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沱遗址
① 蚌埠什么地方有名胜古迹
蚌埠市
龙子河 在蚌埠市东郊曹山脚下。河面宽阔为湖,津浦铁路横穿其上。此地原属凤阳县境,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在此撑船,落竹篙于河中,不久竹篙化为巨龙,因而名龙子河。河南有明代信国公汤和墓,河上建有双龙桥、珍珠桥。今蚌埠市在此依山傍水辟为公园。
汤和墓 在蚌埠市东郊曹山南麓。汤和 (1326-1395),濠州 (治今凤阳) 人。与明太祖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元末随朱元璋起义,屡建战功,封信国公,死后追封东瓯王。墓面对龙子河,背负曹山峰。墓室是一座依山构筑的大型砖石单券式建筑,高3.6米,宽3.96米,面积约40平方米。墓南神道,长225米,有大型神道碑和石雕马、羊、狮、武士,雕刻线条流畅粗犷,为明初石刻中的精品。墓中曾出土精美元代青花瓷罐,为罕见珍宝。
曹山 在蚌埠市东5公里、龙子河畔。与雪花山隔河相对。为纪念东汉末年魏王曹操曾屯兵于此,改今名。山南北走向,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
鲁肃屯兵处 在蚌埠市东郊李楼乡境内。相传三国时,东吴名将鲁肃与曹操争夺江淮地区时,曾屯兵于此。屯兵点为两座山头。至今仍有4个大坑谷,据传分别为鲁肃当年屯兵时的军械坊与粮仓;山脚的梅村,则为鲁肃当年的居住地。现村口尚存古井一口,井口用巨石雕凿。
怀远县
卞和洞 在怀远县荆山东。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洞由巨石岩天然巧成,石型圆润,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洞中可容数十人。宋苏轼《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别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
白乳泉 在怀远县城南郊,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东和禹王庙隔河相望,西邻卞和洞。因泉水甘白如乳,故名。泉左有望淮楼,正如楼联所云:“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泉水内多含矿物质,烹茶煮茗,芬芳清洌,甘美可口。宋苏轼游此,赋诗留念,将此泉誉为“天下第七名泉”。
禹王宫 在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原有3进,现尚存2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起。西有圣泉、灵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苏轼《濠州七绝·涂山》诗碑刻,今珍藏庙壁。
禹墟 在怀远县涂山南2.5公里。传为大禹会诸侯计议治水的地方,又是大禹娶涂山氏女的地方。宋苏轼《濠州七绝·涂山》诗:“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即指此。
固镇县
垓下古战场 在固镇县东部,沱河南岸。楚霸王驻军之地,故曾名霸王城。有古战场遗址。
五河县
浮山堰 在五河县城东15公里淮河出县境处。与浮山 (一名临淮山) 隔河相望,为淮河下游要隘,南朝梁天监中,为求壅塞淮水淹灌北魏的寿阳城 (今寿县),发军民20万筑浮山堰。五代后周显德四年 (957年)于此处大破南唐兵。宋代秦观有《浮山堰赋》记其事。
② 在中国的战争遗址及其背后故事 急啊!!!最好快点 好的加分
你系边个?系唔系玉兰中学学生,初二(3)班既?
③ 中国战争遗址
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遗址,位于鄄城县临卜乡境内金堤西端南数里,也就是春秋战国时称作城濮的地方。
战国齐魏桂陵之战:
战国前期,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北)对魏军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战国齐魏马陵之战:
山东莘县境内金堤河岸脚下、大张家镇马陵村和樱桃园镇道口村之间.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秦末楚汉垓下之战:
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说:“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沱河北岸)。”《辞海》也说:“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中国历史大辞典》又说:“垓下在河南鹿邑东,或在安徽灵璧南。”但1995年版的“安徽地图”却明明标着“垓下”在安徽固镇县沱河南岸。实际上固镇县濠城镇沱河南岸有个村就叫“垓下村”,在历史上老百姓又叫它“霸王城”。
东汉末年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遗址位于中牟县城东北部,大孟乡大衡庄村至官渡镇官渡桥村、逐鹿营村一带。官渡,因临近官渡水而得名。
东汉末年赤壁之战:
位于蒲圻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陆水由其东注入长江。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夷陵之战:
啸亭古战场遗址位于宜昌市啸亭区,是夷陵之战的决战地.
④ 五河有哪些历史遗迹
五河来县位于皖东北淮河中游自下段,境内“淮水绕东南,沱浍注西北,惟漴合于潼,汤汤淮以北”,其名以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五河口而得名。
五河界淮泗间,居南北要冲,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在此演出过许多壮怀激烈的战争活剧。迨至宋代,这里是宋与金元激争地区。元末郭兴、郭英、耿再成、费聚最早追随朱元璋,攻城略地功业殊伟,分别被封为陕国公、营国公、泗国公、平凉侯。清咸丰八年(1858年),农民起义捻军首领张乐行,纵横中原,金戈铁马,曾率部攻克县城,并在县境内活动七八年之久。千百年来,五河古战场遗址曾吸引来一些文人雅士,过客停骖,感旧兴怀,留下许多诗篇,为本县山川增胜。
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春秋为鲁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国境,后属楚,秦为蕲、徐两县地,西汉至北宋先后建置虹县、夏丘县等。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设淮安军,置县五河口。元属临淮府,明属凤阳府,清属泗州,民国初属淮泗道,建国后先属宿县行署,1983年归属蚌埠市。全县总面积159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79.4%,丘陵占8.9%,河湖占11.7%。总人口70万。辖13镇2乡224个村。
⑤ 沈阳马官桥遗址具体位置在哪里
马官桥由马倌儿建这只是个传说
在福陵以西约五华里的地方,现在已经是繁荣的市区一角了,谁也不曾料到,这里曾经和逗市区地半点儿不沾边,仅仅是盛京逗大御路地上的一座石桥。
当年,皇帝外出巡幸行走的道路必经逗大御路地,而皇帝在祭祀福陵之后一般要从马官桥拐弯向北走另一条逗大御路地去昭陵。所以马官桥至小东边门这段御路,皇帝往往不走。这样,马官桥成了皇帝祭祀路线的分界点。
马官桥当年看上去挺有规模
马官桥现在不存在了,石碑和桥身早已被损毁。但据说其形制有点儿像著名的永安桥。它是一座三孔石桥,中间一大孔、两端各有一小孔,正中的拱形涵洞上雕刻着一条头南尾北的飞龙,远望石桥好似被驾在一条飞龙之上。桥身两边有护栏、栏板、望柱等装饰,雕刻细致,纹饰精美。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两尊守桥石狮,另在桥边立着建桥功德碑,上面刻着建桥经过和捐资修桥的善人之名。
马官桥这个地方有一条逗沿子河地(又名逗蟒牛河地逗马官桥河地),此河发源于盛京城东北水田山,经辉山、满堂、上水泉、后陵堡,从福陵身后绕个大弯儿,至马官桥横穿大御路后南流汇入浑河。由于沿子河有碍大御路的畅通,所以修建了这座马官桥。
马官桥和马倌儿有啥关系
为什么叫马官桥呢看和马倌儿有啥关系呢看真有一个传说。
清朝时,盛京地界儿有一家姓刘的人家,这家有个行为怪异的儿子,名字不详,暂且叫做逗小刘地。这小刘别的啥也不喜欢,看啥也不来劲儿,唯一的嗜好就是和马相处。从小到大,他和马在一起的时间比和他爹妈在一起的时间都多。他养的马总是膘肥体健,远近送其一个外号,叫逗刘马倌儿地。
有一天,盛京副都统左宝贵要招一个放马人,经过反复挑选,天性爱马的小刘当选,从此做起了和那孙悟空闹天宫前一样的差事——马倌儿。福陵附近的沿子河两岸都是大片荒草甸子,是放牧的绝好天地,于是,刘马倌儿天天将马赶到这里牧放。
有一天,刘马倌儿又来这里放马,他和往常一样,先让马吃河西岸的草,然后淌河到东岸吃草。正准备牵马过去呢,谁知沿子河涨水,人马都无法通过。刘马倌儿郁闷了半天,怏怏回家了。到了家中,一眼瞥见院子里有很多废旧木头和一些斧子、榫头之类的东西,刘马倌儿立马灵光一闪,我为啥不修一座桥呢看
第二天,他在放马时把各种工具带齐了,一边放马,一边砍树。等到所有木料都备齐后,刘马倌儿就着手开始架桥。过了一段时间,桥真的架成了。从此,每逢小河涨水,刘马倌儿就牵着马从桥上过河,那叫一个悠哉。渐渐地,周围的百姓也都从这座桥上来往,一年年过去,这木桥就吱吱嘎嘎了。
又有一天,总兵官左宝贵到福陵去祭拜。左大人带着百余人马、还拉着许多祭物,当他们一行来到沿子河边,看到了这座木板桥。当官兵过桥时,左大人见桥窄人多过河危险,便随口说了句:逗应当在这修座石桥。 地当时刘马倌儿就在左大人左右,听见这话,这位实心眼儿的小伙子又记在心上。他把自己挣的工钱全部用来买石料,又自个儿掏腰包雇佣了很多工人,开始改造木桥的计划。没过多久,一座崭新的三孔石桥横在沿子河上。因为建桥者主要是刘马倌儿,所以将此桥命名为逗马官桥。 地
据考证桥是在福陵修建后不久建成
刘马倌儿建桥只是一段逗美丽传说地,关于马官桥历史,研究者李凤民认为此桥当在福陵修建后不久建成,如,康熙年间成书的《盛京通志》、《辽载前纪》等史料均见此桥之名。乾隆时期又因其年久失修和被洪水冲坏等原因,盛京将军向工部报修,工部请旨,经皇帝乾隆钦准重修。如《大清高宗实录》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有如下记载:
逗工部议复:盛京将军宗室琳宁疏称:恭查,福陵以西三里(从前陵堡算起)原设马官石桥,上年河水积涨全行冲陷。此桥系恭送祭品等物经由之处,请动项修理,应如所题。从之。 地
那么,左宝贵是清代末年的著名将领,也就是说,传说中的逗刘马倌儿地也是清末年间的人,和李凤民的考证显然不合。那么,这传说大约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左宝贵应当只是重修了此桥。
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东巡祭祀福陵均经行此桥,并在桥之北侧设立临时驻跸大营,史称逗马官桥大营地。嘉庆二十三年(1818)仁宗皇帝行经至此遇雨,即兴赋诗一首名曰《雨中策马至马官桥即景作》:
山雨润平野,滂沱暗远陂。众峰增秀黛,晚稼沐繁滋。策骀踏泥陌,沿村度水湄。习劳率二子,考训永萦思。
⑥ 垓下遗址到底在什么地方
垓下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 灵璧县东南(另说固镇濠城镇), 是汉刘邦围困项羽的地方,项羽在这里被围失败。
垓下古战场俗称霸王遗址,现在叫 霸王城,当年的垓下古战场就位于今天安徽省 宿州市灵璧县城东南沱河北岸的 韦集镇垓下村一带,现在的垓下村就是两千多年前的霸王古城。
霸王城位于 濠城镇北侧,紧临沱河(古洨水),是 垓下遗址的核心保护区,该城为一椭园形的汉代城池,占地近30万平方米,虽经2000多年的风摧雨浸,城墙仍高出地表2.5-4米。
垓下霸王城呈不太规则的四方形,大多数地段的城垣仍耸立在地面,保存完好,城的拐角处均构筑成弧形。
城北濒临沱河(古称洨水),城东、南、西三面开掘有护城河,当初的霸王城其实是一座土筑的营垒,地势偏高、四面环水,作为军事要塞易守难攻。据当地群众说,以往每当大雨过后,在土城的周围常有残剑和箭簇露出地面。可见这里当年的战斗规模之大。
目前史学界已基本认定:现实中的“垓下村”就是历史上的“垓下”,而整个古战场的范围应该是以此为中心,分布于现在的 泗县、灵璧、五河、泗县交界处的方圆数百余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上。
因此这些地方都有“霸王城”,灵璧县境内不仅有“霸王城”,附近还有 韩信吹箫台、散楚山、虞姬墓等。这些县的县志均有 垓下之战的记载,足以说明当时战争规模之大和分布之广。
(6)三沱遗址扩展阅读:
垓下之战历史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对楚兵发起骚扰断其粮道,项羽率领军队狙击了彭越后返回。这时候钟离昧正被汉军围困,汉军因为害怕项羽都开始逃窜。
这时齐王韩信开始率领军队对楚军发起攻击,项羽开始感到害怕。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⑦ 犍为县三角沱水库在哪
你好,犍为县三角沱水库在乐山市犍为县九井乡灌山村,请予以采纳,谢谢
⑧ 姬水为什么被称为漆水的传说故事
一说抄是黄帝的儿子少昊来到姬水袭向父母表演练成的训鸟法术,被所变的凤将姬水染成漆黑的颜色。二说西晋的“五胡乱华”时,生性残暴的胡人来到武功等地,大肆屠杀汉人使其姬水变成血河,由于天寒地冻姬河里的水全结成黑红如漆一样的冰块了,人们才叫它漆水,意思是让后来的汉人记下这深仇大恨。
今天,武功县境内漆水沿岸的游凤街遗址、岸底遗址、三合村遗址、黄家河遗址、北湾遗址、马家台遗址、浮沱子遗址、凤安遗址、焦阳遗址、金龙村遗址、庞家堡遗址、南庙底遗址、浒西庄遗址、赵家崖遗址、柴家咀遗址、南店子遗址和沿沮水的熊黄沟、熊黄村等新石器遗址均与以“姬水成”的黄帝有熊氏部落相关。这些考古证据,让久远的黄帝时代生动地呈现。据说黄帝的父亲是有熊氏少典,他沿沮水向东走到武功的沮水北岸上安家,经常就游猎于沮漆河畔。相传今天沮河川道里的熊黄沟就是史前先民留下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