仪殿、甘露殿等殿院及山水池、四海池,为唐代皇帝进行日常统治活动及后妃居住的生活区。全宫在整个建筑布局上仍然与整个长安城总体布局相一致,以中轴部位突出主要建筑,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南北排列,处于全宫的中部,其他殿院与阁门分布于两侧,左右对称;这就从建筑布局手法上,突出了这些象征封建皇权统治的殿门的重要地位。

太极宫是都城长安第一处大的宫殿群,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加上东宫尚有殿阁宫院二十多所,整个构成都城长安一组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其中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除主要政殿太极殿、两仪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内宫读书之处,也是第三大殿。武德殿,在隋代即较有名,它与东宫邻接,隋文帝废太子勇为庶人即在此殿宣诏,唐初李渊赐李世民居承乾殿后,又赐李元吉居武德殿,这更方便了他与太子李建成的沟通往来。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还曾在此殿听政,可见地位也不一般。 ’ 凌烟阁因功臣图形于其中而有名,它是功臣的画像阁。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曾为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图形,表彰其政绩以及辅弼之功。这就是所谓的“凌烟 阁二十四功臣”。其实唐代图形功臣于此阁共有三次,除贞观年间的一次外,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又为功臣郭子仪、李晟等画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九月,总汇前代功臣褚遂良、李光弼等二十七人图像,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遴选。第三次是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七月,绘唐初以来“堪上凌烟阁功臣”王蛙如、岑文本、李岘、马周、马遂等三十七人图形,“立阁图形,荣号凌烟”。图形凌烟阁成为唐朝褒奖功臣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在陕西省麟游县文化馆还藏有宋人游师雄摹刻的唐凌烟阁功臣画像残石,从中可以看出当年大唐帝国的许多荣登此阁的名臣。

太极宫的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宫与掖庭宫。两宫面积均小于太极宫,为纵长方形结构,建于隋初。

掖庭宫是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大致分三个区域,中部为宫女居住区,其中也包括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西南部为内侍省所在地。内侍省是宦官机构,所谓“内侍奉,宣制令”q),掌管宫中的一切大事小情。1978年5月,曾在西安城内西五台以西,距今西安西城墙240米处发现了唐“光化二年(899年)岁次己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己丑建”的《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位置恰在原掖庭宫的西南,从而证明这里确曾是内侍省无疑。

东宫为太子居住之处,亦称春宫、储宫。从隋太子杨勇、杨广到唐高祖时原太子李建成、后太子李世民及太宗时太子李治等都居住在这里,从玄宗以后,皇太子“但居于乘舆所幸别院”,才往往随其父皇住在皇宫内别院

东宫中的最主要宫殿为明德殿。隋时称嘉德殿,唐初更名为显德殿。后因中宗李显为太子住东宫,避其名讳,改称明德殿。它为东宫第一正殿,是皇太子接见群臣和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地方。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太子李世民在高祖李渊逊位后在此殿举行登基仪式。当时太宗即在此殿听政,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四月,太上皇李渊由太极宫迁居大安宫后,太宗李世民才去太极宫中太极殿听政。另外,东宫中的崇文馆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政殿。它建于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本为皇太子读书之处。唐代在此设“崇贤馆学士”,以侍讲宫中。崇文馆又是唐代的贵族学校。 唐制规定:“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另外,崇文馆也是宫内秘籍图书校理之处,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图书馆。

太极宫是初唐政事活动的中心,高祖、太宗在这里君临天下,成就了一代圣制,“贞观之治”政令皆由此地发出,贞观君臣论政的许多著名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高宗龙朔以后,政事活动中心东移大明宫,然中宗、睿宗、玄宗、僖宗与昭宗仍有部分时间在西内听政,这里仍保留着唐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唐末太极宫毁于战火,至今遗址犹存
大明宫
在唐代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此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命令扩建,第二年即迁入大明宫听政。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此宫毁于兵火。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经考古发掘在大明宫内有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三清殿遗址等大型遗址。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

6 . 大明宫遗址
为了有效保护大明宫遗址,西安市人民政府设立了大明宫遗址保管所,负责大明宫遗址保护和管理的日常事务、开展社会教育和文物宣传活动、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和随工清理、收藏出土的文物标本、组织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明宫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已向公众开放参观

⑼ 考古队发现山中古琴这部电影叫什么

考古表示古代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所观察到的共同体。
“专考古”这一名属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年)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1] 12日公布了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包括: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遗址和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

⑽ 隋唐洛阳古城遗址具体在洛阳什么位置

在王城大桥与牡丹桥的交汇处,坐公交车26、29、34、37、62、68都可以到,下车最多的走一站路。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