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窖遗址
1. 龙窑有哪几种产品
2001年,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邵家塔村,一个名叫“前山”的山丘,版我在那里发掘一处春秋战权国时期的窑址。
窑炉沿山坡而建,远远望去,细细长长,像一条蜈蚣。蜈蚣的外形,同时也像蟒蛇或巨龙,挑好听的说,我们称之为“龙窑”。龙窑,是浙江自古及今最常见的窑炉类型。
龙窑两侧,堆满陶瓷碎片,主要有两路产品:一路是印纹硬陶,为大型的坛坛罐罐;一路是原始青瓷,为小型的碗碗盘盘。产品像从流水线上出来的,看似数目浩瀚,其实粗朴而单调,不是碗就是盘,不是坛子就是罐子。
这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的遗物,破破烂烂,不会说话。于是,我常常思考一些问题:古人到底怎样生产,又是如何生活的,诸如此类。
说来也巧,前山对面的小山坡也有一处缸窑遗址,废弃有时。当年的窑师傅名叫曹先海,农闲时在考古工地做小工。他经常跟我讲过去的故事。
缸窑建于1971年,那里原先是片茶园。砍去茶树,略经平整,挖掘至基岩,就建起了龙窑。窑成后,首尾四十多米,两侧筑以石砌护墙。建窑是个技术活,当年特意从义乌请来窑师傅担任技术顾问。
龙窑生产水缸、米缸、粪缸、咸菜坛子、酒坛子、盐甏、药罐、茶瓶、夜壶等粗质陶器。每窑烧足一天一夜,熄火后,再闷两日,方可出窑。
2. 瓷窑的概述
窑一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指窑炉,即焙烧陶瓷器的重要设施,它的形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陶瓷产品的质量;二是指生产陶瓷器的窑口,比如邢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三是窑器,即陶瓷器,如哥窑制品、钧窑制品等。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穴窑”用来烧造陶器。商周时期,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但当时的瓷器与陶器同窑烧造,并无专门的瓷窑,像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与印纹硬陶即是同窑烧制。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
按形制来分,窑炉有馒头窑(圆窑)、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蛋形窑等多种.其中的馒头窑与龙窑是最为常见的,且沿用时间较长,北方的平原地区多使用馒头窑,而南方的山区、半山区则多依山建造龙窑;下面就谈一下这几种形制的窑炉。
馒头窑又称“圆窑”,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而得名。馒头窑大约出现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它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多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馒头窑的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但由于它升温、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且窑内温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够均匀,所以容易出次品。
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多在30—80米之间,形似长龙,故称之龙窑。龙窑结构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然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的特点是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降温都很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釉黏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阶级窑出现于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龙窑发展而来。它是以砖等材料依倾斜的山坡建筑,倾斜度在21度左右,由窑门、火膛、若干个室和烟囱等组成,各室依次相连,自下至底形成层层阶级,故称之“阶级窑”。它集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与馒头窑容易控制升、降温速度的优点于一身,同时具有节省燃料的长处,适合于烧制德化窑白釉瓷器等含氧化钾成分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对龙窑做了较大的改造,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适合烧制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蛋形窑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由元明时期的葫芦窑发展演变而成,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合理,所需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烧造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多类品种瓷器可一次烧成;蛋形窑以柴做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它对于清景德镇瓷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火焰走向,窑炉又分为直焰窑、倒焰窑、半倒焰窑、平焰窑等。
烧制瓷器的窑口,各省各地可谓数不胜数,历代名窑也是星罗棋布。北宋时期,出现了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称为“官窑”。其实早在五代十国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的部分生产,已经具有了官窑的性质,但尚未形成具体的概念。史上著名的官窑如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设置的北宋官窑,南宋的修内司窑,明代的宣德窑、万历窑、成化窑,清代的康熙窑、雍正窑、乾隆窑等等。历代的官窑瓷器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官廷御用瓷,包括赐赍给功臣国戚的赏瓷;二是对外交往的礼品瓷;三是用于海外贸易的商品瓷。由于官窑工匠的工艺水平较高,还有专门的监督官员来监督生产,并且会将产生的次品严格销毁,所以官窑瓷器一般比较精致,且存世量较少。
相对宫廷兴办的官窑而言,民间的瓷窑即称民窑,历代绝大多数的瓷窑皆数此类,民间的众多瓷窑中,以一个窑口为代表,产品的胎釉成分、工艺、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窑,往往被划分为一个窑系。窑系形成于民间制瓷业空前繁荣的宋代,元代继续发展。重要的如宋代八大窑系。各窑系产品多以一个品种为主,如定窑的白瓷、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耀州窑系的刻花青瓷、龙泉窑系的青瓷等,但有时也有一些其他种类的产品。相对于官窑产品必须代表皇家意愿,反映统治阶级心理需求的限制,民窑产品的造型、纹饰题材更加自由、丰富。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这时出现了史上有名的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是我国陶瓷史上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瓷窑在元代以前南北方分布较为均衡,窑址遍及全国,名窑星罗棋布,如上面提到的宋代八大窑系,就是南北方各有四大窑系,而宋以后制瓷业的发展则出现了倾斜,由于战争的原因北方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制瓷业随之衰落,瓷业的重心南移,许多窑工南迁。元代以后,江西景德镇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在原有的雄厚制瓷技术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名扬天下的“瓷都”。
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制瓷产区分布广泛,由于各窑分布的区域不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各有差异,
不同的制瓷原料制约着各窑的生产手段、工艺技术、装饰技法,使各窑产品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为准确鉴别古瓷产地及其真伪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距今已一千八百余午的历史,把瓷器出现的时间定在东汉,是有大量考古资料作为依据的。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市县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河北安平、安徽毫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特别是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纪年墓中所出的麻布纹器系青瓷罐,“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嘉平五年”纪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器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应该是比较确切的。
根据田野考古所得的资料,我国发现最早的瓷窑遗址在今浙江上虞,宁波地区,年代属东汉,浙江地区在古代有长期烧造原始瓷的传统, 已发现的烧造原始瓷的瓷窑,其年代可以追溯到战国。
3. 佛山的南风古灶是世界最古老的龙窑,你知道有什么历史吗
现存龙窑是在原窑基础上改建而成。窑体总长37.8米,窑墙外宽六米,窑内版均宽2.3米,设权火眼34排,每排五个,行话称一排为一下火,计34下火。火眼作为投放木柴之用。窑侧有灶口四个,用于出产成品出入之用。该灶以前以烧制大盆类产品为主,现生产产品为园林花盘产品。传说石湾龙窑每窑出一件窑宝,即窑变产品。该产品发生世所罕见的釉色窑变,成就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目前,石湾南风古灶已形成旅游观光生产习艺研讨参与及购物于一体的名誉四方的著名风景游览区。
4. 长沙临乡有什么景点
国家AAA级景区——五尖山森林公园,有“天下第一人工洞”——6501,有“南方第回一漠”——银沙滩,答有瑶族先民“飘洋过海”的早期“故乡”、省级风景名胜区——龙窖山“千家峒”,有三国古战场遗址——黄盖湖,形成了“山奇、水秀、洞幽”的旅游特色。 江南大漠又名银沙滩,位于湖南省临湘市。面积达3000多亩,深50多米,储砂量近亿立方米,是华中地区唯一的沙漠景观。每日清晨和傍晚,沙滩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因此叫它“银沙滩”。江南大漠并非天然而成,而是现代中国建设历史的烙印。
5. 龙窑的代表遗址
龙窑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呈长条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目窑、蜈蚣窑。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因建在山坡上。
德化龙窑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北宋时结构更为合理,一般长20米,坡度在10-28度之间,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设火膛,窑室分若干目(节),阶梯通道两边放窑门若干个,装出制品通道。每节两侧窑墙处设投柴孔(火眼),对称排列。窑尾设挡火墙,墙底部放通烟孔,墙后设烟火巷,俗称烟囱,高3米,宽0.4米,长依窑体而异。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热。
北宋时期的龙窑,窑身较窄较短。南宋时期,窑身加宽,窑体变长,窑床铺沙,坡度较小。这种窑炉,明清时期仍继续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还是以龙窑为主。20世纪60年代,全县有龙窑近百座,大部分依山坡,砌筑,长约43米,分32目,窑头6目,高1.2-1.7米,长1.1-1.7米,目宽1.2-1.6米,窑中到窑尾26目,高1.85-2.5米,长1.8-2.2米,宽2.4-2.6米,窑两侧每隔5目各放一窑门,高1.6-1.8米,宽0.4米。窑头设烧火膛,每目窑膛的两边对称各放一个投柴孔,也是观察火色孔,孔大约0.15×0.2米。最后一目置闸壁(挡火墙),壁脚放9个通烟孔,倾斜度约25-27度,结构合理,装烧容量大,升温适度、均匀,成品率高,同时事故少,操作容易。
龙窑属于柴窑,由于以木柴为原料,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窑、油窑、液化汽窑、天燃气窑。 南风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近500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世界上现存一条还在使用,最古老的柴烧龙窑。窑是依山而建,窑身全长34.4米,内长30.87米,犹如一条巨龙从天而降一般,所以当地居民就把它叫做“龙窑”。但是石湾的居民又称龙窑为“灶”,因为窑头烧柴的地方像旧时家里烧柴做饭的灶头一般,而且陶工都是靠龙窑烧产品养家活口,他们觉得龙窑就像家里的“灶”一般重要。加上这条龙窑的灶口正对着南方,而且灶尾榕树成荫,每到夏天凉风习习,故称“南风灶”。
2013年8月,南风古灶龙窑开始大修,至今历时一年。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届龙窑柴烧文化节在石湾南风古式开幕。两条大修后的龙窑重新点起薪火。首批入窑的,是南风古灶园区及工艺美术协会超过50位陶艺家的作品。龙窑由于其独特的氧化气氛,所烧制的产品会有其他窑没法达到的釉色效果。
由于龙窑是高温烧制产品,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摄氏度。热胀冷缩和高温熔融等因素,使龙窑会变烂或变形,窑背拱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大修。
窑体大修先要把内窑墙和窑背拱全部拆掉,外窑墙及旁边的红砂岩、夯土则保留,那是明朝留下的古迹。之后,就要根据之前了解的情况,为龙窑重新开线、定位。定好位后,就要组织工人砌砖。 高灶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较同园区内的南风灶建造时间晚,由明代沿用至今的古龙窑,已有400多年历史。
窑之形制及坡度与南风灶近似,窑向正南,左侧设窑门四,右侧窑门三,窑内结构如园拱券顶隧道,以小型砂砖砌成。窑膛平面略呈船底形,总长38.25米,窑口、中段及窑尾宽度分别为1.85米、2.25和2.2米,内通高1.80-1.95米。窑顶厚约0.25米,窑面原有42排火眼,建国后改为33排,除窑口一排3个外余均5个火眼。明清时期该窑为陶业大行“水巷大盆行”的专业龙窑,历来以煅烧大盆类产品为主。对研究制陶史及古代煅烧工艺有重要价值。
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8月,高灶、南风灶开始大修,至今历时一年。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届龙窑柴烧文化节在石湾南风古灶开幕。两条大修后的龙窑重新点起薪火。首批入窑的,是南风古灶园区及工艺美术协会超过50位陶艺家的作品。龙窑由于其独特的氧化气氛,所烧制的产品会有其他窑没法达到的釉色效果[1]。
6. 为什么会有龙窑这种形式的的窑口出现它的好处是什么
龙窑采用抄自然通风的方式,以杂袭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于窑底流动,再加上此种窑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说龙窑是青瓷摇篮,影青、黑釉瓷等大都是在龙窑里烧成的,同时装烧面积大,产量高。
7. 龙窑的考古发掘
在2013年对江西景德镇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多达数十吨的窑具和瓷片标本。同时在遗址中揭露清理出一座长达78.8米的龙窑遗迹,这是到2013年为止发现的保存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南窑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下辖的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是景德镇市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窑业遗存。南窑遗址于1964年被发现,乐平市博物馆分别于1983年和2008年两次对其进行普查、复查。
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乐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厦门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分三个区域发掘5 5米探方36个,揭示龙窑遗迹2座、10个灰坑、1条灰沟、1条道路遗迹。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多达数十吨窑具和瓷片标本。
其中,考古人员在南窑遗址东南部揭露清理的一座龙窑遗迹长达78.8米,遗迹由窑前工作面、火门、火膛、窑床、窑墙、窑尾等几部分组成,窑内出土有青釉和黑釉执壶、罐、盏、腰鼓等。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可以推断出这座龙窑是特色鲜明的中晚唐时期龙窑,是到2013年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也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
考古研究表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填补了乐平市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也把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
8. 龙窖山的资源概况
1996年5月,临湘市政府将其辟为风景名胜区,分为2大景区,49个点。 2001年9月,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在临湘召开瑶族研究专题 研讨会,通过深入调查,科学论证,确认龙窖山为瑶族历史上最早的千家峒。湖南省人民政府把 龙窖山瑶族千家峒遗址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窖山遗址规模庞大,遗迹众多,内涵丰富,为我国少数民族已消逝的石文化传统提供了唯一的、仅存的、最原始的佐证。据《瑶族通史》记载:“龙窖山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2001年,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出具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认定龙窖山遗址是西晋——北宋时期瑶族先民南下迁徙留下的保存最原始的早期千家峒。中南大学博导、瑶学专家吴永章指出:“瑶族成为单一民族后,龙窖山是有文献记载,且经过调查、论证的瑶族历史上最早居住过的最北的地方。”近年来,龙窖山遗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这里气候宜人,景色如画,就如世外桃源。已成为集休闲、养生、娱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