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遗址
❶ 芜湖的镜湖为什么还叫陶塘
敬陶渊明有关
❷ 芜湖的有什么战争遗址和本地的英雄人物。
褚磊,呵呵没想到你也有今天啊!我是王峰哈哈?我帮帮你把。
1、澛港河畔战妖兵
澛港镇襟江带河,地势险要,是芜湖太平军的西南屏障。1858年(咸丰八年)11月,清军水师提督杨载福率总兵李成谋、副将丁泗滨及陆军千总尹景昌、韦以琳等合攻澛港一带太平军,经过多次激战,没有得手。直到1862年(同治元年)4月18日,清军攻陷繁昌县城,严重威胁澛港太平军的防务。因此,太平军在澛港扩大集兵屯粮,加强澛港营垒的军事防御措施。曾国藩四月初四日奏疏说:“芜湖贼援,潜在澛港,增党屯粮,以图抗拒。”四月十八日太平军匡王赖文鸿、佐将林有志等率军撤出繁昌,屯扎澛港,为芜湖前卫。曾贞干会同水师总兵李成谋、李济明于4月24日水陆来犯。曾贞干亲率恒营及晏恭山的陆师五营驻扎螃蟹矶。李成谋正右营及左光培等水师三营、李济清副中营及罗世贤水师二营分泊于囗矶与螃蟹矶之下。曾贞干命令清军多备船筏,搭好浮桥,以便渡河,并命令江口决堤,以便水师用木船从决口驶入港内。李成谋令戴德祥领陆兵南渡,与入港水师炮船相呼应。次日,曾贞干领带陆兵渡浮桥进攻北岸太平军的营垒,晏恭山的陆兵沿着澛港大堤前进,陶宝堂领陆兵沿江边大道进攻,彭楚汉水师复从港内飞桨而出,太平军水师船二百余号被消灭。由于清军水陆进扑澛港河南北营垒,水军失利,腹背受敌,太平军最后撤出澛港,退回芜潮大营。
2、血战金柱关
清军攻陷澛港镇以后,又根据曾国荃的计划:“必从金柱关入手,则芜湖与金陵老巢横中截断,贼势乃孤”的战略,彭玉麟于1862年5月3日会合各营水师船,由针鱼嘴驶进来石矶,焚船毁垒,率师登陆,突袭金柱关的太平军。这时,东梁山的太平军援师至,敌军乃退。彭玉麟接受了失败教训,认为:金柱关地险城坚,非水陆并进不可。于是将上游水师调至裕溪口以下,曾国荃率马步十五营自西梁山南渡,逼近金柱关下,沿堤结营数十里。为了防止太平军的侵扰,特派李朝斌带领外江新右营及喻俊明等内河水师三营猛攻太平军后方。又派成发翔、邓万林内河左右营及王明山、万化林、外江水师四营黄翼升、淮扬水师八营,从下游环击太平军前阵。曾国荃大营既立,于5月19日率军绕出三叉河、上泗渡,水师分为三队,一队守江路,一队冲入内河,直逼塔下,一队抬炮登陆,环城轰击。金柱关内太平军居高临下,矢石如雨,蔽空而下,两军激战到午夜,清军黄翼升等明火执杖地匍匐前进,后来西门城楼被清军火箭射中,引起大火,清军趁势攻进金柱关。东梁山营垒也同时失守。曾贞干率军沿江向芜湖逼近,并约李成谋决堤放水,驶进小船,向芜湖四面合围,黄翼升率内河水师也飞桨而出。其先,曾贞干令知州黄润昌与芜湖太平军守将陈星斗、沈万国、陈太和、王品来有举众内应之约,5月20日在曾贞干水陆围攻之下,太平军守将没有举众内应,却放弃芜湖城,向官陡门、卜家店方向退却,在南辛圩、三里埂一带筑营结寨,坚持战斗。
3、血染青弋江
1863年(同治二年),彭玉麟督师芜湖,派周万倬、吴坤修进攻南辛圩太平军李世贤营垒,同时派水师任星元、左光培驻扎清水河,为芜湖城的外围水上屏障。3月13日,李世贤军从三里埂沿河而下,进攻清水河任、左两水师。清军水师将领王三锡登堤督战,被太平军枪弹击伤。后因太平军死伤过多而退回三里埂。3月21日罗逢元、朱南桂领水陆军攻万顷湖(今万春圩)边南辛圩,李世贤军失利。3月22日,太平军又自湾沚奔袭清水河,清军万化林与水师任星元、左光培趁湾沚兵力空虚,从青弋江下游驾船潜往,五更到达,一时万炮齐发,青弋江上游清军霆营又刚刚破了西河镇太平军,清军水师从青弋江顺流而下,上下夹攻,当天晨雾弥漫,清军登上湾沚街口,点燃柴草,火光冲天,太平军被迫退至竹塘、湾沚后山。(这可是我给语文课代表的哦)
世纪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苍翠的松柏之后,掩映着安徽公学的遗址,它曾被人称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陈独秀在芜湖的赭山皖江中学堂和安徽公学教书期间,曾主办过《安徽俗话报》,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册“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动发源地是芜湖,而在芜湖的活动中心则为安徽公学(安徽公学是皖江中学堂的连襟学校)。这时期的革命人士有陈独秀、李光炯、张伯纯、苏曼殊(著名诗人、文学家、《民报》编辑)、谢无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书法家、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钊、柳亚子等著名人物。 现中长街20号,曾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芜湖科学书社》,它于1903年由绩溪人汪孟邹创办并任经理。它经历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且都是时代波浪的前潮,被称为“革命的据点”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经销的有《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和鲁迅的《呐喊》等早期革命书刊。1904年下半年,时在芜湖“安徽公学”和“赭山中学”任教的陈独秀,就寄居在书社的小楼上,编写半月刊《安徽俗话报》,他两次到芜,历时两年多,都是在这里居住。 1926年,现代文学家阿英曾在芜湖主编过激进清新的《苍茫》杂志。出生于芜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王莹,她的自传小说《宝姑》将芜湖20年代的风土人情描写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当进的芜湖风貌。1911年新剧《恨海》曾多次在大戏院内公演,开安徽话剧演出之先声。 市区赭山内,有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墓,党和国家领导人王稼祥纪念馆;镜湖西南有纪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书记王步文牺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莹纪念馆,有曾在芜湖编著早期革命书刊《苍茫》的阿英藏书室,还有孙中山光临芜湖的地方;革命先辈恽代英、蒋光慈、刘希平等早年在芜湖活动时的旧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军,就是在芜湖荻港上的岸,这些都是“红色之地”的闪光点。
❸ 芜湖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芜湖有方特欢乐世界、大白鲸海洋公园、丫山花海石林、马仁奇峰。推荐方特欢乐世界和大白鲸海洋公园。
芜湖大白鲸海洋公园,这里是一个非常适合亲子游的公园带着宝宝来看看各式各样的鱼,对于他们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徽州路99号,是新华联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项目,毗邻鸠兹古镇、芜湖方特国际旅游度假区及芜湖市博物馆,是芜湖市致力打造欢乐芜湖、东方奥兰多的重要组成部分。
❹ 芜湖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以下供参考
吉和广抄场
芜湖和平生态旅游区
珩琅古塔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镜湖公园
中江塔
长江大桥
鸠兹广场
神山铸剑遗址
奎潭湖
赭塔
褐山
珩琅山
赤铸山
凤凰美食街
玩鞭亭
人字洞
西河古镇
乌霞洞
小格里自然风景区
东湖公园
安徽师范大学
和平生态公园
和平鹭鸟
芜湖天鹰景观
珩 琅 山 风 景 区
皖南医学院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繁昌窑遗址
西山风景区
汀堂公园
马仁山
马仁奇峰风景区
陶辛水韵
天门烟浪
芜湖地方特色小吃:
1四季春的小龙汤包、大烧卖、蟹黄煎包、煮干丝
2耿福兴的酥烧饼,虾籽面
3二街老头小锅贴,鸭血汤
4铁桥的大龙虾
5金马门的泥鳅面
6弋江桥的沙煲 下岗嫂的臭干子堡
7小海螺的海鲜山珍沙煲(东郊路海螺附近)
8明华的老母鸡汤
9东门街的老卜炒凉粉
10六朝居、北门口老鸭汤泡锅巴
❺ 柳州大龙潭镜湖介绍,面积是多少长度是多少
大龙潭风景区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位于柳州市区南部,距市中心仅三公里,规划面积约 544 公顷,是一个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亚热带岩溶植物景观为一体的大型风景游览区。
大龙潭公园林木苍翠、群山环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态各异,耸立于一湖 ( 镜湖 ) 二潭 ( 龙潭,雷潭 ) 周围。雷山绝壁下涌出一泓清泉在雷、龙二山之间汇成“龙潭”,古称“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经地下河与之相潜通,清澈的潭水经“八龙喷雪坝”泻入镜沏后蜿蜒如游龙,穿园而过,注入园外莲花山下的溶洞,消失得无影无踪。雷龙二潭水常年恒温 (18- 22 ℃ ) ,每逢隆冬,水汽蒸腾、烟雾缭绕,故称“双潭烟雨”。雷、龙二山夹水相峙,相传雷、龙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称“龙雷胜境”。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为民祷雨于此,著有《雷塘祷雨文》传世,现建有”祷雨文碑亭”、“祭台”及”雷塘庙”等纪念性建筑。此外尚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贤之一“张(羽中)钓鱼台”、明代名士罗之鼎书斋“侧山楼”等名胜古迹及龙山鲤鱼嘴岩厦贝丘古人类遗址
景区(景点)类型: 园林公园
景区等级: AAA
景区(景点)简介:
龙潭公园位于柳州市区南部,距市中心仅三公里,规划面积约544公顷,是一个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亚热带岩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观为一体的大型风景游览区。
龙潭公园林木苍翠、群山环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态各异,耸立于一湖(镜湖)二潭(龙潭、雷潭)四谷地之间。雷山绝壁下涌出一泓清泉在雷、龙二山间汇成“龙潭”古称“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经地下河与之相潜通。清澈的潭水经“八龙喷雪坝”泻入镜湖后蜿蜒如游龙穿园而过,注入园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雷龙二潭水温如恒(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腾,烟雾缭绕,故称双潭烟雨。雷、龙二山夹水相峙,相传雷、龙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称“龙雷胜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贤之一的张摩崖石刻诗“山下清泉出,林间百发来。寒云如可卧,不必问蓬莱”。“龙潭胜境”仿佛蓬莱仙境。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为民祷雨于此,著有《雷塘祷雨文》传世。现建有“祷雨文碑亭”、“祭台”及“雷塘庙”等纪念性建筑,此外尚有张垂钓遗址“张钓台”。明代名士罗之鼎书斋“侧山楼”等名胜古迹及龙山鲤鱼嘴贝丘古人类遗址。 雷龙二山之外,园内诸峰均具胜名,或擅以形似,或长于传说:维妙维肖、神形毕至,形成卧虎山“龙潭虎跃”、牧童山“牧童横笛”,仰狮山“青狮戏珠”、美女峰“美女照镜”等绝妙佳景。公园在规划和建设上,别具匠心地以广西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风物民俗为主要造图内容,融少数民族风情特色与秀美的自然景色为一体。
壮乡、瑶山、苗岭、侗寨傣村等少数民族风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习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别致,建筑精工。民族风情游览线已初具规模,以“鼓楼”、“龙潭风雨桥”、“木楼民居”和“轻松山房”等建筑组成的侗寨蔚为大观。静卧镜湖之上的“龙潭风雨桥”系仿木钢筋混凝土廊桥式建筑,以三江程阳风雨桥为蓝本设计、建造而成。整座桥亭飞檐,极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层鼓楼为正四边形塔楼结构,飞檐重阁、琉璃装饰、葫芦顶、端庄肃穆;内设景廊,盘旋而上,上悬“款鼓”,既体现侗人击鼓示警聚众之意,又应合游人登高望远之心。
芦笙坪上几根芦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盘龙绕柱,或牛轭垂悬,或锦鸡翘羽,凡临此境,仿佛笙歌阵阵回荡山间,舞姿幢幢跃入眼帘,自擅一方之胜。西来镜湖流水汇渊成薮,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红柳绿,草坡起伏,满目葱笼。风情线上的“壮乡”便坐落其间,对歌亭,镇水亭隔水相望,榕树桥形动人。
千栏式建筑——壮民居缘水修筑,极富水乡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厅,傣亭等,建筑多以徒坡屋面见长。村内竹篱环绕,绿草如茵、鱼尾葵、假槟榔、伊拉克蜜枣等亚热带植物和别致的傣式建筑相映成辉,形成一派南国风光。 到龙潭公园游览不仅可以饱览亚热带岩溶地区的奇山秀水,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建筑;还可以欣赏民族村寨内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品尝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菜肴。
风雨桥(wind-rain bridge)侗族独有的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
简介
风雨桥亦称花桥。是侗族的一种交通风俗。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多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迎宾场所。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历来由民众集资、献工、献料建成,桥头立石碑,镌刻捐资、献工料者姓名,建造风雨桥现已成侗乡的一项公益事业。
具体介绍
实用价值
风雨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二。风雨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物。桥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结构的桥身、长廓和亭阁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为木结构,也是不用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桥身以巨木为梁。从石墩起,用巨木结构倒梯形的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桥面游廊宛如长龙。游廊上建有三层或五层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桥亭三至五座。桥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形状。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还配以彩画,点缀其上。桥的长廓避间为过道,两旁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热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渴。长廓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供行人休息时欣赏。
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不过在众多的风雨桥中,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这种风雨桥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少的有三层,多的达五层。桥身庄重巍峨,如巨龙卧江,气吞山河,十分壮观。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位,可供人们憩息。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诙谐洒脱,古香古色,栩栩如生。据传,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
建造
风雨桥,都是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 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
几处不同的风雨桥
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篾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座桥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翅起角楼亭、美丽、壮观。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新昌风雨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东南约40公里的巧英乡上三坑村,在旧时三泾至宁海的古道上。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今存风雨桥,木拱桥,桥而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凉聚谈。桥长16.8米,宽4.78米,水底至桥廊檐高8.13米。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木制板作桥栏。桥脚为23根圆木按二个八字形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进两岸石坎中,上铺桥板。桥廊梁上有“时嘉庆拾玖年拾月吉总理国学生俞熠、刘正辉督造”廿六字,墨迹尚可辩读,1992年5月,我国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应邀来新考察,认为此桥是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简化而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管阳风雨桥:管阳西阳风雨桥,又名老人桥,始建于明正得年间,至今近五百年。老人桥是明代十七都民众为纪念邱阜老人而建的,至今保留完好。老人桥位于福鼎县管阳乡西阳行政村老人桥自然村,坐西南朝东北,是一座木结构的弧形古式桥梁,横跨于溪潭之上,规模颇具壮观。桥长30.8米,宽8米,主体(桥架)结构为五段三层交岔衔接而成,用整条木筒135支,(不包括横架木筒)其中两端四支“地龙木”直径85公分。桥架顶部架枕木铺钉桥板,上造桥亭一座,竖柱56根,其中四根直透地龙木衔接,上架梁钉椽盖瓦为栋,桥事两侧架本栏,设坐凳,全桥外侧均用木板披钉,以御风雨的侵袭。设计合理,建造牢固。桥亭形似长廊,中央设神龛两间,一为供奉泗州佛、水官大帝、真武大帝石像各一尊,雕艺精巧,神态如生,前置石香炉一口。调查获悉,这些石象、香炉是在老人桥落成时从潘坑桥(在乾头店对过,今不存在)搬来的。一龛供奉邱老人,龛中置一“明排难解纷邱阜公神位”的木制浮雕双龙戏珠的裱金神牌,前放一口历时悠久的石香炉,镌有“邱老人公”字样,背边有破损缺口,据说是“文革”中被抛弃潭中撞缺的。老人的事迹,清光绪间,知县黄鼎翰所编的《乡土志》有这样一段记载:“邱阜,瓦洋人,有齿德,为遐迩排难纠纷者数十年,有某甲,妇悍甚,小忿涉讼。阜劝谕弗听,自耻德薄,赴水死。闾里感其诚,建桥设主以祀,至今呼为老人桥云。”
龙津风雨桥位于湖南省芷江县,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建成起,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1999年初,两津桥再次动工重修,1999年11月7日竣工,总投资606万元。 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历经沧桑400余年。 在溪河上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氵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氵舞)水,终年不断。以舟为渡的两岸百姓及商旅行人常常葬身鱼腹。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沅州城有个叫宽云的和尚,四方奔走募捐,共募集建桥资金15000两白银、粮食11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 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抗战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盟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氵舞)水之上。 1998年春,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复修龙津风雨桥,当地群众筹资600多万元,整个施工工程于1999年初全面启动,当年11月建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如此浩大、艺术如此独特的仿古建筑,掌墨师竟是芷江县垅坪乡李秀清、邹小龙两个小学未毕业的农民。56岁的李秀清十几岁就开始跟随师傅学艺,做工全凭刻有尺寸的三尺棍。县委、县政府不拘一格,大胆用人。几位无职称无级别的掌墨师,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比原来预想的做得更加完美。上百号人施工,未伤一人、未损一物,连榫头都未损坏一个。 如今复修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侗族风雨桥,它是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成为华夏大地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位置:位于湖南省芷江县 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全长146.7米,宽12.2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人行道宽5.8米,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亭最高17.99米,抚扶木栏,登上观赏亭,舞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明山叠翠,舞水拖蓝,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令人神往,浮想联翩。河西巨大的古建筑群,就是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河东是中国侗乡最大的吊脚楼群,把芷江侗乡披上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整个风雨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惯东西两岸。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脊等,隐含着当代园林风味。悬柱、悬瓜、柱角、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楼阁观赏厅、亭、廊、柱枋、店面门牌等对联、条幅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刻制成,展现了当今名人书法和木刻艺术风采。风雨桥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既保留侗乡建筑文化品位,又充分体现当代的园林建筑艺术。
位于贵州黎平县地坪乡的风雨桥,横跨在美丽的南江河上,桥身长约70米,宽约4米,距水面高8米。桥上建有三座桥楼,中楼高约5米,是一座五重檐四角攒尖顶的鼓楼,顶上安装有葫芦宝顶,桥两端是三重檐歇山顶高约3米的鼓楼。桥翼角巧装套兽,横廊顶脊装饰泥塑鸯鸯、凤凰。廊内两侧绘有侗族风俗画和花鸟山水画,形象生动。桥北端配建一座高约9米的六角攒尖顶的风雨亭。亭中常住着一位老人,他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在这里沏上茶水,供来往行人饮用。桥的柱头上挂着一捆捆由热心的侗族妇女扎制的草鞋,为行人提供方便。隆冬季节,寨里的人还轮流挑柴来生火,供行人歇息时取暖。这些暖人的情意,显示了侗族人民乐于助人,热情待客的美德。
风雨桥奖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创造,是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所以将侗族文学的最高奖项定名为“鼓楼奖”和“风雨桥奖”。 “风雨桥奖”每五年评选一次。首次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五十年(1949—1999)。不分等级,均按得分多少排列名次。 “风雨桥奖”主要颁发给那些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侗族文学创作成果和研究成果(含学术资料),包括侗族作家、学者的创作和研究成果,及兄弟民族作家、学者反映或研究侗族的创作或研究成果。每次20件,首次100件。 “风雨桥奖”以精神鼓励为主,目前只颁发印有侗族鼓楼或风雨桥图案的精制奖状或奖牌。今后如有条件,也可颁发奖品或奖金。 “风雨桥奖”采用个人申请与单位或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申报,每人限报一项;由“风雨桥奖”评选工作委员会评选;由侗族文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侗族风雨桥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篾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座桥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翅起角楼亭、美丽、壮观。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侗乡风雨桥
侗乡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标志风物,也是传统交通建筑。此桥又称“花桥”,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而得名。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这种桥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是桥墩,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中部为桥面,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质结构。桥梁跨度一般不超过10米,以适应有限的木材长度。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托架。桥架就放在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它反映出侗族人民的力学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风雨桥优美坚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挡风避雨,还能供人休息或迎宾接客。风雨桥遍布侗乡,尤以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贵州从江、黎平等地为最多,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些地区共有风雨桥330余座,仅黎平肇兴附近的河溪上就有5座风格各异的风雨桥。
❻ 镜湖区的风景名胜
中江塔
中江塔位于青弋江、长江汇合处江堤上的中江塔,建于明朝万历46年(公元1618年),被古人誉为“江上芙蓉”,是芜湖旧八景之一。
广济寺
广济寺旧时为佛教圣地,位于赭山南麓,与普济寺、吉祥寺、能仁寺并称为芜湖四大佛寺;位于东内街的城隍庙,建于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城隍庙;坐落于雨耕山麓的天主教堂由法国传教士创建于1903年。广济寺是首批国家批准的重点开放寺院。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芜湖市文物保护单位。
圣雅阁中学
圣雅阁中学(现十一中学),建于清光绪25年(1899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曾经在这里领导过反对教会学校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的爱国学生运动,建有王稼祥纪念园,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镜湖之畔的柳春园建有“步文亭”,供后人纪念王步文烈士。
汀棠公园
汀棠公园是全国第一家农民公园,占地42.83万平方米,其中水面32.93万平方米,由原西江公社棠桥大队于1983年集资兴建。建于公园内的玩鞭亭是仿二十里铺己毁的古玩鞭亭,以冀恢复原芜湖八景之一的“玩鞭春色”。园内主要景点有:长堤、拱桥、曲桥、钟亭水榭、园艺馆等。
镜湖细柳
镜湖细柳系古芜湖八景之一,历来为邑中风景最佳处。镜湖原名陶塘,位于市区中心,分东西两湖,水面达二百余亩,由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因其水清可鉴,形似圆镜,水惟不竞形俱鉴,故名镜湖。镜湖依赭山,傍弋水,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名人题咏者不可胜计。春和日丽,千株绿柳,万条柔丝,低垂摇曳,倒映水中,恰似一幅天然水墨画卷。泛舟湖上,如诗如画。蒙蒙春雨中漫步烟雨墩,但见一湖烟雨,满堤烟柳,确有鸠兹烟水地、人在小蓬莱之感;
城隍庙
城隍庙座落在东内街62号—1,位于衙署前左侧。《辞海》载:“芜湖城隍庙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是我国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城隍建筑。旧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增建两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大殿前添建卷帘蓬三楹,殿廊塑像完美。-164-第八章工业清咸丰年间毁。光绪六年重建,三十二年(1907)重修。芜湖城隍庙平时香火不断,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和春节,更是香烟缭绕,灯火辉煌。很多善男信女烧香祈祷,意在消灾求福,忏悔自新。解放初期,解放军驻跸于此,后部分建筑被毁,驻军撤出。“文化大革命”时期,城隍庙被改造为皖南电影院,1995年,建为美丽华大舞台。现今,城隍庙仅有8平方米,供奉着部分菩萨。
点将台
古城中央十字街北,耸立一座古石台,因周瑜在此点将,又名周瑜点将台。台高3.2米,宽7米,长18.4米。台系青色花岗岩砌成,台顶筑有台廊,台北侧有石阶,长八米,可供四人并肩拾级而上。传说三国东吴时期,中军帐、阅报处(阅战报的地方)均设此。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封孙高为牙门将守丹阳,命周瑜统率六郡水陆兵马坐镇芜湖,并在芜湖设坛,登坛拜帅。“周瑜点将台”的故事世传不绝,石台遗址实实在在地屹立在古城中央,教场东村即周瑜操练兵马之处。赤壁之战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回江陵时,途中病死于巴丘(今岳阳)。鲁肃周瑜灵柩回芜湖,孙权接谋哭祭于前,命厚葬本乡。墓在芜湖传说不一:有云在城北周村铺吴置守冢户;有云在今鱼市街28号院内;有云在小邢山圆墓山周村。
夫子庙
芜湖学宫亦称县学,建有夫子庙。学宫系元符末年(公元1100年)始建,当时学宫范围很大,南至金马门,有长河绕流于前,北至东内街,东有围墙,环绕于环城东路,西界察院(今正大巷一带),占地72亩。至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金兵南侵,毁于兵火,以后虽有维修,范围已不如以前。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建城比宋城范围缩小很多,学宫东部被东城墙占用隔在城外,使学宫面积缩小了30%。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旧址上重建学宫,虽然面积缩小,倒也十分壮观,相当完备。从南向北有大成坊、大成殿、明伦堂和尊经阁,这是夫子庙的四大组成部分,其中又以大成殿为主。大成殿是夫子庙的正殿。夫子庙的四大组成部分历遭破坏,后经市人民政府修复,巍然矗立,雄伟壮观座落在校园优美的十二中内,内壁上有唐代书法家李阳冰和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五块碑刻,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的潘池(因开荷花,群众叫它“荷花塘”)和大成坊所在地现在是十二中学的操场。
❼ 泉州名胜古迹有什么
泉州的名胜古迹有如下几个:
一、天后宫,原名天妃宫。在福建泉州市南门。现存大殿、后殿、两翼亭子及东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时原貌,布局构筑颇堂皇。
❽ 芜湖县的历史有哪些
芜湖县历史历史悠久,当代考古证明,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应居住着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时,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名为“鸠兹”,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刘彻改鄣郡为丹阳郡,领县十七,其中有芜湖县(位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许的楚王城遗址)。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县治迁至今芜湖市区鸡毛山。东晋时,境内先后侨置南豫州、上党郡及所领襄垣诸县。义熙九年(413),以襄坦县名取代芜湖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原芜湖县城降为当涂县属镇。南唐升元年间(937—943),(一说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复立芜湖县,至今相沿不废。宋、元、明、清,先后属江宁府、宣州、太平府(州、路)。民国时属安徽省、芜湖道及二、五、九、六行政督察专区、皖南行署。1949年4月24日芜湖县解放,4月26日,芜湖县、市分治,同日在方村河东成立芜湖县行政办事处;5月12日改为芜湖县人民政府。先后属芜当专区、皖南行署、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县人民政府迁治至湾沚镇。1980年1月改属芜湖市。 芜湖县人文景观底蕴丰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类型有:融城镇建设、商务和会展之趋向的经贸旅游;集自然、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独具开发潜质的文物古迹景点旅游;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工业、科技旅游等,主要有以下人文景观:
一、 西河古镇
古镇位于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区交接处,依圩而建,蜿蜒曲折,粉墙黛瓦,青石长街,两旁店铺依次,电视剧《米市春秋》曾择其为外景地,镇中在古万年台、文昌阁、吕祖庙等遗址,下街沙湾处立有石刻径幢,阳刻佛像文字,俗称八面佛,至今保存完好。
二、 珩琅山风景(珩琅古塔)
珩琅山南北走向,海拔301.4米,是芜湖县最高峰,这里群山拥聚,景色怡人,冬暖夏凉,泉水叮咚悠扬,早在北宋英宗年代,珩琅佛教盛行,寺庙林立,现在已开发珩琅“十景”为:珩琅塔影、灵龟探道、华严寺、南山绝壁、弋江漂流、神蟆拜天、龙潭虎穴、走马回声、丞相冡、孤鸟望月。每年有数万计的游客来此朝拜游览。
珩琅古塔是芜湖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大修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六面七层楼圆式砖木结构,高24米,底座为方形转角椅柱,每层塔顶各有四层砖沿叠山,呈菱角牙子形,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炮弹袭击,塔刹倾斜,楼阁被焚。
三、 东门渡官窑址
东门渡古称符里镇,三国东吴时建镇,位于芜湖县花桥镇东门村,境内的东门渡官窑,建于皖唐至北宋时期,是最早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小山、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窑头山、小竹园等6处,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陶瓷堆积厚达10余米,遗物主要有容器、动物造型、砂质碾槽、陶楼、蓬花钵、舀子等。 “古窑址”与境内的“万佛塔”、“宝鼎庵”、“符川
观”、“登亥古井”、“百门潭”及“营盘山”、“康王山”等名胜古迹相映成片,与花桥镇沿山村南村的宋代9座古窑群遥遥相望,距新丰林场甚近,可建成集旅游、观景、购物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中心。
四、 楚王城
座落在芜湖县花桥镇黄池村,是战国至西汉的一座古城,西汉芜湖县城,亦即古鸠兹所在。古城依山构筑,城廊依然留存,面积近12万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四处城门旧址赫然在目,步入城内,秦砖汉瓦俯拾皆是,唐钱宋瓷唾手可得,可谓地道的小型博物馆。
五、 九十殿大庙
九十殿建于南唐时期,为一群古建筑,有前殿、后殿、偏殿,总面积708平方米,加上横岗境内的九女墩墓、梵音庵、楚王城、妙因寺石狮,构成系列古迹,颇值沿线开发游览。
❾ 安徽芜湖有哪些名人古墓
王稼祥(11中附近)
戴安澜 (具体位置在小赭山上,山顶有电视发射架的那一个)
古代遗址有很多,神山的干将砥剑石,广济寺的古塔(千年历史了)
这是有关芜湖的典故
(一) 八百里皖江浩浩荡荡,见证了芜湖源远流长的历史。
就像接连在繁昌发现的人字洞旧石器遗址、柯家冲古瓷窑遗址、三山的商周遗址,还有著名的芜湖城隍庙遗址、南陵县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已探明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采矿、冶铜遗迹共35处)。翻开芜湖的古文明历史,我们能发现足下的这块土地曾拥有“楚王城”、“三国东吴城”、“王敦城”、“宋城”和“明城”等众多古迹遗址,展示了古城文明的灿烂辉煌。
芜湖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因“地势低洼,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邑址位于今市区东南20公里处,为芜湖聚落之起始。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地卑积水,而生芜藻”,故名“芜湖”,并始设芜湖县。三国时,芜湖是孙吴抗拒曹魏的重要据点。吴黄武二年(223),县址由鸠兹故地迁止青弋江口。
这里,有中国第一个炼钢遗址——神山。旧石器时代文物以及古铜冶炼遗址证明,古代芜湖的冶金和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就十分发达。《图经》云:“县东北六里的赤铸山有干将墓,神山上有磨剑池。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石”。这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干将和莫邪夫妇为楚王在此炼就了举世闻名的雌雄剑。《中国通史简编》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早。”1978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来神山实地考察之后,次年即在全国政协会上发言,呼吁人们保护这一世界上最早的炼钢遗址。
这里,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萨”第一行宫——“小九华广济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公元894年至898年的唐代时期,赭山就建成了“永清寺”,到公元1008至1016年间的宋代中祥年间又改为“广济寺”,并一直沿袭到今天。它和宋代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建于赭山南坡的砖塔相映成辉,形成了“赭塔晴岚”景观。宋代时,美妙的“赭塔晴岚、雄观江声、天门烟浪、荆山寒壁……”等“芜湖古八景”已基本形成。
这里,有名扬华夏的圩田水利工程——万春圩。嘉佑六年(1061年),沈括任安徽宁国县令,倡导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一次就动员民工达1.4万余人,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这是当时江南最大的修圩——堤垸工程,修复后,圩内及周边地区广泛受益,因而命名为“万春圩”,沈括著有《万春圩图记》。今天的万春圩依然在发挥作用,已有芜湖学者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工贸重镇。南唐时“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宋代冶炼走向鼎盛,史称“铁到芜湖自成钢”。明朝成为当时的印染中心,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清代芜湖著名铁画艺人汤天池和当时的姑熟画派代表人物萧云从合作,以锤为笔,以砧为砚,以铁为墨,锻造出了中华一绝———芜湖铁画。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为通商口岸后,芜湖成了米业商埠,商贸日兴。因芜湖水运交通发达,李鸿章便出面将在外省的米市迁至芜湖,从此芜湖米市开始兴旺,位居中国四大米市之冠。芜湖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内外贸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伴随经济发展、城区扩大兴旺,促进了以寺庙为主的园林风景开发。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就建成了永寿院,(北宋二年改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道所在地)。其建筑之华丽,香火之旺盛在当时也是少有的。寺的北面,还有“观澜亭”、“三元殿”等,今沿河路防洪墙宝塔根旁的“观澜亭”也是根据这一古景所命名。而“雄观江声”之景点,现仍是吉和街的一个小巷。与此同时,一批民族式园林建筑如“吴波亭”、“一览亭”、“清辉阁”、“御书亭”等也相继问世。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开始建设中江塔,由于种种原因,断断续续前后历时50余年,直至清代康熙8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建成。 乾隆年间,“洪园”与“澹人居”两园合并,更名为“琴余别馆”,皆为芜湖知府陈圣修占有。到了清道光年间,官宦王泽告老归家之后,便将其买下,加以修饰又更名为“希右园”,意欲“希踪右军,誓暮不出”之意。清末民初,李鸿章家族便在原有园林设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又相继兴建了“柳春园、烟雨墩、景春花园、长春花园”和公馆等,使之初步成了一个环湖的大花园体系。然而,在1937年时,日本军占领芜湖后,好山好水好景致就从此败坏下去。今天“吴波秋月”和“玩鞭春色”经过修葺,它那神秘的故事仍吸引着四方来客。透过一些古迹,如楚王城遗址(南陵的黄池乡城西村)、南陵的黄墓(黄盖之墓)、萧云从墓、夫子庙大成殿、衙署前门、县学记碑(位于市十二中学内,碑文为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真迹)等,仍能遥想当年芜湖的盛景。
(二) 历史上的芜湖,水乡泽国,自然风光宜人,历代都有文人雅士涉足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题咏和篇章。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唐诗人刘秩《过芜湖》的赞美诗:“百里芜湖县,封候自汉朝。荻林秋带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鱼盐富,频淮粟麦饶。相逢白头叟,击壤颂唐尧”。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时鱼》:“四月时鱼卓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 玩鞭亭历来是游览名胜,留有甚多文人题咏。李白《南奔书怀》诗云:“顾乏七宝鞭,留连道旁玩”,即指此典故。公元1084 年(元丰七年),应芜湖东承天院方丈蕴湘之约,宋代文豪苏东坡携幼子苏过自黄州(今湖北黄冈)乘舟抵芜,为刚竣工的玩鞭亭和梦日亭题诗。苏轼在东承天院挥毫书下《湖阴曲》七言古律一首,咏叹的是芜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苏辙“马鞭七宝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追”,黄庭坚“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当年七宝鞭”,读之令人感慨不已。 北宋诗人林逋因流连芜湖美景而留下“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的佳句。著名诗人黄庭坚因欣赏芜湖的山水胜境,而在赭山广济寺中的滴翠轩内读书居住,研究诗文。芜湖状元、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 “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形成“邑中风景最佳处”的“镜湖细柳”风景区;并盛赞芜湖“日照山如画,云浓水似烟”。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在当时芜湖的“雅积楼”创作的。雅积楼历经明清两代,是芜湖历史上最久、藏书最多的私家书楼。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文学巨著《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街景、风俗、人物都是取材于芜湖,小说充满了芜湖一带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孰派的创始人萧尺木出生于芜湖。今存铁画创始人汤天池的铁画,都是根据萧尺木的画稿制成。 1918年2月,张恨水经挚友郝耕仁介绍到芜湖《皖江报》任总编辑兼编文艺副刊。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该报副刊《皖江新潮》,曾在全国风靡一时,恨水先生当时是其主笔之一。著名女画家潘玉良,13岁时她被赌棍的舅父骗到芜湖,卖给了妓院当烧火丫头,幸遇芜湖盐督潘赞化相救,并且替玉良赎身,跳出火炕,结成伉俪,张改姓潘,证婚人是陈独秀。潘赞化不为世俗偏见所动支持玉良,最终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兴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从此远渡重洋,是我国旅法最早的画家。
(三)世纪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苍翠的松柏之后,掩映着安徽公学的遗址,它曾被人称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陈独秀在芜湖的赭山皖江中学堂和安徽公学教书期间,曾主办过《安徽俗话报》,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册“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动发源地是芜湖,而在芜湖的活动中心则为安徽公学(安徽公学是皖江中学堂的连襟学校)。这时期的革命人士有陈独秀、李光炯、张伯纯、苏曼殊(著名诗人、文学家、《民报》编辑)、谢无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书法家、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钊、柳亚子等著名人物。 现中长街20号,曾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芜湖科学书社》,它于1903年由绩溪人汪孟邹创办并任经理。它经历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且都是时代波浪的前潮,被称为“革命的据点”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经销的有《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和鲁迅的《呐喊》等早期革命书刊。1904年下半年,时在芜湖“安徽公学”和“赭山中学”任教的陈独秀,就寄居在书社的小楼上,编写半月刊《安徽俗话报》,他两次到芜,历时两年多,都是在这里居住。 1926年,现代文学家阿英曾在芜湖主编过激进清新的《苍茫》杂志。出生于芜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王莹,她的自传小说《宝姑》将芜湖20年代的风土人情描写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当进的芜湖风貌。1911年新剧《恨海》曾多次在大戏院内公演,开安徽话剧演出之先声。 市区赭山内,有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墓,党和国家领导人王稼祥纪念馆;镜湖西南有纪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书记王步文牺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莹纪念馆,有曾在芜湖编著早期革命书刊《苍茫》的阿英藏书室,还有孙中山光临芜湖的地方;革命先辈恽代英、蒋光慈、刘希平等早年在芜湖活动时的旧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军,就是在芜湖荻港上的岸,这些都是“红色之地”的闪光点。
❿ 绍兴镜湖颐和园风水怎么样
很好,是个湿地公园。
有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幅山水画,
好风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