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游记感言
㈠ 巴金《繁星》一文的感受是什么
此文是作者赴法留学途中所作。一个年轻的学生离开了祖国和家乡,对海行所见,旅途风光,多么急切地希望告诉他的亲人。
文中描写了海轮上看星空的情形,并联系到过去看星空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此文虽然集中描写了自然景色,但是作者并不是为描写而描写,在这里,写景是一种抒情的手段。
巴金当时很年轻,离开了祖国和亲人,到遥远的法国去。通过写景抒发了那淡淡的离情。当时的心情,正如他给他哥哥的信上说:“我虽然知道我们的心不会被那无边的海洋所隔断,但是现在我的心确实是寂寞得很!冷得很!望你们送点火来罢。”
那种离情,那种寂寞独的感觉,在面对繁星的大洋上,会很自然地涌上心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是写当时的感觉,实则曲折地表现了那种寂寞的感情。
(1)巴黎游记感言扩展阅读:
繁星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九人。
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
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三十八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㈡ 名著读书感言30字以内(越多越好)
红楼梦来:没有经济基源础的爱情是不会有结果的。
三国演义:要想做成功的英雄,一定要先学会装狗熊!
水浒传:所谓兄弟,就是有难时用义气拉你落草,富贵时为利益拿你祭刀。
西游记:没有后台的妖怪一棒打死,有背景的妖怪手下留情。
红楼梦:大观园内的儿女情长。
三国志:三分天下终归一家。
水浒传:一群草莽英雄为选错领头羊所付出的代价。
西游记:四个喜欢浪漫、离奇且敢于冒险的旅行家
㈢ 谈谈你对爰的感悟不少于100字
小时候,觉得爱是一块蛋糕,分一块少一块,于是我把那块蛋糕都留给了自己,好吃的版独吃,好玩的权独玩.而且,我总是撒娇,想得到别人的爱.长大后,学会了爱朋友,学会了爱亲人,学会了爱动物.发现自己心中的爱汇聚成了大海.原来,学会爱他人,竟会如此美好.
㈣ 请推荐几本关于旅行随笔感悟的书,重点介绍各地风俗特色的
陈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萨拉特·钱德拉·达斯《拉萨及西藏中部旅行记》
赵于萱《从不曾离开过巴黎-鱼的巴黎旅行》
吉村叶子 宇田川悟《巴黎近郊小旅行》
阿城《威尼斯日记》
㈤ 读完西游记后的感想和收获
我是赵聿宁 从中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下面我就来说一下书中的内容吧:
书中主要记载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贪图女色的猪八戒,和做事不细致的沙僧一路陪同东土大唐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去天竺取经的故事,最后修成正果。
我从书中的感受是:一定要坚强不屈、永不退缩、不怕艰辛和忠于师长的精神,最重要的是他们不管遇到妖怪也不管遇到风雨和闪电都决不会退缩,他们也不贪生怕死的精神使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加以感受。
我从书中收获了:要学习孙悟空的坚强、执着、尊敬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不要学他那容易恼火的习惯。猪八戒则告诉我们不要懒惰、贪生怕死和贪图女色,也要学习他知错就改的习惯。而沙僧则让我们学习他的诚实、诚恳、忠实和勤劳的习惯,也不要学他做事不认真的习惯。
《西游记》这本书的确是很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并且加以感受和学习并收获,这样将会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有帮助,也对我们的学习应用和阅读能力有帮助。就让我们走进名著及各科对我们有用的书目的海洋里畅游吧,让我们也在书中的知识里,书中的好处里,书中的快乐内容里无比快乐地去畅游,畅游吧!
一、国内影响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所以说《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开创者。
自《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写作神魔小说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等。《西游记》对戏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代宫廷大剧《升平宝筏》是西游戏,十本,240出。《西游记》不但有续作、仿作,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宝卷、民俗都产生影响,清朝子弟书里都有《西游记》的鼓词,可见影响之大。
二、国际影响
《西游记》备受西方人士的关注,译介较为及时。19世纪中叶,法国汉学家泰奥多·帕维把《西游记》中的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和第十回(“游地府太宗还魂,进瓜果刘全续配”)译成法文。第九回译文题名为《三藏和尚江中得救》,第十回译文标题为《龙王的传说:佛教的故事》。译文皆刊于巴黎出版的《亚洲杂志》(亦称《亚洲学报》,由亚细亚学会主办)。1912年法国学者莫朗编译的《中国文学选》一书出版,收录了《西游记》第10、11、12三回的译文。12年后,即1924年,莫朗译成《西游记》百回选译本,取名《猴与猪:神魔历险记》,当年在巴黎出版。这是出现最早的较为系统的《西游记》法文译本。
㈥ 最佳歌手许嵩写给谁的
是许嵩写给舞台上的自己的。《最佳歌手》由歌手许嵩作词、作曲并演唱。
歌词:
我们最好的遇见,是现在这样的四月
柳絮抚着那条街,像大雪一样的热烈
你轻轻唱起我的歌,我受宠若惊的喜悦
绝佳的歌艺里面,多少故事做铺垫
我们最好的告别,是现在这样没红眼
因你而起的一泓喜悲,权当年轻留个纪念
清晨回笼做了梦,你成明星开演唱会
场馆里歌迷很多,我被人潮推到尽头
你在台上唱着我的创作,布局谋篇像本悲情小说
你太擅长表演,表情淡漠反倒有催泪效果
我在台下已经开始感动,大屏幕里忽然给我镜头
微笑挥挥手多懂事的观众,初见和告别之间
回想只剩星星点点,曾以为刻骨细节
在骨灰里面怎么捡,沿着环路兜一圈
循环放你唱过的歌,心里的舞台已启幕
主角登场引来掌声雷动,你在台上唱着我的创作
布局谋篇像本悲情小说,你太擅长表演
表情淡漠反倒有催泪效果,我在台下已经开始感动
大屏幕里忽然给我镜头,微笑挥挥手多懂事的观众
你在台上唱着我的创作,布局谋篇像本悲情小说
你太擅长表演,表情淡漠反倒有催泪效果
我在台下已经开始感动,整个世界全是你的镜头
听完这一首就理性地退后,直到某一天碰面
在某家餐厅或商店,你挽着他和我擦肩还好
我手也有人牵,广播里响起的歌
是恍若隔世的注解,最佳歌手的头衔
大致上有了人选,最佳歌手的感言
记得要慢慢念
(6)巴黎游记感言扩展阅读
《最佳歌手》由许嵩作词作曲及制作、混音。复古风味的Groove和布鲁斯吉他开场,歌词表层叙事,内里暗藏玄机,加上许嵩感而不伤的演绎,令人难忘。编曲方面由许嵩好友——新加坡编曲大师Adam Lee操刀,在新专辑《青年晚报》中他们有多首合作。Adam Lee从业二十余年编配过天王天后们大量金曲,他这样形容许嵩的创作:“年青人的蓬勃灵感与前卫意识,同时还拥有一个对生活具有洞见的老灵魂”。
创作背景:
许嵩唱作十年,既为听者而写,亦为自己而歌。此番《最佳歌手》感慨中夹杂着释然的歌词,唱出人生故事,让人不觉间沉浸其中勾起自己的心结。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认定的“最佳歌手”,任他/她离自己多遥远,却始终常驻心中。
单曲封面摄于法国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处情人锁桥,许嵩暴雨中疾走于这无数情人锁前,匆匆过客。每把锁所对应的爱情期许,或许今日还在延续,或许今日早已破灭,只留下生锈的躯壳与回忆。许嵩从数千张巴黎游记照片中选中这张照片作为单曲配套封面,是选中了画面里的浓情薄景。
㈦ 读后感10000字
窥望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我在今生他世,窥望着这鲜活的生命。
这个让灵魂发光发热的侏儒;一扎扎眉发像帷幕,则是直接扑在脸颊上了。像一个贡献全部的尘埃,他的双脚立在我的眉上,胡须却依偎在我的后头。
心的孤独,是无人能懂的——这是托尔斯泰最好的写照。
你也许会在繁星满空中,叹道“你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你也许也会低视漫步的,寻找着爱人的足迹。
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悲哀;仅是我们的悲哀各有不同。
作家和诗人的心,有谁能懂呢?无人是最好的答案。我能深深的体会到,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这个社会——高尚者,何须回答;卑鄙者,回答什么?
你。一桩矮小的木头;流着血的木头。遍体的磷伤,换来的只有结束生命的原因。
千言万语多情,千山万水无情;水中的涟漪荡起,心中的火,是否仍在燃烧?
寂寞忽远忽近,却永在身后;我们都排挤它,它却又驱使你去无名部落方言,旅途中,前瞻后顾。
曾也听过来自《复活》中最真诚的忏悔。
一个女子背负了罪名,就必须有一个男子去顶替罪名;这是真实也或是无法避免的。
何为肉体上的快感;在女子的眼眸中,这点毫无置疑是可以无视的。自己也曾动过心,为何要逃呢?难道像涅赫留多夫一类的男子少之又少?这毋庸归罪于这个社会的统治了。这个被情感抛弃,被金钱呵护的社会——多少次玩了就算;多少次妻妾成群。
但,对于现代,像卡秋莎这样的女子又有很多吗?
这不仅是肉体上的复活,心灵上的救赎。而已。
更重要的是,这位现实主义的作家在促使这个社会复活;它在缓缓移动?
听得见?他辽阔的眸子让它一退再退,仿佛像一只行走于沙滩边上的绵羊;看上去,就像是海上的明月。
那天风高夜黑,寒风大起,潮水很不安定;不!我看见了,他正走向大海。
你能走过大海,它也能。
他之所以能,是因为他丢掉了更多不必要的累赘;它之所以也能,是因为它终于把他赶走了。
它终于把他赶出了这片土地,吞噬了这片碍眼的大海。
他的“野心”是不会得逞的,至少它是这样想;你认为呢?对于一个想对土地进行改革的人,该显得多么疯狂。“土地不属于任何人”这句话果然是令大多数人厌恶的。
对于现在的楼价,几千甚至上万每平方米;若是一般人,得要工作多少年呢?十年?二十年?又或许是一辈子。对于现代,至少要有车有房,这是本钱。
没有本钱的人,不是剩男就是剩女。你嫁或不嫁,你父母总在那里,忽悲忽喜;你挑或者不挑,青春总是一去不理;最后,你可以选择逃入剩男的怀里,或者让剩男慢慢靠近你。相视,无语;关灯,脱衣。
“土地不属于任何人”这不通的道理,在多数人的心里,不存有一丝魄力。
但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平民来说,却宁愿能实现一点儿幻想,哪怕一点儿也好。
然而,做到了吗?社会上的每个人拼死拼活的干活,就是为了捞到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金钱或权利;每年一次春节回去,回去只为看看而已;车票火车票涨了,工资没涨,人倒长矮了,因为脚站瘸了。
你去买或者不去卖,你回去或者不回去;国家总不会给你涨工资或打折扣。
至少有人会说,我是个地主,我看到别人买不起房子,总能感到一丝愧疚。
有人也会说,我是个有车的人,每次春节售票厅站满了人,我都不敢望多几眼;因为我自卑。
“土地不属于任何人”,但它却又恰恰“只属于任何人”。
对于托尔斯泰,他不是一个蠢蛋;他什么都看穿了,就是没看穿人们是不会为一个只会长篇大论说哲理的人而去发生改变的。人们只追求金钱,名利;男子求美人;女子求美男。
你伟大了,牺牲了,人们来哀悼你了;然后别人的生死不管了,你成了神了。
然后你默默地写下了“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受苦,而你们只关心我?”
于是人们开始矛盾了,你不再是神了;你是恶魔,一把刀,刺中了大多数人的衰黑心脏。
大多数人?人只有两种,大多数人是说小话的人,少部分人是说大话的人。
古代中国女人喜欢裹脚,因为裹脚裹得越小越细越美。于是,裹脚的女人遇上没裹脚的女人,说另一个女人的脚是畸形的,太粗太大;说自己的才是正常的,美丽的。
所以,中国大多数人喜欢说小话,少部分人喜欢说大话。
你?像一个疯子般去嘲笑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同时也是在等待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嘲笑;你威风了,你不再心痛了。
因为,像你这一类说大话的疯子,我看多了;这个世界早就想把你们赶走了。
沧海浮生中,你们只是浮在上方的工业垃圾,包装精美的避孕套。
而已?
㈧ 学习外国文学的感想
从教师、学生及其他因素分析本学期你学习外国文学的得与失。
学习了这一学期的外国文学,感触颇多。
这些世界名著逻辑性都很强,故事也颇为有趣。只是似乎都具有政治意义,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以后,都有抨击、讽刺原有的落后制度及当时社会的黑暗,再歌颂赞美新制度,
体现新思想,描绘新蓝图,使得我不禁产生这样的念头:难道没有现实意义,没有政治性就算不得世界名著了吗?其实也有,像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政治性就不是那么强,
只是反映当时的状况,探究一些人性及道理。我想这是因为那个时代远古,看作品应该考虑它的历史性,从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要求自然也就没那么高。可是当代又要写出什么样
的作品才会有那样的地位呢?才符合当代的要求呢?才会有那样的价值呢?书上介绍的那些世界名著很多,有的只是提了一下,有的简要介绍了背景、情节及意义、赏析。
看着那故事情节,很多时候都会想去读一读,也应该去读一读,可是真正读过了的,只有《红与黑》,挺汗颜的。我想,就算无法把书上所列出的那些名著全部看完,
也应该挑几本主要的看一看。以下便是列表: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美狄亚》(欧里庇得斯),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神曲〉(但丁),〈十日谈〉(薄伽丘),〈巨人传〉(拉伯雷),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
〈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弥乐顿),〈伪君子〉〈唐璜〉(莫里哀),〈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阴谋与爱情〉(席勒),〈浮士德〉(歌德),
〈红字〉(霍桑),〈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拜伦),〈唐璜〉(拜伦),〈巴黎圣母院〉(雨果),
〈悲惨世界〉(雨果),〈红与黑〉(司汤达),〈人间喜剧〉(巴尔扎克),〈高老头〉(巴尔扎克)。
我认为,学习外国文学,最好是要读其文学。另外,要联系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作者思想来综合理解。
这学期的《外国文学史》已经结束了。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反倒不是这门课本身
,而是刘老师“传道授课”的方式。天马行空,随意无拘,从书本至现实,分析到
提问,点点滴滴,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果说,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
,而且更多地是一个有思想的头脑和一颗丰富的心灵,那么无疑,刘老师对我们至
少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还记得老师说过,文学其实很渺小,它并不能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只是在生
存之外,像所有的乐趣一样,被普通人或偶尔或时常为之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这是
很富有个性与见解性的评价!从小至大,我还未曾遇过讲文学的这样贬低文学。因
此,当时听了“它能供给我们饭吃吗?能让我们吃得更好吗?”就不免笑了起来。
不过现在想想,这样的说法是实在的:文学可以改变我们,甚或我们的生存方式,
但不可能解决我们根本的生存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可以说,这样带点幽默跟余韵的批判性思考,是我从这门课里学到的最宝贵的
东西。虽然看过《呼啸山庄》,知道冉阿让,记得堂吉诃得的傻气,听了《神曲》
的有关一二......虽然它们时而给我震撼,时而令我感动与兴奋,时而让我觉得好
笑、好玩,有趣;可是,这些所谓的“知识”并没有让我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使我对事对人有着独特的己见。为什么?一直弄不明白,读了一些书,许多事
情还是力感不从,人云亦云。
直到上完刘老师讲的课,回顾课上的点滴情景,才算豁然开朗。那就是:思考
很重要。看过一本书,一篇小说,一些文字,得有一点个人的想法。那才能长进。
否则,读了再多,也是白搭。
一句话,《外国文学史》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思考的力量。
㈨ 维也纳感想
27.维也纳——音乐下的出尘仙子
行为的浪漫不过是浅层次的浪漫,真正的浪漫来自灵魂深处。维也纳这个以音乐为灵魂的城市,空气中仿佛也有高贵出尘的气息,时刻提醒你什么才叫生活。
在欧洲地图上,雄浑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仿佛一只巨大东向的龙虾,维也纳好似龙虾额前供奉的一颗宝珠,与风情万种的多瑙河相依偎,与英姿迤逦的维也纳森林相缠绵。作为欧洲的中心,昔日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今天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维也纳不仅是世界古典音乐的圣城,也是西方文化名城中的佼佼者。维也纳作为哈布斯堡皇族统治的中心达600多年之久。
这个古老的王朝留下了许多壮丽雄伟的建筑、名胜古迹,如丽泉宫、贝尔维德乐宫、弗夫堡王宫、圣斯蒂芬大教堂;因为维也纳历代统治者喜爱音乐,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莫扎特,都曾聚集于此,维也纳还是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的诞生地,他们的作品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上演奏,并向全世界转播。这些因素都使维也纳成为古典音乐爱好者的麦加。古典音乐的演习者把能到维也纳镀金或演出看成一生中最大的愿望。
整个城市仿若音乐下飘然出尘的仙子,当人们踏入其中时,仿佛整个城市会有音乐响起,伴随着悠扬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蓝色多瑙河》等乐章,让人忍不住想找人一起翩翩起舞。
维也纳城里华美的古典建筑中有世界一流的音乐厅、歌剧院和剧场,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咖啡馆和酒馆,还是购物者的天堂。多瑙河南北两岸,巴罗克风格的老城与现代建筑的新区交相辉映;维也纳内城外城,传统和时尚相映成趣。
维也纳在世界最宜生活城市排名中高踞第二位,第一名是加拿大的温哥华,然而就艺术文化观光旅游而言,维也纳是独一无二的。常说音乐很容易触发人们心底深处的感动,驻足在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个充满跃动音符的城市街头,更容易让人毫无防备地坠入爱河。纠结着家族间数百年的起落,复古与创新、守旧与革命交替塑造了今天的维也纳,巴罗克的华丽尊贵、被称为“毕科麦雅”的华尔兹时代、复古主义、现代艺术等都让维也纳散发出古今交错的美感。
如果说巴黎的一草一木都带上了雨果和巴尔扎克们的灵气的话,那么维也纳的每一个台阶都能踩出海顿和施特劳斯们的音符。
——佚 名
维也纳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城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参观圣斯蒂芬大教堂、戒指路、申布隆宫时的激动之情会一直强烈地保留下去,而是说在回国后的日常生活中,会“突然地”、“偶然地”、“一个劲地”回忆起维也纳。维也纳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灵深处。
——佚 名
在维也纳,文化艺术气氛浓郁的咖啡馆是绝对有“气质”的。那里有音乐,很古典,灯饰温馨浪漫,绝没有啤酒屋的喧嚣浮躁。大俗之人坐进维也纳的咖啡馆内也觉得自己是文人雅士,欧洲上流社会的缛礼也会无师自通。
——《与艺术齐名的奥地利美食》
维也纳的建筑雕塑实在太美了,我真是难以想像这些竟然都是由那冰冷而坚硬的石头雕成的,真是实在让人心醉,只有中国盛唐时代的那些雕像能与之媲美。
——佚 名
仙乐飘飘的维也纳
我的一位朋友五年前到维也纳旅游,带回来一张当地旅游咨询中心提供的地图。五年后,他将地图送给我,期望对我有所帮助。抵达维也纳的当晚,我在旅游咨询中心发现一大叠与五年前一模一样的地图。五年来,地图上的信息一样,促销的店家一样,就连地图上的广告也一样。老,这就是维也纳给人的印象。
维也纳的“老”其实是一种品味,一种见面之初拿给人看的文化态度。
这种文化态度使得从1847年12月31日就开始的新年音乐会整整持续了一个半世纪,那个被当时莱比锡一家报纸描述成肤色黝黑,“类似摩尔人”的指挥——老约翰·施特劳斯用欢快、优美的圆舞曲唤起了一个“金色的世纪”。如今最著名的《蓝色多瑙河》已是每一年新年钟声响起时,奥地利国际电台和电视台必播的曲目,也是无数音乐会的压轴作品,奥地利人自豪地称之为“第二国歌”。很多人问及我对维也纳的印象,我说,打电话吧。因为在维也纳随便用哪部电话拨通1509这个号码,都会听到440赫兹A调的标准声(人们可以按这声音来校正乐器的音高)。
全民拨弦波尔卡
建立于19世纪60年代的国家歌剧院是约翰陪同我去的第一站,约翰充满自豪地说,这座建于1861至1869年的著名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四大歌剧院之一。世界上有许多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都在此担任过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总监。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它一直都是世界歌剧知名人士云集的地方。不知从何时开始,每年春天,人们都要在这座富丽堂皇的巴罗克式建筑里举行一次盛大的舞会,它是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为宏大的舞会。
舞会自晚上10时开始,直到次日黎明才结束。许多外地的和外国的客人也争相赶到这里,和维也纳人一道步入那令人陶醉的华尔兹美梦之中。维也纳之友音乐厅则是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这里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蜚声世界,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该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
1187年的首场演出,就是由该协会同仁担任演奏的。每值岁末,它将使整个世界变得出奇的安静,宛若弥撒开始之前的教堂大殿,而大殿中的人们就像是晚霞中的羊群,正虔诚地聆听着那仿佛来自天堂的美妙和声。在维也纳,到处传扬着贝多芬、施特劳斯等大音乐家的故事。几乎维也纳的每个公园都有音乐家的塑像。贝多芬的塑像树立在林格大街的一个广场中央,舒伯特仍然与贝多芬保持一致,也把自己立在这条林格大街上。
莫扎特的石雕像位于皇宫公园的中心,而约翰·施特劳斯的铜像被安置在维也纳市立公园里。施特劳斯站在一座凯旋门前,怡然自得地“拉”着他的提琴。凯旋门是古罗马人为迎接英雄凯旋而设计的,显然维也纳人把音乐家也理解为当之无愧的英雄。在市政厅广场,几乎每晚都放映露天电影,全都是音乐片、歌剧或音乐会录像。我们那天看的是卡拉扬指挥的威尔第的清唱剧《安魂曲》。那天天气有些阴,灰暗的天空上一团团乌云时聚时散。市政厅哥特式的尖顶高耸着,直指黑的天空,更显雄奇挺拔。
男女高音高亢肃穆的歌声响彻广场上空,在耸立的尖顶之上缭绕,塔顶的旗帜也在风中、乐声中飒飒舞动。我的灵魂似乎也随着那乐声飞旋而上,在尖尖的高塔间、灰黑的云团间飞舞,音乐、建筑与天空浑然一体,世上的一切尘嚣都已忘却。
维也纳森林圆舞曲
初入奥地利,我的心便被那重峦叠嶂、林木繁茂的景色所攫住。雪松、落地松、针叶松还有些不知其名的植被把山谷装饰得郁郁葱葱。由于植物带不同,那绿色自然各异。有的浓绿如漆,有的翠绿欲滴。但见车窗外,峻岭环抱,山林幽邃,千山万岫在缥缈的烟雨云雾中时隐时现,给人以幽静、深厚之感。山腰间,星星点点地散落着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农舍或别墅。肥美的草场绿波荡漾,芳草茸茸,似绒毯,如平湖。山区的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阴雨绵绵,转眼阳光灿烂,满山绿染,绒裹锦装。奥地利美丽的风光,无疑为音乐家们的创作注入了源泉和活力。
蓝色多瑙河
对热爱音乐的人来说,维也纳是天堂,只要提起维也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这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因为这里是著名圆舞曲华尔兹的故乡,也是欧洲许多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地。登上阿尔卑斯山麓,维也纳森林波浪起伏的景色尽收眼底;踏上多瑙河盆地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辽阔的平原犹如一幅特大的绿毯,碧波粼粼的多瑙河穿流其间。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维也纳的音乐是人与宇宙万物的交谈。每当约翰·施特劳斯那首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在我的耳边响起的时候,我就在想: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条河流的幸福能与多瑙河相比,因为它是一条音乐之河。整条多瑙河流淌的都不是水,而是音符。流经9个国家、全长2850公里的多瑙河发源于德国的黑林山东麓,虽然它在奥地利境内只有350公里,但这一段的多瑙河则由于孕育了一大批伟大的音乐家而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魅力。
奥地利全境百分之九十六的面积都属于多瑙河流域,在奥地利人的眼睛里,我们只能找到两样东西:多瑙河和音乐。这两样东西也可以说成是一样东西,因为有时候我们确实无法分清究竟是多瑙河激起了奥地利人的音乐灵感,还是奥地利人惊人的音乐天赋为多瑙河带来了无穷的浪漫。
㈩ 读后感在那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一段视频回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答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